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统计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6 09:05:51

实用统计学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1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操作及抢救治疗的场所,是医院组成中较为重要的部门[1]。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室的硬件水平、医师的技术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不同的护理质量对手术的好坏与预后情况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手术患者一般存在较为严重的负面心理情绪,如对手术的恐惧、紧张、抑郁、焦躁等,需要通过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消除。现选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24例患者,其中62例结合护理干预,详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24例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0.2±5.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中学28例,大学及以上14例。研究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0.6±6.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例,中学27例,大学及以上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做好术前准备(血液、补液的准备),清点手术器械,协助医师穿手术衣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术前:行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对患者进行宣教,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信息及手术的原理及步骤等,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热情且沉稳的态度,并注意言辞的确切,对患者存在的疑惑进行相对应的解答。②术中:进入手术室时,首先应对患者进行环境的介绍,帮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在传递器械过程中,应做到及时、准确,并保持病室的安静,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温度、失血情况等,做好应对准备,防止意外的发生,降低手术的风险。③术后:手术结束后帮助患者拭尽皮肤上的血迹、汗液等,整理好患者的衣物,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告知其注意事项。

1.3疗效评价标准

探究两组间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2]:轻:50~59分;中:60~69分;重:≥70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3]:轻:53~62分;中:63~72分;重:≥73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责任较为重大,进入手术室的患者多为急危重症,需要紧急治疗,因此手术室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存活率。现今,随着改革的开放,生活科技水平的提高,对手术室的要求也随之升高[4]。传统护理较为笼统,仅针对患者的生理进行护理,由于缺乏针对性,因此不良反应较多,且无法照顾到患者的心理状况,影响了预后。护理干预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经验及知识水平对传统护理进行总结与弥补,根据诊断的特点、患者康复的潜力、患者与护士自身的能力,护理研究的结论成果、恢复健康的潜力等综合判断后,确定具体的措施,相比与传统的护理更加人性化,从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方面的支持。有研究显示[5],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手术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效的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缓解,使患者了解到手术的原理、目的,减轻心理负担,认识到治疗及手术的重要性,手术中及时准确的配合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的质量。综上所述,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提高了手术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谢婷婷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洁净手术部

参考文献:

[1]洪小美,陈丽锋.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9-20.

[2]张秀英,朱国红,叶惠艳,等.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7-18.

[3]王凌云,陈英.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57-58.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气压止血带;骨科;皮肤损伤

气压止血带可通过气压的改变对血管进行压迫,有效阻断患肢血流,达到止血目的,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受到四肢外科手术的广泛欢迎[1]。但其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由于手术所需时间较长,局部肢体长时间处于正性压迫作用下,极容易出现缺血缺氧,造成组织细胞损伤[2]。皮肤损伤作为气压止血带的常见并发症已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如何在围手术期对局部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成为护理工作的关键[3]。本研究中,作者就人性化护理对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患者中的影响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来本院骨科行四肢远端手术的患者212例,排除化脓性感染、严重挤压伤、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等禁忌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6例。1.2方法。1.2.1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气压止血带,采用JS-827A型电脑气压止血带,宽度为5.5cm,上肢手术选择长度为52cm,固定部位为上臂上1/3;下肢选择60cm长度,固定部位为大腿根部上1/3处。局部用脱脂绷带平整包裹作为衬垫保护皮肤。工作时间控制在1h左右,工作压力控制在上肢<35kPa、下肢<75kPa。1.2.2护理方法。1.2.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术中时刻注意密切观察,在合理控制充气时间、检查止血带工作情况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局部皮肤状况,一旦出现压红症状,应及时与手术医生、麻醉师沟通处理。1.2.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①术前:做好疾病宣教工作,就手术流程向患者做简要讲解,说明止血带的工作原理,并强调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感觉丧失等不良反应。充分关怀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其紧张等不良情绪。②术中:选择合适绷带作衬垫,松紧度以一指为宜,并充分固定防止滑脱。合理规划调度,严格控制手术时间,若>1h,则视分次缓慢情况放气10min,并抬高患肢,保障局部血供。③术后:松止血带后需对局部血供进行密切观察,并对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辅助按摩促进血液循环。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3.1皮肤损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皮肤损伤情况分为暗红、淡红、无压红。1.3.2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疼痛、肢体麻木、静脉血栓、止血带休克等。1.3.3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从沟通、环境、操作等方面对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完全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完全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皮肤损伤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肢体麻木、静脉血栓、止血带休克的发生率分别为10.38%、9.43%、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53%、58.49%、3.77%、4.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2.45%(98/10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9.06%(105/10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气压止血带可通过电脑调节相关参数,可通过对压力和时间的调控,自动泵气从而达到理想压力值并维持,是一种较为安全高效的止血设备。气囊在气压泵的作用下,快速充气,压迫局部止血,可在短期内阻断血流,从而降低了术中出血,极大的方便了手术操作[4]。不恰当的使用虽然在术中没有明显弊端显现,但可遗留一定程度的皮肤损伤,严重者可导致神经损伤及止血带休克等并发症[5-8]。本研究就人性化护理对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患者中的影响展开探讨,并从皮肤受损情况、并发症及满意度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肢体麻木、静脉血栓、止血带休克的发生率分别为10.38%、9.43%、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53%、58.49%、3.77%、4.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2.45%(98/10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9.06%(105/10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患者体质各异,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但对照组较观察组更为严重,这可能与术中捆扎过紧,压力过高,血流长期不畅有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护理满意度也较低。人性化护理可有效规避应用止血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效保护患肢局部皮肤,有利于后期的恢复。

