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本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24

设计本科论文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1

摘要:通过梳理国内外学习评价支持服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以及社交媒体教学应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基于社交媒体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评价支持对学习参与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

关键词:社交媒体;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支持服务;学习参与

为了考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和学习效果,本研究将评价支持作为外部因素对学习者进行干预。其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外显为参与行为,最终表现为学习效果的高低。因此,该部分主要通过收集社交媒体中学习者的学习参与行为数据以及学习效果数据,为学习者提供评价支持,探究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对学习者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评价支持服务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个长期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除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考查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的能力,即文献搜集并整理和反思总结,并将文献观点贯彻到实际作品中,于此基础上做出创新;文字撰写、语言逻辑以及文章结构的反复斟酌,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平时的作业评分和最终毕业设计等级并不是该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面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支持包括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和作业评价支持两方面。作业来自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大纲,有指导教师制定,指定时间上交,由指导老师和助教对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同时开展同伴互评。学习过程评价反对评价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化、凝固化,更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诸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记录、反思与批判思维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个性价值[1]。学习者可通过学习过程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方案;教师则能够及时了解个体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为实施精准化教学,以及个性化资源的适应性推送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在学习过程评价中,本研究还借助QQ群设计了一系列“头衔”,用以对学习者各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旨在利用外部刺激因素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参与和提升学习效果。头衔分为系统成就头衔和自定义个性头衔两部分,系统成就头衔由QQ群系统统计,根据发言和互动等情况进行计算。系统自定义头衔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作业上交、互动交流和课后学习的情况,由两位指导教师和一位助教三方商讨最终确定。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评价支持通过作业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两个方面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作业共有13次,评价方式有指导老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而学习过程借助电子头衔的方式,主要是指导老师来进行评价。1.作业评价支持分析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每次作业均有截止上交时间,学习者将作业上传到课程QQ群。将学习者上交作业的时间与截止时间进行比较,可统计出时间差均值如图1所示,数值越大说明该次整体作业上交较早,也能进一步说明学习参与效果良好;数值为负数则说明该次作业上交整体滞后,学习参与效果较差。因此,通过指导老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的形式开展作业评价。其中,不同比例的作业评价对作业上交的影响如表1所示,时间差增量大表示本次作业上交时间差均值较上次有较大增长,也说明上交作业更积极、主动。当指导老师评价与学习者互评比例持平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7.55、0.5、16.96(h);当指导老师评价占据主导地位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2.37、0.42、-0.16(h);当学习者互评占据主导地位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14.95、5.49、35.89(h)。这说明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学习者互评的作业评价方式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参与。2.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分析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表现,利用QQ群为学习者授予自定义电子头衔,用以对其近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先后于1月份、3月份和5月份先后三次为5-6名学习者授予电子头衔,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评价支持。将授予电子头衔的学习者作为实验组,其余学习者作为对照组,考察不同组别在社交媒体学习参与行为的差异。学习参与行为主要统计学习者在社交媒体中留下的行为数据,包括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内容互动以及学习环境互动[2]。本研究以一个月为统计周期,数据来源主要为学习者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上传学习内容次数以及对电子头衔的态度等方面。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以及上传学习内容次数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说明电子头衔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一定影响,也表明了学习过程评价作为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参与。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学习参与分析

对学习参与的研究开始于行为参与,而后逐渐发展到行为、认知、情感的三维度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外显为行为参与,行为参与又反映出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况。对于社交媒体中学习参与的考察,借鉴李冉编制的在线学习参与量表,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3]。其中认知参与共有题目6项,行为参与5项,情感参与5项。问卷信度如表3所示,各维度信度和问卷整体信度均大于0.8,表明信度良好。问卷采用李克特五计量表,3分代表一般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4分代表比较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5分则为非常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本研究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和完成后向同一组受访者发放了问卷,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如下。1.认知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在认知参与维度的6个题项中,5个题项皆是后测高于前测,说明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我只学习老师上传和推荐的学习资源”这一题项前测高于前测,也说明了学习者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对学习资源的包容性更高。此外,“我能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对学习资源深入分析、归纳并总结”“能得到创造性观点和作品”3个题项差异较大,说明学习者后期能够自我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深层次认知参与。2.行为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在行为参与维度中5个题项行为参与的后测水平均高于前测水平,说明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学习者行为参与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关注社交媒体中的最新信息”题项差异最大,表明学习者的专心程度改变最大。3.情感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在情感参与维度的5个题项中,“对通过社交媒体开展毕业设计很有兴趣”“我感到很成功”“感到很自豪”3个题项的后测水平明显高于前测水平,说明学习者在学习参与的积极情感方面受到了提高;而“总是提不起精神”“感到很紧张”2个题项的前测水平明显高于后测水平,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参与中的消极情感得到了改善。

四、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对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

总的来说,学习参与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作为变量的学习评价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为深入研究评价支持是否正向影响学习者学习参与,以及影响机制如何,本研究将作业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对学习者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评价支持各维度对学习者学习参与都存在显著正向积极影响。其中,作业评价对学习者行为参与影响最为显著(t=3.267,P<0.01),表明作业评价越积极,越能引导学习者在行为上参与学习各项活动;而联系前期数据分析也表明,学习者互评在作业评价中所占比例越大,对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影响也越显著。学习过程评价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t=3.894,P<0.01;t=3.477,P<0.01),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

五、研究结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外显为参与行为,最终表现为学习效果。首先,在作业上交方面,出现“首次高涨,再次衰减”“节后拖延症”“学习热情低谷”和“deadline高潮”等现象。其次,在作业评价过程中,不同比例的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变现为当同伴互评的比例大于指导教师评价时,学习者上交作业态度更积极,也更主动。再次,将电子头衔作为学习过程评价作用于学习者,被授予头衔的实验组对比未获得头衔的对照组在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以及上传学习内容次数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说明电子头衔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积极影响。最后,作业评价支持和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均存在显著正向积极影响。其中,作业评价支持对学习者行为参与影响最为显著,而学习者互评在作业评价中所占比例越大,“参与感”就会越高,对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影响也越显著。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学习过程的评价支持。一方面,教师通过有趣的过程评价方式,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和兴趣,引导学习者注重学习过程,一步一个脚印都要走好,为学习者反观自身过程成长提供支持。同时,在期待中形成持续的学习动机,为良好学习效果作保证。另一方面,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学习者在知识不断重组和建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迁移的方向,将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融合[4]。

作者:唐玉杰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篇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毕业生全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完成后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1]。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仅反映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培养本科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以毕业设计形式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成为普遍现象。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然而,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改善依旧任重道远。

1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1.1选题质量不高

调研发现,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设计类选题比例逐年降低;二是设计类选题较单一;三是选题工程背景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偏多,没有足够的工程项目供学生选择。有些题目是上一届已经做过的,有的是虚构的,有的则是将一个工程案例修改后拆分为多个毕业设计题目[2]。一些设计类的题目比较宽泛,比如“某基坑的设计”“某三层房屋设计”“某地下停车场设计”,缺乏明确的工程背景,毕业设计容易沦为扩大版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无法检验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学生时间投入不足

本科毕业设计通常于大四上学期末启动,下学期5月初答辩,历时有半年。然而,大多数学生领到任务书后,一直拖到下学期才会开始做毕业设计。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大部分同学投入毕业设计上的有效时间也就1~2个月而已。大四上学期忙于上课、考研复习、找工作,基本没有时间投入毕业设计创作,大四下学期开学后找工作、考编、研究生复试,到3月底左右才会腾出时间来。随着现在考研、考编逐年升温,应届毕业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种种迹象表明,时间投入不足已成为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1.3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

毕业设计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答辩阶段和评价阶段,历时半年多。一份优秀的毕业设计需要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然而,有严格的时间节点却没有严格的监督,致使最终结果大打折扣。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时间投入不足。由于每个教师所带学生数量众多,不管是一对一辅导还是集体辅导都耗时耗力,加之老师们也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同时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量偏低,无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对学生指导的时间投入不足。二是教师难以做到有效监督。学生毕业在即,升学就业是学生最关心的事,指导老师难以监督学生做好每个环节。三是指导教师工程经验不足。许多青年指导教师都是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大多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选题都是论文形式。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工程经验,毕业设计的方案容易脱离实际,对行业规范的理解、图纸绘制标准把握存在不足。

1.4毕业设计文本质量不高

由于前面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学生时间投入不足、教师指导不够及工程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的文本质量普遍不高。根据笔者多年的指导经历,绝大部分的毕业设计文本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文本格式不规范。由于本科生接受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较少,毕业设计文本中出现不少写作不规范问题,如文献引用、公式编辑、符号输入、图片、文本编排等。(2)计算书思路混乱。计算书应围绕实际工程项目,从地质勘察、设计方案比选直至结构计算、图纸绘制等诸多环节。然而,实际的计算书往往存在层次不清、比选方案不明、规范引用错误等问题。(3)图纸绘制不规范。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本科生绘制的设计图纸规范性差。因此,文本质量不高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原因。

2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优势

对于土木工程这一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来说,传统的校内指导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推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双导师”制度是提升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3]。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指导上具有四个优势:(1)推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缺少现场实践的条件,而企业具有工程项目支撑,拥有完善的实训场所、实践基地。因此,学生直接到签约单位开展毕业设计,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又为企业提供了相对节约成本且解决实际问题的后备人员,实现了双赢的效果[4]。(2)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整体水平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选题可由双方共同决定,既保证了选题的多元化,又保证选题有实际工程背景。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导师”指导可以弥补原来校内导师工程经验不足问题,在设计方案比选、计算书撰写、CAD图纸绘制方面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意见。(3)增强高校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高校的教师往往理论知识有余而工程经验不足,对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规范的理解、设计图纸的绘制力不从心。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了解施工、设计一线的情况,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将有力地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经验。

