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14

审计师论文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1

掏空(Tunneling)也称为“隧道效应”②,是Johson,Laporta,LopezdeSilames&Shleifer(JLLS)在200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原意指通过地下通道转移资产行为,JLLS把它理解为企业的控制者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到自己手中的各种合法的或者非法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当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或者担任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以及当法律对小股东的保护不到位时,这种掏空行为更加严重(Laporta等,1999)。

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与财务学”的兴起与发展为投资者保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LaPortaetal.(2000)认为金融市场发展中一个基本点就是对投资者的保护,越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不被内部人利益侵占就意味着证券的价值越会更高。同时指出在美国证券立法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赋予了独立审计师更多的保证财务报告准确性的责任,因此美国的独立审计师在投资者保护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同样适用于大多数的资本市场。Jensen&Meckling(1976);Watts&Zimmerman(1983)研究指出,大股东有可能通过各种利益输送方式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方的冲突。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为了避免外部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可以由外部的独立审计师提供信息帮助投资者正确认识公司的未来价值。审计师在本文中的关键角色是要发现查出内部人的利益侵占行为,对掏空行为起到威慑作用。笔者扩大了Shleifer&Wolfenzen(2002)的投资者保护模型,研究竞争性审计市场上自主选择的独立审计师对内部人利益侵占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关注由于审计失败而导致的对审计师预期惩罚力度,并研究了高审计质量的形成过程。

二、Shleifer&Wolfenzen的基本分析模型

Shleifer&Wolfenzen(2002)在研究投资者保护时假定:(1)模型中的经济主体由内部人股东和股权投资者两种类型的经济主体构成。(2)企业内部股东实施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额为I,其中自有资金为W(00,否则企业家将放弃此投资机会。(4)假设该企业家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该公司在期末实现的投资回报现金流为II=I(1+g)。

企业的内部人通过“隧道效应”转移公司的资源以实现私有控制权收益,可见其收益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投资收益分配之所得,一个是由掏空侵占得到的利益,第二个利益能否获得便取决于掏空行为是否被发现。用δ表示内部人转移或侵占公司现金流量的比例(00),其中b表示内部人因掏空被查出而遭受的边际惩罚支出④,而惩罚支出函数f(δ)是随掏空资产额δ变化的一个比值。代入f(δ)=bδ⑤后的内部人预期收益进一步表现为:EU={δ(1-q)+[1-δ(1-q)](1-λ)-bδq}(1+g)I②

此外Newman等(1996)指出审计欺诈模型中独立审计师查处内部人侵占公司利益行为的概率q通常是一个指数分布,因此假定查出概率:q(x,α,β)=1-e-xαβ

同时,为了促使审计师努力工作,监督审计师的工作结果,Newman等(1996)对独立审计师因未能发现掏空行为引入了一个外生性的预期惩罚支出,该支出是一个线性递增的函数,定义为:p=ɑδ,这里ɑ为独立审计师因未能识别“隧道效应”而遭受的边际惩罚支出⑦。因此,在审计费用既定的情况下,独立审计师的预期收益为:EUA=F-C(x)-[1-q(x,α,β)]ɑδ③

假设独立审计师处于一个竞争性均衡市场,则审计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0,那么它预期收益必然满足:EUA=F-C(x)-[1-q(x,α,β)]ɑδ=0

经过上述分析,笔者将内部人与审计师的动态行为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两个阶段(图1):

约翰·纳什提出在非合作博弈过程中,行为各方不能达成约束性协议的情况下,至少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结果,即当所有博弈方对其他每一个博弈方的策略有一个正确预期时,没有一个博弈方可以通过选择另一个策略来改善自己的结果。本文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来分析两个阶段参与者的行为选择,每个阶段的参与者会选择一个均衡的策略以达到共同的最优解,形成两个阶段的纳什均衡。在下面部分的均衡策略分析中,将首先分析第二阶段中内部人与审计师的最优行为策略,再进一步剖析第一阶段均衡条件下内部人的最优投资决策和外部融资策略,以及审计师相关的行为反应。

四、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之间的均衡策略分析

(一)第二阶段的均衡策略分析

第二阶段是在I和λ既定的条件下,内部人选择掏空公司现金流量比例δ以实现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同时独立审计师在α给定条件下选择监督资源量x以实现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

命题2意味着如果独立审计师面临未能发现掏空而遭受高额惩罚的法律责任压力,客观上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去监督查处,主观上能始终抵御诱惑保持较高独立性,那么这对于掏空被发现后将承担巨额罚款以及丧失社会信誉的内部人来说掏空的风险将被放大,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也将受到约束。在外部严厉的惩罚机制下,内部人和审计师在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不自觉地达到了高质量审计的要求。这些无疑提高了外部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预期程度,使其意愿持有的现金流量比例提高,项目投资总额也越高。

(3)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审计费用和内部人预期收益的影响。

命题3:均衡状态下,加大对内部人和审计失败的惩处力度,不仅提高了审计师的审计费用,也提高了内部人的预期收益。

五、研究结论及意义

关于独立审计师在资本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传统的观点通常认为审计师仅仅是通过发表审计意见对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证明,而本文着重研究了竞争性审计市场上自利的审计师在揭露和抑制“隧道效应”中承担日益重要的责任,对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笔者研究发现:

1.第二阶段博弈过程中,内部人和审计师在各自利益同时取得最大时存在最优现金流量掏空比例δ*和最优审计资源投入量x*,它们与对内部人掏空行为和审计失败两者的惩罚力度都呈反比例变化,揭示了对两者强有力的惩处措施和高额的惩罚成本将抑制内部人的掏空行为。

2.第一阶段博弈过程中,均衡条件下加大对内部人掏空行为和审计失败两者的惩罚力度将提高项目的总投资水平,股权结构也更为分散,能够对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3.由于来自两方面的惩处力度对总投资水平的正效应影响,将会使得审计师得到更多的审计费用,同时,内部人的预期收益也将随惩罚力度的加大而提高,成为独立审计师预期收益和内部人预期收益的帕累托改进。