手术本身作为一种较为强烈的刺激,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无疑会加重这种影响,甚至影响后期的恢复。人性化护理从患者自身的需求出发,从生理、心理等角度对患者进行周到的护理,在沟通医患关系的基础上,为患者术后的恢复打下了坚实保障。在护理工作中,应面向患者做好知识普及,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袖带,以衬垫辅助保护局部皮肤,同时密切把握时间和压力,最大限度降低对皮肤的损伤。

参考文献

[1]孙慧.石蜡油和无纺布在骨科手术中对气压止血带受压处皮肤损伤的影响.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2):91-92.

[2]韩珂.电动气压止血带采用不同衬垫材料的止血效果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2):64-65.

[3]张林,吴惠.不同衬垫材料在手术室气压止血带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218-219.

[4]蓝彩英,杨爱群,练满娇.四黄膏预防气压止血带受压部位皮肤损伤的效果观察.吉林医学,2017,38(3):581-582.

[5]杨剑云,陈红剑,伍梅珍,等.弹力袜套防气压止血带防治受压部位皮肤受损价值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2):102-103.

[6]李志超.电脑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7):859-861.

[7]马琴.电动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医药前沿,2016,6(21):300-301.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统计;案例教学;教师角色

统计学是对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一门方法论学科。社会统计学是将统计学用于社会学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是社会学专业及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社会统计学以概率论为数学理论工具,介绍一系列可用于描述、整理和解释资料或数据的统计工作和技术。社会统计学是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统计和研究自然社会事物的规律,对事物进行归纳推理。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JohnBoehrer教授对案例教学定义如下: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让学生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统计理论的认识,还能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师是课程定位认知的导航者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文科生,对数字与数学普遍不是很敏感,数学基础差,数学知识储备有限,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不足。很多学生由于数学难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学习动力不足。进入本学期第一次社会统计学课堂,我就了解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学生反映,以前就没有学好数学,教材内容多,图表多,公式多而又难,抽象的理论知识,更是让学生对学好该门课程产生了恐惧心理,导致学生没有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认为他们没有学好数学,当然学不好社会统计学课程,学习压力大,没有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对社会统计学与数学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学生对该课程定位的认识不清晰。教师要明确教学体系和课程定位,发挥好“导航”功能,引导学生明确课程定位,帮助学生梳理数学和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关系,帮助学生区分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讲授学习好社会统计学的方法,给学生加油,打气,提升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文科生学习社会统计学课程,该方法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和实践开展该课程的学习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需要,设计和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合理的案例,利用文献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为以后学习社会统计学打好基础。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将科研渗透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拉近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二、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者

根据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将知识模块划分为基本概念、统计设计、资料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根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案例问题设置,从而使各知识点、方法之间有机联系、融会贯通,实现社会统计学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需要搜集、筛选、整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书籍上的实用性或综合性案例;其次,需要根据所学习知识点或将要学习知识点,教师对遴选出来的案例进行加工或创作得到教学案例。并且,教师要能够熟悉掌握案例情境,掌握案例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案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解释、分析、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社会统计学案例教学是根据社会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教学目的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实践活动真实模拟。教师需要从教学实施的方法,学生预习及作业,课堂时间分配,课题引入与结束等活动一一作出设计,引导、指导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导演”的功能;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体会和经验,需要帮助学生“学”和“做”,营造学生熟悉的情景,指导学生进入角色,置身于“问题”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自信。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要在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思考的线索,并不断地适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阐述看法,激发学生思考和互动,设法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增强与人沟通与合作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各种附表的查询使用等能力。

