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流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0 08:34:44

税务管理流程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1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管理;税务信息化

随着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国地税合并等征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税三期等税收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各级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的管控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模式仍旧比较传统,即便在今天,手工报表、纸质档案、EXCL汇总分析、邮件审批、门前申报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于大企业税务管理之中,不但无法满足税务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管要求,也严重落后于公司内在管理提升的要求。然而当前大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处于“昏暗中的爬坡阶段”,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有很多现实困难需要突破。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就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享一些经验和看法。

一、大企业税务管理核心诉求

(一)管业务。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日常经营过程中,或因轻视甚至忽略了税务管理,或因缺乏信息系统载体导致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及流程难以落地和监管,致使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重大事项的决策缺乏涉税风险和税务成本的把控,给企业埋下税务风险隐患。因此,管业务就是要让各层级财税管理人员将税务管理向业务前端延伸,及时掌握企业日常经营中各业务环节的涉税风险,并准确评估各业务涉及的税费种类和税费成本,做好税务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避免事后被动应对,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二)管税金。虽然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在运用各种ERP平台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但是其建设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税务管理的需求,导致税金计算还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存在着数据分散、系统孤立等问题,税金计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差错率高,纳税申报表结果数据难以溯源。同时,税会信息不对称,税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业务关联度低,税会差异难以管理与分析;企业仅向总部上报纳税申报表,总部无法全面掌握各分子公司的纳税调整情况。因此,管税金就是要提升税金计算的自动化水平,显著降低一线办税人员的手工计算工作量、提高数据准确性,并使计算过程透明化,纳税调整可验证、可评估、可追溯。同时,使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实时掌握集团整体税金分布及纳税调整情况,为税金支出的统筹及税务筹划提供有效抓手。(三)管人才。大企业普遍存在税务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到位、办税人员流动频繁、税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税法遵从意识强弱不一等问题。因此,管人才就是要使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集团内各层级税务岗位的人员配备情况,以及人员的能力情况、日常工作负荷、管理的纳税主体数量和税金额度,从而优化涉税岗位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办事效率,并有计划地帮助税务人员的提升专业能力。

二、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管理制度流程化、税收政策规则化、业务链条数据化、基础业务自动化、风险评估指标化,实现:(一)落实制度防范风险。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业税务管理制度的落地,将税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位涉税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审核审批流程,加强税务风险防范。(二)数据共享提升效率。通过与税务相关系统的数据集成,消除数据孤岛,减少手工操作,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降低纳税成本。(三)统一口径集中管控。设计统一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标准,按业务板块、税种、申报模式等维度预置税金核算规则和管控流程,构建专业化的税务管理体系,保证各分子公司在涉税工作核算口径、工作流程上保持一致。同时,各层级管理人员能够在一个平台上监管所有下级企业的涉税业务,提升应对税务检查的主动性,提高税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四)信息管税智能调控基于数据共享、集中管控,为集团加强税务垂直管控提供可视化抓手,提升集团的税务数据分析与规划能力。通过智能分析,为管理者完成税务筹划、税务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三、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数据中心。企业各类经营管理系统是税务管理的数据源,脱离了这些系统,税务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便是建立以税务管理为视角的数据中心。企业应该从集团层面组织开展税务数据标准化梳理工作,对全部下属公司的所有业态进行涉税数据盘点,结合业务场景,明确各场景下税务处理规则及涉税数据口径,制定分业务、分税种的涉税数据标准,形成数据ETL策略和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使税务系统能够与各相关经营管理系统无缝对接,消除数据孤岛,实现“业财税”数据一体化。税务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还要重点注意数据的时效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时效性方面,根据业务场景,确定哪些数据实时采集以及实时采集的触发规则,哪些数据定时采集以及定时采集的时间节点、频次。数据传输可靠性方面,各管理系统与税务系统应建立对账机制,定期核查数据是否一致,对于传输失败的数据应该建立自动重传机制,尽量减少手工运维工作量。(二)流程与任务管理中心。企业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地,离不开对流程的管控。基于工作流技术,流程与任务管理模块应该为税务系统各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流程定义、流程运行、流程监控支撑,结合企业组织架构、人员岗位(角色、权限),固化审核审批流程及权限,实现管理流程的线上流转和监控。主要包括:(1)流程配置:支持按需灵活配置各涉税事项的内部管理流程,支持按税种、业务类型、纳税主体等差异化配置;(2)流程执行:任务创建、任务执行、任务流转、任务预警、任务通知与提醒(OA、邮件、短信等);(3)流程监控:流程配置监控、任务执行监控,任务查询统计,办理时效、退回率等指标量化考核等。(三)基础信息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主要包括:(1)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及其层级关系是人员及岗位权限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分析统计汇总的基础。大企业架构复杂、管理层级多,需要在税务系统正确维护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所属板块、所在区域、上下级关系等信息。通常,组织机构数据可以从主数据管理平台直接同步,无须在税务系统二次维护。(2)人员及岗位权限:通过配置人员岗位权限,实现对人员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管理,功能权限即能够使用哪些系统功能模块,数据权限即能够看到哪些公司的数据以及报表中的哪些数据字段。人员信息基础数据,包括姓名、账号、密码、邮箱等,通常可以从主数据平台同步,并通过与企业单点登录平台集成实现直接访问税务系统,无须在税务系统二次输入登录账号、密码,而权限通常需要在税务系统具体分配。(3)纳税主体:主要是税务登记信息、税(费)种鉴定信息,以及与组织机构的映射关系,其中,税(费)种鉴定应包括涉及的税费种类、申报周期、申报模式(独立、汇总)。通常,大企业内部管理视角的组织机构与税务管理视角的纳税主体不是一一对应的,而且组织架构中存在较多虚拟机构,因此,建议对组织机构和纳税主体分开管理,并通过映射关系建立对应,不宜混在一起。(4)税务档案:对纳税主体各类涉税证照、纳税申报表及完税凭证、税务稽查报告、各涉税事项备案资料、税收优惠及财政返还批文等涉税档案进行分类保存,支持Word、Excel、PDF、图片等附件上传和在线调阅。(5)申报参数:对各税种的申报参数,如应税科目判定、增值税税率、进项发票认证期限、印花税税目及税率,土增税预征率等变量参数,进行统一维护,同时,要考虑不同业态、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支持纳税主体层面的差异化设置。(6)办税日历:登记税局的各征期办税日历,用于自动触发纳税申报任务的创建以及申报任务进度预警。(四)增值税发票管理。(1)销项开票。基于税控设备和配套的税控发票开票软件,企业基本的开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手工开票速度慢差错高;单机版开票软件带来的税控设备分散,单税号多开票点日常使用烦琐,集团难以实时监控发票领用存数据、难以精细化管理专普票及作废红冲权限、难以归集和向业务系统共享开票数据等难题。开票的建设重点是要实现业务系统与税控系统直连开票和开票数据的实时自动归集,解决发票领用存监控、业务单据与发票代码号码自动关联、零星的手工开票以及作废红冲的审核审批等难题,降低开票工作量,加强集团监管力度,杜绝虚开、重开风险。对于普通发票,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还可以进行电子发票建设,降低发票管理和使用成本。(2)进项认证及普票查验。基于税局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企业基本的抵扣认证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对于部分企业,特别是共享中心管理模式的集团企业,仍然存在:进项发票数据集中归集难度大、勾选认证自动化程度低且难以集中管理、已认证发票的异常状态管理难度大、普票报销查验工作量大、无法自动获取全票面电子数据等难题。进项的建设重点是实现专票自动归集和集中认证、普通发票扫描时自动查验、全票面电子数据自动获取,以及电子发票重复报销控制、异常发票(如失控等)预警。(五)全税种纳税申报管理。全税种纳税申报管理的重点,一是根据税收政策法规和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纳税调整和税款计算的台账体系,并预置从相关系统取数的口径和与纳税申报表的数据钩稽关系,提升税款核算的自动化水平,并使税款计算过程可追溯、可验证、可评估;二是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建立“填报-复核-审批-请款-申报-归档”的线上管理流程。随着税局“互联网+税务”生态建设逐步完善,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当地主管税局申请开通直连申报,实现在税务系统完成“一键申报”,不用再到税局网上或线下办税大厅手工申报。目前,部分企业对纳税申报信息化存在一定的误区,常见的有单纯的为填申报表而填申报表或认为不能实现100%全自动填表就没有意义。笔者认为纳税申报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填申报表,税款计算的过程本质是税务核算的过程,纳税申报表只是税务会计的结果输出;信息化能够为税务会计提供有力的支撑,其优势是根据预置规则进行快速准确的自动计算、汇总,并保留计算过程痕迹,便于追溯、验证,但对于复杂的业务,特别是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清算、所得税汇算清缴,不应盲目追求完全的自动化。(六)重大涉税事项管理。重大涉税事项管理,是要在税务系统建立事项卡片并进行全过程跟踪,对涉税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为税务人员参与重大涉税事项、发表税务意见提供工具和途径,提高税务人员对重大事项的参与度,加强税务风险的事前防范力度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可能涉及税务风险的事项,由税务人员判定后,在税务系统启动风险分析任务管理流程,结合税务知识库,识别税务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制定应对策略、编制风险分析报告,经审核审批后线上分析报告。并持续跟进事项的发展态势,定期更新风险状态、风险清单和应对策略,直到关闭。同时,根据事项类型、风险等级、风险值,以及预置的上报流程,实现逐层上报和汇总。另外,各管理层级可向下级公司发起税务自查事项,下级公司在发生税务检查时也可以上报检查经过和结果。(七)数据分析与报表。(1)管理报表。基于集成的业财数据,和本系统产生的纳税申报、重大事项等过程与结果数据,从集团层面建立系统性的报表分析体系,并预置主要分析主题,实现各管理层级对下级公司的实时监控,为税务精细化管理和重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千户计划报表,重点税源统计表,分业态、地区、公司、税种、时间等的多维税金统计分析报表,重点地区财政贡献统计表等。(2)指标评估。参考金税三期及全国各地税务机关风险管理模型,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并定期自动进行指标计算和风险扫描。根据预置的指标阈值、预警信息以及风险应对流程,自动进行预警提示,并启动相应的应对任务,实现对企业内部税务风险高效、及时的监测、预警和应对。(3)管理驾驶舱。对于各层级管理者,以驾驶舱的模式将各类管理报表的关键指标数据以图表方式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展现,为管理层提供实时的决策信息。(八)税务知识库。税务知识库应包括税收政策法规、专家解读、内外部案例库、内部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等。知识库的建设要重点实现自动的更新机制,及时抓取互联网上最新的政策法规,并提供统一的查询、调阅工具。(九)信息沟通管理提供内部通知公告、待办提醒、预警提醒、内部论坛等功能,满足税务部门内部日常信息沟通交流需要。(十)税务人才管理企业要提升税务管理水平,需要大量的税务专业人才,因此,税务人才的管理至关重要。税务系统应提供基于系统内用户使用轨迹的数据统计功能,分析人员的办事效率、差错率、管理的纳税主体数量及税金数量等量化指标,结合学历背景、工作经历,为管理层了解税务人才梯队组成、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员储备和选拔提供支持信息。

