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城市公园立体交通设计

时间:2022-05-08 05:35:00

透析城市公园立体交通设计

摘要:人对使用路径的感受就是“运动通道+活动空间”,但加入到公园景观元素中,人们的感受就是“运动通道+活动空间+远景吸引”。充分利用地形建设道路,保证人们安全、快捷的到达目的景点;敏锐找出“愿望线”的轨迹,保证道路“功能+美学”的完美;利用架空木台、景点地形高差,减少道路对绿地的侵占,让狭窄、平面的道路空间更具艺术化,更有空间层次感。这些就是本篇论文所思考的。

关键词:三维立体交通道路分级;整合绿化面积;保持地形原貌;垂直高度

1.玄武湖的道路现状

近几年来环湖公路景点日益修建完善;明城墙景观带的设计施工;周边白马寺公园、紫金山、中山陵景区的扩建改造,整个玄武湖的环湖道路系统负荷日趋严重。每天自清晨五点前后就陷入热闹忙碌之中。而这份忙碌从周边一直扩展到景区内部

综上所述,针对玄武湖当前的道路现状,找出了以下三点弊端:

1.1交通流线单一:只考虑单方面的使用,高峰时期必须管制

造成这一原因就要先从玄武湖及环湖公路的道路流线来逐一分析:进入玄武湖的观赏路线似乎只以两条路线为:进入玄武门进入经翠虹堤到环洲,再经过芳桥来到梁洲,向北漫步,入翠洲走过湖堤,向前通过菱洲大桥进入菱洲;或者反向行之,从武庙闸这里进入菱洲,游完一圈最后回到环洲出玄武门。

单一的道路主流景观走向没有办法一下子区分高峰时期的人流。这将大量人流引向作为车道的主干道上来了。也就直接导致高峰时期人车不能顺利分流的原因。

1.2二维平面交通:增加人员穿行几率,增大人员危险性

玄武湖园区车道和人行道如同市政交通一样:主车道在中间,人行道分置于主车道两边,景点犹如临街商店一般分布于人行道边缘,但园区道路又不能和市政交通相提并论。

1)园区道路是方便大家观赏游玩而设计,应以人行为上;而城市交通是以疏散车流、人流,向人们提供出行管道为大前提的。

2)园区不可能像城市交通那样提供红绿灯、斑马线、“过街天桥”、“地下过街道”等辅助设施。

3)园区景点往往隔着很远人们就可以瞧见,许多人为了图方便经常会做出超捷径、走斜线的方法突然冲到主车道上,增大人员安全隐患,忽略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1.3道路过多:占用绿化面积和人员休闲区域面积

作为城市休闲公园,在人流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也无单独把游客线路移出,放置于景点附近,车道绕景点而行!如果非要如此安排,过多的道路分布必将使得绿地面积减少、休闲景点缩水。

2.立体交通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架空木台:人行于上,车型于下,三维立体区分人行、脚踏车、机动车道路;保证人车安全,交通形势快捷、流畅、方便

这是一种栈道式的路径,面向景点或水面。导向人们的视觉刺激点,提供细腻的景观感受。这种路径可以在场地中升高一级,或成螺旋形式上升。适于用在临水边或有远眺景点的地方,并方便人员休憩,避免车辆的干扰。

1)首先解释为何要“人行于上,车行于下”。

根据《景观设计学》所述:向上运动要求克服地心引力,它令人欢快活泼,对地心引力的克服使人产生成就感,使人在生活中勇往直前,使人超脱,感到人格的升华,给人一种贴近太阳、得以净化的感觉,感到远离尘嚣……充分利用太阳和天空,使天顶面成为趣味点……

那么行人对这种向上的,位处高处的感觉,和坐在车内匆匆而过的人对比,这种成就感、太阳天空的吸引度等就相对要大很多了吧!

2)向上的攀爬是否会导致人们对于阻碍前进的坡道产生不满情绪?

真正让人不愉快排斥的往往是极度的障碍、陡坡、令人不愉快单调乏味沉闷的事物,但只要控制好向上攀爬的角度,在适当的地方加以平台辅助,提供休息场所和新的吸引点,就能够很好的排除向上攀爬时产生的不愉快心理。

3)为何坚持使用架空木台?如用砖垒砌做成实体,或者是防腐、防锈的钢材、水泥做的仿木材不更好?

相对封闭的隧道内部空间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可以看几眼远处的美丽风景。运用钢材、水泥石材,会给攀爬的人以疲惫感,选择质感较轻的木材可以减缓视觉疲惫。

2.2地形高差利用:保持公园地形原貌,减少对环境干扰,节约建设材料使用

并非所有地区都需要使用架空木台的方式。在道路于周边地形高差较大区域,可以适当的开辟草坪上的步行道,或者利用地形高度,建木架台面。

就工程经费考虑,应尽量采用最少地貌干扰的工程建设方案,避免大规模的土方开挖作业冲击生态环境,最好能与短距离内自行填挖平衡,以免多余土方及运送距离中造成二次污染。

相对于路堤填筑的高度规模也应依据现有地形条件审慎评估,尽可能降低路堤高度和斜坡率,应积极采用对地貌最小干预的方案为原则,针对现场地理环境调查。

2.3广场层次分明:扩张部分木台面积,与广场衔接,整合广场,增加广场垂直高度变化增大可使用范围

当增加二层木架台供人行走时,必定会产生过于平行的二维平行面——人行木台与车行道路平行。过久的平行行驶这在设计中是大忌,因此,适当扩展一部分的木架台面积,与地面广场分层衔接,使得其错落有致,既解决了广场长期平面化的尴尬局面,也解决了木架台面上下出入口的位置选择问题。增加了广场的垂直高度,隐性的扩大广场面积。

2.4整合绿化面积:绿地上开辟布设铺装的脚踏车障碍路线,或在公共休息绿地边开辟浅草脚踏车区域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一书中,它明确提出为脚踏车提供特殊行进路线,如有土坡和倾斜弯道的具有挑战性的路线。

另外,对于一些初学或是年幼的孩童,父母的看护可能更强。为方便他们的休息以及对年幼孩子的照顾,加州伯利巴勃罗公园内让野餐区和浅草绿地结合,让看护孩童的家长可以一边休息,一边在浅草地上骑脚踏车。即使孩子摔倒也不容易摔伤。

明显的这两种方式都有效的增加绿地面积,并且供给儿童软草地,让他们随性玩耍,而不用担心太多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