三、教师是案例教学活动体会的导游者

教师是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案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课堂一线的关键人员。一次案例教学活动进行得成功与否,关键往往在于教师。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各个“景点———案例”,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引导学生领略各个“景点”传递的精神,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教会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以达到既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通过“参观体会”教师介绍、分析的各种案例,“观察”并思考着案例所反映问题的本质,积极参与课堂,勇于阐述自己的分析和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杜威曾说,大学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课堂中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一种非常恰当的教学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法能不断优化社会统计学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社会统计学的魅力与成功的乐趣,锻炼自我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成为现实。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所需的各方面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案例教学工作,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兵.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11):183.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群;统计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构建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群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国内有关课程群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分析课程群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群内涵、课程群性质和课程群特征等宏观领域,对微观领域深层次课程群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对课程群的建设探索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有关统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之后才开始有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较为欠缺.数统学院于2018年开始统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先后赴首都经贸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调研取经,探讨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旨在通过课程群建设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以促进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1.1解决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调研发现,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只关注自己所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整个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脉络没有清晰、宏观的认识[1],譬如,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拟合优度、方差分析、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等知识点在统计学课程中也作为重点知识来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有关统计理论的知识点与统计学课程重复,SPSS统计软件分析课程中的统计方法、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方法在其他六门核心课程中也均有涉及.知识点的重复学习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课效率下降,因教学课时紧张扩展内容的学习受到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新能力也受到抑制,因此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亟待优化整合.1.2解决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需要高校教师时刻关注统计学前沿知识、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2](P23),譬如,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应讲授广义最小二乘、二阶最小二乘、非参数回归、贝叶斯统计、分块回归、Stata统计软件、R语言等前沿知识与方法,以适应大数据时展需要,满足多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然而当前课程仍以讲授传统理论知识为主,如统计学课程的统计指标、相关回归、统计推断等内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OLS等,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与学科前沿发展存在巨大差距.1.3解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问题.《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目前教师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课堂讲授,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学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翻转课堂、雨课堂和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只在有限的几个知识点运用,不能做到课程全覆盖.教学手段单一,大多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配合较少.多媒体课件虽具有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但如果播放速度过快,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有限,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教学效果不佳.1.4解决教学团队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各自为战,只关注专业知识在所授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至于它在其他课程体系中的运用情况鲜有关心,这反映出教师教学缺少一种全局观,即专业课程群整体观.互不联通的教学使重复出现的专业知识不仅占用了原本就紧张的课时,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教师应以共有专业知识的联通为桥梁结成一个关系紧密的教学团队,就共有专业知识开展研讨,明确其对其他课程的支援作用.1.5解决课程考核体系不合理的问题.统计学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调研发现,学生之间的平时成绩相差不大.因老师更在意自己如何讲好课,因此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对学生课上表现关注较少,平时成绩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期末综合成绩最终也就只取决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期末考试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核,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基本可以通过考试,不能体现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水平[3].统计软件等课程采取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旨在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课程论文完成质量不高,学生应付考试的动机明显,达不到考核的目标.1.6解决实践教学缺乏实战性的问题.统计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而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当前我院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在机房进行软件学习、操作模仿为主,基于教学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但教学案例往往为服从于某个教学目标,对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果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与现实脱节.实践教学缺乏实战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分析经济现象时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在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

2.1构建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群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内在逻辑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多门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2](P21),旨在使教学过程中割裂的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课程群建设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在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和实用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若干门课程之间知识的有机整合,最终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对河北经贸大学等三所高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沧州师院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涵盖计量经济学、实用回归分析、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和多元统计分析七门课程在内的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见图1).2.2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课程群内七门课程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但培养目标又各有侧重.具体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两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为其他五门课程的学习提供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随机思想,统计学课程侧重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统计软件课程是计量经济学、实用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进行数据处理、参数估计和模型分析的重要工具,侧重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操作技能;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是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若干知识点的拓展深化,但实用回归分析侧重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侧重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侧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计量经济学侧重经济计量模型的实用化.