4.审计质量是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联合函数,笔者认为,自利的审计师在竞争性审计市场中,在与内部人一起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不自觉地达到了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审计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约束条件,它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关键在于是否能优化审计师的执业环境,是否能完善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系,加大对审计失败的惩罚成本,最终目的就是使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审计师主动地提高审计质量。

本文的投资者保护模型较之过去的研究,最主要的区别是考虑了存在道德风险的内部人对总投资水平和对外出售股份比例的决策行为,把审计质量的两个决定因素引入了模型。尽管该理论模型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1)模型中将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依赖于发现对内部人掏空的惩处和对审计失败的惩罚,而忽略了除审计师外的其他遏制掏空行为的渠道,如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作用⑿,以及社会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等都有可能发现并制约内部人掏空行为。(2)本文假设审计师处于一个竞争性的审计市场中,且内部人是会掏空企业利益的风险偏好者,若不满足这些假设,本文得出的结论便会有所偏颇。尽管存在一些局限,该理论模型仍然拓展了对投资者保护的研究,阐明了独立审计师在影响资本投资水平和股权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肯定的回答了加大对审计失败的惩罚对提高审计费用和内部人预期收益是正效应。因此加大对审计师行业的监管和惩处力度,进一步规范审计师的行业制度,优化审计师的执业环境,完善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系,加大对审计失败的惩罚成本,使审计师能主动地提高审计质量,能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摘要】对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主要依赖于对公司内部人掏空行为的各种监督和处罚措施,外部的独立审计师则代表着一种监督机制。研究结果证明,独立审计师和内部人在两阶段的博弈过程中存在纳什均衡解,均衡状态下如果对于审计失败和内部人的掏空行为实施更严厉的惩罚,那么,公司会有更高的总投资水平,股权结构更分散,审计师将获得更高的审计费用,内部人也将得到更高的预期投资回报。同时自利的审计师在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将不自觉地达到高质量审计的要求。

【关键词】独立审计师;掏空;非合作博弈;审计质量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投资者的权益是“天赋人权”,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无论是美国“安然事件”,还是中国“银广夏”的惨痛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资本市场上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其权益很容易受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损害,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不与资本市场的又一重要角色——独立审计师有着极大的关系。证券赋予了它的所有者明确的权利,特别是当内部人①有利益侵占行为的时候(Hart,1995),如何从独立审计师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如何发现并约束上市公司内部人利用“掏空”损害外部投资者行为的发生?如何提高独立审计师的审计质量?本文将通过探析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行为之间非合作博弈的过程试图为这些疑问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JensenMandW.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

[2]Johnson,LaPorta,Lopez-de-SilanesandA.Shleifer.Tunnel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0,(90).

[3]ShleiferandD.Wolfenzon.InvestorProtectionandEquityMarket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2,(16).

[4]Newman,S.RhoadesandR.Smith,AllocatingAuditResourcestoDetectFraud[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1996,(1).

[5]Newman,PattersonandR.Smith,TheRoleofAuditinginInvestorProtection[J].TheAccountingReview,2005,(80).

[6]王艳艳.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投资者保护视角[J].财会月刊,2005,(13).

[7]周中胜,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06,(3).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审计判断质量;审计质量

国内审计领域的专业判断,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说,都落后许多。从理论上来看,近期虽有少量相关理论的研究出现,也是极少且不成体系的,在实践中无法得到系统性的研究,根源还是在于国内审计事业发展满足不了市场对信息质量的需求,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判断水平较低。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审计判断研究水平,加快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的提升。

一、审计主体方面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和引导,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动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让注册会计师掌握。这种培训可能由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在组织培训中,不应以组织者的形式,以每个注册会计师的特点来识别他们缺乏的技能和知识,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职业道德和职业动机等难以掌控的因素,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宣传教育,在前期考量时就好好引导,不能够违法乱纪,并且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自己的审计专业判断水平更加提高。2.积累实践经验。职业经验对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判断能力非常重要。积累经验,依靠勤奋思想的惯常做法,写下记录。多比较,多分析,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要有目的性,不仅要始终保有专业的风险意识,而且还要力求全面解决问题。不能只相信单方面对自己经营情况的介绍,要运用逆向思维,对其有积极消极两方面的考量,秉持谨慎、公正、客观、独立的态度,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注意收集的证据是否合适充分。所有这些,都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积累经验,积累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有助于会计师提高判断能力,积累实践经验。3.正确运用各种审计手段促进形成审计思维。审计方式是一种专业素养,是审计师的知识和经验的综合效应。这是实践中审计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说,一方面应该谨慎地保持占领风险,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审计业务实施指引的规定,审计账目的可信度向报告用户报告提供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需要有敏锐的思维直观感受,可以立刻找到最合理的途径。为了促进会计师形成审计思维方式,还需要与会计师合作。公司平时要多组织培训学习活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审计判断方法。

二、审计环境方面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1.加强审计职业判断的理论研究。中国审计人员审计专业判断水平在国际视野下看还是比较低,审计专业判断理论不够,无法提供有效指导有直接关系。至此,有关审计专业判断的文章、教材还是非常少。中国权威审计教材应当更加关注审计专业与应用理论,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审计专业判断的实践,审计师对审计专业判断水平的提高。2.完善执业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师专业判断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完善的审计准则是审计师对专业判断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虽然经过不懈努力,过去几年公布的第一批审计标准,确实审计准则制度已经得到极大的完善,但依旧存在问题。主要在于制定准则的做法落后,审计标准不易理解且不易操作。因此,要提高审计执业准则,一大举措是制定完善的实践指导方针。3.完善会计准则。审计专业判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准则的适用判断。这要求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会计准则。但从现状看,会计准则仍处于形成阶段,还不完善,即使制定了会计准则,也有许多缺陷,需要不断完善修订,这样的不断变更就给审计人员正确专业判断带来更大难度。因此,完善并建立稳定的会计准则就十分有必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操作指导方针,以便审计人员做出更好的专业判断。

