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导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37

数学导论论文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1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2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本方

法“读、听、思、记、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

1.阅读能力差。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像浮萍溅水,一摇即落。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了。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听课方法差。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如此恶性循环,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

3.思维品质差。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

4.识记方式单调。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初中生数学学法指导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这是读法的核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1)粗读。即先浏览整篇内容的枝干,传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内容,弄清重难点,将不理解的内容打上记号(以便求教老师、同学)。

(2)细读。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形成稳固习惯,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开导“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讲是信息的输出,学生的听是信息的接收,只有调谐学生的“频道”,使接收与输出同频,才能获得最佳收效。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听法的开导,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打开“听门”,专心听讲。这样,才能把接收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达到同频共振,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要开导学生注意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这样,让学生会抓住要点,延着知识的“生展线”来听课,就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引导“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需要教师科学的指路引导。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法的引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

(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

(2)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使学生学会转化。

(4)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便学生学会反思。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达到思悟思,融会贯通。

4.传导“记”

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是与其有无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正相关,而学生对良好记忆方法的领悟,尚需教师的传授指导。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记法的传导,教师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死呆背。其次要善于结合教学之际,来传授记忆方法。如通过对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学会去联想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对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学会凭特征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循线索记忆。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以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5.指导“写”

作业书写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

深究学生书写条理混乱的原因可知,教师教学起始时不重视写法指导是一主要导致因素。因此,精心指导学生怎样写,才有助于其驾驭知识,正确解决问题。为此,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1)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教学语言的解释,又要注重必要的句法分析,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由于数学语言不像日常用语那样能在生活中得到直接印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教学研究环境,一般难以使用其语言,因此,其特定的语义、句法规则,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为此,其一,必须明确数学语言的语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大于”与“小于”,“都不”与“不都”,“有一个”与“至少”等等;其二,要明确符号的指代,提示符号的特征。如对某符号,不仅要指明其所代表的对象,指明其几何意义,提示它的非负性,还应与其它相关的表示方法相联系,加深学生的认识;其三,加强句法分析,由于数学语言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其概念符号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了解这些句法规则是学生会用数学语言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对比分析,如“两数的和的平方”与“两数的平方的和”等,要作仔细的分辨,帮助学生体会、区分、理解,进而会灵活运用,对一些长句。还要作必要的分解。

(2)要注意语言规范,这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其一,说法要规范。以利思考和表达的规范,如“在直线上顺次截取”不能说成“在直线上截取”;其二,书写、作图要规范,如(x+5)千克,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直线要直,垂线要垂,锐角要锐,不能乱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克服学生在“读、听、思、记、写”等方面的缺陷,创设正迁移条件,矫正学生学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平时及升学考试中均正常发挥,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而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先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对症下药。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3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4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5

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类招生从2016年开始实施,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2016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制定时明确要求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既要满足教育和教学的需求,又要适应机械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要求。(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机械类专业是高等教育工科门类重要的分支,对新生而言,大学课程,特别是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中学习有很大差别,能否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关系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还与后续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程非常重要。(二)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需要。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原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作为早期的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其课程内容的内涵建设尤为必要。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安全是当前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些变革使得机械类专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面向现代机械发展趋势,改革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帮助新生了解机械工程专业的背景、专业知识链的构成,国内外机械行业的最新发展概况和趋势。(三)引导专业分流的需要。大类招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学生的专业选择问题,学生在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理解不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解决学生对专业的困惑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比较全面的、概括的初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对专业分流起到导航作用。针对本校机械类3个专业的特点,开设一门可融合原有3个独立专业导论课程的新的“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非常必要,这也将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需要。机械工程导论课作为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要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概况、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和领域等,培养专业兴趣,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根据课程特点,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应该科学地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方面设计机械工程导论课程。