3建设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举措

3.1打破纵横双向壁垒,梳理、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群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所属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4].为此,我院积极探索将相关课程授课教师融为一个整体,通过深入交流探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重复的共有专业知识,剔除陈旧知识,增加前沿知识,重新梳理教学次序和知识点,建立完整有效的知识点网络.譬如,针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实用回归分析课程交叉教学内容较多的特点,成立了由三名授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研讨教学知识点,修订教学大纲,依据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明确了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共有专业知识侧重在统计学课程中讲授,其他两门课程侧重上述知识的应用.此外,尝试改革教学任务下达方式,将传统的依照“单门课程”下达教学任务转变为依照“教学知识点”下达教学任务,教师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若干“教学知识点”,切实打破课程壁垒,由此形成“单门课程多人授课”的局面,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3.2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学情,探索将启发式、参与式以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5].这些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准备,搜集真实案例和现实问题,需要学生课下下功夫准备资料,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就布置的任务分小组展开讨论,最后每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上述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院计量经济学和多元回归分析两门课程自2018年开始尝试启发式、参与式以及案例教学以来,90%以上的学生都能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但也存在学生课下准备不充分、思考问题深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教师介入讨论,启发引导思考.3.3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综合教学效果.我院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定期组织同行互听课、示范课、专题交流等教研活动,增加成员间的交流学习,通过深度研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单门课程成立二到三人的课程小组,建立合作性教学团队[2](P23).鉴于部分核心课程只有一人授课、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鼓励教师通过网课、单科进修等方式熟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努力营造“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的教学局面.充分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依托科研项目,凝聚团队力量,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以科研促教学.3.4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借鉴河北经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课程考核的经验,创新考核方式,建立了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重点由侧重基础理论考核转向侧重应用能力考核.新的考核体系中增加“期中考试环节”,由平时、期中和期末三部分成绩组成,分别占比30%,20%和50%,考虑到每门课程的特点,经教研室主任和任课教师商定后可适当调整各部分所占比例.平时成绩由出勤、课上演讲、作业和小组讨论四部分构成,细化、量化平时成绩考核的评分标准,保证打分的客观、公平和公正.比如计量经济学课程平时成绩“出勤”这一项的考核中明确规定,迟到1次扣2分,请假1次扣3分,旷课1次扣12分.课堂表现、作业环节评分则由原来的教师单一评分,改为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相结合,分别占比50%.在课程论文考核方面,增加论文和提供支撑材料环节,实行重合率不合格一票否决制,以保证课程论文质量.3.5统筹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战能力鉴于学生动手能力弱、实战能力不足的窘境,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统计分析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活动,配备指导教师和校外专家对参赛学生进行专项辅导,最终通过系列大赛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论证申报、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积极联系意向合作单位订单培养,尝试合作单位与高校共管、企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6-7],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为期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社会实践的魅力;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周”、“暑期实践活动”的引领作用,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最终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4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沧州师院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整合优化了应用回归分析、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次序,构建了精准知识点网络,在教学中增加了贝叶斯统计、非参数估计等前沿知识;计量经济学和多元统计分析两门课程尝试案例教学、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度、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教学团队建设稳步推进,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软件三门课程分别成立了“二人课程小组”,同行互听课、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成为常态,多位老师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充电,初步实现了“一人多课”的教学局面.在课程群建设的引领下,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立项课题质量和数量较之前有较大提升.与沧州市运河区统计局、沧州市纸房头乡政府等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不断深化,组织学生参与“2019年度国民经济普查”的数据收集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社会市场调查大赛,并取得河北省一等奖、二等奖、铜奖等多项优异成绩.但课程群建设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计量经济学、实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四门课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课程小组,课程群体系还不够完善,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尚未吸纳到课程群中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Stata等国际流行的统计软件尚未纳入课程教学等等.下一步要努力补足短板,完善薄弱环节,使课程群建设早日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杨利,汪和松.理工类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群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29-130.

[2]朱辉,何剑,方敏.经济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统计理论与实践,2018,(6):21-26.

[3]郑亚敏.统计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榆林学院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5,(7):96-99.

[4]高爱青.基于大数据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与探讨———以唐山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2018,(10):181-182.

[5]袁国军,赵建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7,(6):20-22.

[6]何鹏飞.应用型本科统计学专业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6,(24):203-205.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5

(1)所谓的统计学就是用来收集和分析信息和数据的一门科学艺术,它通常是通过对差别的个性进行深入探究,然后找出这些差异之间的一般规律,因此它通常被称为是将科学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统计学一般是利用概率论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所要观察系统的数据全部收集起来,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和整理,然后在通过所总结出来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推断和预测,这样就可以为相关的决策提供较为完备和科学的参考依据。首先,统计学是进行数据研究的一门科学,这里的数据并非是指数学中存在的数据,也不是具有抽象性的数和形,而是指那些实际存在的数据、测量的数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其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用演绎的方式。之所以采取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非演绎推理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通过演绎推理所得出的结论通常在前提中蕴含,这就会造成在推理的过程中不会对现有的前提进行突破,更不用说会出现较大的创新了。而归纳推理一般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从抽样样本到整体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最后,统计学的研究并非是明确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正是基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促使统计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新的思想和理论。

(2)目前,统计学在各个学科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统计学是一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科学都是对客观事物潜在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规律需要在反复的实验中不断地重复出现才得以确立,这些规律通常都会重复出现,而那些不会重复出现的事物就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说四季都在运转,不停的更替,这样才能在不断的重复中研究出变化的规律。统计学就是对不断变化的事物进行潜在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所以,统计学是其他学科得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缺乏了统计学的科学研究是不能成功的,是缺乏新意的。其二,统计学是管理工作的最佳工具。正如同政治家离开了统计无法科学地施政一样,企业家一旦脱离了统计,那么他的决策就会存在着不合理性。每一项工作在进行管理之前都需要对整体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全局。所以,学好统计学就能够更好地开展任意的工作。