三、相关部门的改进措施

1.严格规范审计收费。低成本收费是近年来审计行业关注的重点。大部分中国有着优质的服务和高素质的人才都在四大国内和大型所,在审计市场缺乏需求的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为谋求生活空间不得不降低价格赢得客户。虽然费用较高并不一定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但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审计费用太低,必须让审计师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这样会让审计师收集不够充分的审计证据难以作出客观判断,最终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的专业判断。另外,低成本企业一般对客户的经济依赖性很强,所以当企业和审计客户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公司可能会太多,不能容纳审计客户,进行审计判断不够公平客观,审计独立性丧失,影响到最后的审计质量。审计费通常是客户牵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手段。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单位相冲突时,企业往往会考虑到客户的妥协和会计师的客观公正性。引入《会计师事务所服务费管理办法》是中国会计工业服务业收费第一个国家规范性文件,其中了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低成本费用的标准化账户,以确保企业投资所需成本,允许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收集足够的证据进行审计,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资金进行后期培训,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素质和声誉的实践也可以有效地停止与行业恶性竞争,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不可避免的会实施不到位,会计师公要定期检查,规范审计费用,防止继续存在低成本费用,破坏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从对中国目前情况的审计,我们要严格规范审计费用,确保审计费用的必要性,以确保审计质量的确定。在企业继续低价收费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公司的人员施加处罚。2.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引进无限制的赔偿制度,加大对金融诈骗的惩罚力度,对造假者发挥警戒作用。会计欺诈一般是由多方合作造成的,建立无限制的赔偿制度,将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判决的应用增加了违法成本,有效地制约了有关人员违反职业道德。一旦发生财务欺诈,证监会依旧追究主要责任人加大罚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利于审计专业判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审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加]阿立森•萨特克利夫,保罗一埃米尔•罗伊,执笔.王富利译.审计中的职业判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加]迈克尔•杰宾斯,阿里斯特•梅森,执笔.胡志颖,邵红霞,刘刚,译.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常志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3

三大因素损害审计师独立性

首先,公司董事会成员可能不是真正由股东提名的。他们是由股东投票选举产生的,但不一定是股东提名的。那么董事会候选人名单是如何产生的呢?实际上CEO对公司董事会成员有显著的影响。董事会主席通常是公司的前任或现任CEO,其对董事会新成员的提名最具影响力,也决定着新名单何时在董事会会议上讨论。公司管理层对董事会构成的影响似乎与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相违背。如果公司董事会代表股东监督管理层,为什么管理层在董事会中拥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为什么CEO能够提名董事会候选人呢?

其次,为激励董事会和管理层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他们常被授予股票期权或股票分红。大多数股票期权都是依据管理层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经营成果。如果董事会和管理层能找到方法并期待通过未来效益的提高来隐瞒或延期公司的经营失败,那么当前的期权就能拥有,否则期权就会一钱不值。在这种激励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下,当股票期权所带来的收益与道德约束所带来的制约失去平衡时,无论管理层是隐瞒其增加自身财富的行为,还是掩饰其经营失败的行为,都给了管理层通过操纵财务报告,推迟或隐瞒坏消息的动机。如果管理层自身不能掩饰,那么他们会雇用具有“创造能力”的财务咨询专家,通过粉饰财务报告让股东感觉他们已经尽到了责任。

最后,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应由公司的股东大会委托审计师进行,审计师应该是全体股东的人。而在实际操作上,具体由公司的管理层在委托、雇佣审计师,尽管形式上是股东大会投票决定审计师的聘请,但审计师是由公司管理层提名推荐,决策权实际上被管理层所左右。公司管理层不仅最终决定着审计师的聘请、聘请费用的高低以及审计费用的支付方式,而且决定着审计师为公司提供的审计、咨询等服务费用的结构。

特殊国情令中国审计师更难独立

我国的公司治理状况和西方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的问题是由于股权高度分散导致股东对管理层缺乏约束,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而我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是由于股权过度集中所造成的。不过二者的结果却很相似:由于股权人的缺位而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在我国国有独资企业中,财产所有者是国家,国家委托有关部门国家行使职权,对经营者进行管理和监督,这些部门实质上就是委托人。当需要审计监督时,由委托人而不是真正的委托人(国家)对审计机构发出委托,这是一种典型的审计委托人缺位现象。由于这些委托人和真正委托人之间仍然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因此出现委托人操纵审计机构去欺骗真正委托人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而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国有股占大多数。一股独大造成持有流通股的股东难以进入董事会,更谈不上参与决策和监督。我国多数公司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作为主发起人的国有企业,大多数董事长、总经理和高管层人员由政府任命,董事会实际上是“一言堂”,而且不少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个人。显然在这种畸形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委托人和经营者一起弄虚作假、粉饰业绩,换取政治资本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同时,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质量和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鉴证和监督的需要。审计市场中,本应由注册会计师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为了生存,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屈从于有关部门,成为维护这些部门局部利益的工具。注册会计师或直接受到委托人的操纵,或由于上市公司所在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公司,被其所压制或授意,或屈从于其他重要人物。而且相当多的事务所是从以前政府部门中脱钩改制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市场观念弱,不懂得也不愿意通过吸收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来争夺市场,它们为了事务所经济利益,往往靠拉关系、走后门、低价承揽业务,与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一起弄虚作假,背弃了职业道德,丧失了注册会计师应有的独立和自尊。

综上所述,在管理层影响董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拥有股票期权、管理层决定审计师等一系列机制存在的条件下,审计师的独立性受到很大损害。面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非法会计操纵行为,审计师往往被置于两难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四点建议

由于现阶段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制度、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审计师聘任制度存在缺陷,为提高审计师独立性,笔者认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董事会制度。除CEO外,董事会成员由外部董事构成,外部董事不能曾被公司雇用,或与公司、高管层之间有明显的商业关系。禁止CEO、现任或前任公司最高管理者担任董事会主席,禁止参与董事会委员提名工作,或禁止负责安排董事会日程或制定会议规则。公司管理层没有必要主持董事会会议,或负责董事会的会议日程,或指导新董事会成员的提名,这些都是独立的外部董事应履行的职责。在董事会认为必要时,公司管理层有义务向其报告经营管理情况。

2、禁止所有外部董事、管理层持有其所在公司的股票期权。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全部由独立董事构成),负责监督管理层薪酬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层的薪酬计划需经股东大会批准并予以充分披露,以控制股票期权的滥用,保护股东和公司的利益不受管理层的违规行为所侵害。

