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2-06-19 03:50:04

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的作用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品质和内涵,成为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教材来源,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首先确立了中国音乐中的诗与乐的关系,打开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崭新篇章,推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创作发展,也为声乐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创作家,例如,赵元任、清煮、萧友梅等人,通过巧妙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元素,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国情,创作了大批的展示对祖国和人民热爱的艺术歌曲。同时,在这些优秀的一首歌曲中,把音乐和声与我国传统音调演绎的淋漓尽致,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艺术歌曲有《春思曲》、《叫我如何不想她》、《大江东去》等等。因此,以中国的艺术歌曲作为典型的代表,对其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我们内心对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深切热爱的一种自然流露。尤其是在现阶段,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政府部门及文艺界对声乐事业的健康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很多艺术院校已经把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作为学生的必修曲目,国内举办的各种音乐比赛中,也把中国近代艺术歌曲规定为必唱曲目,因此,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本文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相关领域的演唱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有助于提高演唱者的音乐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优秀的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反映出了演唱家深厚的音乐文化修养,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具体来看,一首优秀的现代歌曲涉及了美学、文学、音乐理论知识、哲学、音乐实践等方面的音乐修养,同时,又涵盖了古今中外的诗词佳作,如民谣、唐诗、宋词等等。这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能够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表达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同时,良好的音乐修养是学生学好音乐曲目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学生才会在音乐节奏、歌曲调试、歌曲高低音转换方面,具有自身独到的见解,进而形成属于自我的演唱风格。例如,学生在对歌曲《大江东去》进行二次创作前,其需要首先对歌曲背后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读,从历史学、文学等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歌曲反映的深刻内容,去体会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大江东去》这个曲目出自于豪放派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体现了诗人苏轼被贬至黄州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寄情于景,借助历史、江山、江月等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慨,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豪迈。如果学生对歌词进行有效的分析,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总之,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是音乐创作的瑰宝,打开了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眼界和视野,有助于提升个人音乐修养。

二、有助于加强演唱者对历史的了解

一首优秀的近代艺术歌曲,会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社会现象。换言之,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体现了一定的年代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通过把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引入到声乐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特定时期历史的了解。早在二十世纪初,我国国内经历了战乱和变革,百姓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掀起了一股新文学热潮,推进我国新型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新思潮的传播背景下,国内知识分子首次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洗礼,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波澜,并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方面也深深受到西方先进文化艺术的影响。但是,他们却也在创作题材中巧妙地融入了我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既反映了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关注了百姓的民生。例如,在《大江东去》艺术歌曲中,既歌颂了我国的大好河山,也体现了作曲家极为细腻的忧国忧民的个人情感,流露出政治抱负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和伤感。因此,对于一首优秀歌曲的学习,能够从歌曲中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想要抒发的个人情感和所处的社会生活状态,这对于学生诠释歌曲的内涵,进而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优秀艺术歌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进而更加的热爱祖国。

总之,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将其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有助于提高演唱者的音乐文化修养以及有助于加强演唱者对历史的了解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当然,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的论述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更多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韩静.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评《声乐演唱与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7(6).

[2]张丽珍,马语嫣.中国艺术歌曲在山西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J].北方音乐,2017(16):132-132.

[3]张森.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探析[J].艺术教育,2017(13):62-63.

作者:姜娜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