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9-18 03:52:02

人文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探讨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空前激烈。人才培养不再仅仅注重专业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养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渗透人文精神。过于注重教学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是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注重工具性会忽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单纯重视人文性则会弱化科学的作用。新一轮的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强调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如何有效、适当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当中。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新视界》一书以语文教学新理论为中心,旨在呈现、传递新时代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着重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新视野和新实践。全书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阐述了语文课程创新改革和新理念,主要包括语文素养、意识、活动和对话等内容;第二章分析了语文教学与自然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后现代课程观、主体间性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介绍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流派和新模式;第四章提出了活动教学的概念和语文学习的新模式,包括活动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及服务性语文学习;第五章针对学生语文写作介绍了写作学习和作文教学新论;第六章围绕语文教学典型案例探究阅读教学新路径。该书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应当是引导学生认知真善美,培养其文学素养,使他们掌握好语文知识和发展相关能力。作者认为,语文的基本属性应是工具性,但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应该在这个前提下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并培养文学素养。

学生的语文知识只有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只有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后,学生才能通过感觉、欣赏、思考和发现等更高一级的思维方式来体会语文的文字美和意境美。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相对立的,两者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来不是机械的组合或简单的加法,而应该是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渐进的循环,这种循环反映在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与积累、感受与欣赏、思考与理解、表达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层层递进中。

书中总结到,将人文主义应用于语文教育时,要在工具性的基础上促进人文性的良性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脱离了人文性,工具性将毫无意义;而一旦失去了工具性,人文性也就难以实现,因此,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是其人文性得以体现的基础。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改革首先应以教材改革为起点。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对象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客体。因此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并开发更适合当下学生群体的教材,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体系,使其能够契合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其次,学校的基础学科应是人文学科。师生共同以主人的角色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具备三种素质:真诚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过往和感受;充分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时刻为学生着想。最后,在教学评价中也应将人文主义渗透进去,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评价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提倡民主,能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不受束缚、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自由发言,尊重不同的意见。此外,还要与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及时引导并鼓励,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评价能力。人本主义被提出并成为教育的主要研究思想,这表明它对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教育,自然受到影响。人文主义教育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有利于语文学科的良性发展。

作者:彭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