2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发展与现况

我国的统计学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对于财经类的专业来说,统计学的定位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都要和其专业的主要学科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因此,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改革应该建立在对统计学的具体应用的分析基础上,比如可以对统计学理论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实证分析。这是对统计学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只要明确了统计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统计学的改革,不断地对统计学进行完善。根据上述的结论,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相关教育学理论的规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它的课程设计来进行体现的。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置的时候要严格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首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可以将统计学的理论和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其次,要根据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层次来安排统计学的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强化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比重;最后,要建立具有“参与型”的专业意识课程,并且打造相应的课程平台,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统计学由“主导型”的课程体系逐步地向“参与型”的课程体系过渡。第一,要设置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培养统计学专业性的“参与型”人才打造基础平台。比如设置哲学课程,就可以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更为开阔和新颖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而开设数学、英语这些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巩固,另外,它还可以成为学习专业课程的一种工具;设置这些通识课程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第二,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和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参与型”的人才。所以作为统计学人才,他们不单单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方法,同时还需要有“参与型”的意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由于经济管理理论的课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和统计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学科,来设置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第三,设置最佳的统计学专业课程。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型极强的科学方法,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保证统计学的课程设计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设置的时候要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1)选择最佳的统计方法论基础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知识需求;(2)要设置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统计学知识的延伸;(3)选择出那些具有远大发展空间的行业的统计方法理论课程,帮学生通过实例来更好地学习统计学,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4)与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相关的课程。设置以上课程是由浅到深的渐进模式,不仅有效地将统计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点与面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对统计学“参与型”课程意识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第四,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设置。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注重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落实操性课程的设置,实现学与练的最完美的结合。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作为统计学课程最完备的补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与统计学相关的实践或者操作性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的统计软件或者多媒体等对学生的技能性进行综合的训练,帮助学生练就熟练的技能。

2.2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材的改革

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就是教材建设,教材在统计学的学习和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学大纲的不断修改,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教材也随着不断进行更新。统计学的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它的内容会根据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新的、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更新或者完善。与传统的统计学教材相比,目前的统计学教材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教材的内容更为明确地突出大统计学的思维,并且彻底地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知识框架相脱离,这样就不用再受传统思维和知识框架的束缚,能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其次,将统计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及时地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对统计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将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全数删去,更加强调了变量这一概念。与此同时,教材还对统计学所要研究的目标、统计学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一目了然地对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最后,在统计学教材中加入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对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原理的讨论,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在统计学教材中还突出了对统计学基本思想的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学与练进行完美的结合。

2.3建设统计学试题库

随着统计学课程和教材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部分高校在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同时,还创新性地建设了统计学的试题库,并且积极地将这一板块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试题库建设取到了显著的成就,这样就可以为有效开展“考教分离”这一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统计学试题库建设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一种可以根据试题库内的试题进行随机的自由组合生成试卷的方式,这套试题里基本上包含有单项、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多种类型的题型,并且所生成的试卷会覆盖统计学所学的全部知识,不会出现内容的重复或者遗漏。这类试题库主要是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的,一般用于期末考试等。其二就是试题库的试卷都是已经生成的成套试题,这一类的题型基本上是以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为主,比如这类试题都会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开放试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地开展一些与统计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为学生以后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6

1学生对学习统计学的目的不明确

卫生学校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卫校学习的目的就是救死扶伤,因此,总以临床或护理专业课程为重点,而轻视其他课程的学习。统计学的主体是数理统计计算,学生更认为与自己的专业目的相距甚远,没有建立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2医学统计公式多原理复杂,学生容易因难而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尤其是数理化课程,而医学统计恰恰应运了好多高等数学的理论,公式多,原理复杂抽象,有时学习起来甚至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U分布与t分布的转换时,大多学生都易钻死牛角,转换不过概念,让学习变得更吃力,学生因此望而却步,放弃后面的学习,半途而废。

3教学课程安排中的不适

医学统计的结果必须将统计学的结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下结论,而在中等职业卫校的课程安排中,往往将预防医学课安排在临床课之前或者平行进行,学生还不能灵活掌握及运用临床知识,这就更加重了医学统计学习的难度。

4教学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学习需要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备不足,实验条件欠缺,学生实践机会缺乏。主要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几近纯理论教学。统计教学中最基本的函数型计时器有时都难以达到学生人手一个,更不用说网络软件的应运,而统计总是要进行一系列冗长的数字计算,只靠笔算或者简单计时器的加减乘除,一道题至少也要花上俩三个小时的时间,学生难免由兴趣到烦躁,继而放弃学习。统计作为一门方法学,已经被广泛应运于医学各个领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达到熟悉及掌握的程度,中职卫生学校也是培养基层医务工作人员,更突出其实用性,因此,亦不能放弃对本专业的教学,而总结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

4.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每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其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教会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使我们的工作更有创新与成就!如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也可以通过实例激发兴趣:省医院一老专家收集数年典型病例想证明自己方法的优性,结果却发现无从分析,因为他没有同时设置对照,因为缺乏最基本的统计与流行病学的基本思想,而使数年的心血不能得以有力的证明,十分遗憾。由此使学生明白搞临床也要懂方法学。

