数字创新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2 08:22:19

数字创新技术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水务行业;智慧水务;数字化转型

1引言

为创建美丽文明城市、加强城镇化建设,国家对水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水务行业以智慧水务理念为引导,立足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行业现状,全面分析水务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根据相关企业数字化发展经验,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并明确数字水务发展趋势,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供水、排水、水环境治理等问题。

2智慧水务概述

智慧水务也指水务信息化、数字化,和传统的人工信息传递、走访等工作有很大不同,可以将传统水务工作中的具体流程、基本要求和内容等,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转变为自动化、多终端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最终形成信息化水务工作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比如大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分析等,主动、智能化地获取关键性信息,以此辅助决策和执行既定的水务工作。当前已经有许多具体应用,比如视频、图片识水、河道箱涵盖流、水力模型风险评估等。对水务行业而言,智慧水务建设可以实现环保、绿色、发展的水务建设理念,为水务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3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3.1水务数字化转型机遇

3.1.1产业发展引领当前水务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促使水务产业新格局逐渐形成,拓宽了水务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提出加强产业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力度,要求产业向低耗能、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对此,水务企业的业务向着上游水资源节约、下游水环境治理转变。一些小企业纷纷整合、集中,打造水务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一体化格局,部分中小企业细分水务领域,综合布局。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下,部分产业链开发商也发挥产业效应,通过合并融资,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加强了行业数字化平台建设、设备升级、新技术和工艺研发。在此发展趋势下,智慧水务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团队加入,各种新技术、新理念、资金和人才的加入,有效推动了水务产业转型升级。在各种新机遇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中,传统水务企业纷纷创新升级,逐渐向着规模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数字水务理念下,实现了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业务拓展等环节的创新发展。3.1.2政策鼓励当前,国家、地方、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水务发展政策,为数字化水务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也为数字化水务转型营造了发展空间。①国家政策在顶层规划、目标指引、发展战略扶持上提供了机遇。提出信息化建设、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且以《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通知》的形式,要求各企业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此实现智能化发展。②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水务企业数字转型路径和实践探索。给出发展数字政府、智慧企业的相关措施和方针,为水务企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③当地责任部门通过各项对策,提高了水务企业的数字化发展能力,对企业转型指明了目标、任务和方法。3.1.3市场驱动的活力数字经济为水务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活力。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产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人们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根据相关数字经济统计分析,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由2006年的3.5万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20年的39.3万亿元人民币。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上升了38.7%。我国“十四五”经济发展规模指标中也指出,未来数字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将会增长10%,其中数字化红利价值显而易见。3.1.4技术驱动在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下,传统水务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以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有效构建了水务数字化运营场景,为智慧水务带来4大优势。①实时感知。通过异构系统和智能设备连接,可以实时、全方位监测水文和水质变化情况。②有效连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数据共享。③智慧应用。通过物联网、数据库、智能决策技术,促使洪涝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服务等业务实现了综合控制和运行,促使管理更加高效。④协同运行。在水务综合信息化平台上,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调度、跨区域管理,有效保证城市供水和排水。

3.2水务数字化转型挑战

3.2.1问题各城市水务系统复杂、流程繁琐、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行业数字化和环节数字化无法对接。水务企业顶层规划力度不足,发展路径和方法不科学,水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和企业战略目标不符,导致应用系统管理松散。水务运营环节对接不顺利、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供排水精细化、标准化较低,基础保障不足,运营管理成本高、节能效率低。多个企业仍然处于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数字技术支撑力不足,在应用数字技术、数字资源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水务行业产业链和用户链有待完善,数字化价值变现能力差,生态链构建问题大,新服务不足。3.2.2挑战当前,智慧水务建设难点多,虽然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但是运营模式、认知、技术等创新还不足,主要受到传统供排水模式、理念的影响,传统业务和数字化技术还没有充分结合,数字化转型直接促使传统业务模式退出舞台。在数字化转型中因业务、组织、流程和链条方面的壁垒问题,在全业态水务数字构建上进展缓慢。此外,水务企业的传统理念、排水工艺与新技术融合还存在问题,多元化、多维度技术支撑体系还有待完善。

4水务数字化转型策略

4.1加强水务工作和互联网的结合

水务行业需要将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一体化数字水务结合空间,创新水务管理模式、把握行业新形态、引用各种新技术,以此打造智慧水务个性特点。依靠数字水务空间,提高水务管理运营能力和水平,拓宽业务范围,挖掘商业价值,提高水务创新能力。①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建立节能、高效的新型水务数字化运行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建立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数字管控平台,构建全域智能感应体系,通过多维、多领域数据共享和共建,打造数字全景化的智慧水务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创建城市供水、排水、治水的数字生态系统,以此实现全业态平台化管理,有效推动水务生产、运行、服务、管理、决策的一体化建设。②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打造全链智慧水务产业生态圈,整合内外资源,深度产业联盟,有效发挥企业优势,创建特色水务产出品牌、服务品牌,最终依靠全域产业链,促使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深度融合,最终推动水务产业健康发展。③以用户互联网为核心,创新水务商业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服务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具有优势和标准化的服务,提高企业与用户的黏性,打造网上特色商城,为多领域用户提供更加个性、高端的服务。

4.2构建数字水务标准体系

行业需要加强重视,立足于国家标准、立项要求,建立标准智慧水务建设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有效解决传统智慧水务建设交叉、混乱的问题。对此,在具体建设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疏通具体流程、整体规划、综合布局,细化各层级、各模块、各环节标准,有效指导水务建设。另外,相关管理单位、水务企业、高校、开发商和建设单位等,都需要全面认识到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全面参与到智慧水务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网络信息平台等,构建先进、适用性强、可靠的数字水务标准体系,最终推动智慧水务的规范化发展。

4.3提高智慧水务数据质量

水务企业需要利用新技术加强数据更新和数据精准性,对于重复数据、错误数据、不全数据、数据异常等问题进行整改,以此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终为厂站能耗统计、产品销售等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结果,确保管理人员更加精准地进行水务决策。另外,企业需要注意数据导致的设备故障、运行不稳定问题,对此通过数据更新和整改,有效解决隐患问题,最终确保供水和排水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4.4加强技术研究并提高技术效能

新技术在水务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和水务应用深度融合,形成新技术+新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供排水处理工艺模型、管网水力模型、智能优化算法等[1-2],具体需要有两方面。1)智能规划利用数字模型对工程位置、范围进行明确,并对工程规模、参数进行优化,对工程预期效果进行评估,以此保证项目规划和投资的科学合理,最终为区域总体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为厂区建设、管网建设提供量化评估手段。2)智慧运行在我国监测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发展下,促使供排水厂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调控转变,促使厂区各岗位、各环节实现无人值守,工艺和流程的智能化,推动厂内生产建设的稳定、高效运行。另外,依靠新技术也可以根据管网实际运行情况建立动态化水力模型,对水力系统进行调度,并依据预测算法、人工智能分析法,对管网、管路运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解决。可通过事前模拟强化管网控制,便于科学调度,确保水力系统稳定运行。

