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48

商品流通企业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1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一、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方法和制度。企业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商品流通企业就是商品的购销,商品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营运资金流动比例高,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显得更为重要。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护财产的安全。

2、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3、有利于企业履行国家法律法规。

4、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种类多,核算工作量大,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存货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利于存货管理;另一方面,存货的流转缺乏真实记录,流动资金管理无法顺利进行,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二)货币资金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的模式为商品采购-资金-商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低价买入商品,提供增值服务,销售增值后的商品。商品流通企业资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管理者不具备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没有资金使用计划,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资金链条容易断裂,从而造成企业运营困难。

2.信息失真,无法合理的进行企业决策。

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进行企业决策。

三、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未建立内控制度,企业增加经营风险。如职责划分不明确,利用职权舞弊,挪用资金等行为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以及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对企业造成潜在的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评估机制

风险管理是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手段,找出企业风险,使风险最小化。风险评估是对妨碍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活动加以识别和分析。国内很多商品流通企业,对经营风险缺乏应有的认识,只重视商品经营数量和经营品种,忽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四、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采取的措施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3.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对重大业务与事项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4.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5.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进行职责分离,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6.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

(二)商品流通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

1.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商品流通企业进行正常运营而建立的整体架构和职责分工的框架体系。职责界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沟通渠道顺畅,按照内部控制设计的相关原则,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关键。减少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从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民主化的组织形式,明确各个部门责任,力求能够合并且体现监督原则,使各部门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2.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商品流通企业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体现。控制活动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空盒子,把商品流通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并且对企业经营的关键活动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商品流通企业应该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而控制措施是针对各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内部控制应该在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这几方面加以控制,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的控制以及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员工执行情况的考核。对于执行良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执行情况差的员工进行惩罚,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要全方位检验开合过程,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措施,将绩效考核与员工收入结合起来,将绩效考核与企业选拔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增强企业与员工的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将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发展战略得以实现,为企业创造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机制,加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景.浅谈商品流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商业会计,2003,(02)

2.麦健华.浅谈新会计制度下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两种核算办法[J].商业会计,2005,(01)

3.张丽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科技咨询导报,2006,(14)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2

关键词:新常态;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步入,商品流通企业面临环境更加多变,经营中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也不断增加,需要商品流通企业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和效率。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涉及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存储以及销售,每个环节的成本情况都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直接影响,加强规范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有助于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管理效益,对商品流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抵抗内外部风险的能力,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降低支出,提高利润,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并不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只注重销量和收入,往往收入较高,但是利润较低,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使得成本控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商品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以提供商品流通服务、组织商品流通的组织,主要是对商品进行采购、运输、存储和销售配送为主要经营业务,从事商品购销活动,将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提供从商品购进到卖出的业务及相关服务来获得利润。因此成本控制主要包含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库存环节和配送环节的成本控制。(一)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进行商品。购销、流通商品流通企业主要的活动是对组织商品的流通,不是进行生产,辅助的简单生产仅是为了更好地销售流通,一般包括购进、运输、储存和销售四个环节,将商品由生产部门转移到消费部门,一般不进行商品直接生产活动。(二)利润来源方面主要是获取购销差价。商品流通企业将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提供从商品购进到卖出的业务及相关服务来获得利润,以获取商品进销差价为主要目的。(三)资产管理方面主要是商品资产的管理。商品流通企业不进行深加工,省掉了许多生产环节,因此企业资产组成中,固定资产、机械生产设备等不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储存的商品是企业的资产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花费、投入更大人力、物力、进行管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比重较高。(四)与消费者市场更具市场亲和性。商品流通企业是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更容易接近客户和市场,对产品的市场情况更加了解,更容易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助于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

三、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环节缺乏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且多属于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企业的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导致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信息沟通不流畅,采购成本较高,收入利润率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实际的经营中,部分商品流通企业仍然沿用分散式的传统采购模式,采购供应商经常变化,没有自己的合格的供应商和客户,没有采用集中化采购模式,造成采购成本的升高。同时很多的商品流通企业缺乏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控制,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徇私舞弊问题,进一步增加采购工作的成本。(二)运输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不重视运输成本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增值税“营改增”的不断细化和严格,运输成本在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比重不断增加,而目前多数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输环节上都普遍存在运输成本重视不足,部分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运输环节成本的重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仅仅重视采购和存储环节的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中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多数的商品流通企业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网络和配备专业的运输人才,导致重复运输、错误运输现象发生,严重浪费运输资源,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三)库存管理不规范,资金占用较多,无法有效控制库存成本。现阶段商品流通企业在产品存储方面存在库存控制落后,采购计划不周详、缺乏统一的管理经营,导致库存积压问题严重,资金大都被占用在库存商品上了。库存管理不规范,产品没有按照类别进行库存管理,没有形成科学、动态的管理体系,信息化应用不足,且商品存储管控技术不高,致使商品减值受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运转风险,导致存储成本的升高。(四)配送方式不合理,缺乏配送成本优化管理。目前,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在备货、产品运输、分拣、配装等商品配送服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优化程序不健全,没有对配送进行合理的优化,各部门管理相对分散,不够集中,缺乏统一、有效的调度管理,配送优势薄弱,配送环节的控制能力较弱,从而增加了配送方面的成本。

四、加强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规范采购环节的制度建设。新常态下,竞争日益激烈,人力、物力成本不断增加,商品流通企业利润率不断降低,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更新企业的采购制度,且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使采购活动有章可依。(二)加强存货的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应加强对产品库存环节的成本控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商品保持较低的库存管理成本,同时满足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地点取得适当数量商品。(三)树立运输成本控制观念,加强对运输成本的重视。商品运输环节是连接供应方、采购方、消费者的桥梁,是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商品流通企业应协调、调动运输环节乃至整个物流环节的人员积极参与、通力配合、降低运输成本。企业应建立以运输活动为基础的运输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随时掌握商品的运输状态和订单的执行情况,通过网络定位对商品流通实施跟踪、定位,优化运输路径,有效控制成本。(四)建立统一的配送中心,节约配送成本。商品流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业务量、地域范围,建立配送信息管理中心内。建立收货验货、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拣选挑选、流通加工等功能综合起来的配送中心,将配送工作进行梳理规范,结合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促进企业配送工作统一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提高配送的提高企业资金回报率,降低物流成本。

