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管理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8 17:07:21

纳税管理制度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1

凡依法应当在本市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其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缴纳车船税。

二、税额标准(详见附表)

三、税收减免

以下车船免征车船税:

(一)非机动车船(非机动车包括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船不包括非机动驳船);

(二)拖拉机;

(三)捕捞和养殖渔船;

(四)军队、武警专用车船和警用车船;

(五)按照有关规定已经缴纳船舶吨税的船舶;

(六)依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车船;

(七)用于本市范围内公共交通线路营运的车辆、渡船。

四、纳税地点

(一)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二)其他纳税人,向车船籍所在地区县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其中个人纳税人也可以向就近的区县税务征收机关申报缴纳;

(三)纳税人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时,尚未缴纳车船税的,应当在购买交强险的同时向从事交强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以下简称保险机构)缴纳。

五、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一)车船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车船管理部门核发的车船登记证或者行驶证书上记载的日期的当月。

(二)应当向车船管理部门办理核发车船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书,而未办理车船登记手续的,则以车船购置发票所载开具时间的当月作为纳税义务开始的时间。

六、申报缴纳期限

车船税按年申报,一次足额缴纳。纳税人应当在年度终了前缴清当年度应纳的车船税。但下列情形的纳税期限为:

(一)机动车辆在投保交强险时尚未缴纳当年度车船税的,应当在投保的同时向保险机构缴纳。

(二)新购置的机动车辆,应当在办理缴纳车辆购置税手续的同时缴纳。

(三)新购置的船舶,应当在取得船舶登记证书的当月缴纳。其他应税船舶,应当在办理船舶年度检验之前缴纳。

(四)在申请车船转籍、转让交易、报废时尚未缴纳当年度车船税的,应当在办理相关手续之前缴纳。

七、退税

(一)受理退税申请时限

1.纳税人因完税车船被盗抢、报废、灭失需要退税的,应当在取得相关证明后的6个月内办理申请手续;

2.因多缴税款需要退税的,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3年内办理申请。

(二)退税手续

申请退税时,纳税人应向原负责征收管理的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说明退税理由,并提供已纳车船税完税凭证原件或含有完税信息的保险单原件、与退税理由相对应的有关证明原件,以及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税务机关受理后在30日内办结。

(三)恢复纳税

已办理退税的被盗抢车船又找回的,纳税人应从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的当月起计算缴纳车船税。

八、完税证明和发票

(一)纳税人向有关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开具通用完税证或通用缴款书。

(二)纳税人向有关保险机构缴纳税款的,保险机构开具的注明已收税款信息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单,可作为已缴纳税款的证明。

*年1月1日起,保险机构启用新版《保险业专用发票》,并在发票上注明车船税税额。使用旧版《保险业专用发票》时,在“附注”栏中注明代收车船税税额(滞纳金金额)。

九、违章处理

(一)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或保险机构将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二)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不交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三)税务机关和保险机构在征收或代收*年度车船税时,将查验纳税人2*年度的有关纳税凭证或免税证明。如机动车的个人纳税人尚未缴纳2*年度车船税的,可以在缴纳*年度车船税时一并办理补缴手续。

纳税人如需进一步了解车船税的有关政策,可以登录*财税网站()查询或拨打12366*财税咨询服务热线咨询。

注:车辆自重尾数在0.5吨以下(含0.5吨)的,按照0.5吨计算;超过0.5吨的按照1吨计算。船舶净吨位尾数在0.5吨以下(含0.5吨)的不予计算,超过0.5吨的按照1吨计算。1吨以下的小型车船,一律按照1吨计算。

车船税宣传提纲

一、车船税微型客车的标准

凡发动机排气量小于或等于1升的载客汽车,都应按照微型客车的税额标准征收车船税。发动机排气量以如下凭证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①车辆登记证书;②车辆行驶证书;③车辆出厂合格证明;④车辆进口凭证。

二、在非车辆登记地由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后,是否还要回当地补缴车船税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在非车辆登记地由保险机构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且能够提供合法有效完税证明的,纳税人不再向车辆登记地的地方税务机关缴纳机动车车船税。

三、年度内变更车船所有权或管理权如何缴纳车船税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已经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变更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地方税务机关对原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不予办理退税手续,对现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也不再征收当年度的税款;未缴纳车船税的车船变更所有权或管理权的,由现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缴纳该纳税年度的车船税。

四、投保人在购买交强险时无法提供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凭证或免税证明的,保险机构将采取什么措施

投保人在购买交强险时无法提供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凭证或免税证明,且无法立即缴纳车船税的,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须将保单、保险标志和保费发票等票据收回备查,不得交给投保人,直至投保人缴纳车船税或提供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免税证明。

五、纳税人是否可以拒绝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

保险机构依法代收代缴车船税,纳税人不得拒绝。拒绝纳税的将承担法律责任。

六、保险机构未按规定代收代缴车船税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对于扣缴义务人(保险机构)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采取任何形式,诱导、怂恿投保人不缴或缓缴机动车车船税的,税务机关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对保险机构处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七、车船税滞纳金怎样计算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2

税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考核指标不一致,影响了出口退税的进度。税务部门把收入任务与退税任务分开考核,而财政部门考核税务部门收入任务完成情况时,把退税从税收收入中剔除,只以实际入库的资金作为对税务部门的考核基础,简单地把出口退税看作税收收入的抵减项,忽视了出口退税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考核指标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退税款的落实,占压了部分企业的资金。税务部门不仅承担出口退税的审批工作,还具有出口退税企业的日常监管和辅导责任。部分税务部门对出口企业缺乏日常监管和服务,对新政策宣传和辅导不及时,导致某些企业因为不熟悉新政策而超期申报,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政策。

关于加强出口企业退税的日常管理及对策:

(一)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的立法层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各经济管理部门职责,实现税务、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部门的数据共享,特别是要加快建设金税工程三期,形成部门合力,共抓好出口退税管理。

(二)严格督促外贸企业落实各项管理规定。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出口退(免)税政策辅导和相关财务核算辅导,督促企业照章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对自营出口业务、出口业务、内销业务如实进行财务核算,并单独反映收入。严格执行总局对出口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有关问题的规定,要求外贸企业在自营出口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日内,进行出口退(免)税申报。申报资料必须经县(市、区)退税部门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加大对未按规定取得发票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每一个环节的纳税人能够自觉索取发票。严厉查处偷税行为,对该申报退税的行为不申报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加强对出口货物的管理。外贸企业在出口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60日内,凭出口业务协议、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核销单、委托方的税务管理机关委托出口证明、委托方的出口退税登记证或税务登记证副本、其他资料等,向退税机关申请开具《出口货物证明》。凡未开具《出口货物证明》的出口业务,视同外贸企业自营出口业务管理。日常管理主要加强出口证明和出口货物电子信息审核企业退(免)税情况和纳税情况的管理。

(四)恢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近年来,总局下文取消年度清算工作,原《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停止执行,我们认为,应恢复对出品企业进行进行清算检查,对有出口货物电子信息未申报退(免)税,也未申报纳税的出口货物情况的,按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强化纳税评估工作。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对出口企业申报出口商品数量小于海关报关单出口数量的出口货物应视同内销征税,因此,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纳税人出口货物的退免税评估工作,根据外销收入百分比增长率、出口销售额增长率、换汇成本正常峰值、出口产品结构变动率、出口产品价格增长率及出口离岸单价差异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出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特别是要注重对未申报退免税评估,通过对出口企业超过规定期限仍未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进行监控,并作为调查核实及补征税款的依据。

(六)逐步加强对增值税纳税人的税收征管工作。目前的增值税纳税人中绝大多数为小规模纳税人,这一征管模式导致少数纳税人利用管理漏洞进行偷税,目前新颁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将工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将至50万元,商业企业80万元,这意味着愈来愈多的小规模纳税人将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从而逐步加强对外贸企业出口货物的监管工作。

(七)将出口退税审批权全部下放给县(区)级基层国税机关,上级国税机关负责监督检查及政策辅导,避免征退税机关管理脱节,这样审批权与管理权集中在基层国税机关,便于基层国税机关责权利相统一,也更有利基层国税机关加强征管,同时也减少企业财务人员因退税事项经常向县级及地市级国税机关报送资料,切实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

针对出口退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对出口退税管理部门的考核指标

收入任务与退税任务分开考核。地方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出口退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保证出口退税这一被WTO规则允许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财政部门既要考核税务部门的收入任务完成情况,又要考核税务部门的出口退税任务完成情况,重视税源的涵养。

