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4:52:23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范文篇1

人文关怀(Humanisticcare)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文化认为,人文主义是感性的,是个人主义的文化范畴,意味着重视物质事物的生命,并鼓励道德和道德价值[2]。一名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药师,是健康的护卫者,应具备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对于药师的培养,国内外存在显著差异,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十分重视临床实践外,对临床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包括开设临床沟通技巧等人文课程。如美国在学生进行临床见习前设有药事伦理课程,注重人文关怀教育[3];英国阿斯顿大学药师课程从第一年就引入临床照护,以后每年都有围绕服务于患者相关的人文课程[4]。笔者曾参观过美国维斯康星大学麦迪孙分校药学部,那里的教师给笔者演示了临床沟通技巧课程的培训,模拟药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场景,并设有录像,可以回放观察和分析;对语言表达有困难或者语言不清者,随时呼唤协助人员,亲临感受了他们临床药师人文关怀的培训。在中国,传统药学教育“轻人文,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未曾改变,人文课程比例失衡,课程的开设较为随意[5],因过于形式主义,无法使学生将这些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更加无法上升到将人文关怀能力运用于药学服务中。

2药学本科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情况初步调查

笔者通过自填式问卷法对目前就读于暨南大学40名药学硕士进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现状问卷调查。他们的本科学校主要分布于南部及西南部省份(包括广东、江西、四川)、中南部省份(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北部及东北部省份(山东、辽宁、吉林),本科就读专业包括中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以及制药工程等药学专业。因人数所限,问卷初步调查内容以及结果不够全面,但是也基本反映了国内人文关怀的培养情况,结果见表1。在上述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人文关怀课程”这一概念很陌生(约40%~50%),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人文关怀,笔者从学生对于人文关怀的了解程度、人文教育缺乏原因以及课程建设三方面对上述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问题1到问题4的数据显示,各区域省份学生对于人文关怀的平均认识率为60%,本科人文课程平均开设比例为46.2%,均相对较低。而平均87.8%的学生认为药学院应该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人文关怀课程。在问卷中,本科毕业于广东高校的学生人数较多(18人),对人文关怀的认识和了解比例高于平均水平2%,这显示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对人文关怀的培训相对比较重视。对表2中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文教育不被重视以及人文精神的缺乏,原因来自于多方面,89.74%的学生认为在客观上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主流导向,即重科学和技术,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学生参与其中。而在主观上,是学生自身忽视人文素养的陶冶。数据显示,79.49%的学生表示愿意去阅读有关人文素养的书籍,但也只是偶尔为之,5.31%的学生甚至觉得阅读此类书籍是浪费时间,完全忽视自我人文内涵的提升。为此,药学教育机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加强人文教育资源的投入,而且应该加强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其纳入药学本科培养计划中,使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药学专业教育中,使学生意识到具备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在构建课程建设中,可分为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方面。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增加人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适当增加其学分比例。调查中发现,在培养药师的人文关怀能力的课程中,临床心理学、沟通技巧、药学礼仪这三门课程被学生认可比例分别为22.4%、20.73%、15.5%,在可选择的课程中比例最高。而伦理学、临床照护、创作型艺术、电影和展览、人文思想程序、法律等选修课程也受到了部分学生的喜爱。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应将人文精神融于专业课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除此之外,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考核形式应多样化,体现人文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实践教学上,应增加临床实践活动,在服务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人文道德素养和药学专业技能。笔者就药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与课程建设,从培养计划、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3.1培养计划。在现代高校药学本科教育中,因片面追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药学课程中的情感维度[6]。笔者认为药学专业教育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应相互渗透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名合格的药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药学、医学知识以外,还应有高尚的职业操守、高超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文素养及充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增加人文课程的种类、丰富学习内容和拓宽学生知识面、适当调整其学分比例,使学生意识到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此外,除了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也要求针对药学生的人文能力培养进行设置。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针对药学生的人文能力培养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上,让学生定期参加临床实践,参加药学课外活动包括志愿活动和药房实习,在服务中进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3.2课程体系。可以从药学专业的应用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推荐首选开设临床沟通技巧、临床心理学、药学礼仪等课程,也可以根据课时情况考虑将药学照护、伦理学、创作型艺术、药学人文关怀电影和展览、人文思想程序、行为与影响力、药学咨询等作为选修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选择性。3.2.1沟通技巧。随着传统模式“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药师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沟通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临床药师的必备技能,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达到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建议在本科阶段开设沟通技巧等相关课程。课程建设中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模块为主,学习基本沟通技巧以及实用沟通技巧[7]。课堂可模拟临床相关情景,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药师以及患者分别由两批学生扮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录像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最终成绩。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把所领会的沟通技巧应用于日后临床工作中,提高药学服务质量。3.2.2临床心理学。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前,学习和了解临床心理学,不仅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理解,而且还能提供专业的安抚,有助于患者依从,恢复健康。靳自斌等研究发现心理疗法结合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而当面对存在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患者时,心理学服务更加凸显其优势[8]。临床心理学作为人文课程中比较特殊的一门学科,在教学时,应该有侧重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可以请临床心理学专家为学生授课,提供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对于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和认识。3.2.3药学礼仪。古人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文明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和修养,药师作为健康服务行业人员,其行为、着装、礼貌、肢体语言以及眼神接触等都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因此,开设相关药学礼仪等课程,学习基本的礼仪修养。教师可采用系统讲授法、实训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并结合相关的录像、视频采访等手段为学生讲述相关日常礼仪以及药学专业礼仪,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发表各自见解,提高课堂活跃度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药学礼仪的深刻认识[9]。此外,每年可对将要实习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药学礼仪和技能实训,并建议进行药学生的宣誓仪式,树立坚定的信念,使其成为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合格药师。当然,礼仪修养是长期逐渐形成的,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自我培养,使之内化为自我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一名药师应有的涵养。3.2.4其他课程。除了上述三门比较基础的人文课程,还可以设置药学照护、伦理学、药学咨询、创作型艺术、电影和展览、人文思想程序、法律等选修课程。药学照护主要指药师在指导患者用药时,对其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而伦理学体现了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以及医学的道德性。与此同时,创作型艺术、电影和展览等课程能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培养药师在面对患者时更有自信心,指导患者用药时不再走形式主义,认真倾听与投入情感的反馈,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4临床实践与服务中学习