5结语

未来,水务行业需要以新视角来看待当前的发展,注重跟随时代潮流,主动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明确数字化水务发展的难点和关键点。①加强水务产业数字化发展,完善数字水务产业价值链、经济链、生态链,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需要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②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数字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创新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完善智能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智能水务业务流程、推动水务模式创新,以此实现智能化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董海天.关于“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构建及关键技术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2):22-24.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电视;三大技术协议;新技术融合

传统媒体人们已经脱离了那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数字电视技术,甚至越来越重视数字电视技术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数字电视创新方式还是内容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跟上时代的步伐。接下来,我们对数字电视的前端技术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了数字电视发展的平台和技术,努力推动数字电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数字电视发展概述

人们都知道数字电视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近,但是具体什么是数字电视,人们却说不出来。其实数字电视就是一种更加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指呈现在人们眼中的事物都是靠一种数字编号来完成的,它是一种比较前端的技术。这种数字电视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运行起来更加方便,更能抵抗干扰,所以数字电视会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传统的电视都是黑白的,画质不太清晰,音频也不太好,而且电视屏幕文字和人像不成比例。而现在的数字电视图像变得更加清晰了,声音变得越来越明亮,字幕也更加清楚,各种搭配都很好,更容易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数字电视系统中,无论在信源部分还是在数字电视业务中心,所有可用的节目都被复用并通过分布式网络传输。数字电视中的音视频交织文件可以更好的做到传送网络信息、电视信号、压缩数据等等。数字电视中还运用了CA机制,目的就是可以用这种条件访问权限来限制访问群体。我们还可以运用SI和Epg来选择自己需要的电视节目,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2早期数字电视平台解决方案

在数字电视刚刚出现那段时期,经常使用ASI这种传送码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但是在信息传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阻碍因素。这种ASI系统只适合节目少的电视平台,一旦节目特别多,就不能实现更好的调整。传统的电视技术和前端的技术有着巨大的区别,传统的技术接受信息的流程比较长,接口多,而现在的前端技术基本上已经无线化。

3采用MPEG/IP路由调度节目

数字电视的前端技术就是运用MPEG这种系统把各环节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实现了电视的无线化和网络化,可以满足观众自由调换节目的需要。3.1基于IP的MPEG平台构架。现在的前端技术越来越简单化,打破了前期技术的繁琐性,使人们切换节目更加自由了。就拿我们现在的数字电视来说,它的运行都需要一定的无形的信号环境,也需要一定的网速,同时也需要一个好的传送平台,这样才能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种前端新型技术的电视节目。这就是运用的各种协议技术,FE和GbE是用来调节网速的、PID是用来识别节目的、MPEG是用来使音视频想结合的、IP是用来负责信号的等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前端技术是综合几大协议系统来实现的,是数字电视的一种模式创新。3.2传输协议的选择。现在对技术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可以单独运行这么简单了,在技术上我们也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各个技术端的相互协作已经越来越重要。就拿TCP技术和IP技术来说,如果只运行TCP技术,那么就无法更好的使音视频进行通信,而如果只运行IP的话,那么就不会存在使IP运行的基础事物,所以两者相互合作所能达到的效益更好。这种技术的协作也更不会出现数据错误或丢失的情况,是很方便的一种结合。再拿UDP来说,它是一种传输技术,负责各种数据的传输,而PID是一个节目的信息流,把这种信息传递给UDP,再通过UDP传送出去,这很显然又是一种技术的协作。总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技术之间的协议所达到的效果是更好的,它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工作,甚至是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数字电视迈向一个新高度。

4结束语

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数字电视的前端技术得不到创新的话,很可能会被人们淘汰。所以数字电视正在对前端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也在为新技术的应用做各种合理的分析。不过可以看到的是我国数字电视的前端技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繁琐、不方便的模式了,反而越来越简单化,甚至趋于灵活了,更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服务,数字电视越来越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我们更应该推动数字电视前端技术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学军.数字电视前端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初探[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205+228.

[2]王艳,许飞.数字电视前端机房供电系统改造[J].中国新通信,2013,15(11):69.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新技术;公共艺术;设计形式

一、公共艺术与技术发展的介绍

进入新时代后,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推动下,艺术设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将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尤其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将会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创新步伐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艺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繁多,但其设计形式无一不彰显着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往往表达着市民们对其所在城市思想、文化的认同。很久以来,公共艺术的形式一直是在艺术的传统形式下进行的,例如雕塑和景观的设计多种材料的尝试,形式的丰富化表达,所有这些都是基于艺术传统模式的公共性应用。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认可和存在还处于一个艺术的创作层面,更早的是基于艺术家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表达,而艺术的形式往往是艺术的社会环境呈现。公共环境设计已经不满足于功能化需求,视觉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变得尤为重要。进入到21世纪,人们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公共艺术的形式增加了互动性,在材质方面也多样化,声光电的应用成了技术实现的一种方向。技术的应用也是城市不断发展的脉络与形象重塑的需要,艺术与技术的整合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1.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1)“意境说”的传播与继承。对传统的艺术设计者而言,他们最为关注的无非是作品呈现的意象与塑造的意境,这在以新型艺术作品为主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倾向于表达作品的美,并且其真实性、情感性和独创性三大特点也更直观地体现了这一点。(2)“格调说”的传播与继承。究其本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对城市进行空间上的设计。为保证设计与布局的合理性,设计者必须统筹把握全局,平衡好设计中各参与者的关系,在把握繁与简、虚与实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发挥好各要素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多地体现了“格调说”的理念。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整体设计层面。(1)城市文化层面。城市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集聚性。众所周知,正是城市的出现加快了各方面的集聚,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也愈演愈烈,使得人口由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各个民族的人在同一城市聚集,不同的文化理念不断碰撞、融合,新型的社会形态由此产生。与此同时,新的城市文化得以构建,新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二是多元性。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商品经济的影子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得以窥见,受益于劳动分工细化的安排,人们的就业形势更为明朗,发展的机会也将更多。三是地域性。从城市的文化发展足迹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各个城市在气候、习俗、生产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产生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也不甚相同,这造成了各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2)城市规划层面。由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并且占据着城市的公共空间,这就不得不考虑城市大众的利益需求。因此,为避免公共艺术品的无序摆放、管理散漫、随意搁置等问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必须提前做好城市空间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推动公共艺术品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另外,为进一步体现公共艺术品的空间价值,还应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市空间的建设条件和城市空间的综合性需求。综上,为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品在城市空间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设计前应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这不仅提升了社会大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品质要求,还加大了城市整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难度。

