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统筹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3 08:14:54

税务统筹管理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税务管理;企业运营;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向逐步创新,企业资源开发趋向也正向着最优化层面转变,尤其是企业金融管理中的税务管理,更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此,为了充分把握企业经营资源规划要点,就必须对其实际要点进行归纳。

一、税务管理

税务管理,是指企管理者为了实现经营利益最大化,企业结合我国经济调控管理的相关理论,做好企业经营收益结构调控的方法。一般来说,企业税务管理包括国家税收管理法规、政策的分析与应用,也包括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缴税业务体系的规范化管理两部分。企业通过税务管理调节,能够避免企业经营期间,由于缴税结构规划不合理出现的资金规划漏洞,对企业整体或者内部员工利益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逐步加深,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成为企业金融资本管理的重要分支,也与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协调效益与资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税务管理在企业运用中的重要性

(一)税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分支

现代企业经营,主要分为资金统筹管理、生产经营、投资调控、以及利润整合四大部分,税务管理,作为企业合法经营利益收益调节的主要参照标准,与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联系。

(1)企业资金统筹管理环节的税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资金统筹渠道、方式,对是否合法、是否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负担进行探究。若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获得经营资金,则除了要缴纳经营增值税外,还应缴纳一定的信贷资金报酬;若企业是通过合伙人进行资金统筹,则要缴纳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企业为了降低经营资本,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统筹管理与调节。

(2)生产经营环节的税务管理,是指企业采取个体经营,或者企业联合经营,抑或是跨国联合等经营方式,均需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税务管理。此时,企业管理者,就会按照企业状态,确定一种相应的税务统筹管理。

(3)投资调控环节的税务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经营期间的扩大生产方式层面,探究企业经营中可能增加的税收缴纳因素。如,企业为了拓展经营规模,利用国家提出的“中小企业经营优惠政策”开发市场。此时,企业就需通过税务管理,分析企业经营中政策应用需缴纳的税收比重,进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应用策略。

(4)利润整合环节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期间,最基础的税务管理环节。该部分的税务管理,一部分是结合企业经营总体收益情况,做好企业经营增值税缴纳比重的就算,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出现偷税、漏税等违法情况的出现。如,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与国家税务管理部门定期进行税务缴纳情况核对等。另一部分,是指税务管理需按照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建立起企业经营资金结构分配模式,确保企业资源实现可靠、协调的调节与分配,科学调控企业经营资本。

(二)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调节的标准

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资本调控体系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如,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员工个人薪酬缴纳规范管理相互承接,是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依据。从这一层面来说,企业税务管理,也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调节中发挥着杠杆的作用。

(1)财务管理因素调节的保障。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建立,需涉及企业、个人的资产管理,它按照国家税务法等标准的税收缴纳比重,实行税收资源调节。若企业长期处于这种循环协调式的资金管理状态下,企业财务管理账目记录、核对、以及因素调配等方面,均能够按照财务管理标准进行资产调配。由此,建立与其相互匹配的信息传输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资金调控监管标准,企业处于良好财务资金管理状态,自然也就有效规避了资金调控应用的怪圈问题了。

(2)内部收益差异调节条件。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作用,也体现为它能够缩小企业内部收益差距。企业员工与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均要在达到国家个人所得税标准的前提下,应用税务管理标准,进行相应的税收缴纳比重调节。这种企业内部税务资金调节方法的运用,避免了企业员工收益差异过大,造成的企业经营内部人员分配体系不均衡,人才分配结构失衡、人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这一点也能够体现出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特征。

(三)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调控的要素

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为其是企业经营风险调控的主要方法。随着市场经济开发程度逐步加深,企业创新经营的市场空间也逐步扩大。有时,企业为了获得更加充足的经营利益,往往只考虑其经营利润,忽视经营风险。此时,企业管理人员可在规划企业需缴纳的税收资金的角度上,重新进行市场开发投资比例,进而最大限度的缩减扩大经营所产生的税收缴纳负担,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过程中,自然也就缩小了企业拓展经营中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探究,是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综合开发的理论归纳,为企业良性经营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税务管理在资源调节中的作用,就要准确定位税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分支、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调节的标准、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调控的要素三方面重要性。因此,浅析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将为企业新一轮资源调节规划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廖君洪.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中国商论,2018(10).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税务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影响的不断扩大,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并稳固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就必须从成本降低方面入手。而税收筹划是一项有效降低成本的方式,且能保障企业资金的顺利周转,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在遵循税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通过税收筹划工作的合理开展,尽可能地减少税收,帮助企业收获更多的盈利,夯实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筹划管理的目标

(一)降低税务成本

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及事前筹划等手段开展的税务筹划管理,是帮助企业减少税务成本、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合法经济行为。建筑施工企业通过税务筹划管理,不但能减少运营成本、降低税务水平,还能开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建筑施工企业在税务筹划实践中,应以自身特点为根据并结合经营需求,通过对税务筹划管理工作的统筹安排,减少税费支出,增加经济效益。

(二)控制涉税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在统筹规划与部署税务筹划时,须在发生经济行为前开始,然而因相关人员未能准确深入理解税收政策或自身能力不足,加之环境变量的缘故,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存在于税务筹划中,滋生了涉税风险。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要确保税务筹划人员知识理论体系完整、筹划能力达标,同时能正确理解、灵活应用税收政策。通过税务筹划管理方案的优化,统筹规划各项涉税业务,加大涉税风险控制力度,规避经济效益受损的情况。

(三)实现财务目标

依法纳税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围绕自身发展需求合理制定税务统筹方案,可促进企业纳税水平的提升,获取税款减免或延期缴纳的福利。同时,在通过税务筹划工作降低税务成本的基础上,建筑施工企业也要保障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尽量化解资金周转与纳税成本间的矛盾,面向两者间的平衡点积极展开探索,在合理调配和使用资金的前提下,确保资金能够顺利流转,并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实施的基础

(一)合理的组织形式

建筑施工企业在税收筹划工作开展中,合理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此项工作开展中,通常都是采取集团的方式进行组织,该组织模式能帮助企业完成子公司税负的平衡,确保各子公司税收筹划工作能够同步完成,这样能为集团内部收益的进一步协调奠定基础,同时集团已有税负能降低,促进成本控制有效性提高。

(二)合理的收入确认

建筑施工企业利润额、所得税及税额缴纳量与其收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企业在计算收入时参考的依据是工程量及工程进度。同时,建筑施工工程往往具备较长周期,在核算工程时要以税法规定为根据,并密切结合企业具体的需要,引入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方式。当有确认时间延长的情况出现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因工期延迟会收获一定的无息资金,有助于企业利益的提高,且能够深度发掘税收筹划的价值。

(三)合理的会计设置

建筑施工企业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明细费用,不仅会加大所得税计算难度,同时会严重制约企业税收筹划。根据企业目前会计科目得知,汇算所得税时由于企业无须设置相关科目,因此会计报表中相关费用所反映的企业支出情况往往缺乏准确性,这样一来而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就会大幅增加税负。基于此,建筑企业就必须合理安排资金,详细完整地记录各项支出,通过相关费用的优化调整,引入合理有效的形式促进自身税负的降低。

三、税务管理视角下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税务管理

为了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需创新观念,摒除固有思维和行为方式,正确认识税务管理工作带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福利与好处。基于此,从思想层面来看,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入地掌握税务管理及税收筹划方法手段,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工作开展期间要做到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运用,推进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增强。与税务相关的工作开展中,同样要求纳税人注重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同时积极履行自身义务,切忌出现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情况。此外,税务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涉税风险,保障企业依法纳税。设备材料购买及接受劳务过程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必须严格参照相应的要求,根据发票实施进项税的抵扣。

(二)完善财务信息系统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有预付工程款后进项抵扣却没有完成的经历,此类情况的发生关键在于财务与业务工作间的沟通欠缺有效性,未能及时汇总并传达信息,引起了信息不对称情况,此时会有明显的脱节问题出现在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及税负管理之间。而完善财务信息系统,能优化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网络,以财务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税务管理模块的研发与增设,并结合系统的运用面向不同部门展开联系,深度发掘网络信息化联动效果,加快业财融合速度,并在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管理中纳入各项税收管理活动,达成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信息系统的完善,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工程项目运行情况,能帮助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缺陷并迅速解决,能使企业财务管理中支出的成本减少,收获更可观的经济利润。

(三)建立良好合作供应商名单

建筑施工企业在获取进项抵扣发票时如果出现延后的情况,会导致企业税负进一步增加,运营资金被大量占用,同时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基于此,建议企业通过供应商关系网的建立,形成良好合作,在适当范围内化解进项抵扣问题。税务管理视角下,也要注重采购供应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凭借既往交易经验,同时参考材料商的信誉度,合理筛选合作伙伴,并落实长期合作关系的构建,同时灵活应对各类新发生的情况。进项发票缺少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应科学合理地调配新老项目,在统筹考虑项目采购实情的基础上筛选合作供应商,同时提前完成预付款项的支付。调配已完成采购但发票尚未获取的新老项目时,供应商可取回之前的发票并抵扣目前的应纳税额。需要注意的是,此方式在应用时需要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这样能增加税务筹划工作的灵活性,并妥善解决增值税进项税额申报缺口,大幅缓解企业资金方面存在的压力。

