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定位与改革

时间:2022-08-14 10:43:57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定位与改革

摘要:从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两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定位,提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基于这一理念,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中,参照西班牙PACTE课题小组提出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与模块,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健全翻译教师的发展机制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PACTE翻译能力模式

一、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定位

目前,国内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的定位大多是围绕“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展开讨论的,国内学者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张美芳教授认为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属于“教学翻译”,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1];穆雷教授从学科定位、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三个方面,区分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认为“教学翻译”是附属于英语专业的教学,而“翻译教学”是附属于翻译专业的教学[2];刘和平教授则将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纳入翻译教学体系,认为“无论是否翻译专业,只要教授翻译,就不能改变翻译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就应该根据职业翻译的内在特点和规律组织教学”[3]。(一)从我国翻译教学的历史看。我国的翻译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到1949年。据傅宏星考证,“专业翻译教学与大学发生关联,始于1902年。就在这一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了京师大学堂,再经演变而成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4]。从对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翻译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体,其教学目的以培养译员、外交官员为主。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翻译教学很明显还是以培养译员为主要目的。例如,1955年6月高等教育部召开了关于制定俄语专业统一教学计划的座谈会,提出三年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俄语翻译工作者,四年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俄语教师和俄语翻译工作者。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翻译教学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纯粹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二是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三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同时,因为翻译学的建立,开始出现翻译专业,并授予翻译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这时人们开始对外语专业的翻译课进行反思并重新定位,也就有了上文所提到的“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之争。纵观历史,可以看到翻译教学在外语类专业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语类专业的教学核心及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不是以教学翻译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尽管现在的外语专业类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要求与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因为翻译教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因此现在的英语专业没必要因为翻译专业的出现,而极大地减少翻译课程设置,将有效的翻译教学降低到教学翻译的层次。相反,应该好好挖掘翻译教学的方法,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更科学地设置翻译课程,以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二)从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看。在我国,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受重视较晚,独立学科成立时间较短,到2007年一共才有17所大学开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本、硕翻译专业。从2007年开始,翻译专业建设有了强劲的发展;到2018年已经有101所大学开办了翻译专业本科。但相对于巨大的翻译市场而言,依然存在着人才缺口。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2006年资料显示,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2017年数据显示,2017年参加人事部翻译资格考试的人数累计报名超过72万人次,逾8.7万人次获得了翻译资格证书,也就是说在14年间,经过认证的翻译职业者只有8.7万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会更大。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大学外语院(系)本科生仍将是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核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初级翻译人才。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翻译能力的界定成为国内外翻译研究者关注的问题。相较而言,国外学者对构成翻译能力要素的研究要细致和全面得多,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研究小组(PACTE)采取理论探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翻译能力及其习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翻译能力要素模式。此模式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苗菊教授对该模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5],李瑞林教授认为该模式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一个可视化模型,其面向职业译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有关翻译能力习得建模与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翻译教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6]。PACTE小组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统”,提出了翻译能力构成六要素,即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各种类型的认知机制的构成和认知能力的心理与生理因素。本文在该模式基础上,围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给出了建议,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翻译教学改革。(一)构建新的教学内容模块。新的教学内容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重点,以PACTE能力要素模式为参照,对现有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例如,为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涉及翻译工具、信息和通信技术和资源的使用),要增加如何有效使用翻译工具的教学内容。现阶段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主要集中在讲授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等方面,但也有部分院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本地化项目与翻译等新课程。有教师认为,这样的课程应该是在翻译专业内开设,但当今社会显然要求所有将来可能从事翻译职业的人员,都能够使用必要的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应该面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旨在提高其专业操作能力的课程。另外,在设置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时,一定要通盘考虑,既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如突出文学翻译的教学。如果英语专业教学能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在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鉴赏力的同时,注重文学翻译的教学,也许真的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文学翻译大家。(二)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前,英语专业翻译课依然沿袭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基本翻译方法与技巧,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更缺乏创造性思维。但也有许多教师顺应形势的需要,主动改革教学方法,如喻旭东老师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翻译技巧的教学,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7]。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传统翻译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教学法”“翻译工作坊”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并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本校开设的“翻译工作坊”选修课为例,模拟了市场上翻译项目的整个过程。从收件(将一本英语学术专著翻译成汉语)到翻译任务的派发,再到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分工、术语库的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互改,最后到教师作为项目经理进行质量验收。另外,还增加了一个环节,即在上课时就大家的翻译成果进行集中讨论,总结翻译中的“得”与“失”。据学生反映,从“翻译工作坊”中学到了许多非常实用的方法,也对翻译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三)健全翻译教师发展机制。翻译教师的发展一直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薄弱环节。现有的翻译教师很多都没有实际翻译经验,讲授翻译时如纸上谈兵。因此,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也应该为翻译教师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机制,如通过进修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翻译及翻译教学。每年中国翻译协会都会组织高校翻译教师专业师资培训,包括英汉口笔译高级技能培训、英汉翻译教学培训、翻译与本地化技术、项目管理培训等。虽然这些培训是面对翻译专业教师的,但对于在英语专业承担翻译教学的老师也同样具有价值。(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外语学院可以与翻译公司进行合作,从三个方面促进翻译教学。一是给教师提供去翻译公司实习的机会,以便其进一步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并进行翻译项目的实际操作,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二是让翻译公司的优秀职员参与到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来,如给学生示范翻译软件的使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口译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等。三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如本校与传神及其他企业共建了实习基地,每年都有不少学生直接进入翻译公司实习,获得职业经历与经验。

参考文献:

[1]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37-39.

[2]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3-7.

[3]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4]傅宏星.民国时期大学翻译学学科的回顾与反思[J].外国语研究,2016,2(1):52-63.

[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6]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7]喻旭东.翻转课堂与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基于翻译技巧教学的运用[J].当代外语研究,2019(3):27-30.

作者:张昆群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