五、结束语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促销经营税收

作为调节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税收来说,不管税制设计的如何合理,也不管最终税负如何公正,税收对纳税人来讲始终都是一种负担,从会计的角度看是一种费用,税收对企业的这种负担会影响到纳税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税制的设置往往有意、无意地为纳税人提供了调节税收负担的空间,纳税筹划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纳税筹划是企业对其资产、收益的正当维护,是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它是企业应有的社会权利。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中企业对经济利益最大限度的追求应该说是一种本能,它不会因企业所有制性质、组织形式、经营状况、贡献大小等的不同而不同,纳税筹划可以说是各个企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但必须明确的是,纳税筹划不同于偷、漏、逃税。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是受法律保护的,是法律所允许的,而偷、漏、逃税却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一定要避免进入筹划的误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产品出现极大的过剩,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一分利已成为众多厂家、商家的经营口号。而对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的流通企业来说,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吸引消费者的眼光,频频推出花样繁多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如折扣销售、折让销售、打折销售、返还现金、赠送购物券、加量不加价等。下文比较了几种基本的促销方式的税收负担问题。

折扣销售、现金折扣与折让销售的比较

(一)折扣销售

折扣销售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企业常用的促销手段之一,是指销售方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时,因购货方购货批量大或批次多,及防止产品积压等原因,而给予购货方的价格优惠。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销售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计征增值税时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案例1:某商业批发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给某客户货物一批,增值税税率17%,不含税价格为1000万元,给予销售折扣5%,且折扣额与销售额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这批货物购进成本为800万元。

购货方须支付款项=950×(1+17%)=1111.5(万元)

批发企业应缴纳增值税额=950×17%-800×17%=25.5(万元)

批发企业毛利润=950-800=150(万元)

(二)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是指销售方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后,为了鼓励购货方及早偿还货款而协议许诺给予购货方的一种折扣。由于现金折扣发生于销售货物之后,此时销售标志已经确定,因此税法规定现金的销售折扣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也就是说增值税必须按销售标志确定的销售额计税。

上例中设该批发企业销售货物时提供现金折扣,客户10天内付款,享受5%的折扣,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

批发企业应缴纳增值税额=1000×17%-800×17%=34(万元)

购货方应付款=(1000-1000×5%)+1000×17%=1120(万元)

批发企业毛利润=1000-1000×5%-800=150(万元)

(三)折让销售

所谓折让销售是指由于商品的质量、规格等不符合要求,销售单位同意在商品价格上给予的减让。会计制度规定,如果企业在销售确认后由于货物本身的原因(如质量、规格等问题)不符合要求,给予销货方一定的折扣或折让,允许在实际发生时直接从当期实现的销售收入中抵减。

在具体操作上,税法有严格的规定,销售货物并向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后,如发生退货或销售折让,应视不同情况分别按以下规定办理:购买方在未付货款并且未作账务处理的情况下,须将原发票联和税款抵扣联主动退还销售方。销售方收到后,应在该发票联和税款抵扣联及有关的存根联、记账联上注明“作废”字样,作为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未收到购买方退还的专用发票前,销售方不得扣减当期销项税额。属于销售折让的,销售方应按折让后的货款重开专用发票。在购买方已付货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作账务处理,发票联及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买方必须取得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以下简称证明单)送交销售方,作为销售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合法依据。销售方在未收到证明单以前,不得开具红字专用发票;收到证明单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款或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红字专用发票的存根联、记账联作为销售方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其发票联、税款抵扣联作为购买方扣减进项税额的凭证。购买方收到红字专用发票后,应将红字专用发票所注明的增值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扣减。如不扣减,造成不纳税或少纳税的,属于偷税行为。

再如上例,设商品批发企业将价格1000万(不含税)的货物售出后,对方发现有质量问题,该企业决定给予5%的折让,购买方取得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索取折让证明单后,该批发企业按销售额的5%开具了红字专用发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

购货方应付款=(1000-50)×(1+17%)=1111.5(万元)

该企业应缴增值税额=(1000×17%-50×17%)-800×17%=25.5(万元)

批发企业毛利润=(1000-50)-800=150(万元)

以上三种方案,批发企业利润额都一样,但现金折扣销售方式缴纳增值税额较多,同时购货方付款金额也最多。其原因在于,现金折扣虽然可以减少销售净额,但不能减少销项税额,销项税额易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因而消费者承担了较多的增值税负担。所以,比较三种方案,折扣销售与折让销售效果一样,而现金折扣由于没有减少消费者的增值税负担,因而让利效果较差。

加量不加价销售、购物返现金、送购物券销售、打折销售的比较

对于商业零售企业目前促销商品常采用的打折销售、送购物券销售、返还现金销售、加量不加价销售等让利形式来说,每种形式的特点、收效可以说各有千秋,其税收负担也不完全一样。下面对这些方式的涉税问题进行一下比较:案例2:某商场每销售1000元(含税价,下同)的商品其成本为700元(含税),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有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促销而采用以下四种形式:

购物满1000元,可再选200元商品,销售价格不变,仍为1000元;购物满1000元,返还现金200元;购物满1000元,赠送200元购物券,可在商场购物;商品8折销售。

假定企业销售1000元的商品,在这四种方式下其纳税情况和利润情况如下(由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对结果影响较少,因此计算时不予考虑,同时不考虑其他经营费用以便简化计算):

(一)加量不加价销售

这种销售方式是指购物达一定数量,再选购一定的商品,总价格不变。如购物达1000元者,再选购200元商品,销售价格不变,仍为1000元。这也是一种让利给顾客的方式,其销售收入没变,但销售成本增加了,变为840元(700+200×70%),则:

应纳增值税额=1000÷(1+17%)×17%-700÷(1+17%)×17%-140÷(1+17%)×17%=23.2(元)

销售毛利润=1000÷(1+17%)-700÷(1+17%)-140÷(1+17%)=136.7(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136.7×25%=34.2(元)

税后净利润=136.7-34.2=102.5(元)

(二)购物返还现金销售

这种方式下,消费者购物满1000元,则返还现金200元。返还的现金是对外赠送,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且按照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规定,企业还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为保证让顾客得到200元的实惠,商场赠送200元现金应不含个人所得税,是税后净收益,该税应由商场承担,因此,赠送现金商场需代顾客缴纳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额为:

200÷(1-20%)×20%=50(元)

商场销售额为1000元时其纳税及盈利情况为:

应纳增值税额=1000÷(1+17%)×17%-700÷(1+17%)×17%=43.6(元)

扣除成本、对外赠送的现金及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后的利润为:

销售毛利润=1000÷(1+17%)-700÷(1+17%)-200-50=6.4(元)

由于赠送的现金及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则:

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1+17%)-700÷(1+17%)]×25%=64.1(元)