三、新技术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

1.“人工智能”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人工智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它是从计算机科学分离出来的,是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来实现智能的,是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生的新兴学科。从人类智能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人类智能最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超越。同时,人工智能将会带来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变革,人类的生活也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产生有利于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与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对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以及在设计目的和设计思路的指引下,人工智能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将使得公共艺术设计更为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程序化优势,也将促进创新理念,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思路,并迅速完成产品转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出一些与公共艺术设计相关的特殊才能。比如,在产品设计上,设计师可以不用再自己作图,而是由人工智能系统直接将设计师的理念、方向、需求等指令转化为设计图纸,再由设计师进行修改完善,这不仅将提升设计效率,还能加强设计效果。同时,在创新方面,相信人工智能也将帮助设计师发散思维,给予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和帮助。2.“大数据”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同样是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则主要通过运营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公共艺术设计产生影响,并且引起了社会经济样态的改变,从而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发展[1]。大数据思维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要对随机抽样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数据的复杂程度和相关性,以确保准确率。第二,要重视数据的内在价值,充分对其进行研究,不能随意搁置、丢弃。第三,对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充分发挥其现实功能作用,以推动价值链条和价值基础的转变。大数据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转变思维方式,不但带动了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革新,而且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动。在新的思维模式的冲击下,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理念,而应该加快创新步伐、推动创新转化,构建新型的公共艺术设计体系。3.“互联网+”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各行各业的技术、服务、创新和研发等的影响不断加深,从而引起了社会行业的重大变动。在当前情况下,艺术设计行业也无法“置身事外”,“互联网+”同样对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模式和设计内涵均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在于互动与互联的特性,这也是其相较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优势。网络与计算机产生的交互性,帮助人们得以共享全球范围的信息,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影响。同时,“互联网+”也为公共艺术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地传播,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四、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中的表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数字媒体发展非常迅猛。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各种领域也是迎合这个时代对于数字化发展的一种需要[2]。数字媒体也不局限于一些影视以及屏幕的局限性,应用范围更广泛。城市公共艺术作形式长久以来比较单一化,多年以来没有太多的发展变化。数字媒体艺术的多领域高效展示引起了设计家的关注。在公共艺术的存在形式上,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尝试着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公共艺术当中。这种应用让人耳目一新,又存在着丰富的变化,也是城市时代演变的一种产物。1.数字化辅助技术。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提升艺术作品创新和价值,将数字化技术作为辅助工具介入城市艺术的实际实施中,是文化艺术表达含义的一种创新和进步。谈道数字化,人们就想到了应用技术[3]。在数字化介入过程中,技术起到了一个辅助性的作用,艺术的创新、创意依旧是灵魂所在。数字化使设计变得更为丰富,在作品的实现过程中更换为一种方便性[4]。表现素材更加广泛,形式变化更加丰富,文化的多元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人们习惯了传统公共艺术形式的背景下,采用数字化表达使公共艺术的内容更有创新性。应用数字化作为一种合作形式使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表达的内容准确度更高,可塑性变得更强。通过计算机的演化,可以使所表达的内容充满了多种形式的混合。文化的兼容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追求也变得尤为突出。这种技术的辅助性最终实现了公共艺术一种是新的突破。2.数字控制灯光技。术随着灯光技术的发展。灯光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丰富的变化设计,使公共艺术的形式变化更加丰富。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展示形式只有在静态表达和作品本身才能感受到公共艺术的存在性,而在夜晚,表达形式就变得微乎其微。而数字灯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化的介入也变得更加迅速。将灯光的丰富变化应用于公共艺术的表达得更加有独特性,同时也突出了科技感。灯光的丰富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渲染和烘托了作品的固有主题。冷光和暖光的交替表达,使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变得更加具有丰富变化和挑战性。多种光源的一种辅助综合表达是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氛围更不仅仅局限作品本身,也是城市夜晚的一道风景。3.影像装置技术和数字投影技术。[5]影像装置艺术在艺术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期。艺术家们试图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于艺术的一种理解,尝试着将新的艺术形式表达不同于传统艺术范畴的一种追求和挑战。而在公共艺术当中将影像装置艺术和数字投影技术运用到具体的作品中就需要将艺术的形式更加升级。同时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之内,使艺术的形式更加新颖,吸引观者的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因为技术和数字化的实现相对更加具有可控性,内容的丰富性也较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更多的可变性。所以在表达过程中创作实施都可以进行多种演变,这也是艺术服务于城市环境的新形式。通过这些技术的实现,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艺术和技术的统一而形成的最终一种结果得到了一种新的再现。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将艺术技术结合的思想变成了一种实现,更加富有时代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人们对于数字化艺术的认识变得更加适应,形式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更为突出。同时,对于内容的更替以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共鸣都能体现在时代的对这种价值的理解中。4.数字时代的互动性。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沟通的方式变得更加迅捷和多样化[6]。数字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已经适应这种互动的方式,在公共艺术当中融入数字化的技术,增加人与作品的互动性是尤为重要的。内容上和形式上增加互动的环节和因素,使人们更愿参与其中,也使这种“公共性”的含义深刻,这种互动性不再是简单地与环境中的固有形态进行互动,而是将多种技术形式应用其中,让人们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从视觉、感官上的立体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一种结合,将艺术更好地服务城市群体,从而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五、结论

实际上,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是一种“扩大的设计思维观念”,它通过对新技术的运用,帮助设计者们快速地将设计的理念和设计目标具象化、产品化。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可以看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城市公共艺术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慢慢地过渡到以新技术形式为代表的新的艺术形态上。目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影像装置艺术、数字媒体、数字控制灯光技术等多种新技术设计形式都可以尝试应用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这种多元多维化的设计形式介入到公共艺术当中,使公共艺术变得更为新颖,更富有时代感。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的多媒体形式与公共艺术产生互动、互融,使公共艺术的表达及影响力都逐渐扩大。而这种艺术形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形式,以新技术为背景的公共艺术形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公共艺术所带来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一种新的革命,在未来技术的与艺术结合是一种趋势。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当中,通过艺术和新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城市公共艺术对人居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行业学者、专家加强沟通交流,积极探索创新,使得公共艺术设计适用新技术的发展、契合新时代城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丹.数字信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1):61-62.

[2]赵文博.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4):30-31.

[3]莫恩泽.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营销界,2020(42):77-78.

[4]朱芳.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传播,2019(11):63-64.

[5]张丹.视觉影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多元化表现[J].美术文献,2020(08):116-117.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研究型课堂;数字媒体技术;MOOC;创新技术平台