3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

3.1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实现途径

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在于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最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可以成立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中心,统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网络资源数据库、校企线下交流论坛等途径开展,具体思路可如图1所示。3.1.1建立企业导师和企业数据库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前提是有足够数量的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因此,需要高校应建立一个企业名单和企业导师数据库,遴选一些条件好、影响力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遴选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编入专家库,每年从中筛选有意向的企业及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合作企业可以相对广泛,包括施工单位、设计院、房地产公司、检测公司等,每年对数据库进行更新。3.1.2建立实践基地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通过专业实习提升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供生产实习之用。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就可以利用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加深学生的工程直观认识,为将来毕业设计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可以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项目资源整合起来,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编制毕业设计题库。另外,可将典型工程案例、施工技术方法、规范图集、专家讲座、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汇聚成网络资源共享,提供师生在线学习的平台,既开拓了本科生的专业视野,又有利于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3.1.3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到校授课或讲座除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授课或讲座,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传递最新的行业动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邀请企业人员来讲解现场试验、施工管理技术、课程设计的内容,对于提升应届毕业生的设计思路十分必要。例如,笔者所在单位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学院做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极大提升了本科生的工程视野,也为毕业设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虽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可行办法,但校企合作的效果依赖于相应的保障机制。笔者根据所在单位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3.2.1保证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校企合作第一步是保证有足够多的合作企业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学科优势等扩大校企合作渠道,争取到更多条件好、信誉好、影响力大的企业。企业类型可以多元化,但要全面考察单位的成立时间、经济水平、人员规模,确保双方可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初期阶段数量不在多,而应重视合作企业的质量,根据每家企业的特点,签订不同的合作协议,有意向长期合作的企业应优先建立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的名单每年更新一次。3.2.2激发企业导师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关键在于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考虑到企业导师平时工作也较忙,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根据笔者学校的经验,我们以校外兼职导师名义聘任企业人员参与毕业指导,每个月发放一定的劳务报酬;其次,校外兼职导师可以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以及课题申报上同校内导师合作,成果共享;再次,在毕业生招聘、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上对合作企业优先支持。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导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上的积极性。3.2.3明确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的分工毕业设计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毕业环节较多,有必要明确双方的分工。通常可以作如下分工:毕业设计选题可由企业导师负责,开题报告与研究计划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第一阶段工作检查由校内导师负责,选题调整及中期工作检查由双方共同负责,实施阶段设计方案比选、计算书撰写、图纸绘制由企业导师负责。第二阶段工作检查可由校内导师负责;论文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由校内双方共同负责,毕业设计总结和评优可由校内导师负责。整个毕业设计历时近6个月,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通力合作,特别是实施阶段的辅导尤为关键,一定要双方审查都通过了才能进入毕业答辩。3.2.4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的协同管理由于毕业设计历时较长且环节很多,只有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才能实现1+1>2的效果。首先,严格落实“双导师”管理制度,从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过程监督、答辩、审核与评判各环节都有清晰的内容、时间要求、职责分工。其次,要加强师生交流频次,尽量每周交流一次毕业设计的进展,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做好记录。再次,加大对毕业设计重点环节的审查力度,如计算书撰写、图纸绘制,这一点需要企业导师严格把关。最后,校内外导师都应参加答辩,答辩成绩应考虑毕业设计质量水平、学生平时表现及毕业设计的创新性进行评判,要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水平,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5]。

结语

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不断下降的问题,探讨了校企合作在改善毕业设计的实现方式和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邀请企业人员讲座交流等方式,可以增强本科生的工程直观认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可为毕业设计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保证合作企业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明确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分工,严格监督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可以确保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成效。总之,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强 邓岳保 张周琛 单位: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篇3

理工科类专业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胜任工程领域中产品的开发、生产管理以及工艺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和论文撰写能力,能够快速掌握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并且能够融合专业基础知识高效率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针对理工科类专业应用特色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设计作为系统综合的实践模式,在选题、筹备、设计过程、考核等方面要以社会行业整体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特色、专业发展、学生个体需求为基础,合理灵活地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1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各高校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相关调研与分析[1-6],发现理工科专业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中还存在较多相似的问题。(1)选题老套无新意。理工科每年毕业生数量庞大,很多类似的选题每年都重复使用,指导老师在选题设计时未能根据专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变革、社会的需求来合理地创新选题方向,很多选题都是把陈年的内容在工艺、参数上稍作修改,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过多地借鉴和模仿往届毕业设计,或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众多雷同的设计内容,毕业设计沦为一种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大四末段,造成学生找工作、考研、实习等与毕业设计相冲突,大部分学生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创作毕业设计,并且这段时间大部分学生都为前途奔波,与指导老师、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较为缺乏,因此,对毕业设计过程和考核阶段的时间设置显得更为重要。(3)毕业设计参与意识不够。本科毕业不通过率非常低,没有过多的成果和过程考核,指导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论文和设计内容的质量和创新要求较低,在内容重复率和考核流程中满足学校的规定即可,并没有真正把毕业设计作为一个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个人与社会需求联系的纽带,对学生个人行业实践以及科研经验的帮助较为有限,形式主义比较浓重。(4)指导形式单一。大学老师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走入教学工作的,工程经验方面比较缺乏,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较多地是从自己科研实践出发来设置选题方向和内容指导,还有部分高校老师主要侧重于设计形式、论文格式等方面,在行业性、实践性、前沿性方面的指导较为欠缺,与社会整体需求脱节较严重。

2理工科毕业设计的创新与改进

针对目前各高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部分问题与局限之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学生个体发展等为基础,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模式与内容、发展等进行相应的探索与创新。

2.1毕业设计选题

(1)就业导向型选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行业需求和技能发展应用为前提,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行业实践经验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选题可以收集相关企业制备、研发、加工、工艺等项目案例,面向生产应用,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单位就地取材,选取部分产品生产制造案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种就业导向型的选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走向岗位积累较好的设计实践经验。(2)科研导向型选题。时代的发展对学生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还将继续研究生深造,甚至会走向科研学术的研究道路。老师可集思广益,跟学生深入沟通,以老师自身的科研方向为基础来合理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即将深造的课题组研究方向设计选题。这种选题模式,可以为学术深造的学生提供科研经验积累的捷径,提升学生的毕业设计动力,通过设计过程熟悉各种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熟练实验方案设计、过程操作、性能表征以及结果分析等,在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上积累深厚的科研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术深造。(3)就地取材型选题。选题更应该因材施教就地取材,材料类专业有较多的专业竞赛,如金相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很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了大量的专业竞赛,并且产生较多的产品和成果,同时很多学生也在企业有过实习、交流的经验,老师在选题设计的时候,要跟学生多交流,以学生竞赛、实习等经历为基础来设计选题方向,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与创新发展能力。

2.2设计时间安排

根据培养方案与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知识层次要求,通常毕业设计都会安排在大四末段,因为这个时间段所有的专业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基本上都结束了,整体知识层次搭配比较合理,学生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扎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储备。但这个时间段,面临就业与考研的压力,学生普遍比较急躁与迷茫,他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找工作、考研以及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等方面,对毕业设计环节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因此,合理规划毕业设计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毕业设计时间设置并不是简单地延长或者更改时间段,而是要有意识地把毕业设计过程渗透到大学整个学习过程中,把实践环节时间碎片化到专业学习阶段,毕业设计的时间和过程贯穿整个本科学习周期,大四末段的设计环节时间只是作为改进与答辩的时间,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缓解所有涉及内容堆砌在大四末段的问题。在时间设置上的改进需要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的合理安排,在大二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熟悉相关的实验设备操作、性能表征方法以及设计研究思路,熟练毕业设计用的相关专业软件以及相关论文写作技能,在大三阶段应该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以及设计步骤、方案、实验数据和创新思路有比较明确的定位,把整体框架确立出来,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以及设计思路,并且积累相关的实验数据、设计图纸或者理论计算等,在大三第二学期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初稿,大四毕业季、工作季的阶段,主要完成毕业设计的精修与答辩阶段。把毕业设计贯穿整个大学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目的性与专业应用性更为明确,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完成,能够更好地实现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与创新。

2.3注重设计过程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并能够有相应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毕业设计在注重设计内容以及重复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设计过程、创新性以及实用性,要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应用,必须加强设计过程的监督、老师的指导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工作。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校级、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在竞赛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把这类比赛成果与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各类竞赛与项目锻炼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与设计能力,鼓舞和激发学生对设计型选题的热情,同时,比赛过程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用,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提供有效的保障。鼓励学生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长期的科研训练过程中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科研基本思路与素养,熟悉材料制备、表征、工艺、结果分析以及相关专利、论文的撰写工作,积累科研经验与专业基础知识。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且还能输出专利以及相关科研论文作为最终毕业设计支撑,这种设计过程比单纯的设计内容本身更具备实用性与创新性。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共同指导,学生在工厂见习、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由企业的导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地指导,联合企业的生产项目与产品研发,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对学生工程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更有帮助。

2.4完善考核方式

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人数多、选题方向杂、答辩时间短,这种仓促的考核形式难以起到把关和督促的作用,对本科生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实施十分不利,考核方式的不完善,必将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极其不利。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需要多重化,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1)尽量把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时间提前,答辩委员会对选题的前沿性、可行性、应用性以及设计意义等提出评价。开题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成果输出、设计正文等要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要求老师指导多稿,需提出明显的指导输出。指导老师应及时组织中期检查,对设计进度、设计偏差以及设计难题等及时提出完善建议,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设计内容。(2)注重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考核的内容不限于设计的正文内容与答辩时候的问题回答,还要对设计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实验方法、表征测试过程等原始数据积累进行考察。同时,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形成的专利、科研论文、成型产品等要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设计过程中多输出科研与相关设计成果。(3)毕业设计答辩采用申请制度,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随时申请答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毕业生统一答辩时间紧凑的问题,答辩委员会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其设计内容与创新,通过综合提问来把握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结语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蒋秀玲,庄严.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开题阶段的提升方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4):89-91.

