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属地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1 08:15:58

税收属地管理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进一步完善税收属地征管,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夯实征管基础,强化税源管理,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区、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完善属地征管的原则。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区本级企业、各街道部分交叉企业以及建设项目税收级次进一步属地到所在地街道。

2、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为保持各街道存量企业级次的相对稳定,对挂靠企业级次暂不作调整。

三、基本内容

(一)企业级次

1、区留企业,按照属地征管的原则属地到所在街道。

2、交叉企业,由各街道在年底前梳理出注册地与经营地不一致的企业,以书面形式报区财政局,经有关各方认定后,按属地征管的原则调整税收级次。今后原则上在每年年底调整一次。

3、挂靠企业,考虑到管理上的延续性,税收级次暂不予调整。

4、新办企业,以实际经营地为原则进行属地管理。

金山北科技园、北创科技园的企业按所在街道进行属地管理,但为调动各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引进企业的积极性,新增财力的分成办法在街道财政体制中予以明确。

(二)项目级次

1、建设项目以地税二分局项目登记为准,以所在地为原则进行属地管理。

2、交叉项目原则上按各街道实施的拆迁量进行属地管理。

四、工作要求

(一)为做好企业、项目级次调整以及2008年财政收入基数核定工作,请各街道务必于2009年1月20日前将有关情况和要求报区财政局。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按照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为属地税源企业服务,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在综合治税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管控、服务作用,确保属地税源不流失,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建立政府牵头、属地为主、部门协作、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税属地包保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强化税收监管责任意识,发挥、调动属地税收管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区域综合治税网络体系、责任体系,形成属地区域内综合治税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全面提升税源管控水平,共同营造法制、公平、有序、和谐的税收环境。

二、组织机构

建立区街联动的综合治税组织体系,区财政局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区综合治税办负责指导、协调及组织实施工作。区综合治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其职责分工,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属地综合治税工作,及时向属地及区综合治税办公室提供涉税信息。区工商局及属地工商所负责协助办事处收集、报送涉税信息。区国税、地税分局及属地税务所负责协助办事处收集涉税信息。

各街道办事处应立足本区域,建立本区域的包保责任组织体系。建立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属地存量税收包保组织机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抽调专人从事此项工作,负责属地企业税收的动态管控和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社区在此项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网格化税源管控体系。社区经济干事要及时掌握、准确报送辖区内企业动态涉税信息,使涉税信息转化为税源及转化为税收。

街道办事处应建立属地存量税收包保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协助、配合属地做好综合治税工作。

三、包保重点

上年入区库3万元以上的税源企业、金融保险类企业、驻地总部或分支机构、文化产业企业、被拆迁企业以及符合区发展战略规划的新办重点企业。

入区库3万元以上的税源企业名单,由区综合治税办公室提供给各街道办事处。各街道办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税源摸底、利用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等方式,掌握本区域内金融保险类企业、驻地总部或分支机构、文化产业企业、被拆迁企业等情况,形成包保名单(企业情况变化,包保名单需即时更新),并上报区综合治税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摸清家底,找准对象

摸清属地税源的家底是落实属地税源包保责任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地毯式排查走访,全面掌握属地税源的存量状况和增量税源的地域空间,并建立涉税信息和档案;通过对税源企业排查,建立有效的联系沟通渠道,实时把握涉税企业的动态信息;建立属地综合治税管控台账和工作记录;对异地纳税企业进行清理。

(二)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各街道办事处要责成专门机构,负责存量税收属地包保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责任体系,调度工作进程,上报各类信息,从而保证包保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收到实效。

实行分级分类包保责任制,街道办事处与责任单位、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实现责任到人,确保责任制落实到位。办事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包保年入区库税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副职领导负责包保年入区库税收50-100万元的企业;科室干部负责包保年入区库税收10-50万元的企业;社区主任、经济专干按照属地重点负责包保年入区库税收10万元以下的企业;

充分发挥属地工商所、税务所、楼宇物业公司的积极性,作为包保责任制的有效补充,发挥职能作用。对可能出现问题的企业,责任人应及时报送信息并由办事处主要领导包保。

上述包保分类,各街道办事处可根据本区域存量税源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包保分工责任落实名单要上报区综合治税办公室。

(三)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属地税收包保责任制的配套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执行、落实到位。

1.建立“综合治税信息搜集报送制度”,确保动态涉税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有效。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实时掌握属地内开业、变更、废业信息;

(2)实时掌握建安(含装修)、销售不动产开工、竣工等信息;

(3)实时掌握房产交易、房屋租赁等信息;

(4)实时掌握异地纳税企业信息;

(5)稳定属地税源不流失;

(6)引导被拆迁企业在我区重新选址,继续经营;

(7)协助国、地税部门搜集相关企业涉税信息;

(8)其他综合治税工作。

2.建立走访联络制度,确保及时掌握企业涉税信息。

(1)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2)了解企业缴纳税收情况;

(3)了解企业经营策略变化等情况,重点是企业外迁、被拆迁企业选址等情况;

(4)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其他相关信息。

3.建立区街联动的“综合治税工作通报制度”。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综合治税成员单位要定期上报包保工作进展情况和协税护税情况,区财政局、区综合治税办要定期检查包保工作和交流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4.健全外迁企业“三条防线”体系。

第一条防线,通过属地包保服务,帮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税源管控关口前置。如企业出现外迁动向,要及时上报区综合治税办。

