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13 04:48:00

语文教材研究论文

一、教材的变动情况

国家教委对1986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于1990年初作了调整,1990年6月出了修订本。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根据修订大纲,教材作了相应调整,情况如下:

甲:基本课文,初中由110篇减为100篇,高中由80篇减为70篇,共计篇数是由原来的190篇减为170篇。

乙:课文类型变动情况见下表:

表一课文类型变动情况表

(附图{图})

这个变动体现着降低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而降低要求、减轻学生负担主要体现在文言文上,因为文言文是删掉了五个单元20篇课文(即由原来的16个单元66篇课文,变为现在11个单元46篇课文,原先比较系统的古汉语知识点,绝大部分已经删掉,只剩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诵读要领,常见文言虚词和实词,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点,词类活用,断句,翻译和古文化常识(对人称谓,纪年纪月法、地名、官名、科举名)。这给我们省了很多事。修订大纲是“今后一个时期教学,评估教学质量、编写与修订教材的依据,也是实行新的考试改革办法之前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中学会考命题的依据”。语文考试(包括毕业考、会考和升学考)更应严格以大纲为依据,要根据教学要求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考试命题涉及课文部分不能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课文。高考命题为了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选一些课本以外的浅易文言文,但较难的词句必须加注,这是很关重要的降低要求和减轻负担。

原来的1986年大纲要求高中生要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修订大纲对此也降低了要求,修改为要求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由“比较复杂”降为“一般”。

对现代文的阅读,丝毫没有降低要求,这表现在现代文课文的调整,只在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的范围内调整,没有任何一篇被赶出课本。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得出结论:根据修订大纲调整的教材,降低要求,减轻学生负担,主要体现在文言文上;再是规定毕业考,会考和升学考命题涉及课文部分不得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课文,其次是写作上。现代文的阅读,没有降低要求,而是要加强。

二、教材的结构特点

关于教材的结构特点,我们按照下表认识:

[1]基本课文和非基本课文的关系┐

[2]单元知识和课文的关系│单元平面(横向)

[3]基础知识和练习题的关系│

[4]保底不封顶的特点┘

[5]各年级的螺旋式深化}年级立面(纵向)

1、基本课文和非基本课文的关系:即讲读课和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的关系。这是例子和实际应用的关系。讲读课是例子,通过研究这些例子来掌握知识和方法,自读课则是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自学运用中培养出能力,能力是大纲要求的重点之一。从这个角度说,高考对非基本课文是在间接考,即从能力方面去考。因此,我们不能以“高考命题涉及课文部分不得超出大纲规定的基本课文”为理由而只管基本课文,不管其它。如果那样,就等于取消了指导学生自学的机会,他们将会缺乏自学的习惯和兴趣,甚至会没有自学能力,没有独立钻研的能力,达不到大纲的要求。我们都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基本课文就是“一”,非基本课文就是“三”。这70篇基本课文包括了各类体载,也包手了古今中外,足以成为各类例子。我们要管好这个“一”,引导他们去反“三”,让他们在我们的引导下,去亲自实践练出终身受益的本领。要这样,我们就得要按照计划去完成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个任务是个大损失。我们不要给学生包打知识天下,而要教他们去打知识天下

2、单元知识和课文的关系。单元知识着重介绍重要的教学要点,有关的单元知识联系起来,就成为统率这类课文的纲。编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教学要点或是这个纲,还特地编有单元知识训练题。这样,这个单元知识,一头联系着已学过的课文,一头联系着后面的训练题纲举而旧目新目均张。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单元知识不是课文而忽视它。会考标准要求学生自学单元知识,目的是叫学生自己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之系统化而不是吃老师嚼过的馍。

