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3:50:56

手机媒体传播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1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运行特性:我们知道,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与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要成为完全的另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的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我们知道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次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了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手机媒体播内容、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所以,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而且与其他媒介相比,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是非常手段。我们也就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二、对手机媒体传播两个特性的认识: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将靠什么来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情况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我们知道,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大。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前面提到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以及分析了受众集中,窄化等特点,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做到以手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三、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上面分析了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及对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手机媒体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是普遍适用的。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自不必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显示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

时新性:即时间性,内容新;

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

接近性:这里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

服务性:手机媒体的受众集中、相近、提供服务性信息势在必然;

趣味性: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想受众提供。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也至关重要。前面提到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在新形式下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也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间接的方式、最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可见手机传播的要求与消息的特征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要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当然,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对于西甲的报道,你的受众市是皇马的球迷,那么这个消息的综合就得围绕皇马展开;再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受众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四、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在手机行业必然要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研究。

参考文献:《新闻学导论》李良荣1999年10月高教版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2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运行特性:我们知道,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与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要成为完全的另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的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我们知道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次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了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手机媒体播内容、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所以,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而且与其他媒介相比,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是非常手段。我们也就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二、对手机媒体传播两个特性的认识: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将靠什么来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情况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我们知道,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大。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前面提到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以及分析了受众集中,窄化等特点,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做到以手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三、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上面分析了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及对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手机媒体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是普遍适用的。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自不必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显示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

时新性:即时间性,内容新;

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

接近性:这里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

服务性:手机媒体的受众集中、相近、提供服务性信息势在必然;

趣味性: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想受众提供。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也至关重要。前面提到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在新形式下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也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间接的方式、最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可见手机传播的要求与消息的特征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要迅

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当然,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对于西甲的报道,你的受众市是皇马的球迷,那么这个消息的综合就得围绕皇马展开;再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受众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四、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在手机行业必然要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研究。

参考文献:《新闻学导论》李良荣1999年10月高教版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3

【论文摘要】手机报、手机电视相继出现,成为近两年安徽传媒发展的两大亮点。新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多家报刊社、电视台都期待以手机媒体突出重围,这种思路固然不错。但手机媒体是个新兴的产物,它真正运行起来所需要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理性地探讨。本文试图从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实际操作中的要求等方面作出初步思考。

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用户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出现乃大势所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及时出现,成为安徽省传媒发展的新亮点。新闻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竞争压力的促使,各家报社、报业集团以及电视台对手机媒体的青睐就不难想象。

但是,在欣喜与兴奋之余,对手机媒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静。毕竟,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仅仅是个开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要让这种新兴传播渠道下的传播行为,得到受众的认可并良性运转起来,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理性的思考。

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

(一)运行特性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和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行不通。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要清楚地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此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受众特性

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

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与其他媒介相比,手机传播的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属于非常手段。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

(三)对两个特性的认识

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靠什么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形势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大。

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受众相对集中、窄化,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这些特性也对手机媒体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做到以受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

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介是普遍适用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的规律自不必说。因此,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新闻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对手机媒介来说,时效性即时间新,内容新;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接近性即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服务性即提供给受众需要的、贴心的服务性信息;趣味性即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增添生活的“调料”。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提供给受众。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至关重要。

手机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凝炼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由此不难看出,消息的特征与手机传播的要求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受众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手机行业必然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1999年10月.高教版.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4

内容提要:手机报、手机电视的出现成为2005年中国传媒发展的一大亮点。新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各报团、电视台将手机媒体的发展视为突围的路子,固然不错。但是手机媒体这个新兴的产物,它真正运行起来所需要的认识就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就试着从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实际操作中的要求等方面作出探询。关键字:传播特性新闻选择新闻体裁就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用户在我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出现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手机报、手机电视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成为2005年中国传媒发展的一大亮点。新闻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竞争压力的促使,各报团、各电视台对手媒体的青睐就不难想象。但是,在欣喜与兴奋之余,对手机媒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静。毕竟,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仅仅是个开头,并不意味着真正底的成功。要让这种新兴传播渠道下的传播行为,得到受众的认可并良性的运转起来,需要我们对有正确的认识。一、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一)、手机媒体传播的运行特性:我们知道,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与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要成为完全的另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的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我们知道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次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了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二)、手机媒体播内容、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所以,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而且与其他媒介相比,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是非常手段。我们也就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二、对手机媒体传播两个特性的认识: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将靠什么来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情况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我们知道,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大。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前面提到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以及分析了受众集中,窄化等特点,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做到以手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三、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上面分析了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及对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手机媒体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是普遍适用的。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自不必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显示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2、突出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时新性:即时间性,内容新;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接近性:这里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服务性:手机媒体的受众集中、相近、提供服务性信息势在必然;趣味性: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想受众提供。(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也至关重要。前面提到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在新形式下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也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间接的方式、最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可见手机传播的要求与消息的特征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要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当然,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对于西甲的报道,你的受众市是皇马的球迷,那么这个消息的综合就得围绕皇马展开;再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受众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四、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在手机行业必然要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研究。参考文献:《新闻学导论》李良荣1999年10月高教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国外传媒收入三种类型》朱春阳《现代传播》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5

论文提要:本文分析了手机媒体目前在传播信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依托现代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在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内容、技术、市场以及监管立法等方面探究手机媒体现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手机媒体作为大众媒介在兴起与兴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传播方面的局限性

1、新闻信息尚未成为手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媒介市场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自从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以来,许多大报相继推出了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台也在一些大城市开始推广。但是手机尚未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缺少深度和原创性,主要还是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4大媒体的信息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复制传播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再者,当前手机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质量普遍不是很高,也没有推出为受众量身打造的特制手机新闻。虽然现在有些网站提供了手机订阅新闻短信的服务,但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尚少。手机媒体的潜在受众大多集中在知识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信息的需要量多质高,而目前的手机媒体尚处于初创阶段,更不用说分众化与细分化的市场开拓了。

