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9:28:07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范文篇1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着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着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着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结语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介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短信文化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短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文化媒介,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为人们开拓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溶入到亿万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

化交流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海玲.手机短信中的修辞学及其文化分析[J].应用写作.2008,

(10).

手机短信范文篇2

手机短信的特点是其一其语言的生动性,短信文本的造句生动形象,独具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短信文本大量使用了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在运用方面它呈现出了极大的自由性,既有对传统文学样式的借鉴、移植,又有别出心裁的独创,修辞技巧十分丰富,灵活多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的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使人际交流的语言花样翻新。手机短信的特点二是手机短信文体篇章短小精巧,它的语篇长度特征就是“短”。一般的手机设定中,对短信的接收都有长度的限制,从50字到150字不等。而根据内容,短信息只要能传达一个信息,使接收方明白就可以,所以不要求句子的完整性和语言的优美,一般来说短信的平均话轮长度为8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印刷符号,一个英文单词或英文缩写算作一个字,一个情感符号也算作一个字)。其三,手机短信还融合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呈现出兼容并包的语篇特征,它将诗歌体、散文体、戏剧对话、对联式文体渗透进来。表现出了相当鲜活丰富的语言运用特色,短信文学带来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改变了文学的文体形式。比如篇幅精短、句式短促、排列形态特别,同时也改变了人类之间的交际方式,本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手机短信,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短信文学,研究这种随着手机通讯的出现而飞速发展的短信交际形式。

话语分析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在1967年社会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进行话语交谈时都认同并遵循一种原则,并将其命名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他对合作原则作了如下界定:“在谈话过程的当前阶段,你作为参加交谈的一方在你的话轮中说出的话语应该是符合谈话双方共同认可的目标或方向的。”其具体内容表现为四条准则:1)量准则—所说的话既包含又不超过交谈所需的信息。2)质准则—不要说虚假或是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话语要相互关联、切中主题。4)方式准则—话语要言简意赅、避免歧义。显然这四个准则应该是合作原则总则的展开,是总则的具体内容。准则里所蕴含的“合作”概念与总则中的“合作”概念应该是一致的。在我国,有关合作原则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一文为主要标志。此后的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围绕合作原则展开的研究与讨论尤其活跃。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平台,也是要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但是手机短信因其交际途径和使用语境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手机短信由于收到手机通讯条件的原因,每条都会有数量的限制。因此手机短信严格遵守在尽量短小的范围内表达更多的信息,有些象电报,不过没有电报字数限制的那么严格。手机短信话语文本也是以准确传递语意信息为基本语用目的的,其行文受手机屏幕空间限制,一般允许打出70个左右的汉字,再加上发短信息时手机自身时间的设定等原因,这些客观上的条件不允许表达主体像一般的写作那样面面俱到。另外,发短信息的行为一般是发生在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较好的言语交际对象之间,所以也就不太注重形式问题,只要把要说的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这也是短信息话语文本中构成要素省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手机短息在信息交际的过程中遵守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这种原则的实现是受到现代化的物质载体的制约。

例如:我们下午在哪里见面?

学校门口

星期三的课在哪个教师上?

主楼203

这种交际方式符合量准侧所要求的内容,它包含需要的信息而且说的话不超出需要的信息。在交际中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信息和成分。行文时该省则省,能简就简。

手机短信文本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达到一种幽默诙谐的目的。在短信文本中运用语音、词汇的相关性营造出一种语境而产生歧义。发送者在编写时故意把关键的部分暂时保留一下,使接受者产生歧义或疑义,然后把关键部分说出来,进而收到幽默、曲折、引人入胜的效果。手机短信中运用这种手法的方式是,往往先作肯定,给接受者一个心理预期,结果却与前面的心理预期意思相离或相悖,从而让接收者的期望与发送者的意图发生偏离,对比之下,形成反差,产生幽默。

例如:我和我妈说了:我喜欢你!经过和你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我感觉已经离不开你了,我想让你上我家来,能天天陪伴我!可我妈不同意,她说:家里不准养小狗!

这则短信暂时保留了关键性的话语“小狗”,使得听话者所得信息出现中断,从而产生语义联想和心理期待———一般容易理解为感情表白。待到表达者最后给出关键性词语,才让信息传递得以继续,并纠正了前面的歧义联想和期待,同时也达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效果。这就是手机短信歧义。这种现象在手机短信中经常出现,它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特别是避免表达晦涩,避免歧义,要简洁要有条理。合作原则的要求是通过你正交谈的目的方向,在交谈的现阶段,使你说的话符合需要。但是在分析短信文本时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交际中无法完全符合四条准则,尤其是在手机短信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歧义。

歧义是语言的创造性与节约性相互作用的产物,短信文本利用汉语语音的双关性产生的双关歧义是短信文本歧义的一个突出的类型。双关歧义的形成通常是作者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故意使话语含混不清,从而违背合作原则中相关准则的结果。作为接受者在准确推断原语的话语含义和成功再现原语的双关歧义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遵循合作原则。双关歧义就是说话者或发送者违反方式或量等准则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歧义现象。

例如:《暗思竹》暗思竹,暗思透非竹。末温花,枝绘池。暗在竹眷株,好池诱澜座。

这条短信表面语义写的是竹子,深层语义却是写猪。编写者通过谐音的方式将其所要表达的“俺是猪”悄悄地隐藏在“暗思竹”中,接受者一开始不明其意,等明白后已经掉进了编写者的陷阱。全文的深层语义是:俺是猪,俺是头肥猪。没文化,只会吃。俺在猪圈住,好吃又懒做。格莱斯认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说话人的话语应当是相关的,真实的,信息量适度的,简明的。这样,当说话人的话语明显违背合作原则时,就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并促使他通过逻辑推理“寻找”出说话人的真正含义来。正是由于听话者遵循这个方式才可能构造出双关歧义,这种歧义是指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关顾两个事物、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另一个是隐含的,好像“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不过在双重意思中往往还是以没有说出来的那个意思为主。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因为它似乎总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模棱两可的含义。它是作者有意显露、读者努力猜测的一种歧义。而交际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原则从事才能造成和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这种谐音双关歧义是它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从而产生表意婉曲、情趣幽默、隐含讽喻的修辞效果。

手机短信充分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对象不分年龄,不受地域限制,方便、快捷、廉价、私密性好。它减少了因距离和时间等因素所造成的麻烦和障碍,从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交际方式,塑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伴随着这种方式出现的手机短信在语篇结构和词语运用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模式和特色。本文通过对手机短信文本的话语分析发现人们在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交际的特点。它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有时遵守合作原则,有时违反合作原则。随着手机普及,通过手机短信进行交际逐渐成为了人们进行沟通的一种新的方式,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相信对手机短信的研究会有助于这种通信方式更好的为人类交际服务。

论文关键词:手机短信话语分析合作原则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作为现代交际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随着现代通信方式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交际形式,本文试图运用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核心---合作原则来分析手机短息文本。根据手机短信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研究它在交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亚军.《短信:穿越社会阶层的文化现象》,文汇读书周报,2003-06-04.

