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本身谈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03-27 10:26:12

文化本身谈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强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化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校园文化也没有绝对的范畴和定义。从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于学生心理的影响等角度展开讨论,必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心理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所以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如何打响这场校园文化之战任重道远。

一、文化建设的意义

就我国当代而言,文化建设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简单而言,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以及由其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文化的作用和作用的大小都是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相联系的。先进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改革精神支持作用日益显现。文化问题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时代来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渗透,使文化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处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中国,理所当然要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文化的认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认同,比如几十个不认识的青少年因为共同的班级文化和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校园文化的类型是五花八门的,那些违反规定的抗议行为所形成的消极文化不是以下所要讨论的范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要对象,有着鲜明的群体性。(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不变中求变化,多样化发展。文化从根本上是变化着的东西,也可以说文化是可以转化的。21世纪的今天最大的变化无疑是网络虚拟世界的不断发展,这对当代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影响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语言为例,虽然这些语言有时被称为火星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能迎合大众的口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课堂教学、黑板报等)中加入一些网络用语,这样做既风趣幽默,又能贴合生活,还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学校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比如互联网中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正确引导大众舆论的方向,寓教于乐,包含了战略性的眼光、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学生也乐于接受。(二)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在变化中求稳定,弘扬优秀文化。在近些年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西方的文化潮流和意识形态对我国文化的挑战,韩流的兴起、肯德基等快餐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佐证,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庆祝着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并不是说这样的做法很不妥,但学生在过着西方人的节日的同时如果忘记了中国本土的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这样的行为就不得不让人开始担心了。我们不能抛弃传统节日,但也并不提倡那些有迷信思想的陋风陋习。我国的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但如今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了不小的冲击,甚至让许多青少年学生开始迷茫不解,开始出现反文化的思维,这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趋势也与我们崇尚和追求的东西背道而驰。再者从这个时代的特点来看,很多人崇尚金钱至上、及时行乐,只想追求自身的安逸,在网上大肆渲染传统文化的各种不是,言论影响了很多人,这不利于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真正理解。我们并不是说接收外来的文化就是崇洋媚外,也并非固守传统的文化就是故步自封。这些片面而极端的想法都是不可取且不符合真正的校园文化理念所崇尚和希望传递的信息。我想不管如何相互借鉴和汲取各方文化,最终必须是要服从于自己的终极价值目标设定,也就是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人性真善美和人类自由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极吸取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从而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维果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现如今我们党更加注重教育问题,更是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有所重视,这些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我们也能看到教育不公平、教育投入不均、教育观念陈旧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着。如何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型课堂如翻转课堂和寓教于乐方式的引入、网络技术的进步、校园设施的完善。这些无不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学校校园文化状况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部分学生缺乏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有时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有些学生道德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并对校园文化建设不以为意,漠不关心。部分学校也缺乏对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追求,不注重学风建设,也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此下去,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以上所谈的内容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小部分内容,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之路依然漫长艰辛。

三、校园文化于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中国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对在校学生的社会心理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并非一无是处,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化,特别是中国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更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帮助。中国文化对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经常采取克制、内敛的态度,一般服从于理性,而并非如西方文化中那样热情和奔放。这样的文化氛围有利有弊。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避免感情用事和盲目痴狂,但在有些时候,中国人的过于重视实用主义的文化观也会使得学生更墨守成规,难以做出创新之举和比较大的改变。这就启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勤思考、敢创新。过去我们固守贫困,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的物质需要尚且得不到满足,更别提所谓的文化需求。中国人的信仰相较其他国家是有所缺失的,而多民族的现状又使得我们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每所学校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群体性的国家,中国人喜群居,以乐于助人、互帮互助为优良品德。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个人实现主义和享受当下的态度,中国人最爱做的事就是列计划,规划未来。中国人还很注重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强调人际间的紧密连接,我们对人的认知并不是采取分析的模式,而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对方和自己内心的情感,借此来达到对对方的认知。从另一角度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从众现象在中国也十分普遍。在学校中小群体效应也很常见,就好比每个班级都有可能形成属于它自己独有的文化,而相邻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文化却有可能千差万别。这一系列的心理和文化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启迪。比如既然中国人喜群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化传播,这样就能加快传播速度,事半功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中国人社会心理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文化对国民心理留下的烙印很深,要想彻底改变也非一朝一夕。在真正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理应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了解国民心理,追根溯源,找到症结和源头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立足于学生,了解他们的真正诉求和心理。现在的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真正理解其要义和每个词背后的含义的人为数不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有义务去让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读懂,用心领悟。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于人而言,对人们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于学生而言,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实现其自身发展和进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句标语,更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责任,一种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光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2]刘克利,栾永玉.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宪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

[4]韩宁.论文化自信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J].改革与开放,2017(20).

[5]周赟.论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植的几个理论问题[J].学术探索,2017(9).

[6]赵浩轩,张琳,田晓曦.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5(1).

[7]黄佳彤,卜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知与行,2017(9).

作者:沈悦 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