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基础教育思想论文

时间:2022-02-21 05:22:00

顾明远基础教育思想论文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以人为本”是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顾明远先生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面对基础教育,他更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判断标准。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基础教育”的提法,但是长期以来存在内涵不清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基础教育”下的定义是:“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学习年限为5年、6年至9年,它经常同普及义务教育相联系。”这个定义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于基础教育作为升学基础的单一定位,赋予了基础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凸显了基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中,顾明远先生进一步强调,所谓基础教育,就是要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个体的基础打好了,他将来发展的空间就大。基础教育要打好什么基础?顾明远先生始终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在智力、心理、身体各方面得到发展;二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包括接受高一级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这不仅指给学生一技之长,有就业的能力,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职业意识,有社会责任感。顾明远先生的这个论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首先认为基础教育原则上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一直到至少12岁。同时,它把基础教育定位为“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基础教育显然应该包括可能接受其他各级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识,……不过,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顾明远先生的论述和国际教育组织对基础教育本质的界定,都不仅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而且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存、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论述集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全民性”。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顾明远先生大声疾呼:“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教育公平就有三个内涵: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不是说人人都上大学,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他就上了大学,这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给他一技之长和相应的职业,能够就业。结果公平不是说上同一所学校就是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根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顾明远先生又提出了“公平而差异”的教育原则。我们不能为了公平而公平,而忘记了因材施教。因为人及其发展才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和根本目的。

二、主客体统一论视野下的师生交往观

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顾明远先生除了关注教育的本质这些重大问题以外,还特别关注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应该说主体教育思想的缘起,学界公认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顾明远先生提出的“主客体统一论”。当年在哲学界、文学界和历史学界等对主体、主体性问题形成研究热点的同时,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对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和探索。

1981年,顾明远先生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教育过程中以谁为主,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的提法与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有矛盾。这实际上涉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问题,也就是冲击了传统上对教育的理解和观念。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主体”等问题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仍然是一个相当敏感的学术问题,带有相当的政治风险。顾明远先生当时的论断不仅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而且这种讨论对于反思我国传统“教师中心”的价值观以及20世纪50年代照搬苏联经验后学生进一步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等问题都大有裨益。

1991年,经过充分讨论和小心求证,顾明远先生更准确地阐述了自己的师生交往观。他表示自己赞成在教育过程中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主体作用并非主体,主导作用更非主体,它只是表明教师和学生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我们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主人翁感,使他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后来,顾明远先生更进一步指出:“现代教育观念是民主的,认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并且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应该说,这个命题已经超越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教育争论,向新的认识跨越了一大步。顾明远先生曾经留学前苏联多年,深入学习过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客体统一论”的研究和思考是我国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教育研究的典范,基本上解决了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也积极促进了一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顾明远先生“主客体统一论”的思想要解决的是人的构成的哲学层面的分析,研究的是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构建。这里面蕴含了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关于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使后来的素质教育改革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他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价值观念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第一,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既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和合作精神以及随机应变、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人才。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已取得共识。第二,顾明远先生正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提出来的。长期以来,由于封建教育传统的影响,建国后不加批判地全面复制苏联的经验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第三,顾明远先生的“主客体统一论”衍生出来的主体教育思想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推进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现代教育的确立。现代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注重多元,倡导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

人才培养观是顾明远先生教育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课程)、教育制度、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的现代化,而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从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出发,顾明远先生多年以来都倡导多元的人才培养观,为素质教育上下奔走、振臂高呼。

顾明远先生认为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问题,但素质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而获得的各种品质,包括思想品德、身体心理健康、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素养。从做人的角度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有了这四个正确对待,就可以说是一个高素质的人。素质是要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是基础,但是这种学习不仅指学的死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的价值。

顾明远先生非常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指出:“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的,这种基础不仅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不能要求中小学生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世界是发展的,人对世界认识也是在发展的,因而知识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创新意识是要从小培养,使之从小就有一种探索精神,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可不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从小有了这种创新意识,长大了,掌握的知识丰富了,他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创新。”顾明远先生认为,由是观之,我国基础教育有优良的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个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基础教育的实际工作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处处都以标准答案为准,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以往,形成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式。这怎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而面对社会上影响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些顽疾,顾明远先生也是毫不留情地痛斥。顾明远先生从1998年就开始呼吁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因为这些评选鼓励了少部分学生,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在当前特定的教育环境下,这些评选已经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变得片面化和功利化。近年来,顾明远先生不仅继续呼吁取消“三好”,而且大胆提出取消“奥数班”。这可能触及了更多既得利益者,但是面对这场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陷入“囚徒困境”的奥数班,顾明远先生希望把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这是顾明远先生作为一个“人本”的教育家的敏锐思考。

90年前,鲁迅在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声震撼了中国大地。90年后,顾明远先生直面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再次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呐喊同样震撼人心。在中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顾明远先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时代的前沿。在理论上,从基础教育的本质到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定位再到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人才,顾先生不断深入探索并思考着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在实践上,顾先生心系儿童,为儿童振臂疾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基础教育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赞成愉快教育”“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奥数班’该叫停了”,这些观点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教育界甚至是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且不论讨论的结果如何,是否能达成最终的共识,就这些讨论本身而言,就是一个不断激发人们思考、革新人们观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意义正如顾先生自己所提倡的那样“转变教育观念最重要”,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将远远大于最终的讨论结果。

[摘要]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基础教育思想的若干要素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客体统一论视野下的师生交往观和注重多元、倡导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等。

[关键词]顾明远;基础教育;教育思想;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