[2]李红梅,卢苇,陈旭东,等.毕业实习与设计过程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管理,2012(6).

[3]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4]周宁,王晓宇,赵会军,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5]郑鸿英.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黄楚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李金玲.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孙磊.视知觉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过程管理

本科生导师制被证明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广东海洋大学自2010年实施“双百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时,就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不仅给以学生思想、生活方向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目标是提升学生理论和学术素养、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导师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起着监督与指导作用。笔者以导师这一视角,就如何履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海渔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的职责展开相应的讨论。

一、海渔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海渔专业属于涉海类专业,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熟悉科研创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和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独立创新是海渔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海渔专业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把关非常严格,但每年仍有少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有待提高。出现这种情况,从学生角度讲是准备不充分,平时实验技能训练不足,加上临近毕业忙于面试、实习、考研等活动,时间投入不足,专注度不够。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是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有疏忽,对学生在各个关键时间点需要完成的任务把控不严格。因此,导师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直接监督管理者,必须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管理。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

按照学校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海渔系将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分为三个阶段、七个质量控制关键点(表1),以下根据这几年的工作体会,按七个关键点展开论述。1.选题。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一般是在第七学期初拟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导师制则将这一时间大大提前了。以笔者指导渔业资源调查课题为例,大二时学生就报名加入了科研实验小组,并在和大三、大四学长一起参加渔业生物学实验中接触了科研实践。笔者指导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根据平时开展的实验内容,选择了制作底拖网渔获物图谱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2.开题。开题是对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设计)内容、预期目标、研究(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研究(设计)方法等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文献阅读和集中讨论,拟定论文(设计)方案。这时要求导师和学生碰头讨论,集体或逐个指导开题报告的撰写,重点是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笔者指导的2018届8名本科生的题目都是毕业设计,故要求学生多阅读图书出版物,搜集查阅不同的分类图鉴,学习借鉴它们的编排设计特点,构思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3.中期检查。中期检查通常是第七学期末进行,学生要对照开题报告,将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进展情况写成书面报告。中期检查是一个预防性手段,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笔者指导的2018届本科毕业设计,基本做到了一周一次工作进展汇报,及时商讨和解决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平时工作抓得紧,中期检查时他们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绘图技能也得到了训练,对完成整个毕业设计有充分把握。4.交稿。这时,导师要催促学生及时返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论文初稿完成后,经过几轮格式、内容的检查与修改,在经导师确认后,上传中国重复率。学生在通过重复率检测后,还要根据检测报告,继续对有关内容作必要的修改。导师必须认真审核学生交出的送审稿,确认学生都已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改正后,打印上交送审稿。5.评阅。海渔系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经评阅老师审阅合格后,才能取得答辩资格。学生交稿后,海渔系会组织教师集中评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篇论文(设计)要经过至少三位其他教师的评阅,重点是查出其中质量不达标的论文(设计),约谈有关学生进行整改。整改完后再由导师和系主任根据其修改质量,确认是否给予答辩资格。笔者指导的2018届本科毕业设计因交稿前经过反复校对,错误较少,顺利通过了评阅。6.答辩。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时间一般在6月上旬,学生要在答辩前做好答辩演讲PPT,交导师检查审核。答辩当天,由五名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PPT演讲和回答提问情况进行打分。全体学生答辩完成后,现场汇总指导教师成绩(30%)、评阅教师成绩(20%)和答辩成绩(50%),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总评成绩和等级。7.定稿归档。答辩完成后,学生还要根据答辩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最后的修改,再经导师审查后定稿,打印上交归档。同时,学生还必须整理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附件材料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等。教师完成填写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答辩小组意见、成绩评定表等评价材料。导师负责收齐这些材料,和论文(设计)一起装袋上交学院保存。

四、结语

尽管学校目前采用了“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规范和便利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控自始至终都要落实到导师身上。海渔系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制全过程管理实践再次证明了严格履行导师责任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导师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中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也要发挥好学生主观能动性,按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确保最终达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睿,孟玉琼.在本科生导师制基础上提高理科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157-160.

[2]梁慧锋,王彦娜,胡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过程的探索[J].才智,2014(26):298-299.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4

1本科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实际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考验与训练是测绘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测量实验、文献资料、计算机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而且对学生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有两种观点:(1)一种是继续保留毕业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改进,不应取消。毕业论文是强化学生社会意识,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毕业论文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能让学生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只要教师认真指导、严格把关,不仅不会出现抄袭现象,而且毕业生通过毕业论文与设计环节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对于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及以后的职业生涯都具有深远的正面影响。(2)另一种观点认为,受当今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类同现象严重,已无存在必要。本科毕业论文并非授予学位之必须,可以取消。依据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考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获得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也不再是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能获得的精英教育,大约每年有一半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本科院校进行学习,博士生硕士生人员也不断扩招,致使本科生不再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首要目标,特别是事业单位对文凭提出更高,更强的要求。这些变化要求对本科教育进行定位并作出改革。通过分析农业院校测绘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阐述了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农业院校测绘生毕业设计教学措施。

2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毕业毕业论文认识有偏差。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正是找工作关键期或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许多学生正为就业或考研深造而奔波,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对尚未落实单位的学生来说,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面试,有的要到单位进行一段时间实习考察等;对一些考研学生来说,考试前的复习,考试后的复试和面试会占据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考研比做好毕业论文更重要,工作和考研与本人的未来直接相关,只要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认为不论毕业论文质量如何都能毕业,导致毕业论文形式化,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的现象,用复制、买卖等方法完成论文。另外,因为在本科学习期间缺乏专业知识的拓展,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毕业论文完成质量严重下滑,弄虚作假现象也开始逐步增多,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很好的学术能力。2.2论文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在漫长的本科学习道路上,毕业论文是最后一站。从小学开始的各种语数外培训班,到各种事业、教师编制的培训班,最后一站的学习相对轻松。所以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很少,有的学生为了节省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就会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动,通过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降低论文的重复率,这样完成的论文虽然重复率过关,但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论文编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类同现象,这样的论文编写方式失去了论文本身的意义,完全失去了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性。2.3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师生比严重失衡,一个指导教师指导七八名毕业生,更有甚者指导十几名毕业生,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在指导毕业论文时缺乏创新性和深度,毕业论文多数源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而科研课题的内容具有充实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等显著特点,选题背景、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论文写作和修改具有鲜明的科研特色,工作量较大。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出现假、大、空现象严重。部分教师纯粹就是为了完成指导的工作量,致使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很低,不能合理安排好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计划,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修改的环节,也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有足够的耐心给予毕业生充分的指导,时常出现学生找不到老师的现象。

3提高本科毕业论质量的措施

3.1开放实验室。(1)测绘实验室是学生增强动手能力重要资源,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设备,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应强调实践性,要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生实验经验不足,未能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和工作实践密切关联,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其毕业设计(论文)多以验证性实验和实验性报告为主,调研型论文和设计型论文数量较少。(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在资料收集、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的独立完成能力。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指导毕业论文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相关的科学原理作出一整套的试验方案,在弄清楚每个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实践,大胆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模型,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2指导教师要履行职责。(1)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期间,要有最低次数及频率,切实履行指导教师的职责。目前高校本科高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方面,数量不足。随着高校扩招,师资短缺严重,为满足教学任务,放宽了指导教师遴选要求,很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的年轻教师也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难以保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积极引进专业师资,尤其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或高级工程师,这不仅能够解决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还能解决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下降的问题。(2)教师要重视选题。由于每年论文指导教师都比较固定,导致不同届的毕业论文选题都很类似,老师在学生论文选材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很多学生的论文选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论文选题,尽量丰富选题内容。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尽量让学生更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到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对选题内容进行扩充。选题不宜过大、不宜过难,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选定论文题目既要大致符合本专业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又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遥感及摄影方向的,应掌握一种以上的图像处理软件,处理不同的影像,着重研究农业产粮区面积测量,粮食品种分类面积统计与测量,畜牧草场变化及退化,畜牧数量监测与控制,森林面积测量及植被覆盖度测量及变化分析;测绘专业的应会使用高精度全站仪、GPS,测量型无人机等仪器设备,测量土地面积,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精准农业挂钩。完成不同项目的实地测量,要有自己测量数据,与农业实际相结合。不可以直接拷贝他人现成的设计及测量成果,略加修改作为自己的设计,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3.3研究经费投入。在毕业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引用的数据都是完全照搬别人调研的数据,采用相同的研究模型来进行分析,纯粹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现象需要尽快杜绝。指导老师应提前布置研究课题,有些课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测量,也可能有一定的路程,学校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如楼房倾斜测量,可能持续时间较长,需要重观测,城市绿化面积变化,林区面积变化,畜牧草场变化及退化,畜牧数量监测与控制,需要影像数据,有些实时数据需要资金购买。让学生到研究对象现场调查研究,测量基础数据,拥有一手的研究资料,研究出来的成果更加真实、有用,更加说服力。考查楼房在不同建设和使用时期的倾斜测量方法,考查农业主要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畜牧草场变化及退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测量土地面积,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等,修改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3.4全社会重视本科教育。重视本科教育,降低企事业单位的入选学历要求。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的招聘设置只认学历,不认能力。导致很多学历一般、能力强的人员无法进入事业单位。各单位可以结合招聘岗位的特点,适当的增加能力要求,如注册证,技术证,同时降低学历要求,如辅导员可以要求心理学的证书,学历要求不必太高。在引进与招聘人才中,要强调人才与职位的配套,还要强调人才的内在素质与事业单位的主要特征相匹配,要全面考察人才与单位适应性,相应的对于要求能力的岗位考核方式也应侧重能力考核。不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件,有些条件适当从宽。高学历的也可以,但不可以加分。以考试考核为主。并以工作需求为中心进行招聘。3.5考核体系构建。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毕业设计顺利完成需要学校、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四方参与,单一的指导教师评估有其局限性。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点当然更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以放低要求,只要学生对某一软件或农业生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系统应用和实验,也是可以的,要求企业指派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论文的辅助指导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指导教师沟通,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共同确定毕业论文内容,共同指导完成。构建学生自评和互评、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多方位衡量评价体系。公正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成绩构成为:学生自评10%,互评成绩占20%,毕业答辩成绩占30%,指导教师(包括工程指导老师)成绩占40%,得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最终考核为全程考核,教师打分变为教师打分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4结论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多层次需求

