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学习主动化转变特点论文

时间:2022-09-09 04:15:00

语文探究学习主动化转变特点论文

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习方式一次全新的革命。它不仅地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方式的严重束缚,也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宗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如何落实“课标”中,“将语文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呢?为此,笔者就此谈一点拙见,敬请同仁斧正。

一、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新课标中的含义

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探讨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究即研究问题,追根求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选择、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启迪心智,挖掘潜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走进新课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中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讨论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本质核心去探寻它的内在规律。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四个阶段”:探究的准备阶段---探究的实施阶段--反馈顿悟阶段---总结延伸阶段;“六个环节”:即寻求联系、找准切入——导入新课、设置目标——激发兴趣、自学质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反馈矫正、强化顿悟——拓展延伸、反省总结。总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主体,把握教学深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探究性学习应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营造一个合作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任其畅谈雄辩,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写。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一展风采,满足他们的交流欲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创造潜力,使他们磨砺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学生在“观察”中发问,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1、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认他们在学习中的认知、发展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只能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感知,以及思维、判断,才能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别人是不能越俎代疱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的“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观念,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坚持“少讲多思”原则,实施开放性教学: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凡是需要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需要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凡是需要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即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思考和练习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我潜在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忽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

讨论式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新教法所提倡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所以探究性学习,更应该把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集体的讨论学习结合起来。探究性学习初期,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不受旁人的影响,不受现成结论的束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展现他们的个性。因而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客观正确。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一则思考单一,二则有时难免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因此独立思考必须和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讨论中,让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开智启悟,可以解决独立思考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讨论欲望,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探究欲望,使其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得益彰,达到思维训练的真正功效。

3、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点拔结合起来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探究教学论》)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拔结合起来。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身对知识、技能进行内化,亲身体验感悟。所以,教师要把学生自读、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只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讲点拔,帮助学生达到顿悟的满足、获得启智的惊喜、审美情趣的享受,最终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教师的精讲点拔,既可以是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但都必须注意方法的诱导和总结及思维的培养,并尽可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点拔的时机,既可以在思考问题前,也可以在遇到疑难时。例如,我在教《雨霖铃》时,就不失时机的问:“骤雨初竭”一定是实写吗?它还暗含了什么意思?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得到许多异想不到的答案。后面许多虚实相生的句子,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得到更多的美感体验,当学生学会了分析与体验,教师不必多讲,学生也会自然去分析探究。

当然,教师的精讲点拔也包括知识本身,更可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帮助时,应多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唤起他们潜在的知识和内在的智能,以及精神品质。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人生的真谛。

四、探究性学习的动因

1、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激情,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一种享受,一种

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相反,“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应该用心施教,悉心浇灌;以情动人,以理育人。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观念,树立“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真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有尊严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者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发展,及时给予点拔、肯定、指引。让教学活动,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活动。让知识的增长,伴随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让学生在尊重和激励中,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是具有独立个性和发展意义的人,绝不是教师随意支配的泥土,任凭教师塑捏。教师不要随意充当传道者和裁判员,不要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禁锢他们的思想。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生价值。要学会高度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爱好专长,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微成绩,充分肯定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或者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知识。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在的人文因素

教师必须创设平等、互助、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整个教学过程既是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素质的感染力,运用准确优美的词语、流畅幽默的语言、严谨缜密的分析,规范工整的板书、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引起他们的崇拜与模仿,由此而内化成一种学习兴趣和动力。课堂交流方式,应由单向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课本、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如知识抢答、演讲、朗诵、讨论;或编写复习题、自制试题、编写排练,表演小话剧;或户外考察、现场采访、书画比赛、观看经典影片……。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就让学生学画漫画,在教《山居秋暝》时,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设计一个电影画面,通过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热情。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想象力。

4、关爱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效应

教师要关爱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效应。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亲切的音容笑貌、或自然的动作神态去激励调动学生,使他们因感到教师的亲切关怀与信任而备受鼓舞,激发起努力学习,深入探究的动因。这种良好的反馈信息又增加了教师自身的暗含期待,从而又能不断地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良好的情感双向反馈,会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开发智力的动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得到教师爱护和帮助的学生,必定喜欢和尊重老师,对该学科也会产生一种喜爱的感情,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好这门学科;反之,则会产生一种厌恶的感情,甚至放弃的态度。

