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8:48

旅游专业教学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促进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一大精神支柱,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因此,我们要求各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以及创新发展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应当仅仅在从业人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而是在其求学期间就应当开始这种精神的培育。因此,作为培养旅游业人才的中职旅游学校,必须将工匠精神渗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旅游事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1.工匠精神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推动中国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的专业型旅游服务人才,而工匠精神的引入是培育出优秀旅游服务人才的关键因素。首先,工匠精神要求精益求精[1]。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止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卓越的旅游业人才。其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要敬业、专注。因此,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不止应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专业,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专注于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再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工匠精神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2.1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课堂氛围[2]。比如,邀请旅游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浓郁工匠精神以及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优秀从业人员走进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他们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诸如《大国工匠》之类的视频,让那些大国工匠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传承及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在专业课讲授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这些案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也可以营造出相应的课堂氛围。比如,向学生宣传一些国际知名酒店和旅游公司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2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而旅游业作为一项服务型行业,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专业的旅游服务技能外,必须深入到实际工作中,面对真正的游客开展旅游服务,才能真正培养其服务意识、磨练其服务技能,同时使其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中职旅游专业想要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旅游服务人才,必须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在校外磨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除此之外,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学生课堂学习成绩和校外实习效果相结合。除了以考试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外,还应当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通过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学生撰写的校外实习报告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另外,鼓励学生撰写实习日记,让学生从每天的实习见闻中寻找到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并且通过日常记录的方式使其能够逐渐深植于学生心中,成为激发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水平的精神源泉。2.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一大构成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国外旅游风潮的兴起,我们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旅游行业必须不断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从旅游路线设计、旅游景点建设以及旅游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为中国旅游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3]。比如,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加强情景教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寻找旅游产品创新的方法。2.4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普遍年龄偏低,认识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通常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技能课上,而忽视了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以及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中职旅游专业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者,应当不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时刻注意工匠精神的运用,在课堂上要充分营造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情,让学生做到将工匠精神时刻铭记于心,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与服务意识,希望其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工匠精神,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书标.中职学校推进工匠精神的做法与经验[J].教育现代化,2017,4(19):209-210.

[2]孙昉.浅谈“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有效渗入[J].经贸实践,2016(21):249.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1.需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经调研,旅游企业从多年已有的工作人员中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旅游这个特殊行业,企业企业十分看重学生这些能力。然而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人员几乎都是老师家长,显得比较单纯,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或“心肝宝贝”,其成长历程普遍由父母设计,因而,大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然而高校往往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即使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相关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几乎很少有学校让学生去独自和社会上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没有让其多看、多问、多体悟。

2.需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领悟力及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核,也是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就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前述的调查数据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旅游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们的深度访谈结果则清晰地表明,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此项能力非常不满意,其缘由主要在于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领悟能力不足。他们所指的领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学习重组能力,有时也指对问题系统化思维的洞察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在与上下级沟通过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能不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那么毕业生有没有意愿与能力通过自学去逐步提升。3.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调研,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在降低成本,不愿送学生去继续学习,一是因为企业担心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动,送人学习不会为自己企业带来长久利益。二是很多企业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因此,旅游企业希望学生能立马上任,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然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风格往往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但缺乏企业的具体实践教材。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很多旅游企业往往愿意接受在其他旅游企业工作过具备一定经历的学生。这次调研中,用人单位最希望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就是经历真正的实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一样,实践能力也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一种能力需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时间尽量长一点。实践能力可能不是一两个月就能体会出来的,我觉得至少半年。另外,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尽量不要将相识的同学一窝蜂都分在一个部门,这样会让个体有依赖性,妨碍真正体验社会,适应社会。

三、聚焦旅游企业现实期待的教改建议

1.注重职业软素质的课程教导。根据对百里杜鹃、黄果树、十里河滩等景区企业的调研来看,随着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增多,包括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在内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唯学历是尊”的现象在逐渐改变。如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企业的期待值相吻合。如果一个员工文化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但敬业意识差、忠诚度不高,这样的话,旅游企业肯定不会接受。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重点就是要瞄准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提升进行展开。如果靠传统的讲授法和实训,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软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的教化能力,靠学生的潜移默化,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获得共鸣,并下功夫。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科学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因此,在整个教学规划中,帮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胜任底层到高层的工作岗位打基础。学校定期或不定期请旅游企业各岗位的人士到学校来讲课,这些人均由不同年龄和学历构成,由其讲授在其岗位上的乐趣及人生感悟,适当渗透一些企业文化,以改变学生的就业看法。学校开设名人讲座、组织交流会和咨询会,请旅游行业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学,为学生的就业答疑解惑,让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正面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旅游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就业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读书期间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实践实训设计与安排。实训课程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软肋,根据现行是否在校划分,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本科生一般是前3年在校内进行实训(高职高专是前2年),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才有机会安排出去实习。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模式。双方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教学改革模式和考核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伴工伴读”式教育。旅游旺季期间,将课堂搬至课外,进行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再回到教师和校内实训。这样工读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特点,通过制定机制,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要在数量上保持完美的比例,又要保证双师型的老师的质量。学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又要为双师型教师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任务实现目标,也要合理设置专兼的双师型教师的课程。专兼职教师需要分开的课要分开,需要配合的就要配合完成。对于完成不好的或配合不好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保障不力,师资队伍建设就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高校通过制定政策,并提供制度作为保障,激励教师将其教学过程设计与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相结合,根据岗位的特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任务,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调研发现,贵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教师在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教师会单向传统信息,师生互动性不强,整个内容照本宣科,知识比较僵化。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设计建设上,要突出旅游管理的实践性特点,整个教学内容要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将旅游企业完整的操作过程为核心,并在过程中设计一定的工作任务要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具体岗位的需要。

作者:张世兵 熊兰 丰凤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7-07-30(5).

[2]李兆举.旅游本科生为何高不成低不就[N].中国旅游报,2006-04-28(7).

[3]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3‐194.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6):238‐240.

[5]李莹.大学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79‐180.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3

一双语及双语教学的含义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汉语和英语。而是指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强调教学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外语交互。

二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针对本科教学改革提出的诸多建议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实施双语教学。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愈来愈频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也是发展浪潮中不可缺少的浪花。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要为之做出一定贡献,该专业学生更要具备流利的英语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该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便于中国成功与世界接轨。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我国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1全外型。双语教学的课程使用外语教材,并且教师用外语讲授。学生用外语形式接受所学知识。该类型属于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2混合型。双语教学的课程使用外语教材,但教师同时用外语与汉语进行讲授。该类型与全外型相比属于较低一个层次,但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3半外型。双语教学的课程使用外语教材,但教师用汉语讲授,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读教材,在掌握外文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兼顾专业知识。鉴于学生的英语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另外对专业知识接触也颇浅,若直接进行全外型双语教学,学生适应相对要难很多,尤其在专业术语比较多、专业知识性强的课程的时候,学生会同时面临专业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双重压力。但是,双语教育培养目标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上,采用“混合型”教学模式为开端。在教学初期,中文讲授所占比例稍大一些,以便学生准确把握专业知识;在中后期,随着学生对英文熟悉程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英文讲授的比例,使学生最终适应“全外型”的模式。

