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本科教育专业方向思考

时间:2022-02-04 09:52:16

传播学本科教育专业方向思考

自本世纪初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化、个性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国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专业方向。教育部对这种现象给予积极回应,下发通知鼓励高校“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①。此后,有更多高校在专业平台上增开专业方向。本文拟研究传播学专业方向开设情况,探索跨学科培养信息传播类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高校传播学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概况

传播学理论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传播学本科专业教学在中国大学时间更短。2001年,教育部批准在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四所大学试办传播学本科专业,到2012年9月,传播学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近十几年来,中国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开设呈现出多点启动、遍地开花之势。开设传播学专业既有“985”“211”等实力较强的院校,也有一般地方院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及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既有综合性院校,也有传媒类专业院校,甚至有外贸、民族、工科、体育、师范、农林、军事等其他类专业院校。在传播学专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伴生一种新现象——专业方向的设立,许多高校在传播学专业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出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发现,在70余所设传播学专业的院校中,有一半开设了专业方向,有些院校甚至设有两个及以上专业方向(见下页表格)。对中国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方向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可看出如下特点。首先,传播学专业方向开设遍涉广阔领域。传播学教育从传播媒介、信息内容和传播行为与范围等三个维度开展,如网络传播、跨媒体传播、数字媒体传播等专业方向属于传播媒介范畴;企业传播、文化传播、健康传播等专业方向属于信息内容范畴;国际传播、区域传播等专业方向属于传播行为范畴。其次,传播学专业方向开设呈现不同形态。有的院校传播学专业方向设置是显性的,专业方向名称明确,有审批报备手续,有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有的院校传播学专业方向开设是隐性的,专业方向名称不明晰,专业方向没有经过审批和备案,没有独立的培养方案。最后,传播学专业方向选择存在趋同取向。虽然传播学专业方向在中国高校有近20类,但相当多的院校传播学专业方向与“网络”“新媒体”和“影视”相关性较大。在31所开设传播学专业方向的院校中,有12所院校开设了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方向,有8所院校开设了与“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方向,有4所院校开设了与“影视”相关的专业方向。这些情况说明,网络、新媒体和影视等方向代表了传播学未来行业的新趋势。趋同化的专业方向选择,会影响传播学专业整体布局,不利于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特色的形成。

传播学专业方向的开设是媒介新时代的必然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形成了媒介新时代传播格局。传播学本科教育出现诸多专业方向,是高校为适应媒介新时代的自觉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传播学专业方向开设契合了融合化的学科发展在媒介新时代,信息传播已成为信息科学等诸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传播学必须加快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进程。传播学学科融合途径可分两类:第一类是新闻传播学内部的交叉融合或进一步细分,如影视传播(或视听传播)方向是传播学和广播电视学的融合,国际出版与传播方向是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的融合。第二类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开创新的学科领域,如政务传播方向是传播学与公共管理的交叉;也有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舆情调查与分析方向主要是采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学科融合的态势为本科专业方向的开设创造了条件,可以更好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传播学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在传播学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研究传播学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乃至学科范式,对于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实现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二,传播学专业方向开设适应了专业化的人才需求长期以来,中国传播学教育专业定位不明确,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都与新闻学专业难以区别,“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始终剪不断理还乱,至今仍是不清不白”,②“中国传播学教育只是对传统新闻学教育的锦上添花或领域扩张,并未显现出独立而强势的发展态势”。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学学科体系更加成熟,许多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传播学教育初步摆脱了新闻学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在传播学专业开设一些聚焦新媒体时代的专业方向,更强化了传播学专业的定位,体现出鲜明的人才培养指向。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实现其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三,传播学专业方向开设彰显了差异化的办学特色重视专业特色是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大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各高校在建设与新闻传播相关的院系时,将会更加注重个性和特色”④。十多年来,中国高校传播学专业在发展中,积极探索特色化的办学之路,坚持差异化办学已成为共识。为避免传播学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一些高水平学校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如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坚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数字媒介时代要求、拥有复合知识结构、掌握全面专业技能和具备卓越发展潜质的公共传播人才”;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及理论素养的养成,形成“2+2”人才培养模式。有些地方应用型院校传播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开设不同专业方向,如外语类院校开设国际传播、文化传播等方向,理工院校开设科技传播、传播技术等方向,农业院校着重发展农村传播、科技传播等,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

关于商科与传播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第一,商科与传播学融合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商科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下要包括金融、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商务类专业(包括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等)、物流、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八大类。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的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金融范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意味着新商科时代的到来。新商科作为一种新业态需要大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这必然引起大学专业教学的重大变革,传播学不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技术,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商科类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与商科的融合对于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可以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国外一些高校传播学专业出现了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的趋势,纷纷开设整合营销传播专业,英国伯明翰大学甚至开设了企业传播专业等,这说明传播学与商科融合正在成为一种潮流。第二,商科与传播学融合培养人才的主要类型笔者认为,从大学人才培养来说,商科与传播学的融合大体分两种类型:外部叠加型和内部嵌入型。外部叠加型是在商科专业课程框架基础上辅修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或在传播学专业课程框架基础上辅修商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现行的第二学位制属于此类。这种融合型培养重心在主修专业,两个专业课程关联度不紧,只是知识的外部扩展和延伸,没有统一的培养体系,也难以形成融合的专业文化。内部嵌入型是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商科和传播学为基础编制统一的培养方案,现行的专业方向开设属于此类。这种融合类型,构建商科与传播学专业统一的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之间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如传播学专业下的媒介经营管理/传媒管理运营方向,课程设置不是传播学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简单累加和组合,而是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全新的课程建构,派生出适合专业方向培养的新型课程,能形成融合性的专业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第三,商科与传播学融合的培养体系建构1.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体系建构的重点,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要关注信息化和新商科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广泛听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设置专业融合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要求。2.构建课程体系。应根据商科与传播学专业融合类型的不同设置课程,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既要保障商科与传播学科相关联的核心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如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史、传播心理学、媒介经营管理、网络传播、网络广告、网络文化、网络出版、新媒体艺术设计、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新媒体产业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传媒经济理论、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管理、广告经营与管理、媒体战略管理、品牌管理、文化产品创意与营销等课程,彰显商科与传播学新型融合课程特色;还要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三维动画设计等,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进行新型课程的开发,提升课程的内涵和质量。3.创新培养模式。要根据商科与传播学融合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建立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商科与传播学融合,不仅是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也是校内培养模式的转变。高校要通过制度安排,打通院系之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其次,要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商科与传播学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适应了“新商科”和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教育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要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要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有效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商科类与传播类相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作者:任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