手机短信范文篇3

[关键词]短信拇指经济问题对策前景

一、拇指经济产生

随着手机在我国普及率提高,发送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新方式。尤其是在春节、国庆等节日,手机短信拜年、问候已取代送挂历、打电话等传统方式,已成为日趋流行新时尚。据信息产业部统计,08年春节7天长假,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总计为170亿条,07年春节假期这一数字为120亿条,环比增长41.7%。[1]

日益增长的短信业务,蕴藏的是富饶的“拇指财富”。春节期间,手机短信资费按每条0.1元计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两大移动运营商,08年仅在春节期间就把17亿元收入“囊”中,而这还不包括以下的收入,即以短信方式下载的铃声、笑话、图像等增值业务,它们的资费相对要高。

信息产业部统计还显示,07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5921亿条,日均发送短信超过16亿条。手机用户数快速增长,是短信发送量增长的基础条件。07年末,全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短信是继互联网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手机短信业务特点

短信作为手机上的一种业务,让原本具有语言传递功能的手机,变成了电报式的解读工具,让耳朵闲置,让文字彰显更大的作用。短信传递文字信息,情感沟通,让拇指灵巧,让嘴巴休息,手机短信业务具有了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双重色彩。

手机短短信业务具有以下特征:

(一)移动化

手机具有移动化特点,可以自动漫游,无论你在何处,你都可以发送和接收短信。无论你用什么样的终端,只要有SIM卡/UIM卡,你都可以接收和发送短信。短信业务的移动性、个人化、自动漫游特征,是短信成功的基本因素。

(二)离线编辑

当你准备给朋友发送短信时,首先进行短信编写。在自己的手机上,编辑短信内容,可以反复修改,并不占用网络通信资源。只有在发送短信的瞬间,手机和通信系统才建立联系。

短信具备了类似E-mail的离线通信特征,不受关机、网络信号差等因素的影响,能实现和完成异步通信。传统的电信业务,如电话业务,沟通双方必须在线,实时连接。

(三)70个汉字短信

短小、精悍的文字传递,适合我国的文化习惯。短信是一种通过无线方式传递的信息,可以保存在手机中,方便人们随时查阅,传播方便快捷。一条短信最大长度是70个汉字,言简意赅,表现力强,交互性好,发送时间短,占用资源少。

(四)低资费

短信按条计费,价格低。在短信业务开展初期,短信的收费方式,与手机通话的计费方式相似,是月租费加按条计费。按条收费的方式,每成功发送一条,由发送方支付,接收方不付费。发送短信不再收取通话费,发送一条短信的费用为0.1元。目前,移动公司推出的“动感地带”品牌,短信有了各种资费套餐,这能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要。

(五)存储转发

短信系统与一般的通信系统不同,系统中设有短信中心,它是提供短信业务的核心。发送短信不受对方是否开机的限制,即使对方关机,短信中心会存储短信,当对方开机以后,短信中心自动从通信系统,查看用户的开机状态,并及时把短信送到对方手机上。

(六)快速与安全

短信从发送到接收,在正常开机的情况下,10秒之内即可完成,不受用户是否在接听电话影响,速度快、可靠性高。短信以信令网为基础,而信令网在各种电信网络中,是电信网的神经中枢,自成一体,系统独立,短信具有安全、可靠性高的特征。

三、短信是新的交流方式

(一)短信是全新的情感交流方式

短信沟通比电话沟通更方便、快捷、有效。短信交流,开创了一个新的交流方式,短信沟通方式有以下特征:

及时性。短信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其传播效率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私密性。短信沟通,是一对一的沟通渠道,不用张口说话,无论是在会议上,还是在公交车里,都可以进行,很容易做到不为众人所注目。

选择性。手机短信打破了地域、时间,以及具备电脑终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可随时随地收发文字、图像等信息。

便利性。使用贺年卡,需要购买、寄递等,与此相比较,短信具有即时性、互动性、方便性。

存储转发模式。短信这一功能,与广播、电视、报纸等形式相比,具有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的优势,其表现形式也更加隐蔽。

病毒营销方式。就信息扩散方式而言,发送短信便捷,每个人都可能是接收者和传播者,形成了病毒性营销方式,信息传播快速、广范。

可见,人们互发短信,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人们用这种方式,深入交流感情,是一种情感层次上新时尚。正是这种情感交流的需要,改变了电信运营商推出短信的初衷。当初,电信运营商推出短信,是因为有人抱怨,手机话费高,有了短信业务,就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一些人的短信消费,已经超过了手机通话费用,显然,人们如此痴迷短信,并没有把短信完全当作是省话费的工具。

(二)短信是新的文学形式

2003年,《天涯》杂志、中国移动和海南在线,三家共同携手,举办首届短信文学大赛。如今,随着莫言、韩少功、周国平、方方、苏童、蒋子丹等一批著名作家发表短信文学作品,马相武等学院评论家参与讨论,推波助澜,促进了短信文学的发展。

四、短信是新的营销方式

(一)手机短信广告的兴起

目前,手机短信广告,从发送形式上来分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广告,用户每接受一条广告信息,就可获得一定的费用或通话时间。二是夹杂在短信业务中发送。比较而言,后者的形式更好一些。对短信广告,用户可直接删除,导致企业广告的无效投放。第二种方式,可以把广告放在正式内容之前,用户必须往下翻,才能够阅读需要的内容,从而达到企业传播商品信息目的。

(二)手机短信广告优点

手机消费者几乎涵盖了各种消费者层次,短信广告也就有了很大的适应性。手机短信广告优点如下:

短信广告投放准确。移动运营商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库,按一定条件细分数据库,这就是细分市场过程。广告主可以将特定的商品广告,给相应的消费者,目标市场明确。而信息受众,也会因广告信息与自己密切相关,有助于关注此类信息。

广告效果明确。短信只能从上至下阅读,无法避过广告,从而保证了广告宣传效果。

实时性强。企业广告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广告信息,可以即时将最新的产品信息传播给消费者。传统媒体广告,修改广告内容不方便,修改再成本高。

广告信息保存方便。手机短信存储功能,为广告信息的储存,提供了条件,方便用户再次查询。

五、手机短信存在问题

(一)手机短信自身弱点

传统短信业务,信息表现方式单调。目前出现的彩信业务,极具开发潜力。

信息长度受限制。对于稍长的短信,将把信息切断为数条,进行多次发送,费用上升,影响阅读效果。

短信数据传送速率慢和时延。因为SMS使用低速信令频道,这个频道为多种传输所共享,所以速度相对较慢。

(二)手机短信广告缺点

短信广告表现形式单调,一般只能是纯文字或者简单的图片、声音,其表现力不强。但是随着网络性能的提高,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手机短信广告将迅速发展。

短信广告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广告设计上,要增加吸引用户的因素,这就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六、手机短信市场有待规范

(一)短信市场缺少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含有法律禁止的内容。例如,利用短信发送不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信息。短信的便捷性和低价位,使得这些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由于短信息具有接收被动性的特点,用户往往无法对短信进行筛选,如果有人利用短信,对他人进行辱骂和攻击,被害者的权利受到了严重侵害,要查处加害人难度很大。

短信传播中,有时包含有侵犯他人财产权的内容。手机的用户都收到过诸如“恭喜中奖”、“低价拍卖”之类的信息。当用户信以为真,信息的发送者就会以支付手续费为名,骗取钱财,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财产权,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危害。

一些网站,通过用户自愿订阅的方式,为其提供特制的短信服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了一些违法的行为,即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强制”提供了服务。一些短信服务,存在“订阅容易,退订难”、“退订之后依然收费”等问题。还有诱骗对方手机号码,试用和订购使用,界限不清,强行发送大量短信息,这些行为和做法,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短信市场规范化措施

对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市场,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市场。一个健康、规范的短信市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包括监管单位、运营商、短信定制供应商,以及短信广告主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定手机短信服务的管理法规,明确短信运营商及短信使用者,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短信市场,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行为,规范运营商和用户的行为。

同时运营商也要自觉参与市场的规范化,运用技术手段,对一些带有敏感词语的短信,进行技术过滤、删除,对不法短信实施监控。加强技术攻关,尽快解决即时、准确识别信号内容的难题,对违法信息,消除在萌芽状态,目前网络论坛上,对敏感词汇,进行屏闭或删除。

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增加法制观念,不给利用短信犯罪可乘之机。手机用户要擦亮眼睛,对有犯罪嫌疑的短信,要积极举报。

可见,监管部门、运营商和消费者,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短信环境。

七、拇指经济未来前景

彩信业务,是中国移动通信开展的多媒体短信业务。它除了可以传送文字信息外,还可以传送彩色图像、声音、动画等,可实现手机与手机、手机与互联网信息的即时传送。彩信业务与带有摄像头的彩信手机相结合,可以提供即时拍照、即时传送信息服务。彩信业务,为拇指经济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彩信市场环境分析

1.彩信终端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彩信手机(带摄像头)价格,已为普通用户所接受。越来越多彩信手机投入市场,为彩信的发展奠定了终端基础。

2.彩信开发队伍

随着短信定制供应商队伍的壮大、彩信产品的积累,形成各自特色品牌将成为可能。这将丰富彩信的内容,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促进彩信市场走向繁荣和成熟。

