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研究

时间:2022-03-06 03:00:16

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研究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无法规避的社会现象,为了解决穷人进入正轨信贷困难的问题,创立了小额信贷这样一种新的适合穷人经济特征和社会特点的信贷形式。小额信贷组织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哥伦比亚成立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非盈利组织“机遇国际”,最早且卓有成效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孟加拉国成立的乡村银行。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小额信贷作为一种补充信贷市场不足的工具,深受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亲睐。国内外学者,普遍将国际上的小额信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源到80年代中期依靠捐助资金的幼年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收入覆盖成本的成长期;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为实现持续性的成熟期。而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到1996年的扶贫阶段,当时扶贫基金达到9000万元,主要在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发展;2000年到2004年的扶贫与商业小额信贷结合阶段,该阶段由于不良贷款率高,主要是政府主导农村合作社向农户贷款;2005年以来向商业小额信贷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扩大信贷覆盖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2005年以后国家为了小额信贷的发展下发了不少文件,但是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阻碍。Stigliz和Weise(1981)指出,信贷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信贷配给的出现,我国长期“以农补工”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可以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小额信贷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典型发展模式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作用,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予以借鉴,具体安排为第二部分讲述小额信贷的典型发展模式,第三部分讲述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的关系。

二、小额信贷

首先对小额信贷的概念做简单的阐述,本文引用了世界银行的定义,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经济发展途径,其目的是为了使低收入的女性以及男性从中得到益处。以下是三种典型的小额信贷模式:(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孟加拉乡村银行于1976年由默罕默德•尤努斯创建,到2006年已经拥有600万客户,并覆盖了47.6%的贫困人口。格莱明银行的特点是采取连带责任小组贷款和强制性储蓄相结合的模式。(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BancoSol)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成立于1992年,前身世一个以捐助为基金来源的非营利性组织。该银行以盈利为目的,许多创新业务体现了联合国普惠金融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由单一小额信贷向多元化金融服务转变的理念。该模式成功的三个重要原因:一是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二是商业化经营的比较优势,三是不依赖政府补贴解决外部性问题。(三)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BRI)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成立于1968年,是印度尼西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之一。其成立初期的目的是为农村金融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促进该国的农业发展。该模式的特点是:确实保证财务制度的独立、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三、信息不对与小额信贷

(一)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原因。赵剑冰及郝莹,将小额信贷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1.信贷对象小额信贷针对的是贫困人群,这类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居住地方不集中,很难对这个群体就贷款意愿、贷款方式、还款能力建立起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就算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由于这部分人所居住地区信息传递慢,贷款机构很难及时收到信息做出反馈。2.信贷方式由于每笔贷款金额小,一般采用信用贷款方式。这样的方式使得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信息,贷款人则成为委托人一方。借款人可能出于自身原因隐瞒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易形成呆坏账。早期的小额信贷依靠的是捐款,相当于福利机构的经营模式,就造成了非常高的呆坏账,但是这种模式由于资金的来源并不固定等是很难继续下去的。3.信贷发放与监管在Stasse与Stewart1992年的研究中,认为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有:信息荷、信息共享程度、初始偏好、主观概率判断、群体规模、成员成熟度、决策任务性质以及难度、专家角色指派、讨论沟通方式以及关键信息的共享程度等等。信息收集过程中,借款人的信息,能力以及随后的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对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的降低了。这个问题在中国更是严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资料显示:全州有农村信用社网点473个,职工1780人,以9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个信用社要服务505户农户。这要做到上面所说的信息收集,进行监管,是很难实现的。4.外部环境贫困收入人群不像中等收入人群,有一定的稳定性,任何一些小的外部影响都有可能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经济结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发生这些外力的不可抗因素比如收成问题等时风险容易转嫁给借款人。(二)对小额信贷模型中信息不对称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创新》的研究报告中将小额信贷发展以来的创新分为:联保贷款、提供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新的担保、质押机制三个大类。而在吴晓灵主编的《小额信贷》一书中还提到了个人贷款以及利率的问题。详细内容为下面几点:1.联保贷款与个体贷款联保贷款是指,借贷合约产生的责任和义务不是简单的由个人承担,而是由相关人员自愿组建的小组共同承担违约责任。在孟加拉国成立的格莱明银行在第一发展阶段就是典型的联保贷款。在贷款前,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只要贷款本息和大于确定性收益,就能改善信贷对象上的信息不对称减轻逆向选择问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小额信贷。在贷款后,如果其他小组成员发现,代替无法还款人还款带来的收益大于不替其还款,那么就会多一份还款的保障并且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则能改善信贷监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虽然已有学者运用简单的包括借款者和贷款者的不对称信息模型(Aghion和Morduch,2007)对联保贷款改进信息不对称作过研究。但是联保贷款可能影响到个人贷款问题,还没有人做出回答。我认为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发展一种更具有补充作用的信贷方式也是有可能的。2.市场利率化和贴息利率化市场利率化更能够放映市场信息,但是我们也可以知道小额贷款对象由于有较高的资金收益,更高的利率更加适合风险控制,所以在上面三个模式中大多都是利率覆盖成本,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目前还没有文献说明哪种利率方式更能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点会在论文中具体说明3.提供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该方法是激励监督机制的一种创新。贷款对象仍为个人,但与传统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不同,这种贷款技术试图建立起一种正向激励,对及时还款的借款人进行奖励。具体包括:(1)黑名单制度与停止贷款威胁。事先确定规则,一旦借款人违约,将失去未来的贷款机会。(2)渐进式贷款。将贷款条款与偿还记录挂钩,随着借款人履约次数增加,来调高借款人的贷款规模(或者降低其借款利率或延长贷款期限)。(3)弹性贷款。也称为“活期贷款”以应付客观上不能还款的一些情况。这种方式在初期比较明显的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的地方有效。但是如果考虑到重复博弈则会出现困境。4.引入新的担保、质押机制这种方法的内涵是通过提高违约成本,降低信贷中的道德风险,或者转移影响贷款质量的客观环境风险。(1)拓展的抵押品机制。但是,这种创新虽然有助于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但却并不能有效降低违约的客观风险,也就是说借款人确实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形。(2)强制储蓄计划。这个强制储蓄账户发挥着两种功能:一是提高了贷款的实际利率,能有效规避贷款利率限制;二是能充作一种抵押品,当借款人违约时,强制储蓄账户将用于弥补银行的损失。(四)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控制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关于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风险问题,张转方曾经提出主要的风险包括管理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信用风险是担心借款人存在违约的情况,管理风险更多是基层金融服务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风险,利率风险则是跟市场的基准利率相关,利率的改变可能造成借贷资金成本发生变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控制风险的相关方法,李树生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商业化。在初期的时候小额信贷的发展重点在覆盖率上,这也为小额信贷市场积累了风险,现在人们更多的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小额信贷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商业化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有效调节,来规避风险。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上,章嘉韡在《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解读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模式:运用“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即农户在从事生产经营之前与农业保险经营公司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单和订单,之后农户直接将订单合同抵押给信贷机构以获得小额信贷资金购买,诸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四、结语

已有的研究小额信贷对信息不对称的改善问题文献中,基本上都是通过研究现有的几种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提出了联保贷款、贴息贷款、动态激励以及改善抵押担保这四种创新形式。在改善小额信贷风险中,基于我国国情章嘉韡提出了“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

作者:吴梦莹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