第二条防线,区工商局通过综合治税网即时传递企业迁移信息,同时协助做好稳定(挽留)企业工作。

第三条防线,通过国、地税部门在企业申请变更经营地址时,通过综合治税网即时传递企业迁移信息,同时协助做好稳定(挽留)企业工作。

区行政审批大厅要将企业迁移信息及时报送区综合治税办,并通报给属地街道办事处。

5.建立内部激励机制,调动综合治税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分工合作,协调管理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属地内建立网格化税源管控体系,把属地存量税收责任指标按街、路、小区、楼宇分解到基本单元,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一方面对固定税源进行管控,另一方面对单元内零散税源进行监控。通过联系工商、税务、物业管理部门,从源头上对税源进行管控,实现综合治税的横向管理。

通过全区各层次综合治税部门联动,实行“一企一卡制”,以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服务,实现100%走访、100%满意、100%不流失,实现纵向管理。

(五)强化服务、追踪问效

1.根据属地税源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症结,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动态跟踪服务的质量,通过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企业纳税积极性,为稳定存量税源、发展增量税源奠定基础。

2.对异动企业建立预警体系、稳控机制,制定详实的应急预案,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区综合治税办。

3.对迁址的企业,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出现此类现象。

五、监督考核

1.规章制度完善。各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稳定存量税源的工作责任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2.基础工作扎实。各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包保企业台账(或跟踪服务记录),形成月、季、年工作记录,做到底数清楚、情况清晰,企业服务满意度信息反馈及时,保证包保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3、监督考核到位。对包保工作措施到位、收效明显的街道办事处,在综合税治年度考评中给予基础分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因工作、管理、服务不到位、掌握动态信息不及时而造成存量企业流失的街道办事处,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绩效考核办法予以扣分。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税收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各街道税收属地管理的网络力量和优势,齐抓共管,狠抓收入,实现责、权、利的有机匹配,不断壮大街道财政收入规模,进一步强化街道财政功能,逐步提高街道可用财力。

二、实施原则

1、区拨财力与税收实绩相挂钩。以区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街道人员经费和条线下划经费作为各街道财力基数,与一般预算收入基本目标任务及考核目标任务挂钩,按完成情况进行结算。

基本目标任务是指以当年区人代会的增幅要求确定的全区一般预算收入目标数为基础,下达至各街道的目标任务数(包括属地企业税收及项目税收)。

考核目标任务是指以当年区政府下达的增幅要求确定的全区一般预算收入目标数为基础,下达至各街道的目标任务数(包括属地企业税收及项目税收)。

2、超额奖励与单项嘉奖相结合。鼓励完成和超额完成区下达的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目标任务,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实行多超多奖。鼓励新办或引进规模企业,挖掘各类税源,对税收达到一定规模的实行单项嘉奖。

三、实施办法

(一)对扬名街道的实施办法:在保持财政分配体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目标考核的调整。

1、完成当年考核目标任务,原则按属地企业税收完成数按原分配体制兑现:

(1)当年属地企业税收共享收入达上年共享收入基数的,得上年基本财力;超上年基数,超额部分按区得财力的80%兑现;超市人代会目标,超额部分按区所得发展资金中街道应得部分的100%兑现。

(2)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分别按比上年增长部分的30%、70%按区承担比例上解;出口退税上解按街道出口退税占全区出口退税比重计算应承担的上解数。

2、未完成当年考核目标任务,则按属地企业税收完成数按上述体制测算财力后同比下降结算财力。

3、超额完成属地企业税收目标任务且完成考核目标任务,按属地企业税收超额部分的区得财力的100%给予奖励。

(二)、对其他五个街道的实施办法:

1、基本财力的构成:

(1)区财政按规定核定的街道人员经费;

(2)区有关部门下划到街道的条线工作经费。

(各街道的财力基数见附表)

2、基本财力挂钩考核:完成基本目标任务的,可得区核定的基本财力;低于基本目标任务的,按实际完成比例结算基本财力。

3、对超额完成基本目标任务且超额完成其中的属地企业税收目标任务的,实行分段奖励:

超基本目标任务至考核目标任务之间的,按属地企业税收超额部分区得财力的10%给予奖励;

超考核目标任务5%以内的,按属地企业税收超额部分区得财力的30%给予奖励;

超考核目标任务5%-20%的,按属地企业税收超额部分区得财力的50%给予奖励;

超考核目标任务20%以上的,按属地企业税收超额部分区得财力的80%给予奖励。

4、财力的拨付兑现:

(1)基本财力的拨付:按上月累计完成税收的序时进度拨付当月的基本财力。完成或超额完成的,全额拨付当月基本财力;未达到序时进度的,则按实际进度比例结算当月基本财力。年终按最终进度进行决算。

(2)奖励经费的兑现:年终按全年完成实绩进行考核结算统一兑现。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4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进一步合理划分市与区财政收入范围,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加收入和加强城市管理的积极性;理顺税收征管关系,为企业改革发展和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稳定发展,建立市、区财源共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市对区的财政体制与中央对地方分税制改革以及省对市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相衔接。

(二)保持现行市对区分税制财政体制总体框架基本稳定。按财政收入属地原则,实行税收属地征管,按税种划分市与区财政收入范围。

(三)按照区级现行承担的事权,下划相应的财权,保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四)规范统一,便于操作。统一市与各区固定收入税种和共享税税种划分、统一分享比例、统一属地征管、统一基期年核算;规范开发区财政管理。

(五)在保证既得利益的基础上,适应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适当提高区级财力水平。

三、主要内容

(一)调整市级单列收入范围。除外地来肥建安企业、金融保险业、*卷烟厂和安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共享税收入,以及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仍作为市级收入实行单列外,其余单列企业税收全部按属地下划各区。

(二)将省下划我市的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所得税按属地下划各区,列入市区共享范围。