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基。随着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各高校也在更进一步查找目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力争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其中,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科教育的关键体现与培养手段,在本科教育中一直被强调。然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并没有改善[1]。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本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知识的产物。然而,本科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拼凑与抄袭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持续下滑。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定调入题的问题多。选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第一步,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不可过大也不可过难,否则容易使论文缺乏聚焦点,降低可行性。而且选题经常存在标题陈旧、缺乏创新的问题。学生照搬现成的观点、材料和结论,致使所选题目欠缺应用性与时代性。2.理论与方法单薄。理论与方法是毕业论文顺利实施的保障。只有采用规范而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尽管大部分毕业论文都有描述理论与方法的篇幅,但往往缺乏对为何采用这个理论、选择这个方法和具体怎么使用的论述,在文章分析中也无法体现出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对自己文章的贡献。3.写作功底薄弱。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较高的可读性。然而,在毕业论文中暴露出不少写作问题,比如忽略小标题的使用与段落划分的作用、表述口语化、术语和公式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等,难以在文中讲清楚自己的思路、突出主要思想,甚至发生东拼西凑字数的情况,将严重降低论文的质量。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的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很多问题,除上述描述主要质量问题外,还包括参考文献不规范、图表表达有歧义和论文格式不统一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前期,学生更倾向于将重点放在找工作或复习考研上,几乎没有人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状况与质量,与学习成绩和其他个人成果不同,毕业论文所反映的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就业与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包袱,只想匆忙甩掉它。第二,高校的监督影响。与普通课程不同,毕业论文是一项历时长、过程繁多且体现个体差异性最大的系统教学工程。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论文规章制度,但是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方面,如果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要求过高过严,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常毕业,引发学生就业问题和学校声誉下降,进而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环境比较自由,学生平日可能不会认真撰写论文撰写,容易出现在时间节点前匆忙拼凑以应付检查的现象。第三,教师的指导影响。在毕业论文与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全面且具体的指导。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低,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由同一位老师指导。绝大多数教师不仅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还要从事大量科研工作,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职称评比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下,教师难以保证指导力度和指导水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个人专业素质都是影响其给予学生实质性指导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的责任心也会影响学生应对毕业论文的情况。第四,学生自身态度与能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不重要。学生在论文写作时不知如何下手,容易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另外,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如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针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但忽略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各异的需求。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下而上地思考问题,提出的建议才会更容易被接纳,也才能让执行者做好这项工作。1.提倡多次选题时间,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各项事务。具体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选题时间从第8学期初向前移至第5学期末,并在第5学期末至第8学期初之间(即待选期)提供多次选题的机会。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需要在第5学期末列出毕业论文的名称、简介、能力要求以及预期成果,并在待选期内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的具体流程。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待选期内挑选自己时间相对充裕的机会,从而减少或避免与就业和深造产生冲突;并且根据对不同毕业论文选题的了解与调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题目。在充足的待选期内,学校或者院系可以组织毕业论文动员会,系统地介绍毕业论文的意义、步骤以及评分指标,展示往届优秀毕业论文供学生参考与学习。2.考虑学生特点,开放选题内容。在待选期内,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毕业意向情况,包括毕业拟去向与比例,提前与指导教师沟通,结合学生的择业选择特点,对不同学生毕业论文的侧重点进行优化安排。更具针对性的毕业设计会减轻学生的负担感,增加毕业设计的可行性,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3.开设文献调研课程,培养学生基础研究能力。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文献的价值并学会正确使用文献的方法,学校可在第2学期之后开设文献调研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可设计为文献调研的策略与方法、文献管理与分析,以及写作指导这三大主题。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寻找需要的信息、如何管理已收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资料分析和如何利用文献调研的结果完成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文献调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所选论题“是什么”,还能让学生在文献查阅过程中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理解“为什么”要做。才能贴合实际情况找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注意研究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形成自己明确的论点。4.鼓励学生参加创新与科研应用型项目。随着大学生创新项目在社会、高校与学生间影响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创新项目的探索与研究,能够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同时,高校的开放实验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项目的平台与机会。[2-3]学生自主地将开设的专业课或者各类项目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不仅能对专业课学习和项目的完成起到较大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后续开展毕业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四、结语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已有不少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撰写出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章。但从总体来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仍有待提升。通过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各异的需求,提出了提倡多次选题时间、开放选题内容、开设文献调研课程,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创新与科研应用型项目的具体措施,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工作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兵.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江苏高教,2017,(10):66-69.

[2]孙克辉,钟旭东,吴建好,王会海.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32-34.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6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随意性大

通过对近几年的毕业课题进行简要统计,总结出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题目几乎不变。这一点在其他学校也较为突出,例如: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课题名为“XXX管理系统”的出现频率较高,只是简单的改一下名字,图书、教学、学生等,实质上是相同的,题目难度偏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作用不大。二是课题很随意,把学生单纯作为“免费劳动力”来使用。让学生下载、收集资料等,主要工作是科研项目中的一些琐事。应该让学生真正了解科研项目本身,尽量少的干“跑腿”的工作。

(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学生应给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基本动手实践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识。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就业方向,感觉所做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岗位关系不大。二是部分学生忙于考研或者参加其他实践活动,心思不在毕业实践上。三是有的学生因为快要毕业了,学习上不求上进了,以致自觉性不高,在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惰性滋长严重。这部分学生撰写的论文东拼西凑,实质性内容不多。为了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毕业设计的必要性,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例如:组织学生外出实地参观见学,请校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走进大学课堂讲课,校企联合开设实践课程等等。

(三)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容易使学生感到失望、无助和灰心,挫伤其积极性而失去研究兴趣,不愿认真深入研究,起不到做毕业设计的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过去几年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与教师的主动交流和沟通很少,没有严格的机制来进行约束,经常是学生有问题,但不主动去和指导教师交流,部分学生会找同学请教、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或者找其他教师帮助解决,部分学生则停滞不前,等到指导教师检查时才说有问题进行不下去了。另外,也存在个别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毕业设计题目下达以后,几乎不闻不问,没有履行检查督促的职责,以至于临近毕业答辩时,还存在毕业设计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的现象发生。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配套完善的软硬件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有性能良好、数量充足的相关仪器设备,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学校现有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种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主要保障本科阶段的课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相对简单,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多,但是要满足所有毕业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毕业设计条件,将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毕业课题设置在科研型实验室,利用科研型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让他们提前进入科研实验环境和状态,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与时俱进,科学选题

目前,我们学校的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模式主要是:本专业方向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人数给出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只能在给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较高,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和特长,可能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近几年,我们探索尝试了另一种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当前学科专业发展中产生的新技术、拓展出来的新领域、解决某一类典型问题的新方法等为思路,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经过和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一个较为合适的题目展开毕业设计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一个课题是否可以作为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课题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贴技术发展前沿。教师要在把握大的方向上下功夫,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思路和必要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必要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第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为毕业后的工作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还需要在课题的任务书中明确标注所用到的理论知识、技术和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等,供学生参考,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建立良好的基础。第二,选题与创新的结合。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大学进十年的本科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率大约在30%左右,甚至有部分教师就那么几个题目,好几年都不变,完全忽视创新性的要求。要做到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紧跟学科专业和技术发展的前沿,拓宽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具有创新性和有价值的题目。第三,课题的难度是否适合本科毕业设计。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出现多极分化现象,个别老师给出的题目难度太大,本科学生根本无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比如把硕士、博士的研究课题直接拿来当本科毕业设计;或者是几乎没有难度,纯粹变成“体力活”,比如某一门课程的素材收集与制作、或者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老课题还让学生去做等等。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来确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素质为目的来综合考虑。

(三)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认识不够,态度不端正,没有把主要经历用于毕业设计。个别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或教学,仅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资料让其自学,在学生身上投入时间相对较少,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学院、系、教研室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适时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毕业设计,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一般在毕业设计的初期、中期和末期分别开展针对毕业设计的各类讲座,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位、补考、分流、体能考核等各项任务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加强学术道德的修养,增强创新意识。另外,对指导教师(尤其年轻教师)也要提出一些要求,如制定详细的设计任务书、指导方法、考核方式、教师职责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地位和作用,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同时也引起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了避免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之间出现鸿沟,可以安排教师与学生提前接触,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般从第七学期较为合适。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制定合适的选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产生兴趣,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求知。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定期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和分析。制定毕业设计时间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形成周汇报制度,对一些惰性比较强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其能力培养。

三、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大学本科阶段教学中的收官之作,其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如何完美的做好这个收官之作,达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的人才的目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解决。例如: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如何做等等。

