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绘画造型语言艺术特征

时间:2022-05-23 09:36:04

装饰绘画造型语言艺术特征

【摘要】装饰绘画是具有装饰特征的绘画的统称,与一般写实绘画相比,其更偏重于装饰性。装饰绘画的造型语言是创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呈现媒介,具有异于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特征。文章从秩序性、创造性和音乐性三个方面,论述装饰绘画的造型语言魅力。

【关键词】装饰绘画;造型;秩序性;创造性;音乐性

装饰绘画从其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讲,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创作者通过主观思想进行再创造的绘画艺术。装饰绘画的造型语言可以看做创作者表达情感的输出工具,是艺术交流的媒介,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装饰绘画造型语言的秩序性

装饰绘画的造型语言具有秩序性。所谓秩序性,即有条理、有组织的状态。在装饰绘画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条理和规律,创作者通过秩序性展现艺术情感,通过特定的规律设计、组织、建构画面,艺术家对于画面的组织和安排直接体现了秩序的重要性。反之,人们在欣赏一幅装饰绘画作品时,赏析的过程也是对秩序性的一种反馈。人类的视觉习惯促使其对秩序感的追求,当人在观察事物时,会自动总结归纳有规律的东西,或者发现规律、寻找规律。人们会将几个连续的点连贯看成具有方向性的线,或将看到的事物与自己的认知进行自然的联想,这都是人不自觉的反应。装饰绘画艺术正是利用这种人类本能,在组织构建画面的同时,于其中设计并体现秩序美,使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产生情感共鸣。创作者将情感与客观事物在形式上营造出一种规律性的组合,这些规律包括重复、渐变、对称、变化与统一等,装饰绘画造型语言的秩序性就是通过这些规律来展现的。重复是指以某个形象为基础单位,进行有规律的、连续的、反复的再现。同一形象的多次出现,不仅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强调性的深刻印象,还能使整体画面更加和谐、舒适。装饰图案大多是使用重复构成的,如中国敦煌壁画的边饰图案、印度的火腿纹、波斯的地毯装饰等。重复的造型手法也常常被用于现代设计中,如装饰壁纸图案、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等,设计师以此构建和谐之美。渐变是指从一个基本形开始,进行有序的逐渐变化,由一个颜色或图形按照一定规律逐步地变化成另一个颜色或图形,渐变的元素可以是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渐变可以说是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现象,例如生命的成长过程、物体由近至远的透视变化等,这些大自然中的渐变现象展现出具有秩序性的形式美感。艺术家保罗•克利的《红色赋格》就是典型的使用渐变手法的作品,画面的形状从模糊变成清晰、由灰色逐渐变成高明度的红色,仿佛记录了时光的流逝,体现出作者对人类视觉信息的探索和对生活的感悟。对称是指以一点或线为基准,复制相对的同等图像,达到一种平衡的视觉效果。对称的表现形式会给人带来稳定、庄重、平静的感受,如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多使用对称式的构图,体现人们对和谐、安定生活的美好向往。变化与统一强调对比关系,这种表现形式既要主题鲜明又要丰富饱满,特征突出而又不失细节。在一幅作品中若只求变化则会失去整体性,容易使画面破碎和凌乱,反之,若只考虑统一性而没有变化,那么画面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例如中国传统的木版年画,色彩艳丽跳跃,创作者勾上黑线使画面统一;齐白石国画作品中的红花墨叶,红花是变化,使画面生动唯美,墨叶则是为了统一;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著名的红黄蓝,三色争艳,由纵横的直线来统一画面。