3、健全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外部独立董事继续教育规定,要求其接受由公司提供的继续教育。执行继续教育规定也有助于独立董事与公司迅速变化的业务保持并肩的发展。很少有企业独立董事能与行业及企业的金融、财务报告、公司治理等最新成果保持并肩发展。执行继续教育规定,让独立董事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审计及金融知识能有助于其与公司迅速变化的业务保持并肩发展,有助于保证他们尽到监管职责。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4

根据《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年度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评价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审考办字〔*〕1号)和省人事厅《关于做好*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粤人发〔*〕148号)精神,结合我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情况,现将*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受理申报材料的时间、地点

*年度*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受理申报评审材料的时间:*年9月1日至9月12日(星期六、星期天除

外),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

*年度*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受理申报材料地点

联系电话:

联系人:

二、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

我省*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按照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印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人发〔*〕58号)执行。

(一)适应范围。

我省从事审计专业技术工作的在岗人员,中央驻粤单位从事审计专业技术工作的在岗人员。

(二)高级审计师考试条件。

具有在有效期之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或有效证明。

(三)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博士学位,且从事审计工作取得相关业绩,或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3年,达到高级审计师资格条件。

(四)外语条件。

1.必须按照人事部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适用范围的规定,报名参加相应等级的考试(政策规定可免考的除外),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无有效期限制):

(1)*年以来取得的人事部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含*年*省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单)或人事部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全国通用标准以上成绩通知单。

(2)1956年至1960年出生的,职称外语成绩仅供参考。

(3)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含行政区辖下的乡镇单位)工作的人员,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40分以上。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职称外语:

(1)获得博士学位;

(2)*年(含)以前出生的或*年恢复高考之前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且毕业的;

(3)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现不从事外语专业技术工作的;

(4)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5)出国留学或在国外工作连续时间在1年以上的;

(6)通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的BFT(A)级考试,取得BFT(A)级考试笔试成绩合格证书;

(7)转换系列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与转岗前同档次专业技术资格,现资格是通过评审或认定取得。

3.行政区划变动地区(县改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凡变动前报名参加了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且取得有效成绩的,在有效期内,可凭合格证或外语成绩单,按原相关政策申报评审。有效期已过的,应按现行政区划报考相应档次的职称外语考试。

(五)计算机能力条件。

1.除符合条件可免考的外,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符合规定要求的成绩。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须参加4个及以上模块的考试;在地级以上市单位工作的,须参加5个及以上模块的考试。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1)取得博士学位;

(2)计算机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

(3)在计算机室(中心)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3年以上;

(4)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或水平考试获得程序员以上证书者;

(5)在农村乡(不含镇)属单位工作的,或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专业技术人员;

(6)1956年12月31日前出生。

3.转换系列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按规定提交合格证书。

(六)年度考核条件。

取得中级资格以后各年度或任职期满综合考核“称职(合格)”以上的证明。

(七)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按照《*省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结合本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八)审计工作经历条件。

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的主审5次以上。

2.主持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2项以上,或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3项以上,或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4项以上。

3.担任审计署或省级以上党委、人民政府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2次以上,或担任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3次以上。

4.主持或承担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1项以上(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或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前述课题2项以上。

(九)审计业务成果条件。

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业务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担任主审的大中型审计项目中,有1项以上在省部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或有3项以上在地市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2.在承担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或预见性,所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其中有1项以上被国务院采用,或有2项以上被审计署或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3项以上被省级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4项以上得到被审计单位或委托单位采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3.承担有关部门交办的专案审计工作,其审计结果成为司法机关、纪检部门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

4.在主持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期间,有过审计方法创新或先进经验总结,被省部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且相应的审计机关已决定予以推广或有材料表明已被其它单位正式采用。

5.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过地市以上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操作规程、审计工作制度或审计发展规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6.主持或承担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有独到见解或理论创新,对审计或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十)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经两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专家鉴定为有较高学术价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有统一书号(ISBN)的审计或相关专业著作,本人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或编写一部已正式出版的审计或相关专业教材,本人独立撰写8万字以上。对未注明作者所撰写章节的著作或教材,须由主编或出版社出具作者写作分工的证明。

2.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核心类报纸、期刊上或在有国际统一刊号(ISSN)的国外报纸、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

3.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非核心类报纸、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或在省级新闻出版部门认定的有内部刊号的报纸、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

(十一)本《通知》相关概念的解释。

1.“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是指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工程师等。

2.工作资历计算的截止时间为*年8月31日。由此上推,凡未满规定年限的,一律不得申报。

三、申报评审材料有关要求

申报人必须认真对照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条件,实事求是地组织好个人申报材料。申报人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对申报材料认真进行审核,以保证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可靠。

申报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的申报表、信息录入表等表格,统一使用省人事厅*年启用的格式以及本文附件表格,材料规格以表格上的要求为准,请申报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的人员上省人事厅和省审计厅的网站下载表格,使用旧表格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一)申报评审材料的名称及份数。

1.基础材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1份。

(2)《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1式20份,其中1份为原件。

(3)学历或学位证、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聘书等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需提供原件验证。

(4)有效期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证原件1份。

(5)符合条件的外语合格证书或成绩通知单原件1份;符合免试条件的,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需提供原件验证。若原件已用于申报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提供由省专业资格考试中心或地级以上市人事局或考试机构加具审核意见的证书复印件。

(6)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原件1份;符合免试条件的,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需提供原件验证。若原件已用于申报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提供由省专业资格考试中心或地级以上市人事局或考试机构加具审核意见的证书复印件。

(7)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各年度《考核登记表》或《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期满)考核登记表》复印件1份。行政机关无聘任的,不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期满)考核登记表》。

(8)继续教育证明材料复印件,需提供原件验证。

(9)本人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1份(3000字以内)。

(10)《*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原件1份。

(11)《*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普通)》原件1份。

(12)近期免冠正面大一寸相片1张(贴在表格《贴资格证相片页》上)。

(13)《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所在单位基本情况表》原件1份(格式见附1)。

(14)《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廉政建设情况表》原件一份(格式见附件2)。

2.审计工作经历材料:

提供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能说明本人主要审计工作经历的材料,即有关审计通知书或审计报告底稿等复印件1份。

3.审计业绩成果材料:

提供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主要审计业务成果,即有关审计报告、获奖证书或文件;审计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用的依据材料;承办的专案审计工作被司法、纪检部门作为案件审理依据的文字材料;审计操作规程、审计工作制度或审计发展规划等材料复印件各1份。

4.论文、著作材料:

包括:论文、著作、教材等材料的复印件1份(包括:封面,有刊号页,目录,论文、著作或教材全文),需提供原件验证。不受理用稿通知。

(二)申报评审材料整理装订要求。

1.不需装订的材料:

《*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原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原件1份及复印件19份、《*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原件1份、《*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普通)》原件1份、《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所在单位基本情况表》原件1份、《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廉政建设情况表》原件1份、《贴资格证相片页》、所有提供查验的原件。将上述材料装入1个材料袋,并将相应的《*省高级审计师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格式见附件3)贴在材料袋封面上。

2.需装订的材料及要求:

除上述不需装订的材料外,其余材料均需统一用A4纸的规格制作,编好页码,按目录顺序装订成一册。装订材料包括封面、目录(格式见附件4)及申报材料。其中申报材料须按附件4目录的顺序,分为基础材料、审计工作经历材料、业绩成果材料、论文论著材料四类,每类用分类纸分隔(格式见附件5)。装订成册后的材料装入材料袋,并将《*省高级审计师资格送评目录单》贴在材料袋封面上。

(三)其他要求。

1.申报人提交评审的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可靠,数量质量符合资格条件规定。

2.申报材料中所有复印件须由单位核对原件,并签署核对人姓名和审核意见,加盖公章。

3.申报人所在单位应设立审核评价小组(由人事职改干部、技术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工作表现以及填报材料真实可靠性提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意见(150字左右),填入《*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

4.单位应对申报人的评审材料审核鉴别,对申报评审材料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如实填写《*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表》,必须将不符合条件要求及有争议尚未核实的材料剔除。

5.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专业技术项目,论文、著作等,必须如实地注明本人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内容,所起的作用及排名顺序;对没有署名,确系个人所拟定的业绩成果材料(如审计报告等),须由所在单位出具认定证明。对学术技术成果以及完成的项目等的奖励、表彰,要注明授予的部门和等级。

6.《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填表说明(格式见附件6):

(1)“何时毕业于何院校何专业”,应填写获得最高学历或学位的时间、院校及专业。

(2)“现受聘何专业技术职务”,按现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填写,行政单位不实行聘用制,不需填写。

(3)“主要专业工作经历”填写:×年×月—×年×月在×

×单位任何工作。

(4)“任现职期间承担过何专业技术任务、完成情况及获奖情况”,填写任现职期间的审计工作经历及业绩成果。

(四)凡是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材料,省高评委办公室不予受理:

1.所提交的评审材料不符合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规定的质量、数量要求的。

2.填写表格不符合规范要求,必填栏目空白或填报材料不真实的。

3.不按规定时间、程序申报的。

4.未按要求整理装订申报材料的。

5.申报评审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四、高级审计师申报评审程序

(一)申报人向所在单位人事(职改)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规定提交有关表格及评审材料。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应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对,加具审核意见,将申报材料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必须张贴于单位显著位置,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并如实填报《*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

(三)申报人所在单位或申报人将材料报所属市人事部门或所属省级主管部门人事(职改)机构签署意见。

(四)由申报人所属市人事部门或所属省级主管部门人事(职改)机构签署意见、加盖骑缝章,将申报评审材料集中报送省高评委办公室(亦可由上述部门出具委托书,由被委托人报送)。

(五)省高评委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将符合规定的评审材料整理后交省高评委会评审。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会计报表审计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会计报表一般审计程序中,了解程序、分析程序、询问程序、实地调查程序和向专家咨询等,在查找舞弊事项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应该针对管理层逾越内控行为执行专门测试程序。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公司管理舞弊案的发生,使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师查找舞弊事项的责任越来越大,舞弊及其审计问题受到了审计职业界的普遍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如何查找舞弊事项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做好有关工作的同时,注重以下3方面。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舞弊审计中审计师的重点不是重大错弊的查找和公允性的判断,而应该放在例外的、异常的,以及会计违规事项的舞弊行为上。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一般会计报表审计发现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舞弊审计最基本的要求。

1.要有审计职业怀疑倾向。职业怀疑态度是审计师的一种倾向,即不相信管理当局认定并要求管理当局对认定加以证实的倾向。一直以来,审计职业界对职业怀疑态度的理解都是中性的。但在舞弊审计中,对职业怀疑态度的这种中性理解显然不利于舞弊的查找。舞弊审计中的职业怀疑态度应该是激进的,为此审计师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存在舞弊的嫌疑(而不能推测管理当局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怀疑精神。

2.要进行职业判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离不开职业判断的运用。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成员应该就客户会计报表存在重大舞弊,公司可能以何种方式进行会计报表舞弊,管理当局正在遭受的舞弊压力,管理当局越过内控风险的考虑,是否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等作出职业判断。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师要利用职业判断能力捕捉重大舞弊的蛛丝马迹、分析重大舞弊的可能性,不能过分依赖管理层的陈述和声明,专门针对管理当局没有料到会被检查的子公司、工作场所和账户进行审计;防止管理当局“吃透”了审计师惯用的审计方法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如果审计师就重要问题难以搜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推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的嫌疑。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师还应关注管理当局不披露或不诚实披露重大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的可能性。

3.评价审计证据也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通过常规审计程序获取的证据特别是内部证据,甚至是具有独立来源的文件,审计师都应该考虑设计额外或追加的审计程序来获得可靠信息,以互相印证。比如,获取银行对账单是审查银行存款的一项标准取证程序,但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篡改、编造和伪造银行对账单,对于重要和异常的银行账户,审计师应当亲自前往银行询证。