作者:胡双演 徐辉 方林波 宋小杉 王蓓 袁静 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第二篇: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一、提高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含“战”量的培养目标

科技进步使得技术、信息系统与作战行动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学员军事与科技素养兼备,战术与技术结合提升第一任职能力,让学员到部队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并组织训练、演习和作战。提高毕业设计含“战”量,就是要加深学员对现代战争规律的内在理解和把握,从技术与军事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分析作战行动和军事训练。这要求毕业设计进一步面向部队建设问题解决的转变,提出紧贴实战的培养目标。一是让学员通过作战规划与推演,掌握武器装备的战技术性能,从战术与技术结合的角度,研究其在体系对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提高学员合理运用武器装备进行作战的能力。二是让学员研究对手、研究打仗、研究如何充分发展装备体系的作战效能,加深对现代战争内在规律和制胜机理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员对现代及未来战争的逻辑思维能力、新型作战力量分析与运用能力、设计未来战争与作战理论研究创新能力。三是让学员熟悉部队常用的战术战法、作战样式、联合作战组织和指挥流程,加深学员对基于信息系统组织联合作战的认识与理解,提高组织联合作战训练、演习演练的能力。

二、提高合训指挥类本科毕业设计含“战”量的教学组织方法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资料检索与学习理解、立题与研究、实验与分析、论文撰写、成果展示与答辩等环节。如何提高毕业设计含“战”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实战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是第一步,指导教员团队需要选取紧贴实战背景的毕业设计课题。课题组结合近年来科研与部队演习保障任务,以空军近年来东南沿海方向三个系列,共10多次实兵演习的作战方案为基础,总结归纳学员对抗演习案例,设置毕业设计选题。选题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以实战、体系、对抗为指导,选取紧贴实战的课题方向。二是要有明确的作战想定为牵引,从而以具体的想定来统筹整个团队对抗式毕业设计。三是合理划分子课题,各子课题相互支撑,同时又都是对抗演练的有机组成部分,选取各子课题的学员与其在团队对抗中扮演的角色紧密相关。

(二)围绕实战按团队对抗模式进行毕业设计分组

仿照实际作战组织准备与实施,在作战想定背景下,按团队对抗模式进行毕业设计分组,划分为红方、蓝方、导调方等等。在第一轮试点中,红方为演习任务中的进攻方,共设置八个席位,包括航空兵、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蓝方为演习任务中的防御方,共设置八个席位,包括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导调设置四个席位,包括推演席、导调席、裁决席等。每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按照学员兴趣、能力和小组成员组成需要,选拔学员,组成各方团队。每个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都需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子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任务,并积极参与团队对抗演练。

(三)围绕实战构建毕业设计环境与实验条件

围绕实战的毕业设计需要构建实战化的毕业设计环境与实验条件。首先,需要为学员建设实战化氛围的实验室,利用场景布置、装备展示、系统演示、作战想定描绘等方式,营造实战、对抗的气氛。课题组建设了专门的毕业设计环境和实验条件,仿照某空军指挥所样式开设布局,配备了在实际指挥所中使用的某系列信息系统。其次,构建研究、分析、推演、仿真、评估实战的实验条件,利用各类信息系统,比如指控系统、辅助决策系统、作战模拟系统等,采用仿真或半实物仿真方式,由单装到体系,由单方到对抗,逐步建立实验条件。

(四)围绕实战开展教学与培训

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更加需要全面的教学、指导与培训,对抗演练所需用到的许多知识,学员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没有涉及,需要教员在毕业设计前期开展针对性的补充强化授课。授课既有理论技术方面的,更需要联合作战、武器装备运用等军事方面的。因此,需要有懂技术、精战术的联合指导团队,需要有部队领导专家来校上课并指导模拟对抗演练。课题组聘请空军指挥所、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部队指挥员开展16次讲座,与学员面对面交流指导,将实战的经历与经验传授给学员。学员的培训模式,也可以多采用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的创新模式,有条件时,多组织学员赴部队学习和代职锻炼,实际接触相关系统、装备在部队的使用,在作战演习中的运用及效能发挥。第二期的试点,将组织学员赴东南沿海某部队参与演习保障等工作。

(五)围绕实战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重要的成果形式,是全面系统的工作总结。论文撰写须围绕实战、对抗演练、体系作战、高技术武器装备运用等关键因素,既介绍和说明团队在对抗演练中的工作和成效,又突出自己的工作,包括对演练想定的理解、对团队工作和个人任务的理解、战术战法及技术研究的创新点、开展的实质性研究以及收获体会等。在我校教务处的组织下,课题组参与制定了新的《军事指挥类基于作战想定的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撰写规范》。毕设论文需对演练中使用的各类型武器装备进行介绍和效能分析,说明对抗演练过程;需通过多次对抗,积累相关数据,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分析相关武器装备对本子课题武器装备效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子课题间武器装备的协同关系;需研究分析子课题涉及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算法,从技术角度阐述改进作战组织、指挥控制、武器装备等的方法并进行验证分析。

(六)围绕实战开展对抗演练与成果展示

除了毕业设计论文,对抗演练也是毕业设计重要的成果展示形式,团队对抗、模拟演练、作战组织与实施、战果评判与总结检讨,对抗演练的过程围绕实战展开。需要紧贴实战与部队作战训练实际设置背景,进行基于作战想定的对抗。课题组组织学员,在部队指挥员的指导下,对照东南沿海某实兵演习,反复的模拟演练与对抗,并与部队演习的结果比较,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多次尝试使得模拟仿真结果与实兵演练结果不断趋近,让学员在此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全面地了解实战,掌握战争胜负的影响机理,通过对对手的研究,增强战争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七)以战斗力标准组织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要摆脱技术研究、学术发展的向导,旗帜鲜明地树立战斗力标准向导,以是否研究了打仗的实际问题,是否解决了部队建设与联合作战演习演练的问题,是否取得了战术战法成果为导向和评定标准。丰富成绩评定的过程式指标,邀请部队专家指导考核,课题组结合部队指挥员来校,开展过程式考核评价,对学员在模拟对抗演习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围绕实战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考核是否有助于提高战斗力,是否真正提高了自身服务实战的能力素质。

三、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改革试点的实践

课题组开展了基于某信息系统的红蓝对抗模拟演练毕业设计改革试点,聘请空军指挥所、航空兵、地空导弹、雷达等部队指挥员来校讲学并指导。以空军近年来东南沿海方向多个系列、多次实兵演习的案例为基础,总结归纳学员对抗演习案例,开展模拟对抗演练,部队专家全程参与指导。演练成果向校院和部队领导专家做了多次演示汇报,获得了包括空军指挥学院、空军多个指挥机构指挥员的高度好评。毕业设计分为学员选拔、授课、实验与训练、模拟对抗演习与考核四个阶段实施:

1.学员选拔。需要学员具备较宽的军事与技术知识面,对军事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了解作战部队,了解作战飞机、精确制导武器等。具备一定的建模与优化理论基础,具备从战术角度剖析技术问题的能力。按照分类培养原则,采用分类定岗培养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学员。学员选拔完成后,进行毕业设计动员,详细阐述了对毕业设计的整体安排思路和学习方法等,使学员们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方法和内容。按照作战组织准备的需要,划分红、蓝、导调各方小组,明确每名小组成员的职责,建立团队对抗式的作战演练组织架构。

2.授课。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员讲授作战相关的基本概念、流程和方法;聘请部队的专家向学员讲解作战中运用的主要武器装备及其战技术性能、典型的作战案例、想定,部队实际的作战组织关系、流程等。讲授各类兵力、武器装备的作战运用,作战及对抗演习的规则,导调的规则,裁决评估的主要指标和方法。讲解剖析技术问题、战技术指标需求的基本方法,引导学员开展战法创新研究的基本思路等等。

3.实验与训练。通过某信息系统使用与剖析、针对性训练与实验,让学员掌握系统使用。在实验与训练过程中,团队中的教员与学员小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有效及时地为学员答疑解惑,面对面地指导学员进行系统使用、实验与剖析。分为子系统针对性训练、针对典型作战想定的实验与训练、模拟对抗演练、系统的剖析与完善等几个阶段。指导学员剖析所配置兵力兵器的战技术问题;研究系统已制定的作战规则、对抗演习规则,剖析其合理性;指导学员进行创新探索,例如:装备性能及使用模式改进、新的战术战法设计与验证等。在此阶段,可邀请部队专家进行中期指导。安排来自部队的在职研究生与本科毕业设计学员进行座谈,介绍部队的训练和演习情况,针对学员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解。

4.模拟对抗演习与考核。基于典型作战想定,红蓝双方“背靠背”利用系统制定作战方案、计划;接着将拟制的作战计划在推演评估系统中进行模拟演习,系统为红蓝双方提供模拟的战场态势信息,各席位根据态势变化进行实时规划;模拟演习完成后,采用系统指标评估和专家评估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结果。成绩考核综合考虑三部分:(1)平时成绩,课堂学习、资料查找、系统使用与实验、针对性训练等的表现。(2)模拟对抗演习的结果,依据系统评估与专家评估结合方式给出的胜负、计划拟制优劣的评价结果。(3)毕业设计论文。依据想定、拟制的作战计划、模拟对抗演习结果,进一步剖析战术、技术问题,研究分析对策,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聘请部分部队的领导、专家参与考核评定。

四、团队对抗演练式毕业设计的发展建议

经过第一期的改革试点,课题组与20名学员一道摸索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试点推广奠定了基础。仍存在许多需要建设完善的方面,下面结合实践总结与思考,对进一步搞好毕设改革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学员教学培训的机制