(三)以2002年市区财政决算数为基础,考虑区划调整、企业纳税变更以及市级单列企业和中央、省属企业所得税下划因素,计算确定各区区级共享税收入基数和属地范围内共享税收入总数。

(四)统一各区共享税分成比例。四个城区和三个开发区分别实行统一的共享税分成比例。四个城区共享税统一按30%比例分成;三个开发区共享税统一按60%比例分成。

对各区因实行统一共享税分成比例与以2002年为基期年确定的各区区级共享税收入基数占属地范围内共享税收入总数的比例不同而造成对各区财力的影响,由市财政年终与各区办理结算。各区补助(或上交)数,按核定的基数以及各区当年共享税收入比上年的增减幅度作同比例增减,并以此作为下一年度补助(或上交)基数。

(五)省地税局直属分局在我市范围内属于我市收入范围的税收征管及收入缴库,按市对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执行。属市、区固定收入的税种,分别解缴市、区财政金库;市、区共享税收入,按各区核定的共享税分成比例分别解缴市、区财政金库。同时,以2003年各区属地范围内实际征收缴入市级金库的区级固定收入数为基数,由各区定额上交市。

(六)逐步降低开发区共享税分成比例。从2005年起,三个开发区共享税分成比例每年降低5个百分点,到2010年实现城区与开发区统一共享税分成比例。2005-2010年期间,对三个开发区因降低共享税分成比例所减少的区级财力,由市财政年终结算返还给开发区,专项用于开发区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和建设性支出。

(七)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分配办法。城市维护建设税划作市、区共享税。2004年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缴库及各区城市维护费经费供给渠道暂维持不变;从2005年起,各区属地范围内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单列企业和行业随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按核定的各区共享税分成比例分别解缴市、区财政金库。有关各区城市维护、管护、养护、建设及管理方面的收支基数,由市级各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局根据市、区城市管理事权划分情况以及财随事转、财随人走的原则,另行核定下达。市级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按2002—2003年市实际下划各区的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数占市级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的比例,结合市与区教育管理方面事权划分情况,核定市对区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分配比例,具体比例另行下达。市对区按比例切块分配的资金,由市财政局配合市教育局按各区的在校学生数量比例切块下达给各区财政,由各区专项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布局建设。

(八)重新核定各区所得税基数。各区所得税基数以2002年各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绩(全口径),乘以75%比例计算核定。从2004年起,各区实际入库所得税达到基数的,市按核定的所得税返还基数全额返还;达不到基数的,市相应扣减对区的所得税返还基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别考核)。

(九)市区范围内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收入由市农税部门统一征收管理,收入全部作市级收入缴库。耕地占用税区级返还比例仍按原规定执行。各城区范围内征收的契税不予返还;三个开发区范围内征收的契税,按市财政已核定的基数,基数内收入全额返还,超基数部分按40%予以返还。政务文化新区范围内征收的契税暂比照开发区的政策,返还用于政务文化新区建设。

(十)取消各区体制递增上交,简化市、区财政结算。各区体制上交以2003年实际上交数为基数,实行定额上交,不再逐年递增。将市对区各项补助以及区对市各项上交进行合并相抵,核定各区定额上交(或补助)基数。

四、配套措施

(一)各级税务部门和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国库部门要配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做好税收征管和金库管理的配套工作。税务部门要严格按照调整后的财政体制所规定的收入范围和分享比例,依法组织各项收入,分别解缴各级国库;同时,结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征管机制和手段,提高征管效率。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国库部门要及时调整收入入库程序,确保收入准确、及时入库。市财政和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国库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预算资金及时到位,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需要。

(二)在本体制实施前,中央和省、市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收入与支出(返还)相对应”的原则,收入归哪一级财政即由哪一级财政兑现;各区要对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认真清理,凡优惠政策到期的,一律停止执行。实施新体制后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按“谁定政策谁负担”的原则兑现,重大项目需市、区共同负担的优惠政策,须经市政府研究确定。

(三)各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安排使用好市下划的财权,强化预算约束。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保证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区政府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区对街道(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四)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分解细化市区两级的事权,并按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财随事转、财随人走的原则,合理确定下划各区的财力基数,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工作步伐。各职能部门要制定资金使用细则和监管办法,确保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和及时到位,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几项具体规定

(一)严禁利用税收先征后返政策进行“拉税”。从2004年起,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对已在我市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实行税收先征后返,要求(或吸引)企业跨区变更纳税登记。对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除给予通报批评外,市财政将按其对企业的税收先征后返还数额,相应扣减所在区财力。

(二)实行税收属地征管。所有独立核算企业,一律按属地原则办理纳税。对确因企业生产经营地点改变需跨区办理纳税变更的,对年地方收入超过3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市国税、地税部门按季将跨区变更纳税的企业名单以及企业前一年度分税种入库情况提供给市财政局,由市财政核实后相应调整有关区的财政体制基数。对年地方收入小于30万元的企业,不调整区级财政体制基数。非因企业生产经营地点改变,一律不得跨区办理纳税变更。

(三)关于市区范围内企业转移到3县进行生产经营的税收征管及收入分配。从2004年起,对原在市区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转移到3县进行生产经营的,税收分配兼顾市与区、县利益。

对市区范围内的企业在3县设立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的,其税收征管和缴库级次不作改变,对企业的税收增量,按销售收入系数分配办法计算,市财政按30%比例补助给企业分支机构所在县,市与企业所在区按分成比例分别承担。