2、手机媒体负面信息泛滥。当前,手机通讯技术在建构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传播了不少负面信息。手机负面信息主要通过短信传播,表现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等。笔者于2006年3月上旬在长沙市街头做过小型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退休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100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受到过手机垃圾短信的侵扰(见表1)。

泄露个人隐私的信息主要存在于彩信和可拍照手机上。可拍照手机用户几乎能够随时随地隐蔽拍摄,而且可以马上将所拍摄的图像随意发送到其他的彩信手机或互联网上。如今许多网站都有用手机偷拍的图片,成为网站吸引眼球增加浏览的一大法宝。

危害公共安全信息主要指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如2003年广东“番禺剧毒农药沉船案”以及“非典”中的谣言危机等,曾经一度搅得人心惶惶,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二、手机媒体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尽管手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款新功能的手机层出不穷,然而,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存储量有限、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比较慢等受普遍技术制约的瓶颈之外,还存在着手机病毒和3G技术不成熟等缺陷。

目前市场上流行手机一般都拥有播放MP3、上网、播放视频、编发彩信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为人们带来便利与欢乐的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和场所。随着彩信的流行,各种不良图片、色情暴力小电影等也开始在手机中传播,手机病毒的“温床”就这样滋生了。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用户遭到手机病毒侵袭的占36%。“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手机病毒报告,手机病毒最常见的危害就是通过干扰软件运行环境或修改硬件配置信息,而导致手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转。”而且黑客或病毒编写者通过病毒所携带的程序,还能窃取用户存储在手机里的重要信息,比如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个人身份信息,甚至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对机主的信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另外,随着彩信的普及,图片的发送对手机的兼容性要求更高,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将影响到各类信息的正面、快速传播,最终会影响到人们使用这部分业务的兴趣。手机与手机的互通将是一个技术上研发的重点,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另一个影响到手机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关键环节是“3G”的推广。3G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它不按时间收费而是按数据流量收费。它的速度很快,不仅能进行高效通话而且能高速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观赏图片和电影等。但是,目前3G手机价格普遍较高,受国内研发水平的限制,还没有真正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三、手机媒体市场开拓方面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广告是媒体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现阶段的手机媒体在如何进入广告市场的问题上还在游移不决。手机有一个致命缺陷——显示屏固定且偏小。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需要。在选择广告市场运作方式上也存在困难,手机媒体的广告以何种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是采用不经过用户同意就发送的强迫型还是由用户自选或同意发送的选择型呢?同时,手机媒体的广告业务还需要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职业培训

通讯产业的市场化决定了手机媒体走的也是市场路线,移动运营商、SP(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商的简称)、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之间就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用户在开通手机各项业务时,需要填写各种资料,但有的运营商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出卖用户私密资料;某些SP大范围地发送短信给手机用户,言之可免费订阅某短信,但是实际上却要收费且有时收费很高,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移动运营商在收费、计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反感。目前,移动运营商、SP、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在如何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利润如何分成等问题仍然纠缠不清。特别是如何提高商业信誉,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是开拓市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手机媒体监管层面的局限性

对手机媒体的有效监管,是要有法律作保障的。由于手机媒体是新兴媒体,国内尚无相关立法。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明文规定了控制手机“污染”的相关条例。但是,相对于当前手机短信传播的自由现状,这些法规操作性不强。未来sP的内容究竟是由电信部门还是由广电部门亦或由文化部门来管理,尚无定论。另外,随着各种极富特色的手机文字、音频、视频作品不断涌现,如何保护手机作品著作权问题也值得相关监管部门探讨。手机媒体问题的解决

一、合理配置信息结构,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

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面对的是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众多手机用户。因此.手机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配置方面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内容精练、独创性与信息健康等。

首先,从受众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培育自己独特的、难以被模仿和移植的核心竞争力。按不同受众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受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事件,尽可避免对手机媒体而言并不具有报道优势的新闻。手机媒体应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上大显身手,积极开发诸如新闻短信订制等业务,大力拓展手机新闻业务市场,扩大媒介影响力。

其次,手机新闻必须精简。手机传播新闻信息终究属于手机的附属功能,加之技术条件的制约,现在还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不间断地信息。所以,在新闻的选择方面,必须做到简而精。

再次,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新闻类短信,编辑要极其慎重,不但求快更要求准,尤其是重大新闻,要经过核对证实后才予以发送,这样才会减少假新闻的传播机率。同时,要力推绿色短信活动,如长沙“移动家校通”平台就为学校和家长构架了一个有效沟通平台。

二、防控结合,开发高新技术。

新媒体发展的最重要依托是高新技术,对新媒体的监管也要依托高新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启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控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不论手机短信通过什么方式发送,都需要经过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短信网才能到达对方手机上。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设置安全警戒线,启用监测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判别并删除。对于可拍照手机侵犯隐私权或窃取机密,应该进行有效限制和约束。国外一些国家正在限制这种“隐蔽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在日本,健身房、全国性政府机关等场合不允许使用可拍照手机;中东的很多国家都在准备立法限制这种手机的使用。”。我国也可制订限制使用可拍照手机场合的相关规定。

对于手机病毒防控,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可能是在手机出厂前安装杀毒软件,之后运营商定期更新,或者通过提供网上下载来出售手机杀毒软件。由于软件开发尚需时间,目前用户对付手机病毒的办法主要是尽量避免一些可能会感染病毒的操作,并在使用中加倍小心。手机软件开发商也可以参照互联网“防火墙”软件技术,研制手机“防火墙”安全智能软件,以识别不良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将之拦截、消除。

三、积极开拓市场,健全竞争机制,加强有效监管。

手机媒体正处于市场开拓期,市场开拓不仅有内容方面的开拓,也有用户层面的开拓。目前国内手机用户中拥有技术更为先进的中高端手机产品的为数不多,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小,社会影响力不大。为此多媒体手机的平民化趋势是必由之路,这将有助于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普及到普通大众中去。

