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及评价探索

时间:2022-12-16 11:06:28

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及评价探索

国家主席曾经提出:“要想建设一个健康化的中国,必须依赖于一个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期盼我们会有更高水准的医学教育质量、更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每一个医疗从业人员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医学类院校承载着重大的使命,对于如何培养出综合素养更高的专业化人才,学校相关部门必须严阵以待,适时革新自身的人才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确保医学教育的综合质量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鉴于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相关教育经验,就医学人才培养的培训体系、师资建设、教学内容乃至于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1]。

1关于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

1.1提高备课质量,深化备课管理。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为重点备课模式,要在教学开展之前搞清楚要如何制定科学目标,如何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要弄明白怎么教、教什么、带领学生练什么等等问题。要仔细的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备课,将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规划[2]。与此同时,对于某些课堂训练项目要用课堂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自身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断不可沿袭传统、守旧的教学备课方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需求因材施教,争取打造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案。1.2全面提升学校师资力量,强化教师的培训工作。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就说明作为医学类的教师,一定要懂得不断借鉴和吸取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让自身的教学少走弯路,避免反复出现一些低级教学错误。因此缘故,学校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不断强化教师的培训工作。平时要多鼓励教师去进修、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技能。举例而言,可以让在校的教师去参加临床师资培训班,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从而更加系统的强化自身医学教育实践能力,为学校培养出更多拥有高素养的综合型医学人才[3]。1.3不断挖掘教师的潜能,构建激励教学机制。学校要为教师构建一套更具激励价值的教学机制,不断的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学校建设“名师工程”,为那些优秀的骨干教师建立“专项发展基金”,不断激励教师奋勇争先。与此同时,对于在岗的教师也要实施定期的技术考核以及评比,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奖励,而对于那些技术落后、不思进取的教师则要取消其骨干资格,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励那些积极向上的优秀教师,还能净化那些消极或有负面情绪的教师。另外一方面,学校还可以为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名师培训”,让骨干教师互相结对,彼此之间可以进行技术交流与切磋,以达到同步提高的效果。学校在平时还可以为教师举办“最美教师”表彰大会,引导优秀教师发挥出榜样的作用,以“儒雅大气、厚德精艺”的教学风格来感化学生,进而确保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与成长。1.4推动教改持续发展,加强教学绩效改革。针对学校内部的某些临床型教师,要为他们构造更加科学的教学绩效方案,不断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4]。都要为在校授课和在医院带教的教师构建一整套科学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方案,对于岗位内的绩效考核,一定要制定严格的要求,要确保在校教课的教师与医院带教的教师受到同等对待。临床型教师作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的“引路人”,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对待学生,切忌不可在学校之外做其余的所谓“兼职”,要一心一意的帮助学生成长。

2深化学校的培训体系建设

2.1严格落实在校医学生的管理制度。一般情况下而言,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就要开始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要让他们明白,学医者不同于其余专业的学生,要保持高尚的医德与责任感,因为他们以后要面临的是非常严谨的医学工作,不容许有任何一丝的马虎大意。在校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让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要牢记自己许下的医学誓言。与此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学习态度。要知道,学医的专业内容其实远远大于其余专业,他们所担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也正因如此,学校一定要严格落实在校医学生的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与自学能力,不断为学校培育出更多有医德、专业过硬的专业化医学人才。2.2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临床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整合。总体而言,医学的人才培养一定要不断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教学整合,要确保学生在未来能够拥有专业的医学实操能力,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医教系统发展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机制,让临床教师与基础课程教师一同建设一个“基础课程、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团队”,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来培育出来的学生,肯定要掌握实际的医学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对医院有实用型的人才。另外一点,学校还可以定期的为学生组织一些临床实践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医学竞赛,让基础类型的教学与实践型的临床教学互相整合,从而助推学生成为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2.3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发展,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在进行基层课程教师与临床教学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支持度,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发展。要确保学校各类相关的教学活动能够有序、系统、高效的进行开展。具体而言,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要为学生积极的推广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互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诸如PBL教学、应用案例等手法来辅助自身的教学,要带领学生多去参加实际患者的真实临床情境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搭建更加完善的临床教学平台,不断完善学生的技能考核,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临床教师与基础课程教师来为学生打造一套“双师教学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在校积累更多丰富的临床实践技能。2.4加强医学能力培养,为学生构建创新的实践平台。若想让学生走出校门就成为一名有过硬实操能力与医德的高素养人才,学校一定要懂得不断加强学生医学能力,为他们构建一个更具创新价值的实践平台[5]。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将来成长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学校可以通过临床模拟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得到提升。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为学校搭建各种动物实验中心、临床模拟中心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实操能力与理论的紧密结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因为在未来他们很有可能会碰上形形色色的患者。对于培训体系系统的建立,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要确保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扎实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医学综合素养。2.5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形式每一年几乎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改革,但是无论时代如何的变迁,学校一定要懂得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管理[6]。未来的医学教育一定要以“5+3”为主导,“3+2”为辅助,其中,所谓的“5+3”实际上是指通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者医学本科教育外加3年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而“3+2”则是指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外加2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根据科学的研究显示,“5+3”为主导,“3+2”为辅助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建立独具中国特色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完善学校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内容

3.1改革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于学校的课程体育与教学内容而言,一定要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深化改革工作,要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高水准的教育质量。在平时的课程体系搭建当中,要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核心内容教学,对于某些不科学的课程门类,要果断的进行删除,要科学的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学校内部的医学教学资源[7]。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懂得搞好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某些重大课题建设对应的实验室,为学生打造根据时代价值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具体的改革方向:一定要确保定位精准、规划科学以及积极的推进,无论是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或者医学类的知识体系,乃至于某些人文科目,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8]。3.2实施教考分离,严格考试制度,取消考查课。由于过去考查课的存在,导致很多学生都是采取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应对考试,平时的时候则表疏忽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果决的取消考查课,实施教考分离,严格学生的考试制度[9]。具体而言,要为学生建立题库,考试的时候采取组卷抽取题库的方式来展开考核,这样就可以很好预防学生用“临时抱佛脚”敷衍态度来应付考试。与此同时,学校内部的考核也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考核方式,一个学期甚至可以开展多次考核,利用学生的平均成绩为最终评定,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积累。3.3保障医学培养质量,完善医学教学考核方案。根据近几年的观察,发现客观结构化的临床考试已经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应用。鉴于此,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医学教学考核方案,保障医学培养质量,利用临床病人、标准化病人等模式融合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测试当中,具体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分析与判断实验结果、检查体格、采集病史、多发病以及常见病的处理能力乃至于学生与病患的沟通能力等方面。总而言之,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近几年的医学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怀,这就说明今后的教学模式要更加倾向于临床应变能力的培养[10]。3.4提升医学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医学素养。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年,大部分教师都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在此期间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医学素养培育。其中就包含了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乃至于团队协作能力等医学素养的培养[11]。在整个过程里,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查阅、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报告提交等,这些医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日后的深造与临床工作[12]。

4结语

综合以上文献内容所述,不难发现目前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尚有许多方面需要进行改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相关从业经验,分析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培训体系、师资建设、教学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等各方面。对于医学教育者而言,本身担负着更加深重的责任,广大同仁应该共同努力,用心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成长为拥有高素养的专业化医学人才,进而为国家、为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朱家斌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