二教师队伍及双语教材的建设

1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如果选择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在外语水平方面可以保证,但是缺乏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如果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那么教师的外语水平又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高校应加大投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选拔出英语基本功底较好的进行培训,既可以是在职培训,也可以出国培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另外,还在实施双语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专业课教师与外籍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听到纯正的英语,又可以达到掌握专业课的要求。2双语教材的建设。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而且教材的更新速度也很慢。那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材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国内部分高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是选择英文原版的教材,这样的教材一方面内容相对复杂,另一方面此类外文原版教材费用又较高。高校可以在教材选择的时候,对一门专业,选择几本外文原版教材,让专业教师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使讲授的内容更恰当。

三、结语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4

为更好地开展国情教育,将乡情教育融入教学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大学生了解地方现状的重要途径。通过乡情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以后服务家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乡情教育中,教师需要从各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如地理文化、乡土风情以及历史文化等。通过这些层面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使他们在地方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中贡献力量。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知识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外文化知识,还需要掌握与目的地相关的知识;在技能方面,学生只有掌握地方文化,才能更好地为游客讲解本地文化;在情感方面,学生只有了解地方文化,才能对当地产生感情。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兴安岭地区的乡情教育,对学生将来“讲好兴安故事”,做“兴安好导游”意义重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也有可能从事研学旅行工作,无论是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乡情,还是引导学生了解县情、市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大兴安岭地区的乡情。另外,研学旅行的开展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地方文化也正是乡情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乡情教育则是理想的内容选择。为使学生对大兴安岭地区的地方特色有更详细的了解,开展大兴安岭地区乡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大兴安岭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其中包含的革命精神,能在乡情教育中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从而为大兴安岭地区培养更加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进一步推动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对大兴安岭地区乡情的挖掘与分类

从本质上说,乡情教育是将地区的乡土现象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学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受到教育。分析众多学者对乡情教育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一个共同点,即学生通过了解周围的人、事、物,能对周边的环境和文化有充分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使学生主动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所说的乡情教育主要是基于大兴安岭地区的乡土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包括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水土、风景、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乡情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自然环境,其二是人文社会。前者指的是气候、地貌、水土、生物、矿产等方面的内容,后者指的是与人密切联系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政策等内容。在对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后,笔者将大兴安岭地区的乡情分为八种文化,分别是:

(一)大兴安岭的森林文化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山脉东北坡,是中国最北端的地级行政区,拥有中国最北的山、最北的水,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1]。其管辖区域总面积8.3万平方千米,一望无际的森林,孕育了独特的森林文化。

(二)旅游历史文化

由于大兴安岭海拔高,位置远,人们对大兴安岭的了解较少。大兴安岭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因此,开发大兴安岭地区的历史文化,可以从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历史故事等方面着手。

(三)旅游山水文化

大兴安岭山地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东北起自黑龙江南岸和额尔古纳河,南止于赤峰市境内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是我国著名的山地。山脉长达1400千米,宽约200千米,面积约32.72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1600米,最高可达2000米。大兴安岭山脉的山体比较浑圆,山脊不够明显,山顶缓平,正因如此,大兴安岭的山势虽少陡险之处,但更显浑厚雄壮。大兴安岭的水资源极为丰富,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8条,区内河流以大兴安岭和伊勒呼里山为分水岭,分成黑龙江水系和嫩江水系,河流总长4410千米。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山水的审美价值、大兴安岭的水景观,以及神奇的天象如北极光、极昼等。

(四)旅游聚落文化

根据大兴安岭的行政区划分别介绍大兴安岭的主要的城市和旅游名镇、名村。

(五)旅游建筑文化

根据大兴安岭的地域特色,将大兴安岭地区的建筑分为欧式建筑、木克楞式建筑、板夹泥房和北方传统民居。

(六)旅游宗教文化

宗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兴安岭的历史因素和现有宗教建筑将大兴安岭的宗教分别进行介绍。

(七)旅游饮食文化

大兴安岭地处边疆,是几个少数民族的世居地区,多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包容,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在参与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自己家乡的特色饮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安菜。地道的兴安菜其实是吸取鲁、川、粤菜之精华,同时融合了鄂伦春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味,借鉴了俄罗斯风味的做法,利用大兴安岭特产原料,讲究火候与烹调技法,以炖、烧、烤、酱、扒见长,口味醇厚,香浓味重。大兴安岭饮食文化分为大兴安岭特色饮食文化、冰雪饮食文化和大兴安岭绿色食品文化。

(八)旅游民俗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多干燥天气,天高气爽,氧气充足,所以这里的人大多粗犷豪放、热情开朗、心胸开阔。除此之外,勤劳勇敢、质朴善良、热爱生活、幽默风趣、崇尚健康也是大兴安岭人的特点。大兴安岭民俗文化包括大兴安岭的民风民俗、奇特的习俗和少数民族风情。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融入大兴安岭地区乡情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我国最北方,面积8.3万平方千米,地域面积广大,有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如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这些文化内容,促使学生深入挖掘大兴安岭地区的地方文化,进而打造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品牌,进一步传播大兴安岭地区的文化。

(二)转变教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跟上旅游市场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创新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资源有充分的把握[2]。在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教师需要针对大兴安岭地区的地方特色进行规划、设计,利用好大兴安岭地区的位置优势,充分展示其旅游特色资源,将最新的旅游资讯呈现给学生,确定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3]。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而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将大兴安岭地区的文化融入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

(三)深化校企协同,共建地方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开展乡情教育。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协同办学的模式中,学生可以在实训课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也可以为学生搭建旅游实习平台,让学生尽早接触旅游工作岗位,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在乡情教育中,让学生对大兴安岭本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地方文化的责任感,同时让文化熏陶滋养学生,使学生明白国家、民族或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地方文化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孙明学,走进大兴安岭[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1.

[2]郭丽.地城性文化特色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27-30.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是其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但高职旅游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艺术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教学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强化实践、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乌来等地则以温泉民宿为主。

(二)展现特色文化艺术,创新旅游文化形象

民宿旅游可以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集观察考察、学习实践、休闲娱乐与锻炼协作于一身,将民宿作为现代都市人休闲放松的最佳方式,使人们进入到民宿中,仿佛来到了自然世界中,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比如生态旅游管理中,可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艺术融入到民宿中。例如长白山景区可以将天池图像挂在民宿中的温泉服务中,大理地区可以将传统的白族刺绣与手工皮艺结合,制作现代的双肩牛皮背包,挂在民宿的墙壁上,大连地区可以将大海中的贝壳粘贴起来,制作成为独特的装修风格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文化艺术设计,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结语

民宿旅游管理的情况,能够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充分认识到民宿对生态旅游项目开展的重要影响。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特产,宣传区域美食文化;科学规划自然条件,促进区域全面发展以及展现特色文化艺术,创新旅游文化形象等方式,服务内容相对较少,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以及过度饱和问题严重等问题,打造良好的民宿旅游环境,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促进民宿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全面发展,保证区域旅游产业的良性运转。

作者:李国新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探讨

一、情商培育是促进学生适应未来旅游工作实践的必然要求

(一)旅游业涉及到的内容繁多,旅游工作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因为旅游工作者需要接触的人各色各样,需要接待和服务的人不管是在年龄上还是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表现出来的素质以及不同的服务要求,会使得工作者难以招架。甚至存在有些顾客故意刁难的现象,从业者难免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而使得情绪出现不小的变动。旅游工作者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与工作同时的交流、与服务单位的协商、上下级关系的处理等都非常的复杂。这就需要从业者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做事要细心更加需要耐心,情商在这个过程中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尽快适应从业的环境。