在市场竞争方面,应当倡导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就移动运营商而言,目前的局面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寡头”独霸天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占据剩余空间,手机运营商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放弃利润来打压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产生,而很多国外移动运营商则对我国移动运营市场虎视眈眈。因此,国内移动运营商既要做好应对来自国外同行竞争的准备,又要化解SP与运营商以及用户之间的矛盾。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6

1、新闻信息尚未成为手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媒介市场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自从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以来,许多大报相继推出了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台也在一些大城市开始推广。但是手机尚未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缺少深度和原创性,主要还是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4大媒体的信息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复制传播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再者,当前手机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质量普遍不是很高,也没有推出为受众量身打造的特制手机新闻。虽然现在有些网站提供了手机订阅新闻短信的服务,但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尚少。手机媒体的潜在受众大多集中在知识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信息的需要量多质高,而目前的手机媒体尚处于初创阶段,更不用说分众化与细分化的市场开拓了。

2、手机媒体负面信息泛滥。当前,手机通讯技术在建构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传播了不少负面信息。手机负面信息主要通过短信传播,表现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等。笔者于2006年3月上旬在长沙市街头做过小型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退休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100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受到过手机垃圾短信的侵扰(见表1)。

泄露个人隐私的信息主要存在于彩信和可拍照手机上。可拍照手机用户几乎能够随时随地隐蔽拍摄,而且可以马上将所拍摄的图像随意发送到其他的彩信手机或互联网上。如今许多网站都有用手机偷拍的图片,成为网站吸引眼球增加浏览的一大法宝。

危害公共安全信息主要指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如2003年广东“番禺剧毒农药沉船案”以及“非典”中的谣言危机等,曾经一度搅得人心惶惶,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二、手机媒体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尽管手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款新功能的手机层出不穷,然而,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存储量有限、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比较慢等受普遍技术制约的瓶颈之外,还存在着手机病毒和3G技术不成熟等缺陷。

目前市场上流行手机一般都拥有播放MP3、上网、播放视频、编发彩信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为人们带来便利与欢乐的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和场所。随着彩信的流行,各种不良图片、色情暴力小电影等也开始在手机中传播,手机病毒的“温床”就这样滋生了。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用户遭到手机病毒侵袭的占36%。“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手机病毒报告,手机病毒最常见的危害就是通过干扰软件运行环境或修改硬件配置信息,而导致手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转。”而且黑客或病毒编写者通过病毒所携带的程序,还能窃取用户存储在手机里的重要信息,比如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个人身份信息,甚至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对机主的信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另外,随着彩信的普及,图片的发送对手机的兼容性要求更高,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将影响到各类信息的正面、快速传播,最终会影响到人们使用这部分业务的兴趣。手机与手机的互通将是一个技术上研发的重点,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另一个影响到手机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关键环节是“3G”的推广。3G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它不按时间收费而是按数据流量收费。它的速度很快,不仅能进行高效通话而且能高速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观赏图片和电影等。但是,目前3G手机价格普遍较高,受国内研发水平的限制,还没有真正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三、手机媒体市场开拓方面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广告是媒体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现阶段的手机媒体在如何进入广告市场的问题上还在游移不决。手机有一个致命缺陷——显示屏固定且偏小。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需要。在选择广告市场运作方式上也存在困难,手机媒体的广告以何种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是采用不经过用户同意就发送的强迫型还是由用户自选或同意发送的选择型呢?同时,手机媒体的广告业务还需要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职业培训

通讯产业的市场化决定了手机媒体走的也是市场路线,移动运营商、SP(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商的简称)、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之间就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用户在开通手机各项业务时,需要填写各种资料,但有的运营商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出卖用户私密资料;某些SP大范围地发送短信给手机用户,言之可免费订阅某短信,但是实际上却要收费且有时收费很高,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移动运营商在收费、计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反感。目前,移动运营商、SP、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在如何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利润如何分成等问题仍然纠缠不清。特别是如何提高商业信誉,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是开拓市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手机媒体监管层面的局限性

对手机媒体的有效监管,是要有法律作保障的。由于手机媒体是新兴媒体,国内尚无相关立法。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明文规定了控制手机“污染”的相关条例。但是,相对于当前手机短信传播的自由现状,这些法规操作性不强。未来sP的内容究竟是由电信部门还是由广电部门亦或由文化部门来管理,尚无定论。另外,随着各种极富特色的手机文字、音频、视频作品不断涌现,如何保护手机作品著作权问题也值得相关监管部门探讨。

手机媒体问题的解决

一、合理配置信息结构,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

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面对的是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众多手机用户。因此.手机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配置方面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内容精练、独创性与信息健康等。

首先,从受众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培育自己独特的、难以被模仿和移植的核心竞争力。按不同受众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受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事件,尽可避免对手机媒体而言并不具有报道优势的新闻。手机媒体应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上大显身手,积极开发诸如新闻短信订制等业务,大力拓展手机新闻业务市场,扩大媒介影响力。

其次,手机新闻必须精简。手机传播新闻信息终究属于手机的附属功能,加之技术条件的制约,现在还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不间断地信息。所以,在新闻的选择方面,必须做到简而精。

再次,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新闻类短信,编辑要极其慎重,不但求快更要求准,尤其是重大新闻,要经过核对证实后才予以发送,这样才会减少假新闻的传播机率。同时,要力推绿色短信活动,如长沙“移动家校通”平台就为学校和家长构架了一个有效沟通平台。

二、防控结合,开发高新技术。

新媒体发展的最重要依托是高新技术,对新媒体的监管也要依托高新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启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控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不论手机短信通过什么方式发送,都需要经过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短信网才能到达对方手机上。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设置安全警戒线,启用监测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判别并删除。对于可拍照手机侵犯隐私权或窃取机密,应该进行有效限制和约束。国外一些国家正在限制这种“隐蔽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在日本,健身房、全国性政府机关等场合不允许使用可拍照手机;中东的很多国家都在准备立法限制这种手机的使用。”。我国也可制订限制使用可拍照手机场合的相关规定。