(四)做好进项税抵扣

从目前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来看,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不但没有降低税负,反而增加了税负。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进项税的抵扣欠缺有效性。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需要提前垫付的资金有很多,且此类资金基本无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基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全面细致地梳理施工项目,并贯彻落实税收筹划工作。针对老项目,应以项目实际情况为根据确定简易计税或一般计税。同时,企业在劳务单位选择中,因劳务单位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比例较高,且国家目前面向建筑行业小规模纳税人提出了允许自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规定,所以有必要明确合同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依托进项发票的抵扣,促进自身税负的降低。

(五)灵活运用税收政策

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妥善管理各类票据,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具体而言,可参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管理票据,以自身实际情况为根据合理制定与票据管理相关的制度,实时追踪各个涉税项目,并定期核查税收筹划方案具体的实施情况。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需要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在允许范围内减少纳税额。此外,企业可以拟订适当的福利项目。例如,在遵循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面向员工适当增大五险一金等缴纳金额,这样不仅能帮助员工减轻税负,同时可使企业自身应纳税额降低,顺利达成节税减税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从竞争力与税收两方面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压力。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统筹展开税务筹划管理工作,在降低税务成本的同时,关注涉税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夯实税务筹划管理基础。同时,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并加强税务管理,在密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并不断优化,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建立良好合作供应商名单。此外,要注重税收政策的灵活运用,在遵循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税负,确保资金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余生花.浅析我国建筑企业税收筹划问题[J].财会学习,2020(17):194-195.

[2]李剑平.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筹划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0(10):96,98.

[3]周越.建筑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改革[J].中国产经,2020(06):55-56.

[4]焦坦.基于税收管理视角的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市场论坛,2020(03):24-25,29.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3

关键字:落实两个减负思考

一、“两个负担”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不必要的负担

1、办税“排队难”。“排队难”是目前各地办税服务厅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办税高峰期这种现象更为加突出,它既给纳税人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税务机关的服务效率。造成“排队难”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办税服务厅的硬件设施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办税高峰期,部分办税服务厅受场地大小、硬件设备数量的限制,往往是“有人无机”,临时增加办税窗口的数量会受到限制,通常只能通过延长办税时间,税务人员轮流“上阵”等方式缓解办税窗口的工作压力。二是网络办税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网络办税平台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能够自动采集、传递、汇总、比对、分析数据,对提高税务机关的办税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如扬州地区除了网络申报、网上认证事项外,其他办税事项一般都需要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直接办理,网上办税平台的功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办税服务手段缺乏多样性。“排队难”不仅仅是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所有特有的现象,多数银行也都有这种现象,而银行一般采取人工服务、网络服务、自助服务如自助取(存)款机等多样性的服务手段来缓解广大储户的“排队难”矛盾,而目前国税部门为纳税人提供的办税手段主要有两种:全面的办税服务厅人工服务和部分远程网络服务。

2、办税“跑腿烦”。近年来,税务部门通过简化办税流程,大力提倡“一站式“服务、”一窗式”服务、“一户式”、管理、“首问负责制”等服务理念和服务措施,纳税人办税“多头找、多次跑”的现象较以往有了根本性转变,但部分纳税人在办理部分办税事宜时仍有办税“跑腿烦”的抱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办税流程去向不透明。理论上讲,纳税人向办税窗口提供相关资料后,调查、审批等后续流程处理一般在税务部门进行内部循环,纳税人无需多跑腿,只需按约定的时间到指定办税窗口领取办结资料即可。但纳税人由于不清楚涉税事项的具体办理流程去向,为尽快办结,往往频繁的到税务部门打听,或直接拿着资料找相关部门逐一跑腿催办。二是,部分办税事项的流程设置不合理。比如按现行规定,一般纳税人必须在当月月底前持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输发票、废旧物资发票到税务机关先进行认证,次月1—10(节假日按规定延期)还要到办税服务厅再办理申报和报税手续,最后还要到银行办理税款缴纳事项。这样纳税人从办理认证、申报、报税到最后缴纳税款至少要跑三次。虽然部分地区推行了网上认证和网络申报,但是由于报税目前只能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纳税人还是免不了要跑腿。三是税企联系的渠道单一。对于一些涉及纳税人的调查,往往是税务部门层层通知,最后由税收管理员逐一电话联系相关纳税人,如果调查项目较多,或需要纳税人报送书面材料的,通常都是由纳税人跑腿上门报送,这对交通不便利和边远地区的纳税人尤为不便。

3、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各种涉税资料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纳税人办理申请、认定、登记等涉税事宜时,按规定需要提供的资料,如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和最高开票限额申请时需要提供税务登记副本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会计报表等资料;第二类是为满足税务机关各种临时性调查和税源管理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如与纳税人生产经营相关的产量、销售量、产品品种信息等料。造成重复报送涉税资料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纸质资料的电子化信息采集程度较低。目前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申报数据时,仍然存在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并存的问题,这增加了纳税人报送报表资料的负担;二是资料信息的共享性较低、利用率较低。纳税人报送的资质资料往往由一个部门集中保存,其他部门或其他岗位如果需要借用或参阅,一般都要履行一定的手续,相对于让纳税人重新报送,手续会更简便些。由于目前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还不能实现全面的电子化采集,资料的集中保管限制了资料的流动性和共享性,信息的利用率较低。三是主观意识的影响。部分税务人员主观上容易认为,与纳税人相关的涉税资料,由纳税人自己提供,似乎更能保证采集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且由纳税人自己报送资料,似乎还可以降低税务人员因采集信息有误而可能造成的管理责任风险,相比较而言,主观意识对资料重复报送现象的影响更具有隐蔽性。

4、纳税人应用电子手段申报纳税收费与服务不规范。据调查,目前纳税人使用涉税软件费用存在收费项目多且服务不规范等现象。纳税人使用的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网上认证系统、网上申报系统,除了要支付一定数额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及软件的购置费用外,每年还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服务费开支(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元450/年、网上认证系统元300/年、网上申报系统元200/年)。由于服务单位不统一,当纳税人使用涉税软件出现问题时,经常会发生服务单位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问题往往难以很快解决,这一现象在申报期尤为突出。其次,部分软件服务商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利用各种时机,变相利用各种借口要求纳税人按指定价格、指定地点购买其他相关设备和软件等商品,这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经济负担。

(二)基层税务机关额外的工作负担

基层税务机关额外的工作负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复性工作多,主要包括税务机关内部多头重复布置工作、重复报送资料两中类型。重复报送资料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税务机关内部重复报送的各种报表、报告等资料;第二类是税务机关在日常调查、检查、巡查等管理工作中重复采集的各种资料。重复布置工作,包括重复布置会议、考核、评比、检查、调查等项目,如涉及新办企业的税务登记调查、税种认定调查、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调查、出口退税资格认定调查、外资企业享受定期减免税资格认定调查、发票领购资格调查、开票限额调查,都是在纳税人开业初期进行,调查内容也基本雷同,多头检查、重复调查增加了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负担,影响了办税效率。

统筹协调机制是影响重复性工作负担的重要因素。统筹协调包括对内统筹协调和对外统筹协调。内部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是造成税务机关内部多头重复报送资料、多头重复布置工作的重要原因。其次,税务机关在征管过程中需要利用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涉及海关、经贸、统计、民政、地税等多个部门,外部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也会影响涉税信息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增加基层税务部门重复调查、重复采集信息的工作负担。

2、数据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影响数据利用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二点:一是应用系统软件的部分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CTAIS征管系统就存在查询功能难以满足基层实际征管需求多样性和便利、快捷的查询数据的缺陷。以查询一般纳税人征管户数为例,在“认定管理查询”模块下,使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信息查询”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历史信息查询”两个子模块时,由于缺乏“纳税人状态”的查询条件,使得查询结果不能自动区分注销户、停业户、正常经营户的汇总统计数据,只能先导出明细数据,再逐一手工统计。二是,征管数据实现省级集中后,受系统处理数据容量的限制,部分地区的征管系统查询速度较慢、查询时掉线、死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基层税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部分地区基层征管人员年龄偏大,计算机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有限,一定成都上影响了信息化管理效果和数据利用率的提高。

3、申报期内一线税务人员工作负担重。申报期是基层税务机关的繁忙期,除了要办理认定、登记、发票发售、咨询解答等日常办税事项,同时还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申报受理、催缴税款,报税、认证等事宜,双重任务,这使得一线税务人员的工作在申报期更加繁忙。

二、落实“两个减负”措施的思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更新服务理念,深入落实“两个减负”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两个减负”、优化纳税服务是当前税收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税务机关更要结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严格按照《关于落实“两个减负”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以纳税人为中心,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深入落实“两个减负”,持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力求做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2、更新纳税服务理念。一是树立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理念。税务机关应尽快更新税收服务理念,淡化权利意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理念,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创造公平纳税环境,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二是树立构建诚信征纳关系的理念。诚信不仅仅是针对纳税人,税务机关同样也要讲诚信。税务机关要始终把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作为税收服务的基本准则,转变以往的防范纳税人、怀疑纳税人、不信任纳税人的观念,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简化办税程序、简化办税资料,改善办税环境等手段,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服务,构建诚信的征纳关系。

