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5-17 10:07:18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发展现状及对策

1研究背景

2019年,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并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1],对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这两大全国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期通过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统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和便利性[2]。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传统的阵地服务、网站服务方式逐渐转向更为便捷的移动服务,如何借助“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基层提供服务成为了新的发展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全国地市级以上图书馆和文化(群艺)馆馆长培训工作和2019年春雨工程援藏小分队(拉萨)活动,于2019年6—8月开展了面向全国地市级文化馆、图书馆两馆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现状的调研,了解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发展在基层的基本情况,并得到相关经验及建议,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发展在基层的落地推广探索有效路径。

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着重调研全国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工作现状、服务绩效及融合发展前景,通过总结经验,归纳问题,以促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在全国各地基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融合发展。由于本次研究对象涵盖全国东中西部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其地域之间、馆际之间存在基础设施、人力物力、服务对象的显著差异,因而服务方式和服务效能也存在着不同。针对这些差异,笔者对东部和中部等服务基础较好的地区,主要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抽取部分参与培训的地市级以上两馆学员发放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其中图书馆97份、文化(群艺)馆67份,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基础服务数据;而对西部地区主要采取了分组座谈结合现场实地走访调查的形式,走访了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金珠西路文化站和城关区噶玛贡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了解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及边境地区等存在的问题,给予重点调研。将两部分综合考量,以数据反映问题,以问题印证数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现状

在分组讨论和实地走访过程中,收集到了来自各地的意见、建议、经验和问题,按照工程融合发展的任务细分[3],综合整理如下。3.1统筹协调方面。部分省馆提出,整个融合创新发展的方案对于基层尤其是省市级及以下的方案,要求还不够明确。建议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起草正式的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分别详细说明地市级、区县级的融合工作要点和路线规划。同时,在强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特别是社会化合作方面,与社会力量合作尺度、力度怎么掌握,希望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给出具体案例指导,确保与社会力量合作有序、有度开展。3.2经费保障方面部分地区反映了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问卷结果显示,图书馆年运营经费(以2018年为例)平均为1741万元/馆,尤其是部分东部地区图书馆,从当地财政方面获取的支持力度较大。而文化(群艺)馆年运营经费平均为587万元/馆,与图书馆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过程中获得的资源采购经费、平台建设经费等均高于文化(群艺)馆。下一阶段,随着《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细化落地,文化馆、图书馆两馆的任务分工将向“能融则融,宜融尽融”方向发展,两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经费分配方面将逐步趋于科学。西藏自治区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提出:西藏每年都有“三区人才”专项培训经费,但由于相关财政管理制度制约,经费的使用范围有限,每年有大量经费结余,出现了“有钱不能用”的现象,也亟待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积极解决。3.3平台建设方面。地市级文图两馆的年均数字化运营经费分别为图书馆52万元/馆和文化(群艺)馆29万元/馆,数字化平台建设运维经费分别为图书馆25万元/馆和文化(群艺)馆29万元/馆,数字资源建设经费分别为图书馆62万元/馆和文化(群艺)馆10万元/馆。依托数字化手段特别是数字化平台开展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越来越多文图两馆的基本服务手段。更多的文化(群艺)馆迎头赶上,在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运维方面投入了更多财力。在座谈中,部分地市级文图两馆提出:之前依托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向基层下发的PC机、一体机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如果不给予更新,部分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将无法开展。同时,部分文化(群艺)馆和图书馆承接了地区文化云建设任务,馆际之间横向上只有简单的数据和资讯对接,内容和资源对接尚不充分,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大数据工作由各省文图两馆单打独斗来做比较困难,建议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统一规划,对各省进行业务指导。3.4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短缺是各地文图两馆特别是文化(群艺)馆面临的主要难题。调查问卷显示,文化(群艺)馆平均工作人员总数为34.67人/馆,图书馆平均工作人员总数为69.85人/馆,图书馆平均工作人员总数几乎是文化(群艺)馆的2倍。其中图书馆馆均专职人员为52.89人,文化(群艺)馆馆均专职人员为28.33人,文化(群艺)馆专职人员占总工作人员比重略高于图书馆。同样,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数相差也较为悬殊。例如,福建少年儿童图书馆年均志愿者总数达到2万人次,而不少中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年均志愿者人数不到百人。尤其在以西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区/县一级没有设立单独的文化(群艺)馆和图书馆,而是以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形式提供服务。例如,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只有6人,远远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基层文化活动需要。3.5资源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目前各省都已积累了大量拥有知识产权的地方特色资源。但是,原有资源建设成果在当下不能很好地适应于移动互联网服务需要,在后续投入服务过程中需要经过转换和再次编辑才行,盘活存量资源成为制约各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市馆指出,未来应该重点考虑移动端服务。“两微一端”不仅更利于宣传,也能让公众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公共文化服务,建议将移动端的资源建设与服务纳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范围。此外,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将对工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制定新的标准。标准变更后,对于以前完成的资源建设项目,其验收流程是否会受到影响?如何能在新标准和原有标准的过渡期顺利完成原有资源的续建和转换?这都是各地特别是参与资源建设的省级文图两馆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3.6宣传推广方面。各馆线上服务特别是“两微一端”建设情况也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提交了调查问卷的97家图书馆中,有85家图书馆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部分图书馆根据专业功能的不同,开设了两个以上的网站);37家图书馆上线了手机APP;84家图书馆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服务号;49家图书馆开设了官方微博;还有部分馆开设了以官方QQ群和支付宝公众号为渠道的其他服务方式,以及抖音官方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渠道。文化(群艺)馆方面,67家文化(群艺)馆中,共有51家文化(群艺)馆开设了官方网站;12家文化(群艺)馆上线了手机APP;58家文化(群艺)馆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服务号;4家文化(群艺)馆开设了官方微博;部分文化(群艺)馆也通过建设群文数据库、链入本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等方式,拓展服务和宣传渠道。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各地文图两馆在新媒体服务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有部分文化(群艺)馆和图书馆入驻了微博和抖音平台。部分文化(群艺)馆和图书馆希望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能够从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角度与各新媒体平台开展更多合作,打造全国范围的新媒体合作矩阵,依托新媒体平台对更多优势资源和特色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4对策