4.2统计学习其实可以很简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尤其是数理课程,所以一翻开书本看见大堆的字母公式,就先心怯了,加之又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相结合,所以往往认为自己一定学不好,先在心里就已经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勇气。作为一名教师,主体在引导。(1)化深奥为通俗。与学生平等交流,语气温和,结合实例将统计专业术语生活化趣味化,不致学生开始就觉得生硬、枯燥,起逆反心理。比如一次观摩课,学校抽签决定授课老师,当时抽到了我,内容讲到随机抽样的方法,我说,今天大家很荣幸坐在这和老师们互动,就是用了单纯随机抽样即抽签的方法,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大家一下子感觉统计不是束之高阁,遥不可及,而就在我们身边。(2)学习统计其实很简单。统计的难点是公式的原理,比如讲总体均数的估计,先的讲清楚T分布,T值分布的规律及U变换,这时涉及的高等数学的原理及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最容易犯糊涂钻死牛角,学习的自信大受打击,就会放弃后面最主要最实用部分的学习,前功尽弃。而除却了公式的原理,统计的内容其实不多也不难,就几个指标几种方法,对于非预防医学的学生来讲也不是重点,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就省去了T分布这节的讲述,直接推出总体均数的估计公式,只让同学认识其中的每个符号,并正确带入每个数字,结合专业做出正确解释,这样即使学习变得简单轻松,也符合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而后来的教材改革删去了T分布这一节,也证实了大家的共识。

4.3熟练运用学习工具统计计算是一连串大篇的计算,仅用笔算耗时费力也没必要,现在有很轻松的工具可以运用,如计时器,统计软件SPSS等,根据学校现况,至少教会学生统计在计时器上的使用方法,看着深奥的数字在自己的手下三五下就明了化,同学会自信而有成就,尽享学习的乐趣了。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7

一、经济社会的统计环境

有数据的地方就离不开统计,经济社会从统计介入的角度看,是一个数据无所不在,统计无处不用的统计大环境。金融、证券、商贸、保险、行政管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都有统计的参与。从统计介入的深度来讲,大体归类如下:一是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主要是统计数据和图表,对这些信息的把握,需要基本的统计认知和理解能力。二是在社会工作中,对环境、专题项目等的熟悉和把握,数据的调查、收集和归纳整理等统计方法必不可少。三是在管理工作中,对现有数据的例行分析,对行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掌控都需要管理人员有基本的数据辨知、分析和预测能力。比如产品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成品抽检、市场预测等。四是高层管理的决策工作,需要专业的、精深统计分析技术,需要对统计技术的全局把握和宏观环境的整体认识,如投资决策的风险估计、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等。五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则需要精英的专业统计人员术业专攻。

以上这些应用领域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统计知识。有些是基本的统计认知和理解;有些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统计工作;有些是普通的分析;有些是专业的分析;有些是高层次的研究。这些不同的应用层次对应于不同的学习层次,由低到高大体归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普及学习,统计学家DavidVere-Jones认为,100%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对统计有基本的了解,达到对日常生活中的统计信息的基本认知和理解。第二层次:非专业学习,经济管理、生物卫生等非统计专业目前把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并且在后续教育中会开设1-2门统计类相关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市场预测与调研等。通过学习,David认为他们应该掌握一定的概率、统计知识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基础分析。这一学习层次对应于应用的2、3类,或在第4类中,作为管理者熟悉专业统计技术的应用背景和条件,具备和专业统计人员合作的能力。第三层次:专业学习,是指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这个层次的学习需要具备较好的或扎实的数学基础,能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会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或研究新问题,博士生还应具备独立研究新方法、开创新模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层次对应于应用的4、5类。

二、不同层次的学习定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本科生来说,一贯把掌握知识放在第一位。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是知识的接受者,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接收、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性强、基础雄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一般人才,而不是管理型人才,这样的本科培养目标更贴近经济社会需求。因此从社会统计需求的角度,统计教育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在教学改革中从教材、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全方位的把握、践行这种定位。具体来说:①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应用导向型学习;②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知识导向型学习。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是从定量的角度,认识问题、认识社会的工具。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应坚持“经济为体,统计为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统计的工具作用,帮助作用。因此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采用应用导向型学习。而作为统计学专业,是为社会输送专业统计人才,强调应用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和可拓展性,为后续教育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采用知识导向型学习是合适的。统计学在统计专业和非统计专业中学科地位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学习定位。

三、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改革

以应用导向型定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是统计教学中的一大改变,这样的改变要求教学的各环节相应的改革,尤其是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教学内容改革

非统计专业本着应用导向型学习原则,教学内容应力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简明实用”,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在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和培养,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应该考虑到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学习对象,还应该考虑到统计学在学科中的课程地位。

首先,教学内容要跳出传统的以社会经济统计知识体系为主的内容框架,突出体现统计的方法论思想,围绕培养学生统计意识为目标,以案例为主线展开教学的主体框架。统计学中的概念多而抽象,在教学中不应呆板地追求概念的形式化定义,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统计意义认识;不必就一些指标的性质、分类、计算方法、甚至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打转;也不必在关于政府统计如何进行的原则、统计任务开展的步骤、程序等方面纠缠。尽量压缩描述统计部分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现代统计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同时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在实用的基础上安排内容,重点就知识的实际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展开。