二、装饰绘画造型语言的创造性

由于装饰绘画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使其概念的界定一直是模糊且有争议的。它不像油画、版画、国画、水彩画甚至漆画那样,由其工具材料的特殊性而有明确的区分。当然,这也给装饰绘画的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意的角度和发挥的空间。装饰绘画不仅刻画客观事物的表象特征,它还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和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是来自于人们生活的经验和视觉感受,以及记忆中的形象与情感,经过主观的选择、重组、概括,并结合创作者自身的审美进行再现。创造性的作品不能为了吸引目光而使画面变得离奇怪异,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作者要敢于想象,并积极地思考,同时要有能力把相应的设计真正表现出来。创作者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从主观构想出发,有目的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联想,这样才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创造美。人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这为装饰绘画的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装饰绘画造型语言的创造性,不是指创作者可以对客观事物为所欲为地表现,而是强调主观性。笔者所说的主观性,包括创作者的审美思想、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带有这些特质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使欣赏者透过画面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带给人共鸣感。人类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离不开创造力。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龙、凤、麒麟等形象,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局限性,这些创造出来的形象还被赋予了权力、财富、祥瑞等美好的期盼,它们是在自然物象之外被创造的艺术作品,展现着人们在艺术活动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时装饰绘画的创造性也来自于创作者的幻想,它是非理性、非逻辑的精神活动,源于人的潜意识虚构世界。医学上认为良性的幻想有助于缓解压力,这也许是绘画具有治愈功能的体现。法国艺术家奥迪隆•雷东的作品被称为“病和狂的梦幻曲”,作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他认为绘画艺术不应该是对视觉印象的再现,而应该是想象的结果。因此,他创作了一系列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幻象艺术作品,其中有许多梦幻、离奇的形象。例如《独眼巨人》描绘了一个由大地生出的只有一只眼睛的怪物,但有趣的是,这个怪物给人以可爱、亲和的感受,并不像通常人们印象中的怪物那般狰狞恐怖。奥迪隆•雷东还为私人住宅创作过许多装饰绘画作品,如1899年为罗伯特•多梅西男爵的城堡餐厅创作的装饰壁画。画中的花草树木刻画精细,却没有刻意展现某个地点或空间,整体画面显得唯美而神秘。他还有一部分作品似乎是写实的表现,如《贝壳》《蝴蝶》等,但实际上画面所呈现的并不是现实世界,更像是某种境界。他所描绘的瑰丽世界不是再现,也不是改编,而是创造。

三、装饰绘画造型语言的音乐性

装饰绘画的造型语言具有音乐性。所谓音乐性,是指造型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呈现出一种鲜活的律动美,带有音乐性的绘画作品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观形式美元素在节奏的带动下,使画面更加生动灵活。在装饰绘画中,元素的变化和统一之间无不彰显着节奏的韵律感,当形与色富有变化地排列出现时,仿佛音符在谱写乐章一样。英国文艺批评家沃尔特•佩特曾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画家达•芬奇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他的画论中,将绘画比作音乐。其作品《蒙娜丽莎》传递出音乐般的韵味,蒙娜丽莎的微笑蕴藏着音乐一样动人心魄的力量,与飘忽的旋律具有同样的神秘感[1]。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用大小不同的圆形翻译乐谱,蒙德里安以矩形彩线表现百老汇的爵士乐,这些都表明了绘画与音乐之间存在某种联系[2]。在音乐中,音调通过大小、强弱、长短实现节奏变化,音调的高低来自于发声体震动的频率。而在装饰绘画中,创作者通过设计造型语言元素间的差异,掌控画面的节奏。例如,可以通过线的粗细、长短、疏密、曲直实现节奏变化,或是画面用色的冷暖强弱、面的大小虚实等。纵观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从原始陶器的图案装饰到敦煌壁画,无论是工笔白描还是写意,中国画的线条韵味贯穿始终,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笔;唐代画家吴道子创造了兰叶描,重视用笔的节奏起伏;张萱、周昉等用淡墨细线,通过简洁有力的线条体现生命的律动感;李公麟的白描法仅依靠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轻重变化,对物体形状进行描绘。此外,黄荃、崔白、吴元瑜、宋徽宗、陈老莲等人的线条,无不富有节奏感,传达出音乐的意境[3]。

音色又称为“音品”,是指声音的特点,就好像千变万化的调色盘一样,绘画艺术中常用色调表示色彩的性质。一首交响乐由多种乐器共同协作完成,不同乐器有其不同的音色,由作曲家组织设计完成。同样地,一幅装饰绘画作品也有各种不同的色调,创作者将色彩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色块交织谱写在一起。对于在绘画创作中追求音乐性表现,康定斯基的解释是:在表现内在心声的深度上,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力量。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用纯粹音乐的手法创造出一种精神氛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不用耳朵而用心灵来体验的境界。“音乐在数个世纪里,都是一门以音响的方式表现艺术家的心灵,而不是复制自然现象的艺术……一个画家如果不满意于再现,而渴望表达内心生活的话,他自然要将音乐的方法用于自己的艺术,结果便产生了绘画的旋律。”[4]尽管人类的视觉与听觉在绘画与音乐中存在着表征上的差异,但其都来自于创作者心灵的悸动,都是艺术家表达艺术思想、抒发内心感受的形式。在人类的生命中,绘画与音乐同样使人陶醉,艺术的情感超越了事物本身的局限性,绘画是看得见的音符,音乐是听得见的图像,装饰绘画的创作者正是用无声的造型语言奏响着生命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潘必新.音乐家•文艺家•美学家论音乐与其他艺术之比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论现代绘画艺术的音乐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1(5).

[3]程静.论绘画中线条的音乐性[J].美与时代(下),2017(8).

[4]王莉萍.绘画的音乐性及其他——对康定斯基绘画艺术的文本解读[J].艺术百家,2006(4).

作者:董唯 白婷婷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