二、“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定位。机械工程学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贡献的工程领域之一。三百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灿烂辉煌的工业文明史,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制造业的发展和变化是令人炫目的,设计手段、制造理论、工艺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生物技术与机械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制造科学与技术的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3]。机械工程学涉及的专业方向很多,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等等,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专业选择存在专业不了解、盲目跟风的问题。在了解和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高校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安排和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性强的信息,便于学生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匹配的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启蒙教育”课程,不仅描绘了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也展示了当今制造业的设计手段、加工方法、服务领域、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4-5]。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制造业有一种豁然开朗、回味无穷的感觉,通过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领域,能从设计、制造、机电、控制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于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定位是为机械类招生的生源对象提供全面而清晰的本校机械类专业认知平台,对专业分流起到导航作用,同时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起到先行先导功能和宏观统领作用。(二)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入校新生对机械类各专业最关切的问题,如:针对机械类的几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专业需要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等问题[6-7],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为学生答疑解惑。本校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设置为16个学时(1个学分),主要包括机械与机械工程、机械类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习规划及方法4个篇章。1.第一篇机械与机械工程从介绍机械、机器、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18世纪工业革命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机械工程发展历程、机械工程在各领域的成就、机械工程的社会重要性的教学,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加强、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2.第二篇机械类各专业内涵以学科门类、机械类别为索引,并结合本校机械类专业特点,特别强调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过程控制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及先进性,介绍机械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对机械语言———图纸的认识,了解设计是机械产品的灵魂,而力学和运动分析是设计的关键;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机床加工、特种加工、工艺规程等最新制造技术,明白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发展意义;介绍机器人、数控技术等控制技术对机械产品的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化及信息化是机械工程将来的重要方向;介绍过程装备及其系统的状态和工况进行监测,控制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产过程的有序稳定是提高过程装备的可靠度和功能可利用度的关键。通过对机械类中不同专业的内涵、特点、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发展目标与前景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专业门类,了解自己对不同专业门类的兴趣,为后期专业分流奠定基础。3.第三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考虑机械类招生和培养模式,涉及3个专业的课题体系具有异同性的特点,(1)4年总学分为175左右,前1.5年的课程是完全一样,后2.5年的课程根据专业需求可设置不同的课程,满足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的需求;(2)为了满足机械大类人才培养需求,各专业均设置有大类通识课程、专业基础选修课(大类公共部分)、实践教学(大类公共部分);(3)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各专业均增设了创新拓展模块。对课程体系的介绍能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了解课程模块的比例与学分分布,了解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各专业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了解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有助于制定学习规划。4、第四篇学习规划及方法对大学生而言,大学课内成绩是基本,大学提倡自主性学习,课堂学习、网络线上学习、交流讨论、聆听学术报告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此外大学期间还要注重能力培养,包括:(1)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学校奖学金;(2)荣誉: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等;(3)学科竞赛:数学、英语、力学、机械设计、机器人等;(4)大创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5)科研成果:本科生授权专利、、软件著作等;(6)毕业论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了解这些目标和方法,有助于新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序地、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学学业和既定目标。(三)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专业导论课内容主要是以课堂介绍为主,以学生了解或比较熟悉为深度,具有难度不大但信息量大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以上述四大篇章为索引,结合专题讲座、视频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譬如,在课堂教学中邀请教授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学科发展概况、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等进行专题讲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专业内容;借助国际知名企业产品制造视频、工业机器人作业视频等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专业认知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学团队由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将专业特点与本校科研方向集合,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反映工程职业能力和标准,紧靠机械工程发展和专业的前沿。(四)专业导论课程的考核评价。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基于目前专业导论课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的实际,建立适应专业导论课特点的考核制度,对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专业导论课课时较少,课程主要是引导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相关内容有所认知,进行专业启蒙教育的课程特点,机械工程导论课的课程考核采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论文包括五个主题内容:(1)入学前对机械工程的认识;(2)目前对大学课程学习的认识;(3)谈谈专业导论课后对机械工程的了解;(4)谈谈对机械类专业即“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等专业方向的了解;(5)制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规划。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字,层次清楚、主题突出、观点明确,其中对专业的了解要有自己的观点;论文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字表达能力强。论文的评定标准主要体现在:(1)论文内容充实程度,占20分;(2)专业学习体会的深刻程度,占50分;(3)文字表达的逻辑性及流畅程度,占20分;(4)书写的规范程度,占10分。根据论文的评定标准,机械工程导论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级别。优秀(90分-100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很详尽。文理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新颖、内容翔实。论述清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心得,满足撰写论文要求。良好(80分-8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详尽。文理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翔实。论述清楚,有自己的见解或心得。满足撰写论文要求。中等(70分-7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较充实。文理较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较充分。论述较清楚,无原则性错误。满足撰写论文要求。及格(60分-6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单薄。文理基本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论述较清楚,无原则性错误。基本满足撰写论文要求。不及格(<60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过于简单。内容混乱,语病多,没有体会。专业导论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培养、形成及提高,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的认识和教学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校就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及实践,对于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机械专业导论课的设置,对引导机械大一新生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丛娟.机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1):54-55.

