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可实施性

时间:2022-05-21 10:40:41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可实施性

摘要:公共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城市、一个乡村魅力的体现,好的艺术会和人对话,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大环境来说,中国的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我们需要新的形式来满足大众需求;从国情来看,国家开始重视乡村文化的发展。根据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从各种情况分析,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是大势所趋。现从公共艺术带来的乡村魅力、中国的国情以及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分析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经济;文化

1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必要性———中国国情

公共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公共的艺术,面向公众的艺术,有公众参与欣赏的艺术。公共艺术是一种新兴的当代艺术形式,并无清晰定义和固定模式,对乡村来说,它可能会改变乡村风貌,还原缺失的乡村文化,重塑乡村美丽。中国乡村———至今仍是中国5亿多人口的常住地,然而国家在“十一五”之前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针对城市居民,现如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公共艺术,有着完备的公共艺术设施。而乡村的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虽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镇化的实施使乡村居民的钱袋子鼓了,居住的条件明显改观,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依旧十分薄弱,乡村地区几乎没有公共艺术介入,甚至公共艺术设施也严重不足。早在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同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各级政府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向美丽乡村建设,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些年来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有些乡村的美丽乡村工程只是停留在“搞搞清洁卫生,改变农村环境”的低层次上,重建设轻规划,忽略了“内在美”,同质化建设十分严重,整体风貌并未有较大提升;没有做到中央要求的“四美”,也没有体现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所以,早些年的美丽乡村等工程并没有使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得以全面建设、“软、硬件”齐全。也因此,目前除少数城市边缘的乡村地区、少许前卫的村落、旅游区的沿线村落或高档的民俗酒店附近外,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性公共艺术设施依旧缺乏,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几乎为零。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化,美丽乡村等政策的深入推进,国家开始更加重视乡村建设发展,尤其是精神文明层面的建设,目前,国家不仅倡导基于乡村“硬件”层面的重建改造,也急需就乡村的“软件”层面进行文化建设。

2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的设计表达

日本越后妻有,可以说是日本交通最闭塞的地方,长久以来保留着日本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随着日本城市化进程发展,人口借着教育和工作逐渐向城市转移,这里逐渐变得人口稀少,老龄化现象严重,因青壮年人的离开而导致农耕的逐渐荒废。本村人的生活生产衰退,山村的原始风景也将被遗忘,同期日本大批乡村的情况跟越后妻有一样,跟现在中国乡村一模一样。为了恢复乡村的生机,保留、传承、发展地域文化。北川富朗决定重振乡村,它集合了政府、社会人士的投资以及名人效应,召集各地知名艺术家来对乡村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坚持采用记忆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唤起了人们对乡土故园的尊敬以及对劳动者的尊重,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2000年开始,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每3年举办1次,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力最广泛的国际性户外艺术节。通过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融合当地环境,与农村里的老人家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义工,创造出数百件与大自然及社区共生的艺术作品。许多废旧的教室与空屋也成为设计师的改造和创作,唤起人们对不在场的学生、老师的追忆,非常具有仪式感。每届艺术祭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作品非常巧妙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公共艺术的介入使原本逐渐衰颓老化的农业地区,通过艺术和文化带来超过3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是日本政府试图振兴地方产业的一项意外成果,使原始的乡村风景通过大地艺术节重塑。目前,“北川富朗模式”的艺术节已经成为日本振兴乡村的成功典范。由此催生瀬户内国际艺术节、北阿尔卑斯国际艺术节、奥能登国际艺术节、中房总国际艺术节……成为振兴乡村、发展旅游的利器。

3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的原则

3.1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准则。设计者应更多关注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与乡村环境互动的关系和活动的规律,通过考察、分析确定场域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设计创作中,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方法,不断优化人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关注人的感知系统,如作品的色彩搭配、材料选择、造型灵感、文化背景等,创作出适于乡村居民参与的公共空间。3.2地域性原则。乡村公共空间与其他公共空间相比有着其环境的特殊性,并且承载了当地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风貌等;所以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应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注重乡村地域性文化传统的提取借鉴,用乡村文化传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作为作品的元素,通过建筑小品、雕塑、装置、灯光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在不做过多干预的情况下,要充分地利用地域性自然景观,以尊敬和维护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为准则。3.3互动性原则。公共艺术的作品必定强调其公共的属性以及与各方的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在构思过程中融入创作者与整体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互动而产生的灵感,这样必将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认可。同时公众的参与是乡村公共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如果乡村居民的踊跃参与公共艺术品的创作,更能促进作品与乡村整体环境的融合程度,从而使作品得到乡村居民的认可和喜爱,进而使作品的创作和后期的维护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3.4公共性与艺术性原则。顾名思义公共艺术本来就是由“公共”和“艺术”2个概念组成,乡村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兼顾公共性和艺术性。不同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与原有乡村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会让全新的美学力量注入到原来渐趋衰落的乡村公共空间当中去,从而使整个区域景观可看性更强,并以此促进整个乡村地区的发展。3.5生态保护性原则。乡村公共艺术必须借鉴生态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才能更科学、持续地对乡村的人文精神产生影响,乡村公共空间相比于城市公共空间,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生态景观的完整性比较高。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应该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和自然的地形地貌格局特征,在改造的基础上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遵守景观融入原则和少干预原则,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的乡村整体环境。

4公共艺术与乡村的关系

公共艺术是激活乡村环境的活力元素。近年来国内外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成功案例,为中国乡村地区所急需的“软件”层面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其旨在因地制宜地针对乡村地区的特色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梳理与探究,通过各类公共艺术活动,将乡村的特色文化以及村容村貌以全新的视觉形式呈现给大众,丰富乡村居民精神文明层面的生活。我国乡村有着自己特殊的属性和特征,都各自有着不尽相同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特色风俗,其所形成的公共艺术空间可以成为乡村特色的活动和文化的载体,可以为乡村社会秩序奠定基础,可以承载着乡村居民平常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可以成为乡村社会生活中信息传播的载体,所以公共艺术介入下所进行的乡村地区的建设发展能够大幅提升乡村地区的整体风貌以及精神文明层面的水准,成为提升乡村风貌的一个基点,促进乡村地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与此同时,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的公共艺术介入下的乡村风貌的塑造对周边产生辐射,形成建设理念,从而形成当地乡村的特色风格,从而实现“四美”以及“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目标,例如浙江省部分地区所形成了“公共艺术+创意农业”的玉环模式。同时公共艺术的传播功能可以加强乡村文化信息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从而增加乡村的开放性、凝聚力和认同感。所以公共艺术是激活乡村环境的活力元素。

参考文献:

[1]北川富朗著,張玲玲译.北川富朗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三年展的十种创意思维[M].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

[2]李传燕,闵雪阳.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探究[J].2018(42):114-115.

[3]冯正龙.公共艺术的地方重塑研究———以中国莫干山和日本越后妻有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8,05

[4]李雷.公共艺术与乡土文化自信的重建[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01

[5]王方圆.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对公共艺术激活乡村环境的研究[J].设计,2017,22

作者:陈志聪 高展晰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