税后净利润=6.4-64.1=-57.7(元)

(三)赠送购物券销售

这种方式下,消费者购物满1000元,赠送200元购物券,可在商场购物,这相当于商场赠送200元商品(成本为140元),赠送行为视同销售,应计算销项税额,缴纳增值税,视同销售的销项税额由商场承担,赠送商品成本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如果企业销售价格1000元的商品,其纳税及盈利情况如下:

应纳增值税额=1000÷(1+17%)×17%-700÷(1+17%)×17%+200÷(1+17%)×17%-140÷(1+17%)×17%=52.3(元)

销售毛利润=1000÷(1+17%)-700÷(1+17%)-140÷(1+17%)=136.75(元)

由于赠送商品成本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则:

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1+17%)-700÷(1+17%)]×25%=64.1(元)

税后净利润=136.75-64.1=72.65(元)

(四)打折销售

这种方式下,企业销售价格1000元的商品,只收取售价800元,这项销售行为,成本为700元,含税销售收入800元。

应纳增值税额=800÷(1+17%)×17%-700÷(1+17%)×17%=14.5(元)

销售毛利润=800÷(1+17%)-700÷(1+17%)=85.5(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85.5×25%=21.4(元)

税后净利润=85.5-21.4=64.1(元)

综合以上四种方案,可以看出方案一最优,方案三次之,而方案二即返现金销售则不可取。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同样是促销,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各种形式让利程度、企业税收负担和收益都不一样,因而促销效果和企业收效也不一样,因此商业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首先应分析和权衡各种方式的税收负担,进行相关的纳税筹划。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仅从数字上看加量不加价销售净利润最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购买心理所使,经常会发生打折销售、赠购物券比加量不加价的形式甚至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更大的销量,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仅仅凭单位税负与利润的大小来判断选取促销方案并不是合理、正确的筹划。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于商场来说最主要的是扩大商品销售,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税负的考虑还在其次。

纳税筹划的根本出发点是整体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税负最小化。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式,甚至可以定期改变促销方式,以观察哪种促销效果最好,从而采取哪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1993年12月27日国税发[1993]150号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相关建议

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完成,属于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成为各个企业重点关注的内容。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来说,工作重心在于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以客户需求为根本,实施全过程管理,整合企业各项资源,实现资源科学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将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发展目标相互融合,将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对各项经济活动科学规划,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以实现各项资源高效实用,让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商品流通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首先,让企业有限资源得到科学分配。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让商品流通企业有限资源科学分配,给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提供支持,这种资源整合和分配,在预算管理中可以充分展现。要求商品流通企业注重业务活动中出现的预算编制,并对企业各项资源灵活调度,让企业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其次,对企业经营活动有效监管。商品流通企业预算管理能够对经营活动进行追踪和监管,比较实际利润和预算之间的偏差,并根据比较结果深入分析。通过监管管理,让经济活动满足预算要求。最后,给企业绩效评价活动开展提供支持。通过设置合理的预算指标,引导员工积极工作,一方面,可以优化企业绩效评价,另一方面也能展现预算执行结果,确定预算指标,以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让预算管理成为绩效评价的依据。

二、商品流通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不足

首先,部分商品流通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全面,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企业领导在预算编制时,只是为了给部门获取更多资源,预算编制流程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从而影响预算管理效果。其次,由于企业没有开展内部宣传工作,预算管理教育不到位,企业员工不具备较强的预算管理意识,普遍把预算管理当作财务部门的工作,认为与自己没有直接关联,不会主动参与其中。最后,部分财务人员认为预算管理的功能在于控制资金支出,没有将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相互融合,不利于预算管理目标的完成。

(二)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不科学

商品流通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没有结合预算管理要求确定预算管理流程,预算管理效果不尽人意。企业即便制定了相应的工作体系,但是缺少信息反馈,相关人员不了解什么时候该汇报,该向谁汇报,具体需要汇报哪些内容等,导致员工在实施预算管理工作时比较盲目,缺少流程指导,企业上级领导也不能及时找出存在问题,影响最终工作结果。

(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商品流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渗透在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在实际中,商品流通企业领导比较重视财务预算,忽略其他预算,如资本预算、业务预算等。其次,预算管理体系缺失,没有在内部成立专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无法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实际中,商品流通企业依然安排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更不会成立预算管理部门,使得其他部门配合度不高,影响预算管理效果。最后,以财务部门中心的预算编制和企业实际业务情况不符,导致预算考核和管理缺少有效性,预算管理水平偏低。

(四)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力度不强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入手,科学把控。但是当前部分商品流通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时,主要是根据上级部门下发的指令要求进行,比较注重预算编制,忽略预算控制。商品流通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系统和监管体系,预算管理过于形式化,不但不能促进商品流通企业效益提升,也会打消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企业发展。并且,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由于没有科学分配管理权限和职责,使得在预算管理和控制上存在扯皮现象,无法将预算管理职责落实到位,预算管理指标不能顺利完成。

(五)信息化建设程度水平低

在新形势背景下,商品流通企业在经营、生产、财务等流程上发生一定变化。商品流通企业受到传统经济体系影响,行业标准低,所以大部分小规模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缺乏先进性,管理方式单一,信息化水平不高,对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转型发展中的价值了解不到位。因为企业信息化投放力度低,大部分工作如批发零售、货物运输等业务与信息化连接不密切,没有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协调效率低。部分商品流通企业业务单一,条块割据,信息化水平低,财务核算效率和成本控制水平有待提高,规模效益不理想,结构矛盾比较凸显。商品流通企业采用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对企业业务能力缺少深入了解,因为缺少有效监控,商业模式创新度不强,经营模式落后,如果在经营上存在问题,无法及时分析并处理,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商品流通企业有效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在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发展中,各个环节都可以渗透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企业所有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所以,要想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强化各级人员预算管理意识。首先,企业应科学划分预算管理职责,让每个人员都能对自己工作职责有充分了解,科学分工,建立岗位职责机制,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其次,企业领导思想意识决定预算管理执行效果,企业领导应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给予全面预算管理高度重视,加强对市场环境调查,了解市场动态,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对战略目标进行调整,通过采取邮件、问卷等方式,向企业所有人员宣传全面预算管理知识,让其了解全面预算管理对自身和企业发展的意义,掌握预算管理状况。最后,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思想意识,增强员工文化素养,保证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商品流通企业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把全面预算管理融入其中,在日常工作中,给员工开设预算管理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商品流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二)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具体流程