四、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与思路。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遵循“体系化、规范化、平台化”的基本理念和“业财税一体化”的总体设计思路。体系化,即体系化规划,是指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要从集团层面自上而下的协同开展,做到目标清晰、策略明确、资源保障到位。规范化,即业务要合法合规,税法遵从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主线,偏离了这根主线,信息化将毫无意义。平台化,即借鉴互联网先进技术和“大中台,小前台”的架构思想,建立税务业务中台,统一技术栈、统一用户体验。业财税一体化,即以业务数据为源头,以业务规则驱动财税核算,实现精准计税。(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咨询先行、前瞻性、技术领先、实用性”的基本建设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即基于体系化规划,制定分阶段的实施计划、实施范围和实施方案,分板块、分税种稳步推进,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最终完成全面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咨询先行原则,即要认识到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工作,在规划阶段,可以聘请有经验的顾问机构帮助编制税务信息化规划、制定建设方案等。前瞻性原则,即要预见国家税收政策、监管环境以及税务总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技术手段的变化趋势,包括互联网创新对税务管理的挑战,以及各种新生的业务、各种新生的业态、各种新生的产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提前规划应对,通过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措施,使税务信息化理念与时俱进。技术领先原则,即要选用当前主流、成熟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可扩展、可维护、实施简单、扩容灵活。实用性原则,即税务信息化要将管理落到实处,要坚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实用主义,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建设目标、范围和方案,让信息化建设真正产生效益。(三)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线图。(1)建设准备。建立信息化建设组织结构,确定领导班子和主要成员,分析可行性,制定信息化建设策略、总体计划、风险应对策略等。(2)蓝图设计。调研分析当前业务流程,确定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和建设方案,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标准体系。(3)系统建设。首先确定是自研还是外购、基于ERP平台建设还是建设独立的税务系统、一次性完成还是分期建设,然后按照软件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建设和过程管理。有软件研发实力的企业或者涉密性比较高的企业,建议自研税务管理系统。如果选择外购,要重点考察供应商的产品成熟度、税务咨询和软件研发实力、同行业成功案例以及能否提供可持续的运维和升级服务。平台选择上,如果企业ERP平台成熟且产品统一,可以选择在ERP平台上扩展,反之,应考虑单独建设,并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打通业财数据。是否分期建设,主要从企业的业务板块数量、纳税主体数量、业务复杂度、业务成熟度、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情况、资源保障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分期建设,特别是不同分期的子系统使用不同供应商产品时,要特别注意技术栈、用户体验的统一,子系统之间数据的打通,避免子系统间的相互割裂。(4)上线切换。制定业务规范、收集初始化数据、安装部署上线环境、编写用户手册、培训系统用户,制定试点及推广实施计划、制定过渡期计划,按计划执行试点和推广工作。(5)总结评价和验收。总结需求、设计、开发、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评价项目建设成果是否满足规划的目标要求,如满足则予以验收结项,如不满足则出具评审意见进行整改。(6)持续支持。系统上线后,要积极跟进用户反馈,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系统问题、优化意见,要进行分类整理、记录、分析和响应。同时,关注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提前做好升级计划。(四)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工程,不仅会耗资巨大,而且过程复杂,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将整个建设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论进行全面综合管控,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更好地实现规划的目标,保证项目整体效果最优。

五、结语

“营改增”、金税三期全面推广以及国地税合并,给大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好的契机,企业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随着国税总局“互联网+税务”大生态建设而加速。笔者希望借此文分享个人经验,对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大企业税收评论.抢先看!第三届大企业税收高峰论坛达成五点共识[EB/OL].2018-05-21.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智慧;税务管理;管理探索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企业在构建智慧税务管理期间的不合理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多数企业开始意识到有效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于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工作体系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条业务线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层人员明白税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但是针对当前国内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现状而言,很多企业管理者不具有智慧税务管理的意识,因此影响到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国内多数企业在实际构建智慧税务管理期间,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不合理之处:首先,税务管理数据的来源很复杂,管理人员很难对税务数据展开集约化管理;其次,税务数据的储存过程也较为复杂烦琐,企业无法对各个分支公司展开全面合理的掌控;再次,很多企业的涉税规划不够统一,也不具科学有效性,业务数据的支撑有很多的不足,最终就会加大科技规划和税务管理的难度。除此之外,管理系统当中没有设立有效的支撑体系,企业内部的ERP系统缺少统一的税务服务窗口,严重影响到数据的使用。最后,企业管理层没有重视税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性,且企业智慧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较差,缺乏先进的管理工具,也直接阻碍了智慧税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企业有效构建智慧税务管理的对策

1.优化企业内部税务内控流程。通常情况下,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都会有很多子公司、分支部分、分销机构等,在统计税务信息之前都是由总集团汇总所有机构和分支公司的税务信息数据。因此处于这种复杂的企业结构之下,任何一环节都会有管理流程风险隐患问题,因此要想做好税务内部的控制,就要求建设完善的流程,这是构建企业智慧税务管理工作期间较重要的问题之一。高效、实用、科学的内控流程才可以实现税务管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基于这一点,首先,企业就要构建完整的税务数据信息,具体要包括税务账目、税务组织。客户和商业信息税率日常日记记录、合同信息等,因为这些都是税务管理期间最基础的一部分。其次,在事前管理期间,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管理风险问题指标,在实际税务信息管理期间要做到全方位对涉税细则的有效、统一管理。最后,在事后工作人员还要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做好分析工作、评估工作和稽查工作,严格管控各项风险指标,以此实现对问题源头的有效追踪,并据此展开针对性的有效解决。2.做好税务风险管理期间的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革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具有税务收入的风险意识,很多企业在建立智慧税务管理工作期间借助先进的技术进行风险管理,设立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风险管理导向”的税务风险管理模式。因此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建立企业智慧税务管理工作期间还要以大数据为基础,做好税务风险的管理工作,进而积极构建出企业税务风险清单和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由此才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和税务管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发现问题、评估问题的风险,为之后构建完善的企业智慧税务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保障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企业要有效掌握自身的税收情况和具体的税务工作流程,以税收政策落实税务环境管理、税务申报流程控制为入手点,梳理企业税务风险问题的管理现状,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早日实现智慧税务管理的目的。3.税务数据管控的标准化和重要价值体系。针对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对于税务IT的建设还处于初步的规划和发展阶段,不同的财务数据信息、发展信息、企业管理数据信息较为松散,没有进行集约化管理,长此以往就极易出现税务风险问题,并影响到企业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对于此,笔者建议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建立企业智慧税务管理工作期间可积极健全三大管理结构:即风险问题管理结构、标准化管理结构、数据规划管理结构。首先,风险问题管理结构就是指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要设计税务稽查研究体系、税务信息、掌控税务风险问题预警机制等;其次,标准化管理结构的构建,就需要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对税务流程智能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将业务线财务信息、税收信息统一展开设计,并积极建立出共享型服务体系,配置相应税务IT结构;最后,在风险问题管理结构和标准化管理结构的构建基础之上,就可以健全数据分析规划结构,进而真正实现企业内部税务智慧管理的目的。

综合上述所言,可以看出企业在具体构建智慧税务管理工作期间,在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对企业业务进行合理规划,在此基础上健全风险识别机制、预警机制,并设立与财务风险问题相对的安全税务管理结构,由此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早日实现智慧税务管理工作建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存一,谭荣华.简析大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智慧税务”[J].税务研究,2018(04):104-107.

[2]黄月璘.基于大数据构建企业集团智慧税务管理的探索[J].纳税,2018(03):44.

[3]向景,姚维保,庞磊.智慧税务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32(03):57-67.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3

一、我国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为加强对国内大型企业的事前税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税务风险管理”概念。近年来,税务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被大中型商业银行所关注和重视,商业银行意识到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就是节约经营成本和创造利润,纷纷根据《指引》要求,完善纳税管理流程和税务管理政策,优化自身税务内控体系。在此背景下,构建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整合税务风险信息、防控税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和构建价值

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商业银行税务管理特点和管理体系,通过搭建集中、统一的、包含涉税业务信息和涉税管理信息的技术平台,实现既能完成银行税种的税款计算、纳税申报和缴纳、纳税电子资料管理、涉税信息沟通互馈等税务工作,也同时实现税规信息知识管理的动态化、涉税流程管理的集中化、税务风险监控自动化和绩效评价的科学化,最终实现对税务风险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的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的构建价值和意义如下:

(一)实现对内部税规与外部税规之间的规章映射。信息系统将涉及金融纳税和纳税管理的各项国家税务法律、税务法规纳入至系统中,形成外部税规知识库,商业银行参照外部税规知识库,核查自身所制定的相关税务核算、税务管理制度是否符合要求和制度,对内部税规的条款进行追溯和回延,进而将内、外部税规知识库统一形成税规知识管理库,并此作为涉税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控制规则、管理规则和税务计算核算规则,并映射到税务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

(二)实现涉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不同业务系统间的网络化、有效化衔接。信息系统将商业银行的涉税业务活动流程和管理控制流程,从纸面化形成电子程序化和自动化。商业银行通过梳理涉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的税务风险点和税务控制点,形成税务风险点集和税控措施集,以两集形成涉税业务和税务管理活动的控制规则,从而形成网络化流程管理模式,并覆盖各重要流程节点的风险提示。信息系统还可以有机整合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相关IT系统资源,充分实现涉税数据调用和萃取的自动化,加强对税务流程的控制,提高对税务风险的管理能力和分析评估质量。

(三)实现纳税计量和纳税申报的自动化、集成化操作。纳税业务操作和纳税申报工作是商业银行涉税部门、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信息系统必须能充分满足商业银行总、分行等各级机构对不同税种的纳税业务操作活动和管理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纳税业务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和数据收集、数据计算的实时程度,尽可能减少人工处理和工作环节,最大程度避免人工操作性错误。

(四)实现对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有效监控和评估。信息系统不但要实现对涉税流程和涉税活动的管理,而且要实现对涉税活动以及银行相关涉税人员、涉税机构、税种的有效监控,通过将涉税机构组织维度、纳税人员及权限集成至系统,同时运用工作流技术、流程图编辑技术、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Plus技术等实现对涉税业务流程及计税数据的自动获取、自动计算和异常监控,由系统按期自动形成税务风险评估报告,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

(五)实现总、分行机构以及与税务机构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无缝衔接。税务信息对称和税务信息共享是加强税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该系统,可以实现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涉税部门及人员之间、银行高级管理层与各涉税部门之间、商业银行与税务机构之间的税务信息沟通和反馈,加强税务信息互馈与共享。

三、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

商业银行在设计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到系统功能必须能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不同阶段的重要涉税业务环节和管理环节,并根据不同环节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涉税活动的复杂性和税种的多样性,运用风险控制规则和工作流技术实现对涉税流程的全流程控制。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如下:

(一)信息系统与关联系统之间涉税数据采集的可对接性原则。信息系统在数据设计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到管控系统与其他关联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关系,要确保关联系统的数据能够无损失、无遗漏的对接传递至管控系统,并且要提前考虑到今后与税务机构之间的数据移植和系统对接问题。同时,要充分考虑为内外部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稽查、内外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提供系统数据支持与服务。

(二)管理系统涉税数据采集和计税过程实现自动化原则。信息系统的构建应基于统一数据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的复合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横向的涉税信息扩展和宏观税务管理的要求。两个标准化要求可以有效确保数据涉税采集过程和计税过程的数据质量和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涉税数据计算质量、税务风险分析报告和税务风险统计结果展示的自动化程度和时间要求,以及确保系统数据维护的一致性和版本控制的可操作性。

(三)涉税数据采集及使用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在系统设计和数据架构设计中,将充分考虑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和可靠性,并充分考虑到系统使用环境、人员使用影响、突发性事件等因素对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四)税务风险管理流程的全面覆盖性和可视性原则。通过使用信息系统,应实现商业银行各税种的纳税过程及涉税管理过程的全面覆盖和可视化,即在进行涉税业务操作和涉税管理工作时,管控系统应展示每一个流程中关键节点和控制点,并提示所有关键节点和环节的风险提示、业务流程指向、税务控制规则、税务控制措施和税规信息链接等,实现全流程、无障碍的可视化管理。

