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专栏品牌经营论文

时间:2022-05-01 11:41:00

报纸专栏品牌经营论文

5.1报纸评论专栏的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策略概念源于市场营销学,是指将品牌名称用到与原来产品不相关的新产品上去。[24]当一种商品的品牌被确立并得到消费者认可,品牌忠诚度已建立起来,品牌为产品带来了附加价值,即所谓“品牌伞效应”,一旦企业上市新产品时,便提供了消费者认识该商品的捷径,使企业不必从零开始建立品牌知名度。也相对地降低了新商品的投资费用,这时,企业倾向于把这种附加价值扩展到该企业生产的其他产品上。这种策略就是品牌延伸策略。这一策略同样可以适用于已经具有相当品牌效应的传统媒体上,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面对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艰巨任务,使用品牌延伸经营策略,考虑依靠品牌效应扩展其他业务,实现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品牌专家科普菲尔把品牌延伸分为两种类型:相关延伸和间断延伸。如果向一个相同或相近的行业产品延伸,则有助于品牌的扩张,而且可以利用企业对相关行业的熟悉和了解,以原有品牌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空间。这是相关延伸,如传媒业向信息产业、旅游频道向旅游产业延伸。而间断延伸则抛弃了新旧产品之间的相关性,如报业向房地产延伸。媒体的品牌延伸有两种情况:一是媒体本身的品牌延伸,如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CTV网站及其下属的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媒体所创造的名牌产品的延伸,如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品牌转移到其他产品上,近期迪斯尼公司与中国邮电出版社共同投资成立的童趣出版公司出版的《米老鼠》就属此类。这两种都属媒体自有品牌,延伸之后的功效也大致相同。[25]成功的品牌延伸可为媒体带来许多好处:

1.当新产品或新定位有受众已熟悉的元素时,受众较容易接受此新定位多传达的不同信息。因为人们一般对熟悉事物的接受度比新事物的接受度高。这样可以借名牌声誉消除受众对新产品的疑虑,从而有利于快速打开市场,增加业务经营收入。

2.节省了开发和推广新品牌的费用,规避了新品牌开发失败的风险。品牌开发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支付一定的设计、研制、策划、广告、宣传等36费用,而且还面临着开发失败的风险,而品牌延伸则有效地规避风险节省开支。

3.有利于受众拓宽消费视野,为受众提供多种选择。新产品能为同一名牌下的现有品牌或产品系列增添新鲜感,使该名牌的整体商品力增强。品牌延伸是对媒体产品周期规律的尊重,给媒体发展注入新活力。尽管不同于其他行业所生产的具体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媒体生产的产品一样具有周期性,都遵循着“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基本发展过程。而且,媒体产品的生产正在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在进入买方市场后,产品没有创新便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

4.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名牌家族的整体投资效益。当一个名牌整体的有效投资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时,则每个产品线都会从整体的投资规模经济中受益,从而提高名牌家族的经济效益,扩大媒体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品牌价值增值。同时,多元化经营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世界级“名人”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从电视节目走向电影业、娱乐业、文具业、服装业等多项产业,创造了比原来的电视节目多得多的效益。同一品牌在不同行业的成功,又反过来增强了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品牌的增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今天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足迹几乎遍及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赚钱机器”。[26]品牌延伸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策略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报业界的重视,但从实践效果上看,品牌延伸策略的应用也会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不少弊端。因为品牌延伸的运用,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众所周知,品牌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只有处在成熟期的品牌才需要品牌延伸。成熟期品牌的忠诚度已经形成,受众的心理期待在这里得到满足,因此会成为栏目或频道的忠诚受众。他们会定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他们喜爱的电视栏目,他们也同样会对与之相关的栏目或频道产生联想。这时品牌所有者就能顺利地利用品牌忠诚开发出一系列成功的有价值的品牌资产。否则,会有较大的风险。1、削弱了专栏本身的魅力。拥有名牌专栏的报业有时会误认为专栏的魅力来自于创造该专栏的媒体,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媒体的魅力来自于专栏的魅力。专栏的魅力是由受众认可的,媒体要做的是如何把自己名牌专栏的魅力展现出来。实行品牌延伸策略以后,若盲目向外扩张,媒体在该品牌下原有占优势的专37栏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会有所萎缩。2、媒体在进入与自身技术关联度小、行业跨度大的产业领域,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持力量,生产经营中难以形成产品质量优势,对新市场也缺乏必要的支配能力。3、媒体在运用品牌延伸策略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论证及市场前景预测,使延伸出来的产品在进入市场时,需求已趋于饱和,新产品利润率趋降,不能给媒体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4、品牌延伸策略下的几种产品,只要有一种产品在市场经营中失败,就可能波及到其他产品的信誉,影响其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所谓“一着不慎,全局皆输”,不利于媒体多元化经营。