(二)旅游业提供的是整套的服务,所以相互之间的关联会非常的紧密

旅游业中涉及到的吃住行、消费等之间都是有着巨大联系的,对旅游从业者来说是无法满足顾客所有需求的,就需要与其他行业的人进行交流,形成一整套的服务体系,满足旅游者的内在需求,将服务做到精细化,使自己表达的东西能被别人接受,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处理好于周围人的关系,取得顾客的信任与好感。所以旅游业作为相关性很高的工作,需求有清楚的认知,得到大家的肯定。

(三)旅游工作需要承担的压力非常大,从业者的心理素质

要具有较强的抗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旅游工作者不管是在哪个单位工作,不管是什么岗位,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作量十分繁重,程序化的要求和制度的规范非常严格,有时会受到顾客的讽刺,也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尤其是在自己休息的时间,会因为工作的事情而使得休假无法进行。工作需要及时性解决的问题太多,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思想,心理上的调节就显得十分必要,把自己的情绪很好的进行控制,顺利的完成工作。

(四)工作环境的多样与复杂性要求工作者应对问题需要有条理的处理

复杂与多变性主要表现在:事件出现没有预兆,应对措施无法起到有效的效果,需要工作采取必要的举措将问题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工作的流动性较大,工作的方式与方法需要不断的去调节。应对这种环境应该使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能够果断的采取策略,如果处理不好甚至无法在旅游行业中生存。

二、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情情商”的培育模式亟待改革

(一)要清楚的认识到情商的培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旅游业发展的认知在多数情况不被人理解,对于市场的需求没有足够的调查,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点落在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把旅游业复杂多变的性质,以及需要实践的特性纳入到教学中,学生的工作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很好的提高,纯理论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情商。所以在教学环节应该加入实践类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处理事情和与人交往的技巧。不断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塑造良好的情商。

(二)对情商的培养要形成一整套的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对旅游服务业来说体现的是对业务的认知,而情商的培养在与对旅游业理性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正是现阶段旅游行业中十分缺乏的,教育措施的改善,对情商培养的正确认知,将培养的方向向着实践化、有形化和有神化的方向发展。

(三)对于情商的培养需要一支强劲的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老师的教学往往都是把情商的认知与培养纳入到理论教学之中,学生对于情商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无法进行有效的运用,也就无从谈起对学生情商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得到改善,情商的培养应该被重视起来,而不是旅游业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课程安排上,老师应该把情商的教学纳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提升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还能创造性的在具体的环境提升学生的素质,将情商的培养作为需要重点以及长期实践的科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应该提高到较高的认知水平上,情商能力的培养能够让从业者很快适应旅游服务行业,并快速的成长起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旅游行业复杂多变的特性,单纯的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具体需求,对情商的培养要作为重点的项目进行实施,旅游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一批有着高情商的人来提供保障。

作者:朱晓敏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关键性部分,实践性教学对提升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旨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管理环节以及服务环节等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实践意识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使得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方面的教学,夸大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更新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是按照教学程序开展,这就使得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受到了限制,实际教学缺乏特色性以及针对性,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从高职院校学生结构来看,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存在着不高的现象,很多旅游相关企业都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存在着工作能力不足的现象,眼高手低现象非常的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较为稳定的工作平台,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不仅缺乏专业能力,还缺乏实践能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实际工作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旅游专业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工作经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目前教学来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往往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虽然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忽略了时间,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

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市场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企业对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合作交流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共赢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通过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校、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订单式的顶岗人才培养工作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适合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企业则是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省去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还能够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性培养,特别是需要重视实训内容以及实习内容,给予学生更多与企业进行接触的机会,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活动质量更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能力特点,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训机会以及实训场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少教师、学生等在企业、学校之间的奔波,提升学生实践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资金投入。此外,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与旅行企业、高级酒店等合作来沟通构建校外实践平台,通过高规格、高水平、稳定性校外实习平台来促使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的就业,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性教师工作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事实践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旅游领域的科研工作或者是实践工作,通过聘请具备酒店从业能力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师知识体系,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实践教学教师与行业的有效衔接,实现相关行业的研发,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定期性组织实践教学教师积极参与定期培训、进修等等,完善教师教学体系,更新专业教师教学体系,为提升实际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三、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来不断更新人才培养内容,构建多层次的时间教学体系,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帅利平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第四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足

旅游管理学科本身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广大客户群体。传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更多的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很有限,基础性知识理论偏多,应用技能型知识较少,实践的缺失也造成了理论知识难以巩固的情况。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很难达到职业能力的要求,需要对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等都有综合的运用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论教学模式下,很难与实践结合,这就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较弱,实践教学不足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影响很大。

(二)能力培养较为片面,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这只是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综合能力培养较为薄弱。部分学生难以正确的分析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让人担忧。实践教学较为单一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并不能囊括大多数可能遇到的情况,这使得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片面,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校企合作表面化

目前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领域基本都有与企业合作的情况,这对于实践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存在建设不力的情况。高校内都设有实训室,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设施设备简单,校内实训室难以落实到位,只能进行简单的操作训练。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企业需要的实用有经验的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太大的责任感,虽然校企合作在进一步深化,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使其在学校实践教学的项目上难以投入过多精力,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平台过于狭窄的现状,校企合作发展需要深度解决的共赢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旅游业是经验性的服务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需要贯彻实践教学模式,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综合型实用人才,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现今的时代对于文凭学历的要求逐渐在降低,对于个人能力更加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招揽人才的出发点。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需要分析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依据,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定位现今的课程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办产业实体

校企合作的建立,能够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更多的接触实际岗位,走进社会,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专业工作的适应性。校企合作目前虽然已经开展,但仍存在一些需完善的问题。产学结合需要校方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共赢,互动共需的合作模式。此外在寻求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也可以进行产业实体的创办,建设独立的实训基地,以此来建设针对学生实践的岗位环境,并切实的形成人才生态循环,毕业后可以在实业中就职,并对新生进行职业指导。既解决实践教学问题,也使实践教学体系架构更加完善,还能我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另外旅游产业实体对学校也是一种支持。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研究

(一)引入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并给出人才培养建议,就具体的岗位要求、知识水平要求、技能等级要求等等。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完善教学体系,共同进行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二)安排顶岗实习深度合作机制

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定期选定专业学生进入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能够收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实习指导,这能够为学生顺利毕业并早日进入社会建立良好的基础。校企需协商一致,共同发展建立紧密联系。

(三)校企双方互聘

人才的培养效果与教师能力有很大关系,促进校企双方互聘,聘请企业高级技师或旅游专业专家来我校任职,承担部分实训任务,这对人才培养、教材改革与编写等多方面都有帮助。企业文化的代入也能够很好的影响学生,并吸取校外专家的宝贵经验以及实际经历问题的解决与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综合能力。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可以进入企业进行任职,一定期限后回归校园,提升教师实践经验,并更好的服务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四)创办产业实业