四、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思路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应涵盖三个中心——税务知识库中心、税务风险数据中心和税务风险报告中心。税务知识库中心包括税务风险点集、税务流程库集和税规信息库集,作为信息系统的控制规则和计税规则基础平台;税务风险数据中心主要是从信息系统自关联系统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和计税数据、涉税管理数据(如组织机构、操作人员、权限分配等),作为信息系统的引擎平台;税务风险报告中心主要是将涉税管理结果和计税结果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向领导层面提供税务风险报告的平台。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涵盖“六大信息平台”功能(具体见下图),即税务管理信息平台、税务计量信息平台、税务培训信息平台、税务监控信息平台、税务评价信息平台和税务报告信息平台等主要功能模块。

(一)税务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实现对税规信息集、税务风险点集、税务流程集、涉税组织机构及人员权限、税务管理日历、税务信息公告管理的功能等。

(二)税务计量信息平台。该平台是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计税数据库管理、计税规则管理、计税任务管理、计税申报与缴付、纳税预算和筹划等功能。该工作台可根据管理工作台中设计的税务管理日历和设定的计税规则、计税任务,对计税过程的重要任务发起、计算过程、计算参数配置等进行提示和控制,该平台应具备可操作性强、自动处理计税任务、实时监督计税任务等特点。

(三)税务监控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通过风险监控技术手段和设置相应的应对措施,实现对涉税业务过程、计税数据质量、涉税部门及人员对税务管控系统的操作情况进行多重维度和实时动态监测,主要包括监控指标设置、数据质量监控、业务进程监控、税务进程监控和监控应对启动等功能;

(四)税务评价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通过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价手段,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过程、税务计量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主要包括评估指标设置、税务管理绩效评价、计税质量评价和自我管理评测等功能;

(五)税务报告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实现各类税务风险报告、报表的生成和展示,主要包括涉税人员信息报告(如岗位、部门归属、权限等)、各税种计税信息报告、计税质量报告、税务风险监控报告、税务风险评估报告、税务培训报告等;

(六)税务培训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实现对税务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知识培训以及考试管理,主要包括培训及测试题库管理、培训与测试计划安排、培训与测试实施管理等功能。

五、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点

由于商业银行现行税种较多,且信息系统中各税种的计税基础数据必须依赖于关联所提供的数据,关联系统所提供数据的完整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信息系统中计税的规则和方法、时效性和自动化程度,故计税数据质量是税务风险管控系统构建的关键点和重点。为确保计税数据数据质量和数据时效,商业银行应通过ETLPlus将关联系统的计税来源数据抽取到ODS(OperationDataSystem)系统,再由ODS系统向定期向管控系统分发来源数据文件,通过ETLPlus各种调度方式调用数据加载脚本,将来源数据加载到管控系统的缓冲数据层,再对缓冲数据层中的来源数据按不同的业务主题进行清洗、转换和数据校验处理,而后将处理过的数据加载至计税基础数据层作为计税基础源数据。此外,为实现商业银行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管理不能仅依靠一套IT系统就能实现,更需要商业银行从内部管理中理顺管理流程、明确管理权限和清晰管理关系,并通过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涉税管理报表和统计标准化的要求,倒逼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及系统进行涉税业务和涉税管理上的规范,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有效防控税务风险。

作者:李娜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务管理部

第二篇

一、税务信息化的内涵概述

税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管理科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税务活动中的普及应用为主要内容,以税务信息专门技术研发和专门人才培养为支撑,税务活动由传统纸质、手工方式向现代电子、网络方式转变,实现税务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过程,是集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管理科学,将税务行政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通过税务部门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达到为纳税人和社会各界提供税务信息和社会管理服务,为税务机关内部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管理成本、规范执法行为,实现税收工作现代化、提高税收经济决策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初显成效,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信息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税务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税务信息化体系不统一、软件重复开发、软件相互兼容性较差;实践应用及税务业务流程不规范,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缺乏创新性,管理体系同应用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矛盾,严重制约了税务管理信息化进一步的发展。

(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共享度比较差

由于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税务、财政、国库、审计、工商、劳动、公安等部门间各自为政,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备,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一直客观存在,并日益成为制约部门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各应用软件之间代码体系和标准体系不统一、应用系统间相互封闭、应用系统林立、软件功能交叉、运行平台不兼容等,造成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中,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共享度比较差。

(三)税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税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税务机关人员整体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税务人员思想更新和知识更新与信息技术更新存在差距,税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此外,税务信息化软件、硬件、网络故障较多,缺乏软件开发和硬件维护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四)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严重

税务信息化信息系统运行效率较低,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比较突出,无法发挥税收管理系统在税收管理、税源监控、事务处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支持作用,具体表现在数据准确性欠缺;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垃圾数据的清理不及时等方面,此外,没有对历史数据及当前运行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导致信息丢失,这也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税务信息安全受到挑战

由于税务信息化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有害信息的入侵、网上信息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等都可能给税务信息化带来种种安全隐患,加之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其信息安全关系到政府工作和国家安全,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预防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税务信息安全问题始终是税务信息化最核心的问题。

三、加强我国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税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的信息化运行机制

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严谨、周密、科学的系统工程,标准是行为的依据,建立完善的税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税务信息化的起始点,严格的标准体系既是节约税收成本的需要,也是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税务信息化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规范管理的信息化运行机制。相关税务部门需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整体规划,二是要集中开发,三是要分类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分层进行,在内容方面,可以按照集中数据和决策服务等分步骤推进,通过分设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总体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长效机制。

(二)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税务管理信息化涉及税收征管的每一个环节,税源的经济性、社会性、动态性等特点决定了税务信息化的有效运作不仅仅是税务部门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和政府各部门的相关配合和支持。因此,各个部门要有大局观和总体观,必须密切协作,共同建设和管理,国税和地税之间应尽快实现网络横向互联,资源共享。在现有基础上,一方面需要对税务系统内部网进行优化和完善,尽快建立系统内的信息共享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沟通联络,依靠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依托网络架构,实现与工商、技术监督、房产管理等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相关信息在部门之间充分共享,建设共享的信息交换平台,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有效实现税源监控、提升税收业务流程的完全自动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充实和培养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

实现税务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只有培养一支既懂得税收知识,又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税务信息化,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思路才能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渠道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业务知识,成为既懂得税收知识、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大专院校和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懂得税收知识、财务和会计知识的人才,不断充实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业队伍。

(四)重视应用系统的数据问题

税务信息化是基于数据大集中之上的,为确保税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精密性,从系统建设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数据问题,严格把关数据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提高数据采集质量,规范制度化基础数据的审核、录入和检查工作,不断拓展数据应用空间,对填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建立数据问题的责任制制度,保证数据责任到人,相关责任人负责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同时,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及时对垃圾数据进行清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利用数据仓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重视保护历史相关数据,充分发挥税务信息化数据资源的优势和功效。

(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安全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数据集中后,安全成为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安全制度建设是信息化安全的重要保证。1、建立数据存储的安全体系。按照操作权限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功能备份各类业务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使系统免遭破坏。2、信息运行安全管理。建立数据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各类数据的修改和使用;建立运行日志登记制度,登记各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以提供系统运行分析的数据;设置操作权限设置,要做到各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审核,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记录和监控税务信息,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保证税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3、加强网络安全。针对网上安全问题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在税务系统中引入成熟的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防范技术和CA认证等,保障税务部门网络、涉税信息和重要信息设施的安全。

四、结语

回顾过去,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依然要采取渐进模式,利用现有建设成果统筹规划并避免重复建设。未来的税收问题要靠技术手段来解决,未来的税收服务问题要靠税收文化来支持,税务部门不仅要构建自己高效的信息一体化系统,还要形成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税收文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税务管理人才,重视与纳税人互动交流,以变化促发展,以发展促进步,不断提高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作者:赵霞工作单位:新乡市食品药品检验

第三篇

一、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

一是把握趋势。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有前瞻意识,注重技术开放性和技术先进性,同时要考虑信息技术发展对财务核算以及行政管理的作用和要求,推进财务业务以及企业管理业务的重组和工作规程的优化。二是兼顾现实。经过多年建设,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缺乏统一规划、信息无法共享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兼顾税收信息化的现状,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不片面追求最新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三是统一规划。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必须科学地进行规划,把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打破项目壁垒,对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等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安全策略,使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四是逐步实施。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按照一体化建设思路,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以实现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个新建工程。

二、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总体目标

根据信息化建设原则,用多年时间,建立一个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以公司财务局域网为主、其他局网为辅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其功能覆盖企业各级子公司和基层单位,建设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企业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功能齐全。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将满足各级子公司和基层单位管理,满足税收业务和税务信息管理的要求。不仅能够完成税务系统的日常事务处理,而且能够实现分析决策等功能;不仅能够完成税务系统的内部职能,还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更好地为税务机关提供服务;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需要。二是协调高效。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进行,形成一个软硬件平台规范标准,技术结构科学合理,数据结构统一规范,功能不交叉重复,数据交换协调顺畅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彻底解决各应用系统互不兼容的状况,同时客户端主要采用浏览器方式,达到用户界面友好、统一、方便、协调、高效的目标。三是信息共享。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采用统一的代码体系、标准接口、基础数据和基础数据模型,以财务部为信息集中点,建立企业财务为中心,依托计算机广域网高效运行,高度集中处理税务管理信息,实现企业子母公司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集中管理、分类统计、科学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监控严密。在业务重组和规程优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学严密的信息系统对财务核算和企业管理行为加以规范,强化财务部对企业税务核算的有效监控、实现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上级机关对下级的管理监督,以制约税务管理的随意性,防止腐败舞弊,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财务队伍建设。五是安全稳定。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以适应在内部网、因特网、外联网等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

三、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步骤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深入,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一体化建设规划,应用系统繁多;信息共享困难;信息化停留在模拟手工阶段并存。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要针对现存问题,按照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在建设“一个网络,一个平台”的基础上,以“金税工程”为核心,逐步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和建设。一是严格遵循《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要求,确保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企业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是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性技木文件,通过总体设计,基本理清了涵盖税收业务、企业管理、决策支持和外部信息管理等所有应用的功能需求,明确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策略、技术平台,为现有软硬件整合提出明确的整合思路,为新开发的应用系统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为最终实现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目标。二是优化税收业务和工作规程。企业税收业务的统一规范是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所依据的业务需求不能是手工流程的简单照搬,而是要结合信息技术的规律对业务需求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符合信息技术要求的、统一规范的业务规程;流程以及表证单书,以确保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规范、统一和高效,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三是网络一体化建设。企业税务系统计算机网络是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信平台,是税务系统的信息公路。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流程;要在企业财务部门间建立技术支持中心,配备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以确保网络的高效运行。同时,还要严格网络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加强网络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才能保证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遵循一体化原则和目标顺利实施。四是应用系统一体化建设。应用软件一体化建设是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在业务规范一体化的前提下,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的完善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数据整合和功能整合相结合、推广应用和优化完善相结合”的原则,在科学周详的计划下积极稳妥地分步实施,既要充分分析企业业务发展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又要尽可能保护已有的软件投入。五是完善企业财务税务核算和分析。要在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下,加快企业税务数据的的统计,从统计报表、重点税源、一般纳税人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重点税收业务信息的整理,分析实现数据整合和共享,尽快地满足企业税务决策需要”。所有财务人员仅需进入一个应用系统就可完成自己税务核算工作,所有数据仅需录入一次就能实现信息共享,所有工作情况都将通过统一风格的界面进行展示,所有工作实绩的考核都能通过系统自上而下地进行,使领导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所提供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六是加强企业人员队伍建设,注重企业人文思想。在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是最能吸引人才的一条内容,高层次的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员工也盼望高层次的企业。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建立相对集中、素质较高、知识复合的人员队伍,充分发挥人力支持的工作效率。新经济条件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企业文化建设为提高全员素质,调动全员积极性服务。确保信息顺畅传递,实现企业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加快企业的税收信息化的进程。