其次,要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不宜贪多求全。目前,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作为基础课开设的统计学,大概54学时至60学时,按照这样的课时分配,一门课程安排十三、四章内容是不合适的,比如增加质量管理、博弈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等。当然出于编者对知识介绍的愿望,可以单设一章作为知识拓展,介绍各种常用及前沿的统计方法、统计技术及学科领域。

最后,在内容的展开和陈述上,不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非专业学生来讲,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最关心的,应该讲细。至于知识的理论部分,讲明重点内容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就够了,怎么得来则能免则免,尽量避免繁琐的统计理论演绎过程的数理推导和数学证明,尤其是过多地偏重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这是长期以来学生感觉“统计难”的主要根由。关于操作细节,宏观的教学指导和启发胜于一二三四的陈述,比如,区间估计不必在计算过程上下功夫,假设检验也不必在实施步骤上花心思,重要的是基本原理、意义及如何实施。目前国内教材重视定性理论阐述,但忽视实用的定量分析技术,案例较少,缺乏商业背景介绍,缺乏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理解统计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整体来说,应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从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出发,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阐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背景、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在案例中学理论、学分析、学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建设或改革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8

医学统计学常用三种类型的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计量资料是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等一系列数据资料,如身高(cm)、体重(kg)、血压(mmHg)等。计数资料是指将全体观测单位按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如性别、血型、职业等。等级资料是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的方法测量得到。如临床疗效、癌症分期等。医学论文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有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等,等级资料常用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当然,有些资料可以相互转换,数量变量可以转换成等级资料,等级资料可以转换成计量资料。那么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使用情况如何呢?王倩等人研究了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十年来统计学的应用状况,结果表明,1995年发表的论著较1985年有显著进步,文章中统计分析的使用率从40%上升到60%,使用了更多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t检验和联列表分析均为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最近几年调查显示,近5年国内不同医学核心期刊的统计学使用情况中,t检验占25.9%、方差分析占10%、卡方检验占21%、Fisher概率占1.1%、秩和检验占2.1%、Ridit分析占1.1%。滕洪松等对山东省医学院校学报论著中统计学方法应用状况调查发现,常用的方法是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许小幸等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儿科杂志》共发表的776篇论著统计学使用情况调查发现,方法中提到统计学分析者占73%~85%,实际使用者占87%~90%,两种方法的使用比和多因素分析的使用比在2008~2009年有所上升。而赖娟等人对国内有较高水平两种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中华消化杂志》)2005—2006年发表的643篇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率为86.5%,正确率为82.7%,t检验和列联表分析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率和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方法更加多元化,但统计学方法的未用、误用现象仍然存在。

二、常见的统计学错误类型

统计学是衡量统计研究设计是否严谨、资料收集和表达是否正确、统计分析方法选用是否合理、计算和结果解释是否准确的方法。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是保证论文科学性的主要环节。然而很多调查显示作者正确使用统计学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作者(特别是临床一线的作者)对统计学知识了解不够,不能正确使用统计学方法,导致论文中统计学的错误较多。有些是科研设计错误;有些是统计方法描述不清,结论欠科学,或统计检验方法应用不正确;还有些则是统计表图不规范。王倩等人调查显示,最常见的问题是文章中仅有P值而所用统计方法不明、用t检验代替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的比较。滕洪松等的调查也表明,较常见的统计问题有:只写P值而未注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用t检验代替方差分析进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等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等。沈进等人对8种医学期刊544篇论著的统计学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136篇论著中有明显的统计学错误,错误率为25.00%。主要错误类型及构成依次为:资料处理方法不当占61.76%,图表错误占14.71%,未作统计学处理占8.82%,率、比混淆占8.82%,其他错误占5.88%。章新生等辨析医学稿件中常见统计学方法误用情况包括两大类,χ2检验的常见误用类型有误用χ2检验替代秩和检验、误用χ2检验替代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误用χ2检验替代配对χ2检验、误用χ2检验处理相关性分析;而t检验的常见误用类型有误用两两t检验替代方差分析和q检验、误用t检验替代配对t检验,作者认为误用χ2检验主要是未结合实际情况和统计分析的目的来正确选用统计学方法;误用t检验主要是未充分理解研究资料是否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以及不能正确判断计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概念和经典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要求。另外,有学者对比中文、外文医学期刊论文各388篇在统计学方法使用上的差异,在10种统计学应用错误中,缺检验统计量、缺P值或P值不精确、配对t检验未给出差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及生存分析未报告中位生存期,这4种错误中文论文的出错率显著高于外文文献。

三、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9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疼痛;整体护理

