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演唱技艺研究

时间:2022-07-28 09:23:22

艺术歌曲演唱技艺研究

摘要:舒伯特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苏伯特在去世前一个月创作的艺术歌曲,本文通过对舒伯特晚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进行研究,从《岩石上的牧羊人》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介绍其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阐述演绎该作品所应具备的演唱技巧,为演绎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演唱技艺

舒伯特(1797-1828)在短暂的31年的时间内创作了600多篇艺术歌曲,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舒伯特留下的艺术歌曲作品产生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繁荣发展的基础。苏伯特的艺术歌曲将优美的旋律融入到歌词之中,使音乐与诗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确立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典范的地位。《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苏伯特在去世前一个月创作的艺术歌曲,是苏伯特为女高音、钢琴与单簧管所作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不仅具备典型的艺术歌曲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舒伯特成熟时期的高超作曲技法和完美艺术构思。在歌曲中蕴含着清新淳朴拥有古典意味的音乐结构,同时也把浪漫时代的和声处理和抒情的自我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传统的钢琴伴奏下配合单簧管进行伴奏,使歌曲增添了更多的迷人色彩,同时烘托了演奏意境,让人声、单簧管、钢琴有机的形成一个整体。

一、创作背景

《岩石上的牧羊人》创作于舒伯特生命的后期,也是舒伯特最后一部作品。提起这部作品,不得不提的就是《天鹅之歌》,也就是苏伯特在1928年8月到10月选取的几位诗人写的14首歌曲,后人经过整理编辑成册,该册的名称即是《天鹅之歌》。由于《岩石上的牧羊人》创作完成于1928年10月,与《天鹅之歌》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很多学者认为,这首歌曲的寓意是“天鹅在临终前,能够预见自己的死亡,这种幸福的本能让他们能够仰天长啸,高歌一曲然后幸福的离开这个世界”,因此这首歌曲称之为舒伯特真正意义上的“天鹅之歌”。在此之前的作品,苏伯特的艺术歌曲通常以短小精悍著称,而《岩石上的牧羊人》全曲长约12分钟,一共是349小节,因此显得这首艺术歌曲的篇幅相对较长。苏伯特在该曲中选用的伴奏工具是单簧管和钢琴,用单簧管展现牧羊人的号角,用钢琴体现了声乐伴奏的效果,再配合曲中女高音所特有的华丽花腔唱段,宣示春天的来临,使艺术结构更加的丰富。这首艺术歌曲听起来就像是一支歌剧咏叹调,把戏剧性与歌唱的精湛技艺完美地体现出来。

二、《岩石上的牧羊人》艺术分析

《岩石上的牧羊人》按照歌词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整合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充分展示了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律动性,苏伯特在创作此作品时,运用音乐让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内涵,使诗歌拥有了音乐的元素。用音乐的角度去分析《岩石上的牧羊人》可以看成是复三段结构体系,每一个乐段中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种超强的手法,将每一段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乐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保持了音乐的连贯统一性,这种手法使乐段衔接中不仅没有变得冗长,反而让听众产生一种探险的感觉。《岩石上的牧羊人》的首段为如歌的小行板,38小节的前奏和一个单三部曲式a+b+a1构成,钢琴在g小调中把全曲的序幕拉开,为牧羊人号角的出现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在此后的单簧管吹奏出牧羊人由远及近的音符,为倾听者展现出了高低起伏的态势,以及牧羊人由远及近的出场画面,在首段中单簧管的旋律与钢琴的和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乐曲产生更为丰富的听觉效果。《岩石上的牧羊人》的第二段为忧伤的小行板,c+d+e三部分构成了中段,旋律在小调上开始,这一段的调性色彩,更符合舒伯特作品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苏伯特丧失爱情的痛苦,这一段中让牧羊人的悲歌通过钢琴的和弦展现出来,此时单簧管的旋律化成了牧羊人无奈的叹息。《岩石上的牧羊人》的末段为激昂的小行板,这段乐曲是由f+b1+(f+b2)的单三部曲式构成,这一段有自己的前奏和尾段,就像独立的歌曲,在歌曲中描述牧羊人在春天中快乐的唱歌,表现了牧羊人充满无限希望的内心。此时的单簧管不再单纯的对人声进行陪衬,而是升华到与人声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使声音的旋律显得更加完整。