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来说,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发展要求,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其内容涉及预算管理流程中所有对象。商品流通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让领导可以了解预算标准和实际执行中存在的差异,帮助企业调整预算管理方案和经营战略,或者根据市场环境调整预算标准,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发挥实际价值。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要想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应将财务管理价值全面发挥,创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在商品流通企业中实施资金池管理,建立内部结算部门或者财务公司,对资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把基本户和结算户相互分配,对银行账户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其次,集中债务。对商品流通企业长期债务、短期债务、融资和借款等,应采取集中管理方式,真正做到统借统还,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应实施分级管理。最后,在企业内部成立财务共享中心,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建立,成立专业的预算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工作,帮助企业顺利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快速完成预算管理目标。

(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监督

商品流通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应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给预算稳定发展提供支持。首先,商品流通企业应在内部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追踪和监督。其次,在监督管理体系上,企业应展现事前与事中管理,确定预算管理指标,完善预警机制,如果出现企业实际和预算不符的状况,及时预警,让企业快速发现并处理。最后,优化预算考核体系。期末预算考核作为各个部门和员工在一段时间内预算管理情况的总结,经过全面考核和探究,帮助企业找出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预算管理方案,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方案,更是商品流通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商品流通企业将要经历全面改革,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严格要求。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核心内容,横向协同经营、财务、管理等职责,在运营管理、战略引导、资源分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商品流通企业应结合时展要求,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形成一同职责分配合理、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从预算管理职能角度入手,细化预算管理指标,科学编制预算管理方案,加强预算执行考核,保证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获取理想的工作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面预算管理在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协助战略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整合企业各项资源,从战略发展角度入手,调整企业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素生.基于区块链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21(06):172-176.

[2]林妙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纳税,2021,15(08):145-146.

[3]马红伟.全面预算管理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1(08):47-49.

[4]陈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3):34-35.

[5]江茜.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21(07):85-86.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5

关键词:流通信息;应用;原则;要求

1流通信息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1)系统原则。系统原则,指的是从系统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多角度思维、全过程管理,使微观信息系统同宏观信息网络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求得信息交流的动态平衡。(2)利益原则。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对于企业都有用,只有那些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信息才值得花力气去搜集、加工、利用,使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生产,给企业带来效益。商品流通企业间进行信息竞争,不在于信息量的多少,在于这些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实用、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只有遵循效益原则,才能防止信息泛滥,防止人力、精力的浪费。(3)实效原则。实效原则是对商品流通信息应用的经济要求。信息应用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给用户带来效用和效益。市场信息应用,应进行必要的价值分析,研究信息功能和投入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情况下,信息的价值与其功能成正比,与费用成反比。在某一流通信息功能既定的情况下,应尽量节约信息加工和传输费用,以提高信息价值。在信息成本、费用较高的情况下,应设法提高信息的功能,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以提高信息的价值。

2流通信息应用的方法

(1)整合法。即把众多的原始信息按照特定的市场营销目的汇集起来,用以反映某一地区或某一产品供需情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系统整合方法。整合法按照事件发生的时空范围进行横向整合或纵向整合。纵向整合着眼于同一事件发展的历史进程,横向整合则着眼于同类事件不同空间的集合。从整合的深度看,有浅度整合和深度整合。情况、数据、观点的归纳与整理属于浅度整合;融合各方面情报为一体,使之发生质的飞跃,则属于深度整合。应用整合法要注重信息搜集的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使情报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资料汇集上,还应尽量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整合飞跃。(2)相关法。即围绕某些已知信息,对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头脑中尽可能广泛地思考、搜集,从而产生大量连锁信息。又可细分为因果相关、因素相关、时空相关等。信息工作者要善于联想和思考,由一条原始信息可以联想出大量连锁信息。对每一连锁信息,可以进一步联想,并产生第二轮甚至多轮连锁信息。(3)推导法。即根据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性,对已知信息进行科学判断和逻辑推理,得出新的有实用价值信息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发展总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和有序性,信息工作者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推导,就可以从海量的市场信息源中找出实用信息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在信息来源、推理、结论之间具有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由此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4)反馈法。即通过跟踪事物发展过程获取反馈信息、进行管理控制的一种方法。(5)追踪法。即以已知信息为源头,追根究源,顺藤摸瓜,扩大信息搜集范围,以获取更为直接和实用信息的一种方法。

3流通信息应用的要求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6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商品流通;农超对接;大数据

传统的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成本较高,流通效率较低,这主要源于其流通环节较为繁琐,信息获取速度较慢,信息量较少。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灵活运用各项数据分析手段,其数据处理工具愈加智能化,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价格成本也越来越低。加之网络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普及,B2C电子商务模式也逐渐成为当下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运行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根据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国内电子商务的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从行业格局来看,B2C占整体行业的7.3%,其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了近7万亿万[1]。可以说,电子商务的普及对传统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B2C电子商务对现代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如商品流通观念、流通方式、流通组织、流通费用等方面的变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进步,现代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2]。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内的B2C电子商务交易额将逐年增长,到目前为止,各大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通过电子交易完成的商品贸易额已经占总体交易额的70%,可见其行业交易规模增长潜力巨大。而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在于完善大数据下B2C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以及整合构建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两大发展方向,进而始终保持其投资的吸引力,发挥B2C电子商务行业在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大数据下B2C电子商务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数据是指在云计算、物联网相继诞生之后,IT行业又一次的技术大变革,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电子商务所整理出的数据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数据,如双11期间淘宝网一天便实现了1682亿元。在此背景下,B2C则主要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信息管理化、商品信息网络化、电子金融化于一体,旨在使物流、商品流、客户流、交易流、资金流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目的的新型商品流通模式[3]。(一)B2C电子商务的内涵。B2C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商务模式,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所谓B2C电子商务,即企业或商家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新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网上商店可以通过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电子商务系统,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类商务活动、交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等诸多综合性服务活动.借助网上交易平台,客户浏览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大大节省客户与企业双方的时间与空间,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让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输和处理愈加高效,是消费者利用互联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一种新型模式[4]。企业、商家可以通过B2C电子商务所提供的网络设施,如支付平台、管理平台、安全平台等诸多共享资源开展有效、低成本的商业活动。同时也为我国商品流通业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更为广阔、公平、竞争力的市场。(二)B2C电子商务的特征。B2C电子商务可分为无形产品和劳务的模式、实物商品的模式以及综合模式等,为制造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满足各自所需的新型流通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商家通过互联网销售,将有形或者无形的商品销售到顾客手中的过程。与传统的商业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交易虚拟化。商品流通企业通过B2C电子商务网站建立网上商店,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公布在互联网上提供给客户,客户通过网络浏览商店的商品目录,可以直接在网上订货,或通过电话等方式订货。客户与商家不用面对面的进行交易,其整体的交易过程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大多数的商品都有库存,当网上商店接到订单或货款时立即发货,实现了整个商品交易过程的虚拟化。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明确的组织环节,出现了虚拟企业、形成了实体商店与虚拟网店的动态化联盟,对商品流通业的经营和销售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交易成本低。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建立虚拟商店,电子中介店这类商店作为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一是商品流通的信息化不仅能够缩短交易时间,还能减少交易的有关环节。让商家与客户进行直销,减少了分销商以及其他物流环节的费用。虽然此类商店没有自己的库存,但能够依据网络订单完成销售,这种“空卖空买”的销售模式不仅能够减少商家库存和基础设施的费用,还能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介绍、宣传,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业的发展。3.交易效率高。为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订单任务,要求订单的处理过程更短,与商家建立稳定良好的关系和稳定的商品供应链。而B2C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在于缩短了商品流通的距离,精简了传统商业模式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效率。与此同时,B2C电子商务充分运用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和技术,实现了商品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水平大大提高,进而促进商品交易效率的提升。4.交易透明化。B2C电子商务的内部组织信息化能够准确度量实物、货币经济的运行状况,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可以做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控制。其中,物流环节的透明化管理已经引入了B2C电子商务的物流环节。正如我们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可以对商品的物流信息进行准确查询,若商品丢失或损坏可以有据可依,减少商家和顾客不必要的损失,做到交易过程的透明化。