1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2010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创新。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现优势科研成果、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完美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乃是当前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1]。2011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成果表明,研究型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主动性和学习能力[2]。而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广泛采用的基于问题的教学(学习)模式,也激发和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驱动的研究型课堂可能达到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如何在这个新兴专业课堂的教学中,融合科学、技术甚至艺术,培养具有创新技术能力的卓越工程人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极具挑战性的特色课题。自2012年以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备受瞩目,人们为此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之年。网络教育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从教学内容、决策、方法、步骤等多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被动灌输局面,提倡交互式、多样式、选择式等主观学习模式。在现有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结合MOOC课程的内容[4]。从而,教师在传统课堂(非网络教学/开课)上的角色从“讲授者”转换为“解惑者”。千百年来的实践表明,合格的师者应该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风起云涌的MOOC新时代,研究如何在高校教育的课堂中师者同时做到传科学之道,授技术之业、解学者之惑,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即是在此方面做一探索。当前国内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一般强调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5]。从宏观层面,国内诸多高校建立从本科生入学伊始就进入特色班,实施“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体系以及"TMTE"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班、西南交通大学的“茅以升”班以及我校的“钱令希”班等[6]。从微观层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尝试建立适合于推免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课程[7],在我院亦有个别课程尝试;东华大学建立本硕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推进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一体化[8]。以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然而,这些教学模式往往是针对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中心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9]。面向应用型具有创新思维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如何在课程中结合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并形成支持创新的技术平台,尚未有很好的探索与研究。数字媒体专业培养方面,早在上世纪末国外高校将其列为一个专业开设,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也是国外数字媒体教育的主要成功因素之一,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数字媒体实验室,不断以较大项目作为科研学习的推动[10]。国内各高校,如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逐步形成各自特色的体系[11]。大连理工大学在2010年设立、2013年正式获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探索,目前正形成技术开发与艺术创意相融的培养模式与体系[12-13]。无论国内国外,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一般都面向网络游戏、数字媒体创意等,着重强调开发技术或者工具的培养。然而,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数字媒体产业实际工程应用问题能力的塑造,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自2012年以来,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以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EDX为例,目前已经拥有超过90万的注册者,拥有近30所教育机构,包括清华、北大、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等6所亚洲高校在内的15所全球名校。借助在线教育平台这一契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将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试点,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14]。大量开放的在线网络课程是远程教育取得的最新发展成果,这些课程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可以被任何人所接触使用。现有的实体课程,面临MOOC在线课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尝试主要集中在利用MOOC课程进行“翻转课堂”[15]。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基本知识点,完成课程作业,而教师主要承担作业辅导、答疑以及组织小组讨论等。此外,也有基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建设实践,教师将知识点打散,制作短时间的学习视频进行分享[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益的尝试能够利用MOOC平台提供的资源优势,然而教师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研究型大学具有的丰富研究积累和解决问题经验的教师资源,无法在这种模式下得以体现。本文借助MOOC平台讲授数字媒体技术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教师提出涵盖知识点和基本技术的应用问题,在带领学生利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解决典型问题所需的基本技术算法库,构建学生进一步创新的技术平台。从而,师者真正做到“传科学之道、授技术之业,解学者之惑”。

2研究内容

2.1基于MOOC平台的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建设。当前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如多媒体技术、交互设计以及计算机视觉等,均可以在网络的在线平台上找到知名大学和知名教授的在线课程。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以MOOC平台为基础的在线授课模式,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供多元化学习工具,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MOOC平台的重要作用。遵循混合授课思想,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发挥网络教学的特性以及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从选课到结课为周期载体,重点为学生讲授必要的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为后续的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2.2数字媒体技术基本应用问题(案例)库建设。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课程和应用型课程是前导和后续关系,而应用型课程间也存在前导或后续关系。而且,这些课程又可分成一些重叠的课程群,如图像处理基础、多媒体技术导论和计算机视觉等,这些课程群间的知识点相互重叠、互补而且有序,需要统一进行协调。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是,我们还将立足于多年来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积累,建立数字媒体技术工程基本应用问题(案例)库,涵盖数字媒体技术相互关联的课程知识点,并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角度对课程内容优化和协作。通过各课程间的知识点协作,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基本应用问题,最终使每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完成一个自己满意的成型系统或作品。因此,每一课程群的应用问题(案例),以及这些案例需要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别由哪些课程来讲授,达到何种程度等,均由各授课教师联合讨论来确定,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2.3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经过几年努力,在硬件上数字媒体技术系已经组建2个本科生专业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将主要用于数字媒体制作,以及素描、速写、色彩等设计方面的基础训练。创新实验室是数字媒体课程中解决基本应用问题的重要硬件支撑平台。在硬件平台支持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近三年来获得各类奖项12项,其中包括苹果公司2012年度全球设计大奖。然而,在不同课程中尽管低于基本技术和算法都进行了讲授,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却没有形成进行科技创新所需的共有的算法(软件)平台。本文的研究,就是整合MOOC课程提供的在线资源、教师以前的科研积累、学生在解决案例时开发的优秀算法,形成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所需的公共算法(技术)共享平台。在软硬创新平台支持下,针对主要的科技竞赛(如微软ImaginCup,ACMSiggraph创新比赛)、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每位成员都有国家项目支持)、以及企业商业平台(AppleStore,Win-dowsStore)等,鼓励学生应用在解决基本案例学习得到的科学方法,结合基本的技术提出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形成创新成果。

3结语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建筑工程;应用思路

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领域也比较宽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这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1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

1.1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首先就体现在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和资源都在向数字化靠拢。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在引进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改善很多传统绘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测绘中使用数字化绘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手工绘图的很多弊端以及局限性。数字化绘图克服了工作量大,作业程序复杂,数据生成繁琐,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等缺点,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绘图的质量,提高绘图的水平。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也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绘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1.2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其次还体现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方面。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测量方面得到了应用,而且还在城市规划以及工程测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足以凸显出其重要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工程测量服务领域扩展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得到全面的覆盖,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效率,降低了工程施工的工期。全球定位系统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可以防止数据的丢失,防止数据被盗取,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因此说,全球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测量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1.3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再者还体现在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摄影测绘已经代表了当今建筑工程测绘的一种新阶段,这一阶段也充分的展示了测绘方式的发展水平。这种测绘技术的精准度很高,而且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能够高效准确的体现测绘数据。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其他方面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摄影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大大的提高了建筑工程测量的准确度和速度,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节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实现了建筑工程成本的节约,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手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4对未来测绘技术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测绘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对于未来测绘技术的预测与发展,其信息化测绘技术将是数字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之后的测绘技术的发展之中,要不断的加强对测绘新技术的研究,争取在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工程测绘技术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从而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测绘技术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够为我国的工程测量提供极好的科学指导,也能够为我国的工程测量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为工程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实践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为了进一步的得到工程勘测技术的发展,应该在原有测绘技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更新数据,提高我国工程测绘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结语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测绘新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数字化和信息化必将是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一大发展方向,其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也会提高到更高的平台。现代工程测量逐渐会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并且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条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更多的信息资源以及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在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中,更应该提高技术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提高工程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建筑工程工作者受益,得到灵感,做好建筑测量工作,提高建筑测量的水平和水准。

作者:刘琳娜 王鑫 单位:1. 赤峰市维衡房地产测绘大队2. 北方时代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文伟.数字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06).

[2]沈春光,郑成娟.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风,2009(18).