(二)优化办税流程、完善服务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

1、进一步优化办税业务流程,完善征管制度。一是要进一步清理、简并重复报送的各类“表、证、单、书、票、卡”等资料,对能够通过征管系统和“一户式”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信息,不再要求基层和纳税人重复报送。二是简化、优化办税流程。办税流程复杂是增加纳税人和基层负担的重要因素。要联系实际,将简化、优化流程与STAIS征管软件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尽量压缩管理层次、减少管理环节,使纳税人能够在办税服务厅办理的事项,尽量当场办结,真正做到让纳税人“少跑腿、少签字、少盖章”,真正为纳税人“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三是按照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在简化、优化办税业务流程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征管制度和岗责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基层税务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纳税人的办税时间。

2、完善“三个一”服务措施。一是拓宽“一窗式”服务范围。结合新时期纳税服务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要求,积极拓展“一窗式”服务范围。通过整合、优化岗位职责,开设“全能”窗口,尽可能的使每个纳税人在每个办税窗口都能办理咨询、受理、核批等多项涉税事务,充分发挥好办税服务厅的窗口作用,避免纳税人在多个窗口多次排队的现象。二是延伸“一站式”服务内涵,科学整合办税流程,使纳税人需到税务机关办理的各项涉税事务都能方便地在办税服务厅内集中统一办理。其次,将“一站式”服务理念与网络服务平台相结合,探索和开辟“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有效解决纳税人办税“多头跑、多头找”的烦恼。三是完善“一户式”管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行纳税信息“一户式”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529号)要求,对于纳税人报送的各类信息资料、税收管理员下户采集的如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物耗、利润等资料信息和税务机关从海关、经贸、统计、民政、地税等部门采集的其他信息,统一由专岗专人输入“一户式”管理信息系统中,实行信息的“一户式”归集和存储,提高信息的高度共享,既能够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稽查选案提供准确依据,也能够减轻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负担。

3、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办税服务厅是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主要场所,要按照《全国税务系统办税服务厅规范化服务要求》加强管理,合理充实年轻骨干力量、优先配备高性能设备、科学分配各窗口的工作负荷,积极推广“排队叫号系统”,缩短办税时间,切实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税务网站的建设,完善税务网站的服务功能,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地履行纳税义务,是服务纳税人,减轻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负担的的有效方式。从方便纳税人,满足税务机关管理需要出发,除了要开通网上申报、网络认证、网上下载办税表格、网络税法宣传、发票查询等服务功能外,还可进一步扩大网络办税范围、增加网络调查等功能,让税务网站成为纳税人的“第二个办税服务厅”。三是提供短信服务。短信服务方便、快捷,税务机关可利用短信积极开展催报催缴、申报提醒、办税通知、办税流程去向告知等涉税服务,尽量让纳税人少跑腿、少排队。四是继续坚持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包括限时服务、首问责任、全程服务以及文明礼貌准则在内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五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申报方式。引入电子签名、电子印章,建立纳税人电子信息档案库,积极推行网络申报、电话申报、银行网点申报的多元化申报方式,提高税务机关的征管效率,减少纳税人办税“排队难”“跑腿烦”的现象,切实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

(三)加强统筹协调与简并整合,有效减轻基层税务机关额外的工作负担

1、加强统筹协调。一是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统筹协调。首先,上级机关各部门向下级安排工作要坚持统筹协调原则,避免多头安排、重复布置现象,增强可操作性,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进一步科学整合各项调查、会议、考核、评比和检查等项目,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内部数据定期交换机制;第三要加强报表的扎口管理,建立报表管理和使用长效机制,统一填报口径,实现报表资源共享,避免同一类报表重复报送,切实解决税务机关内部报表资料多头报送、重复报送的问题。二是加强外部统筹协调。税务机关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地税、财政、工商、银行、劳动以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拓宽外部数据的交换与互联互通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轻基层税务人员信息采集工作和调查工作负担。

2、简并整合各类涉税调查、检查事项。一是合并部分调查事项。如涉及新办企业的税务登记调查、税种认定调查、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调查、出口退税资格认定调查、外资企业享受定期减免税资格认定调查、发票领购资格等调查事项,可由主管税务机关在受理纳税人申请事项后,组织相关人员,集中进行综合调查,依据调查结果,联合出具调查报告并及时传递给相关岗位,输入“一户式”管理系统,供相关岗位查询、使用,从而提高调查信息的共享性,避免重复调查。二是整合各类检查。目前,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检查类项目主要有日常巡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专案检查、汇算清缴检查等,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纳税人和基层的负担。整合各类检查项目,应尽量减少针对涉及面较广的行业“拉网检查”,筛选重点检查对象,确保检查工作有的放矢。

三、创新服务手段,优化纳税服务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最大限度的方便纳税人纳税、减轻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是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税务机关联系实际,加强对纳税人关心的税收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及时了解基层一线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纳税服务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服务手段,推进税收服务工作不断优化与发展。

比如,税务机关提供的网络申报、网上认证等远程办税手段,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部分税收业务,减少了纳税人排队、跑腿的烦恼,但每年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服务费也增加了纳税人的额外的经济负担,税务机关除了要加强对相关软件开发商和服务商的监督外,还应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免费、实用的纳税申报软件等信息产品,减轻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和办税负担。我们建议,充分开发现有的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资源,进一步拓展其网络申报、网上认证、网上报税、网上缴税、网上报送资料等网络办税功能,从而在“一机多票”的基础上实现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的“一机多能”,这有利于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减轻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负担。

其次,在不影响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探索“网络开票”的可能性。网络开票的核心功能是“实时数据采集、同步数据传输与反馈、先比对后抵扣(或先比对,后处理)”。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在网络开票模式下,纳税人在开具发票的同时,税务机关的服务器中就能实时采集其开票信息,这样纳税人就不再需要每月到税务机关进行报税;税务机关服务器实时采集开票方的开票信息后,服务器可及时将票面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网络再同步反馈给受票方的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受票方取得发票后,如果手工输入的纸质发票代码、号码、税额等信息与税务机关服务器反馈数据一致,那么就可以证实该发票是真实的,这样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就可以不再需要到税务机关排队认证发票或购置扫描设备进行认证。

网络开票能够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也能减轻税务机关的工作负担,首先网络开票的实时数据采集、同步数据反馈功能,既可以大量减轻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的认证和报税工作,也能够对纳税人的开票情况进行24小跟踪监控,使税务机关“以票控税”的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在网络开票模式下,抵扣方(一般纳税人)需要先将纸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票面信息输入系统,与税务机关服务器反馈的开票方的开票信息比对一致后,抵扣发票数据才能被系统接受,抵扣方纳税人才能抵扣该张发票(如果是作废票、涉案虚开票或其他已被系统认定为无效的发票,系统可不予处理(或抵扣)并自动提醒受票方)。“先比对、后抵扣(或先比对,后处理)”功能,能够大幅度减少当前的各种涉票调查,减轻基层税务机关的调查工作负担,提高纳税人鉴别发票真伪的能力,对降低各类发票违法案件,降低纳税人不必要税收发风险都具有积极意义。

四、完善内部考核与外部监督机制,

对内,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结合“两个减负”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立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增强考核指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实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对外,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涉税应用软件系统和税控专用设备的收费标准与服务标准的监督管理。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和广纳税人公布相关的收费标准与服务标准,严格约束和监督开发商和服务商利用软件升级、培训等机会向纳税人推销通用设备、收取或变相收取高额费用,违背纳税人意愿,强制或变相要求纳税人购买开发商和服务商经营的非国家指定产品,或要求纳税人必须按开发商和服务商指定方式缴纳服务付费等增加纳税人负担的情形。

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服务能力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4

1、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必要性

社会保险费征收税式管理是社保费筹资制度发展的必然这既是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有效控制参保单位和职工在参保和缴费问题上的逆向选择、防止参保缴费上的道德风险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两点。

(1)税式征管是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各主体之间法律责任的需要。目前,社会保险费征缴环节中的核定制度带来的突出问题是:申报主体、核定主体和征缴主体三方之间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参保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少报、漏报社保费现象,还有一些社会保险机构(包括行业垂直管理系统的代办机构)将归集的社保费不按期如实向核定机关和征收机关申报解缴,而是占压(有的跨月份短期占压,有的跨年度长期占压),有的甚至挪用于炒股;有的把社保费作为收入当工资发放等现象。检查机关发现这些问题时,因法律责任难以界定而无法处罚。因为缴费人在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前需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进核定,核定确认的缴费数是征收机关依法征缴的依据,企业未申报的,但又确实是那些代办机构归集的社保费。面对参保人利益受到损害和社保费隐性流失等情况,检查机关无处罚的法律依据,只好不了了之。执法部门在划分上述三者之间的法律责任时,感到有些无奈,即缴费人本应承担的如实申报的责任转嫁给了核定机关和征收机关,核定机关没有足额核定,应核定尽核;征收机关没有足额征收,应收尽收。如果对缴费人不如实申报事实进行处罚也不妥,因为参保单位和个人申报的缴费数是经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盖章认可的,这种认可具有法律效率。如要缴费人承担不如实申报的法律责任,则法律依据不足,因为征收机关以核定机关的核定数为征收依据,企业申报不实,核定机关有责任。实行税式征管后,建立参保单位和缴费个人自行申报制度,征收机关将参保单位和个人申报数作为征收依据。如果参保缴费单位不如实申报,一旦发现,就可以追究申报主体的法律责任。所以,实行税式征管,建立自行申报制度,自核自缴,既有利于明确社会保险费征纳双方的法律责任,又能提高全社会参保缴费的法律责任和意识,还能强化府保险费足额征收,使地税部门和社保部门真正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调。

