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措施

时间:2022-12-18 09:20:34

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措施

【摘要】学情分析显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混”“背”“西”三大痛点。为提升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中采取创新措施,从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后评价等环节开展教学质量的预先、过程和成果控制,以学生为中心,促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更能用之于然”的学习效果的形成。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措施

《管理学》课程旨在构建系统的管理理论框架,培养基础管理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就业及创业奠定基础[1-2],不仅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工科专业发展适应“新工科”建设及“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少高校的非管理类本科专业都开设了《管理学》课程[3],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任务,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4]。为切实做好课程教学创新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应遵循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原则,充分调动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后评价等环节创新性开展教学质量的预先、过程和成果控制。

1教学准备创新

“预则立,不预则废”,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基于对以往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发现《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大“痛点”,并以此三大问题为导向,创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前准备。

1.1痛点一:“老油条”心态滋生,“混”字当头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第二学期之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学生先前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加之耳濡目染了一些校园学习、生活中的“负能量”,学习积极性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为此,提早进行准备,入校伊始便让每位学生对大学四年做出规划,其目的并不在于要多么精准。地去安排之后的学习和生活,而是将最初的状态留存下来,避免之后的遗忘。课程开始前,将这些充满了“正能量”的规划发还学生,其目的不在于讽刺和挖苦,而是让学生记起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用自身对比自身,以自我衡量自我,让自己激励自己。我已非我的内心触动,较传统的外部说教,更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知不觉的消沉,能够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到那个逐渐远离的自我的悲痛,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唤醒那种即将消逝的积极向上的意志。变外部要求为内在需求,更为高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

1.2痛点二:“记概念”应对考试,“背”字当先

虽然学生没有管理知识背景,更不曾有管理经历经验,但管理的“文科”属性早已根深蒂固,考试的“背记”模式也已深入人心,这些远远背离了管理学所具有的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身边的管理问题较为敏感,也颇感兴趣,并深刻意识到管理技能对于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又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机遇。对此,教学准备中首先明确学习不是为了“考”,而是为了“用”的主旨,弱化定义、概念的解释,加强管理理论方法的应用,尤其是创新应用的讲解(如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小道消息”结合均值相等情况下的方差不同,打破工资的“棘轮效应”);进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中,挑选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案例(如“望梅止渴”和“三个和尚”的管理学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再者,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减少记忆类题目分值,增加应用型题目比重(如怎样减小手机使用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向活学活用转变。变应试学习为应用学习,更为清晰地明确学生学习课程的方向性。

1.3痛点三:“外理论”充斥教材,“西”字当道

由于中国的管理学学术研究在实证范式上落后于北美模式,导致我国的管理学教育大都追随西方[5],现有教材普遍存在大幅介绍西方管理理论、方法的现象,极易使学生产生管理源自西方,中国没有管理的错误认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哲学思想认识不足。针对于此,管理学任课教师必须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引导学生研读和感悟中华文化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不但充分强调管理活动与人类历史相伴而生,中国是当今世界历史最为悠久且唯一不曾间断的国家的事实。并在授课过程中配对讲解,将西方管理学界的成果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进行对比(如在人性假设方面,对比孔子、孟子、荀子、告子、杨雄等先贤论断同卢梭、奥古斯丁、洛克等西方学者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中国管理的博大,中华文明的伟大。同时将之所以出现“唯西方论”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管理历史的发展。变西方管理至上为中国管理精深,更加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教学过程创新

紧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2.1教学模式创新

改教师单向、直线的“一言堂”讲授形式,为学生广泛参与、互动交流的“闭环式”知识获取模式。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提问、讨论、作业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不再是安静的“倾听者”,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来获取信息。教师也不再是自我陶醉的“演说家”,通过对学生提问的回答,讨论的点评以及作业的反馈,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参与学习、互动学习、相互学习的课堂氛围已经基本形成。

2.2教学内容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地选择授课内容,以企业生产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替代课本提供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赴企业现场参观,让他们将发现的问题(如中小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激励员工)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共同讨论,并将解决建议向企业反馈。书本与实际的结合,不但强化了以现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念,也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帮助,形成与企业间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增进校企合作。

2.3教学活动创新

①设计“冲突”,使学生理解管理活动中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进而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②参与辩论,通过对“相悖”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的辩论,锻炼学生个人能力并使之认识到管理环境对于管理方式有效性的重要影响;③团队协作,针对具体管理问题,不同学生团队间相互提问,集体作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竞争意识。教学活动的创新,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4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基础,广泛采用案例式、双向互动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程开始前将授课计划、教学大纲等通过网络向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推荐优质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索、整理,在课上与大家分享;课堂教学中利用学习通、问卷星等APP实时思考题,让学生现场作答,及时掌握学习效果;讲课结束后,通过微信、QQ等进行答疑,及时解答学生困惑,实现疑惑随时问、解答不过夜。针对社会热点,通过专业群进行舆情监测,进行舆论引导,确保学生思想上的稳定。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大地拉近了师生距离,大幅提升了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3教学评价创新

传统《管理学》课程考核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闭卷考试由于形式和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创新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3.1侧重平时成绩,创新评分机制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平时成绩考核,使学生被割裂为单个的、相互隔绝的个体,而现有的团队教学组织形式,虽然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成绩是团队的,大家分数是一样的,“搭便车”行为蔓延。为此,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形式,团队规模5-6人,团队成员随机组合,团队分工自主确定,团队绩效统一给出,个人成绩组内分配,但必须给出定量标准,说明理由,坚决杜绝“大锅饭”。团队成员的随机产生,个人分数的按劳分配,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既锻炼了同“陌生人”合作的能力,又调动了积极参与的学习热情。

3.2评价主体互换,创新评价内容

“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评教”促“评学”。学,通过教实现,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标。想要有好的学生,必先有好的老师,但传统教学过程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准确地知道老师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学生,然而,关于学生究竟想要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不但教师不清楚,甚至学生自己也不清楚。“形象好,风趣幽默,学识渊博,严格要求”这些标准过于空泛,难以执行和评价,为此,鼓励学生向老师提要求,越详细、具体越好。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全面结合考勤、作业、问答、讨论、报告等形式,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转而侧重对于实践能力的考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与“学”评价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能用之于然。

4结语

上述课程教学创新举措的实施,大幅提升了学生对于《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摒弃了“混”“背”的错误想法,形成了“勤”“活”的学习氛围。教学创新活动的开展,成功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中新的形象,不再是传统的照搬《学生手册》管理的古板严苛形象,而是通过对于学生关心问题的创新式解答以及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确立的新形象;创新实践活动的应用,训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行动学习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助力“高效”课堂的形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创新,使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蜕变,经历了从“我要学”到“我会学”的行为转变,完成了从“我会学”到“我会用”的成果转化。然而,创新永远在路上,为持续提升《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应当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戴西超,许正权,龚荒.基于“团队互动”模式的《管理学》教学效果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0(6):80-85.

[2]盛德荣.“管理学”课程教学“四力”目标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31-32.

[3]王倩.工程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8(3):115-117.

[4]陈果.非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管理学教学现状与改进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32):60-62.

[5]王砚羽,赵玉平,陈慧.中国管理情境下管理学课程教改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75-176.

作者:沙金 郑斯斯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