[3]马琛.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08).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6

数字艺术实际上可以从字面上进行解读,也即是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是数字化时代,许多技术综合在一起衍生出的有机系统。数字化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相互结合与应用,缩短了设计流程,使得设计表现形式及传播载体更加丰富。数字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使用价值,这也是室内设计教学改革新要求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明白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的教学特点,推动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以及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拟对有关数字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二、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的教学特点

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传统的数字教学包括CAD、PS、3Dmax等软件在早期数字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展,它们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室内设计教学的要求。更先进的数字教学软件已经应运而生。当下,我们最常见的参数化设计软件主要有基于Rhino平台开发的Grasshopper,还有在Microstation基础上开发的GenerativeComponents,它们是现在典型的参数化软件的代表。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绘制方式

数字艺术的变革对于艺术设计而言是一次创新,数字技术已成为设计表现的主流方式。室内设计教学练习步骤,先是要求学生对设计意向进行确定,然后利用Grasshopper。Grasshopper这种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以图形化的界面展示可以快速的让不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入手设计。因为人类对于图像的理解与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枯燥的数字和代码,这样也使得设计师在与自己创建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互动,开拓我们的思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即时化的参数化设计平台。所谓即时化就是说在设计师创建设计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可以马上体现出来的。它不同于脚本代码,脚本代码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更需要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在编辑完程序之后才能够预览我们所想象的空间或者造型。这种虚拟三维空间的教学方法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脑补四度空间的概念,但是对室内设计中窄问关系的横、竖向设计进行思考,尤其是对设计初学者特别容易忘记的竖向空间关系的思考,从而大大减少传统教学中室内设计练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一张白纸发呆的现象。

(二)有效提高绘图效率

数字艺术使得室内设计的视觉表现方法更加丰富,设计的过程变得更加迅速、便捷,设计师的创意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来。比如说,GC软件的核心是一种有逻辑顺序感的推导步骤,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数据链特征的树状结构,同GH一样也具有满足方案从起始到结束任何阶段的修改功能。GC与GH的操作界面,都是由参数之间关联组成的逻辑,计算机只需要按照设计师预先设计好的逻辑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图形。这些具有一定顺序的命令即可以组建成脚本文件,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是现代室内设计教学的一大变革。

(三)极具现代感的设计表现手法

数字艺术应用于室内设计教学中,不是要忽略传统手绘的作用,而是让它们互相弥补,各取所长,这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比如,Adobe软件的使用,使得以往手绘制图与科技软件相互结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画架上绘图的模式对稍纵即逝的灵感进行把握和捕捉,因此利用数字软件进行绘图,更加高效、便捷、简洁,可以马上将所绘图形打印出来,将其作为基础框架草图,在草图上利用手绘或者是对方案进行修改。这种方法是较为便捷的,而且还可以多次打印,得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图。

(四)制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展示效果

常规工程图纸是比较冗长而又枯燥的,其视觉展示质量一般。近些年来,室内设计的作品会制作成视觉效果极佳的展板、模型或者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艺术设计展览中获得好评。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等作品上重视展示效果,也促进室内设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学生们更加注重作品的包装,也使室内设计图成为更加直观的作品。相关的数字艺术软件,比如Rhino、Grasshopper、Revit、AI、3D等,其中一些是平面展示设计的处理软件,一些是制作窄间立体效果必备的辅助软件。

三、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不足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按照对象空间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特点,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及艺术创立方法,创造出功能合理而又美观舒适,并且符合使用者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室内设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具体而言,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们更加看重的是手工绘制图形,包括设计施工图、效果图、实体模型等,以此展示其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手工绘制图形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和制图水平。然而手工绘图需要准备大量工具,绘图时间长、过程复杂、不易修改、占用课时较多,学生们把大量精力放在画面的精工细作上,反而忽略了室内环境、物质技术的构思,使得观察、思考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成为学生们的弱项。这种教学模式的后果就是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繁琐的绘图或者模型制作过程中,削弱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其次是传统教学与新技术脱节。现阶段,信息化时代,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涌现,许多新技术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信息技术成为现阶段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室内设计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灌输对象,或者是教师注重知识经验的存储,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维更是难以被挖掘。学生对于新技术设计实践的尝试较为匮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的模式,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不够了解,更不用说如何把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结合在一起,更加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求。

四、数字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字艺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效果变得更加丰富。数字艺术和室内设计教学的融合,简化了设计程序,解除了手工绘图对于学生们的束缚,从而使学生们把重点转移到思维创造方面的培养上。数字软件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尺寸要求从而轻松做出精确的模型,而且在后续的编辑制作中,也可以按照设计的需要对模型尺寸进行快捷而又准确的修改。这个过程操作者仅需提供完整的数据和设计理念即可,传统绘图程序现在全都由计算机代劳。把数字软件应用于室内设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且演示制作过程,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从而真正地达到室内设计教学的目的。

(二)数字艺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得以在设计教学中应用,促使我们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而通过灵活的数字艺术,可以让它转变成以学生研究为主的具有一定互动性的教学新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牵头,做帮助学生构建设计理念的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可以按照室内环境将设计方案的不同需求,在“虚拟空间”中随意调用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挖掘和利用,使学生的设计理念更加接近当代人对于室内设计的求,从而达到培养适合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教师能力;财会类专业;数字经济;SWOT分析

一、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影响。一方面,数字经济带来了人们生活的便利化,如快捷支付、数字货币、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极大程度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带来了传统产业与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使得企业需要认识数字经济、了解数字经济、适应数字经济、使用数字经济。而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同样涉及到教育行业,一方面,在数字经济的新科技时代,教育从之前的封闭状态走向当前的开放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广,获得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广,使得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的了解新知识,讲授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利用新科技赋予教育的新手段,包括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一系列新的授课方式的出现,都要求教师需要用更多、更新颖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在数字经济时代,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保证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与新的教育要求,这不但将影响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与发展质量,也顺应了当前整个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张红岩等,2021)。作为传统生产要素所依赖的工具和手段都发生明显变化的行业,财会行业是受到数字经济时代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财会工作的提质增效,财会类人力资本管理的升级也对财会人员的能力配置提出了新要求。于是,这就要求传统的财会类教育需要进行要素结构的创新,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财会类师资队伍建设的升级与创新,既要优化财会类专业教师的资本增量,也要优化资本存量(唐大鹏等,2020)。也就是说,数字经济带给了财会类教师转型升级与能力提升良好的机遇,但也对传统财会类教师带来了挑战。曹前(2019)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商科背景下财会专业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培训力度,尤其是需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马慧颖(2020)指出数字经济时代高校财会类专业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在教学理念与方法方面进行创新;王爱国(2021)指出数字经济时代财会专业的建设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鼓励教师提升自身双师双能的能力。在数字经济时代,财会类专业教师提升自身能力面临着机遇与调整,那么财会类专业教师将面临什么样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以及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做出相应的决策,本文将针对数字经济时代财会类专业教师能力提升进行相应的SWOT分析。