二、坚持有效的审计程序

1.深入执行了解程序。公司的经济状况不佳,管理当局可能产生舞弊的动机或压力,公司的经营风险会转化为会计报表舞弊的风险,审计师必须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以评估其经营风险。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和经营风险情况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因素包括业务类型、经营特点、管理状况、财务结构、经营绩效等,外部因素包括行业特点、竞争状况、经济环境、与供应商的关系等。深入了解客户的经济状况能够使审计师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发现潜在的舞弊动机,评估会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舞弊。而且,深入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分析性程序的执行,分析性程序中分析的对象和方法,特别是期望值的确定,都离不开对公司经济状况的确定。

2.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分析性程序是指依据财务资料以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关系,评估财务信息并分析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性程序是揭露舞弊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管理舞弊的识别上具有明显的作用。由于不同信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效的分析性程序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异常交易、事项、金额、比例、趋势以及在详细测试中不易察觉的舞弊迹象。分析性程序可以是比率分析或趋势分析、绝对数分析或相对数分析,将财务信息与前期信息、同行业信息、非财务信息、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性程序的运用更多地依赖于审计师的经验与想象力。

3.执行询问程序。舞弊从其本性上看是易于隐藏而难以发现。尽管隐藏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还是会存在蛛丝马迹。查找舞弊的最佳线索不是账面资料而是相关人员,审计师对企业管理体制层和雇员的询问是发现舞弊行为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舞弊询问的对象包括管理当局、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内部审计师及其他对审计对象产生影响的人员。审计师必须注意询问的内容和方式,掌握询问的技巧,避免单刀直入而使有关人员无法接受,还要运用心理战术。询问的内容诸如:是否知道已经发生的任何指控或怀疑存在舞弊行为;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舞弊风险的认识,以及对会计记录、分类、交易中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的判断;管理层用以减少舞弊风险的计划和控制措施;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经营场所或业务部门更容易发生舞弊的情形等。此外,审计师还应该向财务报告过程以外的人员询问企业是否存在舞弊或具有值得怀疑的舞弊迹象,如不直接涉及财务报告过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法律顾问,他们可能为审计师提供独特的视角,从非财务角度印证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或提供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信息。

4.重视实地调查和请求专家协助程序。重大财务报告舞弊常常涉及虚构经济业务,企业往往会伪造合同、出口报关单、金融票据甚至发票等业务凭证。审计师扩大实地调查程序必然能够为发现舞弊提供有意义的线索。审计师的调查范围包括内外两方面。内部调查如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观察生产经营过程,并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如采购员、销售员、保管员、生产工人等,可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信息。外部调查如对供货商、商、消费者甚至同行业企业的调查。又如,对于虚构收入的舞弊审计,观察供产销过程、函证供货商及客户可以为审计师提供更多线索。当然,审计师要真正实施广泛的内查外调还需要法律法规赋予相应的权限,并需要执业环境的整体改善。在调查以及审计中,还应该积极利用专家的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又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或聘请专家协助工作。三、关注管理层逾越内控的行为

由于管理当局的特殊地位,他们能够通过越过内部控制进行会计记录或编制舞弊财务报告。特别是上市公司,由于投资者始终关注其经营形势、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管理当局达到某种财务绩效的压力或动机始终存在。管理当局的地位使其便于逾越内部控制、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与此相应,审计人员必须关注此种越位行为。但这些舞弊行为依靠审计师执行传统的审计程序是很难察觉的,因此审计师必须针对管理当局逾越内控风险执行专门的实质性测试。

1.检查特殊分录及其他调整。舞弊财务报告常涉及对财务报告过程的操纵,如作不恰当或未经批准的账簿记录;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如合并抵消、报表重分类等)。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个程序,审计师需要很好地了解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以选择和确认需要测试的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比如,了解明细账记录和调整业务需要哪些授权程序,以发现未经授权的业务;了解谁有条件和资格接触账簿以操纵账簿记录和调整业务,确认哪些人有舞弊的机会,然后再分析这些人是否有舞弊的动机和自我合理化的能力。审计理由需要通过检查账簿记录来确认要测试的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并进一步审核支持这些业务的相关资料,即使在控制测试认为内部控制执行有效的情况下,特殊分录和调整业务的检查也是必要的。

2.复核重大会计估计。舞弊财务报告常通过重大会计估计的故意错报而实现。管理当局的会计估计常涉及诸多的判断或假设,这些判断或假设对资产价值、具体交易的认定(如收购、重组或处置)、重要应记负债等会计估计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审计师应该关注管理当局判断或假设的合理性及其对会计估计的影响,考虑会计估计与其支持证据的差异,利用审计理由自行做出的独立估计或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独立估计期后事项,分析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下列各项属于常见的需要进行估计的项目:坏账、存货陈旧过时或遭受毁损、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产值、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或有损失、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此外,审计师应对以前期间会计报表中反映的重大会计估计进行追溯复核,利用事后优势确定与之相关的管理层假设和决断是否存在倾向性,判断管理当局是否存在故意操纵行为。这种复核可能向审计师提供额外信息,预示管理当局本年是否存在类似的操纵。

3.评估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是会计报表舞弊的常用手法。如果审计师注意到重大交易与正常经营不符,或者与审计师对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了解不符,审计师就应该了解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实质,评价它的内在合理性,分析它是否符合商业常规,并分析交易是否预示着存在财务报告舞弊。应当特别注意是否涉及未曾了解的关联方。就本身而论,关联方交易并不构成财务报表舞弊,但如果这些交易没有经过适当的授权,或管理当局没有向审计师确认这些交易,那么这些交易就是管理当局掩饰财务报表舞弊的迹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汉文等.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宋常.舞弊及其审计问题的基本思考[J].审计研究,2001,(4).