(2)税式征管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率的需要。目前社会保险缴费制度安排导致企业申报核定的工资总额与企业的实际工资总额不相符。以湖北省省直统筹为例,社会保险费申报不足核定不足情况普遍存在。没有做到应核尽核,应征尽征,30%费源流失(见表1)。国家政策规定了申报缴费的下限和上限,即参保人申报缴费工资基数按参保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进行保底和封项。社保费实施地税全责征收后,通过实行“双基数”申报,能解决社保费旧征缴办法中基数核定欠规范的问题,并能按企业的实际用工情况和实际工资水平确定企业应缴社保费数额,确保所产生的原始应征数据真实可靠,从而有效抑制目前社保费申报和征缴中出现的费源流失问题。

2、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的可行性

(1)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已具备“准税收”的属性。国家是社会保险费的唯一管理主体,有比较完备而且具备一定立法层次的政策制度体系,确定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征收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固定性和规范性。从养老保险制度改为统账分离,统筹账户要向个人账户划拨的问题得到破解。社保费实行税式管理,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企业工资总额据实征收,有效调节平衡参保人员利益分配,发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优势。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税务机关征收的实践为实行社保费税式管理奠定了工作基础。全国已有20个省、市、区实行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务机关充分利用税收征收管理资源、优势和经验,对社会保险费实行费式管理,建立费源台账,实行源泉控制;建立了社会保险费费源管理制度,开展征缴稽查,清收各类欠费;开发了征缴软件,对社会保险费实行了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实行税务征收省市较之以前普遍征缴率和收入总量都大幅提高,即社保基金征缴率相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省份,其征缴率要高出10%以上,每年征缴率均高达95%以上。税务机关是专业化的、社会化的征收组织,基础设施好,管理规范,特别是“金税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科技化、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征管信息网络。税务机关可以借用税收征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税务机构遍布全国,拥有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严格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征管手段,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管理,降低税费征收成本。

(3)国内一些省份率先推行地税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的实践为全面推行税式征管提出了可能性。如广东省于2005年就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地税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劳动社保部门将不再负责社保费的申报、核定、追缴工作,建立起了地税部门负责社保费申报、核定、征收、追欠、查处、统计和化解,社保部门负责社保费登记、计账、待遇审批和基金发放管理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社保费“收支两条线”。广东省还建立“缴费人自行申报缴纳,地税机关重点稽查、以查促管”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明确企业应按有关缴费政策规定和要求自行计算、如实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律责任,强化了缴费人自觉申报缴费意识,明确征缴双方法律责任,理顺征缴双方关系。

(4)国际经验也证明了社保费税式征管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世界上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32个国家和地区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税或费。许多国家社保基金筹资形式的主要部分是“费”而非“税”,但征管体制则归属于税务部门。如英国上议院决定于1999年4月1日将原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缴款征收机构及其征收职能并入税务署,国家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缴款政策由税务署制定。俄罗斯也实行了社会保险“费改税”的改革。2000年8月5日普京签署新《税法典》,将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付费部分改为统一的社会税,养老保险费由改革前的缴费形式变为以统一社会税形式缴纳,其征收机关由原来的社会保障部门改为税务部门。国外的经验为我国改革社保费筹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二、推行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建议

1、理顺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体制

首先,要从国家决策层上统一认识,尽快改变目前在征管上的“双轨制”,在全国明确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的主体地位。其次,赋予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的职能。按照谋其事、负其责、授其权的原则,实行事、责、权的高度统一,明确授予税务部门社会保险费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和计费工资基数核定以及检查、处罚等征收管理各个环节完整的管辖权,以利于税务部门充分发挥征收管理优势,强化社保费的征收管理。

2、在缴费工资基数上,实行“双基数”申报制度

分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其中,企业缴费工资基数,应按本单位全部职工申报缴费工资之和,实行保底不封顶进行申报核定,即取消按社会平均工资或按职工平均工资为核定依据的做法,改为以企业全部工资(包括各种津补贴、奖金、加班工资,年薪等货币化收入)作为申报的依据,据实申报征收。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按原政策规定,实行按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一300%保底和封顶进行申报核定。既避免高收入者逃缴个人所得税,也避免把初次分配的差距带入再分配领域。

3、实行社会保险费与税收一体化管理

一是强化登记管理。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必须办理参保登记;税务部门每年对企业进行年审时,应一并审查企业是否已纳入参保范围,加大强制参保的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强化征收管理。税务部门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一并对社保费的计费工资基数加强管理,确保计费工资基数的真实、准确,确保如实计算。三是强化稽查管理,把社保费一并纳入税务稽查范围,查税必查费。

4、建立简洁、便民等多元化缴费方式

参保企业直接到税务缴费大厅申报缴费;对灵活就业人员应按照便民原则,由税务部门委托国有商业银行,让参保者就地选档划卡缴费。即凡属参保范围的缴费人在社区区点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后,自行确定一张用于缴费的有效银行卡,实行划卡缴费,这样既可以方便缴费人交款,又可以节约征缴成本,提高征缴效率。

5、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用省级统筹制度的步伐

不仅养老保险应当实行省级统筹,医疗保险等其他险种也应当实行省级统筹,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费的税式征管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要选择、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6、加快社保费征收的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要借用税收网络平台,尽快建立参保人员数据库和费源管理基础信息体系,积极推进与社保、财政、银行、国库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为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税务征管)社保费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各界的监督提供充分的依据。还要在税务机关内部完善管理职能,整合业务流程,完善征管统计软件,加强社保费申报开票、征、管、查之间的协调配合,各个环节和职能既分工负责又紧密衔接。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5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税收征管的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提高依法治税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税收征管中,就是要依法治税、公正执法。依法治税是税收征管的核心,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实现税收征管的公正与公平。依法治税包括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两个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法纳税与依法征税还远未落到实处,税收执法工作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对称:1、强调依法纳税和忽视依法征税不对称。从税收法律角度讲,税收执法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和纳税人依法纳税。税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依法征税的权力,纳税人依照法律履行纳税义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分强调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相对忽视税务部门依法行政,致使在权力行使过程中,个别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行为不合法、程序不规范、执法不透明、监督不到位,影响了纳税人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税收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2、执法素质低与执法要求高的不对称。在执法部门中,不少税务干部缺少系统的税收法律知识。由于税务执法缺少必要的权责体系,造成内部管理权力滥用,纵向越权和横向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税务干部还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现象,超越权力、滥用权力,影响了税收法律法规效力,阻碍了税收执法质量的提高。3、纳税人权力萎缩与征税人权力膨胀的不对称。由于缺乏对执法人员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税收执法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一些税务机关在管理过程中要求纳税人履行义务多,保护纳税人权益少,行使职权多,承担责任少,硬性管理多,主动服务少,对执法监督纳税人仍然缺少知情权,不能得到良好的尊重。纳税人很难对税务人员和税务机关实施有效制约。4、税法的严肃性与技术性不高的不对称。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一整套税收法律体系,许多税法过于原则,细则不细,缺少操作性强的单项性法规,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缺少统一的税务行政组织法。一些地方政府作出与税法相抵触的土规定,一些税务机关擅自在税法和细则之外制定红头文件,严重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因此,要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提高征管水平和收入质量,就要树立起依法治税、公正执法的税收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税收增长上,就是要保持税收增长适应经济的发展,实现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税收增长既取决于加强征管,更取决于经济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税收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有税务部门加强征管挖潜增收的因素,也存在一些虚收的因素,在实际的征管中,经济税收观的理念还远未树立起来,各地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税源与税收任务相矛盾的情况。有的地方经济税源丰富,而税收的计划任务却不怎么重,往往到了年底,完成了计划任务后,税务部门就暂停收税了,实现的税源也就截留到下年征收,这实际上是对国家的一种损失;而大部分的情况是税源紧缺,多数地方为了要完成税收计划任务,现实的做法是一切为了组织收入,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寅吃卯粮,往往忽视了涵养税源。这种做法势必对对纳税人造成了损害,不要说涵养税源,反而是破坏了税源的增长。长此下去,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必然成为一名空话。为了避免税收增长出现大的起伏,就应当保持税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既要做到应收尽收,把实现的税源一分不少地收上来,又要注意涵养税源,保证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税收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税收征管工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要求。和谐的征纳关系不仅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企业生机和活力,而且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自觉纳税意识,从而带来稳定可靠的税收收入,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但是,就当前的征纳关系来看,尽管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和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税收征管基础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纳税服务也有了不断的提高的情况下,征纳关系有了和谐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思想观念上的错位,影响了税企关系的和谐。一方面,部分纳税人,对税收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依法纳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以种种借口偷逃税款;另一方面,部分税收征管干部在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为企业搞好服务,而满足于传统的“单纯管理”的错误观念。税企双方思想观念上的错位,直接影响到税企关系的和谐。2、执法行为上的越位,加剧了税企之间的矛盾。公平正义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应有内容,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狠抓各项制度落实,税务系统广大征管人员执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个别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表现为对税收程序的不尊重,或表现为对执法处罚结果自由裁量权使用上的随意性,影响了纳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使部分纳税人对构建和谐税企关系缺乏足够的信心。3、纳税服务的不到位,加深了税企之间的隔阂。有的税务干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服务意识不强,缺少沟通意识,不能用税收法律法规及时进行宣传解说,导致纳税人对政策理解不全面而发生矛盾。有的只把纳税人当作被动的执法对象,只强调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其获得优质服务的权利,因此失去了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4、企业对纳税存在着抵触情绪和偷漏税的侥幸心理。一方面,鉴于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的本质,企业在纳税的时候,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不情愿的成分,而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迅猛发展,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本质从侧面表现为对纳税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信用缺失现象,这在税收上也有所表现。一些企业和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偷、逃、欠税屡禁不止,大大小小的涉税案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国家的税收流失。上述种种的问题,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