四、企业税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展望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4

一、无缝化管理的内涵阐释

“无缝隙组织”(SeamlessOrganization)是由美国著名咨询顾问拉塞尔•M•林登在通用电气公司执行总裁杰克•韦尔奇“无界限组织”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以一种整体的、全盘的、联合的方式来组织工作。与之相对应的是以隔离为特征的高度分散的组织:部门之间的隔离,部门和职员的隔离,机构和顾客的隔离等。无缝化管理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来自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综合学科。它是职能分工与协作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无缝化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高效性”,即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综合反映,一切工作都要讲求效率,追求效益;其次是“协调性”,既注重内部部门与成员之间的协调,也注重与外部顾客的协调;第三是“规范性”,规范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无缝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运行流程化、细节衔接化、考核数量化和信息准确性、反馈及时性、规程实用性。

二、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的必要性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更高的税收征管要求,税收管理实践呼唤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并要求以新的科学理念指导税收管理实践。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将工商企业管理科学与税务机关公共部门管理学相融合,依据无缝化管理理念,在税收征管工作中要做到全面、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不放过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薄弱环节,不忽视任何微小的管理漏洞,减少内部摩擦产生的管理成本,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抓紧、抓细、抓实,由传统型内部管理模式逐步走向科学系统无缝化管理模式。

目前,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状况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整体征管效能,与无缝化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征管业务流程不简

据有关统计分析,美国税收征收成本率(一定时期税务机关费用总支出与税收收入之比)为0.6%,加拿大为1.6%,日本为0.8%,而我国为4.73%。不仅如此,从另外一个角度就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指标而言,我国这部分数据也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当然,造成税收成本较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与当前税务机关管理流程繁琐、衔接不畅、各环节存在资源浪费、内部摩擦耗费等因素不无关系。目前,不论企业规模性质、涉税金额大小等具体情况,每个涉税事项都必须经过一套固定的流程,有时税务人员的许多时间和精力被耗费在程序上,真正花在审查、分析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而纳税人也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纳税成本。如果能合理精简内部流程将有效节约征纳双方的时间和成本。

2、各部门业务衔接不顺

目前基层税务分局按照管理职能分工不同,主要设置征收、管理、评估等职能科室,各职能科室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而目前各职能科室仍然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各部门间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有些工作交叉重叠,有些又相互脱节,相互之间协调配合能力弱,信息传递不及时。

从我们分局来看,其一,办税服务厅主要负责申报征收、金税工程和发票管理几块业务,办税大厅要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到管理科,准期申报率、入库率、抄报税等责任事项直接落实到管理科税收管理员身上,而管理科也要为办税大厅的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实际工作中双方如果出现互相推诿或者信息不畅就不能保证各项指标的完成。其二,综合科是办理各纳税事项的受理部门,贯穿企业开业、变更及注销整个过程,并负责流转税及所得税方面的相关税政业务。综合科受理完纳税人的相关申请并进行初步审核后,会派工到管理科进行实地调查,管理科出具调查报告后又返回到综合科复核并提交上级部门审批。每一个税务事项都规定了相应的完成时限,其中每道环节一旦滞后将直接影响整个事项的效率,而有时申请过于集中就会造成积压,相应的管理科室不能及时接到派工影响了办税效率,另外,不同管理科室、不同税收管理员出具同类税务事项的调查报告各不相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办税质量得不到提高。其三,评估科与管理科不能实现良性互动,管理科在日常管理与检查的同时,不能及时将纳税人的异常情况向评估科反映,给评估科提供选案线索;而评估科自行选案并实施评估后也没有将有关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科,向管理科提出需要加强的征管建议。双方间相互隔离的做法无助于征管质量的全面提高。其四,平行科室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各评估科室之间、管理科室之间业务性质既有类似之处,又有特别之处。评估科室整个评估流程相同,但具体评估方法,个案问题有值得交流之处,可以分享经验,提高整体评估绩效。管理科室目前按照企业所属区域和规模大小分设,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管理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但各科室间应互通信息,有些所属同一集团下属的关联企业分别由不同科室管理,平时管理相互隔离,不能从整个集团角度关注问题,往往就忽视内部通过关联交易规避税收的问题。另外,如果要从整个行业层面和各个城区角度分析税收经济形势,各个管理科室必须结合分析,每个科室有相同的行业,重点税源科的税收比重对于各个城区税收影响重大,各个科室并不能完全独立运作。

3、内外部信息运行不畅

对于外部纳税人来说,需要了解符合企业实际的相关税收政策,办税业务流程和各办税事项所需资料。目前,虽然设置了税务外网和公告会等信息渠道,但是,这些信息是税务机关单方面公布的,只限于一些通用的、临时性的公告,不能顾全所有纳税人的具体需求。例如,纳税人来办理增购发票或变更事项,往往不清楚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受理时限是多长,一项简单的业务还经常需要纳税人往返多次才能办成。信息采集是双向的,税务机关如果不能了解纳税人之所需,而只是单向认为对方应该知道什么,往往会造成信息错位,无法达到双方信息的无缝对接。

对于税务机关内部来说,WGIS系统和CTAIS系统是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工具,它能够存储大量基础资料和数据处理资料,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税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但目前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尚未达到无缝化要求。一方面是由于单项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互不相通,产生“信息孤岛”、数据多重采集、平台不统一、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为的操作流程没有无缝对接,影响了时效性,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并不能在同一时间顺序完成,中间不可避免地等待时间阻碍了信息的运行。

4、干部队伍执行力不足

税务机关内部各项业务要达到无缝对接的目标,税务干部的执行能力是关键所在。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税务人员本身的综合业务能力,二是税务机关内部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税务机关内部不同职能科室之间、不同岗位之间所需业务技能虽有区别,但又有相通的地方。管理科的人员应该了解综合科和办税大厅的业务流程,综合科和办税大厅的人员也应该知道管理科的职能。对于同一项涉税业务,需要不同职能科室的人员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如果局限于本岗位的职责,不熟悉其他岗位的职能,势必影响整个业务事项的执行效率。另外,以往的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过于单一,以完成税收收入计划任务为主要目标,忽视其他绩效指标的考核,也忽视整个团队学习氛围、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注重对过程而非行为结果的管理,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当先进很累,争创文明很苦,身居中游舒服”的思想时有发生,对先进典型宣传不够,激励不够,缺乏争先创优的团队精神。

三、税务机关实现无缝化管理的路径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既有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又符合税务机关组织特征和管理现状的客观现实要求。笔者认为,将无缝化管理理念深入到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实践中去,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确立无缝化管理理念为导向,以优化征管业务流程为手段,以构建创新型和谐团队为保障,以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载体,以提升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模式。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其基本结构框架:

(一)确立科学导向,努力倡导全局无缝对接意识

一个组织要导入无缝化管理模式,必须通过各类培训宣传让组织成员掌握无缝对接理念的核心思想,在组织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税务机关来说,首先必须确立“三个导向”作为总体原则。

1、业绩导向。无缝化组织强调以结果为导向,通过顾客和过程,强调积极的目标、具体的结果与产出,强调工作的实际结果、预算和绩效并重。如果相反以职能为导向,内部成员习惯于从本部门和职能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整体组织目标和最终结果所知甚少,对自身发挥的作用和工作结果不能把握,局限于部门利益,不能面向整个过程和整体利益。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各个科室职能不同,不同岗位人员往往以完成科室的任务和目标为最终导向,仅掌握本部门专项技能,忽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状况。税务人员应该明确相关税务事项的总体工作流程,了解最终工作结果和纳税人的最终需求,关注各个环节的衔接过程,将个人工作目标与组织整体工作目标结合,顾全整体利益,使整体绩效发挥最佳。

2、客户导向。客户导向的税收管理是一种“倒流程”的税收管理方式,它好比一座倒金字塔,塔尖指向客户,一切都以客户为导向、为中心,并以满足客户需求和偏好作为最大的使命和考量。客户又分为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外部客户是纳税人,内部客户就是全体税务干部,相对于前道业务环节的税务人员来讲,接手后道业务环节的税务人员就是其内部客户。对外来说,税务机关要把“让纳税人放心,使纳税人满意”作为衡量税收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寓规范执法于优质服务之中,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最大可能的减少纳税人在办理纳税事项中所花时间、金钱、体力、精力等各项纳税成本,要加强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纳税人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纳税人的需求,自觉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使征纳关系融洽和谐、健康友好发展。对内来说,要增强税务干部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强化税务干部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对税务干部的尊重与信任,优化内部奖惩考核体系,让税务干部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

3、竞争导向。无缝隙组织构建原则中指出要增强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单靠简单的机构精简和人员重组已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引入竞争导向原则。这里所讲的竞争导向并不是倡导“你死我活”的竞争,也不赞成影响士气的个人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是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创新、提高效能,更加快速高效的服务顾客。税务部门各个层面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不同基层分局之间、不同科室部门之间、不同岗位成员之间工作效能各不相同,而工作效率和质量最低的个体往往影响着整体的水平,抓“短板”部门和个人也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良性竞争的合理利用能有效激发管理部门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二)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税务管理业务流程优化是无缝化管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切入点。税务机关要实现各项业务的无缝对接,可供选择的路径和措施可以归纳为“三链三方法”,即构建三链:无缝业务链、无缝责任链和无缝服务链;采用三法:增值效用法、分类鉴别法和标杆管理法。

1、无缝业务链。根据无缝化管理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实践的发展要求和方向,优化税收业务流程应当遵循税收业务内在的运转规律,识别出税收事务处理的主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根据税收业务活动的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构建一条无缝业务链。现行的税务管理格局大都采取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的模式,基层税务分局按照职能分工分设办税服务大厅、综合科、管理科、评估科、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对基层分局现有多个职能部门行使职责的流程和各个单项事务的处理流程进行归纳,并剔除内部的、个别的、不常发生的管理活动后,我们可以把各税务事项管理流程清晰地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审批、评估、检查、执行等七个基本活动单元,组成咨询—受理—调查—审批—评估—检查—执行的税收业务主流程。这样的主流程是科学的,无缝化的,税务机关内部组织设置与业务运转都要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

2、无缝责任链。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工作具有其逻辑上的连续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按照无缝化管理要求,税务机关内部要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岗责体系。一方面要合理界定各部门主要职能,合理划分各自的权限,明确各自的业务范围,减少职能交叉,防止工作缺位。另一方面,要做到按要求集中,按环节设岗,按流程运作,按岗位定责,按岗责考核,形成“人人围绕职能转,个个奔向目标干”的工作格局。具体操作时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分工,规范内外部机构设置及职责,符合征管工作实际要求,切实加强税源管理工作。二是细化责任。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细化工作岗位,形成统一、规范的岗责体系,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顺畅。三是责任到人。在合理划分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将各个岗位的职责进一步细化,落实到人,避免职责交叉或缺位。