[2]吕艳,侯英苛.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6(12):195.

[3]李增芳,郑高安,王红梅,等.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6(4):81-83.

[4]邢维芹,李立平,等.大学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9(3):65-67.

[5]王桂录,张志永.以专业导论课程为引领的成果导向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305(1):75-76.

[6]张文生,唐庆菊.浅谈机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35-137.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7

【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175份毕业论文的题目,论述了信息资料在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应该说阅读和占有信息资料的多与少与论文的优与劣是成正比的。同时,本论文也探讨了论文写作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论文指导中的一些原则与策略,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1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谭先美等,2001),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人证的重要依据。我国高等院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特别是英语专业,已成为位居第三的大专业(孙文抗,2004)。然而,由于师资、图书等资源的匮乏等种种原因,英语专业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在就业等方面都面临严峻考验。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我校英语专业今年的毕业论文题目,发现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英语专业这个砝码的重量在越变越轻。

2调查评论

我校对毕业论文撰写都有很详细的规定,其中有:全英文撰写,字数6000字左右,论文题目重复率不得超过5%等等。2005届毕业生共8个班175人,从这些结果看,写文学的论文最多,这不仅仅是这一届的个别现象,往届情形亦如此,而且其它院校也有类似现象。这与文学的影响、文学的吸引力,文学课开课的多少都有关系,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学的资料多而且相对好查、好懂,由于文学方面学生可参考的文献丰富,因此,论文就会写得丰满、顺利一些。所以,文学类的毕业论文较多。而教学类、翻译类和文化类的论文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参考资料有的太专业,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甚至需要教学实验来验证,这些都使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由于资料等因素的限制,有许多学生违背意愿地选择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题目。如果说这个统计还趋于正常、合理的话,那么,下面的统计就有些令人担忧此统计结果令人担忧,例如,语言类43篇论文中关于广告的语言特点分析的文章就有9篇;语言类中关于新闻英语或是新闻标题特点的论文有3篇,也占语言类论文的6%,情形和原因同广告类的相同。文化类的论文总共9篇,其中5篇是写习语的文化特点的,而且根据笔者往年指导论文的经验,关于习语的翻译和文化的论文,基本上年年如此。从统计数字来看,今年文学类的论文题目重复率虽然不高,但是,历届文学类论文都是在那几篇名著上做文章,所以,文学类论文题目与往年的重复率也很高。是学生们对此类题目情有独衷吗?笔者认为不全是,以我校本科生的水平,很难有这么多学生能把英语广告、新闻中的语言、修辞、文体风格等特点把握好,并进行深刻、全面、字数达6000多字的、用英文撰写的分析论述,而且这么多基本上类似的题目,学校的资料又有限,学生们共用这点相同的资料,很难避免相互抄袭,或者雷同,论文也很难论述深刻、全面。所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料好查。例如关于习语的文化内涵以及翻译的文章,关于文学名著评论的文章都特别多,随便点击哪个网站,都能查到许多篇论文。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个结果与孙文抗的统计一致:“找不到合适的参考资料占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第一位,高达被调查人数的83%,”这个结果是孙文抗根据大连三所高校论文结果统计的。也与穆凤英调查的结果相符合。在165份“希望得到的帮助”问卷中“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资料,需要指出的是,71个学生在调查表中写道;给我资料,有42人写道:帮助查找资料。觉得在查找资料方面有困难的人数超过了半数。”(穆凤英,2001)。这是她调查了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的五所高校得来的,说明此种情况并非特殊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蔓延下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规定有待商榷和修改,资料匮乏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同时,这个结果还反映出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其它问题。