3.彩信业务资费

为拓展市场,加速彩信市场的深化,运营商采取了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这无疑将刺激现有和潜在的彩信用户,更多地使用彩信这一传情达意的沟通方式。

《京华时报》,2008.3.4报道,联通正式推彩信报资费3元/月,叫板移动手机报,相比市场同类彩信报的5-8元/月的价格,相对较低。彩信业务资费的逐渐降低,将刺激用户的彩信消费需求。

(二)彩信市场发展策略分析

1.运营商的市场发展策略

06年1月彩信手机尚未开通彩信服务的比例为85%,(最新数据资料,未查到。)建议运营商牵头,要求终端供应商简化彩信的注册和设置。如果用户购买中国移动推荐的彩信手机,无需进行复杂的设置,手机一般会事先设置好。如果用户自己设置的话,通过GPRS发送和接收彩信需要设置。

建议将彩信终端和业务捆绑,内置彩信资费,以刺激用户初次使用,从而激活空置的彩信手机。

对于已有的彩信用户,应该鼓励点对点的发送。

改善无线网络质量,提高手机上网速度。

2.终端制造商市场发展策略

针对最有可能使用彩信服务的青年用户,推出价格适合的终端,增加彩信手机的用户量。

尽可能简化数据服务的注册和设置,降低使用彩信的门槛。

3.短信定制供应商市场发展策略

针对用户的需求,开发与电子邮件具有很大差异性的彩信服务。

手机短信范文篇4

论文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结语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介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短信文化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短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文化媒介,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为人们开拓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溶入到亿万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

化交流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海玲.手机短信中的修辞学及其文化分析[J].应用写作.2008,

(10).

手机短信范文篇5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在我国呈现出指数式上升趋势。2007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8622.8万户,达到54728.6万户,短信业务量5921.0亿条,同比2006年的4295.4亿条增长了37.8%。在这样庞大的数字下,手机在我国大学生中普及率如何?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情况如何?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是否青睐?青睐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研究。学者刘幼昕对重庆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75.55%的人使用手机,其中98.8%的人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谢小刚对江西省高校调查得出,100%被调查者都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56.3%的人认为自己频繁地使用短信功能。徐红波对江苏某大学调查结果显示,74.1%的人拥有手机,毕业年级手机拥有率高达94.2%,94.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手机的最主要功能是收发短信,43.8%的学生每天发送手机短信10至20条,23.1%的学生发送短信在10条以下,发送短信在50至100条的占11.9%,有4.3%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每天发送超过100条短信。手机短信内容也可谓无所不包,五花八门,主要有与父母亲人的亲情短信、与朋友的友情短信和与恋人的爱情短信、拿人开涮的幽默短信、节假日的祝福短信、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事务短信、偶尔在同性或恋人间传播的黄色短信和其他短信等。由此可见,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高,收发短信数量多,大学生们越来越青睐手机短信。对于青睐的原因,学者又做了全面的阐释。他们认为大学生青睐手机短信是基于手机短信突破时空限制,费用经济实惠、使用便捷,并且切合大学生交往需要的强烈性、情感交流私密性、表达的自由随意、满足了大学生对时尚的追求和趋同心理等特点。

学者对当代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高,手机短信使用率高以及手机短信备受大学生青睐的因素的研究,其出发点是对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实施的可能性做分析,使手机短信这种信息技术在德育工作运用的过程中更具实效性。

二、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利弊观剖析

手机短信在学者们的眼中犹如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利有弊。学者在探讨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利弊时,从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个视角进行剖析,但主要以大学生为阐释点。

首先,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手机短信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地各类会议通知、各种讲座信息、勤工助学信息、就业工作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大学生从手机短信幽默内容中获得快乐,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展德育工作,无疑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利用手机短信给大学生们发送生日或者节日祝福语,可以使学生更加认同和信任德育工作者,更利于工作的开展。

其次,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学者们认为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积极效应表现在:(1)有效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大学生交往的所有隐私话题可以通过无声的短信来表达,对大学生的隐私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护。(2)使大学生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和谐。手机短信用隐蔽的特性,无声的文本,有效地解决了与所处环境发生的不和谐。(3)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自主的地盘和独立的空间。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受到约束和限制,手机短信为大学生建构了这样一个真实而又不可触摸的高度自主的地盘和独立的空间。(4)手机短信还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等。有学者认为,手机短信可以表达一些当面或电话里不好表述的轻松、幽默甚至“肉麻”的语言,从而促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并且手机短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缩短了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转变。另外,手机短信的充满智慧和创造快感的交流沟通方式,会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短信文化”,这必将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

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学者们关注得最多的一个点,他们普遍认为,手机短信导致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焦虑、孤僻、逃避现实等不良反应;由于手机短信交流的隐蔽性导致黄色、欺骗、恐怖、反动言论等垃圾短信的肆虐,造成信息污染,并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侵蚀和危害,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手机短信更加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手机短信助长了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和作弊行为;手机短信还妨碍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些学生可以假装快乐或痛苦欺骗对方,造成不少恶作剧,用以获得一时的快乐和宣泄;手机短信在方便交流的同时却使情感交流进入了新的误区、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加剧了情感危机;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彰显个性表达,甚至成为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再加上大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从众,纷纷购机来发送短信,这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消费,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手机短信接发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下降,学习的有效时间大大减少,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业学习。

三、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策略和制衡对策

手机短信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可以打破高校德育工作者固有的教育套路,给德育工作带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途径。于是,学者们在调查、分析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现状和剖析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利弊的基础上,探索手机短信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契合点,让手机短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些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的运用策略。学者认为:(1)应该利用手机短信的即时性、私密性特点,使手机短信成为校园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并可以在院系两级建立负责任、高效的学生信息员队伍,要求学生信息员以手机短信为信息上报的主要手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将一些不良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2)应用手机短信受众面广、受众群特定的特点,使手机短信成为学生服务以及正确思想的宣传阵地。高校德工作者可以让手机短信与时事政治、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结合,开展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考试前夕,向每位同学发送“遵守考试纪律,严守诚信承诺”的警示短信,四、六级考试前提醒学生一些注意事项等,充分发挥手机短信作为宣传阵地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短信,创作一些人生励志、心理疏导、节日问候、善意提醒等内容健康,文字隽永的手机短信,发送给特定的同学,以此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3)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以短信交流为平台,开设短信心理咨询、实施短信心理辅导,让学生在短信交流中敞开心扉,无所顾忌。(4)“短信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以短信创作为契机,构建高校健康的短信文化,提高校园短信的文化品位。

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又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趋利避害,对不良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制衡。学者认为,制衡的主要途径有:(1)抓思想,对大学生手机用户教育和引导,强化大学生的“短信”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的短信行为,提高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2)抓载体,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积极开辟短信互动空间,编发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短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3)抓源头,净化短信的内容;用优秀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短信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现代校园文化氛围。(4)通过加强对手机运营商的管理、要求手机制造商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和手机客户端工具软件的开发,并且从严查处不良短信传播者和制定有效的学生手机短信使用及管理制度,从严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秦尚海.高效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2]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刘幼昕.手机短信挑战高校德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04).

[4]谢小刚,张莉娟.搭建高校管理新平台引领青年学习新时尚——关于“发挥手机短信在高校管理和青年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调查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03).

[5]徐红波.手机短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煤炭高等教育,2005,(05).

[6]刘晓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与职业,2004,(15).

[7]徐军伟.手机短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八大功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8]任永辉.试析手机短信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9]王萌.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J].新闻界,2005,(06).

[10]吴喜涛.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在德育中的运用[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

[11]钟铭金.手机短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教师,2007,(S2).

[12]王海.手机短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焦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13]李雅兴.手机短信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新视野,2007,(03).

[14]王燕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影响——以福州市大学生为例[J].当代传播,2007,(02).

[15]张恒龙.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运用[J].当代传播,2006,(02).

[16]郭超杰.第五媒体的发展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2).