为了建设一支精技术、懂战术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需要选派教员赴指挥院校、军兵种部队学习培训,另一方面是从相关部队选调优秀指挥员来校任教,建立面向实战搞教学的教职员评价机制与奖励政策。在学员教学培训上,给参训学员发放参加相关系统培训及模拟演习的结业证书,建立学员选拔、成绩考核、部队实习、对口毕业分配等机制。

(二)围绕实战的科研成果打造毕业设计的实验条件

聚合学校紧贴实战的相关科研成果,打通系统与系统间的互联、系统与装备间的互通接口,并逐步配套装备模拟训练器材,真正构建支持联合作战条件下的作战组织准备与指挥控制的实验环境,并且通过系统试用、数据积累、战术战法沉淀等使得科研成果得到反馈完善,真正促进科研与教学互为支撑、取得双赢。

(三)多专业学员混编组队、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团队协作编组

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必然是多个学科专业交叉的,即使是在旅团级的指挥所内,也可能包括合同战术、指挥控制、情报侦察、火力运用、电子对抗、通信、无人机等多个专业,来自合训类与技术类多个专业的大四学员混编组队,有利于知识结构互补,在作战背景下开展团队协作,增强信息化作战筹划组织的能力。如何围绕实战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军队院校教育每个环节的含“战”量,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不断改革探索,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毕业设计的含“战”量,是这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试点验证了基于某信息系统的红蓝对抗模拟演练毕业设计是一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鸿福 张万鹏 任敏 陈璟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第三篇: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研究

一、本科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设计的基本方向

要想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多种考核形式同时进行才能适应艺术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有在校学生都人为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是不能取消的,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提高他们综合知识、提升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要从写作论文的这个过程中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增强论文写作的现实意义,必须对考核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如何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体现它形式的多元化呢?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以学生毕业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高等艺术院校可以根据音乐学科的学科专业性,对于声乐、钢琴、器乐突出的学生,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专业指导老师推荐到各教研室审核,组织教师对申请音乐会的学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审核小组的审核考试后,学生可以以毕业音乐会的形式来替代学术论文的写作。音乐会结束后以书面的形式提交音乐会的心得体会,参与论文答辩。第二,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高等师范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向中小学阶段的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课程的设计中都围绕学生能参与教学实践,对于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一个时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替代论文写作。教师对学生说课的指导就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此外,对于继续深造考研的同学,可以以传统论文的形式进行毕业论设计。

二、本科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设计的技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根据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不能客观的反映音乐类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这一现象,对音乐类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说课式的毕业论文

高师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教研形式,是执教者面对教育同行或领导等教研人员具体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一种形式。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人员,那么能够完整地进行一堂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是一个高师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此外,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录用一般会在面试环节用这种方式考察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我院为了适应这一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特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形式改革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说课。具体操作程序如下:第一步:确定说课的学生说课的指导教师是我院担任音乐教学论课程的老师,一般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有实际的了解。说课的学生是有意向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音乐学专业学生,他们在三年级已经进行了音乐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了模仿教学和说课的实践,对这一形式已经有所了解。第二步:确定说课的选题说课论文的选题一般限制在当前我国所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范围内,由说课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商量决定,一般指导老师不会在这方面做太多的限定。第三步:确定说课的框架说课的方式从具体结构上包括以下几点:说课的框架一般包括如下几点: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思想、说教学过程等。其中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是重点。第四步:抓好说课论文设计的环节说课论文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环节:编写说课教案、制作说课课件、进行说课答辩。第五步:说课论文设计的评定说课论文设计的评定也主要围绕教案、课件制作、现场说课的环节来进行。其中教案的编写主要看对教学的课程是否正确的分析、是否了解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正确、教学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过程是否科学等等;课件制作主要看课件制作的技术、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层次感、课件是否有利于说课等方面;现场说课主要是看说课的逻辑性、清晰度、现场答辩能力、板书设计能力等。当然,我院的说课毕业论文的设计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二)设计音乐会式毕业论文

我们提出,高师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以采用毕业音乐会的形式。我院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狠抓教学质量的首位,紧密结合学生的弹奏或者演唱,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杜绝了论文抄袭现象的产生。更是利用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考核形式,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即能在专业上有所提高,更能在理论知识上加以深入学习。毕业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相当繁琐的,我院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情况以下操作流程:第一步:音乐会的审核由学院组织教师成为专门的审核小组对申报参加毕业音乐会的学生进行专业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毕业音乐会的筹备。审核小组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大三下学期末,选择3-5名专业教师进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评定。未能通过审核的学生不能以音乐会的形式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步:确定音乐会曲目紧密结合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确定音乐会曲目。毕业音乐会的指导教师由钢琴、声乐、器乐教师担任。针对学生弹奏能力或演唱水平的高低进行合理的音乐会曲目的选定。毕业音乐会的选曲要难度适中,不能过于简单。要体现学生真实的演奏或演唱能力。也不能过于高难度,如果盲目扒高学生的演奏或演唱的难度,音乐会的完成质量就不高。对于音乐会达不到标准的学生,是不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双方充分的交流后,确定音乐会演奏和演唱曲目。第三步:毕业音乐会的指导毕业音乐会的准备在通过审核后开始准备。专业教师对音乐会曲目的指导过程就是论文的指导过程。指导的方式为一对一的小课。可以在教室进行指导,也可以在音乐厅进行指导。专业教师要从学生的舞台演奏和演唱的能力上精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弹奏者准确的弹出作品的音符节奏、强弱变化、音乐表现力。演唱者准确演唱作品的音准和节奏、强弱变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第四步:毕业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音乐会可以采用“一人一台”的方式,也可以“多人一台”,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音乐会节目单的设计、音乐会现场主持稿、舞台灯光设计、演出服装设计。第五步:毕业音乐会的评定毕业音乐会的评定由3-5名专业教师组成评定小组,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音乐会的现场评定。学生按规定完成毕业音乐会的内容后,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现场的舞台表演效果和对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评定的内容包括:作品的难度、作品涉及的范围广度,以及完成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音准、节奏、强弱变化、音乐表现力。最后,毕业论文形式的多元化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能力当中,很好的解决了毕业论文写作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也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摒弃那些过于陈旧的论文题目。扩大论文研究范围的广度,例如在毕业音乐会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应考虑多个时期的作品,多个风格的作品,尽可能多的舞台表现形式,都是有利于学生完成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三、结语

多元化的本科毕业设计只是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但是形式上的多样性,并不能带来实际质量的提升,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制度的完善。总体而言,就是正视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中的地位和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检验和总结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加上艺术类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形势单一的毕业论文,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才能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所以,本文通过多元化的毕业设计为导向,旨在提升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对于展示学生实践能力的功用,改变以往的毕业论文对学生而言较为空虚,不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状况。对传统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论文本身意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隽 唐智松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第四篇: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1立题和选题

好的课题是获得好的结果的基础,我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由指导教师立题,撰写立题论证书,然后专业负责人召集全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讨论立题的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培养方向,难度是否适中等。指导教师在立题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立题首先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获得比较全面的综合与实践训练。(2)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验室建设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3)立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当,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能使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工作量饱满,又要因材施教,能使少数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目的。(4)立题的内容要明确,既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尽可能涉及当前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尽可能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就业相关联。(5)任务要求要具体,让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目的和具体步骤,以引起学生对该题目的兴趣,明确方向,知道从何处入手开展工作。毕业设计立题的来源要体现多样性原则,以满足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开题与开题答辩

2.1加强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

立题和选题结束后,就开始进入设计或实验阶段。目前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个非常具体的题目和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做实验就行了,缺乏自主科研的能力,甚至没有这个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过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毕业设计开始后,首先要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

2.2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

在查阅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后,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了解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的具体步骤,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后,最后确定实验方案。然后撰写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PPT,对本专业的学生分组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答辩会上,由5~7名教师组织的开题答辩小组针对学生的陈述,从题目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是否饱满,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严格把关。如果达不到要求,则要进行二次开题答辩。

3加强中期检查,严格过程管理

开题完成后,进入设计和实验阶段。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按照毕业设计有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验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学生要按照毕业设计手册的要求将实验和设计情况填写到周报告中,老师要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答疑,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实验工作情况,掌握设计和实验的进度,既要对学生的设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及时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实验和设计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和设计工作、实验操作能力等做到“了如指掌”,同时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提供较全面的依据。指导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指导方法。要定期到实验室进行指导、答疑、交流,对毕业设计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基础扎实、主动性强、自学能力强、独立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在指导中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深入钻研、积极创新,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撰写论文和专利等,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自豪感。近几年本专业根据本科毕业的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毕业设计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的关键,学校和学院定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手册进行抽查,检查毕业设计过程中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对学生、教师按时、高质完成毕业设计起着很强的促进作用。通过严格的检查,对进度滞后的学生约定时间再行单独检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拖后现象。在毕业设计进行到第10~12周的时候,分别由学校和学院组织由多名教学督导参加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中期检查评估专家组,对毕业设计进行中期检查。首先各院系进行自评和自查,抽查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手册及进行中期答辩,检查毕业设计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然后由学校的评估专家组抽取20%~30%的学生参加学校的中期答辩,并结合院系的自查自评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评估工作,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并反馈到相关院(系)。专家们通过实地检查,获取了第一手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为学校定量、定性评价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

4.1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内容,它是毕业设计的具体工作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进行总结、分析论证和说明。指导教师要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首先要检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提纲,对论文的结构、内容、格式、规范用语等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归纳问题、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如何撰写科技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4.2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