3成因分析

3•1思想认识上《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学生更重视的是最终结果———论文成绩,而对论文撰写本身重视不够,没有把论文的撰写作为学习的另一个方式,没有把论文的写作与四年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继续学习联系起来,而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论文写作。更没有考虑到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体现专业素质的形式之一。通过近四年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读了一些书籍,然而,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能否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的认识和发现,并将这种认识和发现以一种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就取决于其撰写论文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现阶段学生还认识不上去,包括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有模糊认识。

3•2实际能力上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完成一篇论文的过程既是我们常说的“做学问”或者说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又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和具体实践(王崇义,2004)。所以,论文的撰写是对学生写作等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查找资料就是其一,学生这方面的意识、能力和技巧都亟待提高。实际上查找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是培养科学、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方面较薄弱,这方面的意志淡薄,认识不够深刻,在毕业前夕,还没有达到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或者说相关的基础知识比较贫乏,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很难有个人的想法,为了完成任务,就只好主要依赖于参考资料。还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学术论文写作的经历,或者说没有科研感性认识,因而不知道如何具体一步一步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

3•3信息资源上人数多资料少。英语专业学生人数增加的速度要比资料增加的速度快。我们专业从原来的几十人,扩大到几百人,资料明显不足,特别是英文资料更加有限,而且有的太难,不适合本科生参阅。还由于经济等原因,学生们只能查看仅有的几家免费的英文网站,或陈旧的图书资料,难免出现雷同现象。而且对为数不多的资料利用得也不够好。

3•4指导力度上《英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指出:“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这个环节的工作成效除了有赖于学生各方面的基础和自身的努力及有关方面的管理是否科学而严格外,还离不开教师合理的指导。而我校的情况是,年轻教师多,讲师都要参与指导论文,而且要同时指导五、六个,甚至十来个学生的论文,难免有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3•5其它干扰上时间较紧任务重,从动笔到完成论文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全英文撰写,字数6000多字,而且好多的时间都用在了格式的修改等方面,学生们没有充分的查资料、筛选资料的时间,选题、论证的时间也显紧张,所以,出现雷同题目也在所难免。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急于出去找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忙于读书准备参加研究生的考试,所以,静不下心来认真撰写论文;现在社会上不诚信、弄虚作假的负面影响学生难以逃避,外加又不愿吃辛苦跑书店、图书馆去阅读参考文献,在网上东拼西凑一篇应付,难免有抄袭嫌疑。

4对策思考

4•1加强教育指导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如果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的性质不清楚,那么他们就不会主动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所以,及早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加强英语专业优势筹码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对四年本科学习的一次总结,还关系到将要从事的职业。指导教师也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的培养,不仅要指导论文的撰写,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们意识到,抄袭是一件可耻、甚至是犯法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认真做事、诚实做人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更需要一系列的技能,例如查资料的技能,它是要经过反复的尝试才能获得。而这正是毕业论文撰写的保证,所以,应该及早、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论文撰写教育,使他们离开教师这个拐棍,仍能自主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4•2及早收集资料为了使论文撰写顺利进行,应该及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学会查找资料的方式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到毕业论文写作时,达到水到渠成的程度,同时,既避开了查资料的高峰,又可以使资料积累得充分,这样的论文才能写得全面、深刻,才能达到其预期目的,也能够把本科的学习同将来的研究生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4•3健全信息资料库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占有信息的多少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企业的兴亡,而信息情报与论文的撰写更是密不可分,前文的统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毕业生掌握的信息情报内容越丰富,获得信息越多,论文写得就越得心应手。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所掌握的资料,为了使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规定效果,应该加大相关资料的投入,建立健全图书、网络等硬件系统,使学生方便查资料、有条件查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帮助,注意同学的选题,在查找自己的资料的同时,也能帮助其他人收集资料。

