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特征

时间:2022-11-16 09:52:10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特征

【摘要】艺术歌曲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音乐作品而得名,结合诗歌和音乐共同完成了艺术的表现效果,是音乐体裁的一种。艺术歌曲是由专业作曲家出于严肃的艺术目的创作的作品,歌词是歌曲的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描述出了创作者心中的音乐形象,因此创作的歌词要与音乐表现相配合。音乐比语言更能表现出情感的起伏变化,是时间的艺术。艺术歌曲通过钢琴进行伴奏,能够起到音乐造景和助情的作用,补充和渲染创作者旋律情感的抒发,拓展音乐人的灵感。本文就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美学特征研究,说明其与人声在艺术歌曲表现中的同等地位。

【关键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诗歌;旋律艺术

歌曲起源于欧洲,作曲家们在盛行初期就对这种歌曲的艺术形式在词曲的创作内容、表达技巧和方法上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要求,以有别于抒情歌曲、民间歌曲和通俗歌曲等。作为歌曲种类中最具艺术表现性的艺术歌曲,最显著的特征即高品位、高情趣、含蓄、优雅,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诗歌、旋律和与人声相结合的钢琴伴奏。诗歌的文学主题以艺术性和戏剧性为主,歌唱旋律要清新优雅,贴合诗歌的主题和内容,钢琴伴奏能够辅助人声,起到造景和抒情的作用。

一、诗歌——音韵美

艺术歌曲的作曲多采用诗歌,我国古代的诸多诗词经过作曲家的谱曲后成为了优美的艺术歌曲。以诗歌为歌词,吟唱中表达诗人的心中的立体形象。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杰出诗人,也是伟大的音乐作曲家,在谈论诗歌时他认为“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人;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将我国传统的诗歌创作艺术规律和美学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优秀的诗歌朗读是以音高、音长、音量和音色四要素为基础,将诗歌的章节段落、情节内容、意境语言和句段情感结合四要素进行组织,呈现出诗歌的音乐结构。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朗读节奏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气和与语调上突出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义无反顾的壮烈精神。再如张寒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通过三部分歌词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痛苦的回忆,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和对回归故乡的渴望,最后“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强烈抒发了作者的疾呼和痛苦,铿锵有力的朗读节奏带出丰富的韵律感,更深刻地表达出作品背后的内涵。

二、旋律——情感美

音乐是以乐音的行列和形式组成,音乐不会直接叙述事件的具体情节、明确地表达思想,它时常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和声、复调、力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情感的喜怒哀乐。以《松花江上》为例,如果只给听众展示曲调,没有演唱者展现歌词的抑扬顿挫、变化的节奏、变化的音色和速度,听众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旋律衬托下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凉凄惨的情感。形象立体的艺术歌曲往往有着深刻且合适的音乐主题,歌词的文学内涵也与音乐形象结合地天衣无缝。为了更好地书法歌曲中的情感,作曲家在创作时可能会背弃文学作品中朗读的音调节奏,纯粹利用编曲创作的方法酿造旋律,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我爱你,中国》为例,作曲家对朗读的节奏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演唱的旋律和节奏安排上运用了大幅度的夸张手法,使用浪漫主义作曲方式,将词意情感表达得尽善尽美,演唱效果甚佳。

三、钢琴伴奏——旋律美

诗词、旋律准备到位,人声的完美结合会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艺术歌曲展现时,人声的生理条件有限,单一的人声歌唱很难将歌曲中所有的音色变化、情感抒发和创作目的表达完善,难以将歌词中的文学内涵完整地展现给听众,恰当的音乐伴奏将会推波助澜,完善作品的情感表达。因此作品中要充分运用钢琴的表现力,通过音量、音色的变化与各种音型、和声、节奏相补充,通过钢琴进行音乐造景和助情,通过钢琴补充、渲染旋律的情感抒发。作曲家廖尚果的《我住长江头》、李瀚章与音乐教育家黄自合作的《春思曲》以及尚德义教授创作的《大漠之夜》等著名曲目,其中多重变化的钢琴伴奏,将歌词中的流水、下雨声、沙漠行进声通过各种钢琴技巧表达透彻,给听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四、结语

如果把艺术歌曲比作一个人,那么歌词就是人体的骨骼,旋律是丰满的肌肉,钢琴伴奏则是合体而又华丽的外衣,没有外衣的衬托,听众不会有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三者的恰当结合,才能完整地显现出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钢琴伴奏不是单纯的伴奏,与独唱一样,也要符合相应的艺术规律,它在音乐表现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甚至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没有人声,主要通过钢琴演奏表达情感。钢琴伴奏将艺术歌曲的美展现得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赵肖,胡谦平.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应当注意的美学问题[J].音乐时空,2014(10):138.

[2]李晓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黄河之声,2018(07):40,43.

[3]杜恩云.论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美学特征[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03-105.

作者:陈新宇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