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的价值探讨

时间:2022-09-28 10:09:52

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的价值探讨

1前言

手机携带方便,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拍摄图片,手机社交软件功能强大,可以迅速广泛地传递信息,手机的像素较高,可以拍出相对清晰美观的图片,这些都成为手机摄影得到更多群众青睐的原因。加上大众传播盛行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机构面临更大的新闻时效性压力,此时,手机摄影无疑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2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2.1快捷拍摄,迅速传播,提升新闻时效性

在社交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手机摄影成为手机持有者必然会运用的技能。随手拍摄、随时随地分享,成为了手机摄影的最有力的优势。在十来年之前,快速广泛分享是很有困难的,而随着现在微博、微信等交互式软件的诞生,更多的人借助照片来展现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利用社交平台传递个人感知内容,完成彼此互动。网络沟通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图片分享具备了更多用的功能,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网络媒体发达的现在,人们对大量信息有了更多的渴望,新闻的接触渠道也更丰富,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新闻传者,只要掌握了新闻信息、编辑文字、拍摄图片、在网上,就可能使新闻在广泛的范围内快速传播开去。这给专业的新闻记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及时了解信息并且快速反应进行传播,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编辑速度快的重要工具,也成为现在许多专业新闻记者选择的工具。

2.2手机拍摄效果良好

新闻图片必须能清晰反映真实的新闻事件,甚至需要在报纸上进行印刷刊登,这就对像素有了一定的要求,而手机摄影近年来在硬件条件上的改善,正大大满足了新闻工作者在图片质量方面的要求。手机的像素在不断提高,还开发了连拍、闪光、延时等功能,可以调整曝光、白平衡、焦距等参数,同时辅之以明度、饱和度、亮度等基本图片调整工具,就为拍摄出质量更佳的新闻图片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软件厂商开发的一系列图片处理软件也为照片的调整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可以快捷地优化图片风格、进行裁切,虽然新闻图片必须保证真实性,还原第一现场的内容,不可以进行过多的创意性发挥,不能进行过度艺术美化,但是适当地处理是必需的,这有助于更有效地起到传播效果。

3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中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就工信部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手机用户数额早已超过13亿。而且目前的手机更新换代速度令人惊叹,更高级的智能化操作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功能,除了简单通讯,还有图片拍摄、高清视频观看和制作、复杂的软件应用等等,手机成为重要的多媒体传播载体。手机是第五媒体的代表产品,其功能持续完善,4G网络更宽覆盖。手机新闻摄影也因此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对像素的要求会比杂志和专业各个作品更低一点,而手机中集成的相机功能的像素从几百万到千万不等,这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纸质媒体的印刷需求。现在,快捷方便的手机为许多报社摄影记者和通讯员得到新闻图片创造了技术条件,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摄影中带动了一股新的潮流。

4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手机摄影对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而言,优势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广泛的网络覆盖特征。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突发事件新闻图片的拍摄和传播的基础条件。我国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明确指出了突发事件的概念,它指的是骤然发生、给社会带来或者可能带来重大危害,需采用应急处置方案及手段加以处理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此可以看出,突然性、快速性和危险性属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习惯中,唯有专业新闻摄影者才可以拍出合格的照片,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就由报社派遣专业摄影记者,携带照相机赶往现场,其中几经波折,很可能导致摄影记者错失拍摄时间。文字记者能够按照现场状态与当事人陈述描述现场和事件细节,而现场的不可复制性导致错失拍摄机遇的摄影工作者再也无法拍出最佳照片,这无疑是一种遗憾。而现在,一旦突发事件爆发,摄影记者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场群众却可以利用手机拍出事发时的图片,留下最能反映真实状态的影像资料。或者是现场存在媒体通讯员,他们也可以在拍照后用微信等平台传送到新闻媒体编辑部。通讯社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稿可谓争分夺秒,这更需要手机助一臂之力。比如2013年7月,上海陆家嘴一观光车自燃,媒体发出的第一张新闻图片是由手机拍摄而成。2013年7月,甘肃省定西市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这一消息就存入了新华社通稿库中,其对应的图片新闻也来自于新华社摄影师的手机,尽管画质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手机拍出后的第一时间径直传送到了新华社编辑部,体现了很高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2014年,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图库东方IC,正式推出了摄影师专属APP,创造了摄影师快速上传照片到图库的途径,手机拍出的图片能够在平台上随时随地编辑上传。