3、基础知识和练习题的关系。语文基础知识相当于数理化中的公式、定理、定律、法则,它是理性的东西。练习题是叫学会应用这些知识的。会不会做题,就是会不会运用。它是实践性的活动。按理说,知识掌握得好了,做题应该是没有问题。做题情况往往能看出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做题是检查掌握知识的方法。实际上,知识很少一学就会,是要反复做题反复实践才掌握得牢固的。因此,做题也很重要。我们所要注意的是:防止只管做题,不管知识。要以掌握知识,特别是掌握知识中的规律为中心,以做题为手段,达到培养运用语文能力的目的。

4、保底不封顶的特点。170篇课文,70篇是基本课文,是例子,毕业考、会考、升学考命题要涉课文部分只涉及它,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它,这就是底。会考标准是这个底的具体化,是根据贵州的具体情况确定的。其他100篇中,8篇为讲读课文,92篇为自读课文,这92篇中,26篇为课内自读课文,课时上给以保证,其余66篇让学生到课外自学。自学到什么程度,没有个极限,所以说“不封顶”这样“底”和“顶”之间有充分的活动余地,也就是大有因材施教的余地。我们要保好底,面向大多数,争取大面积提高。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对高材生的因材施教,让他们吃不饱而厌学,我们既要保底,又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他充分的用武之地。

这样的因材施教,对高考也有好处,高考命题虽然不涉及那100篇课文的内容,但那只是不直接考到而是要间接考到的,因为要考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要在自己这92篇课文中去培养。所以不引导学生去自学这些课文,对高考是直接有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工作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5、各年级的螺旋式深化。关于各年级的螺旋式深化问题,我们将这70篇基本课文依体裁归类,按册次顺序列出。并附上它的单元知识,就可以看出基本的深化轮廓。下面统计表左边部分为篇目,“1、2、3……”为体裁篇目顺序,“〈一〉、〈二〉……”为册次顺序。右边部分为相应的单元知识要点,每个要点后边的括号内注明册次和页码。

表二各类文体及其知识要点统计表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这样三个年级、六册课本六个层次。知识要点包含阅读和写作在内。这样我们有八类体裁,构成八个系统,再加上阅读和写作两个系统共十个系统,对这十个系统所组成的语文结构可以用图表表示如下:

表三各类文体及读写能力一览表

(附图{图})

这样,我们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观察教材,对教材的立体结构就有3个初步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按照各个系统去分析它的螺旋式深化的结构,就可以成为我们组织教学和复习,特别是组织复习的科学依据,也可以作为我们命题的依据。关于教学和复习,我另有专文去说,下面就考试问题说一下。

三、教学内容、复习内容和考试内容的关系

如果用A、B、C分别代替这三者,那么它们的关系是:

A〉B〉C

教学内容所构成的是知识的立体结构,学生要从中不断地看到点,看到线,看到面,看到体,而且要从中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由于教材是多功能的,学生都会得到多方面的收益,特别是熏陶思想和陶冶情操方面。复习内容仍是个立体结构,只不过是重在抓要点,难点,使之系统化,做到纲举目张,而不是面面俱到罢了。如果说在授课阶段的教学强调举一反三,那么在复习阶段要特别注意举三反一、好好把握住那宝贵的“一”。说它小于教学内容,就是从这这个角度说的。考试内容则是这个立体结构的横截面。一张卷子,就像是对这个立体一刀下去,看看考生对这个立体中的各个系统、各个部分掌握的情况如何。考试或做题不能代替复习,更不能代替教学,其原因就在此。

扎扎实实的教学,实实在在的复习,功夫过得硬,是不怕考试的。

四、语文的多功能性

由于语文是以文章为教材,它具有多功能性,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工具课。多功能是语文本身的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教学,以完成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钱梦龙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达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三种境界,就是根据语文的多功能性这个特点提出来的,很有见地。

这套教材是训练型的,而不是一般的文选型。训练型的目的在于练出能力,切不可限于以读懂课文为目的。这是这套教材多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心中有个明晰的这套教材的立体系统,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随之系统化,系列化,去把握那举一反三中的“一”,境界就将大不一样,这套教材的功能也将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都匀一中

审稿:邓训shì@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讠加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