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信歌曲的艺术风格综述

时间:2022-06-05 03:58:31

王志信歌曲的艺术风格综述

浓郁的女性色彩

欣赏王志信的叙事歌曲,我们很容易发现存在于王志信叙事歌曲中浓郁的女性色彩。王志信的《木兰从军》《孟姜女》《昭君出塞》以及《兰花花》等作品中都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在歌曲中将她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就《木兰从军》来看,王志信在作品的开头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深居内阁、足不出户的大家女子,婉转的音乐,缠绵的曲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倚窗望明月,仰天长叹息”都将花木兰柔美的女性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伴随着曲调的渐变,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的曲调,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挥剑挽弓、驰骋沙场的木兰的形象,由之前的柔美女子到英姿飒爽的军人,将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伴随着抒情音乐的缓缓倾泻,木兰又重新换回了女儿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首长达十四分钟的叙事作品,王志信成功地将木兰“忠孝”的气节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留在了人们心中,而这也体现了王志信对于女性情感的深入了解。《孟姜女》作为王志信歌曲中的另一个形象,与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具有明显的不同。王志信在《孟姜女》的创作中,多是通过在小调柔美的风格上进行歌曲节奏、调式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大胆将戏曲润腔与其进行了结合,为观众刻画了一位质朴、柔情似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古代女子形象。《昭君出塞》同样也是王志信叙事歌曲中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通过更为直白的、简单的方式,讲述了昭君为了国家的安定以及和平,并不是迫于压力为迎合匈奴而进行的和亲。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将先进的文化教授给匈奴,促进匈奴生产发展,为国家的和平以及人民的安定作出伟大贡献的光辉的女子形象。不同于之前的古代女子形象,《兰花花》中,王志信则是通过兰花花独具个性、性格泼辣的陕北女子形象,以及一些曲艺手法的加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虽然泼辣,但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勇于和封建的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王志信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王志信对于女性刻画的擅长,以及他本身情感的细腻。在王志信的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所塑造女性人物的柔情似水、大胆泼辣、悲天悯人。与此同时,王志信的作品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他的作品中,高尚的道德情感以及爱国精神都有所体现,对任何时期的观众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教育意义。由于王志信本身具有较深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能够很好地运用各种民族特色音乐以及创作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真诚的流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刻画的每个女性都独具特色,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志信具备很强的人物掌控能力。

擅于融入地方戏曲的特点

从王志信的叙事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是一位极具爱国情怀以及强烈民族使命感的民族声乐作曲家。王志信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各个地区的音乐特色、风格以及地方戏曲的特点都非常了解,同时对乐器的演奏也十分娴熟。通过对王志信叙事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发现他能够大胆地将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以及民歌应用到民族声乐的创作中来,将其作为创作的主题来进行声乐的创编,这也为我国歌舞剧以及戏剧的创编提供了基础保障。王志信在叙事歌曲的创编中,很好地继承发扬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戏曲唱腔特点,将传统的戏曲唱腔灵活巧妙地应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这就使得王志信的作品在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拿《木兰从军》来说,就具备较为明显的民族特色以及曲艺唱腔。《木兰从军》主要运用了豫剧的唱腔手法,也有河南高调、河南梆子之称。豫剧作为河南省份的主要剧种之一,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也就使得《木兰从军》这一歌曲具备了较为明显的民族特色以及时代感。相比《木兰从军》的不同,《孟姜女》主要运用了京剧的唱腔,通过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借鉴于戏曲中不同音乐手法表现,将作者要刻画的主题层层深入,使得歌曲节奏极具张力以及吸引力。与此同时,“垛板”也是王志信在歌曲的创编中时常采用的一种唱腔手段。“垛板”多是通过节奏、节拍的紧缩来制造一种紧张、极具戏剧性的气氛。例如在《木兰从军》的中间部分,作曲家就运用了“垛板”这一手法,来塑造战场气氛的紧张;在《孟姜女》中,王志信也通过“摇板”到“垛板”的演变,在急剧的音乐下,将歌曲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王志信叙述歌曲的题材特点

叙事在传统的戏曲以及民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往往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讲故事的手段来出现。而叙事类的歌曲则是通过以歌唱的手段将一个故事或者一件事表达出来,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富有哲理的观点以及有优美的歌词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来达到叙事的主要目的。

(一)根据传统的民歌进行改编传统民歌是我国音乐领域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以及继承。每一首叙事的歌曲都是以故事的讲述作为目的,具有较强的通俗性,也可以说每一首叙事类的歌曲都可以通过戏曲或者音乐剧的形式来进行演绎,通过表演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表现出来。而我国民歌作为多年来我国文化的沉淀,更为我们叙事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或者《孟姜女哭长城》,同时也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极具影响力的一首民歌之一,其汉代小调的特点尤为明显。王志信就是根据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进而创作改编了同名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王志信通过小调曲折、流畅、细腻的音乐特点,集合原生态民歌声乐的手法同时又结合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将传统民歌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编创作,使得作品《孟姜女》在表现了传统特点的同时又独具大气,受到很多音乐爱好者的好评。王志信的《兰花花》也是通过同名陕北民歌《兰花花》来进行创作改编的。传统民歌《兰花花》是陕北信天游式的民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性格泼辣、追求自由、追求爱情、为了反抗封建的婚姻制度而失去生命的一个女子的悲惨的故事。其歌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但也正是因为歌词不断的重复、单调的旋律容易给观众烦琐的感觉。

(二)根据民间传说进行改编叙事歌曲其实是故事的讲授,所以,我们不单单可以通过民歌来进行叙事歌曲的创编,同时也可以通过民间的传说来进行叙事歌曲的创作。王志信就是通过利用叙事歌曲“叙事性”特点,结合民间的传说来进行歌曲的创编,在确保歌曲叙事性的同时,还为歌曲增加了神话色彩,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对于花木兰的故事,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花木兰虽是个女子,但是为了忠和孝,代父出征,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而花木兰作为人们心中的女英雄也一直活在人们心中。王志信就是通过花木兰这位深入人心的女英雄来进行歌曲创编,从内心深处激发了人们对花木兰的敬佩以及喜爱。王志信叙事歌曲的选材都是源于生活,通过一些传说来创编的,《昭君出塞》《孟姜女》都是根据民间的流传来进行创作改编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3年,昭君又名王嫱,是一位深明大义、才貌双全的女子,汉元帝竟宁元年,昭君为了民族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远嫁到北方与匈奴联姻,并将先进的农业、文化传授给匈奴,促进了匈奴的生产发展,也为汉族与匈奴的和平相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人民的敬重。《孟姜女》则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孟姜女为找到修建长城的丈夫而将长城哭倒的故事,表现了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兰花花》则又是王志信通过民间传说所改编的又一叙事歌曲,王志信通过保证原生态歌唱的基础上对其节奏以及拍子进行改编,大胆地创新,在赋予了其西洋曲式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段落改进,将兰花花为追求自由,追求爱情,为了反抗封建的婚姻制度而失去生命的故事演绎得更为跌宕起伏,深受人们喜爱。

作者:尹五立何源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