5结语

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本论文重点探讨了信息资料与毕业论文题目的关系问题,本论文的研究范围虽然较小,但也反映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这个现象,英语专业就没有优势可谈,其前景也令人担忧,而且真的有必要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现在还难以论证专业优势和复合型并重是否可行,但从学术意义上讲,做好本专业的论文无疑是加重了专业优势的砝码,英语专业的学士论文若选题与本学科毫不相干,或语言错误百出,或抄写拼凑,这个专业的生存意义就该受到质疑。”

参考文献

[1]谭先美等.毕业论文导写[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穆诗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

[3]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

[4]穆凤英.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4)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PDCA模式;独立学院;毕业论文

2018年8月,教育部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1]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教学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到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成为独立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作者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数学科学与应用学院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分析和探讨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质量。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南师泰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近几年的选题情况来看,毕业论文的选题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有的题目过大或不通顺,有的题目连续几年都出现,或者只是稍微有一些变化,这也导致毕业论文的率很高。(2)学生自身素质。学生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其专业知识功底,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大多集中在大四学年,如果缺乏平时的知识积累,在这么短的时间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已经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不会影响其毕业和就业,因此态度上不够重视,而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他们选择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面试、求职中,用在论文写作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论文的内容只是东拼西凑严重影响论文质量。要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时间和精力之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相比较“一本”院校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弱一些,缺乏宽泛的学术视野,再加上搜集文献资料较少,导致撰写的毕业论文深度不够。另外,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缺乏写作基本功底,对论文格式不清楚,文字编辑能力较差等。虽然学院已详细制定了写作规范细则,但很多学生没有仔细研读,论文格式错误百出。(3)教师指导水平及质量。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与毕业论文完成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师大泰州学院从2004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师资队伍发展过快,成长时间较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等。同时,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外聘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外聘教师不便于管理,由外聘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另外,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比较重,由于学生多,老师少,每位论文指导教师平均要指导10个学生,很多指导老师没有更多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只是对毕业论文的格式给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一般。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指导的需要,但部分教师指导经验不足,精力投入不够等因素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4)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近两年南师大泰州学院采用了维普毕设系统平台,毕业论文的所有流程均在系统中完成,大大提升了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二级学院虽然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管理方案,但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受专业水平制约,只能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对论文的格式进行审查,无法对论文内容进行评价和管理。在论文写作期间,不少学生在外找工作或在家准备面试,对于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不能当面和学生沟通,只能通过电话或邮件联系,不能对毕业论文的整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导致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论文指导过程记录等情况检查也流于形式。毕业论文管理人员除了毕业论文工作之外,还要负责考试与考核、实习见习等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这也是制约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基于PDCA模式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