二、抓住统筹兼顾这个关键,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的税收发展观的内涵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在税收征管中,必须把握好“五个统筹”。

统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速度影响和制约税收速度,反过来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税务工作必须彻底跳出“就税论税”的窠臼,正确认识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紧紧围绕“坚持依法治税、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主旋律,全面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税收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是坚持公开、公正执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二是充分运用好税收宏观调控职能,配合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税收奖限作用,对需要鼓励的基础产业、支柱行业,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对需要限制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基本国策的,依法征收,不得减税、免税、缓税、欠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努力实现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良性互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努力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和税收管理质量,始终保持和不断增强税收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统筹税收与社会和谐发展。税收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受到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和制约。税收分配的目的首先是社会公共需要,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其社会职能,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税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就要求税务机关正确把握税收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实现由片面强调经济目标优先向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并重转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是要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用足用好国家制定的促进科技创新、文化进步、教育发展、卫生体育、救灾防疫等优惠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社会各方面目标的职能作用,为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当务之急是帮助好社会弱势群体,切实落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征点调高、农民销售农产品政策放宽和扶贫开发方面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缓解就业压力,缩小城乡差距。三是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用足用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统筹依法治税和优质服务共同发展。法治与服务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两个基本理念。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优质服务则是社会主义税收本质的客观反映,是税收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通过优质服务也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改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税收执法质量的不断提高。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就必须把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寓税收执法于优质服务之中。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治税实际上就是最好的纳税服务,要结合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将税收工作的重心转向法治导向型,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着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为突破点,以提高税务执法队伍素质为着力点,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全面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努力实现税收法制基本完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监督严密有力、执法保障明显改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的目标。二是优化纳税服务。把执法为民作为税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税务工作的最高标准。三是切实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是维护好纳税人的知情权,请求保密权,申请减、免、退税权,陈述、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等权利。

统筹税收事业与人员全面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从严治队的方针,实施人才兴税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重点培养税务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使每个税务干部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合人力资源,全面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创造展示干部职工聪明才智的场所空间,改变“大才小用,小才大用”的现象。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表彰、奖励、晋升激励机制,调动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统筹税务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关系。税务部门,不论是国税部门还是地税部门,其税收征管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离不开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严密的护税协税网络。一是要当好政府的参谋。从税收的角度为政府发展经济建言献策,涵养经济税源;二是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对政府出台的一些为招商引资而出台的违税收政策的土办法,要敢于坚持税收政策,不松口子;三是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国税、地税、工商要加强联系,实现信息共享。一些行业税收的征管,要与该行业的主管部门协调好,可利用其主管的优势采取委托的办法加强征管。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实现精细化管理。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中最活跃的因素,关系着税收征管的水平,影响着征纳关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融洽征纳关系,提高征管水平的前提和关键。一是重新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有别于旧时专管员,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应界定为:税收政策宣传送达、纳税咨询辅导、掌握所辖户户籍变动情况、调查核实所辖纳税户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情况、核实所辖户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税款催报催缴、开展对所辖企业的纳税评估及税务约谈、提出一般性涉税违章行为纠正处理意见、协助进行发票管理等。二是规范税收管理员的行为。税收管理员原则上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和违章处罚工作,其中心工作应该是税源管理。当然,税收管理员下户执行各项税源管理事务和日常检查时,要及时提出报告,按计划和规定程序进行,所获信息要记录归档,实行共享。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给税源管理定岗位、定责任、定内容、定工作标准,税收管理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选择,建立管理员自评、纳税人参评、局职能股室考评的工作业绩综合评价体系。四是加强部门协调,抓好户籍管理。加快实现纳税人所有涉税信息与税务部门的信息联网,通过工商、国税、地税信息的相互比对,定期通报信息,及时将纳税人纳入控管,逐渐建成社会化的税收监控体系。

坚持不懈地抓好纳税服务工作。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征纳税双方依法行使征税权利和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的总称。纳税服务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层次的纳税服务仅是服务态度方面的,要解决的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中层次的纳税服务,包括免费散发税收宣传材料、接受纳税咨询、进行纳税辅导、限时办理涉税事宜、简化办税环节和程序、向纳税人告知、公布办税程序路线图和提供“一窗式”、“一站式”、“低柜式”服务及改善纳税人申报、缴税的方式、环境,了解其服务需求和对纳税服务的意见、建议等。高层次的纳税服务则是依法办事,公正公平执法,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纳税环境,保护纳税人的各项合法权益。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低层次的纳税服务已经做得不错,中层次的纳税服务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特别是经过了几年的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和“三个服务”活动,中层次的纳税服务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现在的目标是追求高层次的纳税服务,即依法治税,公正执法。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6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税收征管的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提高依法治税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税收征管中,就是要依法治税、公正执法。依法治税是税收征管的核心,只有依法治税,才能实现税收征管的公正与公平。依法治税包括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两个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法纳税与依法征税还远未落到实处,税收执法工作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对称:1、强调依法纳税和忽视依法征税不对称。从税收法律角度讲,税收执法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和纳税人依法纳税。税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依法征税的权力,纳税人依照法律履行纳税义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分强调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相对忽视税务部门依法行政,致使在权力行使过程中,个别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行为不合法、程序不规范、执法不透明、监督不到位,影响了纳税人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税收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2、执法素质低与执法要求高的不对称。在执法部门中,不少税务干部缺少系统的税收法律知识。由于税务执法缺少必要的权责体系,造成内部管理权力滥用,纵向越权和横向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税务干部还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现象,超越权力、滥用权力,影响了税收法律法规效力,阻碍了税收执法质量的提高。3、纳税人权力萎缩与征税人权力膨胀的不对称。由于缺乏对执法人员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税收执法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一些税务机关在管理过程中要求纳税人履行义务多,保护纳税人权益少,行使职权多,承担责任少,硬性管理多,主动服务少,对执法监督纳税人仍然缺少知情权,不能得到良好的尊重。纳税人很难对税务人员和税务机关实施有效制约。4、税法的严肃性与技术性不高的不对称。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一整套税收法律体系,许多税法过于原则,细则不细,缺少操作性强的单项性法规,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缺少统一的税务行政组织法。一些地方政府作出与税法相抵触的土规定,一些税务机关擅自在税法和细则之外制定红头文件,严重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因此,要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提高征管水平和收入质量,就要树立起依法治税、公正执法的税收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税收增长上,就是要保持税收增长适应经济的发展,实现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税收增长既取决于加强征管,更取决于经济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税收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有税务部门加强征管挖潜增收的因素,也存在一些虚收的因素,在实际的征管中,经济税收观的理念还远未树立起来,各地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税源与税收任务相矛盾的情况。有的地方经济税源丰富,而税收的计划任务却不怎么重,往往到了年底,完成了计划任务后,税务部门就暂停收税了,实现的税源也就截留到下年征收,这实际上是对国家的一种损失;而大部分的情况是税源紧缺,多数地方为了要完成税收计划任务,现实的做法是一切为了组织收入,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寅吃卯粮,往往忽视了涵养税源。这种做法势必对对纳税人造成了损害,不要说涵养税源,反而是破坏了税源的增长。长此下去,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必然成为一名空话。为了避免税收增长出现大的起伏,就应当保持税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既要做到应收尽收,把实现的税源一分不少地收上来,又要注意涵养税源,保证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税收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税收征管工作。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要求。和谐的征纳关系不仅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企业生机和活力,而且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自觉纳税意识,从而带来稳定可靠的税收收入,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但是,就当前的征纳关系来看,尽管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和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税收征管基础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纳税服务也有了不断的提高的情况下,征纳关系有了和谐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思想观念上的错位,影响了税企关系的和谐。一方面,部分纳税人,对税收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依法纳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以种种借口偷逃税款;另一方面,部分税收征管干部在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为企业搞好服务,而满足于传统的“单纯管理”的错误观念。税企双方思想观念上的错位,直接影响到税企关系的和谐。2、执法行为上的越位,加剧了税企之间的矛盾。公平正义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应有内容,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狠抓各项制度落实,税务系统广大征管人员执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个别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表现为对税收程序的不尊重,或表现为对执法处罚结果自由裁量权使用上的随意性,影响了纳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使部分纳税人对构建和谐税企关系缺乏足够的信心。3、纳税服务的不到位,加深了税企之间的隔阂。有的税务干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服务意识不强,缺少沟通意识,不能用税收法律法规及时进行宣传解说,导致纳税人对政策理解不全面而发生矛盾。有的只把纳税人当作被动的执法对象,只强调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其获得优质服务的权利,因此失去了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4、企业对纳税存在着抵触情绪和偷漏税的侥幸心理。一方面,鉴于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的本质,企业在纳税的时候,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不情愿的成分,而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迅猛发展,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本质从侧面表现为对纳税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信用缺失现象,这在税收上也有所表现。一些企业和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偷、逃、欠税屡禁不止,大大小小的涉税案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国家的税收流失。上述种种的问题,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