对市区范围内企业转移到3县进行生产经营,并实行独立核算的,其税收由所在县国税、地税部门征管,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个税种地方留成部分(以下简称“四税”)按7:3比例分别解缴市、县财政金库,其他税种全额解缴县级财政金库。对年税收收入规模(转移前一年度税收实绩之和,下同)在200万元以下的企业,市财政按企业年度实际缴纳“四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的40%补助给企业所在县;对年税收收入规模超过200万元的企业市与县不另行结算。年终,市财政以转移企业实际缴入市级金库的“四税”收入数以及各区共享税分成比例对转移企业原所在区给予补助。

(四)规范开发区财政管理。从2005年起,3个开发区财政预算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后,报送市财政部门并表汇总,提交市人大审议批准后执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审计报告制度。

六、实施时间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5

20*年市对区执行新一轮财政体制以来,我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体制改革前的20*年9.95亿元增加到20*年的26.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8.2%;财政总收入从20*年20.6亿元增加到20*年的46.2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2.41%,可用财力从3.48亿元增加到8.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4.8%,一般预算支出也从3亿元递增到20*年的8.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0.4%,总体看财政体制运行良好.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主要成效: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截止到20*年我区财政总收入由体制改革前的7.1亿元扩大到现在的将近46.25亿元,总量增加了五倍多。新体制打破了将企业作为政府行政附属物的传统理念、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居民三元结构的要求,理顺和密切了市区各级政府和辖区内各类企业的财政利益分配关系。有助于将市、区、镇(街)三级政府共同致力于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加快经济发展、共同做大市区财政蛋糕的积极性,在营造公平纳税、平等竞争环境、促进市区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快速集聚、激发市场经济主体活力、加快市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政策引导和效应作用。

2、新体制充分体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增强了区级财政支出的实体地位。在财政支出基数的核定方面,既考虑了改革原体制中市区义务教育、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基数定额补助、我区新增支出缺乏财力保障的不合理性、同时对已经明晰、理顺的事权、按照财随事转的原则,合理核定了相关支出基数;也考虑了体制运行过程中事权变动、支出基数调整和改革后体制的对接,归并了原来市对我区的补助项目、建立了收支挂钩的财政支出正常增长机制,我区财政支出实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

3、新体制充分体现了“鼓励发展、兼顾公平”的原则,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分配总体要求。一方面通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全额比例分成、转移支付补助与收入挂钩增长、财政收入超收奖励以及财政收入上台阶奖励以及对招商大项目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等政策实施,充分调动了我区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在三个区之间统一分成比例、转移支付、企业外迁调整收入基数等措施,达到了区与区之间财力分配的相对平衡,避免了市区之间、区与区之见互挖税源,缺乏合力的局面,体现了建立市区经济利益共同体,市区两级共同做大财政蛋糕的政策意图;既保障了市宏观调控能力,又做到了调动区积极发展的有机统一。

4、新体制中房地产建筑业的项目属地征管政策,成为推动我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体制调整前,我区建筑房地产企业异地注册,本地开发现象较多,税收流失严重,每年流失税收达2亿多元。20*年新体制规定建筑房地产业的项目属地征管,为此20*年我区在市区率先成立建筑房地产业项目税收管理办公室,加强两类行业税收的项目管理,仅直接征收建筑业税收就已经超过5亿元,每年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入房地产业项目税收过亿元,*年两行业税收总额达11.6亿元。建筑房地产业税收的高幅增长,成为我区此轮财政体制中收入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三、新一轮财税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体制运行几年来,基本实现了新老体制的平稳过度,但也同时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属地化管理事权扩大,造成新的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企业属地管理后部分事权下移到区级,相应财权未能及时调整到位。20*年12月市属企业明确属地管理后,改革了原来市属企业由政府主管部门扎口管理的模式,按照企业经营发展自主和社会管理属地的原则,将其党群组织、安全生产、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统计报表、人事人才管理、档案管理等等社会管理职能分别移交给我区负责,但是相应的财权没有实现同步转移,没有能够作到财随事转。

2、属地企业经营者身份观念和市级相关部门管理工作思路有待改变。一方面,部分属地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或多或少存在原市属企业的身份观念。我们想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源情况,得不到企业的配合,区级相关部门工作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市级有关部门片面强调属地管理,把一些理应由市级部门负责的事权推给区级部门,比如部分市属企业(二纺机械厂、航海仪表厂、国源大酒店等)的改制及资产处置等遗留问题。

3、对严肃查处不正当手段挣拉、互挖税源的违规行为惩治不力。尽管新一轮财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三个区之间互挖税源现象的发生,但是市级政府对个别区违反国家税收政策,出台优惠返还政策等违规行为仍然惩治乏力,使得我区目前仍然存在着部分在我区生产经营、异区注册现象。此外在企业税收级次调整上,个别区仍然存在着擅自通过税务部门调整企业级次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区企业税收企业调整工作。

4、税收统计报表与金库报表的不一致,影响了我区财政资金调度。市区金库分设,但是在企业入库级次上,不能及时调整到位(如外区注册我区经营的房地产项目税收),导致每年年终结算时我区税收报表统计数远远大于我区入库税收总额,总决算报表反映收入数与实际结算税收收入数不一致。由此带来一是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往来款的形式,向市财政“借”本来就属于我区财力的资金,影响了我区机关正常运转;二是给预算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我区当年财政急需安排的一些支出没有相应资金不能形成支出,形成财政结余,或者年终追加调整预算数较大,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

5、因基数扩大,税种留成比例相对下降,挫伤了基层抓税源经济的积极性。此轮财政体制因为税收下放属地管理后,收入基数扩大,相应税种留成比例下降,虽然财力总量影响不大,但是财力分成比例的下降还是影响了部分基层发展税源经济的积极性。目前增加100万元增值税,区得财力仅仅为6.25万元,增加100万元企业所得税,区得财力仅为10万元,分到基层街道更少,部分挫伤了基层财政发展税源经济的积极性,普遍认为税源增加财力不如资产收益来得实惠。

