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刑法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30 04:19:56

当前国际刑法与发展趋势

本文作者:邹大虬工作单位:湖南省公安厅

一国际刑法的概念

首先,从国际刑法的内容看,国际刑法是以规定由哪些认为是国际犯罪以及为多数国家所认同的针对国际犯罪的应对及惩罚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是各国在惩治国际犯罪问题上相同意志或者协调意志的反映。所谓国际犯罪,是指哪些违反国际社会根本利益,具有普通危害性,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犯罪行为。此类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侵略罪;违反战争法的虐待战俘、危害平民、非法使用禁用武器等犯罪;违反国际人权法的灭绝种族罪、酷刑罪、种族隔离罪等;违反海洋法的海盗罪、危害海上航运、安全犯罪;违反国际航空法去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的犯罪,以及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劫持人质等恐怖犯罪,伪造货币犯罪、犯罪等等。这些犯罪行为除具有犯罪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性:一是,国际犯罪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犯罪行为;二是,国际犯罪是具有国际危害性的行为;三是,从国际刑事犯罪行为的预防与制裁来看,单靠一国力量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遏制国际犯罪需要多国的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其次,从国际刑法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国际刑法是随着跨国犯罪的出现,各国彼此合作而逐步形成的行为规则,其目的旨在打击日益猖獗的跨国犯罪和国际性犯罪行为。再次,国际刑法的渊源与法的渊源是一致的,即主要表现为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综上所述,国际刑法是在国际社会预防和惩治国际犯罪行为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刑事合作关系并为各国所公认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二国际刑法的法律性

目前,由于在国际刑法规范背后不存在一个权威机构来制定具有实效的统一的国际刑法典。因而,从国内刑法的角度看国际刑法,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也许会提出国际刑法不是/刑法0,也无所谓国际刑法的错误结论,甚至有人认为国际刑法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否认其法律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所以,研究国际刑法的法律性已迫在眉睫。

(一)国际刑法的强制性国际刑法规范作为法律规范,自然包括强制性这一特征。但是,由于国际刑法规范不是由统一的国际刑事法院来适用,而是由国际刑法公约国依据该公约运用本国司法系统,完成对国际罪犯的强制制裁。这种分散的刑罚制裁究其本质是国际社会共同实施的,也就是说缔约国对国际罪犯的制裁行为可归因于国际社会整体实施的。因为,国际刑法公约是在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同意基础上签订的,缔约国对国际罪犯定罪量刑是履行国际义务,其本身就是在国际刑事法律秩序强迫规定下实施的。国际刑法中的/或引渡或起诉0基本原则和国际刑事责任的确立,是实现国际刑法强制性的基本保障。1./或引渡或起诉0原则是实现国际刑法强制性的主要原则。第一个规定/不引渡就起诉0的双边条约是1880年经英国和瑞士修订的引渡条约,随后,在一系列惩罚国际犯罪的多边公约中,都规定了/或引渡或起诉0原则,如1929年的5防止伪造货币公约6、1936年5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6、1961年5麻醉品单一公约6、1970年5海牙公约6、1971年5蒙特利尔公约6、1973年5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罪行公约6和1979年5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6等。该原则意味着对某些犯罪,既不是犯罪地国,也不是犯罪人或被害人国籍国的国家,也拥有对其管辖的权力,即/普遍管辖权0。/或引渡或起诉0原则的提出,是对国际犯罪确立了强制性原则,成为有约束力的国际责任。只要国际刑法公约或惯例明确或含蓄地承认有关行为构成一种国际犯罪,那么缔约国有义务遵循该原则。2.国家刑事责任的确立,是国际刑法强制性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刑事责任的确立,不仅解决了国家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国际刑法真正发展成为国际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部门,揭示了国际刑法的实质。传统国际法认为,国家在国际上不负刑事责任,对于代表国家行事的本人所作的国家行为,个人也不负刑事责任。国际法权威奥本海在其5国际法6第一版和第四版中都强调了这种观点,认为国家只对其国际违法行为承担道义责任和物质赔偿责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国主义德国的暴行,受害国人民强烈要求审判和惩处德皇及其他罪魁,列宁签署的5和平法令6公开宣布侵略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5凡尔赛和约6也首次规定对发动侵略者进行刑事制裁。但由于荷兰政府拒绝引渡逃亡到那里的威廉二世而未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战争罪应受惩罚的规则证明了国家官员刑事责任的确立。由于国家的国际犯罪行为应通过个人所为,因此除了要追究国家的刑事责任外,还必须对其代表人和主要行为人实施制裁。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承担刑事责任的国家被相应地限制了国家主权和进行赔偿;其代表人和主要行为人作为战犯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01946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确认了纽伦堡及该法庭判决认定的国际法原则。相应的一系列国际刑法公约中出现了针对国家行为的禁止规范。如:l948年的5禁止灭种公约6、1972年5防止与禁止种族隔离罪的国际公约6、1979年10月5防止和禁止酷刑公约草案6,5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国家责任的草案6第19条也明确规定了国家刑事责任的确立。国家刑事责任的确立,使实施国际犯罪的国家成为国际刑事制裁的对象,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受害国利益。但要实现对国家犯罪的制裁,设立国际刑事法院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主权国家间无管辖权,受害国无法对他国提起诉讼,况且如何判断国家不法行为构成国际犯罪又无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在绝大多数国家依其主权同意的基础上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由它对某国不法行为定罪量刑,这是一种国际法律共同体集中化的制裁,并不构成对该国主权的非法性强力干预。国际刑法的强制性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它的特殊表现在分散化的强制制裁。国际刑法是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还很不发达的法律制度,缺乏统一的国际刑法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国际罪犯的制裁仅由缔约国通过国际刑法公约确立管辖权后,运用本国的司法机构实施。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有损制裁的效力,但不能否认国际刑法的强制性。