二、抓住统筹兼顾这个关键,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的税收发展观的内涵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在税收征管中,必须把握好“五个统筹”。

统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速度影响和制约税收速度,反过来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税务工作必须彻底跳出“就税论税”的窠臼,正确认识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紧紧围绕“坚持依法治税、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主旋律,全面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税收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一是坚持公开、公正执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二是充分运用好税收宏观调控职能,配合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税收奖限作用,对需要鼓励的基础产业、支柱行业,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对需要限制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基本国策的,依法征收,不得减税、免税、缓税、欠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努力实现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良性互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努力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和税收管理质量,始终保持和不断增强税收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统筹税收与社会和谐发展。税收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受到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和制约。税收分配的目的首先是社会公共需要,税收分配的依据是其社会职能,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税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这就要求税务机关正确把握税收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实现由片面强调经济目标优先向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并重转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是要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用足用好国家制定的促进科技创新、文化进步、教育发展、卫生体育、救灾防疫等优惠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社会各方面目标的职能作用,为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当务之急是帮助好社会弱势群体,切实落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征点调高、农民销售农产品政策放宽和扶贫开发方面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缓解就业压力,缩小城乡差距。三是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用足用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统筹依法治税和优质服务共同发展。法治与服务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两个基本理念。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是依法治国方略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优质服务则是社会主义税收本质的客观反映,是税收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通过优质服务也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改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税收执法质量的不断提高。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就必须把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寓税收执法于优质服务之中。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治税实际上就是最好的纳税服务,要结合税制改革和征管改革,将税收工作的重心转向法治导向型,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着重点,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为突破点,以提高税务执法队伍素质为着力点,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全面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努力实现税收法制基本完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监督严密有力、执法保障明显改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的目标。二是优化纳税服务。把执法为民作为税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税务工作的最高标准。三是切实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是维护好纳税人的知情权,请求保密权,申请减、免、退税权,陈述、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权等权利。

统筹税收事业与人员全面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从严治队的方针,实施人才兴税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重点培养税务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使每个税务干部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合人力资源,全面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创造展示干部职工聪明才智的场所空间,改变“大才小用,小才大用”的现象。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表彰、奖励、晋升激励机制,调动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统筹税务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关系。税务部门,不论是国税部门还是地税部门,其税收征管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离不开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严密的护税协税网络。一是要当好政府的参谋。从税收的角度为政府发展经济建言献策,涵养经济税源;二是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对政府出台的一些为招商引资而出台的违税收政策的土办法,要敢于坚持税收政策,不松口子;三是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国税、地税、工商要加强联系,实现信息共享。一些行业税收的征管,要与该行业的主管部门协调好,可利用其主管的优势采取委托的办法加强征管。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实现精细化管理。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中最活跃的因素,关系着税收征管的水平,影响着征纳关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融洽征纳关系,提高征管水平的前提和关键。一是重新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有别于旧时专管员,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应界定为:税收政策宣传送达、纳税咨询辅导、掌握所辖户户籍变动情况、调查核实所辖纳税户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情况、核实所辖户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税款催报催缴、开展对所辖企业的纳税评估及税务约谈、提出一般性涉税违章行为纠正处理意见、协助进行发票管理等。二是规范税收管理员的行为。税收管理员原则上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和违章处罚工作,其中心工作应该是税源管理。当然,税收管理员下户执行各项税源管理事务和日常检查时,要及时提出报告,按计划和规定程序进行,所获信息要记录归档,实行共享。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给税源管理定岗位、定责任、定内容、定工作标准,税收管理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选择,建立管理员自评、纳税人参评、局职能股室考评的工作业绩综合评价体系。四是加强部门协调,抓好户籍管理。加快实现纳税人所有涉税信息与税务部门的信息联网,通过工商、国税、地税信息的相互比对,定期通报信息,及时将纳税人纳入控管,逐渐建成社会化的税收监控体系。

坚持不懈地抓好纳税服务工作。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征纳税双方依法行使征税权利和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的总称。纳税服务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层次的纳税服务仅是服务态度方面的,要解决的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中层次的纳税服务,包括免费散发税收宣传材料、接受纳税咨询、进行纳税辅导、限时办理涉税事宜、简化办税环节和程序、向纳税人告知、公布办税程序路线图和提供“一窗式”、“一站式”、“低柜式”服务及改善纳税人申报、缴税的方式、环境,了解其服务需求和对纳税服务的意见、建议等。高层次的纳税服务则是依法办事,公正公平执法,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纳税环境,保护纳税人的各项合法权益。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低层次的纳税服务已经做得不错,中层次的纳税服务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特别是经过了几年的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和“三个服务”活动,中层次的纳税服务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现在的目标是追求高层次的纳税服务,即依法治税,公正执法。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7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税式征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推行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提出了建议。

一、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必要性

社会保险费征收税式管理是社保费筹资制度发展的必然这既是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有效控制参保单位和职工在参保和缴费问题上的逆向选择、防止参保缴费上的道德风险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两点。

(1)税式征管是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各主体之间法律责任的需要。目前,社会保险费征缴环节中的核定制度带来的突出问题是:申报主体、核定主体和征缴主体三方之间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参保单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少报、漏报社保费现象,还有一些社会保险机构(包括行业垂直管理系统的代办机构)将归集的社保费不按期如实向核定机关和征收机关申报解缴,而是占压(有的跨月份短期占压,有的跨年度长期占压),有的甚至挪用于炒股;有的把社保费作为收入当工资发放等现象。检查机关发现这些问题时,因法律责任难以界定而无法处罚。因为缴费人在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前需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进核定,核定确认的缴费数是征收机关依法征缴的依据,企业未申报的,但又确实是那些代办机构归集的社保费。面对参保人利益受到损害和社保费隐性流失等情况,检查机关无处罚的法律依据,只好不了了之。执法部门在划分上述三者之间的法律责任时,感到有些无奈,即缴费人本应承担的如实申报的责任转嫁给了核定机关和征收机关,核定机关没有足额核定,应核定尽核;征收机关没有足额征收,应收尽收。如果对缴费人不如实申报事实进行处罚也不妥,因为参保单位和个人申报的缴费数是经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盖章认可的,这种认可具有法律效率。如要缴费人承担不如实申报的法律责任,则法律依据不足,因为征收机关以核定机关的核定数为征收依据,企业申报不实,核定机关有责任。实行税式征管后,建立参保单位和缴费个人自行申报制度,征收机关将参保单位和个人申报数作为征收依据。如果参保缴费单位不如实申报,一旦发现,就可以追究申报主体的法律责任。所以,实行税式征管,建立自行申报制度,自核自缴,既有利于明确社会保险费征纳双方的法律责任,又能提高全社会参保缴费的法律责任和意识,还能强化府保险费足额征收,使地税部门和社保部门真正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调。

(2)税式征管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率的需要。目前社会保险缴费制度安排导致企业申报核定的工资总额与企业的实际工资总额不相符。以湖北省省直统筹为例,社会保险费申报不足核定不足情况普遍存在。没有做到应核尽核,应征尽征,30%费源流失(见表1)。国家政策规定了申报缴费的下限和上限,即参保人申报缴费工资基数按参保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进行保底和封项。社保费实施地税全责征收后,通过实行“双基数”申报,能解决社保费旧征缴办法中基数核定欠规范的问题,并能按企业的实际用工情况和实际工资水平确定企业应缴社保费数额,确保所产生的原始应征数据真实可靠,从而有效抑制目前社保费申报和征缴中出现的费源流失问题。

2、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的可行性

(1)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已具备“准税收”的属性。国家是社会保险费的唯一管理主体,有比较完备而且具备一定立法层次的政策制度体系,确定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征收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固定性和规范性。从养老保险制度改为统账分离,统筹账户要向个人账户划拨的问题得到破解。社保费实行税式管理,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企业工资总额据实征收,有效调节平衡参保人员利益分配,发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优势。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保险费税式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税务机关征收的实践为实行社保费税式管理奠定了工作基础。全国已有20个省、市、区实行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务机关充分利用税收征收管理资源、优势和经验,对社会保险费实行费式管理,建立费源台账,实行源泉控制;建立了社会保险费费源管理制度,开展征缴稽查,清收各类欠费;开发了征缴软件,对社会保险费实行了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实行税务征收省市较之以前普遍征缴率和收入总量都大幅提高,即社保基金征缴率相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省份,其征缴率要高出10%以上,每年征缴率均高达95%以上。税务机关是专业化的、社会化的征收组织,基础设施好,管理规范,特别是“金税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科技化、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征管信息网络。税务机关可以借用税收征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税务机构遍布全国,拥有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严格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征管手段,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管理,降低税费征收成本。

(3)国内一些省份率先推行地税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的实践为全面推行税式征管提出了可能性。如广东省于2005年就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地税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劳动社保部门将不再负责社保费的申报、核定、追缴工作,建立起了地税部门负责社保费申报、核定、征收、追欠、查处、统计和化解,社保部门负责社保费登记、计账、待遇审批和基金发放管理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社保费“收支两条线”。广东省还建立“缴费人自行申报缴纳,地税机关重点稽查、以查促管”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明确企业应按有关缴费政策规定和要求自行计算、如实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律责任,强化了缴费人自觉申报缴费意识,明确征缴双方法律责任,理顺征缴双方关系。