四、微调市区财政体制的建议

本轮市对区财政体制总体上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微调建议:

1、对适合基层征收管理的税种和行业逐步纳入综合治税的征管范围,进一步加大留成比例。比如目前已经实施的出租房屋税收等,为提高基层协税护税积极性可实行全额留区或者进一步提高分成比例。

2、进一步理顺调整相关财权与事权。最近几年,随着体制调整,市级事权不断下放,造成区级人力、财力相对不足。希望市对已经下划的事权和今后要调整的事权充分考虑财权的配套,真正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3、我区地处主城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建设的加快,我区规模以上企业退城进郊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工业企业受到地域、规划的限制纷纷外迁,严重影响了我区税收基数,希望市财政能够在新一轮财政体制微调中予以关注和补助。

4、我区目前税收结构中,建筑房地产业税收高达33%左右,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及可开发地块日益减少,我区建筑房地产业发展将明显趋缓,必然给我区税收高幅增长带来影响,希望市政府能够对此给予财力倾斜补助。

5、在招商引资政策上,希望市政府能够统一市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避免市区互挖税源,形成恶性竞争;二是更好地吸引重点企业落户,如在中央商务区的优惠政策,可形成共同扶持,错位扶持的良性机制。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税收属地管理,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企业管理以及各种载体建设,调整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实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确保全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构建协护税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又好又快增长。

二、工作目标

根据2009年财政收入预期完成情况,2009年财政收入工作目标安排如下:

1、一般预算收入;

2、建设工程项目税收;

3、协护税;

4、重点企业税收增长率;

5、引进企业当年产税额。

各项工作目标要具体细化到各职能部门和街道,有关财力分成和工作奖励在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和职能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中予以明确。

三、工作重点

2009年,由于项目税收不确定、企业退城进园、税收政策调整、行政性收费停征等因素的影响,我区协护税工作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全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调整考核体系,完善属地征管

1、进一步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办法。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企业和项目全部属地到所在街道,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充分调动街道协护税工作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以一般预算收入为主,项目税收和协护税为辅的街道税收考核体系。同时,对各税务征管分局下达增长目标,进一步加大征管质量的考核力度。

3、进一步完善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在确保重点支出的前提下,结合税收进一步属地管理,建立财力与税收紧密挂钩的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为调动金山北科技园、北创科技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办企业的积极性,其新增财力的分成办法在街道财政管理体制中予以明确。

(二)抓好重点项目,发挥拉动作用

要把重大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放在首位,举全区之力确保项目税收达到预期目标。

1、抓好城市综合体建设。要抓好凤凰城、金太湖、霞美路、天鹏、科创中心等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进度,明确街道主要领导为责任人,加强跟踪服务。

2、抓好经营性地块建设。要抓好富城湾、盛世新城、阅山花园、兴源家园等经营性地块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强跟踪服务。

3、抓好安置房建设。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

4、抓好惠山古镇开发建设。加快核心区重要节点以及古祠堂群的修复工作,加快风貌区规划方案的启动建设。

(三)抓好重点企业,巩固支撑作用

1、加强重点企业服务工作。对税收缴纳前200家重点企业,作为今年协护税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明确税收增长目标,明确责任,搞好分析,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长远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扩大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2、积极做好稳心留根工作。

3、重点关注企业迁移情况。

4、加强招商引企引资工作。加大各类招商载体建设,引进产税2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家,100万元以上8家,50万元以上28家。

5、加强总分机构清理工作。

(四)完善委托,确保应收尽收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街道个体及零星税收委托站的工作,充分发挥点工作站的职能,挖掘税源,提供信息,协助税务机关做好协护税工作,争取税收增长20%以上,增量达到500万元。

1、及时摸清和掌握个体工商无证户的有关情况;

2、及时摸清和掌握个人房屋出租户的有关情况;

3、及时摸清和掌握个人房屋装饰装潢的有关情况;

4、及时摸清和掌握门店装饰装潢的有关情况;

5、及时摸清和掌握企事业单位基建及装饰装潢的有关情况;

6、及时摸清和掌握其它税源的有关情况。

(五)抓好纳税评估,提高征管质量

在加强企业服务,不收过头税的同时,要依法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做到各种税收应收尽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1、开展正常企业纳税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

2、对税收负担率偏低等异常企业开展纳税评估。

3、对关闭、清理企业实行税收清理,确保税收不流失。

(六)抓好非税征管,发挥补充作用

1、对所有行政性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清理,重点清理资源性收费和环卫作业有偿收费,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

2、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强街道公有资产收益的管理;制定专门办法,逐步规范村级股份合作社各项收入管理。

3、加强非税收入征管质量的考核,完善非税收入激励奖惩工作机制。

四、工作措施

1、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协护税工作的领导。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提高对做好协护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建立健全协护税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目标层层分解、责任明确到人的协护税工作机制。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7

(一)行政事务属地管理

行政事务属地管理是指各乡镇、街道根据职能对本辖区内的服务业单位进行党建、计划生育、劳动监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日常事务管理。

实行行政事务属地管理的服务业单位是指非国有企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不包括国有企业法人、行政事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二)属地统计

属地统计是指本办法第一条列举的所有服务业单位的统计数据,全部划归到乡镇、街道。统计方法由统计部门按其制订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进行。

