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实践分析

时间:2022-12-18 02:56:09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实践分析

摘要:关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不少有志于实践与研究的教师,总结出了种种方法。其中很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尝试。本文所谓的“有效性实践”是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堂阅读课的一些活动和师生阅读活动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实践

教学的重心在于课堂,课堂的重心在于教学的有效性。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笔者曾仔细对照初一和小学高年级的试卷,我发现,小学五、六年级试卷中的课外阅读题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初一语文试卷的课外阅读题就重在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只是课外阅读,即使是以课本为例的课内阅读训练,中、小学训练的侧重点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弄清了这些现状,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一定的训练,是能够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个明显提高的。这样,就产生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中的实践方法。

一.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个体

阅读,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四重对话的交织阅读教学中的个体探究主要表现在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具体文本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阅读重点的把握,先为学生指出一定的理解文本的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并尝试着自己去发现某些问题,或围绕着老师提出的某些问题,回过头来再去审查、筛选文本提供的有关的文字材料,从中发现所需要的信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来真正理解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不只限于智力领域,同时也涉及对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强调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的整体融合。

二.整体感知从自主提问开始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在教学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人记事的课文时,带领着学生围绕标题用“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设疑。很快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第一、二个问题从对象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三个问题由人到事,着重分析任务的变化。第四个问题自然就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自己设疑,再自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从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整体,还从微观上掌握了重难点,从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顺藤摸瓜,消化重难点,逐步了解文章内容。

三.“领悟”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及时感知、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而“巩固”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所知,掌握所学,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写人记事的单元教学内容前后的联系比较紧密,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思考与教学决策,必须有利于学生从“学会”慢慢发展成为“会学”。教师不应孤立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而应帮助学生不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知识认知结构。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的学习就应建立在学生完全领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逐步领悟的前提下,才能一步步引领学生进入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思维状态,开始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练习是加强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最好是教师和学生能面对面地直观交流和探讨。

四.交流从阅读感悟开始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结果。阅读过程中学生先接触的是文字材料,在识字、释词、弄清句义的基础上,再摸清文中作者的思想脉络,也就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有初步把握。在把握文章主题、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对文章所描写的内容有所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品味,以达到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进一步升华,就是所谓感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每一层把握都富于创造性,是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基于此,我常让学生带着“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从文中学到了什么”两个问题对文章进行感悟。

五.运用评、改、仿等手段与文本互动对话

教材中的课文多选自名家名篇,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对名家名篇过于神化。在我们的思想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名家名篇都是没有缺陷的,并且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这样,我们只能毕恭毕敬地仰视文本,谈何与文本进行对话?从初一的第一堂课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评、改、仿,力求突破这种定势思维。

六.师生、生生互动阅读学习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在相互作用,这种多维互动关系通过教学中的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选择、组合和评价等活动方式来建构。学生学习了戏剧、古文单元或课外读物,凡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老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并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让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和创作的甘苦,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片断演出并由师生根据表演共同评价。这些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文价值。

七.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广泛性和层次性;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的“活材料”,找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燃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成才意识。

八.积极实践,鼓励创新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教育应努力实现“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之目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只要在教学中时时留心,处处留意,就能够捕捉到培养学生创造意向的良好契机。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通过以上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基本掌握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学习方法的有效学习思路。

九.语文阅读还体现在语文课

堂春风细雨的点拨中、学生智慧的提升上“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于漪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关注、启发,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老师要做到看似浅浅,实则深沉。“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凝视语文与调度的课堂,看到在语文的天空里,踏实、沉稳地回归教学本真,领悟语文教学的真髓、真谛和本源。思考语文、思考学生、思考人生。带着这份思考我们将继续前行,望有一天在语文天地中“豪华落尽”,找到“真淳”。

作者:付秀君 单位:甘肃临潭县羊永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