2.完善税务部门的管理制度

税务部门是出口企业退税的直接管理和办理部门。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税务部门内部的分工和配合直接关系着对出口企业管理和辅导的程度。因此,为完善出口退税管理,首先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包括对出口退税岗位人员及管理科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软件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其次,改革现行出口退税管理制度。出口退税审核由综合业务科出口退税岗位负责,而企业的日常监管由管理科人员负责,由于任务考核指标的矛盾及责任的软约束,管理科与综合科缺乏配合,不利于对出口企业的管理。建议成立专门的出口退税科室,负责出口退税审核和日常监管工作,把出口企业的管理落到实处,建立责权对等的管理制度。

第三,细化出口退税管理制度。退税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申报台账,对企业的出口情况和单证回收及退免税申报情况实施全方位监控。根据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随时掌握企业退单证的回收、申报情况,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日常管理,督促企业加快退税单证的回收,及时办理退税申报。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3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企业所得税管理,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依法治税,全面推进企业所得税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水平,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组织收入、调节经济、调节收入分配和保障国家税收权益的职能作用。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落实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制度及手段,逐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收率和税法遵从度。

二、总体要求

根据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

(一)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方法。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对企业按行业和规模科学分类,并针对特殊企业和事项以及非居民企业,合理配置征管力量,采取不同管理方法,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监控,实施专业化管理。

1.分行业管理

针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掌握行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特点、税源变化情况等相关信息,分析可能出现漏洞的环节,确定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重点,制定分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办法、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税务总局负责编制企业所得税管理规范,并在整合各地分行业管理经验基础上,编制主要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对税务总局没有编制管理操作指南的当地较大行业,由省局负责组织编制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

2.分规模管理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税源规模进行分类,全面了解不同规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工艺流程,深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核算、税源变化及税款缴纳等基本情况,实行分层级管理。

对生产经营收入、年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年应纳所得税额较大的企业,要积极探索属地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征管模式,试行在属地管理基础上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科学划分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和上级税务机关管理职责,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企业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核发等日常管理工作,县市以上税务机关负责对企业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和反避税等工作事项实施分级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对生产经营收入、年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年应纳所得税额中等或较小的企业,主要由当地税务机关负责加强税源、税基、汇算清缴和纳税评估等管理工作。根据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规定的核定征收条件,对达不到查账征收条件的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促使其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达到查账征收条件后要及时转为查账征收。

3.特殊企业和事项管理

汇总纳税企业管理。建立健全跨地区汇总纳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总分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信息传递和共享。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督促总机构按规定计算传递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预缴分配表,切实做好汇算清缴工作。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监管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有关事项,查验核对分支机构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等指标以及企业所得税分配额,核实分支机构财产损失。建立对总分机构联评联查工作机制,税务总局和省局分别组织跨省、跨市总分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共同开展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和检查。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通过税务登记信息掌握其设立、经营范围等情况,并按照税法规定要求其正常纳税申报。加强非营利性组织资格认定和年审。严格界定应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所对应的成本费用。

减免税企业管理。加强企业优惠资格认定工作,与相关部门定期沟通、通报优惠资格认定情况。定期核查减免税企业的资格和条件,发现不符合优惠资格或者条件的企业,及时取消其减免税待遇。落实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具体标准和条件、审批层次、审批环节、审批程序等规定,并实行集体审批制度。对享受优惠政策需要审批的企业实行台账管理,对不需要审批的企业实行跟踪管理。

异常申报企业管理。对存在连续三年以上亏损、长期微利微亏、跳跃性盈亏、减免税期满后由盈转亏或应纳税所得额异常变动等情况的企业,作为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和跟踪分析监控的重点。

企业特殊事项管理。对企业合并、分立、改组改制、清算、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评估增值以及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等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特殊事项,制定并实施企业事先报告制度和税务机关跟踪管理制度。要专门研究企业特殊事项的特点和相关企业所得税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特殊事项的所得税管理水平。

4.非居民企业管理

强化非居民企业税务登记管理,及时掌握其在中国境内投资经营等活动,规范所得税申报和相关资料报送制度,建立分户档案、管理台账和基础数据库。

加强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等分支机构管理、非居民企业预提所得税管理、非居民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管理、中国居民企业对外支付以及国际运输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管理,规范非居民企业适用税收协定的管理。

(二)优化服务

优化服务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要求。通过创新服务理念,突出服务重点,降低纳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税法遵从度。

1.创新服务理念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做到依法、公平、文明服务,促使企业自觉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结合企业所得税政策复杂、涉及面广和申报要求高等特点,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根据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和不同特点,分别提供有针对性内容的贴近式、全过程服务,不断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

2.突出服务重点

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执法。在出台新税收政策、企业设立、预缴申报、汇算清缴、境外投资、改组改制和合并分立等重点环节,及时做好企业所得税政策宣传和辅导工作。提高“12366”纳税服务热线工作人员素质,及时更新企业所得税知识库,通过在线答疑、建立咨询库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咨询解答服务。加强税务部门网站建设,全面实施企业所得税政务公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及时听取企业对有关政策和管理的意见建议。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交流,制定企业境外投资税收服务指南,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严格执行保密管理规定,依法为企业保守商业秘密。

3.降低纳税成本

针对各类纳税人、各类涉税事项,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操作指南,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提高税收综合征管信息在企业所得税征管中的应用效率,避免重复采集涉税信息。减少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逐步实现企业财务数据采集信息化。对纳税信用A级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征管中给予更多便利。

(三)核实税基

核实税基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核心工作。要加强税源基础管理,综合运用审批、备案、综合比对等方法,夯实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关联交易和企业清算管理工作,确保税基完整和准确。

1.税源基础管理

通过企业办理设立、变更、注销、外出经营等事项的税务登记,及时掌握企业总机构、境内外分支机构、境内外投资、关联关系等相关信息。加强纳税人认定工作,正确判定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独立纳税企业和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正常纳税企业和减免税企业。加强国税和地税部门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掌握户籍信息。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职能作用,实行税源静态信息采集与动态情况调查相结合。强化企业所得税收入分析工作,及时掌握税源和收入变化动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实行会计核算制度和方法备案管理。

加强跨国税源管理,建立健全国际税源信息汇集和日常监控机制,对企业跨境交易、投资、承包工程、提供劳务和跨境支付等业务活动的应税所得加强管理,防范侵蚀我国税基和延迟纳税。建立健全企业所得税法与税收协定衔接机制,防范跨国企业滥用税收协定偷逃税。

2.收入管理

完善不同收入项目的确认原则和标准。依据企业有关凭证、文件和财务核算软件的电子数据,全面掌握企业经济合同、账款、资金结算、货物库存和销售等情况,核实企业应税收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及时掌握企业股权变动情况,保证股权转让所得税及时征缴入库。依据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专用票据,核实不征税收入。依据对外投资协议、合同、资金往来凭据和被投资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关于税后利润分配决议,核实股息、红利等免税收入。对分年度确认的非货币性捐赠收入和债务重组收入、境外所得等特殊收入事项,实行分户分项目台账管理。

充分利用税控收款机等税控设备,逐步减少手工开具发票。利用税收综合征管系统,比对分析企业所得税收入与流转税及其他税种收入数据、上游企业大额收入与下游企业对应扣除数据等信息,准确核实企业收入。

3.税前扣除管理

分行业规范成本归集内容、扣除范围和标准。利用跨地区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审核比对总分机构有关信息。严格查验原材料购进、流转、库存等环节的凭证。依据行业投入产出水平,重点核查与同行业投入产出水平偏离较大而又无合理解释的成本项目。

加强费用扣除项目管理,防止个人和家庭费用混同生产经营费用扣除。利用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征管、劳动用工合同等信息,比对分析工资支出扣除数额。加大大额业务招待费和大额会议费支出核实力度。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长期股权投资损失、亏损弥补等跨年度扣除项目,实行台账管理。加强发票核实工作,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认真落实不征税收入所对应成本、费用不得税前扣除的规定。

规范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明确税前扣除的条件、标准、需报送的证据材料和办理程序,并严格按规定审批。对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财产转让损失、合理损耗、清理报废等损失,要严格审核证据材料,实行事后跟踪管理。要对大额财产损失实地核查。

4.关联交易管理

对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有差别或有盈有亏的关联企业,建立关联企业管理台账,对关联业务往来价格、费用标准等实行备案管理。拓宽关联交易管理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数据、行业协会价格和盈利等分析数据、国内外大型商业数据库数据等信息开展关联交易管理。加强关联交易行为调查,审核关联交易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防止企业利用关联方之间适用不同所得税政策以及不同盈亏情况而转移定价和不合理分摊费用。加强对跨省市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关联交易管理,实行由税务总局牵头、上下联动、国税和地税互动的联合纳税评估和检查。

5.清算管理

加强与工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相互配合,及时掌握企业清算信息。制定企业清算的所得税管理办法,规范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制度。加强企业清算后续管理,跟踪清算结束时尚未处置资产的变现情况。对清算企业按户建立注销档案,强化注销检查,到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实地核查注销的真实性和清算所得计算的准确性。

(四)完善汇缴

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关键环节。要规范预缴申报,加强汇算清缴全程管理,发挥中介机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质量。