手机短信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短信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手机短信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目前,手机短信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景象,这种新型信息互动方式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正日益受到短信的冲击和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对策,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新时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向导、生活的参谋、成长的助手。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7年暑假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访谈人数80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现状

设置问题: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②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③每天接发手机短信的数量;④手机费用的比例;⑤手机短信内容。

(二)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的成因及积极效应分析

设置选项:①交往需求的强烈性;②情感交流的私密性;③经济消费的实惠性。④形式自主的多样性;⑤使用便捷、文雅性。

现阶段手机通话资费以移动公司为例,一般每分钟0.6元或0.4元,短信每发送一条0.1元,而且接收免费。此外,各大手机通信公司因为竞争,还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发一送一”、免费赠送等短信优惠政策,这使得通一次电话的费用至少能发10条短信,对于交流欲望强烈而经济能力匮乏的大学生来说,其诱惑力自不待言。

(三)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手机短信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

2.手机短信引诱学生的情感交流进入新的误区。

3.手机短信刺激了学生的攀比消费,加重了经济负担;

4.不良短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我院有86.24%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有78.5%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一年。目前,网络仍然是我院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手机短信获取信息的比例仅次于互联网。在无机的同学中有77.28%的人计划一年内有购机计划。可以预测,手机短信的使用比例会越来越高。“关于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比例最高是电话,占48.12%,其次是手机短信,占42.11%。据调查,学生平均每天接发短信数量最多的是1~3条,其次是4~6条,10条以上和0条的比例差距不大,这说明学生把短信作为交流的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手段。一般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100元左右。调查发现:手机总费用越低,短信费比例越高;手机总费用越高,短信费比例越低。可见,手机短信倍受学生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费用低廉实惠。

据调查,短信内容主要有三种:亲情短信、友情短信和爱情短信,这种短信具有极大的互动作用。近年来,校园除了我国传统节日,还有一些西方节日的问候短信也在逐渐升温。黄色短信在短信中比例极少,不到1.5%,并且多限于同性或恋人之间,用于互相逗乐。但危害性大,传播迅速,范围广。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短信内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编;二是下载;三是转发。访谈中,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之所以在校园中流行,有多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交际和信息需要,实现了手机短信优点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完美结合。

短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流行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1)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2)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3)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虚假人格。

手机短信一方面为人们交流沟通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应该通过书信、电话甚至见面方式来维系的情感交流被短信取代了。这种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加剧了情感危机,甚至出现了“短信骚扰”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患上了“短信依赖症”,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虚拟世界里,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彰现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再加上有些大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纷纷置机来发送短信,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而不良短信主要指垃圾短信、黄色短信、恐怖短信和诈骗短信等。这些短信尽管比例不大,但由于其散播能力特别强,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复制成千上万条。大量的“短信骚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手机短信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它已经和互联网一样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双刃剑。如果任由不良短信在校园里泛滥,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我们应趋利避害,对手机短信污染进行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引导手机短信服务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所应具备的积极作用使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正面的工具性效应。

(四)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引导与治理

1.抓思想——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良手机短信一方面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各种淫秽不堪的“黄段子”也毒害了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要求大学生做到自律,洁身自好,勿以信“小”而为之,不要成为不良传播的推波助澜者。

2.抓载体——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们获得最大自主权,利用任何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由交流。因此,要及时建立手机短信交流平台,多提供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短信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交流答疑,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一方式可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短信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思想论坛中来,让每一名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利用手机短信这种高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开展教育活动,相对于以往的报告、讲座、征文等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

3.抓源头——净化短信内容。大力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词语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短信消费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觉约束自己发送短信的行为。

4.抓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利用技术手段堵住不良短信。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监控力度,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或截断不良短信,最大限度地堵住有害信息来源。从严查处不良短信传播者。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于黄色短信等不良电子信息危害的行为,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淫秽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的打击力度显然远远不够在我国新刑法,对于制造传播谣言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情况下应尽快出台对于手机短信息传播的监管法规。手机制造商要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通过设置在用户端过滤和拒收用户设定的含不良关键词的短信给用户提供一种主动的选择功能,摆脱欲罢不能的尴尬局面。同时加强手机客户端工具软件的开发。从目前情况看,手机一旦中了病毒,用户是无能为力的,不能像电脑一样运行杀毒程序,只有求助于专业的维修机构,重新写码,方能恢复手机的正常功能。所以,手机制造商在手机防毒等的客户端工具软件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应有所作为。另外,要制定有效的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制度,限制学生在教学时段的使用,规范学生短信的发送行为,缩短手机短信发送的时间,减少不良短信影响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簇[N].中国教育报,2003-11-23.

[3]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吴正国.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J].青年研究,2003,(5).

[5]刘思林.手机短信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3,(4).

[6]宗诚、张孝义.不良手机短信污染的治理[J].情报科学,2004,(8):910—913.

手机短信范文篇7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结语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介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短信文化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短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文化媒介,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为人们开拓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溶入到亿万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

化交流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海玲.手机短信中的修辞学及其文化分析[J].应用写作.2008,

(10).

[4]赵亚辉.短信市场潜力大预计今年发送量超过1200亿条[N].人民

手机短信范文篇8

对证据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克服已有认识上的谬误而又不断创新的过程。正如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一书中所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学术理论当应以活生生的现实案例为其生命源泉。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手机短信息是一种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信号网络进行传输的数字化通讯方式,对传统的证据形式提出了挑战。争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手机短信是否能够作为证据?并且作为证据使用后其效力又如何?

关键字:证据效力采用

一,对手机短信的可采用性和可采信性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

(一)手机短信的可采用性

证据的客观性指证据作为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任何想象、揣测或臆造,都不能正确反映案件的客观真实,都不能成为证据。手机短信作为移动通讯营运商信号网络连接的一种新型通讯方式,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把人们所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信号网络传输至对方手机,呈现在对方的手机屏幕上,因此互无“真迹”,一个指令也可轻易地修改或删除,从而有人对手机的客观性提出质疑。笔者认为,易删改的特性并不能否定手机短信的客观性,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字化形式的手机短信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不是无法感知的虚幻的东西。在网络信号正常的情况下,手机短信一旦由发出方发出,即在接收方的手机上有直观显示,并在移动通讯营运商的服务器上有相应的记录。而能够作为证据的手机短信是储存在其手机上的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证据的关联性指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美国学者华尔兹认为,证据的“相关性是指实质性和证明性的结合。如果所提出的证据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性正义问题具有证明性(有助于该问题),那它就具有相关性。”英国学者斯蒂芬认为:“所应用的任何两项事实是如此想互关联着,即按照事物的通常进程,其中一项事实本身或与其他事实相联系,能大体证明另一事实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或不存在。”能够揭示案件真相的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待证事实没有联系的事实,不是证据。确定某一具体事实是否具有关联性,取决于人们对证据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关系所具有的常识经验和科学知识水平。也就是说,关联性取决于客观条理,不取决于人的主观的置信。一个证据事实一般都不能够终局性地证明待证事实,往往需要其他证据事实的配合,这就需要人们科学地分析和判断证据,才能对案件事实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方式、关联程度作出正确的认定,才能发现案件的真相。换言之,一个证据必须有助于证明案件事实或其他争议事实,因此关联性可以称为证据的“证明性”手机短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应性。每一个手机号码均对应一个唯一的用户,手机短信的收发只能在特定的两个手机用户之间进行,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由移动通讯营运商与用户的服务协议来证明。在没有其他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两个特定的手机号码之间的短信收发行为可认定为两个特定的用户之间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的通讯行为。只要提供证据的一方能够证明手机短信的内容是与案件相关,并且是从对方的手机号码内发出的。就可以说明是具备关联性的。

合法性作为证据的构成要件,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事诉讼中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所谓证据能力,是指能够作证据使用而在法律上享有正当性,亦即作为证据方法的资格。所有的证据事实,原则上都有证据能力,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要经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而取得的证据是通过非法的途径或未经允许而取得的证据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二是与待证事实有关联性的客观事实的范围十分广泛,在诉讼中哪些客观事实对证明案件事实有意义,实体法的规定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证据的合法性是我国证据法学领域内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作为证明根据的材料无论是否具备合法性,都可以称为证据,但是每一件证据能否在具体的司法和执法活动中被采用,还要看其是否具备合法性。合法性的标准应包括主体合法、形式合法与程序合法三层涵义,即提供证据的主体(主要针对人证而言)、证据的形式(主要针对鉴定与现场勘验笔录而言)和证据的收集程序或提取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于手机短信而言只要其取得方式合法,有一定的证明力就应该具备合法性的要件。就审判而言笔者认为一方如果提供的证据是自己的手机上储存的信息,并在庭审时当庭展示,同时在法官的指导下将手机信息内容作书面摘录,作为庭审笔录的一部分。而相对一方当场没有表示异议在庭审笔录上签名的话则完全是可以认定手机短信是正当合法并具证明力的。