3、无缝服务链。为体现无缝化管理顾客导向的原则,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的各类事项统一到办税服务厅办理,各部门在后台紧密合作,加强内部各环节的衔接节奏,避免出现纳税人来回跑、多头跑的状况,更好地为纳税人创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办税环境。要注意解决特殊时期办税拥挤问题,通过与纳税人协商、开展预约服务等措施,提高办税效率。其次,要加强税收宣传咨询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税收政策和管理方式变化的宣传告知,使纳税人及时了解政策变化,熟悉办税程序,掌握管理要求。如可在国税外网上设置咨询专栏,及时解答纳税人的疑问,定期公布相关税收政策和各具体涉税事项的办税指南和操作流程。另外,要进一步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大力推行“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增强税收执法和服务的透明度。

4、增值效用法。在繁杂的业务流程中确认每一道环节、每一个步骤是否能够增值,是否能给工作带来实际效用,是否能够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工作目标,摒弃那些浪费、重复、无用的环节,将各个环节区分为主要序列工作和“离线”工作,不能取得增值效用的环节将“离线”或归并到主要序列中。税务机关也可以按照结果导向原则,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目标,将增值效用不明显的步骤简化归并,在部影响办税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办税效率。一是删除非增值环节。原来业务流程中大量的审批环节,其中一部分审批完全可以交受理人员直接行使,在合理范围受理环节完全可以直接审批。二是对类似业务进行简化合并。比如税务机关可以归并各类调查活动,开展综合性调查,一次到户采集纳税人的全部基本信息,并实行定期更新。调查后的信息储存于纳税人基础信息库中,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三是对逻辑关系进行整合,详细分析主要业务流程,针对其中有些流程中的逻辑关系进行重新考虑,重新设计和优化。

5、分类鉴别法。分类鉴别法是按照具体处理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程序和方法区别对待,有些按原定程序进行,而有些可以简化处理过程,而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税务部门目前同一类税务事项基本采用同一套程序处理,其实可以按照性质轻重不同、金额大小不同、纳税人类别不同的情况,适当简化处理程序,在不违反税收政策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也节约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的成本。将现有税收业务重新梳理后经过分析,可将现有业务按其性质划分为三类: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型)、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税源管理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互动(内部管理)三类。把纳税人找税务机关的办税事项集中到办税服务厅,实现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单点接触,按照“咨询—受理—核批”的流程进行处理;把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涉税管理事项集中到管理部门,解决税务机关多头找的问题,按照“调查—评估—执行”的流程进行处理。鉴于纳税评估工作特殊性和重要性,有纳税评估科室单独进行处理。具体如表1所示。

办税服务类税源管理类内部管理类

1税务登记催报催缴纳税评估

2有关税收管理证明受理、开具工作调查核实

3办税员管理重点税源监控

4发票抵扣联认证执法检查

5发票发售日常检查

6行政许可

表1税收业务按照性质分类

6、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是支持组织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最重要而又有效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之一。根据无缝化管理原理,将标杆管理引入税务部门,对于税务部门内部学习、组织变革及提高绩效都能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税务部门可按照以下程序实施标杆管理:第一步是确立标杆。对税务部门而言,能够产生的“标杆”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内部标杆,即内设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标杆;二是外部标杆,又可分为税务系统其他单位的标杆和税务系统以外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标杆。第二步是找出衡量绩效的指标。结合税务部门的自身特性,用以衡量绩效的指标可以整合为征管质量指标、成本效率指标、纳税服务指标、执行效果指标、公平指标等。第三步是确定目标。通过搜集标杆数据,处理、加工标杆数据并进行分析,与本单位自身同组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确立自身的奋斗目标和应该改进的地方。第四步是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与方案。第五步是系统学习与贯彻执行。第六步是执行方案并追踪考核。税务部门在实施标时要注重模仿与创新并举,模仿是取得短期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而创新才是获得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最根本的途径。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加强和谐团队建设

加强税务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干部队伍自身素质,打造和谐团队,是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以学习为动力,提升干部业务素质。基层税务组织是直接负责税收征管和为纳税人服务的一线单位,是全部税收工作的基础,抓好基层建设至关重要,而要在基层税务机关导入无缝化管理,必须让全体税务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努力创建一支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目前开展的六员培训、岗位练兵、能级考试、双百能手竞赛以及各项技能达标等活动都有力推动了税务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无缝隙组织中提倡用“通才”取代“专才”,只有“通才”才能使职能交叉的团队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和效率。税务干部不能局限于学习本岗位的各项业务技能,也应多了解其他部门的相关业务,如果对整套业务流程不熟悉,根本无法实现各部门间的无缝对接。

二是以考核为手段,认真规范征管行为。要建立长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就必须建立科学、无缝的考核机制,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税收征管的难点往往与责任划分不清、具体工作不落实、考核不到位有关。基层税务机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考核激励机制,严格规范各项执法行为,有效激发干部工作活力。要抓住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牢记“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税务干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事业性和加强管理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内部税务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无缝隙团队,营造和衷共济、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目前我们分局设立的优质服务奖、创意创新奖、学习工作进步奖和“短板管理”奖等都能有效激发税务干部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四)共享信息资源,努力构建信息载体平台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5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识别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管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识别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规定、意外灾害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

4、将风险识别细化。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并将风险识别任务细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可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流程较长,不容易发现下属单位的个别风险,通过细化风险识别,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实际经营存在的税务风险。

5、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该体系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该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税务风险的比较与汇总,从而为以后的税务风险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

6、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分析流量图,形象地描绘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务问题,从一端的经济投入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开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地点,到达另一端的产品或服务产出所涉及的税务业务,通过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税务风险。构建风险流量图需运用恰当的风险识别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包括风险检索列表、PEST问卷、SWOT问卷以及风险数据库等。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并及时更新;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指引》着重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它没有拘泥于固有的风险要素框架,只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和授权、风险评估和重要业务流程内控、技术运用和信息沟通等与税务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其他要素则包含在《指引》各条文中,没有独立成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6

【关键词】RPA;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流程优化;大数据

一、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自动化技术不断演进,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已日趋成熟。2017年5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推出“财务机器人”,普华、安永、毕马威在一个月以后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财务机器人”,以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和税务工作流程的自动化。2017年6月,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化工事业部核心企业,简称中化国际)财务共享中心选择普华永道机器人,帮助提升财务共享中心的税务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时间成本,提升工作质量。2017年7月,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未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跻身世界创新型强国奠定基础。近年来,关于RPA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王志达[1]基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结合财务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财务共享模式的新思路,使财务共享模式对财务信息流的采集、整合与共享的属性融合,克服信息沟通、企业文化、管理脱节、人才建设等不足之处。颜婕[2]则根据当前房地产集团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的现状,通过研究财务机器人对房地产财务共享中心的影响,分析出引入财务机器人有利于提高财务共享中心工作效率,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能够为企业节省更多成本,促进房地产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孙逸和董志强[3]探讨了RPA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运营的可行性,提出不断深化发展的RPA将会是企业实现财务运营智能化的必经之路,企业应该利用好RPA技术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打好基础。SantiagoAguirreandAlejandroRodriguez[4]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将RPA应用于企业办公服务的业务流程中,证实了利用RPA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减少工作误差。综上文献,目前对于财务机器人在财务共享中心的研究主要以财务业务为主,探究财务共享中心的销售至收款、采购至应付等环节优化,而针对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方面的流程优化研究还比较匮乏。鉴于此,本文以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税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RPA技术提出了对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的流程优化及改进措施。

二、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现状。ABC集团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组织变革,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以及资金管理中心。全面整合了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核算流,实现了企业内部财务流程的再造,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企业的营业额并节约了单位成本,为企业创造了利润。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税务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将涉税业务进行整合管理,提高了财务共享中心税务业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目前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税务管理中,发票管理、税款计提、纳税申报以及缴纳税款等是相对重要的环节,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在发票管理环节,实现增值税发票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于销项发票从发票入库、分发、领用到开具、红冲、作废全流程管理,与金税开票系统集成,实现自动开票;对于进项发票实现发票取得、录入、认证、记账全流程跟踪。通过B/S模式建立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平台和数据接口,可以将企业ERP、财务系统、OA系统中的业务数据或财务数据自动生成为增值税开票信息,实现自动化的发票开具。同时,建立流程化的审批平台,从开票申请、批准开票、发票打印到快递寄送,都可以在平台上协同完成。平台化系统使得财务共享中心和集团总部对各地分子公司的增值税销项进项统一监察和管控。在税款计提环节,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核算岗每月底月结确定应收收入后结转上月增值税,再根据计提表计提附加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土地税、房产税等。当月员工工资在次月人行部计算出后,完成个人所得税的扣缴。结转增值税时,财务共享中心税务核算岗,或分子公司税务会计在当地税务官网上下载当月进项税认证情况明细表,对照查找出当月未认证的进项税发票,在共享平台上填写未认证进项税明细表,上传给共享中心税务核算岗,未认证进项税从进项税中转入待抵扣进项税科目。根据增值税的明细余额判定是否存在期末未缴税额,如果存在,则将抵减销项税、进项税、进项税转出、已交增值税等明细科目转入未交增值税。在纳税申报及缴纳税款环节,可以实现各企业纳税申报表自动计算、手工调整、确认等功能,实现在线申报、缴纳全流程管理。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根据共享中心税务核算岗入账的应交税费,在每月15号前查询本月应缴纳的税款,根据缴纳的税款额度申请资金计划,共享中心出纳岗根据分子公司负责人填报的资金支出计划进行拨款,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查询资金是否到账,到账后在税收网址或现场填写税收申报表,并确认扣税,若发现扣税未成功则查询原因,如存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则重新填写资金支出计划,报账初核岗上传扫描申报资料(包含申报表及扣款凭证),共享中心税收核算岗根据分子公司报账初核岗扫描上传的申报表及扣款凭证等进行入账。通过纳税申报管理平台可以自动从科目发生额、税控开票数据、已认证进项发票信息等多种数据源中获取详细的纳税申报表数据,并由系统自动生成纳税申报表。(二)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问题分析。1.发票管理中增值税无法实现批量认证,耗时较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票管理环节主要完成从增值税进项发票和增值税销项发票的认证抵扣到相关会计账务处理的工作。当前,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遇到的增值税发票管理难点是全国各地分子公司使用的增值税查验认证平台不一,导致财务共享中心无法实现发票的批量认证。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主要采用人工对增值税发票进行认证的方法,面对数量巨大的增值税发票,人工审核发票来源、发票真伪、发票信息等工作量大,重复性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成本,且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效率较低。容易造成发票审核时间过长,审核信息不完整导致人工失误,发票堆积过多而丢失等不良情况发生,影响了后续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2.税款计提中收集和协调数据任务繁重,出错率较高目前,财务共享中心的税款计提是由税务核算岗每月结转增值税后计提附加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土地税、房产税等。经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确认税款计提金额后,做计提税款账务处理。但是由于各个分子公司有不同的系统和流程,收集和协调数据是一个手工的、耗时的过程,依赖手工试算表来计算税款计提金额,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手工出错率大,计算金额的准确性不高。在计提RPA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研究系列文章图2基于RPA的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流程优化图个人所得税时,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计算出工资,经公司财务负责人和公司负责人审核、批准后,递交给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核算岗进行账务录入,再由总账复核岗复核账务,并生成凭证。由于集团人员较多,在计算工资和审核信息时工作量大,人工操作率较高,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不能快速地收集有效的人员信息,工作重复性较高。3.纳税申报中手工操作量过大,质量较低“营改增”全面试点推广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填写内容增加,其中的勾稽关系复杂。各个纳税主体各项销售和支出需要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税率对应到纳税申报表上的不同栏目,财务共享中心纳税申报填写难度和工作量相比营业税时代增大很多。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纳税主体较多,纳税申报的数据来源不同,一部分来自财务系统,一部分来自开票软件,还有另一部分来自其他台账等。由于手工操作量过大,即使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已经采用了相关软件工具来实现单主体报税数据自动生成,但由于存在较多纳税主体,当需要编制报表时,数据准确性无法保障,人工处理部分的工作占比过高,数据处理、报表编制效率不高。