1.规范预缴申报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质量以及上一年度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实际情况,依法确定企业本年度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限和方法。对按照当年实际利润额预缴的企业,重点加强预缴申报情况的上下期比对;对按照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平均额计算预缴的企业,重点提高申报率和入库率;对按照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确保预缴申报正常进行。认真做好预缴税款催报催缴工作,依法处理逾期申报和逾期未申报行为。

2.加强汇算清缴全程管理

做好汇算清缴事前审批和宣传辅导工作。按照减免税和财产损失等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批管理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办结审批事项。审批事项不符合政策规定不予批准的,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告知企业原因。分行业、分类型、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申报辅导等工作,帮助企业理解政策、了解汇算清缴程序和准备报送的有关资料。引导企业使用电子介质、网络等手段,有序、及时、准确进行年度纳税申报。

着力加强受理年度纳税申报后审核控制工作。认真审核申报资料是否完备、数据是否完整、逻辑关系是否准确。重点审核收入和支出明细表、纳税调整明细表,特别注意审核比对会计制度规定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项目。发现申报错误和疑点后,要及时要求企业重新申报或者补充申报。提高按时申报率和补税入库率,及时办理退税。

认真做好汇算清缴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及时汇总和认真分析汇算清缴数据,充分运用汇算清缴数据分析日常管理、税源管理、预缴管理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漏洞,研究改进措施,巩固汇算清缴成果。

3.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引导中介机构在提高汇算清缴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相关事项审计鉴证工作。对法律法规规定财务会计年报须经中介机构审计鉴证的上市公司等企业,可要求其申报时附报中介机构出具的年度财务会计审计鉴证报告,并认真审核。企业可以自愿委托具备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年度财务会计审计鉴证报告和年度纳税申报鉴证报告。加大对中介机构从事企业所得税鉴证业务的监管力度。

(五)强化评估

纳税评估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夯实纳税评估基础,完善纳税评估机制,建立联合评估工作制度,创新纳税评估方法,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

1.夯实纳税评估基础

要全面、及时、准确地采集企业年度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来自第三方的涉税信息。以省为单位建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数据库,逐步积累分行业、分企业的历年税负率、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等历史基础数据。研究按行业设立全国或省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行业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征管特点,建立行业评估模型。

2.完善纳税评估机制

通过比对各种数据信息科学选择评估对象。根据行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特点,分行业确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重点环节,确定风险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检测、预警。运用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比对分析年度纳税申报数据和以往历史数据以及同行业利润率、税负率等行业数据,查找疑点,从中确定偏离峰值较多、税负异常、疑点较多的企业作为纳税评估重点对象。

充分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估。综合采用预警值分析、同行业数据横向比较、历史数据纵向比较、与其他税种关联性分析、主要产品能耗物耗指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疑点和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初步作出定性和定量判断。

按程序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经评估初步认定企业存在问题的,进行税务约谈,要求企业陈述说明、补充举证资料。通过约谈认为需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实地调查核实。疑点问题经以上程序认定没有偷税等违法嫌疑的,提请企业自行改正;发现有偷税等违法嫌疑的,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处理结果要及时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

3.完善评估工作制度

构建重点评估、专项评估、日常评估相结合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体系。实行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及其他税种的联合评估、跨地区联合评估和国税与地税联合评估。总结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经验和做法,建立纳税评估案例库,交流纳税评估工作经验。

(六)防范避税

防范避税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内容。要贯彻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和反避税操作规程,深入开展反避税调查,完善集中统一管理的反避税工作机制,加强反避税与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合,拓宽反避税信息渠道,强化跟踪管理,有效维护国家税收权益。

1.加强反避税调查

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加大对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受控外国公司等不同形式避税行为的管理力度,全面提升反避税工作深度和广度。规范调查分析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不断提高反避税工作质量。要针对避税风险大的领域和企业开展反避税调查,形成重点突破,起到对其他避税企业的震慑作用。选择被调查企业时,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行业重点、可能存在的避税风险以及对国家税收影响大的行业和企业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确定反避税工作的重点。继续推进行业联查、企业集团联查等方法,统一行动,以点带面,充分形成辐射效应。

2.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要重视税收日常管理工作与反避税工作的衔接和协调。通过加强关联交易申报管理,全面获取企业关联交易的各项信息,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使反避税人员能够充分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汇算清缴、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信息和资料,及时发现避税疑点。反避税部门要积极向其他税收管理部门提出信息需求,协助其他部门做好信息传递工作。

3.拓宽信息渠道

要充分发挥数据库在反避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拓宽信息资料来源,积极利用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出口退税数据、国际情报交换信息、互联网信息以及其他专项数据库信息,加强分析比对,深入有效地开展好反避税选案、调查和调整工作。增强反避税调查调整的可比性。

4.强化跟踪管理

建立结案企业跟踪管理机制,监控已结案企业的投资、经营、关联交易、纳税申报额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通过对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对于仍存在转让定价避税问题的企业,在跟踪期内继续进行税务调整,巩固反避税成果。

三、保障措施

企业所得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筹协调,狠抓落实,从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税务机关要把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征管的主要任务来抓,以此带动税收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所得税管理,定期研究分析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企业所得税和国际税务管理部门牵头,法规、征管、计统、信息中心、人事、教育等部门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确保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调查研究,对新税法贯彻落实情况、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企业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信用等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反馈。要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体系。正确处理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其他税种管理的关系,加强对各税种管理的工作整合,统筹安排,协调征管,实现各税种征管互相促进。

2.明确工作职责

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落实分层级管理要求,各负其责。税务总局负责领导组织全国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办法,组织实施全国性、跨省份联评联查和反避税,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省局要强化指导作用,细化和落实全国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办法和要求,组织实施加强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省内跨区域联评联查和反避税等工作,组织高层次专门人才培训。市局做好承上启下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税务总局和省局有关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制度、办法、措施和要求,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加强管理。县局要负责落实上级税务机关的管理工作要求,着重提供优质服务,深入开展税源、税基管理,切实做好定期预缴、汇算清缴、核定征收、纳税评估等日常管理工作。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岗责考核体系,加强工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内控机制,深化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预警机制建设,降低基层执法风险。

3.加强协同管理

建立各税种联动、国税和地税协同、部门间配合、国际性合作的协同配合机制。利用企业所得税与各税费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对应关系,加强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的管理联动。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国税和地税之间、不同地区税务机关之间的工作协同与合作,形成管理合力。基层税务机关要注意整合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其他税种的管理要求,统一落实到具体管理工作中。加强企业所得税稽查,各地每年选择1至2个行业进行重点稽查,加大打击偷逃企业所得税力度。配合加强和规范发票管理工作,严格审核发票真实性和合法性。国税和地税要在纳税人户籍管理、税务稽查、反避税工作等方面相互沟通,加强与外部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实现有关涉税信息共享。注意加强与外国税务当局和有关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开展税收情报交换,促进税收征管互助。

(二)信息化保障

1.加快专项应用功能建设

完善涵盖企业所得税管理所有环节的专项应用功能,全面实现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化。增强现有税收综合征管系统中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台账管理、纳税评估、收入预测分析、统计查询等模块功能。加强对地税部门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和支持。统一全国企业所得税管理数据接口标准。

2.开发应用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并不断完善总分机构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明确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交换职责,规范信息交换内容、格式、路径和时限。各省局要按规定将所辖总分机构的所有信息上传税务总局,由税务总局清分到有关税务机关,实现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互通共享。

3.推进电子申报

加快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等基础信息的标准规范制定,加强信息采集工作。统一税收综合征管系统电子申报接口标准,规范税务端接受电子信息功能。升级开发企业端纳税申报软件,鼓励纳税人电子申报。加强申报数据采集应用管理,确保采集数据信息及时、准确。

(三)人才队伍保障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各级税务机关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企业所得税专职管理人员和反避税管理人员。东部及中部跨国企业数量较多的市局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反避税人员;跨国企业较少的中西部省份,反避税人员可集中配置于省局国际税务管理部门。国际税务管理部门应配备足够的非居民企业管理专业人员。

2.分层级多途径培养人才

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和干部管理权限承担相应的管理人才培养职责。税务总局和省局重点抓好高层次专家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培养,市局和县局主要负责抓好基层一线干部队伍和业务骨干队伍的培养,重点是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能力。

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立足国内培训,试行将管理人员送到企业实习锻炼;尝试走出国门,将管理人员送到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学习培养。

3.培养实用型的专业化人才

在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着力培养精通企业所得税业务、财务会计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又具有一定征管经验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

坚持中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将企业所得税管理人才培养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划。针对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和管理制度,及时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更新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4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营改增”;服务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实施

“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良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然而,该政策带来的不仅是税收结构的合理调整,也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服务型企业必须贯彻执行“营改增”政策,将政策利好转化为企业经济上的实惠,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以实现税负的实质性减少与经营效益的提升。

