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4-09 09:00:01

关于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建设的思考

1.环保投资需求巨大根据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我国“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仅优先实施的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就达1.5万亿元。同时,环保产业还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扶持。预计受政策驱动,未来环保市场需求巨大。环保投入的增加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将直接为商业银行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尤其是大量信贷业务机会。2.环保监管日趋严格一是增加环保约束性指标,提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二是完善行业排放标准,制定造纸、印染、化工、冶金、建材、有色、制革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鼓励各地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是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保障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全面推进监测、监察、统计、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大幅提升环境基础监管能力。以上措施能够为银行提供更加明确的环保标准和准确的监管纪录,夯实了绿色信贷的实施基础。3.环境经济政策不断完善一是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二是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将逐步满足设施稳定运行和污泥无害化处置需求,适度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三是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烟气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污染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推行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四是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环保产品比重。各项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台、落实,不仅能够提高环保领域的经济效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培育新的商业模式,为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联合下发《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标志我国绿色信贷建设的正式启动。此后,银监会先后出台《节能减排授信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指导、规范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建设。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绿色信贷建设成效明显,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已渐成体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信贷投放,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流域治理等领域积极予以信贷支持;二是着手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覆盖钢铁、火电、水泥、造纸、印染等主要高污染行业,明确具体的信贷标准和管理要求;三是根据环保合规情况和环保风险大小,对信贷客户实施环保分类;四是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标准或要求的项目或企业,否决其贷款申请;五是采取名单制管理,将存在环保违法违规问题的企业纳入环保风险客户名单,持续跟踪监测,并停止新增融资、收回全部存量贷款。