三、基于RPA的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流程优化

(一)RPA和税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RPA即RoboticProcess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最纯粹的自动化形式,是智能流程自动化的一个特征,它的关键特点是技术无关、非侵入性、可扩展性和可追溯性。RPA能够处理高度可重复性的任务,基于规则的流程实现自动化,模拟了用户的手工操作及交互,以外挂的形式部署在现有的系统上,能够执行许多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并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人类的工作。在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中,RPA技术可以应用于需手动操作、重复性和耗时的税务工作中。RPA可以跨传统ERP、自定义应用程序、桌面应用程序和其他任何的IT平台进行工作。可以利用RPA从不同的系统导出数据并录入指定系统中,自动收集各类需要的账表、子公司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转换成税务的基础数据,基于发票票面信息自动校验发票的真伪,根据既定逻辑对源数据进行调整后填写到预设表中,根据预设校验逻辑对工作底稿进行校验并自动标注已识别的税收风险,由工作底稿自动生成纳税申报表。(二)基于RPA的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流程优化。针对目前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结合RPA的应用优势来进行税务管理的流程优化,主要包括发票管理、税额计提以及纳税申报三个环节。本文重点阐述基于RPA的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管理流程优化与改进,如图2所示。1.RPA批量认证发票和自动生成分录,减少了手工时间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税务核算岗收到初审过的发票后,利用OCR影像技术对票据进行批量扫描识别,转化为电子化的数据,通过平台进行统一查询。机器人根据票据影像管理系统的发票数据进行票据认证,对发票的信息和真伪进行查验,可以实现批量认证。同时,机器人可以与企业管理系统连接,完成三单匹配和自动过账等功能。将RPA应用于发票认证环节,有效地保障了发票的质量,对发票信息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比对,查验速度提高,能够快速得到查验结果,认证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建立票据影像仓库,利用OCR影像识别技术对发票进行数据管理,使票据数据得到有效存储,避免了票据的遗失。在税务分录的编制与自动录入环节,机器人根据收集的纳税、缴税信息,完成系统内税务分类的编制。然后,进行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并完成相关分录的编制与录入。对于涉及递延所得税的,机器人自动进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计算并完成系统内的入账。利用RPA工具实现自动记账,能够使税务的记账处理更加规范,减少了遗漏某笔业务未入账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报表数据的有效性,有利于企业实现精准预算和决算。2.RPA自动计提税款,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在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税款计提环节,以复杂、繁琐且工作量大的所得税准备金处理流程为例。在所得税准备金处理流程中嵌入RPA工具,机器人首先从ERP系统中自动提取原始财务信息,进行清理和核对公司账户的步骤。其次,通过法律实体和管理报告管理数据,实时针对账户变化进行分析,例如权责发生情况、税务调整情况等。最后,在后续调查中自动标记显著的账户差异,保障所得税准备金计算的准确性。利用RPA可以提升税收计算速度,加快所得税准备金的实施,极大地减少手工劳动所耗费的时间。收集和协调数据的能力提高,有效地收集和操作财务信息,可以创造合法的实体权责发生调整。同时,由于账务和重大影响的可预见性,应用RPA能够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质量,不仅有利于实现更准确的所得税准备金计算,而且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附加税、印花税、土地税、房产税等的计提。3.RPA自动完成纳税申报流程,保障了纳税质量财务共享中心的纳税申报过程整体RPA适配度高,相当多的步骤可以借助机器人进行自动化。RPA实施的纳税申报过程被细分为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数据提交过程。其中,数据采集过程是指与本地数据的交互,包括税务主体信息、开票信息、财务信息等内容,而数据提交过程大多是与税局系统的交互过程,包括登录、数据填写、提交等动作。利用RPA工具,通过预设的脚本,机器人在期末自动登录账务系统,读取试算平衡表、固定资产子账目。然后,登录国税系统,按照税务主体批量导出财务数据、增值税认证数据等税务申报的业务数据基础。接着,机器人会自动获取事先维护好的ABC集团各个子公司的基础信息用以生成纳税申报表底稿,对于需要调整的税务、会计差异、进项税数据差异、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差异、预缴税金等自动通过设定好的规则进行调整。机器人也会借助预置的校验公式进行报表的校验,例如对财务科目与税务科目的数字校验。最后,机器人将处理好的数据放到统一的文件夹,由税务人工进行审查或干预。对于核对审查无误的数据,利用RPA工具执行脚本,由机器人按照ABC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主体自动登录税务申报系统。然后,执行纳税申报底稿的读取,并自动导入底稿相关数据,执行纳税申报表提交动作以完成纳税申报,并将相应的信息自动保存在本地。接着,RPA自动执行报税流程,并启动电子付款程序。这个过程可以减少人工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出错率,自动完成大量的纳税申报表减轻了人工操作的负担,有利于规范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内容。ABC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利用RPA能够与纳税解决方案和财务系统进行互动,实现税务发票自动编码。同时,也能够收集到更完整的交易细节和相关发票信息,以应对多个司法管辖区不同的审计要求。由于数据是机器人直接提取的底稿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纳税申报表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提高了纳税申报的工作质量。

四、结语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税务管理

一、“互联网+税务”的基本概念

1.政策背景。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以下均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总体要求、重点行动、基础保障以及组织实施四个部分。其中,总体要求为纳税人和征税人提供了实践导向,在将税务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应当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基本原则,推进税务管理实现智能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重点行动给予了纳税人和征税人税务实施要点,强调纳税人和征税人要借助各方力量来建立“网络”;基础保障为纳税人和征税人提供了实施“互联网+税务”的基石,不仅业务要优化,技术也要跟进时代,双重保障税务管理安全、顺利实施;组织实施为纳税人和征税人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互联网+税务”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愿景,需要有形、无形资源和组织活动的结合来实现行动上的协同。《行动计划》已经下发五年,但纵观目前的高校税务管理,由于《行动计划》规定更偏向于企业纳税人,高校税务管理的“互联网+”似乎无人问津,然而,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对于提高组织效率是必要的,高校税务管理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汲取先进技术与经验进行逐步优化。因此,本文以《行动计划》为背景,提出对高校税务管理引入“互联网+”的看法。2.高校税务管理。胡国强(2014)结合国内对税务管理内涵的看法,提出税务管理既要考虑税务管理的目标以及各个环节,还要考虑税务管理是具有层次的,具体地说,税务管理应以总体经营目标为前提,提高自身税务成本效益、降低税务成本,进而提高税务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的具体过程包括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以及业绩评价,层次包含战略、运营、日常活动与信息活动。其提出的税务管理内涵更多地偏向于企业税务管理。对于高校税务管理,郭子仪(2019)认为传统的高校税务管理细节粗糙,内容不精细,因而税务管理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立高校涉税事务增加,高校税务管理也应向企业税务管理看齐(陶其高,2009),而这种看齐,应当是在环节和层次上的看齐,因为高校的税务管理更多是为科研项目和人才教育服务,更偏向于公益性组织的目标,只有部分收入是以非公共利益和非公共需要为导向的(王雄英,2011)。因此,本文认为高校税务管理借鉴《行动计划》作为行动指南是适当的,有利于高校提高办税效率,节约不必要的税务资源浪费。3.“互联网+”税务管理。陈天灯(2013)指出税务风险对企业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害,规避损害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健全税务管理体系。随后,谢波峰(2017)对“互联网+税务”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分析,认为“互联网+税务”有利于风险管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发票、纳税人信息平台、第三方信息平台的闭环运作使得税务管理在更加整体化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细节服务。雷炳毅(2016)提出了推进“互联网+税务”实施的思路,要在“智能税务、智慧税务”的基础上,从需求端创新,先“税务+互联网”,后“互联网+税务”,将制度视为动力而非发展障碍,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互联网+”税务管理能够提高组织、人力以及资源层面的效率,因此,高校传统税务管理存在的“个人申报难、申报程序繁”应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改善,这也是本文试图从“互联网+”角度分析高校税务管理的重要动机。

二、高校税务管理引入“互联网+”的必要性

1.资源使用效率需提升。高校普遍存在办税难的问题,表现在教工办理缴税较难,税务报销复杂。这些难点的源头在于,目前高校的税务管理功能大部分集中于财务部,没有明晰的单体划分,甚至被直接附加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中,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部实现信息化的部分大多只局限在会计信息化,而对于税务信息化并不重视,大部分税务工作需要进行人工鉴定和手工处理,这使得会计核算人员承担的角色不仅包括核算角色,还包括鉴定、复核角色,职能的重合引起工作的堆叠,进而使得会计人员运转受阻,造成办税人员不良好的办税体验。解决该难点的关键不在于通过聘任机制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而在于强化角色感知。“互联网+”提供的智慧办税系统能够有助于办税人员在办理涉税相关事宜前,提前申报涉税事项,实现电子平台预申报,系统预处理,结合第三方信息平台和网上认证系统,引入第三方插件进行识别,强化了处理人员的核算角色感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虚开发票、虚报税额的税务风险,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设定金额的重要性,采用人工控制进行干预,提高效率的同时避免了税务风险的提高。2.简化税收征管流程。《行动计划》建议,办税机构应当优化办税流程,借助互联网条件对办税流程的支持,推进组织扁平化管理。这一建议主要针对“高校税务报销复杂”问题。正如前所述,税务职能部门划分不明晰,与核算职能混为一谈,使得高校税务部门的重要性大大下降,组织层级跨度短使得逐层上报的层数叠加,降低了信息有用性。高校税务部门应当明晰自身职能的重要性,上级人员要顺应简政放权,重点关注优化服务要求。这一点受到高校税务高级管理人员的质疑,因为他们认为管理跨层的增加能够保证税务信息的安全性,损失信息有用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的支持下,审核职能能够嵌入扁平化组织中,即使管理跨层较少,管理跨度较长,信息的安全性仍然能够得到保障,且信息有用性得以保留。因此,为了简化税收征管流程,引入“互联网+”是必要的。3.推进资源共享,增强税务信息可比性。对于某些高校,其税务部门是单列的,但单列并没有使得部门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税务部门与核算部门的分离,使得两个部门间形成了天然的组织屏障,尽管明晰了税收和核算职能,但双方对于对方的信息需求并不明确,可能因为信息需求产生冲突与摩擦。为了减少内部摩擦,“互联网+”信息系统能够使得税务职能与核算职能相匹配,税务信息也能够作为有效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会计信息以及以往同期税务信息进行比较,降低组织沟通成本,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能够打破因职能明晰而产生的组织屏障,“互联网+”信息系统提供了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4.数据信息含量重要性凸显。税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它能够帮助高校税务职能部门制定适当的纳税筹划、确定税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税务部门提供有关高校税务职能部门运作情况。“互联网+”技术使得数据的真实性得到法律效力的保障,电子票据的推广使用增加了真实情况的不可预见性,但相应的控制技术保障了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通过电子印章、防伪标识等唯一性标志,大大提高了税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税控系统的建立使得发票能够集合在一个“篮子”里,便于核查发票的完整性,防止税收金额产生完整性缺失的问题。借助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有利于确认税收数据是否合理,是否出现异常波动以及制定更符合高校预算安排的纳税筹划,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优化税务管理职能。另外,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搭建,办税人员的不称职行为可以进行有效公开披露,约束办税人员的各种行为。