一、“营改增”对服务型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政策对服务型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税负影响。该政策下,企业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符合条件的进项税额均可进行抵扣,理论上实际税负会减少。但实际上纳税额的多少不仅与税率的高低有关,还要看整体税负指标的变化。若仅考虑税率的变化,而不考虑整体税负指标的变化,那么有些税务风险问题就难以被发现,极大可能会出现税负增加的情况。其二,财务人员素质影响。该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应纳税额计算规则的变化,因此,财务人员要学习新的纳税计算方法以及纳税筹划方式,若财务人员素质不过关,企业税负也可能不减反增。其三,发票管理影响。该政策下,增值税专用发票成为税收抵扣的重要凭证,无论是发票的领用、开具以及保管,都需要建立在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避免虚开发票、偷税漏税等行为。其四,财务核算影响。营业税与增值税的核算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后者核算项目更加细化,则无形中增加了财务核算的难度。其五,企业服务产品定价影响。营业税的税金包含于产品价格,而增值税的税金与产品价格分离。在征收增值税的情况下,根据流转税特点,产品价格会受到影响。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降低企业纳税额,则客户所承担的价格就会增加,企业客户群体数量就会随着产品价格的增加而减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降低。

二、“营改增”背景下服务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一)创新管理理念。理念对行为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只有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管理工作才会向积极方向推进。因此,服务型企业必须要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例如,树立“三证统一”的纳税筹划新理念。“营改增”政策下,理论上服务型企业的税负会相对减少,但实际应缴税额和理论是有明显差异的。要实现税负减少的目的,就要坚持“三证统一”的纳税筹划,也就是在保证企业交易中形成的法律凭证(如合同、协议)、企业正常财务处理中涉及的会计凭证以及税务凭证相统一的基础上,遵循合法性、事先性、时效性原则,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通过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尽可能地降低应缴税额。其中,事先性指的是在纳税义务确定之前进行纳税筹划。(二)创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对管理方法、管理原则的框架性描述,是实施管理以及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内容,传统的管理模式不适用于信息化时代“营改增”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对优化管理流程、调整管理结构有重要作用,所以,服务型企业加强服务管理创新,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构建智能财务管理模式,以实现管理流程的智能化。智能财务以业财融合为理念指导,其基础在于财务共享平台的搭建,核心在于智能管理会计平台的搭建。共享平台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依托,通过数据共享,保证财务与服务业务的互通性与同步性,简化了传统财务管理流程,推动了业财一体化发展。企业可以基于共享平台建立自身的线上服务商城,通过网络与合作商、客户进行无缝对接,并以电子化的发票突破税务数据与交易的独立性,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全面化、税务数据准确化。(三)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管理方式、管理行为的规范,是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通过对管理工作的保障以及对管理过程的简化提升实际管理效率,因此,服务型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创新,必须要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式创新。首先,确定纳税主体。在“营改增”政策下,企业纳税主体为各独立核算且进行工商注册的分公司。然而,部分服务型企业实施全面财务管理,分公司仅为虚拟概念的分公司,并未进行工商注册,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须要明确指出具体的纳税主体,划分各分公司财务管理与增值税管辖范围。其次,修订制度内容。“营改增”实施前,企业制度建设以营业税为基础,而实施后则变更为以增值税为基础。由于增值税项目较多,其财务管理相对复杂,还需考虑是否制定单独管理办法。修订过程中,增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增值税税金承担内容,调整资金预扣、成本支付内容,优化财务报表格式,并制定《增值税管理办法》。再次,建立增值税管理台账。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增值税包括多个方面、多个流程的增值税,不同流程中税额互相抵扣,增值税税负并不一定就是不同流程中增值税的叠加,为了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应当建立增值税管理台账。最后,强化增值税发票管理。服务型企业一般在材料采购中可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有时候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难度较大。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发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与能够提供增值税发票的企业合作,要求在无法取得发票的情况下必须要通过税务机关代开值税专用发票。(四)创新人员培训。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合理纳税筹划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知识与信息化技能,也要了解“营改增”政策的具体内容,保持与时俱进。为了增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服务型企业必须要对人员培训进行创新。一方面,创新培训方式,改善单一“讲师讲、人员听”的方式。例如,应用在线直播网上授课方式,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邀请同行业精英、财务管理人才或企业优秀员工面向企业全体财务人员进行直播式的线上授课。该方式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财务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直播平台观看直播回放。这既节约了培训费用,又能提高了培训效率。或者是应用“情景剧”培训方式,根据企业财务管理日常业务与小故事,结合国家政策与税法变化,创编主题情景剧,通过情景演示,展现新时代“营改增”政策下的财务管理过程,以深化财务人员的认知。另一方面,创新培训内容,紧跟国家“营改增”政策与税法变化,引入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先进知识、最新政策法律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发展、服务行业热点问题等内容,跨行业、跨专业介绍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系统在服务业务中的应用,拓展财务人员对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同时大幅度增设“营改增”、新审计准则与案例、财政投资绩效评价、政府会计准则、信息化财务管理等内容。

三、结语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服务型企业有重要影响,不仅会影响企业税负、财务核算、发票管理、企业产品定价等,还对财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营改增”背景下,服务型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创新,必须要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内容与形式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敏莉.“营改增”新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税改试点中服务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上海国资,2012(3):78-79.

[2]王燕妮.“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7(19):112.[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6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国税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实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效落实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的制度手段,促进收入恢复性增长,逐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收率和税法遵从度。

为达到上述目标,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

二、重点工作

按照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要求,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税基管理

税基管理是所得税管理的基础,重点是综合运用各种办法,强化经济税源调查和收入分析,加强税收优惠和税前扣除项目的管理,规范征管基础资料,确保税基真实、完整和准确,夯实税源基础。

1、核实税源基础

一是注重经济税源调研,摸清税源底数。目前,根据我市位于“5.12”特大地震重灾区(什邡、绵竹为极重灾区)、经济税源受损严重现状,深入企业,特别是极重灾区、受损严重企业跟踪调查,掌握企业财产损失、生产经营变化、因灾享受减免税优惠等情况,正确预测把握税收收入增减变化趋势,做到税源清、税基准。

二是通过办理企业登记、变更、注销、税种认定等事项,及时、全面和准确掌握企业总机构、境内外分支机构、境内外投资、关联关系等相关信息,分类划分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独立纳税企业和汇总(合并)纳税企业、一般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

三是加强国税部门与地税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掌握户籍信息,实行税源静态信息采集与动态情况调查相结合。

2、加强收入分析

建立健全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分析机制,提高收入分析的质量。要做到宏观和微观、总量和结构、定性和定量、分析和预测的有机结合,及时掌握税源和收入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加强征管提供决策参考。

3、严格审核审批

一是要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程,严把税前扣除项目这个重要关口。对须报批的项目,要明确税前扣除的条件、标准、需报送的证据材料和办理程序,并严格按规定审批,并实行事后跟踪管理。对不须报批的项目,要认真审查核实;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长期股权投资损失、亏损弥补等跨年度扣除项目,实行台账管理;加强发票核实工作,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认真落实不征税收入所对应成本、费用不得税前扣除的规定。

二是要加强减免税管理。要切实加强企业资格认定,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各项优惠正确、完整、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到位,依法用足用好政策。同时要注意加强减免税的跟踪问效,避免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管理问效的倾向。

4、完善基础资料

一是要健全完善“一户一卷”的企业基础资料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登记、认定、申报、汇算、评估、检查、审批和备案等资料进行正确、及时和完整地收集、整理、归档。

二是建立健全台账登记制度,对包括税前扣除和减免税的审批和备案、以前年度弥补亏损等进行分年度、分项目登记。

5、机内数据管理

要确保CTAIS系统机内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做到机内机外数据的一致,以利于日常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管户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税种认定或核销,对企业的申报、预缴、弥补亏损、减免税等数据信息要经常进行核实、清理和修正,要严格按照系统和有关业务要求进行日常操作,杜绝违规操作。

(二)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要根据*国税税源分布和结构特点,并结合各地的管理状况,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1、重点突破

针对我市企业所得税源结构的“行业集中性”、“收入集中性”特点以及各县(市、区)均有自己的优势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实情,在原已初探试行分类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而找到突破口,抓住税源管理的龙头。各地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找到自己重点税源、支柱产业或急需加强的环节,确定分类管理的重点突破口,建立并不断完善分类管理的制度、办法和措施。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和措施,做到制度健全、措施到位、程序规范、便于操作,力求搞出成效,为下一步的整体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2、整体推进

