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物理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时间:2022-06-28 08:24:00

透析物理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在物理教学中,上好一堂课,教法的选择固然十分重要,但一堂课结束时的三言两语——课堂结束语,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结束语应用得好,能使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概括,深化甚至升华,同时对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结束语才能恰到好处呢?就结束语而言,又有哪些形式呢?在多年物理教学中,笔者也摸索出了一些方法,下面就对物理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与使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1思考性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有疑问,才会执着追求,探根究底。好奇心人皆有之,对新奇的事物要问,对想知道的事物要问,对困惑的事物也要问。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多思、勤想的好习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束语,运用思考性结束语,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条理化,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授“力”这一节时,课堂结束可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思考题:“人用力推墙时,墙是否推了人呢?”学生通过对上面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会进一步明确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使力时,自身同时也受到了那个物体的作用力。

2悬念性结束语

人们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课,常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结束语。这种结束语会使学生感到:“思前,隐线纤纤,余音缭绕;顾后,兴趣盎然,欲奋力再攀。”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同学们知道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前,学生只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水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因此在课堂结束时,可采用下面的问题作结束语:对于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金属块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后倒入密度为ρ的液体,使液面超出物体上表面,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问题的提出无疑会给学生以“刺激”,同时也和前面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设“悬”立“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的目的。

3概括性结束语

为了将所学内容加以梳理、概括,理顺学生认识的程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强化,往往宜采用概括性的结束语。例如,学习“汽油机工作原理”一节时,可采用下面的结束语:本节讲授了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它的工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一首“汽油机工作歌”:排门关闭进门开,活塞下行汽空来,活塞上行气门闭,压缩冲程做准备,电花点火转化能,迫使活塞往下冲,进门关闭排门开,活塞上行废气排。这样的结束语,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离散变为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能使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条理化。

4实验性结束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对于一些深奥的内容,仅凭语言、板书,学生学到的也只能是口头上、字面上的物理,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得到的印象却很模糊,理解不会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常采用实验性结束语,让学生做一些实验。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时,可采用下列结束语:大家在课外做这样一个小实验,找一个去底的塑料瓶子,在瓶子里放一个乒乓球,对着瓶口吹气,观察乒乓球会不会掉下来,然后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样的结束语,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实验、独立思考的能力。

5激励性结束语

对于作业讲授课或试卷分析课,课堂结束时,教师要以感情真挚、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养成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在荣誉和胜利面前不骄傲的良好品质。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育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其准确地诊断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引导他们及时纠偏。

总之,课堂结束语不过三言两语,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结束语运用得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运用自如,则讲者和听者都会精神振奋;若结束语运用不当,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应在每个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不可轻视课堂结束语,这三言两语。作为物理教师,应使课堂结束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潜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