二、大数据下B2C电子商务对现代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

“农超对接”作为新兴流通方式,主要指的就是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和各大超市合作,直接给超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这样能够精简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时间,节省物流所产生的成本,“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则是其最主要的运行模式之一。据了解,沃尔玛、家乐福等都是推行“农超对接”的企业[5]。而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的不断创新,则能使这一流通方式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扩大推广范围,为企业、商家都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令消费者能够买到更新鲜的农产品。(一)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观念的创新。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观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农超对接商品流通功能的认识上。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的生产已经完全听命于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而用户消费习惯也正在逐渐改变,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数量直线攀升。为此,B2C电子商务构建了公开、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购买者,或者是服务的接受者,而是产品服务和销售方案设计的主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时,通过B2C电子商务所建立的网上平台,可以与客户之间交流、谈判、签合同。商家也会尽可能接纳和参考消费者的意见,或让消费者之间参与到经营活动中来,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这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地位,最终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关系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招收标准上。传统的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在物流部门的分工和管理上通常没有那么明确,一个人往往要担任几项工作。随着B2C电子商务的普及,当下的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在招收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以及网络市场营销等诸多技术,还要充分掌握用户管理需求、客户需求、销售商需求等。其用人特点要求知识面广,特别是对于专项技术要求精通。(二)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的创新。网络技术与B2C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进行了创新。农超对接商品流通农商户通过B2C电子商务的手段来为超市提供商品或劳务服务,其流通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从传统的货币流通形式转变为以数码的形式进行资金传送,整个交易过程中的货币运行完全是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了的资金流。同时,B2C电子商务还促进了消费者购物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商家沟通方式的变革。其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超市想完成一次购物交易时,双方都需经历要经历“选定购买的商品、确定商品配送的方式、确定付款的方式、执行付款、商品配送”等几个步骤。这种商品交易的方式让农商户、超市的选择范围更为广泛,从而满足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与此同时,B2C电子商务不仅促进了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的变革,还改变了固有的商家组织模式和沟通方式。正如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其交易的活动组织不在界定于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也可以是零销商。可以说B2C电子商务在促进农超对接商品流通方式变革的同时,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流通中间环节可以直接省略,农商户可与超市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易,一方面可以使农商户能够直接了解超市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的成本,从而促进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的繁荣发展,如可以某农商户在了解了超市的需求之后,将土豆按照所含淀粉的比例、烹饪手法进行分类,为超市提供更细致全面的服务[6]。(三)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组织的创新。B2C电子商务这一新型模式的普及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在于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如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领域的连锁制度等。这其中,以零售企业为主的B2C电子商务模式采用连锁经营形成了零售组织,并迅速扩展成为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的分支型企业,改变了流通机构小而切布局较分散的现状。而农场品产销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以销定产、产销结合”的模式,重新规划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链条。流通组织的变革使流通企业向组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在集中流通资本的过程中,企业也打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性,为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四)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费用的创新。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费用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实现商品交易所指出的费用形式上的变化,以及市场交易行为的内部化对交易费用的节约。这其中,对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突出表现有以下两点:1.减少了保管费用。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减少交易环节,而交易环节的减少缩短了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时间,进而减少了商品库存等基础设施的费用。但更为重要的是B2C电子商务让企业的销售方向更为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农户可以通过B2C电子商务拓宽与综合性超市或者是果蔬超市的对接渠道,避免农产品滞销问题的产生,能够确保如土豆、苹果等果蔬产品的新鲜程度,减少了农产品的保管费用,降低了农商户的成本,从而使消费者也从中受益。2.降低了运输费用。B2C电子商务的优势就在于农超对接商品流通的信息化。通过定位技术以及路线优化以及智能识别技术使物流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B2C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业务逐渐庞大。一家全面的仓储物流公司的主要业务不仅包括仓储、货、物流配送等,还会帮助供应商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配送方案。正如上海智工厂仓储物流公司,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物流配送基地,不仅与天猫、京东、淘宝等一流电商进行合作,还专注于品牌商的合作。因此,在选择此类企业时,不仅要考量发货速度,还要考虑物流配送成本,货品的安全性等等,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五)B2C电子商务对农超对接商品物流特征的创新。传统的农超对接商品物流企业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储运、运输以及包装等基础服务,其过程一般要经过商品从制造商经过仓储运输企业或是相关部门批发、零售再到消费者的繁琐过程。而在B2C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撑下,现代物流不再仅限于农超对接商品的流通,而是应用在集数据库技术、电子订单系统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等诸多技术为一身的物流领域,也增强了客户与农商的交流互动性。与此同时,其物流运输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也刺激了企业间的联合与竞争现象。就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主流B2C电商品牌,当属京东、天猫和凡客三家。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去天猫历经淘宝分拆才更名为天猫,而京东也历经C轮融资才得以组建如此大规模的物流体系。B2C电子商务在促进物流观念、方式、组织的变革,而衍生出来的这一系列品牌电子商务,在促进和改变人们消费行为和观念的同时,其行业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农商们也会通过自我的甄别,选择出更好的平台来与超市进行对接、合作。

三、结语

总体而言,B2C电子商务模式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其存在和发展对农超对接商品流通业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相较于过去的单一模式,该模式拥有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资金周转困难、定位不准、网上支付体系不健全以及信用机制和电子商务立法不健全等等。政府针对此类难题,对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引导性投资注入解决其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并与企业合理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整合和完善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让B2C电子商务继续保持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使农超对接商品流通发挥其最大作用。与此同时,鉴于近几年的经济形势,B2C电子商务模式除了作用于农超对接商品流通行业之外,也适用于旅游业、保险业等行业,促使其在商品流通模式上有所创新,逐步扩大电子商务经济增长,促使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引导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元,李学兰.农超对接下的农产品供应网络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118-120.