二、财会类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1.教师自身主动学习是能力提升最大的诉求。每名教师都具有主动学习的诉求,以及很多高校都为教师提供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从而很多教师就会主动在数字经济时代对数字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尤其是财会类教师,其自身会充分感受到数字经济时代财会类行业的变化,从而就会积极地主动学习,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充分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2.财会类教师的双师型技能使其具有能力提升的基础。由于财会类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财会类教师往往具有双师型的基础,也就是说财会类教师往往与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于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伴随着财会类行业发生的变化,财会类教师往往会较快地发现行业的变化,这也就是有利于财会类教师能够尽快地融入新的行业。通常,在与行业接触的过程中,财会类教师通过发现的问题,主动寻求自身能力的提升,这不仅包括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包括财会类教师对自身科研能力、国际化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二)劣势分析。1.教师现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能力提升的程度。现有财会类教师,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大的财会类专业教师,往往是传统财会类专业的学习出身,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并不熟悉。而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与计算机基础,这对于传统的财会类教师就具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这一方面的学习基础,如很多财会类教师是传统的文科出身,数学基础与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即使部分教师曾经具备这些基础,多年都未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也使其无法快速掌握数字经济的新技术。因此,这些教师在对数字经济时代财会行业新技术掌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耗费更大的成本。2.教师自身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性。教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不但是需要对现有能力进行提升,还需要学习新的能力,这就使得教学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成本等,尤其是可能需要抛弃原先已经定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然而,由于人自身具备的惰性,使得教师在接受新鲜事物,在要求自身进行能力提升时,就会打“退堂鼓”。尤其是财会类专业教师,一方面,对数字经济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能力提升,是对自身传统知识的一种颠覆,这需要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对新课堂技术的掌握,同样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块的转化,例如录制在线课程,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从而自身的惰性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教师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三)机会分析。1.数字经济为教师主动寻求综合能力提升提出了时代要求。数字经济时代,财会类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事后会计转变为实时会计,传统会计也转化为智能会计(赵珂昕,2021),这些新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促使教师比较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内容,才能够有效地将新知识讲授到课程中。于是,财会类教师必须主动学习,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数字经济带来的财会行业的变化,这些新知识往往是现有教材中并未涉及的,从而使得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学习,否则教师依然只教授传统的教材内容,不但无法“站住”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也无法让学生能够应用到日后的实际工作中。2.数字经济为教师提升核心能力提供了新的方向。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提升,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这也有利于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关系,并保证教育的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的出现,为教师,尤其是财会类教师提供了进一步学习与提升能力的方向。教师通过掌握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够提升教师适应行业变化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为教师提供在科研方面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保证教师能够抓住时代的脉络。3.数字经济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财会类行业的发展,还对教育基本手段也产生了影响,使得传统教育手段已经在新时代中落后了。对于新的教育手段,教师应积极地适应并使用,这不但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知识。尤其是对于财会类专业,由于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单纯的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较慢,更加无法了解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操作(闫茜等,2020)。于是,新科技对于教学手段的赋能,促使财会类专业教师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掌握包括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师手段以及一些新的教学软件,以此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新的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尤其是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能够融入到真实的财会行业中,能够直接模拟真实的财会案例,这就缩短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距离。(四)威胁分析。1.行业竞争使得财会类教师面临极大挑战。财会类教育行业中的竞争较大,尤其是传统财会类教师面临着新教师的挑战,这些新教师部分是财会类专业毕业的,也有部分是大数据类、数学类等专业毕业的。这些新教师不但具有较强的自我提升动力,对于数字经济技术的掌握能力也更强,从而就会“威胁”到传统财会类教师的位置,尤其是科技能力较强的年青教师,其对于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也较强。2.高校培训模式的单一影响财会类教师能力提升的主动性。对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某个学科教师的能力培训,高校往往不会进行统一培训,而是由教师自我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会类教师能力提升的主动性。加之,当前社会层面组织的财会类教师能力培训参差不齐,并不能够完全起到提升教师能力的效果,从而使得财会类教师并不能够完全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财会类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苏州;产业创新集群;挑战;对策

发展和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是推动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其显著特征就是城市本身的产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区域之间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外溢扩散。当前许多产业集群正在“智改数转”,推进传统模仿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有助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的兴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不居安思危地持续注入“创新”元素,把“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上升到对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高度,激发其“创新”内生动力,将会丧失现有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和特征

1.1产业创新集群的内涵

产业创新集群是集聚互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与研发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产业集群,实行分工协作,能带动区域和行业创新,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是“创新企业”和“人才集聚”。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前提,密集应用大量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1],以知识创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品为特征,且在“赢利模式”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不断创新的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除创新程度高和知识技术密集外,它是“产业集群”经过不断升级迭代后的现代产业集群。在产业创新集群中,除创新型企业外,还应包含创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金融机构等,它们在政府政策主导下,通过市场主体调节,银行业提供养分与土壤,形成协同成长和互相交融的“共生共长”创新集群。

1.2产业创新集群的特征

1)必须具有持续不断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它们可能是上游的供应商,或者是下游的用户企业,也可能是相关产业链中的企业。2)高新技术产业,或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也包括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传统型产业。3)在产业群中始终应该有“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的自主创新,也有“组织架构”与“营销体系”的不断创新,以及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内部或周围,具有许多高校、研发机构、行业协会、银行业、市场要素和国内外品牌产品等资源要素。4)必须要有一种促进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以及具有包容失败的宽松环境。

2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群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产业转型与升级改造,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聚4100家创新型企业,产值破3000亿元。目前苏州正在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和主赛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相互融合,培育新市场,开拓产业新增长点,“十四五”期间将投入千亿元资金,以强链、补链和固链的形式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以数字经济产业为引领,全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和引领产业转移升级[2],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发展。苏州正在谋划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苏州经济具有GDP总量高和企业发展潜力大、人才集聚多和创新支撑好等优势,但仔细分析仍然面临如下挑战:苏州产业集群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产业,它们正在或加快转型升级。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与上海相比,医疗大数据、智慧医疗较少,也缺少像百度、腾讯和阿里这样的数字平台型企业[3],因此需要坚65持不懈地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苏州也缺乏拼多多、小红书和喜马拉雅等新型知名平台。因此,应加快推进在线经济发展,精准把控“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之间互相促进、共生共长的关系,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激发新动能。

2.1科技创新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苏州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342.55亿元、R&D研发经费750亿元、发明专利授数9909件,少于深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60.79亿元、R&D研发经费1510.81亿元、发明专利授数31138件。产业集群内模仿较多,缺乏创新,造成产品相似度高;定价策略与营销模式相似,导致产品低质低价竞争;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缺乏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创新人才;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机制不健全,在创新力不足的前提下,自主独立研发能力不强;没有长远发展远景规划,产业集群缺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2数字经济场景缺乏,产品研发和品牌创新力不足

目前苏州“卡脖子”技术清单中,集成电路、芯片涉及面最广,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是“卡脖子”技术最为集中的环节。2021—2023年苏州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与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相比还有差距。苏州数字经济试验场景的某些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基础设施仍需要大量投入,一些产业创新集群亟需顶层设计,以便吸引大量创新主体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内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利润中低端,代加工企业的产业价值链附加值较低,处在整个价值链低端,造成制造业大而不强。

2.3产业链较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软件

2020年苏州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148.42亿元,与2020年无锡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350亿元相比有较大差距。苏州在设计、制造和封装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中,封装占据了65%左右,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的投入力度尚需加强。苏州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正在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集群内企业零部件或产品同质竞争程度太强,友好协作较少,没能在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优化整合与发力,没有充分发挥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工业互联网处在应用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软件[4],也没有把工业互联网延伸到全产业链,在推动数字赋能涵盖全产业链、全生产要素和全生命周期,实现价值链环节的全闭环运行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4协同推进产业创新不足,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存在短板

苏州政、行、企、校、研五方主体互动合作太少。2020年苏州财政科技投入219.62亿元,研发投入超750亿元,而同时期的上海,财政科技投入406.20亿元,研发投入1600亿元,上海拥有3大国际科创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的数量占全国的32%,相比之下,苏州差距较大。苏州许多产业集群企业仍然停留在独立创新阶段,没有实现多方主体联合创新。