在工作中,药师主要履行指导患者安全用药的职责,实践学习可以通过模拟药房、临床实习、社会服务等进行。在医院临床实习中,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患者,跟随临床药师对详细的病例进行分析,对于药物的性质、剂量、用法以及不良反应等进一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同时也要鼓励药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如探访老人院、孤儿院以及农村和贫困地区,在药学服务过程中体会沟通、关爱和理解的重要性,并提高其人文关怀能力。

5总结

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其人文关怀能力。药学本科教育应注重人文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医疗体系改革和发展,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护卫需求。药学教育应以培养出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使其更好地投入药学服务中。

参考文献

[1]赵振基.执业药师,要在这些地方发力[J].中国药店,2017,(2).

[2]虞雅芬.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3):35-38.

[3]OliviaM.Limuaco.NewB.S.PharmacyAndDoctorOfPharmacyProgram:MeetingTheGlobalChallenges[Z].2005.

[4]吴晟,俞晨秀,张旭.各国及地区药学教育实践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J].药学教育,2013,29(2):4-7.

[5]曾锦标,潘梅芳.关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7):102-104.

[6]DobrowolskaB,PaleseA.Thecaringconcept,itsbehav-ioursandobstacles:perceptionsfromaqualitativestudyofundergraduatenursingstudents[J].NursingInquiry,2016,23(4):305-314.

[7]胡姗姗.在《沟通技巧》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尝试[C].2014.

[8]靳自斌,刘娅君,常余善,等.药物与心理疗法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56-57.

人文关怀范文篇2

一、批判死文学,倡导活文学

胡适对活文学的倡导、对死文学的批判之思想,早在1916年就已显现。他在这一年4月5日的日记中首次提及这一思想:“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惜乎五百年来半死之古文,半死之诗词,复夺此‘活文学’之席,而‘半死文学’遂苟延残喘,以至于今日。”[1](8081)在同一年的5月18日的日记中,胡适再次呼吁同辈创作活文学:“适每谓吾国‘活文学’仅有宋人语录、元人杂居院本、章回小说,及元以来之剧本、小说而已。吾辈有志于文学者,当从此下手。”[2](398)在同年的8月21日的日记中,胡适在谈及新文学的八个要点时,又涉及了对“死文学”的批判,“能有这八事的五六,便与‘死文学’的不同”。[3](89)到了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认为,为了消灭“什么桐城派的古文哪,……聊斋志异派的小说哪”等这些“假文学”“死文学”“腐败文学”,必须要有一种“真文学”和“活文学”来代替它们的位置[4](54)。胡适所说的“活文学”与“死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分标准便是语言文字。在胡适看来,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即文言做出来的文学就是死文学,用活的语言文字即白话做出来的文学就是活文学,“用死了的文言决不能做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凡是有真正文学价值的,没有一种不带有白话的性质,没有一种不靠这个‘白话性质’的帮助”[4](5657)“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4](58)1927年,胡适出版了《国语文学史》一书,1928年,胡适又出版了《白话文学史》一书,这是胡适在《国语文学史》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部文学史著作。这两部著作,为白话文学的合法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在《国语文学史大要》一文中,胡适认为,白话文学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已有很长时间的曲折演进的历史,“我很武断地说,我承认国语文学史,就是中国的文学史”。[5](436)在胡适看来,从先秦到元代,是白话诗歌和白话散文发达的时代,如《诗经》《楚辞》、汉魏晋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禅宗的“语录”等等都是当时的白话文学;而从明朝到清末,则是白话小说的成熟时代,《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优秀著作也都是白话文学。而这些白话文学,都是用活的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所以是活文学。在出版《国语文学史》和《白话文学史》的前后几年,胡适又特别对于明清时代的几部重要的白话小说进行过细心精密的研究,在胡适看来,这几部小说都是活文学而非死文学。例如《水浒传》,胡适认为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左传》《史记》还要重要得多。《水浒传》之所以是活文学,在胡适看来,原因在于这部书是白话文学进步的结果,是白话文学的成人时代,是白话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6](702)又如《三国演义》,胡适认为这部小说虽然思想浅陋、见解迂腐,但因为它用白话写成,通俗易懂,且趣味浓厚,因此它也是一部活文学。又如《西游记》,在胡适看来,它的作者吴承恩有极丰富的想象力,极高明的创造力。他得了玄奘的故事的暗示,采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白话语言,所以创造出了一部“极滑稽,极有趣,无论谁看了都要大笑的”神话小说。[8](985)此外,胡适认为《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这部作品破天荒地采用苏州土话来叙事状物,所以能表现个性的差异。在胡适看来,方言的文学之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话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9](1113)此外,胡适认为《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崑有高超的文学技术,“把一篇志怪之书变成了一部写侠义行为的传奇,而近百回的大文章竟没有一点神话的踪迹,这真可算作是完全的‘人话化’”。而写侠义传奇,则善于“闲中着色”,[10](1059)又善于“‘设身处地’地去学‘他之为他’”,[10](1062)故能生动新鲜、近情近理地刻画人物。此外,胡适认为《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烂调套语,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11](1079)所以《老残游记》中各种景物也有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由此,胡适得出结论:在人物、景物描写上,散文远胜那六句五言诗,白话文学是真正重要的。