三、《岩石上的牧羊人》演唱技巧

在演唱《岩石上的牧羊人》中,必须把演唱技巧和演唱情感有机的融入到一起,音乐的情绪非常重要,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之中。(一)首段的演唱技巧。首段是如歌的小行板,在首段中,旋律以琶音式的大跳为主(如谱例1),音域跨度比较大,因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做到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扩大自己的想象力,将自身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化身为牧羊人,跟随音乐的情绪进行调整气息,使声音能够在转换的过程中做到自然无痕来应对首段乐曲中不断出现的变化音,使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注意音准,在情绪表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声音表达牧羊人对于爱情的渴望,使音乐的美感通过声音完美的表达出来,彰显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谱例1:(二)中段的演唱技巧。中段较为忧伤,体现了舒伯特丧失爱情之后忧郁的心情。在这一段的演唱中,演唱者要运用忧郁的声音去表达歌曲所赋予的悲伤情调,运用气息进行调节情绪,将带有律动性的声音融入到琴声之中,将牧羊人内心孤独和落寞的情绪通过声音和琴声的协调统一展现出来。在这段中,气息的运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不仅要应付情绪的变化,同时这一段很多句子都是延绵悠长,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进行强弱处理,所以,这一段是对演唱者运用气息功力的挑战。因此这一段的演唱需要演唱者拥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和能够掌控声音变化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这段的时候能够做到用心去感悟乐曲中钢琴起伏的律动,让声音跟随律动进行流淌,把牧羊人落寞的感伤演唱出来。(三)末段的演唱技巧。末段情绪相对比较高昂是牧羊人忧郁的情绪过后出现的激情高昂的情绪,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注意歌曲中的情绪变化,要求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掌握声音的力度,确保演唱的过程中气流的流畅度,使声音更加流畅,使声音更加有节奏感。同时演唱者的情绪应当比较饱满,使声带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声音避免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突发状况。末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小段需要演唱者从中段忧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积极的心情去迎接这一部分的高潮段落的过度阶段,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逐渐加强愉悦的情绪,声音力度同时也做到逐渐加强,正确的用声音表现出牧羊人踏入征程中的喜悦之情。第二小段是演唱者走出忧郁情绪后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状态,所以这一段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唱出鲜明的节奏感,通过演唱表现出牧羊人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三小段属于末段的尾奏部分,这部分整体速度较快,相对来说演唱系数相对扩大,因此这一部分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对音量的控制和气息的把握更加严格,要求演唱者能够不断的做好气息的调整,用全部的激情去演奏高音,使作品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总之,在演唱《岩石上的牧羊人》时,只有详细掌握苏伯特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所赋予的牧羊人的心境,然后挖掘牧羊人的内心情感,寻找一种正确的心境去准确的表达牧羊人的真实情感,才能将自身的感情与牧羊人之前的感情融为一体,使作品在演唱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苏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领军人物,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来的作品为后世艺术歌曲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岩石上的牧羊人》运用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和声色彩和音区之间的相互变化刻画了牧羊人的音乐形象,采用多样的配器手法,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就把牧羊人的人物活动通过歌曲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牟晓娟.艺术歌曲的风格特性与歌唱处理———以舒伯特《岩石上的牧羊人》为例[J].艺术评鉴,2017,(19):8-9.

[2]金晶.舒伯特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D.965分析与演唱[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年.

[3]王娅.舒伯特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03):120-124.

[4]王娅.艺术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绎[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5]战书博.舒伯特《圣母颂》中的人性化体现[J].北方音乐,2010,(10):8-9.

[6]王琳琳.从外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看钢琴伴奏的作用[J].音乐生活,2009,(10):60-61+59.

作者:刘玲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