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时间:2022-10-08 10:54:24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是一种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影响。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借助多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功能来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好的作用。以八年级上册《自尊与自负、虚荣》教学为例,教学之初,教师先通过Flash展示:一个猴子在凸镜前看到自己变大了就得意洋洋,而在凹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己变得如此渺小,便垂头丧气。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图文兼备地简单描述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故事,紧接着提出问题,猴子的得意洋洋和其他动物的垂头丧气说明了什么?从故事中了解到项羽失败的一大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自卑和自负两个关键词,再进入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应用多媒体来导入不仅更直观,通过动态显示,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但需要注意,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只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一种手段,展示的内容只是为了引出学习的主题,而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如果教师和学生受制于媒体的束缚,为了单纯的看而看、听而听,而不是看后思、听后思,这样,多媒体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通过情境活动来导入新课也是较为有效的激趣方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开始凸显,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简单的活动组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到课题探究中。以八年级上册《关爱社会》教学为例,该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公益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一主题探究中,教学前,教师让不同的小组充当社区的不同服务部门(如医院、社区服务站等)。教学中让一个学生趁刚上课时从外面走进教室,很着急地告诉同学们某地的某同学生了重病,然后将这一难题交给不同的“部门”来思考解决办法,从而进入到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讨论中。很快,学生就突破了难点。由此也不难看出活动导入的积极意义。

二、讨论导入,抓住核心

事物的答案永远不止一个。在政治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反是要让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讨论导入正是基于政治学习中的矛盾、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其中运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首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在面对热点问题时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突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抓住重点学习。以九年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为例,本课时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而是以媒体来展示以下材料。来自新闻会客厅的报道“:今天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奥运会金牌榜名列第二,神舟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GDP上升至世界第二,2012年,中国经济排名超过日本和德国,排在世界第二位,仅屈居于美国。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世界因中国而精彩。”坐在电视机前的小王听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报道非常兴奋,不禁惊叹:“太棒了,我国就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初三学生对于什么是发达国家,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只有感性认知,而没有理论上的认知,于是,问题出现了:到底我国是不是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我国的国情是什么?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利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去阅读和讨论交流,自主性更强,也能更好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其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矛盾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矛盾中进入学习状态。以九年级《走艰苦奋斗之路》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直接提出矛盾的论题:今天,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精神吗?然后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讨论中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出:艰苦奋斗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实现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并补充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图片资料)。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也需要艰苦奋斗。如此,一堂课在讨论中轻松结束,正所谓导得好才能学得好。

三、问题导入,引导探究

问题是师生互动过程中最常见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沟通方式,通过师生的问答,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更好的集中,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而促进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在利用问题来导入的过程中,问题是核心,学生是主体,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是基本流程。首先,就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言,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为交流讨论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关键,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而不应因怕错误或会遭遇批评而选择沉默。在学生极力思考而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可稍加点拨。如上述案例中小猴子照镜子和项羽垓下被围情境中,学生就不一定能围绕自卑和自负来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就可进行引导。其次,就提问而言,教师还要注重让问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说,学习过程是系统的,尤其是在学习同一单元或同一主题的不同课时中,通过问题来导入更应该注意衔接好前后知识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导入中能复习旧知识,思考新问题。以九年级《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的教学为例,本课时是在学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要了解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教学中教师可先给出我国进出口的一些相关数据,然后再给出我国在经济、人才、技术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对比数据,提出问题:1.在经济全球化中,我国起到了哪些作用?2.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又将面临哪些挑战?这两个问题将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引出学习目标,再引导探究,学生的思路明确了,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从上述论述和案例中不难发现,各种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叉使用的。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首先,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导入,在时间上不宜过长,一般以3~5分钟为宜,否则,导入时间太长容易让学生形成疲劳感。其次,导入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再次,导入要注重材料和引入语等的准确性,要突出学习目标和学习难点,让学生在导入中能明确学习目的,有效地进行探究。最后,要注重把握导入的实质,即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求知欲,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在应用手段上要灵活多变。总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习目标,通过多种方法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状态下自主探究、构建知识、培养技能,这样的政治课堂教学才是实效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本文作者:刘江秀工作单位:广东湛江市官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