毕业设计答辩、评分是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专业教研室按照教务处和学院有关文件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关。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须由指导教师和评阅人评阅,得到认可,给出书面意见后方能参加答辩。同时还要抽查部分毕业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避免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抄袭现象。在答辩过程中,每位学生的答辩时间控制为30分钟左右,论文自述15分钟,回答基础知识问题3个,然后回答答辩委员会老师针对毕业设计和论文提出的问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为学生的毕业答辩评定成绩,然后加权平均。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采用累加式,即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占30%,论文评阅老师成绩占30%,毕业答辩成绩占40%,使答辩成绩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5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立题与科研实践及生产实际相结合,严格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过程管理,改进成绩评定办法,严把毕业答辩关。通过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对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兴娟 董红星 张春红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第五篇:中日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异同之思考

一、绪言

(一)欠缺创新性、方式教条的传统毕设模式的问题

国外本科生均为自己思考、初步拟题,再经指导教师审定或商讨最终确定毕设题目;而国内学生并非如此,教师命题、制定详细的实验及分析测试步骤、方案、下达任务书,学生按要求完成,是目前遵循要求的毕业设计模式。于是任务书就成了造成学生按吩咐干事不积极主动开动脑筋懒惰思想滋生的温床,从而导致缺少独立性、创新性思考的锻炼,使毕业设计过程始终难以摆脱以老师指导为中心的模式。

(二)毕设内容、质量难以把握、规范

从以往毕设情况来看,题目不适,或一题多人,或试验欠缺甚至无试验结果只抄袭以往的数据或文献的现象时常产生。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毕业设计拨发的人均费用极少,使试验、分析测试难以进行,而且若指导教师多做试验就会产生费用亏损的情况更是常见不鲜,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改善;另一方面是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指导教师超量指导(少则7人,多的可达13人)也不乏见,加之教师们又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造成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及时指导和检查,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受到局限。

(三)毕设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缺陷

如何评价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毕业设计环节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的质量监督是一个多方位的质量管理,目前存在调动学生主动研究学习的措施不力,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存在内容薄弱,管理方面虽检查形式存在却较难触及实际内容而效果欠佳,评审标准方面更存在仅能注重形式结构而较难把握内容深度的缺陷。

二、毕业设计方式的对比与探析

(一)以师生同拟定设计题目入手,培养独立研究思路

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性的一个措施,而且也避免了学生不理解或不懂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弊端,拉近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内容的拟定———如需要做哪些实验、分析测试,借助哪些研究手段,最终达到什么研究目标,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等的思考和锻炼,使这一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其次,还要加强过程指导,每周要求学生汇报进度并进行检查和实施下一步的指导,增强和监督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强化师生交流。此外,选题要专业性强,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对于有能力的学生也要起到锻炼独立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避免选题目过大或学生难于驾驭的课题。

(二)从强化实验技能着手,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要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实验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让大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进入课题组,亲自参加、操作实验,一方面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经历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锻炼中不仅提高了专业及综合能力,某种程度也可帮助该课题的科研工作;为此,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企业创新改革与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协作机制,使毕业设计课题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锻炼、利于今后取得更大的创新,也体现了当前工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进而为大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计算机编辑文件、绘图软件及多媒体讲稿的制作,锻炼学生多方位能力,也是毕业设计要达到的一个训练目标。

三、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思考与探析

国外导师高度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学生自觉学习的觉悟使他们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导师管理制上;而国内部分导师和为数不少学生达不到不用监督的觉悟。鉴于国内外毕业设计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同,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体系,制定相应、完善的管理规范非常重要。如对设计题目适宜性和科学性、实验结果可靠性及真实性的审查等;在考察毕业设计真实性方面,除强化教师和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完善、调改毕业设计审查手段外,还需借助某些专业软件的配合来完成检复率的工作。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督导小组,监督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工作量,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拟定、实验环节、实施过程、管理体制等方面中日教学存在的差异对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今后毕业设计面临的改革进行了探析论述了本科毕业设计实施方式与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构思,阐明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调整教学计划、注重教师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规范毕业设计大纲、调改毕业设计审查手段、完善监督、管理对策、确保实践教学设施是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从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进行这项改革,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许多棘手问题,但是实施改革势在必行,它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教育科技兴国,国盛、民强的奠基石。

作者:刘树英 张鑫 哈斯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第六篇: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

一、选题

论文题目的确定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至关重要。题目定得过深,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可能很难完成;题目定得过浅,又可能达不到要求,因此做好选题指导是导师的重要责任。虽然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了几乎同样的课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各不相同,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选题时要因材施教。此外,导师在指导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课题本身的前瞻性,留给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尽量避免重复性大的课题。正因为选题重要,导师必须仔细斟酌,慎重决策,避免由于题目的缘故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能顺利通过的情况发生。

二、查阅文献

任何研究创新都要基于全面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而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查阅文献。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了解本专业现有的研究基础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学科问题,并掌握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随着电子资源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普及,通过大量阅读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变得十分容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查阅。下面就本科生如何利用这些电子资源来阅读文献给出一些建议。首先,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必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好奇和怀疑一向都是从事研究应该具备的内在力。阅读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时既要深入学习领会,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任何问题或疑问都来源于读者的深入思考。阅读的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先读国内的,再读国外的;先读熟悉的,再读不熟悉的。对于那些重要但是自己又不熟悉的文献要反复阅读,必要时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由于现在的电子资源非常丰富,要把所有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系统读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查阅文献时,养成阅读论文摘要的习惯很重要,通过摘要可了解文献的核心内容。

三、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当学生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由于已经对别人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验中如何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改进别人的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创新。试验获取的数据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立论基础,因此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对于最后的论文结论至关重要。在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后,一定要确保试验的可重复性,反复核对校正试验结果,以确保最后结论的准确性,切忌把偶然事件当成一般结论发表。数据处理既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试验数据分析,也可以是与别人研究成果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加以重点分析。无论是做试验本身,还是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都是很辛苦很枯燥的工作。当试验遇到困难时,及时发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试验方法或数据处理手段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实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更应该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是有帮助的。

四、论文撰写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7

1.1基于学生的视角

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态度不端正,没有积极性,只是被动接受安排,消极等待。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不好,不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自主性学习不强,过分依赖指导。造成现在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不知所措,不会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寻找和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只能消极等待指导教师的帮助或者按照其他同学先行探索的套路进行效仿。

1.2基于教师的视角

高校扩招以后,造成短时间内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被迫大量引进新人,而新进教师又普遍缺乏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经验,最终造成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能力的不足。同时,老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投入程度也不好把握,指导太细致太详细,会约束学生的设计思路,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发挥;若指导过于粗狂和简单,不能建立学生系统设计的良好思路,会造成学生的茫然和无措。同时,毕业设计经费的增长落后于各项成本的增长,使得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太弱,无法起到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1.3相关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我们现有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手段落后,方法陈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实际能力与工程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现行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体系,侧重于从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却割裂了其在工程中的相互联系,系统性的课程改革滞后,导致学生系统应用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对学生能力的认定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对难以考试的综合性能力的思维训练重视不够。这些做法扼杀了一大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弱,缺乏运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势必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少且脱离实际,导致现行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弱化,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典型体现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不知如何选择课题,不会查阅资料,不会分析和归纳,只能采取模仿、抄袭和拼凑的方式。

2提高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可行性对策

2.1优化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着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模式是采用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在1:1范围内选择。而题目的范围大小、难度高低等都是指导老师完全确定,没有与学生任何交流,不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指导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定题,也可以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共同来探讨选题内容和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如果能将学生的签约单位也参与进来,与老师、学生三方共同讨论毕业设计题目则更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自身特长,又考虑了就业单位的岗位实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起着引导和榜样作用,其责任心和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坚持每周一次的小组面对面指导,对每周的任务做总结和展望,从而督促学生扎实完成每一步骤、每一环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现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最欠缺的是实践经验,因此,要加强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和监督

学校应以教务处为牵头部门,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规范流程和管理文件,将毕业设计的内容范围难度、指导教师的职责任务和工作量考核、答辩成绩的评定细则、毕业论文的格式等文件化、规范化。建立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加强专业督导团的督导工作,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开展前期引导、中期检查与后期抽查为主要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强化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前期引导:组织学科资深教师和专业督导团与系(教研室)老师及部分学生对选题内容和范围进行初审,判断是否满足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要求,难度是否合适,相关实验条件能否满足,学生能否能按时按量完成等。中期检查:包括开题内容检查和初步方案检查。组织学科资深教师和专业督导团对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英文资料翻译等前期工作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学生的文献综述的分析整理,讨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判断其设计难度和工作量要求是否合适,进度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检查学生的课题初步方案草图、有关国家标准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和完成的论文初稿。后期抽查:包括答辩巡查和后期抽查。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督导团分头参与部分答辩过程,检查答辩工作的组织是否有序、规范。毕业设计结束后,对优秀、不及格和抽查的其他毕业设计进行重新审定。

3总结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8

1.传统毕业设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制度形式化导致的重复使用现象严重,由于规定毕业设计题目每生一题,三年不得重复,而每个教师所指导学生均在6~8名,导致每年毕业设计只有题目变化而没有内容变化,实际为重复使用。(2)实验条件较差,企业合作较虚,大部分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实验条件,受实验室场地不足、实验设备匮乏或紧张的瓶颈束缚,导致相当大部分学生只能闭门造车,甚至抄袭他人作品,使毕业设计结果粗糙、质量低劣。(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科学导致的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设计通常是在大学四年级中后期启动,在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内,学生首先要接受课题,理解内容,掌握工具;然后要完成设计方案,调研论证,实施试验,分析总结,撰写论文,答辩等;同时又要面临来自就业、考研等方面的综合压力,时间上的紧迫性与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导致学生从网络抄袭等问题严重。(4)学风、教风与师德缺陷,导致部分教师责任性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郊区办学造成了教师与学生间辅导交流时间极少,有研究生的导师将本科毕业设计全权交由硕士研究生负责,从形式和本质上都失去了本科毕业设计的意义。个别教师与学生也将毕业设计创新争优作为了一种为学习成绩不佳而获得破格学位等的手段。