1.绿色信贷政策未能落实一是政策自身问题,即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未能把握行业(企业)主要环保风险因素,提出具体标准和管理要求,实际执行存在困难;二是执行问题,即信贷人员或是对绿色信贷缺乏足够重视,或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去落实政策要求。此外,个别银行目前仍缺乏绿色信贷政策或未能在信贷政策中嵌入环保标准,就更谈不上政策的执行落实。2.环保风险管理前瞻性不够目前,国内多数银行对环保风险客户的认定或分类标准仍然是环保依法合规,即以环保部门的处罚或认定结果为主要依据。该做法的最大好处在于客观、方便,通过利用环保监管信息,商业银行能够弥补在环保专业性方面的不足;不足之处则在于处罚前企业环保问题多就已存在,而仅仅依据环保处罚结果将导致银行无法在事前识别潜在风险。同时,由于事前风险识别不够、未能采取预防措施,银行对环保风险客户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多为事后补救,效果也较差。通常,信贷客户被环保处罚、甚至关停,银行只有被动停贷,未到期的存量贷款面临巨大风险,如对其强行收回则银行违约,还将负法律责任。3.项目环保风险缺乏内部专业评估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普遍缺乏具备环保专业背景的信贷评估人员,贷款项目评估仅限于经济性评估,缺乏环保风险评估。项目贷款审查审批过程中,也只是依据中介机构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仅仅做到了形式上的环保风险审查(即环保合规审查),未能对实质性的环保风险做出全面、专业的判断。而对大型银行而言,如果照搬赤道原则做法,需要评估环境影响的贷款项目众多,操作难度极大。4.绿色信贷产品单一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目前依然以项目贷款为主,缺乏对环保企业个性化融资产品或金融服务方案的设计和营销,尤其是对烟气脱硫特许经营、合同能源管理、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等新兴商业模式,缺乏跟进研究,未能及时创新推出适合的信贷产品。这既难以缓解环保企业,尤其是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困难,也影响了银行自身绿色信贷市场的拓展。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应向“提高”、“落实”与“拓宽”三个方向发展。“提高”是指将绿色信贷提升至银行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业务模式的高度,统筹环保风险、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管理,把绿色信贷作为股东价值创造和市值管理的重要抓手。“落实”是指进一步增强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不断提升环保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确保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与有效性;同时,重视内部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持续加强绿色信贷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全行环保意识和环保风险决策效率。“拓宽”则是指将绿色信贷理念扩展至银行所有金融业务,系统性地在业务活动中嵌入环保标准、支持环境保护,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各类业务。推动信贷结构“绿色”调整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要求现阶段绿色信贷建设必须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为首要任务,及时退出高污染领域贷款,积极拓展环境友好领域信贷市场。因此,组合层面,应严格控制重污染、高排放行业贷款规模,逐步降低其在全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的信贷投放。个体层面,对环境风险客户或环保违规项目停止新增融资,已发放贷款到期全部收回;不断加大对环境友好型项目、先进环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1.明确总体政策导向绿色信贷政策的目标,即鼓励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信贷业务。因此,总体导向应当包括促进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基本原则。2.制定具体行业政策当前,我国银行应进一步制定完善化工、造纸、印染、水泥、钢铁、火电等高污染行业绿色信贷政策。制定依据包括该行业主要环保问题与环保风险因素、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等环保监管要求。政策中的信贷标准和管理要求中应包括符合行业特点的操作性指标,以便落实。3.规范政策、评价与更新绿色信贷政策应当由银行董事会或高管层批准实施,同时做好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并在必要时,及时予以更新。4.明确境外业务绿色信贷原则对于境外项目融资业务,应在符合绿色信贷总体导向的前提下,坚持当地环保标准与国际环保标准孰高原则,注重与赤道银行开展银团贷款合作,吸收借鉴赤道原则的有益做法。加强环保风险调查评估我国环境形势与特点决定了环保风险的调查与评估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都是绿色信贷建设的重中之重。银行现有环保风险管理力量有限,现阶段环保风险评估应主要集中在高污染行业或生态脆弱区域内的大型项目。环保风险调查,应重点关注借款人以下方面:是否应取得并已取得必要的生产经营许可;是否属于高污染行业;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监管部门环保纪录;是否存在对环境长期负面影响;是否有能力承担污染治理成本或采取预防性措施等。银行应特别关注拟建立信贷关系客户的环保问题,因为相比存量贷款客户,银行更容易在该类客户借款合同中加入环保方面约束性条款。环保风险评估,应重点评估项目对周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主要风险因素,必要时,还应考虑其他备选方案,以避免、最小化或缓释项目的负面环境影响。对于存在严重健康或安全风险的项目、引起公众强烈反对的项目、危险废物处理项目以及生产、运输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项目,银行原则上应不予介入。做好贷后监测检查环境风险监测是保持与环保风险相关信息的过程。银行应重视与环保部门、媒体网络等当面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得环保法规、监管变化以及客户环保依法合规等方面信息。对于高污染企业,必要时进行实地监测检查。根据行业绿色信贷政策,相应制定简单易行的检查问题清单。

1.抓住国家加大节能改造补贴力度的有利时机,通过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创新推出建筑节能改造贷款。该产品主要面向政府、医院、学校等建筑节能潜力较大、现金流相对稳定的公共机构,以其能源节约收入和节能补贴收入为主要还款来源。2.针对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机构,推出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3.围绕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拓展订单融资业务,支持拥有政府稳定订单、交易记录良好的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发展。4.密切跟踪国家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程和各地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情况,探索创新排污权质押贷款。

1.绿色信用卡业务与环保组织或特定商户合作推出绿色信用卡,鼓励持卡消费环保产品,通过积分兑换或捐赠部分卡费收入等方式支持生态保护或温室气体减排项目。2.绿色租赁业务积极发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支持风电、垃圾焚烧、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项目实施。3.负责任投资业务通过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对节能、清洁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直接投资。该类业务通常将财务指标与环境考虑相结合,投资于财务绩效良好、环保领域的领先公司。4.可持续型资产管理业务在基金管理、代客理财等资产管理业务中,根据客户需求,在投资战略、投资标准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并向客户提供体现环保投资主题的可持续投资组合管理方案。

本文作者:郑冲工作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