鉴于传统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学习了其他院系和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结合南师泰院数科院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PDCA循环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该模式分为P-策划、D-执行、C-检查和A-处理四个环节。2.1P—策划。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需要其他教学环节的配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在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不间断地安排科研训练环节。根据南师泰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分别在不同学期开设了学科导论、师范生素养训练、数学教学论、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等课程,并在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安排学科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任务,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除开设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同时还安排“文献检索技巧”“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技巧”等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严谨作风。另外通过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拓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借助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升科研水平。2.2D—执行。(1)严把指导老师关。为确保毕业论文指导质量,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标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达到讲师或以上职称水平,其次必须对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指导老师要系统学习毕业论文规范和毕业论文细则,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水平,根据课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明确科学规范的要求,每周与学生建立固定的讨论时间,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确保毕业论文指导质量。(2)做好选题开题。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要求,提出多于指导学生人数20%的选题供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要确保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案,做到“一人一方案”。同时改变完全由指导老师决定毕业论文选题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自拟选题,学生可以选择学术型的论文选题,也可以结合见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拟定教育类的论文选题,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和比赛的学生还可选择实践类的论文选题,结合自身特点与导师协商后确定最后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是毕业论文流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指导教师应对开题报告撰写认真指导,可以通过组织开题报告会的形式,由学生分组报告选题设计,学生根据评委意见修改开题报告,直至达到开题要求。(3)提前启动毕业论文工作。考虑到毕业论文完成之时,正值学生毕业之际,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我们将毕业论文工作适当前移,毕业论文选题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完成,这样学生在暑假期间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查找资源,对所选题目进行充分的思考,为后续的论文撰写过程留有充足的时间。(4)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评定体系。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应该由科学的评定体系来判定。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按照4:3:3的比例给出。指导教师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给出,评阅成绩由同行专家根据毕业论文的可行性、创新性、论文的格式、语言表达等方面评定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评定成绩。2.3C—检查。(1)成立论文质量管理监控小组。组建由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组成的论文质量管理监控小组,实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小组、教研室、指导教师三级管理,对毕业论文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分层负责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指导、检查、考核和总结归档工作。(2)严抓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指导教师按照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程科学指导,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完成计划。导师通过量化评分标准对毕业论文过程进行考核,阶段性检查毕业论文工作质量,包括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工作态度、查阅文献、综合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毕业论文系统中详细记录指导过程。2.4A—处理。(1)及时了解指导老师指导情况和学生在论文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知相关老师和学生,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纠正措施,并做好记录。(2)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情况,如果因为指导教师不认真指导,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或学生不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则按照学校规定对相关教师按教学事故进行处罚,并取消其下一年度指导教师资格,同时取消其当年评奖评优的资格。(3)若学生毕业论文最终成绩不及格,坚决要求重做或不予通过,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对下一届学生也是一种警示。(4)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收集收集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整改,在下一轮毕业论文工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9