[2]曹刚.加快推进电商发展和农超对接努力构建现代新型畜产品流通体系[J].当代畜牧,2016(29).

[3]陈立条,贾伟强.“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8):135-137.

[4]张明月,王成付.农超对接供应链的风险评估[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2):118-121.

[5]刘洋.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03):81-83.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7

与此同时,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流通领域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问题,尽快制定流通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流通领域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流通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了从计划流通体制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变,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流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流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迫切需要以新的改革思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一、目前流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分散化、小型化、初级交易方式为特征的传统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仍占据着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

(1)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所占比重较高。在全国13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在全部流通主体中的比重高达93%。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是指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职工人数在6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仅有11000多家,占全部流通主体比重不到1%,其中销售额上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仅为200多家。

(2)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大量存在。在零售环节,百货商店、个体商户以及集贸市场是最主要的零售经营形式,其中个体商户在全部零售市场的份额约为30%;遍布城乡的各类集贸市场,其交易额约相当于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在批发领域,生产企业的销售机构及各类销售承担着主要的批发职能,市场份额接近70%;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的批发交易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期货市场和远期现货市场的发展尚不尽如人意。

(3)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目前流通领域从设施到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流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低且进展缓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一二十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成果在发达国家流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接推动了流通业在组织规模、经营模式、管理手段以及流通设施等方面的革命性变化,迅速提升了流通规模与效率,流通部门的先导性也由此真正地凸现出来。

2.缺乏完善的商业规则,流通秩序混乱与竞争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首先,流通规制还不健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政府对流通领域的规制主要集中在价格、营业时间、开办大型流通企业等方面。目前我国这方面的规制还不健全,如我国还没有针对流通领域的定价方法、价格折扣使用条件与方式等的价格规制,这是导致当前我国流通领域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竞争现象难以制止,价格水平不断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在交易规则方面也存在许多疏漏。一方面,流通领域缺乏一些基本的商业规则,如缺乏商业结账周期的规则,多数流通企业的结账周期在3个月至半年,有些企业甚至在一年以上,远高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1-3个月的商业结账周期。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流通企业没有商业资本积累,基本依靠挤占生产企业的资金来开展经营。另一方面,对一些经营形式、交易方法也缺乏具体的行业规范,如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包括外资零售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向供应商滥收通道费的做法,严重危及了整个零售行业的利益,增加了供应商的成本负担。

第三,对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缺乏必要的质量与标准化要求。质量均一的标准化商品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以及流通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商品市场准入制度,许多涉及千家万户的农产品、食品、日用小商品仍然是以自然形态进入流通和市场,为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充斥市场提供了方便,也极大地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

3.部分重要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对重要商品流通的管制与调控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目前粮棉、石油、成品油、烟酒、食盐等部分重要商品的流通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虽然这些重要商品的指令性计划目前已基本取消,但政府仍然在市场准入和批发经营权等方面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流通管制措施,尤其是采取了限定国有流通企业、专营等方法,形成了事实上的国有流通企业垄断格局。

国家对重要商品的宏观调控也存在许多不适应市场变化要求的问题,比较突出地反映在重要商品的储备问题上。一方面,政府的储备责任过大,如粮食主要是依靠中央与地方两级储备,缺乏市场主体设立商业储备的规则与要求,急剧膨胀的政府粮食储备,不仅给政府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而且也很难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某些重要商品如石油,尚未建立包括国家战略储备、商业储备以及资源储备在内的石油储备体系,在我国石油消费越来越倚重国际资源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对国内油品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

4.国有流通企业与多元化流通主体竞争地位不平等,政府对国有流通企业保护和干预依然较强

在多元化流通格局稳定发展的今天,国有流通企业仍然有着相当的市场影响力,而且享有较为优越的政策优势,政策资源乃至一些市场资源仍然比较多地集聚在国有流通企业中,如上市融资、重要商品流通的市场准入与垄断特权等。与此同时,政府对国有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行政性干预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流通领域加快结构调整、应对加入WTO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许多政府导向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流通企业重组、兼并及合并的案例,形成了一些大型、乃至超大规模的流通集团。政府的干预不仅有违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规则与要求,而且继续强化了国有流通企业与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5.流通领域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发展规划,影响了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的领先地位

受体制变化和政府职能部门调整等因素影响,流通主管部门及其相关职责在过去的十年中变动非常大,使得近年来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趋于减缓,更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长期发展规划。其结果,一方面是政府及流通主管部门难以全面推进流通领域的发展,只能在连锁经营、流通现代化等方面出台促进措施;另一方面,政府也很难对流通领域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例如,在流通设施开发与投资方面,随着流通规模的扩大,大型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相对缺乏,而在新型城市社区、新建城镇中,以提供便利、多功能服务为主的新型商业服务设施的开发又往往被投资者忽视,由此出现了大型流通设施的过度开发和重复建设,而小型、便利性商业流通设施又缺乏资金投入的现象。

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1.以“创新、规范”的思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尽快明确新时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与流通领域总体发展规划

在打破传统计划流通体制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过程中,流通体制改革基本是遵循了“放开、搞活”的思路。随着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流通格局的形成,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流通要素的作用,通过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新型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的发展,形成与我国市场体制、规模和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更高流通效率的新型商品流通体系;通过健全与完善流通规则,形成统一、公平与充分竞争的市场流通秩序。由此,“创新、规范”是新时期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

与此同时,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流通领域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问题,尽快制定流通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明确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制订必要的发展政策,为流通领域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

2.多种途径推进新型流通组织发展,营造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流通组织体系

加快新型流通组织的发展,营造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商品流通组织体系是改善市场流通秩序、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重要组织保障。其主要途径有:

第一,继续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并在未来5-10年基本确立连锁经营组织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通过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直接融资、加快国有流通资本退出来等途径实现连锁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大型连锁企业;而且要鼓励优势连锁企业、批发企业以及优势生产企业采取加盟、特许等方式发展连锁经营,以吸收和整合众多分散经营、传统小型的流通主体。

第二,鼓励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不同区域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上游生产企业之间、批发、零售与外贸等不同环节流通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与联合,突破流通领域传统的依部门、环节、地区分离的板块结构,营造新型的流通组织模式与大型流通企业。

第三,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发展“公司+农户”型、农民合作型以及专业产销协会型等多种形式、专业化的农产品流通组织,逐步实现有组织的、规模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此外,鼓励各种连锁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使农产品借助连锁经营组织的销售网络直接快速进入城市零售市场。

第四,促进现代流通经营方式与业态的发展,用现代化的交易方式改造传统的流通方式与组织形式。在结合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发展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发展新型批发形式和组织,以加快对传统批发交易形式的改造。对于大宗生产资料的交易,要利用规范化和标准化拍卖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形式来改造和完善现货市场,并积极、稳妥地开发期货交易新品种,推进期货市场发展;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进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造和逐步引入拍卖制等现代交易方式的同时,可借鉴日韩模式形成以中心城市的中央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区域市场和产地市场为支撑的新型农产品集散、交易与物流配送体系。此外,要大力推进流通领域的信息化,鼓励流通企业依托信息技术与客户网络基础,延伸和发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

4.加快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商品流通的市场化

针对部分重要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存在比较突出的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的现实,应积极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促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在粮食和棉花方面,应加快建设以现代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粮食、棉花现货市场体系,促进粮棉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合理流通;针对我国石油总体供求状况和进口快速增长的情况,认真研究和确立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开放石油期货交易,以形成反映我国市场石油供求状况的合理价格水平。

其次,建立规范、透明的流通主体资格管理制度,以保障重要商品流通领域实现公平竞争。根据重要商品的特性和政府调控的需要,确定从事特殊商品流通的市场主体资格,采取资格认证、许可证、特许经营等多层次、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实现公平竞争。

第三,建立规范化的储备制度和干预制度,确保重要商品市场稳定。应尽快形成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重要商品储备与调控体系,特别是要明确和规范市场主体建立商业储备的责任与规则,以加强政府对重要商品资源的调控力度,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政府还要针对特殊情况建立必要的干预制度,如价格干预等。

5.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法律法规,为多元化流通主体创造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与市场流通秩序

建立市场流通体制、实现商品的有序流通,需要从流通主体的市场准入、交易行为、交易规范、商品交易标准等方面来加强流通法律法规的建设。当前需要尽快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一是有关流通组织建设的法律法规,如特许经营法、农产品批发市场法等;二是关于商品交易标准建设,特别是针对农产品、大宗生产资料等商品进入市场的质量、包装、标识标准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关政府宏观调控与干预的法规,如商业储备法、价格干预实施规则等。

针对我国加入WTO后实力雄厚的外资流通企业快速进入和拓展我国市场的现实,政府应当为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创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与规则。除了尽快完善相关的流通法律法规、保障各种流通主体公平、有序地参与流通领域竞争之外,还要尽快清理现有的一些优惠政策,避免一些特殊流通企业如外资流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享有不同于其他经济成分流通主体的政策优势或超国民待遇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8

商品流通是决定货币流通的基础;但是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其性质决定的,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生产者并不直接是商品的消费者,社会商品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经过分配与交换这两个环节。生产者要获取的是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要获取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经过商品的流通,才能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只是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只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正是商品流通赋予了货币的运动形式,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有强烈的反作用,商品流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分工促进了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货币职能的不断完善,货币流通的不断扩大。

2流通与金融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但是要定量分析商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量的关系比较困难。因为,我国金融业长期由银行业一家主导,使我们无法采集到口径一致的金融方面的资料,从而使我们的定量分析变得困难。我们从某一个侧面,来探讨金融增长和流通增长的关系,本文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货币流通量来简要地看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商品流的规模不断的扩大,20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水平是1990年的9.2倍,平均增长水平13.9%,2006年的货币流通量是1990年货币流通量的10.2倍,平均增长水平14.7%,货币流通朝商品流通程度为0.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商品流通的增长影响了货币流通的增长,从货币流通量和商品流通的比值上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流通的增长与商品流通的增长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是适应的;另一方面,一些年份,我国货币流通的增长存在着超经济的因素,货币流通超发行量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减缓所至,但更大的一部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所致。总的来说,货币流通于商品流通须保持均衡。3现阶段我国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商业企业低利润增长难以积累产业资本。在改革开放引导以及消费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商业销售规模保持了平稳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210亿元,同比增长16.8%。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商业企业利润增长却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其次,我国的流通业存在资产负债不合理的状态,突出的表现为负债过高。与外资零售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平均在70%以上。如下表所示,流通企业2006年的资金总额中70.7%来自于负债,股东权益合计占29.3%,流通行业的负债率偏高,偿债压力较大,而且在负债总额中,流动性负债比列较高,高比例的流动性负债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流通业在银行借款趋向饱和状态下,占用供应商的预收款项维持资金流的周转已成为零售业的惯例,同时也是导致零售业资金链断裂的重要原因。随着商业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张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的出台,这种传统的运营方式已不再适合新竞争环境的要求,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成为必然选择。

最后,我国流通业信用道德失败的典型特征是流通企业与银行业非良性信用关系,借钱不付息,借钱不还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流通企业信用等级的恶化,不仅表现在企业和银行业的债务关系的恶化,而且在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大型零售企业占用供货商的货款,导致零售企业和供货商关系紧张。

4必须加大金融对商业发展的支持

第一,努力完善间接融资体系,促进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创新。(1)积极调整优化信贷存量和增量。在该领域保持适当的信贷规模和增长速度,以资金的增量调整带动商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现代商业体系建设入手,加大对现代商业的金融服务,积极为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城市基础商业设施、农村基础商业设施等提供信贷支持和结算服务;(2)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与商业企业联合建立科学的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信用评价体系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制定相关消费贷款优惠政策与申请者资信挂钩的办法,规范相应收费标准。

第二,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资金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优化配置,由于存在各种不同规模、不同效益、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造就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以更为有效地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应当是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商业发展的服务环境。加强金融对商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的支持协调力度,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并制定鼓励金资本融入商业技术进步与应用以及新业态创新中去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葛红玲.首都流通业发展的金融保障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9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93号)和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蚌政〔**〕115号)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我县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步伐,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原则。面向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依托各种经济成份的流通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中小流通企业参与竞争,有效整合流通资源,采取兼并、重组、合作、联营等多种方式,促进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推进连锁经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良性发展。

