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思维下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时间:2022-12-18 02:41:33

陌生化思维下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的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学校为教学提供环境条件。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学生、学校都应该在陌生化思维的指导下,用新奇的思维摆脱以往教学的惯常化,从新的视角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激发教师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大学语文;陌生化;教师;学生;学校

一.陌生化定义及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陌生化的定义。陌生化理论的构建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于1916年开始的,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1]什克洛夫斯基关于陌生化的看法是文学性的,认为艺术要达到创作的目的需要采用反常化的手法,对原本熟悉的事物进行改造,设置欣赏的障碍,增加读者感受的时间,让读者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创新对世界的看法,摆脱固式思维的束缚,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1936年,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将陌生化定义为:“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2]可见,陌生化不是为了让理解和感受陌生而陌生,而是采用一个可以产生欣赏障碍的手段,从表面上制造隔阂,使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从更高层次上突破思维的局限,获得新奇的感受和体验。2.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纵观当前大学语文教育,其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劣势,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研究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学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丰富,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往往不是安排的最有资历和学识渊博的老师,有的甚至是跨专业的老师。由于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精心安排,课后没有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导致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课前预习欠缺,课上参与度不高,课后复习延伸较少。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学生多注重专业课程和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或英语考级会成为学生毕业和找工作的限制,大学语文对于学生没有硬性要求,因而学生对待大学语文仅以通过期末考试作为标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学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导致学习氛围不好。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环境,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目前高校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的课时较少,没有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二.陌生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陌生化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陌生化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有意识地用陌生化思维来设计课堂,突破传统的刺激—反应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定向思维着手,对熟悉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对于学生来说陌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运用陌生化的思维,也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陌生化思维,首先需要教师不断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教师面对熟悉的教学内容要设计陌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收集资料并进行消化。其次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在鼓励学生陌生化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跟上学生思维的节奏,这些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方面的课堂问题处理能力。2.陌生化是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又一主体,应该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陌生化思维能突破思维定势,是创造性学习的关键。一方面,语文学习一直伴随着学生,学生很熟悉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大学语文不是高中语文的延伸,面对熟悉的语文课程,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与之前诸多陌生的地方。学生运用陌生化思维来进行课前预习时,将原本熟悉的语文学习方法陌生化,主动突破思维定势,多发现学习内容中的疑惑并做好课上交流讨论的准备,这就有利于学生改变常规思维,进行发现性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前预习、课上参与和课后复习中都培养陌生化思维,能够在熟悉的课程学习中,发现陌生的问题,并从陌生处入手,设置障碍并积极跨越学习中的障碍,主动参与课堂,这有利于实现创造性学习,能够更好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人才。3.陌生化是学校更新观念,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学校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教学环境保障,学校用陌生化思维审视大学语文课程,是学校更新观念,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并在专业人员—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学校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3]一方面,如果学校用陌生化思维来定义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摆脱熟悉的对语文的认知,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就有利于及时更新和完善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大学语文。另一方面,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将定型的阶段,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面对社会竞争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能力。学校用陌生化思维审视大学语文,多提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各种活动和竞赛,为大学语文课程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更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陌生化思维指导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路径

1.教师主动在陌生化指导下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陌生化思维指导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首先,课前运用陌生化思维做好各类教学设计,多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教师要摆脱以往教学设计的定势思维,面对熟悉的教学内容,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一些学生熟悉但又有理解障碍的教学环节,多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方案。其次,课中运用陌生化思维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师生协作形成开放式课堂。教师在课上要突破以往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学生设计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协作形成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收获知识并提升自我。最后,课后运用陌生化思维主动反思教学,积极交流成为研究型教师。大学语文教师不应仅仅只是完成课时,而应在陌生化思维的指导下在课后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打破熟悉的教学反思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反思中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同时,教师应加强对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积极交流成为研究型教师。2.学生自觉在陌生化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因此,学生应该在陌生化思维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并提高自身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课前运用陌生化思维自主学习并带着问题进课堂。面对熟悉的语文学习,学生要改变熟悉的对文章字词句和主题解读的基本预习内容,多搜集资料并设置疑问,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带着问题进课堂。其次,课上运用陌生化思维打破老师权威并生发学习内容。学生要摆脱熟悉的以教师为权威的灌输式学习,面对老师的讲解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并在交流讨论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不要一味循着老师的线索去获取知识,而要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获取知识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运用陌生化的思维来生发学习内容,努力实现创造性学习。最后,课后运用陌生化思维完成课程测评并积极反思总结。学生要改变熟悉的以考试为主的课程测评方式,自觉运用陌生化思维在课后进行课程的自我测评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3.学校配合师生在陌生化指导下提供教学环境保障。学校应该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利的环境保障,促成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在陌生化思维的指导下,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学校运用陌生化思维定义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学校要从整体上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重新定义,在陌生化思维指导下改变既定的边缘化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对社会和时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都至关重要。其次,学校应在陌生化思维的指导下及时更新观念,将大学语文课程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及时更新观念。应在全校范围内多开展相关的活动、竞赛和知识讲座,让师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教学。最后,学校运用陌生化思维为师生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的要求,如:将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工作相结合,与一些企业合作,促进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教学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课堂延伸的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互动。

四.结语

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环境条件。当前大学语文教学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在陌生化思维的指导下共同努力。教师主动在陌生化指导下创新教学方法,学生自觉在陌生化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学校配合师生在陌生化指导下提供更有利的教学环境保障。三者共同努力以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崭新的思维来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培养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6.

[2]布莱希特著.丁扬忠译.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62.

[3]庞守兴,广少奎.教育学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08:164.

[4]邵子华.大学语文教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95.

作者:王密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