三、基于《行动计划》对高校引入“互联网+”的建议

1.强化社会协作。(1)加强人员素质管理,增强人员技术能力。“互联网+”作为新生信息技术的集合体,已经熟悉了传统税务管理流程的人员,对这种信息技术集合体持有一定的抗拒与回避态度。高校税务部门应当强化“互联网+”理念在税务部门的横向铺开,鼓励税务办公人员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了解“互联网+税务”的实践经验,学习掌握“互联网+税务”的关键技术服务与资源支持服务,强化自身素质。(2)以校企、校校、校内学习模式,增强协作沟通。由于“互联网+税务”率先在企业开展实施,高校可以同当地“互联网+税务”标兵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加强员工及其他税务信息建设资源的共享,推动校企税务管理共同健康发展。同时,已经有“互联网+税务”实施经验的高校,其他高校可以参考这些高校的实施经验,避免在初期实施时“走远路、走弯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重要的是,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税务学科建设,加强校内经验移植,鼓励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与税务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多交流、合作,高校税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形式吸纳学生参与,提供更具有“互联网+税务”管理特征的观点与想法,加强内部资源的协同作用。(3)有效利用政府部门已经搭建的“互联网+”平台。税务机关鼓励搭建以众包互助、创意空间、应用广场等形式为基础的平台,高校税务管理部门应当有效利用税务机关搭建的平台,充分发挥第三方公共社交平台的作用,营造高校税务管理开放共赢的理念,通过应用放权,简化流程,提高整体税务管理效率。2.强化办税服务与税务管控。(1)加强“互联网+”申报纳税。无论是对于高校主体,还是高校教职工,都想以快速办理纳税事项为目标实现自身税务需求。因此,加强“互联网+”申报纳税,通过建立电子申报系统,借助外包安排交易形式,开发和维护更符合自身特性的高校纳税特色服务平台,增强办税的满意度。(2)既要推进“互联网+”,也要注意关键人工控制。对于烦琐的重复性的工作,“互联网+”给予了税务人员极大的便利,引入“互联网+”技术相当于在高校内部控制的税务方面施加一般控制和相应的应用控制,系统的一般性设计和执行有效,那么这些烦琐和重复性的工作可以得到有效且准确的处理。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人工控制仍然是必需的,尤其是对于金额重大的事项,以及偶发的、性质重大的事项,高校税务管理部门仍然需要施加人工控制来进行干预,核实税务工作的可靠性。因此,在实施“互联网+税务”管理工作时,也要重视人工控制的合理设计,做到核实不相容职位分离、重大金额发票真实性重点核查等重要控制得以有效执行,提高高校税务管理流程的有效性。3.加强信息服务的建设与智能应用的搭建。(1)打造高校税务管理信息服务的良好生态。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对高校税务管理部门的监督维权,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网站,对不当的办税行为信息予以公开。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与可比性,加强税务信息共享,采用适当的交易形式进行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搭建“监督――公开――信息利用”的有效渠道,有利于高效税务管理整体效果的提高。(2)搭建部门税务管理信息服务的智能应用集合。“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多种智慧税务、智能税务接口,有助于税务管理人员和办税相关人员进行智能查询,通过接口学习先进的税务知识、进行高效的云办公、办理涉税云服务,极大地重新规整了税务管理人员碎片化的时间与工作,有利于高校税务管理整体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国强.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设计.会计之友,2014(14).

2.郭子仪.政府会计制度下对高校税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纳税,2019,13(11).

3.陶其高.公立高校涉税事务及管理.教育财会研究,2009,20(04).

4.王雄英.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之我见.财会月刊,2011(29).

5.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管理世界,2013(06).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8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施工企业;资金管理

一、引言

随着国家加大对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北京城建集团建筑施工板块规模迅速扩大,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工程总承包部已实现了“双百亿”事业部的阶段目标。而不断扩大的规模和人员不足、数据信息时效差、财务管理成本增加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为更好地优化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集团公司根据财政部2013年《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要求:“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指导并推进下属各事业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2018年6月,工程部在用友信息化模块开发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财务共享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梳理流程,统一标准,实行资金税务核算集中,重新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实现了财务系统数据同源、流程统一、核算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总承包部规模不断扩大与财务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共享中心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使共享中心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北京城建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现状

(一)财务共享中心成立及其定位。集团公司一直以来都高度注重信息化,为推动共享中心建设,集团公司在原有的用友软件基础上,自主研发了i城建平台费用报销系统、资金及总账系统、成本2.0系统、税务管理系统,为工程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共享中心对原有的财务模式进行了调整,对财务管控权进行重新规划,现阶段已经实现了把分散于各项目日常的、重复性高的业务按照标准化集中处理,从长远看来,共享中心应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参与到企业经营的各方面,为管理层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翔实的数据。(二)梳理业务,流程再造。工程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对业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流程再造,废除冗余的步骤和流程,对收入、成本、工资薪酬、费用报销、税务类流程进行了细化,根据工程部的业务需求设计流程标准,按照不同流程归类不同的审核节点,突破传统财务核算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减少内部交易成本,提升了效率。(三)优化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方面,按照财务职能建立了资金组、核算组、税务组、档案组、信息化组。资金组回收各项目部内部外部账户至共享中心集中管理,对银行账户进行了梳理简化,进行统一支付,方便了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施监督管控,调度管理,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和配置;核算组实行统一审核和记账,保证了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削减人为因素影响;税务组汇总税务数据,加强涉税管理,结合集团出台的《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严格管控分供商进项税票,配合税务机关协查,避免涉税风险;档案组对账套统一后的账本集中管理,规范查询借取原始凭证手续;信息化组协调集团平台建设和项目业务中出现的流程问题。结构重组后,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降低了资金风险,提升了统筹规划,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风险管控能力。

三、北京城建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认识和定位问题。财务共享中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集核算、管控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平台,建立共享中心,不仅仅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应当利用大数据,实现高效管控,为项目建设提供服务支持,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最终助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前,工程部的财务共享中心,更多侧重于资金和核算的集中,在后续的发展中,如何保证共享中心的服务职能,和对管理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是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二)财务数据对项目业务支持变低。共享中心成立后,财务人员集中在机关进行办公,在合同签批、成本费用审核、结算上只是在流程上进行,并不能参与到过程中,使得财务人员与前端业务脱离,无法与项目业务人员实现良性互动,单凭数字往往无法察觉项目面临的各项状况,反而降低了财务对业务的支持力度和对业务风险的敏感程度。(三)规章和制度的缺失。共享中心作为一个新模式在工程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还存在缺失,业务流程模块的不断调整和更新,也导致制度在随之不断变化,在执行上颇为被动。(四)税务风险增加。税务管理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基于税务系统,工程部目前实现了发票识别、认证查验、对接资金收款和合同付款、预缴税款等功能,但在税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地方税种复杂、政策多变,税务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财务人员集中后,各地区项目没有业务人员可以随时和税务局进行直接沟通,对地方上的政策了解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难以享受,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同时,税务风险监控和风险预警等完全需人为经验判断,汇总的数据信息只为集团申报税费提供了数据,无法为管理层提供涉税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五)信息化平台搭建未健全,影响共享中心推进。工程部配合集团公司NC升级小组完成了i城建资金支付、费用报销、核算、税务系统,截至目前,报表系统和固定资产系统只完成了开发需求调研,且已开发的各模块并非同时上线,导致上线过程中频繁更新操作方法,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有所缺失。由于系统上线时间比较急迫,基础数据录入工作量极大,这项工作在前期分配给了原项目业务财务,以各项目为单位分别录入,不一致的录入人员造成后期发现大量重复冗余数据,浪费人力进行删除,工作效率变低。(六)财务人员转型问题。流水线机械化作业引发的财务人员对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岗位变动造成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急需提升,如何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安排整合,培养胜任财务共享环境的财务人员,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才流动所造成的损失,是共享中心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北京城建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问题成因

(一)数据联通引起多部门业务变革。财务管理共享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财务部门职能的变更,由于数据的连通性,也必然会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业务变化,需要不断协调企业和项目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职责。工程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期间,部分非财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共享中心认识模糊,对业务变化和基础数据录入工作有抵触心理,导致一些前置数据不够准确,部门之间沟通有障碍。(二)财务与业务相隔离。在流程设置方面,为了流程标准化,共享中心对每一项工作都进行了细化,大部分财务人员不以项目为单位,而是只需要对业务的一个环节进行处理,并不了解业务的全过程,无法熟悉整套账目,难以直观预测项目经营和财务风险。在信息共享方面,目前非财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只能做到部门数据的集成,不能有效联动整个企业的信息,各部门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交叉信息反馈和修改,对信息共享的利用程度很低,也不能实时反映项目的资本运营情况和成本流转动态。(三)规章制度与迅速升级变化的信息系统不匹配。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共享中心模式构建的基础之一,信息化系统模块随着企业需求不断增加,流程持续优化,而制度更新却无法跟上。随着信息化平台覆盖业务越来越广泛,制度的制定也不再是各部门的单一职责,如后勤采购不仅涉及合同,综合办公室也必须考虑预算系统的控制,多部门跨越也导致了制度制定的延迟。制度与流程设计不同步,造成基层项目业务执行无依据,业务流程在内部反复回退流转,提高了人力和沟通成本。(四)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及转型。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一方面由于业务的标准化、流水化,低附加值的环节对财务人员要求变低,而原项目财务人员对业务实战经验丰富,在共享中心却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实现对企业的价值和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共享信息对管理财务的素养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在完善专业的基础上,还需学习跨部门的知识,这样才能合理应对多样化的经济业务需求,向业务财务及财务管理决策转型。

五、加强北京城建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化解阻力,明确定位。财务共享中心是随着企业的管理变革而产生的,是经济发展信息化提升大趋势下,企业寻找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新模式。新模式下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管理制度能否建立,需要管理者的大力支持,管理人员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加强宣贯,提高全体员工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认识,特别是项目经理和基层人员,应了解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这样才能做到协同合作,提升内部凝聚力,从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共享中心应该利用大数据,发挥财务数据支撑管理决策的功能,才能让共享中心为企业创新价值。(二)加强财务共享中心与项目的有效对接机制。建立项目专人负责机制,可考虑按照区域派遣人员进行管理,以派遣的业务人员作为财务共享中心和项目之间的桥梁,要选择既熟知企业制度和共享中心操作流程,又对项目业务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任职,在地区上具有机动性,可迅速对负责的项目财务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做出应对,在税务工作中及时沟通当地税务部门,了解地方政策,又能随时向企业管理层反馈项目情况,以便企业对项目工作提供指导做出决策。(三)管理制度标准化。为适应新模式转变,财务共享中心修订下发了《工程总承包部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工程总承包部资金管理办法》《工程总承包部财务业务流程审批管理办法》和《工程总承包部清欠管理办法》。而信息共享后,各系统业务接驳,覆盖各业务的规章制度都要跟得上,随着各部门信息化推进,首先需要企业站在整体角度整合规章制度,建立持续监督机制考核执行程度,保障各业务部门按照统一标准流程实行。(四)税务系统信息对接管理。目前,总承包部的税务系统建设不够完善,要发挥税务系统对大数据的利用,达到税务风险自动识别和预警,需要税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与基础数据的录入。首先税务系统需要与各业务系统都有接口设置,从招标到合同签订,再到款项收支,都有税务管理参与其中,随时提醒决策者税务风险点,把风险监控贯彻经营活动的始终,从税务角度参与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其次在数据的录入方面,可以建立各地区政策、税种档案,使每项税务活动可联查前端及后续,及时追踪原因,快速处理涉税问题。(五)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实现,是依托信息化处理平台,平台搭建是重要技术基础,工程部要继续积极参与集团平台开发建设,通过研讨测试,根据工程部现实情况反馈需求,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新模块上线后,上对集团要及时测试运行,设立专人负责汇总项目业务实际需求,对信息化开发小组对接,反映不合理或不适合实际业务的问题,持续跟进各项变更。下对项目要提前沟通,实时更新业务操作手册,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业务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注重对专业人才的筛选与培养,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整合,对能够胜任财务共享环境的财务人员进行培养。重复的机械处理业务容易使财务人员对职业前景没有期望,造成人员流失,在单一环节岗位,可尝试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对转岗人员进行专业和职业道德培训,并随着财务人员技能的增强让其担任更加重要的工作。实行激励机制,鼓励财务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化,提升财务人员在企业的价值,为企业发展助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部财务共享中心自建立以来,通过一系列梳理流程,重建组织架构,给企业带来的正向效应正逐步显现,但实际运行中,共享中心仍有需要加强推进的方面,必须结合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明确自身工作目标和定位,确保共享中心不断完善。工程部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还在路上,在不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中前进,本文综合上述出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对业务的良性驱动,使财务共享中心向决策支持中心转变,最终达成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盛煌.走出互联网时代大企业税务管理困境——税务共享服务中心[J].西部财会,2018(5):30-31.