在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作为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器的物流产业也得以迅猛发展。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及供给人才与需求岗位的匹配度上。据专业招聘机构“58同城”大数据显示,2016年6月,全国物流人才需求51.7万人,同期求职规模为34.9万人,缺口约17万人,年人才缺口约为60万。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紧缺的12类人才之一[1]。同时,随着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物流产业上不断普及,物流业对新一代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人才虽然紧缺,但目前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却很难与物流企业对接。这表现在从事物流规划、选址、优化、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人工智能等高端岗位的大部分是非物流专业毕业生;而低端的配送、调度、搬运、叉车司机等岗位,现在的本科生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不会也不愿意从事相关岗位。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常熟理工学院更应该找到自身定位,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通用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物流学、数学、物联网、信息技术、管理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2]。同时,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对学生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最后,物流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线通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运用到物流管理当中,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够跟上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动手能力两个主要方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支撑,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实践操作能力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就业质量。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市场营销系下辖三个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从2015年开始招生,每个年级1个班,约40名学生。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稳定之后,招生扩大为2个班。2015级学生为文理兼招,由于部分文科学生在数学、运筹学等课程上较为吃力,从2016级开始只招收理科生。根据最新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要求,需完成总学分177学分,其中通识基础课程48学分,学科基础课10门27学分,专业必修课13门27学分,专业选修课共15门(需修满10门),每门课2学分,集中实践课15门32学分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5学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为30.5%。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没有设定专业方向,通过指导学生选课,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偏向于物流工程,注重数学建模与优化;另一个偏向于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注重工作实践操作能力。总体来看,课程安排比较全面,物流行业涉及的大部分课程都有开设。但是,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无论是在理论基础教学还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需要,无法为地方物流产业提供特定专精人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1.专业课课程数量过多,学分占比较大,有些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专业课重复内容较多。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高达26门55学分,这些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1%,比例过高;专业课程过多也提高了教师授课难度,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培育;由于专业课过多,整合不到位,也造成了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较多。以物流管理的核心知识库存管理为例,目前的物流学导论、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这四门课程都有相关知识的介绍。由于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一些课程的开设顺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物流规划类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完善的数学理论基础,应在运筹学、概率统计之后开设,而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运作管理两门课程却在运筹学之前或同学期开设,导致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学习专业课。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我校过于强调应用性、专业性的教育理念,希望学生在就业前尽可能多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增加就业砝码,从而忽略了理论基础课的重要性,使得理论基础课的部分学分被挤占,如运筹学、西方经济学都只有3学分。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客观原因是,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行业与学科众多,再加上前期调研不够充分,没有完全理解每门课程的核心知识与理论方法,造成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知识较多。2.实践课程过于分散且以软件为主,大部分软件都是流程性的,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目前,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主要以课内实训为主,缺乏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的探究性实验实训课程。例如,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所配套的课内实训软件都是物流、配送企业流程的简单模拟,类似电脑游戏,只需点点鼠标,简单手算就可以完成决策,没有实际锻炼价值。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院缺乏购置大型物流硬件的场地与资金。同时,由于物流专业教学软件市场较小,市面上的物流实验实训软件大多不够成熟,能够提供物流相关软件的厂家也较少。另外,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刚刚起步,还没有与常熟及苏州地区的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学生缺少在物流相关企业深度实习的机会。3.课程的开设没有紧跟物流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不足。物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两年前还没有成熟的很多技术,如智能仓储、机器人自动化分拣、无线通信与传感技术,如今已在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不了解最新的物流技术原理、应用方法,会对其就业以及视野的开拓造成阻碍。另外,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在企业中必须的通用能力,如沟通、市场调研、发表、文案写作等通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如论文写作与文献查询、市场调研等知识,培养方案中还没有专门的课程讲解相关的知识与应用方法。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改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学生毕业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但不应过分强调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学。物流管理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毕业后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基石。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满足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但在毕业三到五年后,能够决定学生发展成就的是个人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以物流学导论及课内实训为例,提出了以下教改思路。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整合,提高核心基础课的学分比例。目前,本科院校在通识基础模块上的设定基本相同,其中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对多学科知识都有较高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以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应该着重建设并加大相关课程的学分:物流学导论、管理学、微观宏观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其中,运筹学、统计学以及微观宏观经济学是重中之重,这些课程为学生在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与理论依据。以物流学导论为例,该课程目前3学分,48个学时,承担着打下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开阔物流行业视野的重任。同时,在本课程内会运用到经济学、微积分、统计学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本课程了解到数学、经济学等学科在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该课程应增加为4学分,并替代现有课程中的重复知识点。物流管理是管理学与管理工程的交叉学科,在经管类学科中偏向工科,对数学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核心课程的建设方面要着重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大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将现有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减少专业课数量。2.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一直强调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发源地之一的德国,应用型高校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要进行“预实习(Pre-internship)”才能够进入高校,并且预实习的企业要和报考的专业相关;在校一般进行3年的学习,1年在外实习。通过“做-学-做”的模式,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及未来工作的了解,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及就业的专业对口率[3]。在我国,目前做不到“做-学-做”,但可以通过课内实训及综合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企业及就业环境。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也需要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掌握。对于物流专业的实训课程,可以设置物流企业认知实习、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营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设置应本着从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型到设计型、由浅入深的原则开设。学校可考虑购买一些现代化的物流硬件设备,如货架、分拣线、流水线操作台、手持RFID识别扫码设备等,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更易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一些基础课程同样需要配以实践课程来深化学生的理解,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物流学导论的课内实训物流企业认知实习为例,目前仅是到物流企业参观,走马观花,认识不到物流在企业中的作用。今后,应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一家制造业企业,如常熟开关厂,一家商业企业,如常客隆,通过学生观察及企业人员、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详细了解物流管理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的作用及运作管理模式。3.增加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介绍,加强通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在物流企业或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以本校及调研的应用型本科兄弟院校为例,约有5%的学生在国内继续攻读研究生,5%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选择就业的学生中约有70%从事和物流相关或完全对口的工作,30%不相关或不太相关。因此,不能过于强调物流专业能力而忽视通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物流前沿专题中,教师也应介绍在物流产业中,新技术是如何应用并改变物流产业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在一般企业中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如观点发表、写调研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PPT发表能力、文案、论文写作能力、数据调研与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除此之外,本校在近期购买了两套通用能力综合模拟实训软件系统,用于集中综合实践课程。一套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跨专业综合实训系统,可以模拟财务、营销、物流、工商、税务、工贸企业等完整现代制造业产业链,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所需知识;另一套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推进的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面向文科学生,提供100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体验、科学工作能力训练和工作能力资质认定。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完成学生的校内实践与实训,提高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为每个学生都安排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以此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专业方向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以我校为例,我校地处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每年约有70%的学生在苏州大市实现本地就业。在物流专业方向设定上,应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特色,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将专业方向融入平时的课程当中。课上可充分结合常熟本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如服装产业、汽车产业、现代制造业等,用案例的方式介绍不同行业中物流的运作管理模式与特点。利用实训课或其他形式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同时,我校每年也会邀请大量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学,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及具体要求,通过双方的信息交流,更好地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课程改革无法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教改应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逐步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蓓,赵柴厚.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改的思路[J].中国市场,2008(41):154-155.