五、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1、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所以说问题是知识积累、思想、方法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同时它也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2、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想问、敢问,树立“言者无过”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消除畏惧心理,懒惰思想,不要轻视嘲笑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延伸。

要千方百计的让学生学会质疑。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口问、笔问、合作提问等多种形式,以及建立“问题簿”,评“最佳提问人”等手段,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演示自己质疑的思路,传授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效仿,“会问”。问题提出来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答案,应相机诱导,“欲擒故纵”,启迪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讨论争辩,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满意的答案。

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是复杂的,一分为二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问,并要求学生要客观分析,综合思考,理性作答。课堂教学的问题设定,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以落实教学任务为目的,问题设计要紧扣重点、难点,注意教材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难易适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学科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教学中常见的疑难点或矛盾之处,就是设问提问的最佳时机。提问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启发式、情景式、过渡式、比较式、诱导式……。提问题的时机要恰当,问题产生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善于归纳总结。杜绝先点名后提问,也不允许问题提出来后,就急于让学生作答,更不能让回答问题成为“尖子生”的专利。

六、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新课程要求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由于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包罗万象这一特点,它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

1、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就简单的从某一方面去分析它的是与非、对与错,于是便迅速作答。从不愿意从多角度,以辩证的方法去分析思考;有的人只愿意对别人的意见、体会和感想,作出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或者“人云亦云”的现象。总之,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同学们说:“要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主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问题是复杂的,分析要深入,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横向的联想思考。例如我在《鸿门宴》教学中,就有意去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让学生透过项羽的言行,以及其他人的言行、心态,从多角度去揣摩项羽的心理,综合分析他为什么不听范增的劝告,放走了刘邦,造成了这千古悲剧。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分析问题的辩证性,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2、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使学生逐步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并且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遇到问题,学习课文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我在分析《雨霖铃》“兰舟催发”一句时,便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催”?“催”的结果是什么?作者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就有了作者仕途失意、现实残酷等等深刻的认识。

3、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计时问答、抢时回答、即兴演讲、辩论、或者“三分钟新闻透析”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并辅以看

谁说得对、说得快、说得好的手段来激励学生。

4、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在探究教学中,我们可围绕同一话题,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直接间接及诸因素去分析思考,综合回答。鼓励学生出新招、出奇招、出绝招。同时还可以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如面对“秋季”你想到了什么?在“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5、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因此,我们要不适时机地给学生讲明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及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培养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合理的教学环节、严谨的分析讲述、以及层次思路的梳理和规范的板书,甚至无序句子的排列训练,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强调、强化训练,逐步使他们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公务员之家

6、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思维不仅是人们对事物分类、归纳和选择的过程,也是人们判断事物是非善恶的结果。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注意摆脱教材的束缚,百家争鸣;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坚持言之有理;挣脱教师的约束,引用活水;突破思维定势的制约,浮想联翩。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空间里驰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探究性学习才会有实质性的飞跃。

七、探究学习的目标

1、构建更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更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我们探究学习的基本目标。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完善丰富活泼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诸多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走进新课程》)。把静态的课堂要变成动态的课堂,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语文教学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考察”、“实验”、“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进而学习增知,感悟生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展览厅、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搜集信息、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培养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编演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办报杂志,模拟教师或节目主持人;写倡议书,举办朗诵会、辩论会、读书交流会,以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净化。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注重创新人格的形成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把创新教育视为“灵魂”。为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一个创造成功的机会。充分肯定和激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以主动探究的心态,产生创新的欲望,在善于创新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更应该以创新的心态和精神去感染带动学生,保护他们的创造意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塑造他们的创造个性。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情感。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奴性思想,改变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激情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应以满腔热情,去启迪、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欲望,在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强化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3、构建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情感体验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由于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渗透到了个人情感体验之中。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情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当今社会,情感体验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灵去抚摸,用真诚去感动,这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发掘童心童趣,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我们当代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课文中激跃的大海,皎洁的明月,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幽深的哲理,去开启学生心灵中情感体验的共鸣,拔亮心灵,启迪情智,陶冶情操。让学生始终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就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不仅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教育实践的创新。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异彩而努力实践,大胆探索,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