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材知识点辨析

时间:2022-06-19 09:56:10

管理学教材知识点辨析

一、引言

《管理学》是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典管理理论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般原理及方法。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作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管理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似存在逻辑不清的现象,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管理学》知识的认识。

二、职能理论与角色理论的关系

一般教材在讲述管理职能理论后,随即讲述管理角色理论。管理具有哪些职能,各种教材说法不一,多数教材认为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五种职能。管理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在管理中扮演人际、信息、决策三类角色。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领导者及联络者三种;信息角色包括监督人、传播者及发言人三种;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及谈判者四种。《管理学》教材一般未对上述两种理论的关系进行说明。事实上,角色理论是加拿大学者明茨伯格在不认同职能理论的情况下提出的。他认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是在履行上述职责,而是在扮演各种角色[1]。比较职能理论及角色理论,可以发现这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使用的名称不同而已。大体上看,管理者扮演领导者角色是在履行领导职责,扮演联络者、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代表人、谈判者等角色是在履行领导的沟通职责;扮演企业家角色是在履行创新职责;扮演资源分配者角色是在履行组织职责;扮演危机处理者角色是在履行决策职责。《管理学》教材同时介绍这两种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帮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管理者的工作,但应对二者的关系加以说明。

三、决策与计划及其它职能的关系

在处理决策与计划及其它职能的关系上,管理学教材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决策作为独立的职能,二是将决策并入计划职能。前种做法认为决策与计划的关系是: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伸,有时二者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但对二者为什么是此种关系未进行说明。后种做法较前者更为彻底,直接不提决策职能。这两种做法应该都是不可取的,没有理清决策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因此决策可以说是管理的唯一职能。决策是识别及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若解决的是计划问题,那么它就是关于计划的决策;如果解决的是组织方面的问题,它就是关于组织的决策。若是解决领导、控制问题,它就是关于领导、控制的决策。因此,决策是上一层次的概念,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下一层次的概念。这样看来,将决策并入计划是不可取的,认为决策是计划的前提也是不妥的。决策不可能脱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独自存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也都是决策。也有教材将信息获取及创新列为管理的职能,这应该是可取的。适量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从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来看,获取信息应是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没有适量信息,管理者就难以进行决策,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实中,管理者对信息的搜集是不足的,将信息获取列为管理的职能有助于管理者重视信息收集。也有观点认为创新不宜作为管理的职能,因为它融入到了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2]。这言之成理。但从促进管理者进行创新的角度来看,将创新列为管理的职能是有意义的。从整体上看,管理各职能的关系应是:决策是上层职能,信息获取、创新从属于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决策的具体表现,是决策的下层职能。

四、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是管理学近来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例如存在如下流行说法: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管理者将事情做正确。形象地看,在森林中指挥大家砍伐木头的是管理者,上树辨别砍伐方向是否正确的是领导者。现实中有此话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实中确有一些领导者不称职,不能把握大局,不进行创新,只是“法先王之法”。将此问题引入《管理学》教材也是可取的,《管理学》教材应关注现实问题。但引入此问题,应将其与《管理学》其它知识的关系理清。从《管理学》知识的逻辑来看,管理者应是指所有的管理人员,领导者是有下属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属的管理人员称为普通或一般管理人员。这样来看,“管理者将事情做正确”就是不正确的,因为管理者包括领导者。现实中部分领导不称职是将自己降格为一般管理人员,而不是降格为管理者。这虽只是一个名称问题,但不辨别清楚,容易引起知识体系上的混乱。

五、领导情景理论的适用性

领导情景理论包括费德勒的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以及路径—目标理论。这三个理论都不适用于一般情景,而是针对特殊情景的。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因存在以下不足而不具有普遍性。第一,利用LPC值(对自己最不喜欢的同事是持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将领导者分为关系导向型及任务导向型,与一般情况不符。现实中对自己最不喜欢的同事持正面评价的领导是十分少见的,关系导向型—任务导向型的分类实际意义不大。第二,费德勒依据领导职位权力的强弱、领导与下级的关系好坏、工作任务结构清晰与否将领导环境分为8个类别,这也失去一般性。因为现实中工作任务结构一般是较为清晰的,领导权力也是强的,领导与下级的关系也是较好的。只有临时性任务或新组建的部门,工作环境才有显著不同。第三,环境差时,任务型领导绩效较好,费德勒认为这是常识[3],但令人费解,因为从常识来看,任务结构不清晰,领导权力弱,上下级关系差时,任务型领导也可能是难以作为的。因此,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仅适用于临时性任务等非常规工作情景,且其结论缺少依据。

六、经典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关系

经典管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韦伯及巴纳德的组织管理理论、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等。经典管理理论一般在教材开篇进行介绍,现代管理理论则散布在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各篇。《管理学》教材一般未对现代管理理论是如何发展、补充经典管理理论进行说明。我国引入的国外《管理学》教材有的甚至将经典管理理论仅作为导论的附加模块,令人费解。《管理学》教材是介绍管理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的。经典管理理论提出的原理及方法是从管理实践中发展而来的,而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它们应该在《管理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强调使用最佳操作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倡导劳资双方合作,分享最佳操作方法运用带来的增量收益,这在现今仍然是适用的。再如,梅奥的组织管理理论倡导人性化管理,这在现今也仍然适用。此二者合起来恰是领导行为理论所论述的关心人、关心生产的两种领导行为方式。例如,管理方格论从关心人、关心生产两个维度提出管理行为的5个典型形态,这可以认为是综合泰勒及梅奥管理理论的产物,是二者结合的具体化。经典管理理论实际上已经勾画出了管理的一般图像。从人的方面来看,巴纳德将组织视为人的协作系统,实际上是提出“自由人”假设,这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比现今的人本管理思想深刻。就管理人员的任用及行事而言,韦伯提出按技术资格进行选拔,明文规定升迁制度,管理人员按规则、纪律和程序办事,这永远都是管理致力追求的理想状态;就生产作业而言,泰勒提出劳资双方应亲密合作以保证最佳操作方法得以使用,这也是管理应努力实现的。在权力使用上,法约尔提出权责对等,合理进行集分权;在收入分配上,法约尔提出报酬合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在现今依然是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按上述原理来管理某个组织,该组织一定是优秀的。因此,《管理学》教材应充分重视经典管理理论,而不是淡化。

作者:蔡厚清 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著,孙耀君,王祖融译.经理工作的性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孙明燮.“创新”能否列为管理职能之一[J].当代财经,1998(11):59-62

[3]FredE.Fiedler.EngineertheJobtoFittheManager[J].HarvardBusinessReview,1965,Sept.-Oct.: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