(4)国际经验也证明了社保费税式征管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世界上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32个国家和地区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税或费。许多国家社保基金筹资形式的主要部分是“费”而非“税”,但征管体制则归属于税务部门。如英国上议院决定于1999年4月1日将原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缴款征收机构及其征收职能并入税务署,国家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缴款政策由税务署制定。俄罗斯也实行了社会保险“费改税”的改革。2000年8月5日普京签署新《税法典》,将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付费部分改为统一的社会税,养老保险费由改革前的缴费形式变为以统一社会税形式缴纳,其征收机关由原来的社会保障部门改为税务部门。国外的经验为我国改革社保费筹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二、推行社会保险费税式征管的建议

1、理顺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体制

首先,要从国家决策层上统一认识,尽快改变目前在征管上的“双轨制”,在全国明确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的主体地位。其次,赋予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的职能。按照谋其事、负其责、授其权的原则,实行事、责、权的高度统一,明确授予税务部门社会保险费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和计费工资基数核定以及检查、处罚等征收管理各个环节完整的管辖权,以利于税务部门充分发挥征收管理优势,强化社保费的征收管理。

2、在缴费工资基数上,实行“双基数”申报制度

分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其中,企业缴费工资基数,应按本单位全部职工申报缴费工资之和,实行保底不封顶进行申报核定,即取消按社会平均工资或按职工平均工资为核定依据的做法,改为以企业全部工资(包括各种津补贴、奖金、加班工资,年薪等货币化收入)作为申报的依据,据实申报征收。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按原政策规定,实行按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一300%保底和封顶进行申报核定。既避免高收入者逃缴个人所得税,也避免把初次分配的差距带入再分配领域。

3、实行社会保险费与税收一体化管理

一是强化登记管理。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的同时,必须办理参保登记;税务部门每年对企业进行年审时,应一并审查企业是否已纳入参保范围,加大强制参保的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强化征收管理。税务部门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一并对社保费的计费工资基数加强管理,确保计费工资基数的真实、准确,确保如实计算。三是强化稽查管理,把社保费一并纳入税务稽查范围,查税必查费。

4、建立简洁、便民等多元化缴费方式

参保企业直接到税务缴费大厅申报缴费;对灵活就业人员应按照便民原则,由税务部门委托国有商业银行,让参保者就地选档划卡缴费。即凡属参保范围的缴费人在社区区点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后,自行确定一张用于缴费的有效银行卡,实行划卡缴费,这样既可以方便缴费人交款,又可以节约征缴成本,提高征缴效率。

5、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用省级统筹制度的步伐

不仅养老保险应当实行省级统筹,医疗保险等其他险种也应当实行省级统筹,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费的税式征管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要选择、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6、加快社保费征收的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要借用税收网络平台,尽快建立参保人员数据库和费源管理基础信息体系,积极推进与社保、财政、银行、国库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为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税务征管)社保费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各界的监督提供充分的依据。还要在税务机关内部完善管理职能,整合业务流程,完善征管统计软件,加强社保费申报开票、征、管、查之间的协调配合,各个环节和职能既分工负责又紧密衔接。公务员之家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税务风险;原因;防范

随着网上购物以及电商的发展,物流行业随之兴起。但是,在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税收政策调整和变化下,物流企业的税务风险越来越突出,不仅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当前物流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及防范尤其必要。

一、物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物流企业的税务风险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涉税行为时,未能够按照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执行导致企业利益损失的风险。所以要想有效规避这一风险,企业必须要重视税务风险的管理。物流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为税务风险管理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使得财务管理模式、流程以及制度更加优化、更加完善,从而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其次,有利于降低物流企业税务风险,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税务负担和税务风险,如果物流企业不加强税务风险的管理,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反之,物流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及时地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进行科学决策,并做好相关的税务统筹工作,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而且还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最后,有利于保证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加强税务风险管理,避免了许多违法违规的行为发生,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企业的税务风险及生成原因

(一)物流企业的税务风险。在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涉及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由于税务风险管理不到位,加之税收政策的变化调整,所以给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税务风险。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和制度风险。目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许多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业务量也非常多,但是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并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相应增强。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较高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也没有将税务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加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责任缺失,因此导致物流企业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第二,发票管理风险。发票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环节,同时发票也是企业的纳税凭证,所以要求物流企业要确保发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而,随着物流企业的业务量越来越多,企业的资源能力有限,往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将部分运输业务分包给第三方机构,而承接分包业务的有不少为私人车辆,私人车辆并不能够开具发票,只能提供通行费等票据代替,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发票保管不到位,导致了发票丢失、破损的情况,以至于企业在进行税收抵扣时没有发票进行抵扣,严重影响企业税务工作,从而带来税务风险。第三,申报纳税风险。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也相应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物流企业享受了优惠政策,势必也要履行其相应的责任,纳税是每个企业都要履行的责任,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纳税申报。但是,随着“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使得物流企业税务负担增加,如果一旦出现资金不足或者是其他原因,物流企业往往会拖欠税款的缴纳,甚至有的物流企业出现漏税的情况,因此要承受着税务管理部门开具的经济惩罚,同时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这样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而且不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二)物流企业税务风险生成的原因。就物流企业税务风险的情况来看,导致物流企业税务风险生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因素。纳税是每个企业的义务。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的税收政策也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而随着税收政策的变化,并不是所有的物流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税收政策的新动态,所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部分物流企业对于新的税收政策并不了解,在进行涉税业务时也没有相应明确的法律依据支持,从而导致物流企业出现了各种的税务风险。同时,税务机关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政策理解的偏差或者是带有主观意识,这也会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产生。第二,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导致物流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首先,物流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不重视税务风险管理,认为这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所在,其他部门只要负责业务开展,同时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能够满足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以至于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其次,缺乏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措施,并不能够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未雨绸缪,相应的监控制度缺失,使得企业不能够及时发现税务风险并解决;最后,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物流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擦边的行为,而由于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并不能够清楚的意识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巨大的税务风险。

三、物流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完善税务风险内控体系是物流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此,物流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要强化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意识,使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承担其各自的工作责任,共同参与到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工作中;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建设,保证企业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独立性,以此促进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三,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其工作水平与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也要重点提升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财务人员而言,要求其不仅需要注重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要重点进行涉税事项的识别、处理以及防范工作。而审计人员则是要强化税务核算能力,加大企业纳税申报工作的审查力度,并对税务风险管理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二)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还需要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信息的有效沟通,这是物流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一旦信息沟通不及时,很有可能会造成许多税务风险发生。首先,在相关的税收法律的基础上,物流企业要确保与税务机关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一旦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和变化,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税务机关来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避免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出现一些不恰当的纳税行为;其次,物流企业要健全内部沟通机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内部人员的信息沟通,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最新的税法信息以及税务风险管理问题,让企业员工都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的税务动态,同时也能够给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三)加强税务统筹管理工作。加强税务统筹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降低物流企业的税务风险,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物流企业要注重加强税务统筹管理工作,在遵循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务管理方式,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提高企业的效益。同时,也要根据企业实际的税负情况,立足于全局,并围绕着企业的整体利益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计划,并且建立起相应的控制机制,确保税务筹划方案有效实施,降低物流企业的税务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叶斐.“营改增”背景下企业的税务风险研究[J].纳税,2018,12(34):34.

[2]洪丽.基于财务视角的物流企业风险管控[J].山西农经,2018(19):107-108.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9

一、优化纳税服务,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

纳税服务既是税务机关依法应履行的义务,又是税务机关加强税收管理的一项措施。作为执法机关,税务部门要依法征税、严格管理,同时税务部门也承担着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职责,要为纳税人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做好纳税服务,是加强税收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改善税务部门形象的重要措施,是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工作宗旨的体现,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转变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纳税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全国文明单位评比和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评选上,可以看出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是比较满意的。2005年全国评选的1003家文明单位中,就有110多家来自税务系统,占总数的11%;在1100多家创建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中,税务机关占13%。在每年各地党委政府行风评议活动中,绝大多数国税局、地税局都名列前茅。这是各地党委政府对税务部门的鼓励,是广大纳税人对税务工作的肯定。当然,纳税服务工作还有不少差距,如“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仍然较为常见,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我们要正视问题,看到差距,正确处理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的关系、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的关系,不断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将纳税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第一,要坚持秉公执法,依法征管。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践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依法治税、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诚心诚意地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基本要求,就是希望税务机关能够秉公执法,公平税负。所以,依法征管,文明执法,这是我们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进一步优化办税程序,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咨询辅导,为纳税人提供必要的办税条件,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要运用信息化等先进的手段,使纳税人各种办税事项更加便捷、成本更低。

第三,要注意加强与纳税人的交流,通过举办座谈会、走访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建立信息咨询窗口等方式加强与纳税人的联系,听取纳税人的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四,要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办税负担重是纳税人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比如,办理涉税事项申报资料较多,一些地方办税服务厅有时发生排队时间长的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措施逐一加以解决。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规律,认真分析和研究税收征管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既有利于管理,又方便纳税人的基本要求,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法,优化办税程序,强化窗口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