(二)手机短信的可采信性

当手机短信能够作为一个证据被采用之后,还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对其证据效力加以审查判断,以确认该证据还能被采信:

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证据观念。(一)承认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差距。法院认定的事实是有证据证明的事实,法院审判认定事实的标准是证据是否充分,不能以哲学上的客观真实标准替代司法领域内的法律真实标准,无休止地追求案件事实客观真实,使案件事实在各审级的不同阶段均处于不确定状态,导致案件久拖不决或裁判不确定。(二)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七种证据形式。如果在法理上采取紧缩的解释方法,那么手机短信就不是适格证据,也不能产生证据效力,这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不相符。法律虽然不能朝令夕改,但也决不是完全僵化、封闭的,为了避免法律脱离实际生活,应该在一定限度内给法律自由伸缩的弹性。因此,在评断各种具体证据的证明价值时,应该给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确立自由心证之认证规则-----只要手机短信经“查证属实”,就可作为定案证据。

其次,科学认定手机短信的真实性。(一)从认证对象自身特性考察。从修改手机短信手的技术难度来看,对于一般手机用户来说,直接在手机的短信收件箱中删改信息不太可能。因收件箱中的手机信息是只读文件,不能直接在收件箱中删改。如果以另存编辑方式修改信息内容,则会改变该信息的位置,如转移到草稿箱或发件箱中,不可能仍停留在收件箱。从一条手机短信的基本内容来看,存储于收件箱的信息均带有发信人名称、发信人的手机号码、发信时间等具体资料,而且移动后运营商的操作系统中也有相应记录。(二)大胆运用科学的认证方式。对于内容清晰的手机短信,法官可以运用一种重要的方式加以采信———推定,即根据某些已知事实(基础事实)推断另一些未知事实(推定事实)存在与否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推定的依据是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或伴生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推定是基于概率、公正和效率等方面考量。从外国的先进经验来看,通常的做法不是采取直接认证方式------鉴定来解决,而是借助间接认证方式-------推定、自认与具结等加以处理。其中,推定方法应用得最为普遍,故也被视为采纳电子证据的第一法则。因此,法官在审查手机短信的可信性时,可以依据案件事实间的内在联系及合理的逻辑关系对案件事实进行推定。

最后,结合其它证据综合判断手机短信的证明力。鉴于手机短信被伪造、篡改后不留痕迹,同时受环境、技术的影响容易出错,故应将手机短信归入间接证据的范畴。间接证据是与案件主要事实有间接联系的材料,只能佐证与案件有关的个别情节或片断,而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但把若干间接证据联结起来,经过综合分析和推理,对于查明案件主要事实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结合全案的其它证据来综合判断其证据效力。具体的考察方面包括:取证环节是否完整,证据形式是否存在瑕疵,与其它证据是否矛盾,等等。

(四)短信的证据能力

1、证据能力定性

证据的可采性是和证据的相关性紧密相连的,具有相关性的证据才可能被采信。因此,在证据制度下,相关性是可采性的前提。证据要获得相关性必须具备如下要件:(1)必须指向案件争议的重要事实;(2)必须能使案件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更大些。相关证据的采信经常遭受无数的排除规则,但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传闻证据、意见证据、品格证据、最佳证据规则、以及其他场合的行为证据.由此可见,只有具备了相关性和可采性的证据才能被陪审团或法官采信。因此,笔者提出的“证据能力”是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进入诉讼程序的资格,是具备相关性和可采性双重标准的。

2、短信的证据能力

如上所述,短信要成为证据也需要具备相关性和可采性。由于证据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具体的案件情况,不能单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论证,只要能掌握上文提到的两个要件就可以作出判断;而对证据可采性的判断需要满足三个标准,即相关性、可靠性和正当性。但短信操作流程决定了短信数据存储于SP的平台时存在着数据被改编的风险。这是技术上的漏洞,但技术上的漏洞往往为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违法犯罪提供了土壤,因为如果数据被篡改接收人也不可能知悉。这也提醒了电子数据自身的安全问题,诸如修改权限的加密工作、电子签名的识别问题等都是值得日常的电子数据的使用所应高度重视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电子证据存在这样的缺点而排斥它。既然手机短信存在这样的特点,那么如何确定短信的证据能力呢?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8条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提交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可见,我们是以采用证据原件为原则。然而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交易安全我国制定的《电子签名法》对数据电文的证据能力问题上有重大突破。《电子签名法》第7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按照这样的规定,笔者认为,短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成为案件事实认定的证据。事实上,实务中也已经这样操作了,所以,短信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有资格进入诉讼流程。

(五)短信的证明力

1、短信证据是否可以认定为原始证据

原始证据的认定与否决定证据的证明力高低,按照传统的证据理论,原始证据的证明力高于传来证据。由于手机短信存在着不安全的天性——易删改、伪造,所以有人认为应当将手机短信认定为间接证据,并且认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证明力的或然性,即其只能佐证与案件有关的个别情节或片段。”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抹煞了短信可以成为原始证据或直接证据的价值功能。我国《电子签名法》第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二)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电子签名法》第8条也对数据电文真实性的审查设定了标准。我认为,既然认定短信具有真实性,在关联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将不存在疑点的短信证据仅仅划归间接证据。只有大胆地采用短信证据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短信证据的开示

对短信证据证明力的审查还要通过当庭开示,从而才能让双方当事人各自表明主张,同时法官也才能形成内心确信。由于短信的载体和内容可分离——这也是将短信认定为原始证据的主要障碍;并且人们无法用视觉感知短信数据的迁移过程,因此按照传统的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短信证据的开示存在一定的困难。《电子签名法》第6条规定了数据电文文件的保存要求:(1)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2)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3)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因此,对短信证据的开示并不必然要求以短信生成过程展示出来,笔者以为,短信证据的开示只需要将保留下来的短信在法庭上展示即可,只要对方无法证明短信发送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可以采信。

二,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种类界定:

短信属于哪种证据形式关系到现行法律对其的适用,也涉及到对其证明力的判断标准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短信属于电子数据文件。当前学者对电子证据形式争议的观点有很多种,主要的有两种:

1.认为电子证据是视听资料,理由是:电子证据和视听资料储存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来反映;都是运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制作、传播、识别和感知;易删改;易复制。另外,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将录音、录像、计算机存储资料等划归视听资料这一新的证据种类,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仍有许多学者支持将电子证据视为视听资料之一的主要原因。

2.主张电子证据属于书证,根据是:电子证据和书证一样都是通过内容表达中心思想;我国证据理论和立法上都已经将书证扩大到数据电文形式;国外理论和立法也大多承认电子证据相当于书证。

毫无疑问,数据电文可以成为证据是学者们一致的观点,但对电子证据的归属存在不同看法。当前,许多人都建议将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局限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下,虽然电子证据和视听资料、书证有交叉的地方,但上述两派学者之间争论的理由正是对方存在的缺陷。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各种证据形式均没有做出确切的界定,导致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证据形式的认识上界限模糊,认识不一。笔者认为,不妨大胆突破现有证据的表现形式,承认电子证据为独立的证据种类,从而消除电子证据处在书证和视听资料之间的尴尬地位。然而反对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电子证据同七种传统的证据形式相比,并未创造一种全新的证明机制,如果说有所不同则仅是外在形式的不同,而且会给我国现行的本来就不严密的证据“七分法”乱上添乱。然笔者认为,电子证据在证据保全、采集、审查和开示上各需要有独特的方法以及专业人员的支持,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证据,说其只是外在形式不同是片面的;而正是这些特点让采信电子证据成为一种新的证明机制也是合理的,也是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完善。