[3]郑韩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1,(6).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经济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成本。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管理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

,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7

第二条审计人员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初级(审计员、助理审计师)资格、中级(审计师)资格、高级(高级审计师)资格。

第三条审计人员的初级、中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后获得。

第四条审计人员的初级、中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报名条件等,按照审计署、人事部关于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国家及地方各级考试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的关于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通用)考务工作要求,组织好考务管理工作。

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审计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参加考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应当积极配合考试管理机构做好工作。

第六条审计人员的高级审计专业技术资格,通过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评审获得。

高级审计师的申报条件、评审条件,按照人事部《关于印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人职发〔1995〕84号)办理。

第七条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人职发〔1990〕4号)和《关于重新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组建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承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审计师评审工作。

第八条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机关在组建或充实、调整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等项工作中,应当积极提出意见,并经人事部门批准。

第九条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应当由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专家组成,中青年专家一般应占三分之一。

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不得少于17人,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至2人,负责主持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委员出现空缺时,应当及时增补,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十条推荐申报高级审计师资格,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单位人事(职改)部门根据年度或任期考核结果进行推荐,对推荐对象的学历、资历、外语水平、成果业绩、著作(译著)、论文等基本条件进行审核;

(二)被推荐人应提交两名以上财经、审计专家的推荐意见,提交在中级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业务报告,按要求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

(三)所在单位对被推荐人提交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等申报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被推荐人的学历、资历、成果业绩、实际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

第十一条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独立行使评审权,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评审:

(一)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合格者送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评审;

(二)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人数和有效评审结果的产生,应按《关于重新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有关事项的通知》(人职发〔1991〕8号)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评审委员会委员对所负责评议的被评审人写出评审意见,明确其是否具备高级审计师资格条件,评审意见应当措辞严谨、评价适当、内容具体、文字简明;

(四)评审结果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盖章)、评审委员会盖章(或按照人事〈职改〉部门有关规定完善评审手续)后,正式通知各推荐(委托)单位。

第十二条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应当坚持平等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遵守评审工作纪律。

第十三条目前尚不具备组建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条件的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审计师评审工作,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评审权的地区、部门或单位的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审计师委托评审,须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人事(职改)部门出具的委托评审函,单位之间或个人委托评审无效。

第十四条对弄虚作假、谎报学历、资历和成果业绩,或用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高级审计师资格者,评审委员会或省、部级人事(职改)部门,有权予以撤销。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经济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成本。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管理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2.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第12期

3.凯恩斯.1935.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桐译).商务印书馆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9

(一)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的主审5次以上。

2.主持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2项以上,或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3项以上,或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4项以上。

3.担任审计署或省级以上党委、人民政府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2次以上,或担任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3次以上。

4.主持或承担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关于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1项以上(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或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关于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关于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前述课题2项以上。

(二)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业务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担任主审的大中型审计项目中,有1项以上在省部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或有3项以上在地市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2.在承担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或预见性,所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其中有1项以上被国务院采用,或有2项以上被审计署或国务院其它关于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3项以上被省级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关于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4项以上得到被审计单位或委托单位采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3.承担关于部门交办的专案审计工作,其审计结果成为司法机关、纪检部门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

4.在主持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期间,有过审计方法创新或先进经验总结,被省部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且相应的审计机关已决定予以推广或有材料表明已被其它单位正式采用。

5.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过地市以上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操作规程、审计工作制度或审计发展规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6.主持或承担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有独到见解或理论创新,对审计或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三)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经两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专家鉴定为有较高学术价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有统一书号(ISBN)的审计或相关专业著作,本人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或编写一部已正式出版的审计或相关专业教材,本人独立撰写8万字以上。对未注明作者所撰写章节的著作或教材,须由主编或出版社出具作者写作分工的证明。

审计师论文范文篇10

笔者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体现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功能,并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理论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Abstract〗:Theobjectofthisstudyismodernenterprise.Iusedthenewestideaofauditinworld,analyzedallconceptsaboutinternalauditofmodernenterprisesynthetically,appraisedthedifferenceandconnectionamongmanagementaudit、operationalauditandinternalcontrolaudit.Onthisbase,Ianalyzedsomeunsuitabilityoftheseconceptionsbecausetheinfluenceofchangingenvironment,thenIputforwardthenewidea“internalmanagementaudit”,droughtthescop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definedthat“internalmanagementauditisthedevelopingandextendingofinternalcontrolaudit.”Internalmanagementaudit“concludeinternalcontrolaudit、governanceauditandriskmanagementauditandsoon.Thispaperbuiltanewmod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Ihopethispaperbringsforthnewideasinthetheoryandhasthefunctionofguidingpractice,Ihopeitcanreflectsthedevelopingandchangingcharacteristicofinternalaudittheory.

〖Keywords〗:modernenterprisemanagementauditinternalcontrolaudit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功能?审计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意见,实务界也在观望与彷徨之中左右摇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管理功能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组织改革,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层级,扩充内部审计力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权威性,为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主张只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企业,其管理者却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良和经营管理职能的组合排列中将内部审计斥之于公司之外,纷纷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弱化了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内部审计停留在微观审计层面,使在公司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臃赘。国外实践如此,国内也有效仿之倾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何去何从?公司治理是否因内部审计的进入而更加有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认识

衍生于授权管理之需要的企业内部审计,根植于传统企业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完整的体系格局。但当传统企业演变为现代企业之时,原有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碰撞,许多既定的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显得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尤其是针对公司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适当定位的热潮。什么是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当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日本松田修一也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无关的独立第三者,即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收益力、资金力和组织力进行个别的分析研究,来表明公司经营妥当与否的综合性批判意见,旨在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松田修一,1999)。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1996)。

2、经营审计(OperationalAudit)O.美国D?L?弗莱什S?西沃尔特在《经营审计及其起源》中谈到,经营审计并非财务审计,它的目的是评价一个公司或者公司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极其效率。它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活动。D?J?开斯勒、J?R?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有些学者还认为,“经营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实质上是同义的。戴维?S?科沃克瑞克早在1987年就在其编著的《现代经营审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经营审计指的是在许多不同公司中的内在事物,无论你怎样称呼它,它总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营审计就是内部审计。

3、内部控制审计(internalcontrolaudit)。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但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共同来承担这一责任。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COSO报告,1992)。成功的企业经营来自全体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是整体人员中的成员,负责检查企业各层次为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各项控制。审计人员评价这些控制如何联合才能最有效、最有利地服务于整体经营。简而言之,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保证这样一种管理,那就是合理地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国际内部审计是协会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控制,它的作用在于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观点,从多个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关注各管理层可能建立起来的或执行的所有控制形式。