对于手机病毒防控,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可能是在手机出厂前安装杀毒软件,之后运营商定期更新,或者通过提供网上下载来出售手机杀毒软件。由于软件开发尚需时间,目前用户对付手机病毒的办法主要是尽量避免一些可能会感染病毒的操作,并在使用中加倍小心。手机软件开发商也可以参照互联网“防火墙”软件技术,研制手机“防火墙”安全智能软件,以识别不良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将之拦截、消除。

三、积极开拓市场,健全竞争机制,加强有效监管。

手机媒体正处于市场开拓期,市场开拓不仅有内容方面的开拓,也有用户层面的开拓。目前国内手机用户中拥有技术更为先进的中高端手机产品的为数不多,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小,社会影响力不大。为此多媒体手机的平民化趋势是必由之路,这将有助于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普及到普通大众中去。

在市场竞争方面,应当倡导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就移动运营商而言,目前的局面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寡头”独霸天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占据剩余空间,手机运营商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放弃利润来打压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产生,而很多国外移动运营商则对我国移动运营市场虎视眈眈。因此,国内移动运营商既要做好应对来自国外同行竞争的准备,又要化解SP与运营商以及用户之间的矛盾。

最后,要加强信息传播渠道的监管与控制。曾经有专家提议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设置安全警戒线,对每条手机短信的内容进行过滤,以消除或减少有害信息入侵手机用户。在这方面,移动运营商“把关人”的角色必不可少,通过设置技术性的信息检查“关口”,有效控制负面信息与信息病毒的传播。另一个有效策略是对SP进行监管。网站内容是手机短信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大部分不良短信是通过网站发出去的,如果能实现对SP的有效监管,也能控制不良短信的传播。从监管模式来看,SP有责任和义务来保证短信服务内容的健康合法,通信运营商也有义务加强对SP的前期资质审核和后期监管力度。对信息安全的监测和著作权保护,是一个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问题。目前国家法律对此有原则性规定,但没有实施细则,因此,有待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与明确。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手机媒体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手机媒体现在已经出现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解决需要互联网、运营商、政府、立法部门以及手机用户等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从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技术层面、市场层面以及监管立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监控,为新兴媒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7

具备摄像功能的手机将一大批受众纳入到了新闻图片、影像采集者的行列中来,手机使得用户成为潜在的新闻图片拍摄者。传统的新闻摄影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摄影记者使用专业相机拍摄出来。而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不少手机生产厂商将拍照、摄像功能作为手机的卖点,纷纷推出具有拍照、摄像功能的手机,而且像素越来越大。完全达到新闻图片的专业需求。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平面媒体对图片的生产、认识和使用。手机拍摄的新闻图片即时记录新闻事件现场。弥补了记者无法赶到现场的不足。

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敏锐地认识到了手机摄影的巨大发展潜力,开始在节目或报纸中采用手机摄影图片,以此来吸引受众并增加稿件来源。2005年7月7日,震惊世界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用手机拍摄的照片成为各大报纸、通讯社播发新闻的“主力军”。2005年8月,一个名为CellJournalist(手机记者)的新闻供稿服务机构在美国田纳西州成立,创始人帕克·伯利德认为:今天,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拍到照片的人往往是拿着手机电话的过路人,而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国内的媒体也积极采用极具时效性的手机图片。2005年8月26日,北京《京华时报》将一幅用手机拍摄的北京和平门地铁站发生火灾的照片刊登在头版上,虽然照片有些粗糙,但这是首都平面媒体第一次在头版上使用手机照片。此后,《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竞报》和广州的《羊城晚报》等报纸也相继开辟“手机照片”专栏。

电视媒体也积极采用手机用户拍摄的影像作品,如今打开电视,热心观众用手机拍摄的新闻作品并不少见。这些影像资料虽然画面不够专业,但无一不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编辑对其进行加工,制作成新闻播放。当突发事件发生而记者无法及时赶到现场的情况下,普通手机用户和有摄影、摄像功能的手机代替了专业的摄影记者和摄像机,记录下转瞬即逝的新闻事件场景。正是在手机的帮助下,受众获知了丰富的信息资讯,有时会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揭露出来,引起社会的震动。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采用手机拍摄的作品,用平凡人的视角,用普通受众的眼光去拍摄,在传播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真实的亲近感,尽管这些图片还经历是要编辑选择。

手机摄影作品给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编辑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专业摄影记者有时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手机用户这些潜在的拍摄者则无所不在,这一点显然是专业摄影记者作不能比的。手机用户也没有专业摄影记者面对的各种硬性的规定、考核标准等束缚,可以自由地拍摄自己想要拍摄的题材。同时,他们也“不受媒介立场和其他功利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目前,不少报刊还是采用自己拥有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来确保新闻摄影报道的质量、独家性和数量。但是,随着手机用户及其他摄影爱好者的技术不断成熟以及采用他们图片的图片社、图片库建设、运营和服务的日益完善。报刊专职摄影记者的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手机拍摄的作品对图片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编辑识别图像的眼力。“数字技术和图像处理软件使得影响的调整、修改或篡改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图片编辑更要具备识别‘数字化造假’的能力,并随时提高警惕,才能避免出错”。使用拍照手机的用户绝大部分不是新闻从业者,没有职业道德的约束,他们拍摄出的照片的真实性无法像摄影记者那样获得来自其职业道德的保证。用手机拍摄的图片日益增多,图片编辑既要从中选出真实的图片,又要选择出优秀的图片。面对手机用户这些潜在的图片提供者,要能合理地调配专业摄影记者和手机摄影爱好者这两种资源。“在和手机拍摄者进行‘竞争’时,报纸视觉负责人应该能够灵活地调配专业摄影师和业余拍摄者的力量份额。作为传媒的报纸,始终需要更加高质量、高质索的新闻图片”。手机给新闻摄影、摄像带来大量新鲜的血液,受众欣赏到的新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给新闻摄影、摄像以及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推动新闻摄影、摄像实践不断发展。