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将分类管理逐步推行到所有类型的企业。对重点税源企业以管户为主,探索属地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对中、小企业实行以管事为主的行业化管理,按行业加强税源税基、汇缴和评估工作;对不达查帐征收标准的企业,严格按总局《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予以核定征收管理;对连续多年以上亏损、长期微利微亏、跳跃性盈亏、减免税期满后由盈转亏或应纳税所得额异常变动等情况的企业,作为特殊类型的企业强化监管,并结合检查、评估、核定征收等方式,促使企业建账建制、真实核算和申报,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对跨区域的总分机构企业要加强地区和部门的联系,掌握企业的总、分机构情况,按规定进行税种认定和非单独纳税设置,及时、准确收集、传递《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督促企业按时正确申报;对仍实行原汇总纳税的企业,要严格税前扣除项目审批把关,督促企业按季、按年进行申报,加强监管。总之,做到每一户企业都能“对号入座”,每一类企业都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真正把分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管出成效,最终建立起多级分类管理构架和机制。

(三)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的基本环节和重要抓手,是今后所得税征管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夯实纳税评估基础,完善纳税评估机制,创新纳税评估方法,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

1、夯实纳税评估基础

要以企业的税务登记和申报数据为基础,再补充采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等涉税信息,逐步积累分行业、分企业的历年税负率、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等历史基础数据,为本地区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行业评估模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纳税评估机制

一是科学筛选评估对象。运用采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数据比对分析年度纳税申报数据和以往历史数据以及同行业利润率、税负率等行业数据,查找疑点,从中确定偏离峰值较多、税负异常、疑点较多的企业作为纳税评估重点对象。

二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估。综合采用预警值分析、同行业数据横向比较、历史数据纵向比较、与其他税种关联性分析、主要产品能耗物耗指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疑点和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初步作出定性和定量判断。

三是按程序进行实地调查和约谈。经评估初步认定企业存在问题的,进行税务约谈,要求企业陈述说明、补充举证资料。对实地调查取证的数据,要返回去进行再次的计算和比对,最终确认核实疑点和问题所在。

四是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疑点问题经以上程序认定没有偷税等违法嫌疑的,提请企业自行改正,补缴税款和滞纳金,或调整以前年度的亏损数据;发现有偷税等违法嫌疑的,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处理结果要及时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

3、建立评估的联动机制

要构建重点评估、专项评估、日常评估相结合、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及其他税种评估相结合、市、县两级评估相结合的纳税评估联动机制,不断总结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经验和做法,建立纳税评估案例库,交流纳税评估工作经验,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

(四)汇算清缴

汇算清缴是所得税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切实搞好汇算清缴的政策辅导,加强申报资料的审核,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汇算清缴工作质量,保证国家税收足额入库。

1、强化事前宣传辅导

在汇算清缴前对纳税人进行汇算清缴和有关税收政策的辅导,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坚持并不断完善。各级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可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纳税人提高自行申报的质量,加强对所得税和汇算清缴政策的宣传、辅导和培训,使纳税人了解税收政策规定以及汇算清缴程序和报送的有关资料。

2、着力申报审核

主要是审核申报资料是否完备、数据是否完整、逻辑关系是否准确。重点审核收入和支出明细表、纳税调整明细表,特别注意审核比对会计制度规定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的项目。将一些错误和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于申报阶段。

3、认真做好总结分析工作

汇算清缴结束后,要认真做好汇算清缴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及时汇总和认真分析汇算清缴数据,充分运用汇算清缴数据分析日常管理、税源管理、预缴管理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漏洞,研究改进措施,巩固汇算清缴成果。

(五)优化服务

优化服务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要求,要一手抓优质服务,一手抓公正执法,融洽征纳关系,降低纳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税法遵从度。

1、将优化服务置于管理执法全过程之中

企业所得税政策较多、涉及面广、申报要求高,国家的税收优惠和税前扣除项目和办理程序也比较复杂,给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带来一定的难度,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应通过多种渠道为纳税人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税前审批、税收检查、纳税评估、申报纳税工作中,开展全方位服务;在办税大厅、政务大厅国税窗口、国税外网,及时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和涉税事项办理程序;当重大政策出台时,要组织纳税人进行集中培训和讲解;提高“12366”纳税热线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咨询解答服务。总之,要努力将优化服务贯彻于管理执法的全过程之中。

2、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执法

要树立“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就是优质服务的理念,维护税法的刚性,为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要正确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坚持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保证国家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要坚持税前扣除和减免税审批制度,严把审批关,杜绝越权审批和违规审批,既将国家的税收优惠落实到企业,又避免偷漏税现象的发生;要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企业申请的涉税事项,要严格执行有关办事程序和时限的要求进行受理、告知、审核和批复。

(六)防范避税

防范避税是加强大型企业集团及跨国公司所得税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总局和省局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制定《*市防范跨境关联交易税收风险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关联企业、我国居民的境外税源、非居民源自我国的税源以及国家间税源的管理,密切关注跨国投资、跨国贸易所引起的税收管辖权的国际交叉、税源的国际流动问题。

2、完善反避税与日常征管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关联企业交易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出口退税数据、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国际情报交换、互联网以及其他专项数据库信息,及时发现避税疑点,做好防范和开展反避税选案、调查工作。

3、切实重视反避税队伍建设,加大反避税培训力度,配足配强反避税专业人员。

三、工作保障

为实现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务必切实加强所得税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队伍保障和信息化保障,不断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一)组织保障

各县(市、区)国家税务局要把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征管的主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所得税管理,定期研究分析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企业所得税业务部门负责牵头,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管理分局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确保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体系。从基础管理、行政审批、重点业务、人才培养、工作协调、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权,努力促进所得税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人才队伍保障

各级税务机关应合理配备企业所得税专职管理人员和反避税管理人员,抓好业务骨干培养,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队伍和业务骨干的培养。注重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加强所得税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建立和完善所得税管理人才激励机制,激发所得税管理干部队伍活力,保持所得税管理队伍的稳定。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7

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针对以电力消耗作为主要能耗指标的工业性生产加工行业的经营特点,充分采集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以电力消耗数量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和估算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从而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减少税款流失,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以电控税管理的主要内容

依托网络信息化优势,定期采集工业性生产加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的电费信息,经过整理分析,测算各相关行业单位产品耗电定额,利用能耗测算法推算纳税人实际产量,进而估算纳税人的销售数量和实际纳税能力,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有效监控。

以电控税管理主要分为信息采集、评估分析、实地核查三个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紧密衔接。

三、加强以电控税各环节的管理

(一)信息采集环节

根据纳税人电费缴纳的实际情况,电费信息的采集方式以防伪税控系统存储的供电企业电费发票信息为主。针对租赁场地、共用变压器等特殊情形,协调、规范供电企业发票开具行为,督促供电企业按规定开具发票。对通过防伪税控系统无法采集电费信息的,由税收管理员采用手工抄录的方式采集。

1、纳入以电控税管理的范围

凡以电力消耗作为主要能耗指标的工业性生产加工行业(含个体工商户)均应纳入以电控税管理范围。对确实不宜纳入以电控税管理范围的,县(市)区国家税务局应书面详细说明原因,报市局(征管处)备案。

2、加强供电企业发票开具管理

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供电企业发票开具情况的跟踪管理,供电企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列入以电控税管理的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收取电费时,必须逐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增值税普通发票,不得开具自印电费发票及收据。

规范供电企业发票开具行为。供电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具发票,做到填开内容齐全、真实,准确登录用电单位的税务登记号码。

主管税务机关要加强对供电企业开具发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发现应开具而未开具发票、发票填写项目不齐全或以其他单据代替发票开具等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进行处理。

3、加强实行以电控税管理的小规模纳税人的信息传递工作

各县(市)区国税局应将纳入以电控税管理的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清册,及时提供给供电企业。清册内容包括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经营地址等。对于新办登记或涉及名称、识别号发生变化的纳税人属于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结算电费范围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在月末提供给本地供电企业。

对于纳税人不在当地供电企业结算电费的,由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通过市局内部办公网络传递给供电企业所属县区局,再由供电企业所属县区局传递给所辖供电企业。

(二)加强审核分析工作

以电控税管理审核分析主要分为两种:一般性分析和能耗法测算。

1、一般性分析

一般性分析,通过纳税人电费支出金额与其当期的销售收入或应纳税额进行比较,初步筛选出疑点明显的纳税人。

一是通过电费数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电费支出占申报销售收入或应纳税额的比重、同行业纳税人单位产品耗电定额离散程度。对停业注销纳税人、零申报纳税人存在电费支出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二是对于个体双定户,通过对比电费支出与核定销售额、定额主要因素数量的关系,判断定额核定是否合理。

2、能耗法测算

能耗法测算,根据纳税人电力的耗用情况、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出纳税人实际产量,结合期初、期末库存产品数量,测算其销售量、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电费支出金额÷评估期单位产品耗电定额

评估期单位产品耗电定额指生产单位产品电费支出金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评估期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