5手机摄影在负面新闻报道中运用

负面新闻往往是披露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批评道德不端和行为不正的个人,因此在采访和报道时往往会遇到阻力,当事人不愿意透露具体情况,甚至是采取武力等强制措施来抵触报道行为。因此就需要用到一些不易于暴露记者身份的手段进行人物采访、信息搜集和图片拍摄。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利用体积轻便的手机、可以反映生活真实状态的摄影技术来拍摄负面新闻图片,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手机摄影的隐蔽性特征得到了许多摄影师的认可。比如2014年5月,有群众反映,稷山某食品加工厂存在着卫生质量不达标、无证经营的情况。报社在掌握这个信息之后,派出记者伪装成客商,亲自到工厂的现场开展暗访工作。在生产车间内,记者隐蔽性地利用手机拍到了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将这些内容交给了该地的食药监局。食药监局在经过核查与检测之后,对该厂进行严格的查封处理。在这个报道工作中,可以发现记者为了完成负面新闻的报道,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假扮成“客商”,用“观察者”身份悄悄进入第一现场,拿到了专业的证据资料。手机摄影为照片拍摄提供了方便,毫无疑问,如果用专业摄影机去拍,是很容易暴露身份的。

6手机摄影使新闻真实反映生活

在手机摄影快速广泛流行的今天,更多的摄影记者开始研究能否用手机摄影取代那些专门的相机摄影。在单反摄像机上添加镜头部件,能够把重量增加到10公斤以上,这就为摄影者的外出携带造成了巨大的不便。但是,体积很小、可以四处随身携带的手机就更为方便了,这也进一步触发了摄影者利用手机获取新闻图片的念头。毫无疑问,手机在兴起之初的作用只是联系亲朋好友,互通往来,传递信息,而拍摄照片仅仅是作为衍生的功能出现,拍出照片的质量总是不能和专业的高质量的单反相机相提并论。2013年3月《淮安日报》用一整个版面刊登了一组影像照片,图片资源来自于淮安日报视觉中心主任程钢的手机,陈述了家在贵州飘于淮安的洗车小哥陈浩南的生活经历。程主任自己反映,有一次他去洗车,在车中看到陈浩南在车外拿喷枪冲洗车,就用手机拍摄了递给小陈看,小陈看看,笑着没反对。第二次带着洗好了的照片去洗车,小陈看了表示很开心。此后,程主任向对方表达了想多拍些照片并且采访的意愿,得到了小陈和洗车店老板的同意。第三次就拍了网吧里的陈浩南,开车跟随骑单车的浩南穿过了马路和小巷,最终去到了小陈的住所。在轻松的聊天、采访过程中,程主任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小伙子的生活状态。在这版照片新闻稿里,影像的质量无法超过相机的水平,色彩的明亮度也不高,然而照片是最接近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的,触发了被采访者的心理和情感,也体现了摄影者的人文思考和价值观。

7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强手机摄影的运用,从而提升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价值。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比如它可以快捷拍摄,迅速传播,提升新闻时效性,且手机拍摄效果良好;其次,是加强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中的应用、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手机摄影在负面新闻报道中运用、手机摄影使新闻真实反映生活等方面的分析。

作者:梁良 姜颖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海松.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2]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盛希贵.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7(2).

[4]逯明宇,刘畅.新媒体时代的手机新闻摄影[J].青年记者,2014(11).

[5]贾千慧.手机新闻客户端数据新闻可视化现状及发展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