税收统计由财政地税、国税部门依据20*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名录中服务业单位的隶属地和本部门法律法规,相应调整本部门服务业单位的税收统计隶属地。

(三)对年营业额超过5亿元(含)的企业实行一企一议政策。

二、服务业单位的类型

服务业单位按法人性质分为企业法人、行政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个体经营户。

三、服务业单位隶属地的确定

(一)部门管理单位。部门管理单位一律划归单位实际经营所在地乡镇、街道管理;涉及多地经营的,参照本条第二款异地(多地)经营单位确定归属。

(二)异地(多地)经营单位

1、在隶属地无经营场所且经营场所只在一个乡镇、街道的单位,由单位经营所在地乡镇、街道属地管理。

2、在隶属地无经营场所且经营场所涉及多个乡镇、街道的单位,由单位自行确定归属。

3、经营场所涉及隶属地和其它乡镇、街道的单位,由单位工商注册地乡镇、街道属地管理。

四、服务业单位隶属地的调整

服务业单位属地管理每年调整一次,各乡镇、街道在每年年底前将拟调整的单位报区发改局,经区发改局审核报区政府同意后年度《服务业属地管理调整单位名录》,各相关部门根据名录及时调整。

五、服务业考核指标的调整

服务业属地管理后,服务业单位的服务业增加值、营业额、财政收入等数据调整到新隶属地,并同口径调整考核基数。考核指标和经济指标统计工作由区发改局和区统计局负责调整;税收考核指标由*国税分局和区地税局负责相应调整,财政考核指标由区财政局负责调整。

六、服务业财政体制分成的调整

按照“属地管理、兼顾既得利益”的原则调整。服务业单位隶属关系发生改变后,以调整年上一年入库税金为基数,基数部分给调出乡镇、街道或区级,超基数部分给调入乡镇、街道。如调整年财政收入少于上一年,相应减少原隶属地财政分成。

七、部门职责

负责服务业单位注册登记的工商、国税、地税、统计等部门,要按照本办法对现有服务业单位的隶属地进行调整,对新办服务业单位要加强隶属地的认定和审核。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8

一、关于税源管理、税源管理模式及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什么是税源管理。广义的税源管理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税收立法层次上的管理,即宏观税源管理,包括对什么征税,税基确定,以及每个税种的具体减免、扣除、抵免、优惠政策的落实等,这都属于立法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执法层面上的实务操作管理,即微观税源管理,主要是监督对现行税收政策的具体落实,即对具体税基的核实、监督、管理,属于税收政策法规的实施管理。

(二)税源管理的基本模式。总结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及其演变,税源管理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属地管理。主要是责任到片、到人,各税统管,所以也称分片管理。其特点是管理者对所管区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税源变化的掌控及时、准确。但因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对技术含量较高和行业特征突出的税源,难以提高管理质量。二是集约化管理。主要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对经济发展及完成税收任务联系紧密的重点税源所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管理资源的配置。但如果这些骨干税源分布不集中,或者各个骨干税源和行业特点差异大,有可能增加管理成本,如山区小矿山、砂石厂等。三是专业化管理。也被称为行业管理,主要是以行业为对象划分管理组,各管理组只对某一种或一类行业进行管理。其特点是有利于对专门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详细掌握行业特点,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但如果同一行业的地域分布较广,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准确掌握同行业中各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即掌握了行业共性却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个性差异。四是简易化管理。如委托扣税,或者采取简易申报、简并征期、重点巡查的税收管理模式。其优点当然就是简易,尤其是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简易化管理模式,更是今后税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资料显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纳税人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与此同时,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在不断创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如果仍沿用传统的人盯人、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的单一方式管理税源,显然已难以适应,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五是社会化管理。主要是针对零星、分散,容易流失的税源所实行的委托等管理方式。优点是在及时控制税源流失同时,相应降低了管理成本。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显然,就税源管理的概念而言,本文所称税源管理应属于第二层次的税收政策法规的实施管理;就税源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是指在现阶段既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态下,山区税源管理的模式。它不可直接套用上述某一种或几种现存在的管理模式,而要根据山区税源的实际分布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科学选择。

二、关于山区税源管理的模式

(一)山区税源的特殊性。为了选择适合于山区的税源管理模式,必须首先摸清山区税源的特殊性。税源分散是山区税源的主要特征,这是由于山区人口居住不集中,绝大部分纳税主体都没能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加之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使其经营活动的技术含量较低,大多数纳税人都只能从事亦工亦农、亦商亦家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不间断经营周期”大多小于一个自然年度,如季节性经营。且大多数是就地取材似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农产品加工业、矿山开采业、建筑材料加工业等。这种特殊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了山区税源大多呈现五种基本特性:一是税源分布的分散性,这是由居住地的分散性所决定的;二是税源规模的弱小化,这是由经营者普遍较低的经营能力决定的;三是纳税主体自身管理的随意性,这是由纳税主体家庭化经营所决定的;四是税源种类的零星化,这是由就地取材、“靠山吃山”的经营模式决定的。五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难度大,主要是纳税主体自身落后的经营手段、不规范的财务管理状况等,难以实现自身管理的信息化,也不具备税源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就税源管理而言,要摆脱传统管理模式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二)目前山区税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由于山区税源本身的特殊性,客观地要求税源管理模式的特殊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山区税源管理很难寻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管理模式,主要原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统一规范的制约,失去了山区税源管理的特色和灵活性。一般说来,上级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大多是根据经济发展,或者税收工作本身发展的需要,从宏观出发制定的,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要求的,但事物的特殊性是永远存在的,在大多数地区普遍适用的模式或方式、方法,不一定适用特殊地区和特殊环境。二是受人为的极端因素影响,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年代,领导层作为决策者,对工作适时地进行改革是很正常、也是很必要的。但作为政策的执行者,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差异,若不从实际出发去执行上级政策,就不能如期带来工作的积极进展,有时反而给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就税源管理工作而言,每隔三五年就“规范”一次,具体表现在与税源管理模式紧密相关的人事、机构的安排和设置上,以及表现在各种管理手段的应用上,如:一时要大集中管理,一时要设分局或实行管理员管片制度;一时要实行微机监控,一时要实施《管理员手册》等。且每有新的模式出台,就必定要求统一实施和检查验收,使得山区本来有限的管理力量大量地耗费在频繁的机构撤并,繁琐的编造资料、手工录入、手工记录等无用劳动之上,也就是典型的闭门造车,应付检查,从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跟踪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工作。