要切实解决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问题。目前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比较普遍的有三类:第一类是纳税申报表及相关附件。第二类是财务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金流量表。第三类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管理需要让纳税人补充报送的资料,如重点税源户相关数据的统计表。另外,在办理纳税人一些具体申请事项时,要求附送诸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有关资料。纳税人办税时要申报相关资料,这是法律规定的,是税收管理工作必要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复申报,加重了负担,对此纳税人反映比较多。重复报送的主要是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各种证件复印件。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多年来各种涉税事项办理要求累加出现重复的原因,也有部门工作协调不够,信息没有共享,多头要求纳税人报送资料的原因。各级税务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重复报送问题。要彻底清理要求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去除重复。注意一个口子接受并及时录入纳税人报送的相关资料,进行“一户式”存储,实现信息共享。在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注册时按规定报齐相关资料,以后办理其他涉税事项时,税务机关可运用已有资料进行审核,不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诸如身份证等复印件。要研究合理归并税种申报资料,减少纳税人重复报送。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善于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和应用现有资源,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减轻纳税人申报资料的负担。

要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方便纳税人办税。这里要着重讲讲采取措施解决一些地方办税厅排队拥挤问题。要认真分析一下有些地方办税服务厅出现纳税人排队问题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地方办税服务厅建于十年前,以后没有增加。但这十年来,税收收入增长了6倍,纳税户也增加了好几倍,办税工作量大大增加,不少地方办税厅容量已经不适应,加上10天申报期纳税人往往到最后两三天来办税,这两天人就更多了,即使办理一户申报纳税只要两到三分钟,已经够快的了,但因同时来的人太多,也会出现排队现象。所以,要解决一些地方办税厅排队问题,除了在纳税户比较集中的城区税务分局增设一些办税厅,加强办税厅管理,改善申报办法等外,最现实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积极与纳税人协商,均衡分配纳税申报时间,有计划地引导纳税人分期申报办税。充分运用10天申报时间,均衡办税,错开高峰,避免拥挤。近年来,不少地方采用引导纳税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申报期后两天办税厅排队拥挤问题,纳税人很满意,也都能积极配合,同时办税厅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提高了。目前还存在排队过长问题的地方,要尽快采取这个措施,认真抓必有成效。要运用科学化管理手段,合理分配前台与后台的管理工作,在优化办税程序的同时强化征收管理,提高办税厅工作效率,提高纳税服务的水平。

要切实加强国地税协作。各地国税局、地税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信息沟通,开展联合办证、联合开设“12366”、联合评定纳税信用等级、联合开展税务检查等工作。基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日常检查或调查了解情况,要统筹合理安排。检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在检查或调查时,尽可能将相关情况都了解清楚,不要多头、多次下户检查,减轻纳税人负担。

二、加强税源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切实加强税源管理,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一,要使纳税评估工作经常化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申报的审核,是对纳税人应税能力和应缴税款的分析评估。它是基层税务机关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措施。要通过税收经济分析,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段,对地区、行业以及相关税种税负状况和增长弹性进行评估,并对照企业纳税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问题。税源管理部门对申报异常的企业、重点监控的企业以及其他非正常户要进行深入的纳税评估,查找异常的原因。在评估时,要注意运用第三方信息,不能仅仅凭申报表评估申报数。过去,一些地方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工作比较薄弱,必须不断强化,一定要把纳税评估工作作为基层税务机关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第二,要善于收集和运用信息

掌握信息对于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税务部门要善于收集各方面涉税信息,运用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要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让税收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更加快捷地查询和应用信息。基础信息掌握得越多,运用得越好,纳税评估水平就越高。反过来,如果没有基础信息,纳税评估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评估效果就将大打折扣。今年初开展年收入12万元以上个人申报纳税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地区都是基础信息工作做得好。要利用多种手段拓展信息来源,加强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机关要积极主动了解各方面情况,包括跟纳税人沟通,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税收管理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为开展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奠定基础。我要强调一下,地税系统要尽快建立起涉及个人财产、个人收入情况的数据库。

要积极推广应用税控器具和有奖发票。运用税控器具和有奖发票,是扩大信息渠道、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有利于流转税管理,也有利于所得税管理。从目前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工作情况看,进展比较慢,各地很不平衡。广东、湖南、北京、上海、大连和吉林等省市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税控收款机的选型招标工作,湖南已完成试点工作并计划今年年底以前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税控收款机。希望其他地方抓紧开展选型招标工作。各省市税务机关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倍努力,切实抓好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应用工作。

第三,要正确处理税源管理与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的关系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税务稽查的重要手段。搞好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与加强税务稽查等,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加强这些方面工作的配合协调,建立和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税源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发现纳税人申报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对于一般性问题,税源管理部门依法做出处理,补缴税款并督促其正常申报。对于涉嫌偷逃骗税的问题,税源管理部门要及时移交稽查。稽查部门对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的案件,要及时检查。税源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发现问题移送稽查,这是税源管理的工作成绩。稽查部门要坚持以查促管的工作要求,通过查办案件,惩处违法行为,查补税收收入,促进纳税人正常申报纳税,同时,针对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促进税收征管工作。

税源管理与税款征收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承的。税款征收好不好,税源管理包括纳税评估等工作很重要。纳税评估工作做好了,就能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申报,征收率就能提高。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应税能力和应缴税款的分析评估,并与其申报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异常约谈检查,查明原因,从而促使纳税人依法正常申报。对涉嫌偷骗税的问题,要进行稽查并依法处理。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收,不能简单地以评估分析数或行业平均税负作为税款征收的依据。某个企业税负低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偷逃税行为,必须查找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

三、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征管部门综合管理作用

税务统筹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税务筹划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背景下,税务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实现企业健康发展,不但需要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投放逐渐减少,还要实现了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以此给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依据。即便税务改革会给建筑企业纳税筹划方面造成一定影响,但是通过组织学习,充分应用税务改革优惠政策,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税务压力的减少,给建筑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建筑企业实施税收筹划工作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给建筑企业运营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为了能够在这种环境中长远发展,就要给予企业运营管理工作充分注重,明确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管理力度,减少成本投放,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提升。而在当前我国税务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建筑企业为了迎合税务需求,减少自身税负,就要结合当前颁布的税务体系,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把税收筹划当作重点工作,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税务需求,给予纳税筹划充分注重,保证税收筹划的合理性,在确保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缓解企业税务,促进建筑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一)税收筹划依赖于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环境也被人们称之为理财环境,主要指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其中涉及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以及融资环境等。而税收筹划作为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会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的过程中,要求结合理财环境来进行,也就是在满足相关法律标准以及税务体系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税收筹划,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全面落实。(二)税收筹划融合于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从财务管理自身角度来说,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点,也就是资金统筹、资金投资、企业运营以及股股利分配。而税收筹划将会给财务管理四项内容带来一定影响。例如,在进行税收筹划时,税法对各个资金统筹方式中资产成本的列支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其包含在税前列支范畴中,还是纳入到税后列支范围内,均会给企业税负带来影响,从而约制企业效益获取。因此,这就需要企业给予税收筹划充分注重,合理选择资本框架。在开展项目投资工作时,出于对节税以及投资效益获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借助我国有关税务政策从投资环境、投资领域以及投资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合理选择。企业在运营环节中,税收筹划空间相对较大,能够在采购环节、营销环节等方面实现科学筹划。

三、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对策

(一)提升税务改革认识。在没有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之前,建筑企业要求财务工作人员结合当前税务体系,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不能实现抵扣的项目加以科学化修整。例如,在对项目工程进行梳理时,针对部分不常应用的机械设施,可以利用租赁等方式,减少企业对固定资产方面的投放,以此缓解企业自身税负。另外,可以采用定期开展税务政策学习工作,让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对当前税务改革状况有所了解,掌握税务优惠政策,提升税务筹划的合理性,减少税务成本投放,缓解企业整体税务压力。(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从建筑企业自身角度来说,通过构建一支高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给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保证,减少企业不必要税务成本投放,给企业创造更好效益。鉴于税务改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建筑企业需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理论以及技能的专业培训,以此给企业运营税务政策实现企业自身运营成本的减少提供条件。(三)优化财务管理形式。在当前我国税务体系全面改革背景下,原始的管理形式已经无法迎合现代化建筑企业管理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形式的优化,和当前税务体系要求相融合。例如,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各项进项税均可以在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方面发挥一定效力。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应该结合我国税务体系的改变情来进行适当修正,通过实现企业管理形式的优化,让其和现代化税务体系相迎合。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可以经各项进项税的自身作用充分激发,以此实现企业运营成本的减少。(四)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设定完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体系,实现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分别管理。并设定对应的发票台账,对发票申请和应用进行记录;在开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过程中,迎合对发票申请、审批以及核查等内容有所了解,根据合同约定,对已经完成施工、验收计价的工程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据;收取进项发票的过程中,需要对发票真假进行核查,并把发票数据和企业真实情况进行比较,秉持“三流合一”的原则,实现发票验证;在递交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过程中,还要对增值税进行模拟预测,尽量保证每期营销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制衡,从而降低税务支出。

总而言之,建筑企业在落实纳税筹划工作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对税收进行思考,同时也要结合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和发展需求,采用多元化筹划方式,从企业组织形式、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极大限度的实现节水增收,在给企业创造更好效益的基础上,促进建筑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仕珍.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的税务筹划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7.

[2]薛婷.营改增政策下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筹划[J].财会学习,2017(0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