此外,胡适认为《儿女英雄传》这部小说虽然内容很浅薄,思想很迂腐,但语言生动、漂亮、俏皮,诙谐,尤其是人物谈话的漂亮生动,也是别的小说不容易做到的,“居然能使一般的读者感觉愉快,忘了那浅薄的内容与迂腐的思想”,[12](10921093)“为了这点语言上的风趣,我们真愿意轻轻放过这书内容上的许多陋见与腐气了”,[12](1097)而该作品的语言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使用了活的方言。由此,胡适认为:“只有活的方言可用作小说戏剧中人物的谈话:只有活的方言能传神写生。”[12](1095)胡适倡导活文学、批判死文学的思想不仅表现在批评活动中,也表现在他的创作实践活动中。他用白话写过新诗,出版过白话诗集《尝试集》,也用白话写过小说和剧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白话新诗的创作。在《<尝试集>自序》一文中,胡适针对有人怀疑白话不能作诗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白话入诗,古人用之者多矣。……白话之能不能作诗,此一问题全待吾辈自己解决。解决之法,不在乞怜古人,谓古之所无,今未必不可有,而在吾辈实地试验。一次‘完全失败’,何妨再来?若一次失败,便‘期期以为不可’,此岂科学的精神所许乎。”[13](356)“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故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我们认定‘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故我们主张若要做一种活文学,必须要用白话来做文学的工具。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我们认定白话实在有文学的可能,实在是新文学的唯一利器。”[13](360)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初期第一部白话诗集,尽管这些诗多是“刷洗过的旧诗”,明显遗留着旧诗的痕迹,但它毕竟起到了鼓舞其他文人尝试创作新诗的作用,给人“放胆创造的勇气”。

以上事例表明,无论是在文学批评还是文学创作活动中,胡适都大力主张用白话写诗作文、反对用文言写诗作文。而胡适之所以倡导白话写作,反对文言写作,一方面固然如胡适自己所讲的,白话比文言更能“自然的、活泼泼的表现人生”,[15](155)但笔者认为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胡适的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是因为,文言与白话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的体现。在《寄陈独秀》一文中,胡适表示,他对于陈独秀所主张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均极赞同,[16](29)而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其目的在于开启民智、改造“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革新政治[17](22)。这说明,胡适倡导白话的言说方式,其目的也在于开启民智、改造国民性、革新政治。西方有位哲人说:“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说明语言与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姜义华在《胡适学术文集总序》一文中说:“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人运思与构思的工具,……因此,鼓吹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实际上是在召唤士人们从远离经验世界转向接近经验世界,从旧的思想方式转向新的思想方式。”[18](12)另外,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普遍展开,也就是讲蕴含在这一运动里的‘非古’意识普遍的散播开。而‘非古’即所以为‘现代化’开路。所以,白话文运动也就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路先锋。”[19](333334)胡适倡导白话新文学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改造国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