在校企合作期间,经双方协商同意,确定实习基地名称和牌匾制作,提高各自知名度,可以通过校园网、企业官网进行宣传,并积极开展实训、实习、科研合作项目。此外,校方可以申请成立或结合企业成立较为独立的旅游企业,创办产业实业,建立较为独立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校方为主进行企业试运行,并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来。为学生实践、就业、学习提供更专业的平台,使人才循环发展,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作者:刘惠娟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第五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持续旺盛,然而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如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非常紧缺。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的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了高职旅游管理建设的改革措施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管理建设改革创新

1.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施

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硬件设施是高职旅游教学特色的重要保障。它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机会。学校要加大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保证各种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数码摄像机、以及教学软件的齐全配套,并且及时对其更新换代。校方可以在校内加设导游模拟室、客房模拟室、餐饮模拟室等实训基地,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增强其实践能力。学校还应和企业积极合作,稳定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2.打造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组建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学校要加快高职师资的培养,尤其对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培养。这是保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改革的基础。学校要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还要鼓励老师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到更好的学校进修或者到国外进修,进一步丰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重点应放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校时,老师应多多向学生传授与旅游有关的理论知识,首先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进入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社会有较全面的了解,懂得行业竞争之间的残酷性和激烈性,让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打破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传统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求全、贪多,不能完全效仿内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和学生的求职方向等方面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重复内容较多的专业课进行适当整合,酌情把地方性、民族性等相关内容增加到课程设置中,真正体现旅游管理专业鲜明的民族化、地方化的特色。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为例,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依据了本地的民族特色和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通过地方性、民族性以及面向东南亚的课程特色体系研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的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从事旅游管理领域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酒店服务和管理等职业岗位能力,专业知识和民族风情都了解的全能型人才。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以“地方化、民族化、国际化”为指导思想,以周边旅游景点的特色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以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适合市场需求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直接对客户服务为载体;并且要多多借鉴国内各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结合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先进思想和特色,分析当前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和从业人才需求所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课程和工作岗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处于逐渐摸索的过程。学校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创新要大胆的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改革经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时展接轨,培养出高层次、职业技术型、复合型的旅游实用人才。

作者:杨凌鹏 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要想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教育者必须采取一套合理的、有序的、高效的、快捷的且相对稳定的教育程序和方法。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他们的经验及教训,结合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运用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1创业能力教育理念的提出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已经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近16万人。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率的不断降低,从2001年的90%,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73%。2009年在背景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09中国人民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创业能力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而创业能力又是重中之重[1]。高校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进而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需求。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在自己所学专业上,有机会的话选择自主创业也很好,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创业能力。这些都可以用来解决当前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待革新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多其他专业所没有的特点,例如,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面广等等。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就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布断提高,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现阶段,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意见对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掌握从事旅游工作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是传统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却忽略了对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要将创业能力教育用于实现人才培养上,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建立最优的实践教学体系。

3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理念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综上三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育者应该根据“层次培养、层层递进、稳步提高”的原则,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三大模块。而每个模块之间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组合型、等特点[2]。随着我国引入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状态、毕业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进而掌握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进行创业能力教育的改革实验,实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堂完美的课程实验对应丰富的社会实践,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逐渐培养的创业能力恰恰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4结语

高校通过采用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但在很淡程度上减轻了高等院校就业压力,而且提高了高校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3]。高校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训练来教育学生,不但培养了学生创业的能力,还让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刚毕业时还不能创业,但是他们已培养起来的创业能力,也可为他们今后的创业道路做好了准备,而且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实践教学改革,不但促进高校多模式的发展,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作者:况剑锋 单位:江西技师学院上高分校

参考文献:

[1]裴凤琴,李茂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探讨[J].河南农业,2010(20):21-22.

[2]李晓东.现代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122-124.

[3]张日新,诸丹.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5-77.

第七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充满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符合发展要求的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高等院校的教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符合旅游行业要求、适应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但是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相比,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并没有随之提高,导致旅游行业人才方面的供需不平衡。在企业方面,企业发现招收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在工作上要求高的做不了、要求低的不想做,对企业要求的标准做不到,还需要企业在员工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较高的成本进行培训。在学生方面,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的流动性很强,这样的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没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状态,以至于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同时认为这份工作不能展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达不到自己所认定的预期目标、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选择离职去别的行业工作。长期以来,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比不上一些高职高专旅游学校毕业的学生,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所花费的精力不成比例,旅游管理高校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还需要把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科学的结合起来,培养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环节

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设计和改进教学环节,建立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相关经验,优化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应做到与理论教学紧密配合,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更新,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当然在教学环节中既要重视课程设置以实践能力为中心,又不能忽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种类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拥有模拟多功能厅实训室、导游讲解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中餐宴会服务实训室和中式包间服务实训室,但还需要对照旅游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完善,与时俱进。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学用结合,把理论于是将相结合,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校外实训方面虽然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校外企业合作,但只有酒店这一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还需拓展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相关的企业。并且尽可能在不影响企业运行秩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实训,使得学生对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关注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心理状况,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确保实习目标的完成。总之,旅游院校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相关,保障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内容就是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实践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也随之提高,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丰富,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旅游从业经验,如教授导游知识的教师熟悉导游行业的发展、掌握导游相关技能等;教授酒店知识的老师要对整个酒店行业和相关技能了如指掌等等。我国旅游业处于一个上升的发展期,行业管理理念与职业技能知识更新率较快,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清晰地了解,对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不断地更新,努力与自己所教专业的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切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郭海燕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第八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研究

为贯彻落实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由传统教育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中,强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实施专业教学校企联合、课程结合、双师结合、训练结合、人岗磨合的“六合”特色校企合作过程,确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面向旅游企业运营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广宽知识、较高职业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旅游运营管理专业知识,能在旅游企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从事旅游企业管理,服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其定位应是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就我省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言,一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能人才,如旅行社拔尖导游,旅游咨询师、创意型的乡村旅游人才、复合型的旅游景区管理人员、酒店中高层职业经理、旅游景区规划师等;二是适应时展的新型业态人员,如会展专业人员、旅游信息管理人员、旅游电子商务人员等。

(二)专业课程设计结构职业化

旅游管理已成为与工商管理并列的一级目录专业,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科学素质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以职业需求为依据的职业思维和沟通能力。基于此,旅游管理课程应以一级学科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实践能力即“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目标构建。“职业能力”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包括通识教材和素质拓展教育,旅游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是以培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为基础,按照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应掌握的核心能力为主线,融理论思维训练与实际操作为一体,突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应实施分阶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大学1、2年级),此阶段应注重学生的职业和综合素质培养;第二阶段:即(大学3年级),此阶段应根据学生意愿选择的专业方向,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第三阶段(大学4年级),此阶段学生在旅游企业的实习,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根据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第一阶段: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主要有大学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中外名著、旅游服务心理学、旅游概论、旅游礼仪、中国历史、旅游法规等。第二阶段:根据学生意愿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教育,其结构可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分析学生选修专业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开设若干门对应的核心能力课。如,导游方向可开设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才艺、导游业务、导游讲解、旅游法规、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酒店管理方向可开设现代酒店管理、酒店投融资管理、酒店营销、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方向可开设中国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景区规划、饭店管理等;旅游咨询师方向可开设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游交通、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等。第三阶段:重视学生实践、实习体系构建。主要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践环境,实现对旅游企业认知和岗位管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阶段主要请实习企业中高层经理、企业骨干对学生提供真实情况下的企业服务管理案例及技能传授,并帮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能。