(三)适应山区税源管理的基本模式。从上述论述可以得知,山区税源管理不易套用固定模式,而应根据各个山区的具体情况,如税源结构、税源分布等情况,考虑税源管理成本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分别采用多种模式,或者综合采用多种模式。但就目前大多数山区的发展状况而言,属地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等,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模式一,以属地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模式。

模式二,以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专业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模式。

模式三,以专业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模式。

三、山区税源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如前所述,上述三种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山区的地理环境、税源分布、税源结构等情况具体而定,更可以突破上述模式。

(一)模式一的路径选择。对于山大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采用本模式,即以属地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上,不宜采用以县局为基层的大集中模式,也不宜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置基层分局(或税务所,下同)。其理由是,若在这种地区实行大集中模式,管理人员集中在县局,而管理对象即税源却遍布于几十及至上百公里之外,这会使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被消耗在路途中,交通费、食宿费等管理成本增大,管理工作难以深入,管理质量低下,如五峰国税局就曾采用过大集中模式,全局30多名税源管理人员集中在县局,而2000多户纳税人却颁布在2372平方公里内的大山里,因管理质量每况愈下,不得不重新设立分局;而若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设置分局的话,势必因机构臃肿和“僧多粥少”而增加税源管理成本,或者因机构多人员少而造成实际管理力量薄弱,还有可能因执行政策不统一造成税负不公等问题。而应以自然经济区划为基础适当集中设立分局,如五峰县8个乡镇,一共只设立了3个分局,这就兼顾了方便、效率、节约、执政政策规范等因素,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是分局对管辖范围内的各税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对特殊行业,由县局组织力量,通过试点探索行业管理规范,试点成功后再在全县各分局推广运用。如五峰县是一个茶叶之乡,年该县组织茶叶行业税收管理试点,探索出了茶叶生产的能耗(电、柴)与生产量的比例关系,以及包装物等外购材料与产品销售的比例关系及弹性系数,通过在全县各分局推广运用,使全年的茶叶税收较2007年增长35%。年该局又对矿产行业实行管理试点,探索出了雷管、炸药等控管爆破物资与矿产开采量的比例关系及弹性系数,通过在全县各分局推广运用,1至7月累计入库税收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2%。

三是对全县年税收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纳税主体,或者对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行业,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由县局统一组织实行集约化管理模式,即县局统一制定管理措施和跟踪监督,由各分局分别执行,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行网络管理、纳入重点税源管理对象等。依然以五峰国税局为例:该局年1至6月平均在册纳税人2200户,年上半年实现国税收收入3715万元。其中,该局将年纳税额在30万元以上的18纳税人纳入重点税源管理对象,半年来实现税收2841万元,占半年总收入的76%。

四是对起征点以下或者零星税源,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辅之以社会管理和简易化管理等模式。如五峰国税局在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到现行水平以前,曾有60%的管理力量在管理着占全县国税收入总量3.8%的税源,后来以委托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管理员的主要力量集中到了重点税源的管理之上,实现了当年入库税收超历史、超计划。

(二)模式二的路径选择。对于区域面积较大,但重点税源却相对较为集中的山区县,可以采用模式二,即以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专业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等模式。重点税源是指企业规模、经营收入、纳税额等相对较大,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对经济发展及完成税收任务联系颇为紧密的纳税户。如果这类纳税户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则采用以集约化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可以采用以县局为基层的大集中模式,在边远地区适当设立税源管理点。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是以县局为单位,配备骨干力量,对全县的重点税源进行集中管理。

二是对年税收额在规定数额以下的纳税户,以经济区划为基础,设立税源管理点(或处),实行属地管理。

三是对起征点以下或者零星税源,辅之以社会管理和简易化化管理等模式。

(三)模式三的路径选择。对以当地特色产业、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大型商贸行业等为主导税源的山区县,可以采用模式三,即以专业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辅之以集约化管理、属地管理、简易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等模式。机构设置则根据税源的分布情况,相应实施以县局为单位的大集中管理模式(税源较为集中时),或者以经济区划为基础设立分局(税源较为分散时)。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是县局统一组织,以当地规模较大的行业、企业为单位,成立行业管理组,分别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深度和管理质量,如茶叶行业税源管理组,煤炭行业税源管理组,金属矿产行业税源管理组、商贸行业税源管理组等。

二是对较大规模的行业、企业以外的企业分别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管理模式:若税源分布较为集中,可以实行二级专业化管理或集约化管理等模式;若税源分布较为分散,可相应实施属地管理模式。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9

一、财政体制调整的基本目的

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深化财税改革,建立属地化税收征管体系。进一步理顺区与街道办事处的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发展区域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逐步提高街道办事处财政保障能力,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财政体制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税收属地管理原则。以行政区划为准,税收按照属地征收管理和划分归属,逐步建立健全属地化税收征管机制。