5.2报纸评论专栏品牌延伸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媒体品牌延伸的例子有很多,如楚天都市报利用其品牌延伸出的楚天都市花园(房地产)等,也有利用专栏品牌延伸出的例子,如武汉晨报由倾诉延伸出的倾诉俱乐部。但是利用评论专栏品牌,进行品牌延伸的例子国内尚未出现。随着报业的发展,将来评论专栏也会有相关的品牌延伸。作为开创性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评论专栏的品牌延伸,需要考虑如下几种策略:纵向一体化策略、横向一体化策略。

(1)纵向一体化策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传媒整合纵向产业链(即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等共同形成的产业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双方提出要求、讨价商谈、订立合同、交货检验等活动的成本)。涉及到评论专栏方面,这种纵向一体化策略,是指定专栏如何整合读者、作者的纵向联系。现阶段,由于网络的出现,一些编辑、作者、读者,通过虚拟的带有俱乐部性质的论坛上交换着意见。某一篇作品出来后,他们在论坛里进行着交流,达成共识,投往哪家报社,对于一稿多投等现象进行着自发的约束。这种交流往往带有随意性,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品牌延伸?笔者认为评论专栏可以开设固定的具有网络论坛性质的舆论场,将纳入细分读者后的读者,以及纳入栏目定位内的相关作者,吸引到论坛里来。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这样方便了评论专栏的运作,降低了成本。38

(2)横向一体化策略。它是指企业获得竞争对手所有权或加强对其控制。目前,我国传媒的整合主要采取这种战略。强势媒体并购弱势媒体,构建传媒的品牌链,充分开掘主品牌的潜在价值,将主品牌凸现、放大、强化,使之成为品牌孵化器,延伸和辐射,打造品牌系列。[27]这样,主品牌之魂附于子媒体之躯,进入经营主体,变单一效应为综合效应。评论专栏可以利用这种横向一体化策略,将栏目定位相同的评论专栏进行整合,从而稳定读者群与作者群,降低运营成本,扩大传播的影响力。396全文总结

近年来,随着时评的兴起,对于评论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评论专栏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术界和时务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是针对个案或者是针对评论专栏的某个方面进行单独研究。据我了解,从运用品牌学的方法研究评论专栏经营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而且系统地运用品牌学的方法对评论专栏经营进行研究的则更少,这促使我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与突破。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品牌的视角切入,将品牌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经营评论专栏上来,对于推进评论专栏的发展做一些新尝试:首先,本研究通过回顾评论的产生,以及评论专栏的发展沿革,认识了评论的本质,以及评论专栏的属性,使得我们认识到运用品牌学的理论对评论专栏经营进行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其次,对目前我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点,以及报纸评论专栏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表现出来的特色,进行了梳理,使得本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再次,利用品牌学相关原理与方法,指出了评论专栏品牌经营所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评论专栏的特点,运用读者细分、定位、作者策略、编辑策略等相关方法,指出了解决目前我国评论专栏的办法与建议,具有现实指导性。最后,结合品牌延伸的相关理论,以及媒体在实践中所做的品牌延伸的有益尝试,对于评论专栏的品牌延伸做了预见性的探讨。在我国,报纸的评论专栏品牌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报纸已经意识到评论专栏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还有很多报纸尚未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报纸评论专栏的品牌经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能够结合读者市场的特点,结合报纸评论专栏自身的优势,运用品牌经营的战略,必定会使报纸评论专栏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令报纸评论专栏生机无限。