二、对新闻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手机极大地方便了新闻采访。不仅使普通用户具备了采集图片、保存信息的能力,也给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利用手机,新闻从业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手机短信报料已经十分常见,有了手机,记者可以任何时间和地点获知新闻线索并飞速前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多种实现的可能,丰富了新闻节目的内容,让受众能极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件的现场。央视、凤凰卫视等国内众多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常常采用记者连线的方式,通过电话与远在现场的派驻记者联系,告知受众最新的进展。摄影记者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更加便捷的拍摄工具,如CNN资深记者尼克·罗伯森就用手机给CNN发回现场照片。

记者使用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更可以同采访对象用E-mail进行交流,采访变得更加便捷,成本更低。CNN记者在伊拉克战争中用手机进行的采访更是吸引了众多目光。2003年4月13日,CNN记者布伦特·萨德勒在萨达姆家乡提克里特周围进行采访并现场直播了过程,他们受到攻击的情况真实的传递到受众那里,最后,他们回到CNN车队,与同事一道疾驰逃离提克里特。萨德勒说:“我们正在以75英里的速度快跑。”不久,手机的卫星连线就中断了。可以说,手机已成为新闻记者掌握的有力武器,推动了新闻实践的发展。

当然,手机的便利也给不少记者制造假新闻创造了条件。在华盛顿附近狙击手的案子中,杰森·布莱尔在《纽约时报》作假新闻,并声称现场报道,实际上是用手机在纽约布鲁克林说话。后来,他又编造从敌后拯救出来的美国士兵杰西卡·林奇父亲的采访。这已经引起了媒体与公众的充分关注。

广播电视节目的手机短讯服务业务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此项业务的普及与多样化,广播电视节目都争相开设搭建“受众时评”平台,让受众参与整个新闻报导的过程中。与传统广电新闻相比较,它具有自发性而非预设性。特别在直播新闻、现场报道的节目当中,受众的短讯评论直接影响现场气氛和传播效果,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会改变新闻报道的内容,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随机的报道状态也就给新闻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媒体图文的播放效应上分析,它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由于目前手机媒体的发展并不十分成熟,定制用户所能享受到的新闻远不及传统媒体丰富。而手机的技术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要想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手机媒体现阶段只能在内容、形式上下功夫。美国学者巴伦·李维斯在《媒介等同》中指出:大屏幕播放与小屏幕播放将是不同的两种经历——尽管内容是相同的,大图像比小图像更具激发性,因而要求更高也更容易记忆。但同电视、电脑相比,手机在屏幕大小上并不占优势,只能在形式上寻求突破口,针对手机媒体的特点,提供满足受众需要的内容。如文字新闻,如果直接把报纸上的新闻搬到手机上,可以想见用户要花费很多时间翻页,容易对新闻失去耐心,而且在时间上也不符合手机的特点,编辑需要对新闻进行改写,用简短的文字传递更多的信息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受众传递更多的内容。

适合手机屏幕的节目形态:针对手机媒体的特点设计出对用户黏度高的内容,设计出有爆发点的精品。一些从事手机电视内容制作的公司,对传统内容重新编排、转码。去掉大部分元素,只要一个爆发点,剪成30秒,做成专供手机播放的短片。在视频新闻方面,新华社与中国联通合作专门为手机量身打造电视节目——新华视讯,多为30秒以内的新闻,以近景镜头为主,字幕字号更大。也有新闻媒体自己参与制作适合手机播放的节目的,上海文广新闻投资拍摄了手机短剧《新年星事》和互动情景剧《白骨精外传》,以解决节目来源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适合手机媒体播放的电视、电影资源不多,对于传统媒体的部分内容,譬如是关老百姓的实用信息、重大新闻信息经过改编可以使用,但一些综艺节目很难移植。而一些健康、有趣、简短的笑剧大有发展前景。媒介从业者必须根据手机的特点对新闻进行加工,使之符合手机传播的需要。

可以预见,未来的媒介从业者在新闻采访、制作的一系列过程中,必须考虑手机这种融合多种媒介的新型媒体,使新闻作品符合媒介整合的需要。“在媒介整合背景下工作的记者,不但要会运用传统的提问、观察等手段进行采访,还要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进行视觉素材与听觉素材的纪录;不但要会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作出适合不同媒体平台的新闻,还要学会在单篇报道中融合文字、照片、声音、录像、动画和图表等多种形态进行叙事。这对新闻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现在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更要适应这种新的媒介,满足不断发展的媒介竞争需求。

三、为受众带来了新的媒介体验

首先,融合了报纸、影视等多种媒介的手机。改变着传统的视听习惯。“手机是目前最能够证明媒体融合趋势性特征的媒体。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都已呈现在这个信息接收与微型平台上。这个最初为个人语音通讯而发明的工具,不仅是已成为各种媒体信息的接收终端,而且已经拥有日益强大的公共信息传播的技术元素”。手机具有屏幕,这就在客观上具备了阅读文本、查看图片、收看电影、电视节目的能力。手机还为收听广播、播放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再加上手机庞大的用户市场,可以说手机在融合各种媒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手机电视目前也有两种形式:流媒体模式和广播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融合了多种媒体的手机给用户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以往受众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要求,受众的自主性有了很大提高。这在工作压力巨大、时间宝贵的今天极大地方便了受众的生活。我们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十分紧张,很难闲适、安逸地仔细读完一份报纸或者享受电视节目。当人们有几分钟的空闲时又往往找不到报纸或错过了喜爱的电视节目。手机改变了这种现象,用户接收或下载完新闻后,完全可以将其现存在手机里,随时阅读。