[2]李栋.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探讨[J].现代营销,2013(7):26.

数学导论论文范文篇10

首先,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书面作业,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大凡一个人第一次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都离不开老师(或家长、师傅和其他人)的指点。对大多数学员来说,写论文在他们的经历当中还是第一次。许多人不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错误地认为,这是学校强加给他们的额外负担。“宁做十万利润,不写毕业论文”,这就是部分学员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心态‘写作的实践证明,学员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教师的鼓励、帮助和指导。

其次,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平时布置练习,批改作业以及考试测验等,固然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那是单项的、零碎的。唯有毕业论文写作,是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员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尽管有的学员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对书本的内容掌握较好,但未必能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毕业论文。这里,除了学员的学习基础、整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外,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是否也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今后怎样改进之?对教师来说,这正是指导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一大收获。

再次,毕业论文是学员留给学校的一份宝贵财富。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学员从学校获得的是知识,接受的是文化和道德的熏陶;同时,学员也以各种方式影响<学校,许多学员的才华、见识、经验以及党性修养等等,都给学校和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毕业论文则是学员留给学校的另一份特殊的精神财富。每届学员毕业,都留下一批毕业论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学校可以用它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启发教育后来的学员。可以用它来分析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填补这些领域科研的空白;还可以推荐给有关部门或报刊杂志,以扩大影响。

总之,指导学员写好毕业论文,无论对国家、社会,对学校、学员和教员,都具有重要而实际的意义。

二、指导教师的任务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关系重大。因此,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以积极、负责、认真的态度做好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有三条:

1.启发并鼓励学员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排除各种困难和心理障碍,立志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悉心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做到立意新颖,内容充实,格式规范,文字畅达,并作好答辩准备。

3.树立新鲜活泼、生动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优良文风。

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工作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审定论文题目。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性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要在对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题,反复审定学生确定的论文题目。

第二,指导学生制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并定期检查学生执行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的情况。

第三,指导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材料,介绍必要的参考书目。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论文的主题做读书卡片或者读书摘要。

第四,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材料的研究和分类。用社会调查得到的材料,作为论据,摆事实,说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