二、批判假文学,倡导真文学

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不仅表现在他批判摹仿古人、不能表情达意的死文学,倡导随时而变、善于表情达意的活文学;而且也表现在他批判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假文学,倡导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胡适对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假文学的批判,对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倡导,突出地表现在对“团圆迷信”的批判。在《文学进化与戏剧改良》一文中,胡适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结局。……这便是中国人的“团圆迷信”的绝妙代表。……这种“团圆”的小说戏剧,根本说来,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20](146147)在胡适看来,要想医治我国这种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文学,就必须学习、借鉴西洋的文学。因为西洋文学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有极深密的悲剧观念,所以西洋文学思力深沉,意味深长,感人最烈,发人猛省,而这是中国文学所缺乏的。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现象不仅是中国小说、戏剧中的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一点病也没有!”[21](26)正是因为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说谎作伪、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的思想,所以中国文学中也会充满了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假文学。胡适的真文学思想,最早见于1915年2月11日的日记所载其友张子高对胡适的诗的评语,“足下‘叶香清不厌’之句,非置身林壑,而又能体验物趣者,决不能道出。诗贵有真,而真必由于体验”。[22](66)而胡适本人对这一评语颇为欣赏,这说明胡适很早就有了文学应该写真情实感的观念。在1916年4月17日的“日记”中,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三大病,即“无病呻吟”“摹仿古人”“言之无物”。

胡适认为,古人已经作古,吾辈正须求新。这是胡适批判假文学思想的发展阶段。1918年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消灭“假文学”和“死文学”。而要消灭“假文学”和“死文学”,就必须要创造有真价值、真生气、可以算作是文学的新文学来代替它们的位置。有了这种“真文学”和“活文学”,那些“假文学”和“死文学”自然就会消灭。胡适所批判过的假文学,除了在《文学进化与戏剧改良》一文中所提及的如《后石头记》《石头圆梦》《南桃花扇》《渔樵记》《烂柯山》《青衫泪》《说岳传》等,还有其他一些影响较大的小说,如《儿女英雄传》。[12](1093)作者文铁仙“不但不肯写他家所以败落的原因,还要用全力描写一个理想的圆满的家庭。……文铁仙写的是他的家庭的反面”。[12](1086)“一部《聊斋志异》里,说鬼谈狐,说仙谈佛,无非是要证明业报为实有,佛力为无边而已。”[24](1181)而《三国演义》,“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他们极力描写诸葛亮,……诸葛亮竟成一个祭风祭星,神机妙算的道士。他们又想写刘备的仁义,然而他们只能写一个庸懦无能的刘备。他们又想写一个神武的关羽,然而关羽竟成一个骄傲无谋的武夫”。[7](960)对于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胡适则予以了赞美。在《国语文学史》一书中,胡适通过对白话文学史的详细考证,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民间的白话文学是“那无数的小百姓的喜怒悲欢……还有那痴男怨女的欢肠热泪,征夫弃妇的生离死别,刀兵苛政的痛苦煎熬”的真实体现[25](2223),所以在二千年的文学史上,“能有一点生气,有一点人情味,全靠那无数的小百姓和那无数小百姓的代表平民文学在那里打底子”。[25](23)此外,在《谈谈<诗经>》一文中,胡适也表达了他倡导真文学的思想,“诗是人的性情的自然表现,心有所感,要怎样写,就怎样写,所谓‘诗言志’是也”。[26](453)正因为《诗经》不说谎、不作伪,要怎样写就怎样写,所以它成了“世界上最古的有价值的”文学。胡适还详细考证、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小说,揭示它们作为真文学的价值。如《水浒传》,胡适认为:“水浒的故事乃是四百年来老百姓与文人发挥一肚皮宿怨的地方。……明朝中叶的人——所谓施耐庵——借他发挥宿怨,故削去招安以后的事,做成一部纯粹反抗政府的书。”

又如《红楼梦》,胡适这样评价它作为真文学的价值:《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27](802)胡适说《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是想赞美这部作品“老老实实的描写”,不说谎,不作伪,思力深沉,“写林黛玉与贾宝玉一个死了,一个出家做和尚去了,这种不满意的结果方才使人伤心感叹,使人觉悟家庭专制的罪恶,是人对于人生和家族社会问题发生一种反省”。[20](147)基于对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的倡导,胡适对于高鹗补写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给予了称赞:高鹗补的四十回,……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了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他这部悲剧的补本,……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梦》,居然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27](810)又如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因为这部作品对妇女问题富有人文关怀精神,所以胡适作了高度的评价,“三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曾大胆的提出妇女问题的各个方面来作公平的讨论。……李汝珍,费了十几年的精力来提出这个极重大的问题。……他的女儿国一大段,将来一定要成为世界女权史上的一篇永永不朽的大文;……将来一定要在中国女权史上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28](1031)又如《儒林外史》,胡适认为这部书是不朽的,因为作者吴敬梓“见识高超”;“提倡一种新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知道‘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文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了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辣手段了”。[29](633634)又如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的一些尽管没有多少美感价值的谴责小说,胡适也肯定了它们作为真文学的史料价值:“谴责小说虽有浅薄、显露、溢恶这种短处,然而他们确能表示当日社会的反省的态度,责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社会改革的先声。……在这样一个‘讳疾而忌医’的时代,我们回头看那班敢于指斥中国社会的罪恶的谴责小说家,真不能不脱下帽子来向他们表示十分敬意了。”[30](11291130)胡适的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中,也表现在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剧本,都是他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说谎、不作伪、不作无病之呻吟,而且表达了他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向往。胡适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活动中,不仅批判摹仿古人、不能表情达意的死文学,倡导随时而变、善于表情达意的活文学;而且也批判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假文学,倡导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这正是胡适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