手机使用户同传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受众随时可以将自己的所见用手机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手机随时收发新闻信息,受众和传者角色的互换瞬间完成。用户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不再仅仅是新闻或是其他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互联网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条件,用户必须具有个人电脑,接入网络,用户被牢牢钉在座位上。手机同互联网结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网络提供的平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有研究者认为,随着手机功能的拓展,手机已经实现从通信终端到多媒体终端的转变。随着3G时代的来临,各种技术瓶颈将逐一突破,手机将会成为个性化,交互性和多功能的传输终端,同时,手机的拍照、录音、录像和通信功能的整合,还使手机成为一种多媒体的生产工具,这对既有的信息采集和传播模式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次,拥有手机使得用户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来源渠道,对某一事件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户融传播者与接受者于一身的特点使用户一方面可以获知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手机从朋友处获知民间看法,在几方信源的共同比较中会更加接近事情的真相,形成相对合理的判断。手机即是一个信息接收终端,又是一个信息发送的终端,信息的流动并非在手机处中止,而是可能会连绵不断地向下延续,此时,收到信息的手机用户又成为信息的者。在这种情况下,向用户隐瞒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刻意地隐瞒事实真相反而为谣言提供了流通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发送大量短信的功能进行谣言的传布,对此,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政府运用手机短信有效化解谣言,有诸多成功的例子。

第三,手机已经成为用户与新闻节目互动的有力工具,在手机的帮助下,受众的意见可以轻松地到达节目制作者,受众的地位无形中得到提高。手机短信个人、私密、方便易于操作的特性使其在受众与电视节目的互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传播链中反馈一环明显较弱。受众在接受节目中的想法很难找到方便的渠道向传者反映。而传者同样没有什么合适的手段获得反馈。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充分发挥二者所长,现在已经被各大电视台等媒体广泛采用,用户通过手机短信表达的意见在互联网平台上都可以得到体现,而编辑人员则及时从中采撷精彩的语句,通过主持人读出文字滚动播出,进行互动。现在不少新闻节目都根据当天的内容设计互动话题吸引受众参与,一方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节目的收视率有一定的掌握。一些娱乐节目更是充分发挥受众的作用。近年来办得红红火火的选秀节目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中央二套的“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等无不将观众的短信支持作为选手去留的重要参考。电视机前一个个虚拟的“现场观众”就成了赛场上的一位评委。而此种短信投票方式也给电视台带来丰厚的收益。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8

关键字:传播特性新闻选择新闻体裁

就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用户在我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的出现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手机报、手机电视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成为2005年中国传媒发展的一大亮点。新闻渠道的畅通,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同行业竞争压力的促使,各报团、各电视台对手媒体的青睐就不难想象。但是,在欣喜与兴奋之余,对手机媒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需要的是更多的冷静。毕竟,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仅仅是个开头,并不意味着真正底的成功。要让这种新兴传播渠道下的传播行为,得到受众的认可并良性的运转起来,需要我们对有正确的认识。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运行特性:我们知道,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二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与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要成为完全的另例。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的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与有效性。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我们知道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为清楚的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次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与手机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如果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出现了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手机媒体播内容、传播媒介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所以,了解与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与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而且与其他媒介相比,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是非常手段。我们也就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page_break]二、对手机媒体传播两个特性的认识: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机媒体传播将靠什么来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如果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情况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我们知道,与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大。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前面提到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以及分析了受众集中,窄化等特点,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从而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做到以手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三、手机媒体的实际操作要求:

上面分析了手机媒体传播的特性及对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手机媒体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是普遍适用的。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自不必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显示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

时新性:即时间性,内容新;

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

接近性:这里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

服务性:手机媒体的受众集中、相近、提供服务性信息势在必然;

趣味性: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3、符合新闻法规:即选择新闻法规允许的新闻想受众提供。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也至关重要。前面提到手机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在新形式下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也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间接的方式、最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可见手机传播的要求与消息的特征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要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当然,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与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对于西甲的报道,你的受众市是皇马的球迷,那么这个消息的综合就得围绕皇马展开;再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受众深入了解的基础上。[page_break]四、手机媒体传媒带来的其他问题

1、手机本身的问题:伴随着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推出,在手机行业必然要掀起一股风暴。什么样的手机既能够完成通讯的基本功能,又能适合手机传播新闻消息,将是风暴的核心。这也就必然带来一次手机换代的浪潮。

2、新闻媒介内部的问题:手机媒体要发展下去,与通讯公司的合作势在必行。虽然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办好了将是双赢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理念融合、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新闻媒介研究。

参考文献:《新闻学导论》李良荣1999年10月高教版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9

论文提要:本文分析了手机媒体目前在传播信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依托现代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在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内容、技术、市场以及监管立法等方面探究手机媒体现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手机媒体作为大众媒介在兴起与兴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传播方面的局限性

1、新闻信息尚未成为手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媒介市场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自从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以来,许多大报相继推出了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台也在一些大城市开始推广。但是手机尚未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缺少深度和原创性,主要还是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4大媒体的信息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复制传播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再者,当前手机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质量普遍不是很高,也没有推出为受众量身打造的特制手机新闻。虽然现在有些网站提供了手机订阅新闻短信的服务,但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尚少。手机媒体的潜在受众大多集中在知识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信息的需要量多质高,而目前的手机媒体尚处于初创阶段,更不用说分众化与细分化的市场开拓了。

2、手机媒体负面信息泛滥。当前,手机通讯技术在建构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传播了不少负面信息。手机负面信息主要通过短信传播,表现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等。笔者于2006年3月上旬在长沙市街头做过小型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退休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100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受到过手机垃圾短信的侵扰(见表1)。

泄露个人隐私的信息主要存在于彩信和可拍照手机上。可拍照手机用户几乎能够随时随地隐蔽拍摄,而且可以马上将所拍摄的图像随意发送到其他的彩信手机或互联网上。如今许多网站都有用手机偷拍的图片,成为网站吸引眼球增加浏览的一大法宝。

危害公共安全信息主要指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如2003年广东“番禺剧毒农药沉船案”以及“非典”中的谣言危机等,曾经一度搅得人心惶惶,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二、手机媒体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尽管手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款新功能的手机层出不穷,然而,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存储量有限、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比较慢等受普遍技术制约的瓶颈之外,还存在着手机病毒和3G技术不成熟等缺陷。