4.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以正式文件形式下达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将文化行政主管单位、图书馆、文化(群艺)馆等各方的职责分工明确出来,固化下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培训班等形式,聚焦各地反映的问题,重点围绕文化(群艺)馆、图书馆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立工作机制。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出发,探索建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社会化合作机制、管理评价机制。4.2强化经费保障支撑。针对地区之间、馆际之间的运营经费、建设经费不均衡的问题,建议中央财政有关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加强工作力度,加大对文化(群艺)馆行业经费投入,特别是结合《“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资金、项目和服务有意识地向中西部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4],改善贫困地区的文化民生。另外,针对调研发现的“有钱不会用”“有钱不能用”的问题,建议加强项目申报、方案实施特别是资金使用方面的指导培训,提升各地经费执行效率。4.3加强平台整合优化。在调研中发现,各地都基本建成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各地各级文化主管机构也都鼓励文图两馆依托上述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平台的服务效能,依托平台开展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活动。同时,进一步对现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进行整合优化:首先,将多个服务平台整合为一个,减少服务入口,方便基层群众“一站式”获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其次,不断对现有平台功能进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使用习惯,降低基层群众获取服务的技术门槛;最后,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优化平台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4.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调研发现,无论是图书馆还是文化(群艺)馆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比较缺乏,特别是文化(群艺)馆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建议:一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尽快补充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二是采取内部挖潜的方式,对有一定专业工作基础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提升其业务素养;三是通过志愿者招募形式扩充人才队伍,采取公开招募与定向招募相结合、经常性招募与阶段性招募相结合、面向个人招募与面向集体招募相结合等方式,建立起“志愿服务总队-各志愿服务分队-志愿者”的三级管理体制,完善培训与表彰等配套管理制度,聚拢整合当地文化志愿服务资源[5]。4.5完善资源建设工作机制。针对各地文化(群艺)馆、图书馆关心的资源建设及后续服务问题,建议结合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要求,优先出台资源建设相关标准,以便于各地能够尽快依据新的标准开展资源建设工作。建议各地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做好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相关工作,以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提高资源建设总体质量。4.6拓展宣传推广渠道。在充分发挥国家数字文化网、国家公共文化云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立足网站服务的传统阵地,强化“两微一端”新媒体渠道,吸纳地方经验和先进做法,加强与喜马拉雅、抖音等社会化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媒体矩阵,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张梦宇 单位: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