(二)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统筹考虑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合理确定其支出范围和标准,建立较为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街办职能的正常履行。

(三)鼓励发展原则。按照税收增量实行分档分成,鼓励街道办事处逐步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和税收总量,提高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水平。

(四)公平合理、简明规范原则。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统筹发展和平衡的基础上,体制设计和实施办法力求科学公正、统一规范、简单明晰、便于操作。

三、财政体制调整的基本内容

(一)体制模式

对街道办事处实行“税收属地征管,增量分档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税收征管范围和收入基数

按照税收属地征管的原则,以行政区划为准,凡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以内的工商税收收入,均属街道办事处的征管范围。东环科技城区域内的税收征管,统一由东风街道办事处负责。

以街道办事处上年实现的区级税收收入(不含城市教育费附加)作为收入基数。按照本体制规定,街道办事处2011年收入调整计划见附件。

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实现的地方税收为区本级财政收入。

(三)财政供养范围和支出基数

主要包括财政供养范围以内的人员经费,日常办公经费,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城市管理以及其他必须安排的支出。

街道办事处按照如下标准核定支出基数:

1、人员经费

(1)工资费用,包括工资、规范津贴补贴、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项目在内,在职全额行政事业人员按照年人均5.5万元标准核定。原洪家楼镇分配到街道办事处的非在编人员按照年人均2.4万元标准进行差额补助。

(2)离退休费用,包括住房补贴、生活补贴、规范津贴补贴、护理费、活动经费在内,离休人员按照年人均3万元标准核定,退休人员按照年人均2万元标准核定。

2、日常办公经费

按实有在职行政事业人员年人均0.5万元标准核定。

3、社会服务费用

计划生育经费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标准核定。社区工作经费按照济发〔2007〕28号文件规定执行,社区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依据有关政策由市、区两级按照5:5比例承担,街办财政体制不再核定居委会办公经费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补助经费。

4、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和其他社会服务费用

每街办按照120万元标准核定。

(四)税收增量分档分成

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计划,计划内增量部分,山大路、东风街道办事处按照10%分成,洪家楼、全福街道办事处按照15%分成。超计划增量部分,四个街道办事处均按照60%分成。增量分成收入主要用于招商引资、财源建设等经济发展相关支出。税收增量分成收入不计入街道办事处财政支出基数。

未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计划,但超过上年收入基数的,只保支出基数,不实行增量分档分成。

未完成上年收入基数的,按照减收比例相应扣减支出基数。

因重大政策调整、重点工程建设或其他特殊因素造成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发生较大波动,由区财政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对其收入进行适当调整。

四、配套措施

(一)各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强对财税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财税工作职能,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计划。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支出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各街道办事处的支出基数由区财政局根据本体制规定测算确定后另行下达。

(三)本意见执行期间,各街道办事处的增人增资、政策性增支和事权范围内的其他支出,全部由街道办事处自行负担。

(四)各级征收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组织收入,不得在街镇之间调剂税收收入,否则将扣减街道办事处相应财力及组织收入部门的征收经费。

(五)因街道办事处管理不到位,致使辖区内税收转移或流失,由区财政部门按照税收转移或流失额所占该区域区本级税收额的比例,相应扣减街道办事处当年的财力。

(六)各街道办事处每月的调度款由财政部门根据其财政收入进度情况安排拨付。

税收属地管理范文篇10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综合治税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管理、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税税收保障体系,成立以镇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综合治税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所。领导小组采取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等形式,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强化地方税源控管的具体措施。同时,各成员单位要严格落实综合治税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综合治税工作体系,积极支持、协助配合税务部门建立税源监控体系,提升税源管理质量,加强征收管理,实现对地方税收的综合治理。

二、任务要求

1、强化税收属地管理,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在综合治税工作中的作用,全方位掌控街、村属地重点税源行业及分布情况,加大属地税源监控力度,确保属地税源不流失。

2、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为税源经济建设体系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3、调动全镇上下和有关部门工作积极性,形成全镇上下齐心抓税收的合力,增加财税收入,确保完成全年财税收入任务。

三、综合治税职责

1、协助税务机关宣传国家税收法规、规章和政策;

2、协助税务机关调查了解本地区税源,配合支持税务机关依法征税;及时向当地税务机关检举、揭发纳税人的偷税、漏税行为;

3、协助税务机关加强零星税源的管理,做好偷税、漏税、抗税、逾期未申等违规情况的查处工作。

4、在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税务登记服务工作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税务机关做好日常税务征收管理工作。

5、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所、土管分局、派出所等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做好典型税源调查,土地使用、交易等税源信息采集、监控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建立联络工作机制。各综合治税机关单位必须明确一名综合治税工作负责人,负责综合治税协调工作。

2、建立动态信息反馈制度。对时效性变化很强的信息,要不定时、不定期地进行反馈,以便税务机关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开展税收征收管理服务。

3、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召开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沟通工作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促使综合治税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4、各管理区、村要建立固定人员的综合治税组织,设立综合治税办公室并挂牌,综合治税办公室设有联系电话。

5、各管理区、村建立税源征收登记台账,及时登记税源变化情况及税款征收情况,及时与国、地税好生分局定期核对。

6、各级综合治税组织对于本辖区内的税源应进行认真摸底调查,发现漏征、漏管户及时上报国、地税好生分局,使其纳入正常征收管理轨道,发现业户申报税额明显低于实际应缴税额及漏缴、少缴税款的,要及时上报国、地税好生分局调查核实,使其税负公平、合理。

7、综合治税人员,应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及税收工作制度,如有损害综合治税组织声誉的行为,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五、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