三、胡适人文关怀精神的形成

人文关怀范文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开始变得具有责任感,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坚持如实报道的原则,并且开始关注一些弱势群体。可以说新闻媒体的作用不仅是向大众传递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也起着调节人们心态的作用。换句话说,新闻媒体只有做到对人们的人文关怀,才能是合格的新闻媒体。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新闻比较重视人们内心的感受,同时新闻的内容大部分是揭示人们的生活现状,对一些弱势群体比较关注的。例如,一些新闻定期会有一些关于残疾人的报道。新闻媒体这样的宣传方式,不仅可以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一部分的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当新闻媒体开始重视人文关怀后,新闻不再是简单的时事消息,而是一个具有灵魂的媒体,可以让人们在这个媒体中感受到真善美。这样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才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一)帮助新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很多新闻人在新闻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说新闻工作是可以净化新闻人心灵的工作。新闻人在把人们的一些故事写成新闻时,不仅仅是把简单的故事转化成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是新闻人与社会人的心灵交融的过程。一个新闻人只有学会站在受众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稿。新闻人在工作中,在一次次和受众的心灵的碰撞中,在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新闻人可以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如果新闻媒体为了博受众的眼球,总是一些虚假的新闻内容,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而当新闻媒体学会关注人文关怀后,才能真正增加受众对新闻的信任,从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新闻媒体之所以可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当新闻媒体重视人文关怀时,新闻媒体在人们心中会是一个比较负责的媒体,人们对新闻媒体会更加依赖与信任。

三、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转变观念。在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最明显的体现是转变观念。对近几年新闻界的一些新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新闻界是比较重视人文关怀的。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对平民百姓的生活是比较关注的。新闻的传播内容也以朴实的劳动人民和一些时下的热点问题为主。同时,新闻媒体在注重传播内容的朴实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视传播方法的。新闻媒体在传播中使用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运用一些朴实的语言,这样的方式可以方便人们阅读新闻。(二)定位准确。以前新闻媒体的定位是缺乏准确性的,所以一些新闻媒体难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阅读需求。当前的新闻媒体在进行了人文关怀后,改变了原来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并且,随着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的定位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这种定位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为新闻媒体可以准确分析受众目标对新闻的需求,也能准确把握新闻的风格。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的多样化。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在发展中定位的准确性让更多的受众看到了有价值的新闻,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三)改变表现方式。当我们浏览一些时事新闻时,发现一个问题是新闻的大体构成是画面加配音。这样一成不变的新闻模式使人们感觉新闻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比较迷恋新鲜的事物,所以如果每天面对的是一些枯燥的画面加文字,会对新闻失去兴趣。长此以往,如果新闻的形式一直是单调的,是很难调动一些年轻人的阅读兴趣的。所以,新闻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满足人们阅读新闻的需求。当新闻媒体开始重视人文关怀后,新闻媒体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新闻的表现手法不再是死板的,而是比较灵活的。受众在浏览新闻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和新闻进行互动。例如,受众在看完新闻后,可以把对新闻的一些观点写下来。可以说,这样的新闻媒体是比较人性化的。人们不仅是新闻的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在浏览新闻后,提出自己的宝贵观点。

四、结语

人文关怀对受众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新闻媒体只有做好对人们的人文关怀,才能成为受众可以依赖的新闻媒体。因此,新闻媒体在给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的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做真正懂人们内心世界的新闻媒体。

作者:李丹 单位: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社

参考文献:

[1]盛晓君.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对策浅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2:9.

人文关怀范文篇4

[关键词]宪法;人性关怀;价值;元点

一直以来,普通民众将法律看做是一个严肃不敢轻易触碰的硬盒子,把法律本身当做正义的化身,因此法律成为了一个顶礼膜拜的象征性物品而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法律不再是“以人的生活”为终极关怀,相反,人成为了法律的附庸。本书中,作者用他的思维为我们诠释了宪法的人性关怀,阐述了在宪法中蕴涵的“人本主义”思想,并提出宪法哲学的一个基本论题,即应设立怎样的制度环境,人类才可以享受到真正优良的生活。

笔者之见,此问题不仅贯穿书本身,也是法律的根本意义之所在,现仅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笔者的看法。

1宪法定义

作者开篇便用精辟的语言定义了宪法,所谓的宪法“是使政府服从规则控制的事业。它存在与政府的组织结构之中,存在与政府的行动之中,存在与人的生活世界。”认真解读可以发现,此句将宪法的目的与存在解释得非常清楚,并阐明了宪法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事业。这个论断从本质上定义了宪法有着人文关怀。其来源于人的生活并以其为宗旨,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并作为经验的存在,可以说它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从基本原则上讲,宪法应该是要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的。法与人的结合是法律恒久不变的追求。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表明人权原则被宪法承认和保护,正因为它注意到了宪法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基础,所以说中国的宪法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正如伯尔曼所说:“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因此,宪法是人、政府、国家在互动中产生的,是政府服从规则的一种事业。由此看来,我们便能够发现人性关怀是存在于宪法之中的,是宪法不能够摒弃的一种精神,是宪法的内核,是宪法之所以成为宪法和需要宪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同建房,我们需要动机,也需要图纸,而宪法的人性关怀就是在法律大厦里的那个动机,那张图纸从整体上勾画了宪法。所以,它是我们必须坚持,必须了解的重要的东西。