致谢

日月不淹兮,春与秋代序。当我给我的毕业论文画上句号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学生生涯也将告一段落。而这份毕业论文,正是对我在新闻学院三年学生生涯的一个交代。它的完成,凝结了我这三年来对新闻学的理解与思考,它的完成,离不开新闻学院所有老师对我的培养与指导,它的完成,离不开同学们平时对我的帮助。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赵振宇教授。他是我读研究生三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他给予了我太多的启迪与帮助。我始终牢记着他告诫我的一句话,“你说可以做好这件事,可以怎么样做好这件事,这些话我都不听,我要的是你做出来给我看。”每当我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想起这句话,使我不再习惯性地将想法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行动上。还要感谢新闻学院的老师们。由于我本科所学非新闻专业,对新闻的基本理论知之不多,经过三年来老师们辛勤地培育,解开了我学习上一个又一个困惑,帮助我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新闻学基本理论,将我塑造成了一个全新的传媒人。三年来,老师们对我的教诲,使我受益无穷,是我一生的财富。此外,我还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三年来,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积累了深厚的友谊,是他们陪伴我走过了这段青春的旅程。

注释

[1]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5

[2]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8-333

[3]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5P100

[4]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5

[5]秦珪:《新闻评论写作》武大出版社2000.9P258

[6]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28

[7]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大出版社P53

[8]袁正明、梁建增:《用事实说话——中国电视焦点节目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245

[9]蒋祖恒:《九十年代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前瞻》益阳师专学报1995(4)

[10]王石:《副刊专栏的文化品味――兼谈各类新闻传媒的专栏设置》新闻战线1994年7期,p36-37

[11]王石:《副刊专栏的文化品味——兼谈各类新闻传媒专栏的设置》新闻战线,1994年7期,p36~37

[12]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P326

[13]哈晓斯:《试论专栏评论的特点》新闻与成才,2000年第3期P23

[14]谢庆立:《“个性化”的评论更多地体现“共性”内涵——评<检察日报>新闻评论专栏<每周观察>》新闻战线,2004年第12期

[15]汪胜华:《名专栏的塑造和经营》新闻战线,2000年第4期P25

[16]明厚利、高勇群:《研究读者,进行读者细分》新闻与成才,2003第5期

[17]刘雪梅:《论报刊专栏的策划》新闻知识,2001年第3期P34

[18]沈玉成、陈永进:《新闻评论的“生鲜专柜”——点评《南通日报》的〈今日点评〉专栏》新闻战线,1994年第5期

[19]王梅芳:《党报的言论专栏更具有引导魅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p81-82

[20]于文军:《迎接观点时代——新闻评论应成为党报应对激烈竞争的杀手锏》,新闻采编,2003年第4期

[21]啸进:《创精品专栏之我见》新闻前哨,2004年第3期

[22]雷光琦、王丽坤、肖淑芬:《浓妆淡抹总相宜——专栏专版分析》

[23]赵霁虹:《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1期[24]裴蓉:《市场营销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p219

[25]禹建强:《论媒体的品牌延伸战略》新闻爱好者,2002.11[26]张力力:《媒体的品牌延伸策略》新闻前哨,2002年第3期

[27]詹成大:《品牌延伸:媒介经营的“双刃剑”》嘉兴学院学报,2004.542

参考文献

[1]秦珪,胡文龙.新闻评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范荣康.新闻评论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3]丁法章.新闻评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4]胡思勇、刘章西.评论效应的强化和延伸.新闻前哨,2002,(3)

[5]周建明.新闻评论写作.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6]程世寿.当代新闻评论写作.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7]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8]秦珪.新闻评论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9]谢宏主编.人民论坛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美)康拉德·芬克著.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1]李德民.新闻评论探索.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12]薛中军.新闻评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3]王振亚.新闻评论艺术.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4]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评选年前揭晓,新闻战线,2000,(1)

[15]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揭晓,新闻战线,2001,(10)

[16]徐光春.充分发挥名专栏在舆论导向中的领航作用.新闻战线,1996,(10):20

[17]刘家伟.新闻评论稿件的取舍原则及把握,中国记者,2002,(10)

[18]马立诚.《人民论坛》漫笔.新闻战线,1995,(09):33~34

[19]亦杰.报纸改革不可改掉言论.报刊之友,2000,(2)

[20]张登贵.革故鼎新十八载——简析宁波日报两个评论专栏.新闻战线,1999,(5)

[21]程广民.策划言论专栏强化四种意识.新闻与成才,2000,(5):14~15

[22]鞠云河.报纸专栏的角色性与空间性.新闻战线,1994,(5):41~42

[23]米博华.厚重的风格朴素的美感——《今日谈》、《人民论坛》获奖感言.新闻战线,2001,(11):12~1343

[24]黄家雄.善纵善搭──《杨柳青》专栏评论研究.新闻爱好者.2001,(4):14~15

[25]李颖.浅谈经济评论的针对性.声屏世界,2001,(7)