目前市场上流行手机一般都拥有播放MP3、上网、播放视频、编发彩信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为人们带来便利与欢乐的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和场所。随着彩信的流行,各种不良图片、色情暴力小电影等也开始在手机中传播,手机病毒的“温床”就这样滋生了。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用户遭到手机病毒侵袭的占36%。“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手机病毒报告,手机病毒最常见的危害就是通过干扰软件运行环境或修改硬件配置信息,而导致手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转。”而且黑客或病毒编写者通过病毒所携带的程序,还能窃取用户存储在手机里的重要信息,比如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个人身份信息,甚至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对机主的信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另外,随着彩信的普及,图片的发送对手机的兼容性要求更高,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将影响到各类信息的正面、快速传播,最终会影响到人们使用这部分业务的兴趣。手机与手机的互通将是一个技术上研发的重点,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另一个影响到手机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关键环节是“3G”的推广。3G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它不按时间收费而是按数据流量收费。它的速度很快,不仅能进行高效通话而且能高速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观赏图片和电影等。但是,目前3G手机价格普遍较高,受国内研发水平的限制,还没有真正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三、手机媒体市场开拓方面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广告是媒体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现阶段的手机媒体在如何进入广告市场的问题上还在游移不决。手机有一个致命缺陷——显示屏固定且偏小。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需要。在选择广告市场运作方式上也存在困难,手机媒体的广告以何种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是采用不经过用户同意就发送的强迫型还是由用户自选或同意发送的选择型呢?同时,手机媒体的广告业务还需要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职业培训

通讯产业的市场化决定了手机媒体走的也是市场路线,移动运营商、SP(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商的简称)、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之间就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用户在开通手机各项业务时,需要填写各种资料,但有的运营商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出卖用户私密资料;某些SP大范围地发送短信给手机用户,言之可免费订阅某短信,但是实际上却要收费且有时收费很高,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移动运营商在收费、计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反感。目前,移动运营商、SP、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在如何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利润如何分成等问题仍然纠缠不清。特别是如何提高商业信誉,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是开拓市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手机媒体监管层面的局限性

对手机媒体的有效监管,是要有法律作保障的。由于手机媒体是新兴媒体,国内尚无相关立法。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明文规定了控制手机媒体问题的解决

一、合理配置信息结构,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

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面对的是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众多手机用户。因此.手机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配置方面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内容精练、独创性与信息健康等。

首先,从受众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培育自己独特的、难以被模仿和移植的核心竞争力。按不同受众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受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事件,尽可避免对手机媒体而言并不具有报道优势的新闻。手机媒体应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上大显身手,积极开发诸如新闻短信订制等业务,大力拓展手机新闻业务市场,扩大媒介影响力。

其次,手机新闻必须精简。手机传播新闻信息终究属于手机的附属功能,加之技术条件的制约,现在还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不间断地信息。所以,在新闻的选择方面,必须做到简而精。

再次,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新闻类短信,编辑要极其慎重,不但求快更要求准,尤其是重大新闻,要经过核对证实后才予以发送,这样才会减少假新闻的传播机率。同时,要力推绿色短信活动,如长沙“移动家校通”平台就为学校和家长构架了一个有效沟通平台。

二、防控结合,开发高新技术。

新媒体发展的最重要依托是高新技术,对新媒体的监管也要依托高新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启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控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不论手机短信通过什么方式发送,都需要经过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短信网才能到达对方手机上。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设置安全警戒线,启用监测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判别并删除。对于可拍照手机侵犯隐私权或窃取机密,应该进行有效限制和约束。国外一些国家正在限制这种“隐蔽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在日本,健身房、全国性政府机关等场合不允许使用可拍照手机;中东的很多国家都在准备立法限制这种手机的使用。”。我国也可制订限制使用可拍照手机场合的相关规定。

对于手机病毒防控,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可能是在手机出厂前安装杀毒软件,之后运营商定期更新,或者通过提供网上下载来出售手机杀毒软件。由于软件开发尚需时间,目前用户对付手机病毒的办法主要是尽量避免一些可能会感染病毒的操作,并在使用中加倍小心。手机软件开发商也可以参照互联网“防火墙”软件技术,研制手机“防火墙”安全智能软件,以识别不良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将之拦截、消除。

三、积极开拓市场,健全竞争机制,加强有效监管。

手机媒体正处于市场开拓期,市场开拓不仅有内容方面的开拓,也有用户层面的开拓。目前国内手机用户中拥有技术更为先进的中高端手机产品的为数不多,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小,社会影响力不大。为此多媒体手机的平民化趋势是必由之路,这将有助于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普及到普通大众中去。

在市场竞争方面,应当倡导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就移动

运营商而言,目前的局面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寡头”独霸天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占据剩余空间,手机运营商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放弃利润来打压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产生,而很多国外移动运营商则对我国移动运营市场虎视眈眈。因此,国内移动运营商既要做好应对来自国外同行竞争的准备,又要化解SP与运营商以及用户之间的矛盾。

手机媒体传播范文篇10

提要:本文分析了手机媒体目前在传播信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依托现代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在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内容、技术、市场以及监管立法等方面探究手机媒体现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信息传播方面的局限性

1、新闻信息尚未成为手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媒介市场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自从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以来,许多大报相继推出了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台也在一些大城市开始推广。但是手机尚未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缺少深度和原创性,主要还是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4大媒体的信息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在复制传播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再者,当前手机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质量普遍不是很高,也没有推出为受众量身打造的特制手机新闻。虽然现在有些网站提供了手机订阅新闻短信的服务,但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尚少。手机媒体的潜在受众大多集中在知识水平、消费水平、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信息的需要量多质高,而目前的手机媒体尚处于初创阶段,更不用说分众化与细分化的市场开拓了。

2、手机媒体负面信息泛滥。当前,手机通讯技术在建构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自由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传播了不少负面信息。手机负面信息主要通过短信传播,表现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等。笔者于2006年3月上旬在长沙市街头做过小型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退休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113份,回收100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受到过手机垃圾短信的侵扰。