二、针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我认为,上述三种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特征。之所以产生这样三种概念,完全是因为定义内部审计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企业经营,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环境下,借经营手段的援助,以多数人的协调,继续不断地实现经济财产的生产与分配的一种动态活动。管理是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古典管理学派代表性人物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它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组织整体的活动,以有效的方式达成经营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营与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相对而言,管理是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管理与经营又不能割裂开来,管理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没有经营活动所支撑的企业管理不成为管理,反之,没有管理的经营活动也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经营活动融合到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中。这样说来,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从审计涵盖面上看,二者都涉及到经营活动全部;从职责上看,二者都通过管理职能体现出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内部控制既是管理的一个主要职能,又以管理活动为依托加以实现控制的功能。现代管理审计将其核心放在了针对内部控制而开展的内部审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者实际内涵的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审计,尽管名称叫法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体现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的纵向维度,符合现代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就现代企业而言,没有必要对上述三个概念进行苛刻的区分,从规范的角度界定,管理审计,更加清晰明了。

三、内部管理审计构造

现代企业环境下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理论,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建树:

1、重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目标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指南,是特定系统的特定任务。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目标,它们应清楚地加以规定而且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审计事项与设定标准或一定要求的相符合程度进行的确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传统审计将其目标锁定在“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IIA,1947)方面,但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其实质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效率(IIA,1999)。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转换,意味着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未来事件,参与管理层规划现在与未来的决策工作。因环境快速变迁,组织所需要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内部审计目标本与组织目标、作业及改变作更进一步的链接,将内部审计的重点置于组织全体,强调内部审计主要关心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而非个别作业部门或个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已经不能仅将焦点置于控制系统之审计,也不能置于单位决策之外,应该更积极了解、确认单位风险并加以评估、管理,而风险管理审计则可以提供内部审计整合风险管理的利器。内部审计也将因提供单位附加价值的服务而更接近单位的价值链,其专业形象将更加肯定。

2、拓展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与范畴。审计内容要服务于审计目标(谭劲松等,2002)。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是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与之相应,企业内部审计也从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再到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治理程序审计。财务审计是指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凭证、帐册、报表,核实货币资金、财物物资,查证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判断财务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秦荣生,2000,P81)。无论企业形式如何变化,其财务审计始终是基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控制”一度曾为管理审计的核心,它将内部审计的焦点由财务及遵循性控制转换为管理控制,但这与内部治理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围绕增加价值展拓的内部管理审计,除了应包括原来在管理审计理论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之外,还应向风险管理审计和企业发展治理审计方向延伸。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专业指导小组颁发的新定义向我们发出了警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注意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这一领域是不行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要为内部治理审计这一职能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相关部分内容。

四、实施管理审计,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

1、关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然会涉及到独立性与审计风险问题。如何保证管理审计不与之相互摩擦呢?我认为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1)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2)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参与了管理决策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最好不要再继续从事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则有必要要求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与决策审计的时间间隔应比较长,至少,它不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建议造成影响,这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一种良好举措。

2、关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其业务能力,具备与管理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传统审计不同,管理审计本身涉及到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内部审计人员如果还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锁定在财务知识方面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吸收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

3、关注管理审计功能定位问题。必须界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与“审计监督”功能之间的差异。从实际效果上看,管理审计更多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那么,当咨询服务功能与传统的审计监督功能并存于同一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内时,我们就要警惕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注意保持审计的审慎性,不对审计结论作出绝对的保证。

4、关注组织保证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改革企业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从而具有实施管理审计的组织保证。“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应给予内部审计师适当的地位,使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审查本公司经营的所有方面。内部审计师应向组织中的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应有充分的权威能保证审计师进行广泛范围的审计,并能对他们的建议采取行动(库克温克尔1986)。”从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最高行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以第一种组织模式为最佳,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师向最高权力机构作报告,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助于其恰当决策。还有人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向财务副总裁或主计长负责。处于这种地位的人通常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能客观地考虑审计师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同时也深为熟悉由最高管理当局所规定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向之作报告的有权威的人,要能根据审计师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说:内部审计应同时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人员由于不能接近日常经营,因而,难以评价内部审计师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也许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功能链接起来,则可以使这种模式的效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集团公司,它能够延伸监事会的职能,同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无论怎样说,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目标不受干扰。企业管理当局能做不少工作去树立这种独立性,诸如准许审计师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特定业务加以研究,并通知那些经营负责人在审查中全面支持审计师的调查。不论内部审计师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全公司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他们应该具有与管理主管人员接近的权力,这些主管人员能对审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迅速而恰当的考虑。由于每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在公司的组织地位中,内部审计将成为一个参谋职部门。

5、关注审计方法问题。实施管理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前移,变事中、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真正其到“事前反馈”的作用。

6、关注管理层的主要兴趣。因为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任何部门或职能管理的基本目标都是要达到总体管理制定的总目标。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最高管理当局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下问题:(1)加强经营、加强经营控制及有助于实现目标等方面的建议;(2)向上级报告和说明经营结果的方法;(3)有关经营的总政策、指令和分配方法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按照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要求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时,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有个明确的回答和解释,以便于董事会在进行企业决策予以考虑。

7、关注业绩评价。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管理问题,但也需牢记内部审计人员不是经理或经理的监督人,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医生、诊断师、顾问和参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随时随地地提醒管理当局在作出决策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足够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都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应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8、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审计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顾客的利益。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将逐渐代替传统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资产驱动型”思维为基础,由此而导引的运营方式是:资产→投入→产品服务→渠道→顾客;今天,受新经济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战略理念应有所改变,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正好与传统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顾客→渠道→产品服务→投入→资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顾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可以说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至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购买动机等进行分析。因而,内部审计也应转变管理审计的重点,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尤其是顾客问题。

五、结语

内部管理审计概念是在现代企业研究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之倾向,关注内部审计的发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企业治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公司治理之进程。从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研究》,《财会月刊》,P3,2002、06;

2.项俊波等,《国外绩效审计》,P362,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3.科沃杰瑞克,《现代经营审计》,P4,中国审计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