(二)主要目标。从**年起,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城乡协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通有序、诚信和谐的农村市场体系。具体目标是:

1、积极培育出一批市级以上重点流通商贸企业。

2、建立和发展一批配送中心、消费品及农资连锁经营店。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挥省试点县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全县建立农资配送中心2家,农资农家店50家(村级30家,乡级20家);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3家,日用消费品农家店100家(村级60家,乡级40家)。

3、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左右,重点对龙亢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服务功能进行完善,将其建设成为标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4、扶持2家以上农资、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重点发展种子、化肥、农药三大农资连锁市场,充分发挥农业三站(农技推广站、种子站、植保站)、种子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营销中的作用。

5、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引导水产品、有机蔬菜、大蒜等优势农产品更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二、主要内容

(一)推动“四个创新”。

推动农村流通主体创新。加快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产销大户等现代农村流通主体,整合利用供销社、农业三站、乡村邮政所等原有农村流通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出口。

推动农村流通方式创新。大力推广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基础的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农村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规范农村市场经营行为,改善农村商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商品流通效率,满足农民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农村流通政策措施创新。完善和落实已有的促进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调整和改革不利于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出台有利于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

推动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政府引导+部门协调+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建设,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优化环境,促进流通企业在农村健康发展。

(二)构筑“五大体系”。

构筑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为突破口,加快“农家店”的建设步伐。大力推动骨干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管理、货源、信息、技术等优势,整合基层供销社企业网点资源,在县城建设配送中心、发展连锁中心店,在乡村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发挥城市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聚集、辐射的功能,鼓励各类批发企业与农村零售企业合作,开展商品配送,发展农村自愿连锁经营。

构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动农资经营龙头骨干企业在全县建设县域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实现农资供应与农技服务一体化。积极整合原有农资供应网点资源,开展农资和农技专业服务。

构筑农产品销售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构筑农产品销售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结合城市网点布局和小城镇发展,在县城和中心城镇、交通要道、优势农产品产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交易灵活、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依托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便利店。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经营市场主体,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大力创建名牌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构筑农产品出口体系。鼓励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扶持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出口。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密切监测并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动态。

构筑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力度,加强农村市场运行信息监测,对上述四大体系建设实行同步监测。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把片区监管责任制与商品准入监管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执法巡查制度等结合起来,严防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后),建立试点工作调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该项工作列入乡镇政府工作目标,研究制定考核、评比、奖惩等办法,每年年底组织有关部门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相应工作。

(二)广泛宣传发动。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商品流通企业范文篇10

内容摘要:技术创新是流通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助推器。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对流通产业进行全方位创新,已是中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流通产业流通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深刻地证明了技术所具有的渗透性和技术创新的加速趋势,技术创新对提高流通产业素质以及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对流通产业进行全方位创新,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已是中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领域创新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条件

从经济发展史考察,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与创新,都会带来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变革,这同时也带来了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产业在企业制度、经营业态、流通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与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适合长距离贩运的商品只是那些体积小、价值高的贵重商品和奢侈品,而且商业活动存在着大量的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第一次技术革命爆发后,由技术创新所推动的交通运输手段明显改善,尤其是蒸汽机车带动的铁路运输使得现代化大生产体制下大量生产的商品能够低成本、快捷地运往各地,商品流通的范围迅速扩大;而电报、电话的发明与使用则使庞杂的、大量的商品信息的传递畅通无阻,大大加强了相对独立的各个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交通运输、通讯领域出现的技术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流通业活动原有交易费用的结构、水平及与市场范围之间的函数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流通业活动的空间。流通业受到这种促进作用发展迅速。

(二)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影响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

技术创新对产出、成本以及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因此,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市场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为多样的商品。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品种约有150多万种。花色品种繁多的商品使流通规模空前扩大,商品流通结构也随之变化。可以说,历史上的“三次零售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适应大规模生产的产物。

(三)技术进步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

花色品种繁多的商品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缩短了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弱化了中间商的作用,企业可以和消费者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对话,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决策,让顾客选择颜色、款式、包装、运输方式等,使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这样,既突破了传统的以批发、零售为代表的有店铺经营方式和以邮购为代表的无店铺经营方式,以“媒体空间”取代了物理空间,以“虚拟市场”取代了传统市场,降低了企业的销售成本,又可以避免由于推销员的强迫促销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全天候地保持联络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消费者能够快捷、低成本地掌握更为丰富、有效的消费信息,交易范围大大拓宽,交易方式不断创新。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和空间的极大扩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四)技术创新使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发展

从根本上讲,流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大多数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市场态势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换时间更快,商品流通企业的风险和机会都同时增多,流通企业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经营方式甚至产生革命性变革。流通领域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使流通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的交易形式不断出现,新的交易组织应运而生。二战后,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为连锁经营企业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赋予了流通全新的涵义,使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竞争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流通产业相关、为流通产业服务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业、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等也迅速发展。因此,伴随着技术进步,整个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五)通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对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流通效率的提高,而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终体现为流通成本的降低。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流通成本的典范当属沃尔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使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流通技术创新以更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这就是供应链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就是以电子商务技术为基础,将商品需求、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可以在库存数量、存货地点、定货计划、配送运输几个方面实现最佳选择,优化企业经营者的利益,而且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最大地体现消费者主权。供应链技术将“时滞”变为“实时”,其关键是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供产全过程,并通过电子商务技术把众多的生产者、零售商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在产供销各环节建立起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

总之,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目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标志着流通产业技术密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使流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接近于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无论微观还是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在技术层面上都具备了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也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促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相关对策

我国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目前处于较低层次或模仿阶段,技术进步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水平,从而阻碍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应有的地位与效能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化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已是我国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订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对企业家进行了“创新者”的角度定位,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推动力量。因此,应采取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选拔机制以及相应的法律约束和监督机制,积极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推动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进程。

(二)加快流通产业组织创新

培育发展大型流通集团。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流通企业应逐步摆脱地域概念,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跨国界和行政区域的大型连锁流通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流通领域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先锋。

(三)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

加强流通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等方面国家应给予科技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流通软科学专题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全面提高流通现代化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各级政府的技术创新、创业资金要给予匹配资金支持。加大国债贴息贷款向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积极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技术进步。

(四)健全流通人才培养体系和强化培训机制

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领域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