[1]赵金梅.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研究——基于中国铁建B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实践[J].财会学习,2018(17):1-3.

[3]王竹南.关于施工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探讨[J].价值管理,2017(36):23-24.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9

关键词:营改增;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是企业细化经济管理流程,识别控制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的一系列活动组合。企业税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营改增全面扩围的背景下,增值税成为企业开展业务活动需要缴纳的流转税种,而增值税复杂的计算方法和科目设计,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为企业税务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企业需正视营改增对企业税务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影响,并采取措施,不断加强企业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营改增背景下加强企业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效控制税务风险的必然选择

增值税是发达国家普遍征收的流转税种,因其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值额征税,避免了征收营业税可能对企业造成的重复纳税。然而,增值税核算复杂,纳税规定繁多,加之上下游企业情况各异,使得企业面临较多的税务风险,亟需通过建立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增值税核算管理,提升税务政策掌握的时效性,及时与内外部建立税务与业务的联系通道,实现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有效提高税务管理价值的必然选择

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为企业创造税务价值,这也是税务管理追求的较高境界。税务内部控制在对企业业务流程梳理的基础上,将增值税政策与执行贯穿其中,细化识别增值税涉及的税务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为企业积累税务管理的经验,建立税务内部控制创造管理价值的基础,如企业通过税务内部控制,不断优化产业链客户结构,提高增值税发票管理的规范性,可以降低企业增值税应纳税负担,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创造税务管理价值。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影响

(一)企业税务管理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营业税实施中,企业仅需按照营业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税金,以此完成税金申报,即完成了营业税缴纳。而增值税采取差额征收、以票管税的机制,涉及企业的采购、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营改增使得企业税务内部控制体系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税务主管机关由地税局转变为国税局,涉及进项税抵扣、转出、出口退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复杂税收政策,面临的税务监管模式发生较大变化,另一方面增值税涉及企业上下游业务,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应对企业业务有更为广泛的认识,也对企业内部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二)企业税务管理风险更加多元

由于增值税核算复杂,涉及进项税、销项税、进项税转出等9个明细科目,加之企业经济行为涉及的税收规定繁多,诸如视同销售、混合销售等经济行为都有不同的税务处理规定,企业税务处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相应多元。如对税收政策掌握不及时,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超期,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申请不及时等等,都可能使得企业的增值税管理产生风险,造成企业损失。

(三)企业税务管理活动要求更高

企业适用营业税条件下,税务人员工作相对简单,可以在内部控制允许情况下,从事其他财务工作,但增值税条件下,企业需要设立专人负责增值税管理,包括发票管理、税金核算、税款申报、税收政策学习、优惠政策落地等相关工作,同时增值税管理不单纯是税务管理,更是对企业的业务管理,是贯穿企业产业链的全流程管理,对企业税务管理活动防范风险的要求更高。

三、营改增背景下加强企业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企业税务体制机制建立与完善

税务体制机制是税务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企业应在营改增全面实施前提下,建立企业良好的税务内控环境。一是提高企业全员对税务内部控制的认识,特别是加强一把手对增值税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强营改增基础管理,建立专人专职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加强对企业产业链管理,重构企业供应商客户群,建立完成的增值税抵扣链条,逐步倒逼企业规范管理;三是正确评估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程度,合理规划企业未来发展,调整企业经营战略与实施策略,促进企业稳健持续发展。

(二)加强企业税务风险识别与管理

税务风险识别是企业税务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有效控制税务风险的基础。管理税务风险则是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抓手。识别与管理税务风险,一是对增值税政策有全面掌握,与企业业务实际融会贯通,查找风险点,梳理关键控制点;二是针对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明确措施,防范风险。如对于营改增的过度事项,应分析业务实质,取得有力证据,规范税务处理,以防范税务风险;三是与主管税务机关加强交流,实时掌握政策最新动态,沟通政策执行口径,避免因税务政策理解不同造成的税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税务培训与交流

税务管理流程范文篇10

1.跟进国家税务信息化发展

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了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94年“金税工程”成为包含金关、金卡和金税的“三金”国家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之一。9年期间,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规划并实施了“金税工程”一二期工程。实现了覆盖全国的税务系统网络信息化建设。2016年在“金税工程”一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金税三期”工程整合分散单点的税务系统,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成为我国政府各部门中信息化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行业系统之一。国家税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可预见,未来税务信息与工商信息、银行信息进行互联互通,税收监管将在更加透明的环境中实现。

2.满足国家税务精细化管理需求

随着国家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税局对企业的税务合规要求也将进入到精准把控的阶段。近年国税总局进行的“千户计划”,将税务管理前置到业务层面。而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司2009年印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更加详细的对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各种纳税行为进行详细要求。

3.解决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协调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革新,数据化业务、数字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共识。然而,企业税务未能与其他业务一样同步信息化发展,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使用财务系统完成涉税会计科目合算,纳税申报、所得税管理、纳税数据统计等的税务管理工作手工完成,其他税收文档和涉税信息散乱无序。人工取数、手工操作,以及税务人员变动较快,不仅导致税务工作效率较低,更令企业面临很多管理风险。大型企业对企业状况的全面了解,快速的决策性需求日益增加,税务的原有依赖于财务核算,依赖于手工统计,依赖于人为判断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公司管理层对税务信息的决策需要。已然影响企业管理自身的均衡全面发展。

二、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现阶段

在国家税务信息化逐渐完成各地区各分散系统的数据统一,使国家对企业的税收监管越发全面。尤其在发票认证、抵扣全面网络化,电子发票计划全面推行,各纳税申报系统接口开放,以及税局对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指标评估,等一系列推进信息化成果利用的举措后,各行业企业均开始重视立足于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对各企业的税务信息系统的考察,目前企业税务信息系统基本能够实现以下几个功能:(1)实现企业涉税信息的管理其功能主要完成涉税基础信息管理,尤其是对于集团型企业,其成员企业数量多,组织结构复杂。各下级企业使用不同的财务核算科目体系,核算办法,甚至是不同国家税法等。其基本内容包括纳税主体国别、适用税收制度、纳税主体名称及税号、主管税务机关、适用会计科目等等,税务视角的企业组织架构等信息。涉税信息的收集梳理成为分层管理的系统权限设置的基础条件,实现不同层级的税务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划分。(2)实现全税种业务的系统化此功能是税务工作基层人员对税务信息系统最核心的需求。包含日常发票的开票、认证、抵扣,各税种税款计算及纳税申报,所得税预缴、汇算清缴计算等内容。通过信息系统的与税局的发票的开票、认证、抵扣等系统建立接口,在面对用户的唯一的平台中完成发票的流程管理;通过与人力、采办、销售及财务系统间建立数据接口,采集涉税相关数据,基于税收法规自动计算或半自动计算应纳税款;通过获取纳税申报所需的业务或财务相关数据,自动生成法定的纳税申报表。在不同经营地国家税务系统开放的情况下对接纳税申报系统,实现月度、季度及年度纳税报表自动申报;通过系统自动或半自动判定税务与会计差异,实现对所得税费用的准确核算,辅助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及汇算清缴计算及申报。(3)实现税务工作流管理借助信息系统的工作流工具,将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和税收法规要求的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实现全企业的税务流程统一及全流程控制。便利的办公方式,节约涉税事项的处理时间,防止不合规的审核顺序或审核遗漏。(4)实现多层级的税务数据集中按照税务角度的组织结构,可进行全企业的全税务信息收集,实现分国别的数据口径统一。并通过自行定义,进行各类汇总计算,结构化信息展示。如实现按行政区划、成员企业、税费种类、业务板块等多维报表展示、时时查询应交税费、实缴税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等;实现集团内各企业纳税信息的横向分国别对比;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的税务信息参考。(5)实现涉税法规信息提供信息系统将涉及本企业涉税业务的各项税务法律、税务法规纳入至系统中,形成可查阅的税收法规知识库。为各层级涉税人员提供可靠的税务参考信息。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的文档整理收集,提供方便的查询路径;也可能将法规固化到税务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对系统进行更精确的管理。

三、技术引领的税务管理创新

企业税务信息化的初步成果,已经可见的对税务管理变革进行了有效推动,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环境四个方面总结如下:(1)税务管理理念创新税务管理理念的颠覆,是信息化带动的最根本的变化。将税务管理从老旧的以“搞好政府关系”为手段,以“不让税局查出事儿”为最高目标的潜意识里拉出来。真正将税务管理作为以企业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而自上而下的进行管理改革。正视“创新性破坏”对税务管理传统的彻底粉碎重建。理念的变革将税务管理拉到与财务管理同等的高度看待,企业也将用知识管理观念、全球经济一体化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税务管理进行重新审视。(2)税务管理手段创新税务的传统管理以事前强制,事后惩罚为主,通常企业以行政命令下达,自查任务摊牌和强制管理上报等形式进行税务管理,其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的岗位职能划分和职业道德。这样的管理手段,效率较低,不确定性大,主观能动性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管理沟通上。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减少重复工作,取消纸质审核,降低手工操作的同时将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流中固化,将管理信息收集去人工化。将硬性管理手段内化为软性管理手段,以企业管理需求为核心内容,围绕“人”的体验,追求“企业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共赢的现代管理新模式。(3)税务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企业统一的税务管理系统可以推进集团企业的税务管理的组织结构更新,集中的管理要求渗透,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决定了集团税务管理的高度集权。其集权不是行政手段的集权,而是表现为管理理念的统一,工作流的统一,数据结构的统一。进而税务管理的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发生变革。在纵向分工上,领导层进行税务管理的统一分析规划、风险的统一管控,而业务层集中在完成日常工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在横向分工上,税务与其他业务间的跨部门管理更加权责明确,部门间更能良好的进行合作共享,而不是认为税务管理在对其进行“指手画脚”。税务管理的向上转移,将涉税决策与税务实际业务分离,可能产生更多的部门内部优化,税务业务操作的系统固化,税务专业知识的信息化传递,可促使基层单位将税务和财务人员进行合并。(4)税务管理推动环境创新在企业进行管理理念变革后,税务业务的合规,税务风险的规避,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在变被动为主动后,企业的管理变革的速度将会赶超国家对企业的税务要求,其税务遵从将不再是企业的压力,税务的风险自查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本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度将大大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也随之提高。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将更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

作者:吴迪 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参考文献:

[1]谭荣华.《税收信息化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税务学会,《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