泄露个人隐私的信息主要存在于彩信和可拍照手机上。可拍照手机用户几乎能够随时随地隐蔽拍摄,而且可以马上将所拍摄的图像随意发送到其他的彩信手机或互联网上。如今许多网站都有用手机偷拍的图片,成为网站吸引眼球增加浏览的一大法宝。

危害公共安全信息主要指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如2003年广东“番禺剧毒农药沉船案”以及“非典”中的谣言危机等,曾经一度搅得人心惶惶,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二、手机媒体技术层面的局限性

尽管手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款新功能的手机层出不穷,然而,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存储量有限、终端屏幕小、传输速度比较慢等受普遍技术制约的瓶颈之外,还存在着手机病毒和3G技术不成熟等缺陷。

目前市场上流行手机一般都拥有播放MP3、上网、播放视频、编发彩信等功能,这些功能在为人们带来便利与欢乐的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和场所。随着彩信的流行,各种不良图片、色情暴力小电影等也开始在手机中传播,手机病毒的“温床”就这样滋生了。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用户遭到手机病毒侵袭的占36%。“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手机病毒报告,手机病毒最常见的危害就是通过干扰软件运行环境或修改硬件配置信息,而导致手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转。”而且黑客或病毒编写者通过病毒所携带的程序,还能窃取用户存储在手机里的重要信息,比如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个人身份信息,甚至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对机主的信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另外,随着彩信的普及,图片的发送对手机的兼容性要求更高,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将影响到各类信息的正面、快速传播,最终会影响到人们使用这部分业务的兴趣。手机与手机的互通将是一个技术上研发的重点,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另一个影响到手机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关键环节是“3G”的推广。3G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它不按时间收费而是按数据流量收费。它的速度很快,不仅能进行高效通话而且能高速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观赏图片和电影等。但是,目前3G手机价格普遍较高,受国内研发水平的限制,还没有真正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

三、手机媒体市场开拓方面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广告是媒体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现阶段的手机媒体在如何进入广告市场的问题上还在游移不决。手机有一个致命缺陷——显示屏固定且偏小。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需要。在选择广告市场运作方式上也存在困难,手机媒体的广告以何种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是采用不经过用户同意就发送的强迫型还是由用户自选或同意发送的选择型呢?同时,手机媒体的广告业务还需要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职业培训。

通讯产业的市场化决定了手机媒体走的也是市场路线,移动运营商、SP(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商的简称)、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之间就可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用户在开通手机各项业务时,需要填写各种资料,但有的运营商为了谋取利益,不惜出卖用户私密资料;某些SP大范围地发送短信给手机用户,言之可免费订阅某短信,但是实际上却要收费且有时收费很高,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移动运营商在收费、计费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反感。目前,移动运营商、SP、手机供应商以及手机用户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在如何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利润如何分成等问题仍然纠缠不清。特别是如何提高商业信誉,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多媒体功能,是开拓市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手机媒体监管层面的局限性

对手机媒体的有效监管,是要有法律作保障的。由于手机媒体是新兴媒体,国内尚无相关立法。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明文规定了控制手机媒体问题的解决。

4.1合理配置信息结构,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

手机媒体的新闻信息面对的是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众多手机用户。因此.手机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配置方面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内容精练、独创性与信息健康等。

首先,从受众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信息。手机媒体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培育自己独特的、难以被模仿和移植的核心竞争力。按不同受众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受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事件,尽可避免对手机媒体而言并不具有报道优势的新闻。手机媒体应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上大显身手,积极开发诸如新闻短信订制等业务,大力拓展手机新闻业务市场,扩大媒介影响力。

其次,手机新闻必须精简。手机传播新闻信息终究属于手机的附属功能,加之技术条件的制约,现在还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不间断地信息。所以,在新闻的选择方面,必须做到简而精。

再次,倡导积极健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新闻类短信,编辑要极其慎重,不但求快更要求准,尤其是重大新闻,要经过核对证实后才予以发送,这样才会减少假新闻的传播机率。同时,要力推绿色短信活动,如长沙“移动家校通”平台就为学校和家长构架了一个有效沟通平台。

4.2防控结合,开发高新技术。

新媒体发展的最重要依托是高新技术,对新媒体的监管也要依托高新技术。监管部门可以启用自动监测系统监控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不论手机短信通过什么方式发送,都需要经过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短信网才能到达对方手机上。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设置安全警戒线,启用监测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判别并删除。对于可拍照手机侵犯隐私权或窃取机密,应该进行有效限制和约束。国外一些国家正在限制这种“隐蔽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在日本,健身房、全国性政府机关等场合不允许使用可拍照手机;中东的很多国家都在准备立法限制这种手机的使用。”。我国也可制订限制使用可拍照手机场合的相关规定。

对于手机病毒防控,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可能是在手机出厂前安装杀毒软件,之后运营商定期更新,或者通过提供网上下载来出售手机杀毒软件。由于软件开发尚需时间,目前用户对付手机病毒的办法主要是尽量避免一些可能会感染病毒的操作,并在使用中加倍小心。手机软件开发商也可以参照互联网“防火墙”软件技术,研制手机“防火墙”安全智能软件,以识别不良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将之拦截、消除。

4.3积极开拓市场,健全竞争机制,加强有效监管。

手机媒体正处于市场开拓期,市场开拓不仅有内容方面的开拓,也有用户层面的开拓。目前国内手机用户中拥有技术更为先进的中高端手机产品的为数不多,手机新闻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小,社会影响力不大。为此多媒体手机的平民化趋势是必由之路,这将有助于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普及到普通大众中去。

在市场竞争方面,应当倡导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就移动运营商而言,目前的局面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寡头”独霸天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占据剩余空间,手机运营商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放弃利润来打压竞争对手,从而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产生,而很多国外移动运营商则对我国移动运营市场虎视眈眈。因此,国内移动运营商既要做好应对来自国外同行竞争的准备,又要化解SP与运营商以及用户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