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

时间:2022-03-14 10:27:00

广播电视新闻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

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自90年代末起迅速发展,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从重点院校到一般院校,从全国性院校到地方院校,从综合性大学到理工科院校,大都不甘落后地开办了这一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专门面向广播电视媒体培养新闻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即专业技能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比重。我国的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过去一直是重理论轻技能,近些年虽然有所改变,但由于缺少经验,各院校仍在进行摸索,造成很多事倍功半的情况出现。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忽视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性培养。所谓系统性培养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对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分阶段由浅人深地、循序渐进地进行集中训练和培养,实现学生实践能力阶梯式的提升,毕业时能基本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采访、编辑、写作、策划及制作能力,进入媒体工作后可以迅速胜任本职工作。

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新闻业务的独立操作能力等。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教学效果欠佳,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备投入不足,办学硬件匮乏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办时间短,至今仍有许多院校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应用学科性质缺乏认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是不重视实践课程安排,认为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很多教学实践课都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代替必要的技能训练,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和地位被忽视。重装备、高消耗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录音机、摄像机、编辑机等电子采集设备及编辑与制作实验室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一个成熟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应该具备完善的配套实验室,包括摄影实验室、摄像实验室、视频编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节目制作实验室、演播室等等。这些实验室与实验设备普遍价格贵、耗材高、磨损大,更新快。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受资金的限制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设备匮乏或陈旧。无资金投入又无设备支持,导致学生接触实验设备的机会少,实验课时几十个学生使用一台摄像机的现象在高校并不少见。这种设备短缺的局限使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只能向高年级倾斜,低年级学生实验教学时看的多,动手的少。硬件设施缺乏使得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都难以保证,更无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二)实践内容层次不强,缺乏系统性规划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内容丰富,从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摄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专题片拍摄、新闻栏目制作、新闻评论和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课时。由于开办时问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年年在调整,年年有变动。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年级普遍以通识课程为主,即使有少量的专业课也大多安排为新闻理论课,为数不多的实践课基本集中安排在二三年级。这样除带来设备使用冲突的问题外,还会出现实践内容与所学课程脱节,如新闻采访常常与摄像等实践课程在二年级同步开设,导致学生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尚未掌握画面拍摄技巧,采访实践明显受到制约。同样,学生尚未深入了解电视节目形态与节目制作流程和技术时,进行电视节目策戈4与制作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由于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层次安排,学生专业实践撞车、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实践课程未能按部就班地开设,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缺少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三)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能力培养缺少引导性

作为新兴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短时期内迅速扩张也必然导致专业师资严重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目前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主力教师,大多是从人文、社科等非新闻专业转行而来,或者是刚参加工作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他们普遍从头学起,同时由于缺少业界经验,缺少对实践主题、过程、实践报告的设计、监督与检查,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进行有效指导。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新闻专业的实践与技能课程都由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而他们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则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在我国,尤其是近些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已由重学历重职称变成唯学历唯职称。这就把相当多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优秀新闻人才排除在了教学岗位之外。我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等极少的几所院校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培养资格,每年有限的博士毕业生很难充实到地方高校中来。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后更多的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他们在理论课讲授与科研方面虽然成绩斐然,但由于同样缺少新闻实践工作经验,对专业技能实践的指导难以得心应手。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指导不力,导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或流于形式,或由学生完全自主实践,缺少引导性和系统性,难以达到应有的提高。

二、系统性培养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新闻学不同于传播学。新闻学注重研究新闻报道的过程和细节,偏重业务实践,主要为媒体培养新闻人才;而传播学注重研究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偏重理论探索,培养专家与学者。了解新闻规律,掌握职业技能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能用”和“好用”的人才,对于加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树立重视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并未形成统一的体例。一些院校大多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开设课程,普遍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课程设置不科学,实用性不强,稳定性不佳。学生所学知识与业界需求脱节,导致一些广电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会使用摄像机,不能独立进行节目策划、新闻评论写作,甚至有新闻专业博士生不会写新闻消息的感叹,令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教育产生质疑。因此,重视专业技能是目前新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快速的反应和迅捷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重一l,/JI速前移。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现场即时为多家媒体提供现场直播报道是未来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必然选择,这也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几堂课学生就可以掌握新闻理论,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理论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摸索,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加强学生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人,合理设置新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侧重技能与实用性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构建系统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水平逐次提高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缺少系统性的现状,可按照“基本+提高+创新+应用”的模式来实施。“基本”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基本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提高”是指综合性与设计型的实践能力。在掌握基本实践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通过自定选题、自主策划并独立拍摄制作各种类型的节目。这一环节要结合视频编辑、演播室节目制作、实验电视台运作等综合实验课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创新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综合提高”为理念,积极开展广电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包括任课教师命题的开放项目和学生的自主选题项目等。同时根据分层次实践教学的安排,积极组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项目如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栏目创作、情景剧创作等各类DV大赛及主持人竞赛、新闻评论竞赛等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实践作品的专业水平。应用是指在学生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准新闻栏目与准新闻媒体,使学生的新闻作品播出与发表,同时通过与校内外部门与单位的合作,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走出校门,由关注校园转向关注社会问题,将镜头对准社会,对准现实生活,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此培养模式下,还要确立专业实践与实习“一贯性、系统性与两结合”的培养原则。一贯性即人才培养方案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安排贯串大学四年,年年有,不断档,连成线。两结合即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将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结合起来。

(三)推行专业实践导师制

导师制是近些年国内一些院校模仿国外大学新推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即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就指定在校四年的指导教师。导师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普遍,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全面指导与规划,有时甚至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困难。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分适合推广这种培养方式,导师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及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持续四年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这样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够保证一贯性、系统性的实践培养方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按照一贯性和系统化的目标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导师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深层参与,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样是一种提升。导师制同样可以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引进具有新闻从业经历的指导老师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领域,向公众传递新闻的途径和方法的许多重大发现不是产生于新闻学院,而是产生于新闻机构。聘请资深媒体人士作为指导教师,有利于与新闻媒体的现实需求接轨,使职业技能培养更加有针对性。导师制的前提是指导教师要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目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热情,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行导师制还必须加强对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考核,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或出现由于导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不同导致学生得到的指导严重不平衡的现象。

(四)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除需加大课内教学实验外,还有赖于课外实践平台的建立,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进入实战状态,严格按照业界的专业标准进行锻炼与提高。实践平台搭建与扩建方面,要从点到面形成较好的实践平台网络。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目前国内的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台与电视台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很少接收在校学生为实习生,或接收的学生比例十分有限,因此校园内的媒体资源就成为新闻专业学生实习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如学校和各院系新闻网站、校广播电台、校报等。目前在一些高校的上述校园媒体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来自广电新闻专业。二是要校外实践基地建没,借助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实训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感受媒体,融人媒体提供重要的实践途径。三是提高专业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使用率。除节假日外,实验室应全天候开放,保证需要学生在校四年间,始终能得到实践的机会,解决学生动手少,实践能力提升慢的问题。四是自主搭建实践平台,如成立DV创作室、新闻栏目组等,由学生按照媒体的专业流程和水准,定期制作新闻节目,并借助校园新闻网和教学网站的平台资源进行播出,提升学生的实战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通过系统培养方案的设计,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室与实验室、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等多个环节的互动和实践,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就可以在大学四年内得到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锻炼,毕业时成为媒体需要、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专业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