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22-04-01 09:49:30

浅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摘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是增进公共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全国性基础建设,关系到社会保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国社保基础设施建设在覆盖范围、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当前社会的发展对社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社保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法治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经济波动的“减震器”,特别是在劳动者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变化的应对,风险的预防和管理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是以现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服务平台的搭建、劳动保障数据库和信息化的建设等方式,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全国性基础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积极作为、稳中求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以2002年10月全面启动的“金保工程”为例,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简便、实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四大功能目标。[2]

1我国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1夯基础——社保卡基础建设。社会保障卡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规划,面向社会发行的用于记录参保人员基本信息、个人账户、社保缴费、职业资格、就业经历等情况的IC卡,是为我国公民提供便利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保障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10年至2016年,社保卡持卡人数大幅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1.2抓规范——制度建设。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部门规章立、改、废同步推进。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社会保险法》为开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1.3搭平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始,我国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建设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所),截止到2016年,累计共支持1500多个县、5500多个①乡镇开展项目建设,通过加强资源整合,改善服务设施条件,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1.4促提升——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12333服务热线建设、金保工程建设、新农保和城居保业务系统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明确办事指南、细化办事流程、公开信息一体化,突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4]2011年末“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全面完成,全国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联接,28个②省份实现了部省市三级网络贯通,城域网加速向街道、社区、乡镇基层服务机构延伸。截止到2016年,全国所有省市均已开通12333电话咨询服务,全年接听总量达8326.1万次。[5]

2我国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制度建设工作相对滞后。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以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开端,2010年10月28日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助推。虽然我国相当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但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制度建设工作步伐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2010-2016年新颁布()60份文件中,仅有一部社保法律。一方面,大量的规范性文件相较法律法规而言,其权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相关法律对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实施细则还未出台,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时,缺乏具体的法律基础和依据,较难做到“有法可依”,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有序发展。2.2普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不尽扎实。公众对既有的社保法律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参保人员对社保期望过高或缺乏参保意识,不利于社保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同时,部分公司不按规定执法或执法水平低,导致参保人员的权益受到损害;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还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管理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既是管理机构,又是监督机构,对所辖地区的社保执法情况仅能做到抽查,不能全面、及时地查处违法犯罪行为。2.3社保建卡建档范围有待扩大。社保卡的建档和发放等基础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截止到2016年,全国统一发行的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9.72亿,社会保障卡普及率为70.3%③,仍有4亿多人没能享有法律赋予的社保权益。社保卡的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社保覆盖面,据此还有近30%的中国人暴露在“国家保护伞”之外,没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2.4公共服务体系有待改进。目前,由于社保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完全统一,不同地区的社保项目、水平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影响并制约了社会保障关系在地区间的转移。[6]以异地医疗为例,由于医保体系以省为单位进行辖区管理,削弱了参保人员的就医选择权,甚至会增加患者的就医成本。2.5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不高。[7]社会保障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社保覆盖面的大小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否,以“金保工程”为例,2010年“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基本完成,2011年工程一期建设全面完成,2012年工程一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全国所有省级单位实现了与中央数据的网络连接,28个④省份实现了部省市三级网络贯通。这一成果值得肯定,但不难发现市以下行政区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几乎是空白。

3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循序渐进,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相关法律和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从立法、执法、司法的角度为公民社保权益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让社保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的完成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作为立法基础,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8]3.1.1完善法律法规。首先通过借鉴国外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结合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将现已开展工作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法律法规保存下来,加快立法进度,将社会保障固定为法律行为。[9]其次,在法律法规的出台上,既要保证基本法的推出,也要兼顾具体实施办法的制定。最后,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制度也是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1.2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需要对应的裁判、审判机构来维护参保人员的切身权益,为部分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建立专职法律援助机构,借鉴国外设立的专门从事审理社会保障案件纠纷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健全社会保障司法机制。3.1.3大力开展普法工作。总结“六五”普法工作(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成功经验,不仅需要对全国从事普法工作的同志进行培训,也要积极深入基层,带领普法宣传工作走进社区、走向群众。通过加强宣传、正面引导,讲清政策规定、讲清利害关系,确保社保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3.2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建卡建档基础工作。参保人员建卡建档的全覆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以坚持不懈和事无巨细的心态做好参保人员的信息采集、信息比对、数据管理和动态更新工作,不断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整合资源,提高数据库信息使用效率、提高数据质量,为实现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不断努力。3.3按部就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明确体系的建设原则,一是用户中心原则。社保体系应不仅按照管理需要,更应结合实际根据参保人员的需求提供服务;二是效能原则,通过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效能水平,提升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逐步推进原则。在“金保工程”一期已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二期工程,既要注意到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异,也要迎难而上,立足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将体系延伸至各乡镇;四是标准化原则,充分认识到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和一体化的重要性,逐步建立起一个标准统一、规范和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处理好异地社保等问题。3.4整合资源,加快社保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将社保网络服务延伸至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服务机构,构建全国联网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立足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力争实现实体化建设和服务延伸双管齐下。同时推动建立社保体系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各地区社保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进行等级评定,并提出改进意见,争取早日实现部、省、市、县、乡五级网络贯通[10]。

4结语

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推进程度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生活,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需要法律法规的配套落实,需要社保各子系统的协同推进,需要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成.中国社会保障支出:问题与思考[J].社会科学,2014(07):26-34.

[2]孙宏.浅谈实施“金保工程”的必要性[J].商业经济,2011(05):27+46.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05-29.

[4]王宝利.加快金保工程建设的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222-223.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06-01.

[6]赵秀兰.浅析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5(06):89-90.

[7]朱立喆.邢台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8]于海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9):7-8.

[9]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01):2-12.

[1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机遇、挑战与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6):24-32.

作者:李本光 申洪亮 龙刚 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