2.专业分流机制下毕业设计运行机制造成的新问题。

(1)大类招生造成学生对专业方向冷热不均的现象,专业知识学习不足的问题,导致前两年实践教学环节的泛而不精,浅而不实,大部分无法与此后的专业实践环节衔接。(2)个别学生虽可已通过相关的专业竞赛补足专业实践内容,但大部分学生实际都无法完成本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基础实践环节,影响了此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分流办法导致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下降,分类指导与学生特色培养无法实现等。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二、改革与创新

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时间改革是研究参考国际工程教育设计模式,将毕业设计工作内容和设计深度要求分解为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基础设计阶段包括从大学第四学期末启动专业分流前到第七学期启动详细设计前的学习阶段,打破原有毕业设计“时间固定、立题随机、选题被动”的传统模式,可以把学生本科阶段完成的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学习成果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按照人才培养出口的能力要求,“自顶向下”地促进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毕业设计为实践教学时间改革的观察与考核点,总结凝练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立题选题、提前实施等创新模式,检验工程教育的实效,为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空间改革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设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着重研究以“双团队”满足“三需求”的毕业设计运行创新模式进行改革,即:构建教师团队大类立题、学生团队大类选题的“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满足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改革创新内容包括:

1.在运行机制方面

将毕业设计划分为基础和详细设计阶段,分阶段提前实施。结合实施试点专业大类招生改革,将基础设计与各学期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前安排在学生专业分流学期前各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中,实现毕业设计的分层化和连续性,即克服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带来的弊端,也完成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然后在第八学期集中进行的详细设计阶段中,完成提高毕业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的工作。

2.在培养内容方面

强调各学期中设置的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各学期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相关这一改革的创新举措。结合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由教学团队负责安排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基础设计任务,如市场调研、工程计算、零件设计、单元设计、数据分析案例设计与竞赛等等,在最终设计阶段将各学期模块化学习的成果总结、深化、提炼为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毕业设计文件及成果。这种积累的过程和学习成果可以增强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自信和成就感。教师指导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能力要求,综合考虑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确定并指导学生从事自己想设计、能设计、能成功的毕业设计课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原有机制下的形式化、盲目性和抄袭等现象。

3.在质量保障方面

,学生可以把各学期的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课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学习成果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中,既保持原有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又为后续毕业设计环节中强化毕业设计深度奠定了基础。在详细设计阶段,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完善最终设计文件编写、期刊论文撰写、申请专利等强化毕业设计深度的相关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一致性,有效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运行

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构建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与运行机制,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实验对象,该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电子信息三个本科专业,选取其中自动化专业为例,具体研究与实践内容如下:

1.分流前培养。

重点研究在学生专业分流前专业基础实践环节与进入专业分流后专业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方法、措施与管理。由于分流前的前两年教学主要以基础课为主,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双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参考国际工程教育设计模式,将该阶段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学习成果有机结合,开展教师团队立题和学生团队选题,结合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构建与各种大学学生竞赛紧密结合的电子电路设计、智能监控装置设计、小型智能仪表设计、小型电源设计、简单控制装置设计等多个大类实践学习团队,每个大类的团队按模块分为若干模块,如:传感器模块、器件模块、软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模块设计、干扰抑制模块设计、电源供给设计、结构件设计等等。打破原有毕业设计“时间固定、立题随机、选题被动”的传统模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培养,实现毕业设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时间改革的基础阶段培养,以及空间改革的“双团队”和“三需求”培养目标。

2.分流后培养。

实施应用型、工程一体化目标培养教育的详细设计阶段,研究衔接专业分流前专业基础实践环节形成的基础,从学生初步了解工程知识的认知阶段,到理解专业基础基本概念和基本专业技能,逐渐培养掌握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主干实践教学以若典型工程设计与实施的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尤其是以教师和研究生从事的工程科研项目为载体,依据“双团队”和“三需求”培养方法,将该阶段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开展教师团队立题和学生团队选题,组成与学科专业各项竞赛相关的智能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自动化工程系统设计、集散控制系统集成与设计、检测与控制装置设计与研制、智能仪表设计与应用、电气传动与控制系统设计、大功率电源系统设计、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图像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设计等多个大类和模块的团队,使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主线贯穿于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全过程,主线两侧每学期设置的基础设计实践性环节均以科研和竞赛项目为导向,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汇集到能力主线上,最终使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相对完整的实际的工程设计项目等。

3.实践结果。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教学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设计本科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应用型高校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在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600所将转向应用型的职业教育。随着高校的转型发展,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过渡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能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近些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降低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关于学术造假事件的报道,使得学术界和社会上更为担忧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质量问题,加速了高等教育进入“严出时代”的步伐。

1毕业论文质量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1.1毕业论文质量检验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高校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一直是衡量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明确把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对学生评定的关键依据。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仍然是衡量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检验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1-3]。1.2毕业论文质量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大学4年教学质量的一个体现,学生4年所学的知识、技能都体现在论文的写作中,论文的质量水平反映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检测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在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经费和管理投入效用、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学术成果检验的成效。如果一个高校对学生论文敷衍应付,那么说明这个高校学风较差;但是如果导师对毕业论文吹毛求疵,那么又会陷入八股文的境地,表示学校缺乏创造力;如果有导师利用毕业论文刁难和卡要学生,那么就预示着学校的学术腐败;如果一个学校学术论文被引用的多,那么说明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1.3毕业论文质量考核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应用型本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应用技术都在论文中得以检验,在论文写作、修改和考核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价值取向、综合素质、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了全面的检验。尤其是应用型本科的论文,更多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实用能力、实验能力、科学素养、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在论文中学生4年来学习的成功能够得到很好的考核,反映了他们是否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作的中问题。学生在提交论文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向学校的考核人员展示他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将来的工作中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同时,文以载道,毕业论文也是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的体现,那些能够独立完成学术论文,并且严谨治学的学生往往都代表着较高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而连自己的毕业论文都不能独立完成的学生,表明他们对大学4年所学的东西并不重视,也缺乏一个求知和求真的态度。

2当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2.1论文学术不端现象较为严重。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剽窃抄袭程度较高或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许多高等院校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做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客观问题。高校多数采用论文重复率检测来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这也是高校整治学术不端抄袭行为的具体举措[4-7]。学生为了追求论文重复率达标,通常会采用“粘贴”书籍或相关教材内容,翻译外文文献、删减重复内容等方式来逃避不合格的风险,更有甚者通过改变重复句的句式或将文字内容转为图片格式进行规避论文风险。2.2论文实际应用价值不高。论文选题不科学、内容空泛、论据不充分、创新不足或者写作不规范。毕业论文中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学术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业较重、态度不端正、论文投入时间短及指导教师责任意识弱等。因此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具体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选题不科学、内容空泛、论据不充分和创新不足等,有问题的论文中基本上是存在上述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些论文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2.3毕业论文评价机制有待改变。我国毕业论文的答辩机制是导师制,论文客观依据主要集中在规范程度等方面,对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支持不足。而且学校也缺乏给学生提供调查、实验和论文研究的具体支持,导致学生的论文研究受到很多阻力。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导师自身素质较差,主观性强,遏制学生的创新,常常以自己的偏见和好恶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很多导师多年来指导毕业论文并没有多大进步,还是沿用老八股,老套路,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式,对学生的科研创新并没有帮助。

3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现状的原因和对策

3.1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首先,学生对自己论文的要求和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多数认真做毕业论文的学生为了毕业,少数学生是为了对自己有一个负责的态度,但是很少有人上升到检验自己4年研究成果的高度。其次,毕业论文(设计)关乎文风学风,关乎学术科研,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淡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加之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繁重,很难全身心投入在学生的指导上。很多教师自身学术操守有待提高使得学生的学生素养和道德缺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另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较多,不而且自身的知识毕竟不能面面俱到,学生研究的领域众多,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出现问题。3.2提升论文质量的对策。加大论文防止学术造假最有效的手段。据调查,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率一直在降低,从原来的30%以内甚至降到了8%以下,同时也增加了重审与跟踪监控环节,一旦论文监测高于率,将推迟毕业答辩或直接取消学位证书。通过论文重复率监测可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提高毕业论文水平。为了彻底打消部分学生的侥幸和投机心理,除了机器之外,还应该加入人工比对等环节,杜绝剽窃学术观点而规避抄袭率的现象。高校要提升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素养,让他们多了解创新的科研方法,实现名师出高徒的目的。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其特点,设计出鼓励学生进行应用型论文与设计创新的规范流程,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对导师队伍进行培训,改变多年以来论文评审工作的弊端。高校教务部门每年需对毕业生较多的专业进行严格监控与管理,督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严格要求与监督,促使指导教师全程监控与辅导、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充分重视和认真态度。学校更要多给学生支持,让他们在调查问卷、实验方法和论文实施的过程能够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确保更好的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除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还可以采用专利、实习报告、大赛获奖作品等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或设计。将在校的本科生积极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教师的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中,尽早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或参与科研的成果渗透到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各高等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首先应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和教师腾出时间和精力,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消极学习、应付性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将教师的疲于机械上课变为忙于教学改革创新,乐于科学研究。其次要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弹性管理,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单一模式和固定时间的限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渗透到大学4年学习中,尽早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为最终的大学毕业提供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能提升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孔翠英.率、指导教师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20-23.

[4]桂文龙.从论文谈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8(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