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思考

时间:2022-01-21 03:15:05

“三农”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思考

摘要: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新阶段,“三农”发展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在于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重视内循环体系的构建,扩大内需,而内需扩大的关键在于广大农民群体,在于释放农村潜力,为此需要优化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为适应新的内外部约束条件,寻找最优的均衡状态。本文基于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表现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提出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宏观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精准施策

一、引言

党的以来,党中央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对新时代下“三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在“三农”发展过程中,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并不明显,没有进行优化与精准匹配。由此可见,新时代下“三农”发展问题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对于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精准施策,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表现特征

(一)农业:效益低,竞争弱,基础差。第一,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生产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封顶”与生产成本“抬升”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农产品价格趋于下行,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成本等价格上涨;第二,农业竞争力低下,由于各要素成本在不断“攀升”以及二三产业的“挤压”,而农业效益并不是“居高不下”的状态,而是“一成不变”的形势发展,这大大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导致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第三,农业基础薄弱,仍需“强化”。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很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过于陈旧,需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更新。二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不足,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但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强化完善,助力现代化农业发展。(二)农村:建设不优,基础设施不强。农村与城市有着天然的区别,农村有着“天然风光”的一面,也有着“破败陈旧”的地方。伴随着各优质要素流向城市,农村发展建设停滞不前,各项基础设施不强,在若干地方,很多建设并不科学,导致农村天然美景风貌破坏殆尽,各种滥砍滥伐、违规建设等行为造成了农村优质的生态环境近乎不可逆的破坏,许多有着特色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村落、民居和古建筑被撤掉,无法复原。当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建设,建设美丽乡村,但由于农村有着庞大的天然劣势,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多,因此对于乡村建设需长远规划。(三)农民:人才队伍不优,层次不齐。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而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区在于广大农村,农村人口占绝大数部分。一方面,农村人口分化严重,有着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传统式农民,也有着规模化、经营化的现代职业农民,还有着在乡从事非农或者兼农式群体,人口庞大,但是层次不齐,各类农村居民并存。另一方面,随着青年人口流向城市,留守农村的大多数为老龄化人口,现代化技术接受能力不强,新时代思想接受不快等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建设发展。

三、新时代“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我国实行了城乡分治、“挖农补工”等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国家战略,推动了我国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的推出的一系列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更是将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形成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限制农村发展工业,造成工农业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已经成为限制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阻力。(二)市场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成为市场主流,农产品供大于求,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温饱,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需求,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持续增长乏力。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相对应的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部分地区农民收入出现负增长。生产条件和市场的双重恶化,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新一代农民逃离农村。(三)政策原因。第一,对三农问题认识不足。当前“三农”政策的核心是围绕促进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展开,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加快城乡一体化等都是为了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投入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快农村地区环境的改造,从而解决农业和农村的相关问题,但对于“农民”的认识却有些狭隘。一方面采取补贴等普惠形式间接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但忽视了农民受教育和就业等权利的实现,部分农业经济参与者是农户,但真正受益者确是企业家。忽视农民群体的整体设计和系统性制度安排是当前政策的不完善之处。第二,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不合理。我国一直采取的一直是城乡二元财税体制,财税负担高于城市,以农业税为例,在农业税废除之前,农业税没有起征点,也没有免征额,整体设置极其不合理。其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且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管理比较分散,很难形成合理,且这些资金大都备用在流通环节和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小,导致有效的财政支农资金利用不足。第三,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的出台还需要执行者的有效运作,才能够让政策受益人真正得到实惠。基层党组织及行政部门是三农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但由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多头治理以及治理机制僵化等问题,许多三农政策并没有执行到位。

四、优化宏观经济政策,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

(一)把握支持重点,优化政策支持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对“三农”的宏观经济政策侧重于围绕在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财政支农政策下的各项补贴政策,相比之下对“三农”其他地方的政策相对较少,限制了“三农”发展。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要重点把握“三农”重难点问题,这要求上下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明确支持重点,优化政策支持结构,为此需要做到:(1)优化产业支持政策,强化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在保护农耕地的基础之上,重视农业经济、农村改造,切实提升农民的权利地位,真正将“三农”摆在平等地位,接受政策的宏观调控和系统性规划。打通“三农”领域的关键梗阻,强化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同时推动农村在保持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协调的前提下,深化“三农”改革力度,处理好农民社会权利与社会稳定、农民收入增长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与环保防治、农民人口流失与农村治理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振兴农村,打造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潜力点。(2)优化金融支持政策,推动农村各要素市场建设。针对农村各要素市场建设落后的情况,可以通过相应的金融政策进行引导农村各要素市场的健康长效发展。首先针对农村商品市场要通过相应的资金支持引导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激发农村商品市场的活性。其次通过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构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实施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投入集约化、社员职业化、产品品牌化。最后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从而更好地整顿和重建农村信用秩序,有效降低农村金融风险,组建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循环,让农民等且是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瞄准支持指向,精准施策。根据国家对“三农”的规划发展路线,结合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表现特征以及实际情况,对“三农”政策的支持方式、范围、重点以及操作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构思,瞄准重点指向,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此外各地不同的财政状况和实施能力,在依据国家对“三农”的规划发展路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能够促进“三农”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最后,要根据中央对“三农”的总体性、宏观性等特征基础上,各地方宏观经济政策支持要体现具体性、特殊性等,避免上下级冲突,盲目施策,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精准性。(三)明确支持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实现“三农”发展规划目标,各级政府必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宏观调控,着力解决新时代”三农“发展存在的重难点问题。为此,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财政支农政策的总体支持力度可以上调,极力缓解因为资金缺乏而导致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二是在颁布实施各项宏观政策的同时,要增加政策支持项目的种类以及规模。由于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地方发展情况与颁布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匹配,为此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该地区在无法获得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发展出现严重滞后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参照地方实际情况的情况下,颁布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尽量做到兼顾。

综上所述,新时代“三农”发展问题出现新的变化,要着力解决新时代“三农”发展问题,促进“三农”发展,就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结合目前各地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颁布和实施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精准施策,此外需要不断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苟安经.新时代我国的“三农”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8(09):26-28.

[2]温思美,黄冠佳,郑晶,李飞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问题关注重点变化及其演进逻辑[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4-13.

[3]谢芬.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演变及破解思路[J].农村经济,2019(06):15-21.

[4]欧沙,罗晓霞.以完善农情信息采集与处理提升三农政策科学性研究[J].农业经济,2019(011).

[5]潘大礼,袁结彩.关于“三农”问题重要论述的鲜明理论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9-03(005).

[6]尹琼,韦向阳,周燕.中央一号文件“三农”政策的变迁———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解释[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30-136.

[7]方兰,李双媛,陈龙.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全面性特征及其价值指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04):12-20.

[8]杨良敏.以“四力”应对变局,促经济稳步回升[J].中国发展观察,2020(Z6):1.

[9]李金新.关于政策支持下“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探究[J].农家参谋,2020(17):36-37.

[10]周应华,李冠佑,刘磊,朱隽.优先保障“三农”政策供给和要素投入[N].人民日报,2020-02-19(007).

[11]张培丽,管建洲,阴朴谦.“三农”问题研究新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2019)[J].经济研究参考,2020(07):5-16+107.

作者:杨明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