[26]邬旦生.我们这样办《今日时评》.新闻战线,2001,(11):14~15

[27]李文.我们是怎样开办《世相杂谈》的.当代传播,2000,(3):58~59

[28]邱暄美,苟保平.彰显党报气派把握时代脉搏——从《兰山论语》看党报如何培育新闻名专栏.新闻战线,2001,(11):16~18

[29]李一军.无情未必真评论.新闻战线,2000,(4):47~49

[30]崔成前.花异香同本一家——当代报刊新闻评论样式特色谈.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1):31~33

[31]豪格.创新经营追求卓越──兵团日报《世相杂谈》专栏评析.新闻战线,2000,(5):62~63

[32]刘小明.扬长避短追求特色——《人在釜山》言论专栏写作体会.新闻战线,2002,(12):31~32

[33]桑献凯.党报言论的成功实践—话说《杨柳青》.新闻战线,1998,(1):39~40

[34]康宏志.“指定题目”和“自选题目”都力求做得精彩.新闻战线,2002,(7):21~22

[35]陈渝生.地市报言论要有地方韵味.新闻战线,2002,(3):58~59

[36]陈贤德.创新是吸引力的源头活水——写在《长城论坛》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之后.军事记者,2001,(12)

[37]魏永刚.“方寸之地”要“精耕”.新闻战线,2000,(2):45~46

[38]李珞.试论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中的作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81~85

[39]王石.副刊专栏的文化品味——兼谈各类新闻传媒专栏的设置.新闻战线,1994,(7):36~37

[40]丁未.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三种角色定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1):44~50[41]程道杰.论新时期新闻评论的发展走势

[42]杨新敏.重新认识新闻评论.现代传播,2002,(4):48~51

[43]王振军.人文精神是新闻评论的灵魂.(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

44论文集.武汉.2003[44]薛中军.把握受众的接受取向――美国新闻评论特征初探.(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5]季宗绍.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出路.(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6]周建明.新闻评论现状的思考.(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7]吴廷俊,胡思勇.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思考.(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8]金梦玉.信息时代新闻评论工作的职责与角色转型――兼论新闻评论的研究视角.(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49]徐国源.论我国新闻评论的价值定位――兼论新闻评论的“意义模式”结构.(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0]田大宪.电视新闻评论影响力解构.(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1]欧阳明.论电视评论的符号结构与组织方式――以央视东方时空面对面等为例.(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2]杨新敏.电视新闻评论的几种模式.(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3]何志武.审视新闻评论的服务功能.(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4]赵振宇.中国入世后大陆新闻评论的现状及特征.(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5]杨林.高瞻远瞩、贴近群众的舆论领袖――2002人民日报言论文章调查.(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6]张强.深邃激情大气――2002年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面面观.(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7]潘晓凌,陈盼.批评文采关爱.(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8]长江日报评论部.评论“着实”才能获得声誉――从论思想大解放系列评论45的实践谈起.(见):首届新世纪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集.武汉.2003

[59]Jensen,Merrill.TheArticlesofconfederati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48[c1940]

[60]JayRosen,Wichita:YourUniversity,June1994njamin,llumiationsNewYork:ShockenBooks1969

[61]Rankin,WilliamParkman.ThepracticeofnewspapermanagementNewYork:Praeger,1986.

[62]Bardoel.Jo,BeyondJournalismaprofessionbetweeninformationsocietyandcivilsociety,inEuropeanJournalorCommunication,November1996

[63]Komenar,Margo:Electronicmarket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97

[64]W.LanceBennett,News:ThepoliticsofIllusion,NewYork:Longman,1988

[65]Pham.C.Theevolutionofthenewspaperofthefuture,in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Magazine,January1997

[66]Media,culture&Society(online)Media,culture&Society[electronicresource].London:NewYork:AcademicPress,1992

[67]Davids,M.(1982),”ConflictofInterest.”BusinessandProfessionalEthicsJournal,1:4

[68]Gripsrud,Jostein,1952-UnderstandingmediacultureJosteinGripsrud.London:Arnol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c2002.

[69]DavidAbrahamson(1998),Thevisiblehand:Money,market,andmediaevolution,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