2005年4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承认了数据电文中的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该法第2条第二款规定,“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第7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虽然《电子签名法》不是对电子数据文件的专门立法,但是它至少说明了数据电文是有别于书证和视听资料的证据形式,具有单独成为证据形式的可行性。短信操作流程的特点决定其可以成为数据电文的一种。

我国传统证据制度对新型证据规定的不完善。因此,立法者有必要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数据电文证据的的证据类型、证明效力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规范该类证据的收集程序、认证程序、认证方式,为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数据电文证据扫清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障碍,以适应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现实。

参考文献:

万鄂湘主编:《法律适用》2004年8月刊,国家法官学院主办

毕玉谦著:《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版

手机短信范文篇9

关键词串口通信;手机短信;管理信息系统;JSP

1引言

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移动办公提供随时随地服务正成为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以短信为基本服务平台的服务渠道正被越来越多商家所采用。手机短信的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快捷、经济、针对性强、可移动等优点。很多行业的企业用户都希望能够利用Web系统提供的手机短信服务功能来企业信息。如:客户联络、新产品通知、会议通知、紧急通知、催费通知、发货通知、订单查询、节日问候等,从而达到提高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目的。

2问题分析

目前在PC上实现手机短信收发技术主要有三种:

(1)直接接入运营商短信网关,这种方法的实现不需要附加新的硬件,但是需要到运营商申请网关,适合于大型通信开发,如向移动、电信等公司申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费用较高。

(2)通过一些网站上提供的短信发送功能来实现,如腾迅、网易等都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这种方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所需资源较少,但缺点是对网络的依赖性太强,不利于集成到企业的MIS系统中。

(3)用GSMMODEM技术实现PC对手机收发信息,这是目前比较适合于小项目开发的一种方法,只需要对AT指令和串口编程的知识运用熟练就可以实现,但需要硬件GSMMODEM的支持。

当前,一些公司提供了短信开发的设备和配套的短信群发软件,用它可以在软件中集成相应的群发功能,虽然实现了发送短信的功能,但由于是单机版的,不利于远程操作和多用户的同时使用;也有一些基于Web的短信系统开发出来了,实现了手机短信的发送,但在手机短信的接收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很多系统都是通过不断刷新页面来判断是否收到有新的信息,这种方式使得系统效率下降,需要改进。另外,在目前已开发出的短信系统中尚缺乏定时发送短信功能,此功能的实现,可以为用户的日程安排提供短信提醒服务。

基于以上因素,可以设计并实现一种B/S模式的短信系统,此系统在一种能通过输入设备与服务器直接通信的MVC体系结构下构架,使用GSMMODEM以串口监听方式触发事件的方式接收短信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实现定时发送短信功能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3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J2EE的Web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现已比较成熟,如Struts框架、ModelI体系结构、ModelII体系结构都可实现。本文体系结构是基于J2EE的MVC结构,实现一种能通过串口设备实现向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在传统的Web系统中,服务器的响应都是由客户端经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服务请求,实现对Web资源的使用。本文的系统体系结构构架Web系统,除了能响应基于HTTP的数据请求外,还可通过与该服务器连接的GSMMODEM实现服务的请求,使得系统的信息传递更快捷,实现可移动性特点。

采用该体系结构构架Web系统,用户可以通过HTTP协议向应用服务器请求数据处理,当服务器得到客户端的请求数据后,控制器(Servlet)进行事务处理,模型(JavaBen)执行操作,如信息的查询和保存等操作,最后通过视图页面传回给用户。

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发送数据给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处理。用户发送信息向服务器请求服务,首先将信息给GSMMODEM,然后服务器通过与该设备连接的串口获取数据,实现事件的响应。实质上,GSMMODEM就是服务器的一个输入设备,相当于键盘,起数据输入的作用。信息的接收,就是设计程序让服务器自动检测这个输入设备是否“输入”了数据。

同理,对该体系结构应用的推广,所有输入设备与服务器作为一体构架网络服务器,实现Web服务,如应用于基于Web的工业控制系统、电压测试系统等。

4系统功能

短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写短信、发件箱、收件箱、电话簿、统计查询和常用语的插入等,其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写短信可以实现短信的单发和群发功能,无论是单发还是群发,发送对象都可以自由选择,当发送对象选定后,系统查找数据库中该号码多对应的记录信息自动生成称呼,然后将其要发送的内容一起发送给所选对象。

发件箱用来存储用户所发的所有短信信息,以便用户以后查看自己发送的短信,可实现对短信的管理,如转发、删除等。

收件箱用来存储用户所接收到的短信,该模块除了实现短信的管理,如对短信的删除、查询等功能外,还提供短信回复功能,实现系统自动回复,在服务器收到用户短信后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自动回复给用户;另外是用户回复,通过系统身份验证后,用户可对收到的短信进行回复。

电话簿实现用户对联系人的管理,如新增联系人、实现联系人的分组等操作。

定时发送短信功能,可为用户的日程安排提供帮助,如通过短信提醒参加会议、为朋友发送生日祝福短信等。用户设定短信发送的具体时间,输入将发送的信息并保存,在到达这个时间时,服务器自动将信息发送出去。

查询统计是管理员实现查看指定用户发送信息的数量等操作。

常用语管理实现快捷的输入,用户可编辑常用的短信内容并保存,在发送时可直接调出。

5系统实现

JSP、Servlet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Web应用程序开发中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使得系统中写短信、查询统计、常用语等模块的实现变得非常容易。

5.1收发短信

当前,采用的收发短信方法主要是在服务器端使用定时刷新页面或通过定时器来实现。此方法是在每间隔一定时间,服务器扫描串口并读取串口中的数据,然后确认是否解收到新数据。这虽然实现了信息的接收,但增加了服务器的开销,无论是串口有无新数据,服务器都定时读取数据,这便增加系统的负担,从而将低了系统的性能。

基于串口监听的方法接收数据,即当串口有新数据接收时产生监事件,通过事件驱动来“通知”服务器,然后取得手机发送过来的信息,从而进行处理和响应事件。这种方式的实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省系统资源和数据接收的及时响应。

对串口监听,即当收到数据立即响应事件,这与JavaApplication程序中的动作监听(ActionListener)类似。在实现手机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可由类SerialPort中addEventListener(this)方法侦听,当收到数据时产生事件,主要代码如下:

publicvoidserialEvent(SerialPortEvente){

StringBufferinputBuffer=newStringBuffer();

intnewData=0;

switch(e.getEventType()){

//DATA_AVAILABLE-有数据到达,

caseSerialPortEvent.DATA_AVAILABLE:

//读取数据信息,使用JavaBean中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

while(newData!=-1){

try{

newData=this.inStream.read();

if(newData==-1){

break;}

if(''''\r''''==(char)newData){

inputBuffer.append(''''\n'''');}

else{

inputBuffer.append((char)newData);}

}catch(IOExceptionex){

System.err.println(ex);

return;}

}

operateMsg(newString(inputBuffer));//调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

//newString(inputBuffer)为接收到的内容

break;

caseSerialPortEvent.BI://BI-通讯中断.