3、单位产品耗电定额的测算

各单位应根据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特点,合理细化行业。对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调查核实,分行业测算单位产品耗电定额。测算时可先选择部分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并且财务核算比较健全、内部管理比较规范的纳税人,其测算结果可作为行业单位产品耗电定额的参照值。在此基础上,抽样测算,确定行业预警值。测算过程中,应在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进行,合理确定测量周期,分多次记录,以减少测算差异。

4、加强审核分析

市局、县(市)区局要强化审核分析职能,税务分局(所)侧重于对市、县(市)区局审核分析疑点的调查核实。

各县(市)区局应主动利用市局下发的相关数据,对本地区有关行业不同纳税人的耗电数据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核分析,将耗电异常及利用能耗法测算收入与申报收入存在差异的纳税人,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

(三)强化核查处理工作

针对审核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实地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核实纳税人相关信息、审核财务会计账目凭证、调查税款缴纳情况、核实确认涉税疑点,并按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1、核查工作步骤。

一是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掌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能力,生产能耗物耗指标、投入产出情况、购销方式、货款结算方式等情况。

二是核实相关数据,修订审核分析中发现的疑点,确定重点核查项目,明确列出主要疑点和可以采取的基本方法。对数据存在严重误差,对审核分析结果影响较大的,重新采集数据进行审核分析。

三是根据确定的重点核查项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核实方法,利用纳税人生产、经营等发生的实际业务数据及第三方信息,审核相关财务会计账目凭证,并与实际业务数据进行核对,查找出纳税人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并按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

2、建立分级核查制度。

市局、县(市、区)局应建立分级核查制度。各单位根据审核分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严重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可采取移交稽查、县区局专人核查和税务分局(所)税收管理员核查等方式组织实地核查。

3、及时反馈核查结果。

各县(市、区)局、税务分局(所)应根据审核分析发现的疑点逐项及时上报或反馈核查结果,重点户要逐户反馈核查结果。对于核查结果不能充分、全面解释疑点的,退回核查单位(人员)补充核查。

四、提高认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工作落实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8

(一)税源户籍管理有待加强。建材行业户数多、税源分散,管理难度大,部分纳税人税法意识不强,千方百计钻税收空子,钻征管漏洞,不登记,不纳税,特别是砂石行业,缴纳税款主要是以建筑企业代扣代缴居多,增加了税源户籍控管的难度。同时,有的基层国税单位重管事,轻管户,削弱日常的税源户籍管理,造成建材行业的税源户籍不明、底数不清。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日常管理工作不够扎实,税源不清、户籍不明、纳税人经营状况不清楚的现象在个别管理片区依然存在。同时,受个体税收征收成本因素的影响,普通存在重征收、轻管理,重大宗税源、轻小税源的思想,导致建材行业税收疏于管理。

(三)税额核定难度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增值税定额核定弹性很大,收“人情税”、“关系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建材行业生产经营粗放,经营条件落后,多数经营者财务知识水平低,大部分纳税户不建账或建账混乱,致使税务机关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此外,少数建材行业的纳税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存在不开票、开白条、虚开发票等违规行为,弱化了以票控税的效果。

(四)征管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少数建材行业的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不强,纳税意识淡薄,既不主动申报纳纳税,又不自觉接受税务管理。另一方面,部门配合协作不力,建材行业税收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但国税部门同相关部门之间尚未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相互配合不紧密,数据信息不能够共享,没有形成管理合力。

二、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实践情况

今年,*县国税局把建材行业增值税管理作为税源管理工作的重点,积极创新管理办法,严格责任考核,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摸清了税源底数。全县108户建材行业纳税人全部纳入CTAIS管理,占全县总户数的5.6%。从管理类别看,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5户,小规模纳税人1*户;从管理方式看,查帐征收42户,“双定”管理66户;从行业分类看,小砖厂32户,小预制厂47户,小碎石厂22户,彩瓦厂7户。二是创新了管理制度。制定了《采石场增值税管理办法》、《砖制品、预制品行业增值税管理办法》、《建材行业税收分析制度》、《建材行业纳税评估制度》、《建材行业税收考评办法》、《建材行业增值税规范化管理办法》等。全县实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管理制度和办法、统一档案管理标准、统一收入计划考核、统一评估分析体系。三是完善了工作机制。

建立以票管税机制,先后召开部门联系会议3次,制作并发放发票宣传提示牌20个,不断加大发票知识宣传力度,扩大发票使用面,用票率达到82%,严格发票日常管理,不定期开展发票检查,严厉打击发票违章行为,处罚率达到100%。建立收入考评机制,明确专人管理,落实税管员职责,按月下达收入计划,单独考核奖惩。建立协税护税机制,与建筑、高速公路等施工单位建立长期协税护税联系制度,做到结算工程基础材料款一律凭正式发票,定期向我们税务部门如实提供基础材料购销合同、协议等结算依据,加大税源源泉控管力度。元至10月份,武英高速公路*段五个建设单位共向我们国税机关提供基础材料购销合同、协议28份,涉税金额760多万元,税款43万多元。四是提高了征管质量。通过开展专项清理或户籍清查,共清理建材行业漏征漏管12户,补征税款3.4万元;通过纳税评估,及时调整税负偏低的“双定”户9户,调增税额4万元,及时督促查帐征收户补办申报28户,补缴增值税11.6万元。1至10月共全县建材税收累计入库133万元,同比增长125%。

三、进一步加强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要在建材行业中推行分类税收管理,对一般纳税人和帐证健全纳税户实行查帐征收管理;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查验征收,税务机关按日登记查验台帐;对零散纳税户,实行源泉控制、发票控税、启运报税制。同时,要将查验征收户和零散纳税户作为重点纳税评估对象,不定期开展纳税评估,评估面应达到100%。

(二)探索推行以票管税。进一步加大发票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建材行业发票使用面。推行普通发票分类管理,对建材行业中实行查帐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逐步推行电脑版发票,取消手工版发票;对实行查验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百元版发票。定期开展辖区内建材行业发票的日常检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比对,加大对发票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到以查促管,以票控税。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9

这次所得税工作会议非常重要。同志将对所得税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部署,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

所得税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的税种,从原理上讲既有利于公平,也有利于效率。国际上,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段时间,我国也有所得税,但是很不规范,收入规模很小。1994年税改,我国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得税。十年来,全国所得税收入增幅远远超出同期税收收入增长水平,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在国家对外开放、产业布局、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全省国税系统所得税管户比2001年增长了11倍,达到50000多户;2002-2004年共完成所得税收入52.9亿元,年均增长24.6%,明显高于同期国税收入增长水平,而且增速一年快过一年。

所得税的收入形势很好,这与全省各级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一线的同志做了大量工作,摸索了一些所得税管理的经验和办法分不开。但全省国税系统所得税管理水平总体上并不高,必须进一步加强。一是因为所得税在所有税种中是最复杂的,它是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活动在税收上的总结和反映,涉及面宽,覆盖面大,这一点在世界上是公认的。二是因为我国所得税在税制上内外有别,在体制上两家共管,收入上中央地方分享。这些因素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必然反映到征管上,增加管理的难度。三是因为国税系统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流转税当家,所得税近两三年来才异军突起,思想准备、力量准备、工作准备明显不足。特别是所得税史称“关门税种”,干部队伍丢掉的业务技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捡回来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提高,所得税在经济和财政格局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我们肩上的担子只会越来越重。这些年来,所得税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所得税工作走到今天,可以说是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急人。我们必须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在税收征管工作的总体框架之下,采取办法和措施,迎难而上,精益求精,努力提高全省国税系统所得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夯实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年所得税的管户和收入,在数量上增长都很快,这种高增长所带来的隐忧是,一些基层单位不是疲于应付,就是被冲昏了头脑,管理基础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与所得税目前和将来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夯实基础刻不容缓。一要弄清管户。加强与地税、工商等部门的征管协作。对2002年所得税管理改革以来的管户情况,要严格按照法定征管范围进行大清理、“回头看”,做到范围明确、管户清楚、归队入列。二要规范核算。对企业财务核算的方式、手段、内容,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处理习惯与税法的差异都要了解和监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成本利润产生形式、关联企业交易方式也要深入掌握。三要优化制度。努力克服所得税政策多、弹性大等困难,积极探索所得税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在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所得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四要强化分析。所得税已占我省国税收入总额的15.6%和增收总额的20%,成为国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收入工作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分析所得税收入构成,切实掌握所得税的地区分布和重点。既要说得清楚过去,还要把握得住将来,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五要优化服务。按照“三个一切”的要求,充分发挥国税部门的传统和优势,把政策服务作为重点,依法用足用活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努力形成税法宣传普及、政策咨询及时、纳税辅导有效、审批方便快捷、中介鉴证参与的所得税服务工作体系。六要搞好所得税信息化建设。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和一体化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所得税信息化建设工作。当前要在所得税信息的采集、“一户式”储存和分析利用上下功夫,为加强所得税征管服务。