(二)国际刑法的规范性法律的规范性是指它规定了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应该这样行为或不应该这样行为,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规范在逻辑上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行为模式和相应的法律后果,国际刑法规范则是由不应该这样行为的行为模式和否定式的法律后果所组成。国际刑法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以公约或协议等国际法形式表现出的有关国际刑事犯罪的成文法规则;第二,关于国际刑法管辖权的习惯国际法及相应的内国法律的规定;第三,关于国际刑事互助与协助的国际公约和内国法。上述国际刑法规范的三个组成方面,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便构成了现实的国际刑法。这些规范中,第一类一般只规定何谓国际犯罪行为;第二类规定管辖权;第三类确定怎样行使管辖权,都没有涉及到刑罚制裁问题,但是一旦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即当某个特定国家根据国际法和本国法律规定,确定了对某一国际犯罪的管辖权时,该国法院便可对罪犯提起诉讼,并依照本国法律规定定罪量刑,执行刑罚处罚。

(三)国际刑法的有效性目前,国际刑法制度的规范不仅逐渐地为国际法律社会大多数成员国家接受和遵守,而且参加国际刑法的条约、公约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到1979年这些调整国际刑事法律关系的惯例和公约的规定,大多数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遵守,因为它们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公共秩序,而且遵守这些规范加强国际刑事合作有助于赢得国际间的友好亲善,维持和平共处。综上所述,国际刑法的规范性、强制性、有效性是国际刑法具有法律性三大特征,缺一不可。规范性是法律性的前提和基础,强制性是法律性和权威性有力的最后保证,有效性是法律性的实质和体现。三者有机联系,使国际刑法的法律性充分实现。

三国际刑法的发展趋势

犯罪的国际化和跨国性倾向增强,要求在超国家层次上预防和惩治犯罪的法律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因而,旨在同国际性犯罪和跨国性犯罪作斗争,主要以规定国际犯罪和国际禁止行为,调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刑事司法合作方面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范、原则和制度为研究内容的国际刑法必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并在客观要求的推动下进一步向前发展。从国际刑法现状和国际社会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国际刑法的发展趋势会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一)国际刑法在一定时期内仍会以现有模式为发展基点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国家间交往的频繁,国际性犯罪和跨国性犯罪也会向前发展。这种现实会给国际刑法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以更有效地遏制国际犯罪。由于主权国家在设立超国家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刑事法院方面有重大利害关系,因而,基于本国利益考虑,在现阶段,主权国家还很难接受放弃对国际犯罪行使管辖权的建议,很难接受凌驾于其上的超国家组织的管辖。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任何处理国际犯罪的计划必须以国家的合议为前提,必须以国际社会共同遵循的法律原则为基础。这样,国际刑法还必然会保有其/双重性0特征,在组成结构上,保持国际法中的刑法方面与国内刑法中涉外方面并存的现状;在执行方式上,沿用由超国家层次的刑事法庭直接负责逮捕、起诉、审判及执行和各个缔约国对某些国际犯罪通过将国际条约规范转化为国内立法,并且依照国内刑法进行起诉、审判及执行两种模式。在国际刑法演进过程中虽可能偏重某个方面,但总的趋势还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