二、创新理论教育教学模式

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仅是指导实践的指导文本,只有通过联合教学实践,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理论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请进来”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专业教学团队的企业方面的老师进学校参与教学,传播企业的人才培养观,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阶段就已经对企业的人才评价体系甚为熟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积淀与稳步提升。“走出去”就是将部分理论教学环节安排在企业内开展,利用企业的真实环境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原则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要素。例如,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招工入职培训和在岗培训,通过此类培训促进学生对相应旅游企业人才培养观的直观理解。

三、强化实训教学

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达到教学内容与“企业无缝对接”。学校实训室是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实训室可分专职实训室和校内外相关旅游企业实体。学校应强化实训教学,教学团队应利用学校实训室形成情景模拟,作为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培养。

(一)建设情景化、专业化实训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工学结合为核心,融入职业要求和企业要素,构建能完成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环境的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要合理设计功能分区,如酒店管理方向的酒店前台、标准客房、模拟餐厅、调酒、茶艺室等实训场地;旅行社管理方向的门市部、计调部、洽谈室等;景区管理方向应开辟游客服务中心、重要景点演示室;旅游师规划方向:旅游规划设计平台、人文景观设计室、自然景观设计室、乡村旅游点设计室等。使学生在实训室中能完成技能训练、工作任务,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融合行业需求与职业标准,通过案例和模拟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下的旅游企业服务管理和技能学习的平台。

(二)强化实训教学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的老师除了具有很好的理论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旅游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较丰富的行业实践操作能力,并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努力做到“一专多能”,能够与企业无缝接轨。同时必须调查了解旅游社会需求、企业岗位要求、职业需要,随时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及时给同学们以专业、职业发展新方向教育指导。

(三)邀请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实训课教学任务

企业业务骨干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邀请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实训课教学任务,能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操作层面技能培训效果,还可以加强服务意识教育的针对性。

四、创新校、企、生共赢的学生实习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企业对学生实习管理各自为政,形式多样,学校疏于对学生实习的管理,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导致学生中断实习的情况频发,实习生权益得不到保障,学生实习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旅游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导致不少高素质人才游离于旅游业之外。为此,应创新校、企、生共赢的学生实习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利益,规避学生实习真空化,学校管理放羊式,企业对实习不重视等问题,形成实习管理的良性循环,实现企、校,生的共赢。

(一)制定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习生制度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对实习生的实习目标、实习生应具备的素质,明确学习前、中期学生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从思想品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上对实习生素质提出要求,使教学目标确实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明确校、企、生三方权利责任

学校方面:严把遴选考核实习企业;重视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教育,实习动员教育,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要求,做好心理及物质准备,与企业积极协作,加强对实习过程的审视和管理,并努力为实习生提供更多开发技能和提高才能的学习机会。企业方面;重视人才培养,针对实习生进行柔性化管理,关注实习生的教育培训及关爱活动,承担起必要的教育职责。学生方面:严格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各项实习要求,正确理解实习的意义,有意识地培养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精神与意志力。

(三)加强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评估与管理

企业人事部门经理定期或不定期,和实习生在一起,对这段时间实习生的进步和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学校方面派出班主任或专业指导老师参加这样的评估座谈会,公开坦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未来提升的建议。实习结束前,学生必须拟写“实结报告”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对实习生的“实结报告”写出评估意见。评估意见重点要关注学生的管理潜能,担负工作的能力、领导执行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提高才能的学习机会。实习生应在毕业前一个月返校,参加由学校集中安排的实习生总结会,每位实习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评出优秀实习生。

作者:黄刚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第九篇: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皖北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分析,阐述了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国家鼓励政策专业导向性不强,创业培训教育无科学分类体系,旅游相关产业创业资金筹措困难,大学生创业心理准备不足等等.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府建立健全科学化分类的政策扶持体系,学校及社会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和保障体系,拓宽大学生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等.

关键词:皖北高校;旅游管理;大学生创业

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缓解就业压力.所以现在有许多学生在大学校园已经通过创业实践得到各方面的锻炼.高校、政府及社会大力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科学的引导专业人才创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为国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

1皖北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况

根据本科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星级酒店管理工作;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两所高校都不约而同的将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引导方向,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到职前培训,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贯穿大学教育始终,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教育平台.相对稳定的就业模式更容易受到女生的青睐.参加过创业培训及比赛的学生愿意创业的意向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可见创业比赛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创业激情的有效手段.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对于国家政策的敏感度不高,只有约9%的被调查学生很了解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鼓励政策,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表示只是偶尔关注政策动态,在了解的前提下,47%的同学有过创业的想法,而相对的,有约13.7%的被调查学生完全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他们中有过创业想法的比例较前组下降到了21%.此外,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前景的预测也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其中对于“专业前景看好”的学生相较于“对于专业前景迷茫”的学生想要创业的意识更低,特别是在“很难说”一项中比例非常低,这可能是由于对于专业前景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所以创业和就业意识区分十分明显.而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联度不高,相对而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的学生“从未想过创业”的比例较高,可能是由于对行业了解程度低,缺乏本行业创业的信心.其他大学生创业问题主要有,创业地区、创业模式、创业方向等.从问卷反映情况看,皖北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有创业打算的被访学生中超过半数选择了在家乡创业,熟悉的环境以及已有的人际资源,家庭协助等都是选择在家乡创业的主因.创业模式中,合作创业更受青睐,家除此之外庭创业也占据着很大比例.创业方向选择上,有34.4%的同学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而则只有19.4%的人选择了“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旅游行业”作为创业的方向.

2皖北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问题

2.1家庭创业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性格独立,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是缺乏创业所应必备的吃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独生子女政策下,由于家庭的过度溺爱,普遍缺乏正确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在创业意识方面即为创业目标空洞缺乏可行性.此外,家庭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女性接受到的创业引导会明显少于男性,女性创业者创业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舆论压力和性别歧视.但是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性别对于创业意识的影响也必将逐步减小.

2.2创业教育模式陈旧

从表1数据中我们清楚看到接受创业意识培训的学生创业激情大幅度提高,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更是有很高比例愿意尝试创业.而从调查结果和走访结果上看,被调查的两所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行业内自主创业拟定为学生毕业的重要去向.另一组数据也发人深省,只有百分之12.9%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学校把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也常听到创业培训空洞无实际帮助,创业意向是个人选择不应强制,创新创业项目有名无实,创业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脱节等种种观点.从侧面也反映出创业教育问题重重亟待改进.

2.3虚假信息和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社会舆论导向.有数据统计显示,网络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共传媒中“致富经”“成功人士创业经验”等相关报道和新闻的浏览量很高,在大学生当中此类新闻报道更加容易传播和流通.但是舆论审核力度低,很多虚假信息通过公共传媒迅速传播,给分辨能力差,心智不健全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逐渐成为诱使大学生盲目创业的主因.

3对策及建议

3.1重视家庭创业意识引导

家庭创业意识引导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支持和引导不但为缺乏创业经验的大学生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大学生坚定的创业信念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从小培养起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良好品质,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创业.家庭永远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坚实后盾,当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险阻的时候,年轻的创业者们最渴望的到的是来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创业意识引导观念,不仅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同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来自家庭的资金保证,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有力保障.