妇产科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或处理产科异常分娩的重要手段。疼痛为机体的一种应激性反应,妇产科手术患者均为女性,对疼痛的耐受能力较差。术后疼痛可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生理应激反应,引起患者心理上的不适,影响术后恢复[1]。加强术后疼痛护理,对减轻患者疼痛,促进病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29.1±7.2)岁,手术类型:子宫肌瘤手术23例,剖宫产手术16例,附件切除术10例,阴道手术7例,其他2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中学21例,大专及以上19例;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53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年龄21~61岁,平均(33.4±7.2)岁,手术类型:子宫肌瘤手术20例,剖宫产手术15例,附件切除术9例,阴道手术7例,其他2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中学20例,大专及以上1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妇产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健康宣教

向患者告知有关病情及手术知识,讲解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及其原因、缓解的方法,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1.2.2体位干预

体位摆放不当可对手术切口造成牵拉,进而引发疼痛。故为使腹部切口压力减轻,避免牵拉痛,术后应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头部抬高20°。若患者有离床活动或如厕需求,护理人员需在旁边辅助,避免动作过大而对伤口牵拉增加痛感。

1.2.3切口干预

定期对切口敷料进行更换,观察有无渗液、流脓、感染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即需更换敷料,确保周边皮肤干燥清洁,并严格消毒。

1.2.4疼痛训练

[2]鼓励患者术后适当运动,如正确翻身、活动下肢等;教会患者掌握日常生活中避免伤口被牵拉的技巧。依据手术类型行缓解疼痛训练指导,如剖宫产者,可通过按摩子宫的方法加快血流速度,降低子宫敏感度,减少宫缩,进而缓解疼痛。也可采用肌肉放松、深呼吸等方法减轻痛感。

1.2.5心理干预

[3]术前可就手术步骤向患者介绍,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术后护患多沟通,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也可播放舒缓音乐,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增加对疼痛的耐受能力。1.2.6药物干预针对较为强烈的疼痛,可采取用药的方式进行干预,注意用药以预防为主,不可采取通过增加药物剂量而发挥镇痛作用的方法。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法(VAS)标准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无痛:0级;轻度疼痛:1~3级;中度疼痛:4~6级;重度疼痛7~10级。

1.3.2护理满意度

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应激性刺激较大,促使大量炎性致痛物质释放,进而产生痛觉,患者因疼痛可加大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预后康复,故行针对性护理对缓解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4]。本文中观察组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行整体护理干预,首先,完善体位干预,避免切口被牵拉引发痛感;其次,行切口干预,可避免因感染、渗液引起的切口愈合缓慢问题,从而减少疼痛风险;行缓解疼痛训练,可通过物理疗法的干预,降低疼痛感觉;最后,加强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照护水平,进而增加对疼痛的耐受能力,起到降低疼痛感的作用[5]。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行整体性护理干预,可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赵晓霞 单位:山东省巨野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詹映新.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的护理及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3,34(06):1379-1380.

[2]王旭斐,周晓华,王敏,等.个性化疼痛护理在缓解妇科腹腔镜术后非切口性疼痛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6):19-20.

[3]吴彩红.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5(54):252-253.

实用统计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子宫肌瘤;护理质量评价;手术

子宫肌瘤属于常见的妇科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效果较好。为了确保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1]。将护理质量评价应用在护理中,对提高护理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即确保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能够接受高质量、高水准护理干预。本次研究就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在恢复期间实施护理结果质量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排除全身器质性病变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共28例,年龄35岁至59岁,平均年龄(48.632±2.25)岁;观察组患者共28例,年龄32岁至58岁,平均年龄(49.05±2.32)岁。两组患者均被告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并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组间资料进行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方式中,增加护理质量评价,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并做好身体状态和病情评价,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引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随后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确保患者能够对子宫肌瘤及相关治疗方法有比较丰富的了解。手术治疗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评价,即患者主观讲述自身感受和对护理的要求,护理人员依据患者诉求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进食时间、进水时间、疼痛评分及排便时间等进行记录,并依据记录数据进行护理调整,确保加快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35±1.32)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2.69±2.87)d,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9,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包含尿潴留和伤口感染各1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包含术后咳嗽4例、尿潴留和伤口感染各2例,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P<0.05)。

3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想要护理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准首先要确保满足患者的护理预期,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住院期间,落实护理质量评价是保证护理质量水准的有效方法[2]。医护人员首先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确保患者能够以正确客观的态度认知治疗方法和效果体现,并认可医护人员的工作,避免患者提出无理需求,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3]。此外医护人员也需要注重听取患者的想法和意见,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并结合患者意见进行护理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4]。医护人员还应当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实施对症护理,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35±1.32)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2.69±2.87)d,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子宫肌瘤手术患者恢复期间落实护理质量评价能够明显加快患者的康复,并进一步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综上所述,落实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评价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玉琼 单位: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凤茹.阴式子宫全切术对复杂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7):160-161.

[2]蔡兴苑,卢丹,魏薇,等.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5):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