(二)国际刑法会以空前的速度在特定的方向上前进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际共同利益的领域日益扩展。而国际共同利益保护的实现,必然赋予国际刑法更高的期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会推动国际刑法适应社会客观要求,迅速发展。1.惩治和防范国际犯罪的需要,要求国际刑法向谋求统一的国际刑事政策,加强国家间合作的方向发展。犯罪的国际性和跨国化,特别是近些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国际贸易、环境犯罪和洗钱走私等国际经济犯罪的蔓延和趋重,向国内刑事司法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普遍感到,新形式、多元化的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不仅严重危害一国的安全和利益,而且也侵害到他国的安全和利益,侵害到人类共享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面对犯罪的跨国性和国际化,不仅个别国家的局部打击和单一防范变得无能为力,就是传统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形式也难奏效。因此,为有效遏制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国家之间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国际刑事领域里的合作。但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国际刑法规范都是国际性、地区性和国内性三个层次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交融,都必须借助主权国家的参与和多个媒介适用。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传统不同,国与国之间在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上相差悬殊,惩治犯罪的法律制度和既定目标相异,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对于特定案件的处理也会有不同的主张。没有共同的刑事政策思想及共同的标准作指导,国际刑法的适用必然困难重重。各国就必需以惩治和防范国际犯罪的大局为重,适当做出一定让步和牺牲,谋求统一的国际刑事政策。2.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关注要求国际刑法对人权提供更全面、更具体的保护。二战以后,逆法西斯蔑视人权、践踏人权而兴起的人权运动曾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产生过强烈影响;近年来,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更成为席卷世界的当代潮。由于人权本身反映着人类的基本要求,是各国容易达成一致的共同点,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人权必将得到进一步关注,并成为国际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关注不仅要求国际刑法把保护人权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而且要求国际刑法向人权保护具体化、法典化方向发展。这就是说,国际刑法不仅要在其实体性规范中对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加以反映并作出明确的保护规定,而且要在其程序性规范中确认相关人员的诉讼权利,提供人权保护的实现途径。各地区、各国家也在尝试国际刑法对人权保护的实践,并开始建立一些地区性的机构,致力于将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权变成一种具体的、实有的权利。因此,以人权保护为动力的理论探讨与实际努力必然会促使国际刑法向纵深发展。3.犯罪的跨国性和国际化趋重的现状对超国家层次上作出反应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犯罪现象的国际化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国内性犯罪向国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不限于一国领域内的犯罪和传统的国际性犯罪明显增加,并伴随着规模巨大的国际性犯罪组织的形成。犯罪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国家间加强合作,而且使得在超国家层次上作出反应成为必需。早在本世纪初,一些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跨国犯罪活动的危险性,通过了一些特殊的条约来打击一些特殊领域的犯罪活动。l929年日内瓦公约专门针对伪造货币的犯罪活动,而1949年和1961年的公约则对付贩卖人口、及有关麻醉品的犯罪活动。[2]然而,根据国际公约所确定的管辖方式及执行模式,仍需以各主权国家为中介,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对国际犯罪的刑事管辖及惩处力度上无法解决的争执,以致不能满足惩处国际犯罪的客观需要,及时、有力地打击犯罪。这样,犯罪国际化趋重的客观现实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在超国家层次上采取行动,减小主权因素对国际犯罪惩治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对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的打击。与此同时,一些从事国际刑法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在探讨建立有效的在超国家层次上作出反应的机构及其可能采取的措施。如在联合国第44次代表大会第三委员会讨论犯罪问题时,印度尼西亚的代表提出了建立双边或多边法律实施力量,以加强刑事审判机制,处理国际犯罪。这一方法已经在一些场合试用,如美国和玻利维亚。也有许多政府,在他国政府同意下,由驻外实施法律的官员与当地政府一起解决影响两国的法律实施问题。再如,也有人提议产生一个全新的预防和审判跨国犯罪的联合国总部,在任何一个大陆上布置专业小队,强化联合国的力量。毫无疑问,上述种种努力必然推动国际刑法在超国家层次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