3.2创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国家促进青年创业,扩大社会就业渠道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的有力推手.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皖北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时间短,缺乏相关经验,在当前的国以及专业限制条件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更具有其特殊性.实用型本科专业首先应建立起与实际接轨的创业教育模式,讲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创业大赛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秉持着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逐步增强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将课堂和企业,学习与实践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创业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且为学生创立持续提供创业教育培训资源的专门通道,为已经毕业希望创业,以及毕业后创业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此外,建立长效的“以创带创”“以创带就”的高校内部自主创业网络,科学管理已经成功创业的学生资源,形成有序合理高效的创业教育资源网.

3.3加强信息审核,强化舆论把关

媒体的不断发展,在为我们特别是青年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个人隐私泄漏,不良信息传播,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等等.对于皖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媒体可能会因为监管不利为大学生们提供不实的行业内幕消息,虚假的创业成功经验等等.甚至会有不法分子利用传媒渠道故意以创业为诱饵,诈骗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个人树立一个正确的网络观很重要,但是对于相关的企业来讲,企业应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媒体平台建立起有相应的信息审核制度,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审核,强化舆论把关,设置一个长期有效的回应机制.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和信息网络,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提供更有效,更可靠,更迅捷的信息资源.

3.4构建“三位一体”政府引导扶植体系

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中资金问题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最重要问题,除了通过家庭的支持来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也是大学生创业者们最关注的就是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通过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贷款倾斜力度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难题的有效手段.但为长效保证大学生科学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专门人才的合理创业,应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政府扶植体系.即政府首先应当更加重视基层的政策落实,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方针,减少优惠政策前置条件,降低门槛切实引导专业人才创业;第二方面简化申请创业贷款手续,为大学生解决最为迫切的资金问题,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和监管机构,实行集中管理,规范担保行为,合理设定贷款额度,严格执行淘汰制度,优化融资环境;第三方面加强与高校及社会创业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反馈机制,顺应各专业各阶段不同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政策,信贷,教育“三位一体”构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可持续进步的政府引导扶植体系.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皖北本科高校则肩负着为本地区培养和输送优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任.而除了引导毕业生合理就业,培养和发掘创业型高校人才是学校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高歌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秋江.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高校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蒲春阳.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尹忠红.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探索,2010(12).

〔4〕潘焕喜,等.基于实验教学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5〕金燕.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6〕朱传杰.完善我国创业环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7〕张孟超.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72-173.

第十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社会转型期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考旨在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更好地打造高效务实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帮助培养高素质、务实型人才,让学生走出学校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管理属于二级学科,要想实现这一学科的转型,就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多途径的转变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

近几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各层次的学校中均有开设,从中专类学校、高职高专类院校、本科类大学以及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定位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说,我国旅游行业和旅游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国内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旅游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旅游市场中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贸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品质,具有实事求是、爱岗敬业、谦虚好学、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改革意识;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着重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急救医疗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未来教学改革的措施

旅游管理是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高的工作能力,从而适应旅游服务工作的需要。

(一)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论其专业方向是什么,对旅游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是一个基本的专业素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要在重点、扼要、完整讲授“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注重以工作岗位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兴趣,扩展书本上的知识,补充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掌握我国的旅游资源,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注重面向旅游企业的岗位和部门设置教学内容,注意均衡性、加强选择性、提高完善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信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研发上,教师要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配合教授的内容,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使用讲授、提问启发、案例分析、随堂讨论、模拟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得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及时了解旅游业最新动态,提高自信心和开拓能力。始终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融合国家职业标准”的构建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切磋,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与氛围;另一方面,注重职业情景的模拟,以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使用现代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现代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制作的课件精美、内容清晰明了,知识量大、形象直观。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旅游图片的学习和旅游视频的观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训室建设充分考虑实用性,仿真性;实现实训室信息化、自主化管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形成校内课程实训、校外实际操作实践的教学环节,有效提高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完整、系统的职业技能。

(四)打破传统模式,走出课堂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旅游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旅游专业自身具有实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旅游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结合实际工作与具体操作的学习机会,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日常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亦可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结合学校所在地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现场教学,使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的“纸上谈兵”,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说走就走”的旅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其适应性。

(五)健全考评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对知识的掌握应该重在平时的努力。考核虽然只是衡量学习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但是却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行动方向。由于以往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对平时考核的情况关注度不够,造成学生忽视平时学习,临到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为此我们需要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采取笔试、口试、小组竞赛、实际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尤其在平时成绩这一部分,不是单纯依据学生书面作业打分,而是结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企业实践等技能目标,评出综合分。构建突出职业技能、开放的学生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考证;构建提升工作能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六)指导学生考证,参加技能大赛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新生力量,应具备多种能力,其中需要具备的很重要的两项心理素质就是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因此多参加一些考试和竞赛是非常必要的。导游证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资格证书,一方面每年在考试前集中对考生进行考试的指导和现场模拟导游培训,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融入导游考试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教师要认真负责、悉心指导,这样才能保证考生的通过率。除此之外,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旅游类的技能比赛,例如酒店餐饮技能比赛、客房实操技能比赛、模拟导游比赛等,学生经历从准备到参加的整个过程,是一次非常好的专业成长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能力,使其发展为全面技能型人才。

(七)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是当前办学的主要方向。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的延续和发展。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应积极开拓“订单”培养模式。旅游教学的关键,就是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地在实地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做到工学结合[6]。总体上,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完善学生实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旅行社等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使其了解旅游企业服务的经营业务流程,掌握不同部门的服务规程和要领,灵活运用各流程的业务知识及其技巧,以期达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素质提升的目的。

(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职教能力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学生为本,关心与关爱所有学生,严谨治学,认真执教,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教学工作中,要依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围绕其专业目标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亦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教师要注意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注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结语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6

(一)旅游类专业。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基地。所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旅游类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看,目前公办高校的经费使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高校如有建设需求,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则只能依靠自身财力进行基地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质量和种类严重滞后。例如,已建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设施设备多较为陈旧,落后于社会行业规范。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实训,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又如,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的建设几乎空白,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模拟规划系统等必要的旅游实践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观念上不重视,在建设上一直被忽视。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其一,有一部分高校出于专业宣传或专业评估的需要,仅仅是在相关企业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企业根本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只是纸上谈兵;其二,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增大,一些高校往往降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主要的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也仅仅局限于酒店和旅行社层面,范围狭窄。由于实践教学单位的实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其三,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变化导致顶岗实习机会供给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化建设不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各类设施设备多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与企业的管理、操作实际等相差较大,难以满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且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时间较为固定有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之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很难与学生一起到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因此,当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应进行顶岗实训时,大部分学校都是仅仅由专业教师将学生安置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后续的实践教学指导及管理工作基本与学校脱轨,主要落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身上。仅有个别学校会派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情况,多数学校对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则都是不闻不问,学校与酒店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学生实训安置期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因学生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企业也疏于管理和就业指导。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主动学习和自我约束意识较差的话,不仅难以取得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还存在很大的管理和安全隐患。这其中固然有行业现状和区域限制的原因,但专业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同样难辞其咎。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指导能力不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要依赖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有相应的软性保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软性保障之一。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短缺、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强、没有相关职业经历、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偏离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一)丰富建设资金来源,增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效性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旅游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高校仅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不仅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且建设时间相对较长。鉴于高自身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高校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业支持、与区域内学校实行优势互补、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个方面解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