3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对策与举措

精耕细作新经济,必定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聚焦产业创新集群主战场,潜心研究创新集群与数字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数字化知识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载体,不断激发产业创新集群的创新动能。

3.1加强源头创新资源导入,集聚创新要素开展前沿研发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创新集群,关键要素是“创新”,对于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产业,必定在全球分工中始终处于劣势,其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力不强,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因此,对于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应加强创新源头导入,集聚顶尖科学家、原始创新技术等要素,促进开展“原始创新”研发,在重大科技前沿上实现突破。同时也须加快原创品牌的原始创新,在高精尖零部件上实现国内产品替代,有效推进传统产业集群(模仿型、劳动密集型)向产业创新集群全面升级换代,加速关键节点突破,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业价值链上游产业集群融入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虽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但集群中也包含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要素机构,主体与机构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实现政、行、企、校、金的共生共长和整体创新。产业创新集群应该集聚顶尖创新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主体,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开展前沿研发。制定以5G技术为基础,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联的数字技术创新研发计划,建立围绕5G技术增强演进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引领和主导上发力,集聚万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借鉴国外汽车、航空产业创新集群做法,鼓励企业主体深耕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专精特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3.2搭建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场景,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

建设全新的数字经济试验场景,以数字经济试验场景重塑企业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和顶尖人才的一体化体系,改进企业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企业的生产要素重组和优化。数字经济场景既是新技术又是聚合器,它将创造大量新机会,吸引各种创新企业集聚,苏州政府应加快顶层设计,高水平和高标准地规划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数据存储、生产运输与加工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整合和重组来实施“苏州自主品牌创新工程”计划,秉承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协同理念,鼓励苏州品牌企业走向国际,积极培育“沙钢”“恒力”“亨通”和“波司登”等大批苏州品牌,同时推进由品牌代工生产模式向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转变,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

3.3创新数字时代新业态,促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打造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抢抓“十四五”数字经济的关键期,苏州将动态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支持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以数字经济激发传统制造业,以现有数字技术为支撑,与数字经济平台头部企业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展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产业。如昆山手提电脑产业创新集群,按照零部件去招商引资,围绕手提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获得系列化的产品对接,就是按照产业链条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所有的零部件企业既专又精,可以达到完善产业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4逐步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机制

加大研发投入与产业化转换,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机制。一家企业力量毕竟有限,在创新集群赋能苏州制造业态势下,充分利用政府推动创新集群和协同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1)加快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系统化。通过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深度融合,解决创新政策滞后的难题,通过滚动修订科技政策,调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普惠式政策鼓励机制。2)增强科技政策对创新的内生驱动。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促进科技创新,关键看能否找到创新的动力来源,是不是从激发创新者的内生动力入手,使科技政策真正起到促进创新机制完善、激发创新动能、凸显创新主体、孵化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导向作用。3)借力外生驱动推进科技创新。从苏州市某区或某县级市的产业创新集群入手,探索性地进行科技政策创新试点,逐步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再将科技政策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借助科技知识产权政策普及和优化人才评价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配套,迫使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加大投入,在基础前沿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外生动力。

4结语

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深刻重塑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因此,要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行业领域互通互联[5]。在新一轮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抢抓机遇,发展与壮大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催生科技创新新模式,实现前沿技术和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是提升苏州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促使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结合,培育出崭新的苏州创新模式“数字制造”[6]。通过数字技术、工业互联互通技术来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生产过程全自动化和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也是苏州培育和发展产业创新集群的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杨震宇,史占中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与路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刘然,郝大江.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盟国家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2):81-82+82.

[3]王世文.如何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N].苏州日报,2022-01-08(2).

[4]林赛燕.协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优化升级[N].经济日报,2021-09-15(11).

[5]白丽,杜兰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14):154-156+155.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9

贯彻落实工业信息化,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定制“绿色IT推进计划”,强化建设低耗能CPU、节能电源、高效计算机,从而统筹部署新的绿色数据中心,加紧绿色能源信息制造行业的创建工程,实施通信行业的合同能源管理,进行通信基站整合,从而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节能减排。从政策上鼓励节能减排的发展,改造现行产业的技术条件,调整生产技术结构,研究新型产业结构,例如,传统生产业的电子信息化进程,从原料选取上进行更进,而工艺上进行简化生产,而从技术上革新,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推进“数字能源计划”

需要组织开发重工行业的数字能源信息工程,实现系统在线仿真技术应用,支持重点耗能的产业监管力度,从而实行企业数字能源化管理,推进能耗监测信息化的发展,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从而实现有效的节能减排。数字化建设是整合信息化产业的一项重要指标,标志着产业的智能化。所以从一种表述上说,是节能减排的标兵。应该大力推进数字能源计划。

3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

支持电子信息指导也的进展,完善电子炉窑改造,支持专业机构开展企业能耗诊断,从其生产根源上进行在优化,从而推动电子工业节能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例如,支持太阳能光伏建设,节能灯技术改进等的节能降耗技术革新。所以开展电子产品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化生产进程,也可以有效的得到节能减排作用。从最早的人力生产,到后来的蒸汽机时代,再到后来的电机时代,从根源上说,还是对能源的利用上有的根本区别,而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是一场全新的革新,对能源利用率上说,是空前的。而如何运用和改进,也是现在的重中之重,那么推进其进程,就是现时代进行节能减排历程的一项重要措施。而这样的进程应当大力推进,积极建设更为先进的电子信息产业模块。推进信息化制造的进程,更为快捷的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推广高效节能信息产品的使用

在以上基础上,完善所生产产品的能耗标准,在一定基础上是可以减少节能的,而基数小,但是复数大,从而在总数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也是一项不错的倡议。例如,平板电脑、计算机、打印机、电冰箱、空调等电子产品的用户,如果所购买的是节能产品,那么工作年限内的节能减排,必然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改革数据。而新技术开发是需要人力物力的,这个时候如果政府不支持,节能减排策略是无法推进的,而响应国家的惠民政策,也大大的促进了技能减排的进程。例如,从白炽灯到节能灯的使用和普及,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减少了电量的一定消耗。而电瓶车从酸铅电池到锂电池的过渡,虽然刚开始,但是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一度重视,而这些都是电子信息制造过程中的一点一滴。所以如何提高节能信息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指标。

5培养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但是一旦算上全民,那么力量就可以无限的扩大。在节能减排的策略上,民众的支持可谓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惠民政策也好,节能创新也好,只要做好群众工作,节能减排也将不是问题。这个问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应该将节能问题反馈给民众,让城市中、农村中的人们都一起来拥护节能减排政策,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6合整产业链,管理优化

合理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优化产业的耗能,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相比较,信息化的今天,管理理念的变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能源消耗上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整合生产链,优化自身的管理制度,可以在不必要的消耗上进行优化处理,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7发展企业创新理念