三、强化管理

所得税管理既要运用一般的征管原理和方法,比如精细化、科学化等要求,纳税评估、税收管理员等制度办法;也要探索与所得税税种特点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去年总局提出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是做好新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要长期坚持。这其中,核实税基是核心,汇算清缴、纳税评估是主要手段,分类管理是工作方法。其目的,就是对纳税人申报的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纳税调整项目进行有效的审核和控制,以正确核实应纳税所得额,堵塞征管漏洞,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效率。

要核实管住税基。税基就是计税依据,所得税的税基就是应纳税所得额。核实税基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从宏观上讲,要注重企业所得税收入与增值税收入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密切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结构变化,密切关注政策和征管等因素影响,切实掌握税源的总体、构成、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发现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基本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核实准确。关键是要认定收入、核定成本、审定扣除、搞好调整。一要强化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和损失等事项的监控。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把企业的所有应税收入,都纳入税收监控的范围;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对应税收入和减免税收入分别进行核实,防止互相混淆。要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损失等事项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的监控。二要认真做好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核工作,重点要对税前扣除范围、标准进行审核;特别是对弥补亏损、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等跨年度的项目,要建立健全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核查企业年度申报表有关项目与税务机关掌握的日常台账对应项目的数额是否一致等等。三要加强和规范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要认真清理和规范减免税政策,严格减免税的审批程序,坚决防止越权减免税,认真落实对企业减免税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大对关联交易的审核,积极推广应用税控装置,强化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的后续管理,保护所得税税基的完整性。

要改进汇算清缴。汇算清缴是企业年度所得税征收管理成果和水平的集中反映,其质量不仅关系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和国家税款的安全完整,还体现着税收服务的层次和水准。关键是要明确主体、规范程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汇算清缴工作的责任主体是纳税人,应对全年应纳所得税进行自核自缴。国税机关要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并负责对纳税人自核自缴结果进行审核和评估。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撒手不管。要明确汇算清缴的流程、步骤、文书、手续,确保规范、严密、有序。要根据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管理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汇算清缴的政策宣传、纳税辅导和培训工作,做到边汇缴边辅导,边审查边调整,边宣传边提高,对汇缴审查发现的问题,督促纳税人自我纠正、规范核算,共同将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涉税风险,提高汇算清缴的质量。

要推进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目前在全省国税系统已经起步,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应用的层次和效益还有很大的空间。关键是要选择重点、建立机制、强化应用、注重结合。当前所得税管户增长很快,进行普遍的纳税评估极不现实,只能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评估,由此发现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带动面上纳税评估工作。要积极应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采用数学模型等计算方法,结合本地区企业的实际水平,合理测算运筹相关指标的均值和峰值,如行业税负、零申报指标、财务比率指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建立参照系,设置预警线。省、市国税局要在一定时段内相关讯息,供广大基层单位参考。纳税评估发现属于政策理解有误、逻辑计算错误等一般性问题,可以采取约谈或提醒的方式督促纳税人自我调整;涉嫌偷税的,要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确保税款安全。由于纳税评估牵涉面广,我们在积极推动所得税专项评估的同时,要广泛建立联评机制。根据所得税与增值税的相关性,建立两个税种的联评机制;根据国地税征管工作的协作性,建立两家税务机关的联评机制;所有的征管信息和评估信息都应当全面互通,才能确实有效地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

要实施分类管理。由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遍及各行各业,经济规模、经营方式、核算水平、信用程度各不相同,只有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分类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要确定标准、探索办法、找到规律、建立机制。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在分片管理纳税人时,可从实际需要出发,采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相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对财务制度健全、设立时间长且经营规范、纳税信用好的企业,着重加强日常管理和改善服务,掌握其生产经营和税源的变化情况。对少数经营规模大,但账证不健全、纳税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实施重点管理,加强对纳税申报的评估和检查。对新设立的企业,要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政策的宣传辅导。对一些账证不健全、核算水平低或者无能力核算的中小企业,要督促其建账建制。同时,做好核定征收工作,合理确定标准,保证公平合理。所得税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分类管理办法的总结、提炼和交流,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点面兼顾、纵深结合,不断提高所得税管理水平。公务员之家:

纳税管理制度范文篇10

一、二00五年税政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

二○○五年的税政管理工作,按照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要求,围绕贯彻政策,抓好收入,规范征管的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促进了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今年以来,为了规范税收管理,按照“三化”工作要求,出台了三项管理制度,一是为了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指导,根据省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和所得税、增值税的纳税评估指导意见,制定了《宿迁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实施意见(试行)》;二是针对我市所得税纳税人亏损面较大,为了规范核定征收的操作,制定了《宿迁市国家税务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办法》;三是为了推进网上认证工作的开展,加强网上认证工作的管理,出台了《宿迁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专用发票网上认证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四是出台《宿迁市国家税务局税收优惠政策及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审批管理办法》,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及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审批管理工作。

(二)以流转税管理为龙头,加大了税政管理工作的深度。

流转税管理是税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今年以来,我们围绕贯彻政策、跟踪管理、纠偏堵漏的各个环节,加大了流转税管理工作的深度。

1、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一是为了提高申报水平和全国税收资料调查的工作质量,与外税处一道开展了全国税收资料调查的业务培训,确保了全国税收资料调查的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二是配合信息中心,开展了网上申报业务的培训,为网上申报工作的升级,确保“一户式”资料的准确完整奠定了基础;三是开展了成品油纳税评估软件应用的培训,促进了成品油纳税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四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车购税的征管,对全市车购税征收人员开展了《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的培训。

2、认真落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证的审核检查工作,积极做好专用发票及其他抵扣凭证的审核检查。一是按时接收并下发抵扣凭证异常信息,在每月的月底和月初,每天至少一次登录省局四小票下发站点,确保及时接收省局下发的四小票比对信息;二是认真开展异常信息审核检查,对省局下发的所有比对异常信息均按要求进行审核检查,对属于异地票的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发函协查,并建立相应的审核检查工作台帐,使抵扣凭证审核检查工作规范运行;三是认真进行四小票审核检查情况汇总上报,按照规定时间对各地检查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及时上报统计表和审核检查工作报告;四是加强抵扣凭证审核检查工作的监督指导,促进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的规范运行,通过对各地抵扣凭证审核检查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各地在审核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保证了抵扣凭证审核检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市局的执法检查,重点对总局37号明传电报《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执行情况的检查,即对新办小型商贸企业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先比对、后抵扣”的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和“四小票”审核检查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努力促进各项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

4、对全市一般纳税人进行了年审。根据省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正确把握政策,坚持标准对全市符合年检条件的423户企业进行了年检,并按规定对因销售额未达标准、无固定场所、会计核算方面不符合要求的67户一般纳税人企业取消资格。

5、做好管理软件信息的增值运用,认真服务基层。充分利用7.0管理软件的数据资源,认真开展工作研究,并要求基层单位不断加强征管信息的基础数据维护管理,我处多次一般纳税人企业税务登记中行业认定错误、税种认定错误、税目认定错误等信息,要求各县区局进行纠正,取得了较好效果。

6、认真落实废旧物资经营单位的免税资格认证,加强废旧物资经营行业管理。全市共对176户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进行了免税资格认证,审核后保留免税资格169户,取消7户。

(三)以所得税管理为重点,提高了所得税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五年我市所得税征管户数已达到2900余户,税收管理的任务越来越大,针对税收管理薄弱环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做了这样几项工作:

一抓所得税业务的宣传培训工作。由于税制改革不断深入,对税务管理人员业务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政策、新规定、新办法要及时的使企业办税人员掌握并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征纳双方的业务素质。今年我们重点开展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培训工作,对全市所有所得税纳税人普遍的进行了一次业务培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展培训14场,参加培训1097人次,提高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政策业务技能。

二抓所得税汇缴期的辅导性检查。针对我市所得税管理工作深度不够的现实状况,为了有效提高所得税管理水平,在实践中掌握税收规定和财务知识,我们把辅导和检查工作联系起来,组织对全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就地纳税企业进行辅导性检查工作,全市共辅导性检查123户。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44万元。

三抓所得税汇算清缴。按照“明确主体、规范程序、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的要求,紧紧围绕税前扣除的审批、后续管理和优惠政策的落实,扎实的开展了所得税汇缴工作。所得税的税前扣除的审批和备案牵涉到企业的切身利益,所得税审批权限下放以及审批项目取消后,许多管理工作都落实到了基层,为解决审批权下放后“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情形,我们从税收服务入手,加大力度强化取消审批后的企业备案管理。一是完善台帐管理,建立健全减免税、税前扣除、亏损及亏损弥补、计提和使用效益工资、时间性差异管理等基础性台帐,及时登记台帐,做到时时维护,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有重点地开展备案管理,我们除做好工效挂钩、广告费调整等备案项目的审核,把主要精力放在亏损及亏损弥补项目,对当年亏损或弥补亏损10万元以上或连续3年亏损的企业实地检查,详细说明企业亏损原因,以及企业的税务处理情况,税务机关的查补情况,及时调减亏损、补交税款,对涉嫌偷税的企业及时移交稽查部门进行查处。三是及时审批减免税和税前扣除项目,保证企业准时、完整申报。

