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文化坐标窥探

时间:2022-11-05 10:28:26

语文教材文化坐标窥探

[摘要]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因而,教师更需要重视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尽可能地拓展解读视野,提升解读高度。窥探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实施的具体策略:借助比较拓展,建构文化主题;引导还原整合,丰富文化情感;践行生本理念,渗透儿童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化坐标;比较拓展;还原整合;生本理念

相对而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更要挖掘文化因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高度。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材的解读,架设起文化的坐标呢?

一、借助比较拓展,建构文化主题

一是结合原著比较。苏教版教材节选了很多名著内容。比如《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但在编选过程中,其表达方式与原著多少有点变化。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也许他们并没有什么感悟。但是通过链接原著文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从中感受到叙述语言,乃至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教学,不仅便于学生与编者进行对话,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继而将阅读延伸到课外。二是结合主题比较。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对此,教师可以整合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解读。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中描写柳树的句子,可以结合《柳树的平凡》这篇散文进行比较,作为学生学习理解时的有益补充。与此同时,还可以出示一些关于柳树的诗词名句,如补充“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名句,在营造同一主题文化空间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三是结合主体比较。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拓展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有利于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比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拓展《寄小读者》这篇文章。通过比较阅读,引领学生从中体验冰心那一颗率真的童心,继而从中了解冰心作品中蕴藏的两大主题,即“童心”与“母爱”,为课文的深度解读奠定基础。

二、引导还原整合,丰富文化情感

一是创设文化情境。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的课文,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由于时间跨度以及语言表达的差异,学生往往印象不深。但是,如果创设文化情境,引领学生跨越时间去感悟、体验,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借助黄鹤楼的画面与轻音乐,再通过言语描述,把学生带入黄鹤楼中,感知那种送别场景,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积淀。二是借助音像还原。苏教版教材中不少历史人物故事被拍摄成了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相关视频的呈现,引领学生与文字对照,推促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秦兵马俑》这一课,教师可以呈现相关的专题片,让学生将视频与文本内容进行对照理解,让静态的文本信息变得厚重鲜活,使学生在纵深的历史里获得高品位的文化支撑。三是多方资料整合。针对《孔子游春》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多方资料拓展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儒家文化中。比如,可以补充《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也可以补充孔子的故事,甚至是别人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孔子,了解儒家文化。

三、践行生本理念,渗透儿童文化

一是关注生本学习。小学生生性活泼,因而在设计学习方式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尽可能采取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式,推促他们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针对《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呈现维也纳的相关美景,带领学生欣赏相关的交响乐,甚至是中国民族乐团在维也纳歌剧院演出的视频。在学生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不仅有效践行了生本理念,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二是关注生本设计。如“三”这个数字在中国数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很多故事都与“三”有关,如《三顾茅庐》等。具体教学中,教师从活跃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研讨,让他们思考:同样是“三”,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具体还有哪些故事?同样,针对回答,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三种选择:向小组求助,现场求助,自己回答。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展开教学,不仅打破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三是关注生本理念。当前,不少课堂中都有随文练笔环节,但是大多只是练笔,没有关注到生本理念。对此教师可以转变思维,采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延伸与拓展。比如,针对《“番茄太阳”》这一课,教师可以在结束时,引导学生先画一画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说一说,或者编一编小诗,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随文练笔的方式,还能让课堂洋溢着生本思想。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提升课堂文化品位,才能在推促课堂走向精彩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

作者: 陈玉香 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