资金来源问题。

2、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形式。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系渠道、经济资助等形式,寻求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旅游类专业的优势,建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经营性组织,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和教学价值。以酒店管理方向为例,可以成立校办酒店,学校进行前期必要的硬件投入后,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校办酒店面向社会正式运营后,教师和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酒店,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进行现场指导,为确保学生能充分训练到每一个科目,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进行轮岗。该种建设形式不仅让实践教学更加真实,而且检验标准更明确———以经营效益检验,如果经营得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3、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布置实践教学任务,根据旅游岗位设置实践教学任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岗位需求,教学场地的构建、设施设备的配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等都应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代表本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模拟前厅实训室的建设,除购置先进的设施设备,还需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实现有效就业。

(二)优化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优选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旅游类专业在选择实习合作单位时,要做到宁缺毋滥,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运营良好、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学校或院系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在联系沟通、实践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类基地的合作范围较协作型实践教学基地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践教学安排、科研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时间上尽量尊重企业的用人需要,并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分年级采取不同的专业见习、实习模式。在见

习、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和监控。

(三)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针对实践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等,以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尤其要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践指导教师应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实践质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应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以提高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最后,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应建立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其中,要特别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共管。学校和院系应特别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跟踪工作,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安排,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指导,以解决其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应的顶杆实习规章制度: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奖惩措施、报酬及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实习效果评定等。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关责任,在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指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范。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7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目前,本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非成熟性及教育投资的局限性,导致了我们的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发展因素考虑的少。

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从而限制了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较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教育“理论化”。受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我们的专业教学较为明显的表现出,脱离实践空谈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开放性强的产业,因此,旅游本科教育也要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实践。二是本科教育“专科化”。本科不专,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教学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专业灵活性和自主性,从理论到理论,过分强调课堂教学,所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培养的旅游人才“高不成、低不就”,适应岗位要求的上手能力差。

2专业课程设置盲目且缺乏灵活自主性,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教学思想、学习方法手段

滞后

由于缺乏课程设置的自主性,大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循规蹈矩,未能与其他旅游高等院校形成差异化特征,也未能体现本土化发展的优势。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获得的知识信息量小,理解不深,导致难以灵活运用,不能达到教与学“共鸣”、“共振”的效果。这种传统模式培养的人才最终只能是在创造性和开拓意识方面存在缺陷的继承性人才。如: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受实践课时、实践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学生在学习后对旅行社这一非常重要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仍然大多停留在书本上,大部分学生也反映毕业后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旅行社管理岗位的工作入门上。

3旅游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师资和教材仍是制约旅游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这也使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没有质的飞跃。同时,专业教师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大多又不能及时进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的实践理解明显不足。部分有本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在教材选用上,一是可选教材少,有些甚至无系统教材可选;二是专业教师自编教材缺乏资金、

时间、工作量等方面的支持。这也限制了专业课的顺利开展。

4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缺乏

旅游管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又必须特别重视该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它一些专业课程如管理性课程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且实多安排在最后一年,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在校二年或三年对实践知识非常欠缺,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极为不利。同时,也出现了有理论知识时,无实践强化;有实践强化时,理论巩固学习的时间已过的矛盾。而直接后果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毕业后到旅游单位工作,遇到实际问题手忙脚乱,产生思想障碍,畏惧本职工作或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5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深入

高等旅游教育要通过与业界包括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不断的调整教育教学,以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在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与行业的实际接触仍然较少,有些方面尽管和业界有些合作,但并不紧密,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科研方面,大多集中在了理论研究方面,较少参与

地方经济建设与应用型研究。另外,不少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仅仅是作为一种学术范围内的交流材料,得不到业界的认可和支持,更不用说影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决策了。同时,本专业教学也没有很好的整合自己的培训资源优势,发挥行业间的培训作用。

6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矛盾

旅游业界还普遍存在着对大学教育的误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近年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人才市场供求呈现出非均衡态势,其表现之一是业界普遍认为本专科生不如中专生和职高生“好用”,表现之二是面试时,企业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工作或实习经历,总希望毕业生一报到就可以使用,企业不必再培训。孰不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企业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只能是一种“近视”。但我们的高等旅游教育还是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旅游业人力资源结构上尚存在着不容乐观的客观现状。第一线服务员大多数是文化素质为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业外人员,如何使这些酒店行业的服务素质提高到一流的水准?旅游服务的实施型人才供方市场生意兴隆,成绩可人,但就在其它专业的学生因为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发愁时,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其心态又是怎样一番情况呢?出乎意料地,他们在择业时,只有不到20%左右的同学能真心实意地到旅游或酒店中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发展旅游业时,所需求的人才结构中存在着一种潜伏的危机,大批的第一线优秀技能选手正悄然流向其它领域,而旅游业本身员工流失率又较高,这就为岗位培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观念影响,对服务行业的工作缺乏持久的荣誉感,进入岗位后则距离管理层又是个未知数,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信心;二是学习过程中,专业教材的内容及科目编排未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三是实习生活与想象偏差,这是产生逃离该专业心理的最直接导火线。因此,“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应当是旅游教育和业界的共同首要任务。

7研究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不高

目前,本系的旅游管理研究缺乏学术带头人,学科研究相对独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其次,本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实践和资源去从事研究工作;还有一些转到旅游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对旅游学研究文献和其科学的深度及广度都不够熟悉,主观缺陷明显。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科研机构,教师只能分散申请有限的旅游研究课题,这极大的影响了本专业科研工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教学资源;技能操作;校企联合

【论文摘要】目前,体制转型、旅游消费模式变迁等一系列因素正在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旅游业带来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旅游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种宏观形势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肩负着艰巨的重任。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参考文献

1蔡靖方,马勇,等.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2004,8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主权,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务员之家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中特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4]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0~41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互联网;改革路径

当前,中国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旅游业发展迅速。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对基层人才以及高技能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量旺盛。面对旅游业的需求性特征,旅游专业教育必须积极变革,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形势,要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开展研究,完善不同资源稀缺性与完善性建议,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仍依旧以专业理论教学、通识课教学为主导,目前这一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实践课程比例相对降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跨学科、渗透性等特点,经济学、管理学是该专业知识的基础,学生需要具有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从现有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主要课程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可以发现该专业缺乏独立的课程,教材内容缺乏学科特点,且理论课程较多。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教学大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践课课程教学大多根据理论课程知识与教师自身的经验,课程内容随意性较大,没有与行业实际情况对接,也没有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利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1]。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也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另一大问题。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岗位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部分教材内容仍沿用几年前的理论与思路,难以满足现代旅游企业的需求,课程内容落后于实践。同时,学校实践教学教师并未积极与旅游企业沟通,没有及时了解企业、行业的需求,这也是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滞后的重要原因。2)专业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沉默”现象较为严重,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没有学生应答,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点,教师基本不了解,课堂氛围沉闷。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可、基础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少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也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简单的进行分类与罗列,“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虽然会以引入案例教学方式,但是这些案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量,由于部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脱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2]。大多数实践教学课堂仍采用教师演练、学生模拟的方式,实践课程设计单调,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讨论与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并不多,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3)专业师资队伍不健全。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教师素养不高已经成为阻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一是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内旅游业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部分院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专业规模,国内旅游院校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部分院校为了进一步满足的教学需求,从高校、企业引进人才担任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虽然增加了教师数量,但是这部分教师或者缺乏实践能力,或者缺乏课程教学能力,难以将实践经传授给学生,专业优秀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极为匮乏。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绝大多数教师来自于各大高校,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大多为刚毕业不久进入学校教学的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但是却没有在现代旅游企业实习、工作的经验,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偏低,难以保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终身学习意识薄弱,不能主动学习新理论、主动了解旅游产业变化以及人才需求变化,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4)缺乏完善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学生在考试前根据教师给出的重点认真复习基本都可以合格,故而学生“临时抱佛脚”现象较为严重,期末考试结果也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水平。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学评价体系灵活性不足,大多采用定量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定量评价指标也难以全面反映专业教学中的问题,难以触及教学根本[3]。在毕业论文考核方面,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教师对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不够,也没有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融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质量没有做出严格的要求,导致学生入学门槛高、毕业门槛低,难以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2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