}

}

向手机发送信息,调用sendMsg()方法,在此方法的设计中,使用SerialPort类中的getOutputStream()初始化OutputStream类的对象outStream,该对象的write()方法将数据写入串口。

publicvoidsendMsg(Stringmsg,StringphoneNumber){

getSerialPort();//打开串口

setupSerialPort();//初始化串口

try{

outStream.write("ATE0\r");//测试modem

outStream.write("AT+CMGF=1\r");//将信息设置为text模式

outStream.write("AT+CSCS=\"GSM\"\r",);//将字符设置为UCS2模式

outStream.write("AT+CSMP=17,167,0,240\r");//设置短信发送的相关参数

if(!msg.equals("")&&!phoneNumber.equals("")){

outStream.write("AT+CMGS="+phoneNumber+"\r",);

outStream.write(messageString);

outStream.write((char)26);

}

}catch(IOExceptionioe){}

closeIOStream();

closeSerialPort();

setToNull();

}

以上两个函数分别实现了短信的收发功能,但在进行数据接收时,由于短信编码与字符编码不同,所以需要将编码进行转换。本文采用短信编码的TEXT模式[1]。

5.2定时功能的实现

收发短信的实现,虽然为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了新的功能,但还不能满足其应用的需要,尚需要在系统中新增更多功能。以下实现的是在系统中定时发送短信功能,如定时为某用户发送信息。

当Web工程启动时,必须能让定时器宿主的存活期为整个Web工程生命期,在工程启动时能自动加载运行。结合这两点,确定使用Servlet上下文有关的侦听器实现定时功能,通过在工程的配置文件中加以合理配置,会在工程启动时自动运行,并在整个工程生命期中处于监听状态。

通过Servlet侦听器与Timer的结合,运用Servlet侦听器需要实现javax.servlet.ServletContextListener接口,同时实现它的contextInitialized(ServletContextEventevent)和contextDestroyed(ServletContextEventevent)两个接口函数。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classTimerListenerextendsHttpServletimplementsServletContextListener{

publicvoidcontextInitialized(ServletContextEventsce){

//开始监听,在此部分编写定时功能的程序

SmsManager[]sm=newSmsManager[10000];

for(i=1;i<10000;i++);

//初始化任务

Timert=newTimer();

i=0;

MyTaskmt=newMyTask(sm);//自定义任务类

//该类run()方法执行发送短信

t.schedule(mt,0,1000);//每秒钟检测一次

}

publicvoidcontextDestroyed(ServletContextEventsce){

//定时器的销毁

}

}

实现短信定时发送的具体方案中,将预发内容、时间、手机号码、用户等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当预发时间与当前系统时间相同时,将内容自动发送到指定手机中。于是,在实现时,时刻都要取出数据库中的时间进行比较,这将大大地增加系统的开销。为了减少频繁的访问数据库,降低系统开销,本文是使用动态链表实现。

首先将预发的内容、时间等信息封装成类SmsManager,然后由该类创建对象数组,数组的长度可根据系统的用户量决定,并由数据库中未发标记的记录按时间对每个数组元素初始化。功能的实施,就是通过对数组元素依次访问,当数组每个元素全部访问,系统再重新自动初始化数组对象。若有在当天预发的情况,则可用插入算法,按照时间链插入在数组中。

6结语

本系统作为某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实现了学生的短信查分、教学通知等服务,还为教职工的日程安排、会议通知等提供短信服务,这节省了学校的日常通讯费用,也提高了教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潘旭兵,林中.短信收发系统[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7(5):44-49

[2]WilliamCrawford,JonathanKaplan著,刘绍华,毛天露译.J2EE设计模式[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DeepakAlur,JohnCrupi,DanMalks著,刘天北,熊节等译.J2EE核心模式(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郭文生,杜军平,尹怡欣,基于J2EE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118-120

手机短信范文篇10

新媒体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和手机及其整合的媒体形态。近年,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及其业务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07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与2006年末相比,新增网民2500万;中国拥有的IPv4地址数达到1.18亿个,排名世界第三;IPv6地址分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分得27块/32,排名世界第十五;中国大陆地区域名总数已达到918万个,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年增长率达到416.5%,CN域名总数已达到615万个,占到中国域名总数的6成(58.9%),第一次全面超越通用顶级域名在中国的注册量,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CN域名数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中国网站数量已经达到131万个,半年内增加了47万个,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52万个,年增长率达到66.4%。其中增长最快的是CN域名下的网站,目前.CN下网站数已达81万,年增长率达到137.5%,这与中国2007年上半年CN域名的爆增有直接关系;无线接入成为一种新兴的接入方式,比例已经突破1/3(34.3%),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占主要方式,接入比例已经达到27.3%,无线接入以它的特殊性迎合了网民的某些特定需求,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假以时日,一旦突破了速度、资费和内容的限制,手机上网,将是一个蓬勃而起的市场,目前手机上网网民数的增长已呈风起云涌之势。①截至2006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4.6亿户,到2007年11月,全国手机用户总数已达到5.39亿户,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前11个月,我国通信业务收入达663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9%,预计2008年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6.4%。②高普及率、多媒体功能、便携、互动和移动等特性彰显了手机的私有性、个性化和机主的与众不同。手机提供两种电话和数据两种基本服务,随着手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其功能也从英文界面到全中文图形界面,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到视音频捕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持通话、无线上网、短消息传递、游戏等成了当前大部分手机的基本功能配置;组合PDA、数码照相、视频播放、MP3播放等功能,并通过(OTA)、蓝牙、红外线等无线连接或利用USB有线连接实现与个人电脑数据同步,也成了大部分手机可供扩展的功能;Symbian、Palm、微软、Linux四大开放式操作系统代表着未来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这些系统使得GPRS和MMS、MP3和ICQ都得到了支持;有相当强的图像和多媒体能力,可以作为彩信服务(MMS)客户终端和支持WAP2.0的WWW浏览器等使用;开发了将微软Windows个人电脑软件用于手机的版本,把手机同企业电子邮件系统连接在一起,用来控制手机网络浏览、图片信息发送及电子邮件等应用功能。技术的进步为完善手机服务尤其是数据服务搭建了优秀的平台,同时也使手机成为相对独立的媒体形式并超越了传统媒体,开辟了真正的个人传播新领域。基于此技术平台,中国移动,在短短的几年内推出了近百种业务,大力开发以短消息服务为主的新业务,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和网络优势率先推出了MMS、随e行等一系列新的移动数据业务,仅MMS业务,就有彩信照相、彩信贺卡、彩信图片、彩信新闻、彩信折扣券等多种,有力地推进了移动数据业务的蓬勃发展,既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又延伸了信息传播广度,同时也衍生诸多新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短信侮辱、谩骂;网络、短信欺诈行为;网络、短信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强制支付;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等。③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承担的2006年的一次手机短信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8.29条垃圾短信,其中以商品广告、服务类的短信居多,占到了77.7%,其次是诈骗类短信,占54.2%,骚扰无聊的黄色垃圾短信占47.83%。④互联网和短信传播中的“黄、假、坑、俗”等不道德现象大量涌现,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稳定,放大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负面作用,对青少年的责任感、义务感、道德感的培养构成了极大威胁。这些问题与网络媒体特性捆绑在一起超越了国界,成为了各国各地区政界、业界和学界共同高度关注的社会公害,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管理与引导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现状

从管理归属来看,由于网络是一种电子媒介,因此国外目前最主流的归类方法是把网络归属于传统广播电视的管理之列。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是这样一种归类方法。在美国,传统电子传播领域,包括广电、电信等,全部隶属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管理,网络产生之后,自然也归属于(FCC)管理之下。澳大利亚广播局(ABA)负责调查与制定网络舆论管理的各种规定,并在1999年针对网络舆论管理出台《澳大利亚广播服务修正案》。新加坡的网络舆论管理是采用多元管理的方法,主要由新加坡广播局(SBA)管理网络舆论的内容,加上执照分类制度,内容事后审查等。⑤