2宪法历史

宪法先于政府而产生,是公民的决议。法律发展的中心应该是社会本身,不是国家,所以要寻找法律,需从社会中寻找。因此,研究宪法历史实际上就是研究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也必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人性关怀在宪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氏族社会,群居生活,血液纽带,使得当发生冲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把一切都调整好了”。而这种习俗在当时就相当于是调整人的行为的准则,即相当于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可将其看做是宪法的萌芽。

随着社会发展,城邦出现,宪法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宪法开始有明确的条文,也作为保全政府权威最为重要的一项。就在那时,宪法这个名词开始真正的出现。城邦时期,宪法开始有了系统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宪法主要用于“培养公民的言行,使他们在其中生活”而这类言行最为重要的是“公民必须遵守一邦所规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做(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哲学家已经开始重视宪法中的人性关怀,认识到宪法是为维护,而不是制约和限制。

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本思想,在近代意义的宪法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可以说,宪法的人性关怀是近代意义上的宪法诞生的思想源泉,是宪法和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伦理基础。

综上,从远古时期到现在,宪法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性关怀的发展,人性关怀在历史上是存在于宪法发展的始终的,我们不能否认,只能加以重视。

3宪法价值

宪法的价值,就是宪法的作用,即在宪法调整对象中去研究宪法的意义。从宪法的价值中寻找宪法的人性关怀势必要从宪法的调整对象开始研究。

引言部分提到“在哲学层面上,宪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宪法、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论说“由人、社会、政府、权、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网络及其共同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和时间便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谓的国家。所谓国家关系,即上述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人—政府—国家之间的关系居于核心地位。”宪法从其调整对象上将三者的权利做出了一定量的划分,使得人民有其自由去追求幸福。将人放于首位说明,宪法是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的价值。

现在的民主制度,事实上也是为保障人权。宪法对社会权利、政府权利做出明确划分,使其达到“制衡”的状态。由公民权利、社会权利向国家权力(StatePower)的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条件便是公民集合为人民,权利集合为主权。因为,以人为基础是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所含有的,因此国家权力也需以其为基础。至于社会权利,人的交往需要和归属需要,必然导致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可以说,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实质上就是人性——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因此,从宪法的价值而言,宪法也是有着深深的人性关怀的。

4宪法元点

人文关怀范文篇5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启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小学语文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主要载体,它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体会课本中的思想内容,起到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1.陶冶高尚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形式受到了网络时代的冲击,许多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一些网络的糟粕文化,没有深入的内涵与价值观根植于心中。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精神滋养的沃野,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要发扬课本内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课本中摘选的美文以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滋养着学生的心理。这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受到高尚的情操陶冶,提升了其审美的品位。[1]

2.体现独特精神,促进个性发展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浮于课文表面中鸡毛蒜皮的部分,无法让学生领悟课本中的独特精神,致使学生个性平庸化,成为应试教育下的失败产物。而语文课本是文化大家思想、古今中外名人个性体现的集聚地,学生可在课文学习中领悟到伟大人物的优秀、独特个性。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中,感受课本中的精神内涵,逐渐完善自身的个性,促成人格的成熟。

传递语文课本中人文关怀的方式

1.根植于语文教材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处处体现着中华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课文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富着学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道路。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可以先预先让学生查阅文章背景、作者生平等资料,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剖析优美的词句意义,具体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汲取着其中的精神文化,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使爱国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2]

2.避免理性的逻辑讲解,以艺术的角度把握课本内涵

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许多教师以纯粹理性的讲解来分析课文内容,完全抹杀了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忽视了学生对于课本的灵性思考,而一旦教师长期以枯燥的说教代替人文讲解,学生便容易丧失对语文课本,甚至是语文这门科目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萎缩、退化,无法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放映与课本相联系的图片或视频,将学生带入课本中美好的情境,引发与学生心灵世界的碰撞。教师也可以通过激情澎湃、满怀深情的讲课,与富含诗意的语言,展开课本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打动学生内心世界,领悟思想情感,深深地体味到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关怀。

3.将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接轨

人文关怀范文篇6

首先,注重和体现人文关怀,更加确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综合教育、引导、沟通、协调等方式,运用组合手段,不断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挖掘人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动力,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促进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不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变化,而且更加坚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特定的对象来开展工作,更加肯定了工作对象的重要性。这样,进一步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原则,更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求真务实。