目前,我国高新区已达上百,而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的主导作用也已经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中国创新网,深耕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年的高新区信息服务也推出了高新区与行业垂直搜索引擎。而这些都是鼓励企业创新,从自身增加竞争力,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没有新技术,从何而谈行业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往往都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此类技术设备都是需要花大力度进行扶持的,很多小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从而以低廉的工价作为竞争力,不在乎能源的利用率。而创新理念是阻止这样低廉的能源消耗。

8结语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1引言

近年来,4G/5G智能终端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内容的制作、编辑与传播日益便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为新兴热门专业之一。各院校越来越注重培养掌握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制作及相关软硬件开发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2]。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立足于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以“基础知识扎实、开发技术过硬、创新能力突出”为主旨的应用系统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两个层次,要求学生必须精学多练,注重开发能力训练,成为适应数字媒体软件开发需求的技术人才[3-4]。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实验教学在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罗吉尔•培根所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5]。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不仅要求熟悉和掌握融合技术与艺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的各类现代媒体设计开发技巧,还要求熟悉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实验面临课程体系统筹兼顾不足、技术新鲜度不够、教学方式僵硬、评测难度大等问题[6]。因此,本文提出数字媒体类课程仿真实验改革方案,从实验内容设计入手,将数字媒体技术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构建成仿真程序设计任务,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融入日常教学,并采用智能评测手段实现部分实验项目的自评自测,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力度和实效。最终实践表明,学生取得了较好的课业成绩,大大增强了社会研学能力。

2数媒技术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数字媒体类课程实验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来自于实验内容、实验环境、实验内容设计、评测方法等方面的挑战不断出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对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实验体系设计欠缺统筹考虑。各门课程之间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实验课一般由各任课教师根据理论课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教学难度和目标要求上缺乏统筹安排,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和资源浪费严重。(2)缺乏规范和及时更新的具有数字媒体技术鲜明特色的实验内容。现有的数字媒体课程实验教材不是偏重艺术设计,就是偏重程序开发,不适合应用本科型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上融合艺术和技术两大总体需求,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3)实验教学方式僵化机械,不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完整实验步骤,还包括详细的操作演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上不查阅资料,仅需简单地重复实验步骤,无需积极思考就可以获得实验结果,无法有效锻炼思维能力。(4)数字媒体实验作业评测困难,主观偏差大,任务重。有些数字媒体实验作业纯粹就是效果图检查,实验成绩评判单纯依赖教师主观评判,工作量繁重,无法实现学生自评自测的目的。

3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3.1仿真实验教学设计

本文从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出发,建立起以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培养为主线、综合分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媒体领域基本理论,从而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典型应用的开发方法[7-8]。因此,本文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设计基础型实验、开发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如表1所示。设计基础型实验主要是通过一些主流数字媒体软件如Photoshop、Audition、Premiere等操作来理解数字媒体内容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参数,是开发基础型实验的准备工作[9]。开发基础实验根据代码模板对数字媒体内容处理的一些基本操作功能进行代码补全实验,并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验证。综合型实验基于开发基础实验的完成情况延伸出一个小应用,对其主要模块进行实现,并保证功能正确。创新型实验则要求学生根据生产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独立调研,独立开发,至少在功能、算法、界面、配置的某个方面实现创新,并需要撰写实验报告书。从表1可以看出,本文的实验课程的结构设计强调课程的联系性、顺序性和连续性,紧跟虚拟现实新技术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典型应用,最终落脚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教学模式改革

(1)自选式实验操作。本文将一些设计基础型实验在教学网站上,由学生根据详细的实验步骤自行完成,并将实验结果上传到作业系统。从实验结果设计到效果图评测均可以采用智能评阅方式自动实现。(2)填空式算法设计。开发基础型实验大量应用到计算机视觉算法,通常基于OpenCV库实现[10],因此重点是要理解OpenCV中主要API函数的调用方法。本文设计好算法框架中的基本代码,通过注释给出OpenCV函数的说明,而具体调用方法则留给学生实现,避免了大量语法错误对学生的干扰,使得学生集中精力完成算法设计,达到指定的目标结果。(3)项目式模块设计。综合型实验都与项目模块相关联,而项目所构成的代码模块则部分地源自开发基础型实验。因此,前期已经完成的模块可以直接用于连接运行,而需要学生实现的模块在项目需求说明中加以列举,学生只有独立补全所需代码模块,才能正确地运行项目,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应用场景。(4)以多种社会实践形式完成创新项目。利用创新型实验先进行选题,教学安排灵活机动。湖北经济学院一般安排16课时的上机指导,但主要的设计研究工作则须在课外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答辩。同时,允许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大赛、物联网+大赛、校级研学项目等与数媒相关的社会实践成果冲抵创新项目实验成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外创新研究的动力,也提高了实验教学成果的档次和质量。在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和实现思路,并在教师指引下进行集体讨论,肯定长处,指出不足,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思维锻炼和灵感启发。以上种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借鉴了国内同行经验和社会培训机构教法[11-12],融合了多种层次实验内容和教学目标需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应用到创新,层层递进,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智能评测方法改革

数字媒体技术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音频、视频、图像、虚拟现实、多模态等,类别繁杂,初次学习难度较大,只能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容易完成的实验发给学生自行完成。为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估,需要全面检查学生作业。但由于实验作业量非常大,作品评价不及时成为困扰实验效果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孪生神经网络(SiameseNeuralNetwork,SNN)模型开发了数字媒体作业智能评测系统[13],如图1所示。在图1中,参考图像和被测评图像分别输入Siamese神经网络中,通过相同权值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分别提取深度卷积特征,再通过距离函数(通常为余弦距离)比对两幅图像的误差[14],得到的误差值记为SNN(𝑖𝑖1,𝑖𝑖x),再乘以记分单位,如式(1)所示。(1)其中,i1是指参考图像,ix是指评测图像,SNN是指Siamese神经网络模型,输出为两幅图像的差异度,取值为[0,1]区间,再乘以D=100转换为百分制。在实际应用中,图像类作业可以直接使用该评分方法,音频类作业可以转换为频谱图像后采用该评分方法,视频和动画等均可以分解为关键帧后使用该方法,而多模态类作业则需要将每一种模态数据使用该评分方法分别评分后再求平均值。智能评测方法大大减少了教师工作量,也为学生自学自测提供了保障。

4教学效果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其学习效果不仅单独反映在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课程的考试成绩上,还反映在该专业社会研学实践和就业率等成绩中。

4.1数字媒体技术课考试成绩分析

为详细了解仿真实验教学改革成效,本文对近三年(2018-2019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课程设计”的学习成绩情况进行分析。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的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仿真教学实验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程度逐年提升,优秀率大幅提高并且近年来趋于稳定。这说明,仿真教学实验对学生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切实功效。

4.2社会研学实践情况

为了进一步评价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本文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近年来参加各类社会研学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计算机设计大赛”连续3年获得部级一等奖各1次,所有奖项部级总和超过10项,省级总和超过15项。数媒专业学生近两年获校团委校级科研立项各4项(2019年)和5项(2020)。近两年来,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取得佳绩,部级和省级均获批立项,如图4所示。图4数媒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比较最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社会认可,就业求职非常顺利,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