从管理措施来看,世界各国对互联网实施管理的措施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限制上网,二是依法审查,三是民间管理。限制上网的做法正逐渐被淘汰,立法管制虽然是网络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而网络的民间管理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法国涅夫勒省众议员莱昂·保罗曾经向法国总理提交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完全能够在互联网上运作的法律论坛组织,认定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英国的网络观察基金会与法律论坛组织有相似之处。欧盟委员会向欧盟部长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交了关于确保网络安全和打击电脑犯罪的立法动议和非立法措施。此外,针对传统媒体而建立的西方媒体监督组织,如美国的FAIR、加拿大的Media?Watch,也集合着一批专家、学者和大量公众对互联网的失范行为进行广泛讨论和密切监督。从现代社会的管理学出发,对一种社会行为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应制定一部法律、设立一个行政部门、一套自律公约、一个行业协会,没有必要设置无数的重叠部门和法规,⑥这对国内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也许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管理日趋严格,已突现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与作用。相继制订颁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本和政策,并根据网络传播领域的新变化、新情况进行不定期修改和补充;2004年7月,、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门和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公安部门联合其他部委在全国范围统一治理手机违法短信,并确立了手机实名制,以实现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行为的刚性管理。与此同时,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指导下,由全国15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网络媒体业界最高层次的专业论坛“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每年一届汇聚政府管理者、业界高层以及学界精英,共同探讨网络传播领域的热点焦点,如:网络传播中的社会责任、网络中的诚信问题、净化网络传播环境问题以及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问题等,以引导社会共同关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行为。在学界,传播学者也对网络传播保持着高度敏感与自觉,紧随网络发展步伐,迅速跟进了包括BLOG、WIKI、P2P、BT、富媒体、视频点播等相关技术并进行了较深层和前瞻性的分析;积极参与了突发事件的网络表现,分析事件发展的经过并从各自的角度得出一般意义上的结论;及时跟踪“木子美”、“宝马撞人案”、“芙蓉姐姐”、“超女”等影响广泛的事件,并给予了客观地关注与理性的评判和引导;积极献计献策,并主动参与清剿网络中的黄色污染,净化网络环境;对于网络游戏及网络版权问题,虽然学者们无一不寄希望于网站和网民的自律上,但也积极探讨了国家的相关法规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所有这些研究一方面丰富了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不足:一是理论研究只是对传统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没有提出新的框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和创新,因此,相关的对策研究缺乏理论根基,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点状研究,缺乏长效性;二是实践研究大多停留在事实的叙述,网民讨论的引述,泛化数据的引用和个人的思辨分析上,缺乏实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相关的对策研究缺乏有针对性的数据调查,缺乏说服力;三是对策研究不大胆,往往是逐一解读有关政策法令,从中寻求解决方案,自上而下制订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四是大部分学者们已有知识结构很难适应网络这一特殊媒体信息传播行为的研究,要么在技术层面提出几点微观具体的改进措施,要么在经济、政治或文化等某一领域提出宏观且抽象概念,单一的学养背景形成了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研究的桎梏。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并每年设立了有关新媒体传播研究课题,使新媒体相关研究迅速成为热点,这些课题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方面的内容,如“网络传播新发展及其对策(研究报告)”、“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网络信息传播管理机制研究”⑦、“网络社会的传播控制研究”、“手机媒体及其管理研究”等。教育部、文化部及各省均根据自身领域的特点,设立了有关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与引导研究的课题。这些部级、部省级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研究课题的设立,体现了学术界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业界喧嚣的同时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规制的理性思考,这将会为繁荣媒体信息传播研究带来新的契机,对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与引导提供新的思路,但毕竟不是对策研究,对指导当下突出问题的求解尚有一定距离。

三、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的对策分析

1.提高信息监控技术。信息传播管理在技术层面的作为往往首先考虑到的是限制与审查。(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内容识别技术、控制/阻断技术、信息内容分级、图像过滤、信息内容审计)。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短信健康性、合法性和安全性的有效监控。如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多科莫公司动用了270亿日元资金,建设了非法短信监控系统,可自动屏蔽一天内发送量超过200次的短信,这对我国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监管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即手机运营商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尽快提高系统的屏蔽过滤功能,加强对群发器功能的限制,提高信息监督系统的敏感性,导入互联网安全防范“防火墙”概念,自动屏蔽“问题短信”。手机制造商应该不断创新,使手机能给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短信的自主选择。⑧

2.规范、引导SP经营行为。可以通过建立标准,提高门槛,严格遴选,整改合并等手段,限制注册资金少、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差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服务提供商的进入;对已有的操作相对规范的SP,设立行业准则,包括资讯内容标准、发送数量标准、服务水平标准、企业信誉标准等;对不达标的SP企业要坚决淘汰,以规范行业行为。同时,为了实现更有效地管理,应该把规制目标与SP的长远利益相结合,使之能主动维护短信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又有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效益。⑨最为生动了例子是中国移动出台了《移动梦网SP短信业务信用积分管理办法》,把SP违约行为、客户投诉情况、合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考核指标与“SP分级分层”相结合,设计了比较详细的SP短信业务积分规则,对于连续三个月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投诉率合格、满意度合格的诚信SP,实行加分奖励,反之则对SP实行减分。该管理办法详细列出五类违规行为,SP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则减去相应的信用积分。很好的起到引导激励的作用。⑩

3.加强政治引导,规范公共管理。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传统政治带来了挑战。在社会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弱化往往使政治控制出现真空。传统上,利用传媒培养社会成员基于一定价值信仰而对政府统治的正当性认可,这种正当性认可一般是通过利用传媒把关作用,筛选信息,引导舆论,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赢得公民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的认同拥护和对政府成就的赞美。在传统的传媒环境里,这些途径容易奏效。11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介入虽然会给政治生活带来困难,但是这是大势所趋,政府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因势利导,重新调整通过传播进行政治控制的方式,利用把关人在互联网中的客观存在,有效引导舆论。建立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政府发言人制度,及时交互,形成政府决策与公民参与的平等交流,让正面传播成为主流。改变我国当前的电子政务“行政监管”模式,实现向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模式转变,充分发挥政务网络作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平台的功能。适应网络全球性特征,把来自世界四面八方多元的政治信息纳入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遏制来自发达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网络领域的渗透。适应当前世界范围内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技术赋予公共管理与政府服务更大的价值,促进政府管理更规范、更民主、更具责任心,通过合法性、代表性、问责性、公开性、回应性、参政性、审议性政务网络来影响社会决策,推动民主政治进程。12

4.组建行业联盟,规范网络著作行为。新浪网CEO兼总裁汪延认为,要净化网络空间,唤醒和培养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不能仅靠一两家企业,而须借助行业自律和联盟的力量。在网络著作权保护问题上,国家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配合该《解释》,还可以辅助于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一是鼓励著作权人进行网上署名;二是ICP依法保护注册用户的著作权管理信息;三是ICP应该建立相应的CRM系统,保留注册用户在网站发表文章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身份、IP地址、发表时间等,以便审核;四是定期公布著作人著作信用,以便清理著作信用度低的著作人,让他们在主流的ICP中没有市场。

5.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高度协调,有效反馈。在政府主导下,包括企业、科研、教育、社会团体、甚至网民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者都应参与互联网治理,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在制订互联网的公共政策中起主导作用;科研、民间社团在互联网技术层面起决定作用;而在教育、培养素质等方面,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提升社会公民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素养;企业在寻找商机、开拓市场时,加强行业自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开放性、草根式发展,行业界限模糊,单一部门难于承担全部监管重任,全社会协同配合,各部门高度协调,管理才有出路。建立有效反馈的机制,在发展和治理之间的寻求平衡点,合理调整管理规范,使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产业能有序、健康发展。13

四、结语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管理与引导研究不应该只在学术层面作宏观、抽象的引述和推理,也不应该只在措施层面针对眼前突出的问题协助职能部门找几条即时生效药方。网络传播的管理历来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已有的管理对策往往因为技术的高频度更新而受到挑战。在手机技术高歌猛进并多次超越法律界限的时候,学界呼吁针对创新技术的政策和法律,不能以扼杀为目的;对策研究、政策或法律的制定,应该在充分认识新技术的利与弊的前提下来进行,应该摆脱个别案例的影响;既要照顾到相关产业的利益,同时也应考虑到网络用户的利益,要从促进各个产业包括互联网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定对策。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也不只是政府和行业内部的事,还是社会各种力量通力合作的事,需要寻求一种“共同管理”的新思路。

注释

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07.7.18,/{$UploadDir}/doc/2007/7/18/113843.doc

析儿:《去年前11个月我国手机用户达5.39亿》,腾讯网,2008.1.4,/a/20080104/000018.htm

《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传播谣言虚假信息居首》,新华网,2005.9.20,/newmedia/2005-09/20/content_3514490.htm

于艺婉:《2006手机短信调查报告》,天极网,2006.11.21,/153/2678653.shtml

姜进章:《创新媒体的管理方式》,《传媒观察》,2006年第1期。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5-326页。

许静:《制约短信市场良性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3期。

中国移动正式推出《移动梦网SP短信业务信用积分管理办法》,2007.1.4,/showtopic.aspx?forumid=9&topicid=1134&go=next

张咏华:《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钟家华:《电子政务与电子民主》,《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李季华:《互联网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业界观察》,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