其次,注重和体现人文关怀,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

在过去,一提起思想政治工作,人们很容易想到是那种大灌输、大教育为主,以关心生活为辅的传统工作模式。这样的工作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的地位不是等同的。确切的说,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政策信息传递,实效性不强。甚至,会因为某些措施和方法的不得当,造成工作对象的逆反心理,无法实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改变了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单向的说教,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良性互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变为双向的信息传递,变成双方共同来承担和完成的工作,无疑是一个创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加强和改进。这样的良性互动,是科学合理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体现着人文关怀的良性互动,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双方开诚布公,相互融合更为紧密,关系很和谐,不但使得政策信息容易被工作对象所接受,也可以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及时把握工作对象的心理预期和实际需要,来相应地调整与改善工作内容和方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让工作对象乐于接受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这样的体系和模式,能更好地做到“三贴近”,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注重和体现人文关怀,为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的细化,更有针对性。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分析研究他们的特点,深入全面把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来。要结合行业特点,总揽全局,分层次、分类别,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工作,注意把握细节,力争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人文关怀范文篇7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人文关怀

医院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医院在实践这一职责过程中,医务人员是最为根本的保障。医院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具有人才相对集中、人员专业化强等特点,医务人员的职业角色也具有职业专长、职业责任、职业忠诚和职业规划等特征,这些都凸显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开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坚持一般的管理原则外,也要重新审视医院组织和医务人员的职务角色定位。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的价值,也就是提倡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部门,履行其部门职能时应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从人文关怀的理念出发。

2人文关怀与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制定

制定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计划也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目的,利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医院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做出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要使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人文关怀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例如通过分析医务人员对各科室人力资源的配置和需求的意见和想法,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估,根据医院的发展计划和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引进、配置培训、培养发掘等办法和措施[21。

3人文关怀与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制度

为适应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医院应面向社会招聘医务人员,特别是通过引进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这对于促进医院学术科研和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务人员招聘中也应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医院可以通过充分展现优良的医院文化,在人才的招聘管理工作中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招聘各类和各层次的人才。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思想态度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影响着医院的总体业绩和发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养制度,这也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例如在进行医学继续教育时,要考虑医务人员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对年轻的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派送到其他医院等单位进修学习,根据不同医务人员的专业特性组织和落实科研项目和科研基金,不断提升广大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和职称晋级能力,以上措施有利于医院建立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4人文关怀和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人文关怀范文篇8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工作方法,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手段,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倡导的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人的方法,常常是通过教育者的理性分析、言传身教,道德灌输等方法,通过“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形式,让被教育者在思想、认识、观点、立场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启迪被教育者心智的目的。

今天,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这些变化,无形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换言之,也即无形地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在人们价值取向出现变异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被教育者转变观念:在人们善恶标准出现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要创新,这毋庸置疑是党建工作者们共同的愿望。但,究竟该如何创新,该如何与时俱进,党建工作者们在探索,在尝试。今天,总书记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名词,这无疑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方向。

据一些专家解读说这两个新名词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

人民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发展的有生力量。关注民生,也即为关注了党的千秋大业,关注了民情,也即为关注了党的执政地位。

由总书记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字眼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民生、民情、民本成为共产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改善与百姓的关系成了共产党的首要工作;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成为共产党的工作目标。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

人文关怀范文篇9

一、深刻认识人文关怀与心理

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一体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随着时展,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道德水准、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职工的精神需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精神困惑和心理问题,实现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延伸和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最大成效。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一体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对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职工本身真正的关心,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职工共享成果”的目标,离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一体化,是建设和谐企业的迫切需要。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只有职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应对市场经济和深化改革给职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职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可以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

二、深入把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体系

(一)建立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愿景紧密相联。总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实现企业与职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实现职工心理和谐,身心健康,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实现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职工收入不断增长,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三是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在经济上和道义上给予关怀,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更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二)把握一体化的思路内容

以实现工作目标为价值导向,把握工作思路和内容,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一是注重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的结合;二是注重企业需要与尊重个性的结合;三是注重解决职工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四是注重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的结合;五是注重心理测量评估与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的结合,增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针对性。

(三)构建一体化的疏导模式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有以下四种操作模式。一是坚持“心理测量——心理素质提升——心理疏导调节——人文关怀”的常规操作模式,实行PDCA循环;二是突发事件、重要事件的临时操作模式;三是职工自我疏导的日常操作模式;四是对重点人群的疏导关怀操作模式。

(四)完善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负责,各级管理人员、政工人员为骨干,相互合作,各有侧重的运行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加强心理疏导阵地建设,集心理测量、咨询、调节、疏导、培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为职工提供专业的疏导关怀服务;建立完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指标考评体系;基层单位要成立心理志愿者队伍,设立心理咨询站、心理咨询热线、网上QQ群等,开通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绿色通道。

