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模式改革

时间:2022-04-07 02:44:00

农村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模式改革

1我国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

1.1农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迫切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好转,农民消费意识逐渐改变,改变了传统的“量入为出,知足常乐”的消费观念,农民对特定用途的消费贷款有着热切的盼望。一是耐用消费品贷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逐步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教育消费贷款,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仅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而且对自己也不断“充电”,以更好地适应科学种田和发展养殖的需要。三是住房消费贷款,部分农民在建房中难免因资金周转不畅等原因,急需得到一些住房消费贷款,缓解暂时的经济压力。四是医疗消费贷款,目前农民对医疗消费贷款非常迫切。

1.2我国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重要性

农村消费信贷随着中国个人消费信贷政策出台而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近年来,随着各项富民政策的实施,“三农”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壮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手中金融资产不断扩大,传统的消费观念在逐渐打破,新的消费观念在逐步形成,农村消费信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和农民可支配收入、借贷流动性约束、存贷款利率的变化以及居民消费倾向等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受居民收入水平、传统的消费观念、居民消费方式、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居民对改革前景的预期影响,还存在着投资和消费不平衡问题。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增加消费信贷的投入,尤其是加快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是加快经济金融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2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虽然由于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农村消费市场中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消费者方面

2.1.1收入水平较低,总体承载能力偏低

调查资料表明,在目前城乡6万亿元存款余额中,农民存款所占比例甚少,9亿人口规模的农村市场仅拥有全国不到20%的储蓄余额。我国农村市场需求旺盛,但购买力不足,导致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农民收入不高,还款没有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2.1.2传统消费观念的约束

一是中国长期以来“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在农村表现尤为强烈,对“借钱消费”行为还难以完全接受;二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风险预期增加,抑制了农民扩大生产的行为,仅满足于传统的田间耕作;三是当前诸如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多不涵盖农村居民,生病、养老、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费等需农民自行储备,使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更难以改变;四是大多数农村居民在习惯上更注重考虑子女的未来生活,满足于“隔代消费”。这些因素的存在,总体上限制了对农村消费信贷的需求水平。

2.2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不足

2.2.1消费信贷产品单一

据调查,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购房、买车、小孩读书等方面。贷款品种少,占全部贷款的余额也小。消费者(金融产品的购买者)没有自行选择产品的余地,只有被动地接受。同时,针对农村特点适应不同层次农民消费信贷业务的则很少。

2.2.2信贷操作制约

一是手续繁琐;二是利率高,相关费用多。由于我国消费信贷刚刚起步,消费信贷业务的许多配套机制还不完善,不能为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致使金融机构在发放消费信贷时往往十分谨慎,要求的手续比较繁琐,条件严格,在贷款的期限、利率、品种等方面与人们预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令许多农民望而却步的原因。

2.3社会环境方面

2.3.1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建设落后

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够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缺乏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提供权威个人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很少。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产生信用风险问题。

2.3.2农村消费信用环境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消费环境差,不仅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别,甚至落后于农户的现实购买力,特别是我国农户家庭进入千元级耐用消费品阶段后,这一矛盾更加凸现。据调查,全国仅有1/3的乡镇具有水电站,83%的村民不能饮用自来水;农村电网老化,电压不稳;交通和通讯实施落后;尽管有93%的村庄能接受电视信号,但普遍存在信号弱,电视节目少或画面模糊。农村基础设施欠缺,使农户家庭消费结构受阻。

3农村消费信贷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

3.1.1增强农民的创收能力,并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建立增收长效机制,提升农村购买力。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优质产品比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拓宽农户增收新领域;引导和帮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途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1.2加强宣传和倡导农民消费,正确、合理地引导农民消费

引导农民落后的消费方式,引导农民消费从重生存向重发展,重物质向重文化方向转变,鼓励农民积极消费;采取措施增强农民消费的信心,消除其对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心理顾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3.2努力开拓农村个人消费市场

一是增加市场供给。建议在县级尽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支持资金向农村“回流”。二是专门出台适合农村的消费信贷办法,拓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范围,把个人消费信贷与生产性结合起来,支持农民在扩大生产的同时提高消费水平。另外在贷款利率、财政贴息等方面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农民通过消费信贷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此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

3.3明确农村消费信贷政策导向

农村信用社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领域,有针对性地扩大消费需求。在消费群体选择上,针对当前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民消费潜力不大的现实,消费信贷政策应重点针对先富起来的农民,制定一些激励措施,率先启动这部分人的消费活动。在消费领域方面,应依据重点消费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重要消费倾向,积极发展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信用消费,使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扩大消费支出。为此,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支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农民树立消费信贷的新观念,应当利用各种宣传方式让农民更多地了解消费信贷的积极作用,使信贷消费逐渐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4建立行之有效的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违约等行为引起的风险,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或者有不良信用的,要列入“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给予贷款;健全金融机构内部贷款制度,防止业务人员不按程序发放消费信贷或思想素质不高造成的风险;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和信用登记制度,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登记、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为规避风险、实施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3.5切实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有效供给

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要把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当作整个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来对待。一是把握农村消费脉搏,完善消费信贷品种,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消费需求。二是要健全消费信贷运作体系,提高电子化水平,切实改善金融服务。三是要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特点,适当放宽申办条件。

3.6加强社会保障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兼顾效率与公平、改革和过渡相衔接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我国多层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城乡居民病有所医、失业基本生活有保证、伤残能得到照顾、老有所养,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及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农民放心地把即期收入的部分或者全部变成即期消费,以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