四抓事业单位、非企业性单位、社会团体管理等三类企业的清理,堵塞征管漏洞。上半年我们为了完善所得税管理,对不属于工商登记范围的事业单位、非企业性单位、社会团体三类企业与市人事局、民政局进行联系,取得三类企业的基础资料,及时通知各地,通知三类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努力提高税收管理工作水平。

(四)以纳税评估为手段,对税源实施了有效的监控。

二○○五年,我们以贯彻省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和所得税、增值税的纳税评估指导意见,以及《宿迁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实施意见(试行)》为契机,健全评估岗位、扩大评估面,提高评估质量,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实施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作用。一年来,我市共评估489户次,经评估有问题户140户次,补申报税款114万元,调减留抵税额70万元,加收滞纳金3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00多万元,调补入库企业所得税400多万元。经评估为稽查提供案源48户次。

1、科学的做好纳税评估选户工作,增强选户工作的针对性。今年,我们充分发挥市局在纳税评估工作中的作用,认真做好纳税评估的选户和指标参数的下发,实施市、县(区)增值税业务部门根据各自管理重点共同选户,优势互补,确保纳税评估选户工作的科学性。我们根据纳税人的全年申报情况,科学地统计和分析、比对企业的申报情况,共选择两批356户为增值税评估对象,选择123户为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

2、积极做好纳税评估指标参数的工作,指导评估工作的开展针对当前“一户式”查询信息量不大的问题,根据基层为做好税源监控及管理工作的需要,方便基层能够宏观且直观了解县(区)域及市域范围内重点税源或同行业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申报情况,我处按月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数据,并按单位、行业、销售额、税额、税负率等进行排序,供基层分析应用、监控,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评估参数。

3、认真做好专项评估工作。根据省局要求,分别对市域范围内的制药、造纸、纺织、房地产等行业进行纳税评估,取得了显著的收获。在评估中,了解了该行业的行业特点及工艺流程,测算了该行业的税负率、用废率、物耗能耗比率,堵塞了征管上的漏洞,强化了对企业加强财务核算的要求,并为分行业一般纳税人的税务管理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的纳税评估,起到了税法政策宣传、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的作用,同时及时地调增了纳税所得额,堵塞了税款流失的漏洞。

(五)以金税工程工作为依托,堵塞了税收管理工作的漏洞。

金税工程工作围绕市局年初工作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金税工程长效管理,确保金税工程各系统稳定运行。一是提高认识,长抓不懈,全力保持金税工程高质量运行。始终把金税工程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经常对金税岗位人员敲警钟,克服松懈麻痹思想。二是狠抓金税工程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数据采集规定,规范操作。做到各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扎扎实实做好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目前纳入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的一般纳税人共1732户。全市共采集存根联发票21万份,同比增长30%,涉及金额126亿元,税额21亿元;认证专用发票抵扣联19万份,同比增长18%,涉及金额130亿元,税额20亿元。三是加强与各单位、各部门的协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如城区一户企业因内部矛盾到申报期快结束时仍未进行抄报税,我们及时与一、二分局联系,迅速采取措施,促使该户企业的及时进行报税,保证了报税面和存根联数据采集率。四是按月进行总结考评,扬长避短,不断提高金税工程运行质量。对金税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隐患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坚决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五是对相关数据进行监控,采取措施提高数据质量,如发票作废率,抵扣联人工干预率等一度处于全省较高位置,我们认真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加强对纳税人宣传培训、及时对认证设备进行维护更新等整改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发票作废率和抵扣联人工干预率等重要指标。

2、积极做好新版稽核系统的试运行工作,及时向省局上报新旧版系统的差异性分析。根据省局要求,从今年5月份起将金税工程稽核系统进行升级,将稽核系统三级比对改为二级比对,进一步提高专用发票比对的时效性。新版系统起用的同时,旧版稽核系统同时运行。由于新版稽核系统仍处于试行阶段,我们及时将新版系统运行结果与老版系统进行比较,提出差异性分析报告及时上报省局,为新版稽核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3、加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将代开发票纳入防伪税控系统,进一步扩大金税工程管理的监控范围。为保证1月1日增值税专用发票代开系统的如期运行,我们对各县区代开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使相关人员迅速掌握代开系统的操作要领,及时下发代开设备并派专人进行安装调试,保证了代开系统的正常运行。

4、认真做好网上认证系统服务器维护工作,进一步扩大网上认证系统覆盖面。网上认证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完成抵扣联的认证,同时也可减轻税务机关大厅认证的工作压力。去年年底由于网上认证服务器故障,致使网上认证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为了使网上认证工作正常开展,市局重新配置了2台网上认证专用服务器,我们多次与北京航信公司联系网上认证服务器维护事宜,航信公司派专人上门进行安装调试,经过多方努力,我市网上认证工作从4月底恢复运行。截止11月底,我市网上认证企业达68户,每月网上认证专用发票抵扣联已占全部认证专用发票抵扣联的近18%。

5、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管理规程的要求,认真做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百万元最大开票限额的行政许可审批工作。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我们把增值税专用发票最大开票限额的审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审批工作中做到规范服务:许可事项和要求公开,受理资料要求一次性到位,许可与否及时办理,最大限度的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在审批工作中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不符合许可标准的耐心向纳税人解释不予许可的理由。今年共对25户企业进行了审批,其中22户作出了许可决定,3户作出不予许可决定。同时注意行政许可的公开透明,及时在内外网站公布审批结果。

7、为了规范一窗式管理,提高征收服务厅的工作效率,通过提高发行级别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将市区范围内1000余户的税控企业的进行整合,实现“全市通”。

(六)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服务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来,我们积极兑现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是为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政福利企业的健康发展,共为社会福利企业办理退税821万元;二是认真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共办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即征即退”增值税730万元,促进了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四是做好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审批工作,共审批减免企业所得税5946万元,五是审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1、8亿元。六是备案管理免税销售额17、5亿元,其中:饲料产品1、3亿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4、3亿元,废旧物资经营6、3亿元,农业生产资料免税5、6亿元。

上半年的税政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有许多不足,开拓创新的力度还不大,各项管理工作还不深不细,调查研究工作还不深入,等等,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的。

二、二○○六年工作计划

围绕市局二○○六年“和谐国税建设年”工作规划,根据全国所得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流转税管理工作要求,二○○六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开展税源调查,挖掘税收增收的潜力,确保流转税收入和所得税收入稳步增长。要及时掌握各税种收入、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与重点企业的收入情况,加强税收收入分析工作,为组织收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提供服务与支持。要密切关注本地经济发展形势,做好税收收入与gdp关系的分析研究。对各税种分地区、分行业税负率进行分析测算,掌握加强管理的潜力和重点,继续做好重点税源的监控工作。

(二)加强税收政策跟踪管理,强化税政工作,努力使各项税收政策和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一是要加强对税收政策运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政策运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完善管理措施;二是对布置的工作和政策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纠正各类违规行为;三是要进一步规范上请下达制度,对下级的请示报告及时答复,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疑难问题;四是认真开展税收调研,积极解决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中的问题,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工作质量。

(三)抓住管理重点,解决管理难点,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工作的效能。一是以贯彻国家税务总局新的“一窗式”税收管理工作规程(国税发[2005]61号)为契机,规范与完善增值税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办法,使“一窗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落实“票、表、税”稽核工作,实现运输发票、废旧物资、海关完税凭证和为小规模纳税人代开专用发票的全面计算机比对,提高纳税申报的质量。二是继续加强“四小票”的管理,认真落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的相关规定,做好“四小票”抵扣凭证的信息采集、上传和审核检查工作,提高“四小票”管理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对废旧物资经营单位的税收管理,坚决打击虚开发票虚列抵扣的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加强福利企业的审批和先征后退管理的监管工作,严防利用福利企业政策骗取税收优惠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注重业务培训,开展工作交流,全面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量。一是要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召开纳税评估工作案例交流会,对纳税评估业务进行专门培训,展示各地纳税评估资料,取长补短,互相借荐,促进纳税评估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要按照税种管理的基本规律,按照行业的正常允许指标范围,按照方便取数的原则,通过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料,合理确定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出判断,切实提高征管水平。三是要认真抓好专项评估工作,主要是围绕医药、造纸及纸制品、纺织及房地产行业的纳税评估,探索行业纳税评估的新思路。四是进一步落实成品油管理措施,充分发挥成品油纳税评估软件的作用,加强成品油税收管理。

(五)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提高所得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