三、深化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选择实施“EAP”计划(职工帮助计划),是做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载体。概括起来,可从六个方面推进“EAP”计划的实施:——实施“品格培育计划”。通过品格培训、拓展训练和体验活动,提升全员品格素养;开展“品格我践行”活动;采取体验方式,感受环境氛围,提升自我认知。莱钢多年开展的“感动莱钢”人物评选和事迹宣传活动,使职工从心灵深处感受榜样的力量,产生了好效果。——实施“疏导关怀计划”。根据引起职工心理障碍的原因、程度,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干预三个层次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工作。实施分类疏导与管理,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档案,编发《职工自我调节手册》,做到自我调节与组织关怀疏导相结合,引导职工调整认知,转化自身行为。——实施“健康关爱计划”。开展“健康新理念”学习实践活动,做好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针对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关爱行动”,减少职工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开展“亲情关爱”活动,发挥家庭在一体化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实施“营地训练计划”。建立“训练营”,发挥各类人才在训练中的智慧与特长。通过举办健康体验营、快乐体验营、亲情体验营等,调适心理,更新观念。做好跟踪分析与成果交流共享,促进职工健康心态的形成。事业部举办“阳光心态”营地训练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实施“成功心理素质训练计划”。根据职工心理测量状况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对自我认知、人格魅力、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进行训练。事业部围绕着人生成功心理素质11个课题,自主开发教材,自主授课,突出心理体验,举办36期训练班,赢得了职工一致好评。——实施“员工幸福成长计划”。帮助职工树立科学幸福观,开展“幸福认知”、“幸福感悟”活动;帮助职工建立幸福愿景,开展“幸福设计”、“幸福分享”活动;帮助职工开展“幸福体验”活动,交流共享幸福体验;开展“幸福测量”活动,评估分析,推进工作,促进职工与企业共赢发展。

四、深度推进人文关怀与心理

人文关怀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育

2005年2月《中国教育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关于北京一名中考生的故事》。文章记述了北京的一名中学生,因为老师的歧视和体罚,致使这名学生丧失了信心,被老师宣判了“死刑”——老师向家长宣布这个学生考学的概率是“0”。最后,家长无奈地将孩子领回了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孩子竟然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

这个孩子平时天性顽皮好动,经常惹老师生气,学习成绩一般。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坏学生。因他的调皮,使得老师越发看不上他,经常冷言冷语地挖苦讥讽他,经常罚他站墙角,有时还逐出课堂。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这个调皮的学生在班里无地自容,老师对这个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这个学生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家长找这位老师谈过多次,但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家长对儿子说:“孩子,咱不在学校读书了,咱们回家!”这时距离中考仅剩3个月的时间。

在家里,父亲对儿子说:“你必须认真反思一下过去,失败在哪里?找准定位,我们不能考重点高中了,就是考上一所普通高中,你仍然是爸爸的骄傲!但是,你就这一次机会了,爸爸决不希望你去复读。希望你牢牢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要有自信,爸爸相信你!”

父亲为了儿子放弃了工作,帮助儿子树立自信,指导儿子复习功课。最后,儿子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

这位父亲是伟大的!堪称是家长的楷模,他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可是,他的成功也是对教育对教师最大的讽刺。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坏孩子的成功来自于家长,而不是我们作为专职育人者的教师。相比之下,我们是何等渺小!

几十年来,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那样的熟悉,同时又是那么的陌生!直到今天,还有多少人仍然不能真正认识它,读懂它!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是教育的对象必须得到尊重,背离了它,教育就要走向极端!开展“主体性教育”,我们搞了多年,同时我们也跟着喊了多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的对象——我们教师的合作伙伴几乎就看作了“敌人”!横眉冷目、冷言讥讽、挖苦漫骂、甚至体罚,使本来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趣和天真,再看不见孩子灿烂的笑脸;听不见孩子欢快的歌声;运动场上少见了孩子蹦跳的身影。教育的挤压、教师的挤压、家长的挤压使孩子过早的成人化,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悲哀!祈求教师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孩子强烈的渴望。孩子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求,在心里强烈地呐喊——希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关怀!

现在的教育因为缺少了“人文关怀”所以导致对孩子过分的成人化的管束,教师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标准的框子:女孩子要沉稳庄重,男孩子要老实听话,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的出格行为。我们有的学校管理是很严格的,在楼道里不许说话,走路时不许牵手等等,这些似乎无可非议。但是,孩子一旦克制不住了,说了话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是罚分,罚站,罚款还是训斥打骂?这些都不应该。学生是孩子,不是军人,更不是犯人。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过分规矩,那么我们的教育简直就是“画地为牢”了。我们的孩子简直就成了一个个“小犯人”!何谈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很难想向这样的孩子除了会考试以外,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和反思!

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是缺欠的。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诸多弊端,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埋下隐患。在教育学生时,我们的教师发威、发怒时,所暴露出的严重阴暗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导致孩子出现抑郁、恐惧、胆怯等心理问题,直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自轻自贱,对他人生命的随意戕害等等。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育”本身,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本应该是善意的教育变成了恶意的惩罚。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失去“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其实“人文关怀”已经构成了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渴望每天都能看到老师灿烂的笑脸,听到老师悦耳的笑声,得到老师善意的提醒,获得老师真诚的关怀。

学会“人文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获得了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