2.1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前,必须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并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要具有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对话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可定为“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水平的同时,要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要提升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要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后,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建立健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由课程群、课程单元与单一课程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充分整合专业基础课,由班干部协同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前往旅游景点、酒店等考察与参观,提高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了解,进一步接触到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同时,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要与行业对接,要强调实践教学的统一性,例如增加导游模拟、酒店服务操作程序模拟等内容,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除此之外,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程都应该关注到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可以在《旅行社管理》等课程中适当增加网络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还可以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角色模拟、案例教学中,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2丰富教学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不应该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顺应潮流,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高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联合学校的技术人员搭建专业学习信息化平台,教师可以随时将教学课件、学习资源上传至信息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下载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VR技术为学生创设高度仿真的旅游景点、酒店等场所,让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环境下进行模拟导游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果。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参与主体,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要想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强调教师的专业背景。学校要大力引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学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系统接受了该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有过在现代旅游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使专业教学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开展。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以津贴、奖金等方式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或业余时间前往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导师在工作中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在岗位工作中积累经验,感受企业文化,提升实践能力,进一步了解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与素养的要求,使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人才“走进来”,要吸引旅游企业职工前来学校指导教学、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2.4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学校应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要以日常作业评分、期末考试评分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要以日常考勤、学生实践教学完成度等定性指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运用情况,也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主观论述题的比重;选修课可以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运用各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客观、全面地反映真实情况。

3结语

互联网引发了旅游产业巨变,在这一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打破原有思路,要变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

参考文献

[1]邹莎.浅析“互联网+”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472.

[2]卢世菊.“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108-109.

[3]樊宏霞.“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5):125.

旅游专业教学范文篇10

1.1实践教学的强化开展是合格人才塑造的需求。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塑造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实践教学的应用,利于学生对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学生对现代化旅游事业建设的使命感及责任心。高学生可通过具体实践,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对自然景点、民俗风情、旅行社以及各宾馆酒店日常运营过程和基本面貌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利于专业的感性认知的积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的提高,为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1.2实践教学的强化开展是顺应时展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管理及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获取专业的技术知识及“实战”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因此改革创新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管理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培养旅游专业型管理人才,需要顺应职业化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发展的形势,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2当前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之处高校旅游专业学科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所占比例较大,实践及应用方面的知识所占比例较小,完全不能与现代化旅游行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相适应,其主要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在传统的旅游学科的人才培养条件限制及培养模式影响下,大部分高校将旅游专业创办为基础学科进行教育,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高学历、高职称师资建设等方面过度片面强调,而对实践教学不予重视。多数高校在进行教学计划时,往往将实践教学设置为辅助课程,同时在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序及运用教学手段及方法等方面,重视于传授理论知识及课堂教学。2.2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目前多数高校训练旅游技能的条件比较简陋,缺乏完善的实训设施及专业化的培训基地,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实训教学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得不到实习基地的有效支持,进而导致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虽然当前有些地方高等院校拥有可供实习的校外基地,但是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紧密性,人才培养需求得不到满足,建设的档次有待提高。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中,用于毕业实习及专业实践的时间较少,实践教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有0.5-1周的课程实践,2周的认知实习,4-24周的毕业实习,很少有超过半年的实习时间。多数高校的毕业实习及专业实践趋于形式,学生放任自流,组织管理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2.4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旅游专业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业务操作技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有效联系较为重视,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仅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相关经验和阅历要丰富、组织教学的能力要具有灵活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研究旅游专业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地方高校中,旅游专业教学的发展速度较快,教师人才储备不足,迫于教学需要一些未经专业培训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跨行进行旅游管理教学,因此不具备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虽然也聘请了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扩充教师队伍,但是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们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比较匮乏,虽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管理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难以实施。

3创新改革地方高校旅游专业管理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

3.1增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真正了解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对管理理念及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综合性实训教学课程给予强化,对教学内容中训练实践能力所占比重进行适当调整,需要在设立组织、配备人员、督导课程、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顺利实施实践教学提供保障。3.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地完善与建设。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主要有校内和校外两种。在实践教学的体系中,校内实践为基础,对教学当中实践和理论的互相渗透非常有利。建设校内的教学实践基地,应当依据社会及行业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及行业的发展水平作为建设标准,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创建实践训练的综合性环境。比如,创建一个同真实旅游管理的设备配置、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相接近的实践环境,结合相关教学课程,进行综合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多样化课余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社会义务、旅游服务、社会调查、自主经营、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的基本功过硬。所以离不开一批设施条件长期稳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培训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不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比如,我国广州大学城的“光之旅”旅行社的建立;澳大利亚的国际旅馆学院、美国著名的休斯顿大学成立的希尔顿餐馆酒店管理学院等附属星级酒店的设置等,实践教学中学生主导地位得到真正体现。3.3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即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教学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建设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不仅要以职称结构的创新和学历层次的提高为核心,同时又要致力于“双师型”和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优化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师资来源的拓宽。利用访问学者的增派,吸引国外留学生,聘请国外教师等;强化教师地方应用性科学研究,有效提升教师对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到知名酒店、风景管理地区以及旅行社进行先进服务规程、管理经验、服务标准的学习,是促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以及理实结合水平实践管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确保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能够同迅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适应。此外,师资培训不断增强的同时,应当注重聘请旅游行业的工作骨干走进学校,走上讲台进行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传授,为旅游专业的管理水平先进性、科学性提供保障。对于“双师型”工作者,在职务晋升和评定职称方面适当地给予倾斜。3.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创造实践教学新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及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制定的中长期地方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对专业的设置、调整、重大科研项目、所需资金等进行研究审定。校企合作办学不仅使经费问题得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对实践教学极其有利,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不仅为既有工作人员提供了培训平台,实现优秀学生的优先使用,同时企业的科研课题的计划研究与利用也得到了解决。比如,中国民航京瑞大厦与北京的第二外语学院之间所成立的旅游学院,打造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同时鉴于旅游行业具有极高的国际化形式,所以对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进行学习非常有必要。加大同国际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发展,确保学生对旅游行业前沿的管理理论及实践成果的及时学习与体验,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极大拓展。

4结语

实践证明,在当今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行业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渴求日趋迫切。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塑造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稳固发展提供动力,成为地方高校的旅游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林淑飘.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1,31(1):133-134.

[2]张侨,盛颐.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6,23(3):124-128.

[3]杨晓荣,孙洁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138-139.

[4]谢苏立,余李丹,杨洁,等.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J].亚太教育,2016(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