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改下的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8-09 08:56:17

文化体改下的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1体育文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面临的形势与发展定位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建设任务,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进行了论述。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由此,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文化在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受到更大的重视。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应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与各国的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可以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建设路径。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则是题中应有之义。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4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高于20%,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了16.3%[3]。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趋势。体育文化在文化转型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其担当的历史责任较之其他时期更为重要。不仅在于加速体育文化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更在于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2013年1月至9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2018亿元,同比增长39.4%。体育文化的根基在于大众,最终的服务目标也在于大众。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参与体育文化。深化体育文化的体制改革,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助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是通过体育文化发展助力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更是体育领域发挥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这一中国梦作用的应有之义。

2体育文化发展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若干环节

2.1对体育文化属性认识有待深入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文化发展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成效更加显著[4]。这一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文化的观念属性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力的重要突破口。从体育文化看,我国体育文化的管理体制对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作用发挥存在着一定的束缚,体育文化的公共事业属性与经济属性如何划分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与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文化事业性质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等。一般而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民众基本体育文化权益的范围;另一部分则是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从保障而言,基本体育文化权益的保障应是政府的职责范畴,而个性化体育文化需求的实现应属于市场范畴。这样的属性划分明确了体育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经营性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重视公益性体育文化事业。但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在当前的我国,除了政府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体育事业单位以及市场主体的相关企业、非营利性体育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文化建设中,较为简单的以“事业”或“产业”的两重属性划分方法,对进一步提高体育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显然不利。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畴,公益性体育文化在政府承担的领域范畴内,但这并不应意味着一切都由政府包揽。这一包揽将无疑有可能将体育非营利性机构甚至体育文化企业排除在承担公益性体育文化建设之外。因此,在体育文化发展中不仅要认识到体育文化产品的公共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更要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商品、产业和经济属性。如何认识体育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全面认识体育文化属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一步建设体育文化的前提。

2.2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创新不够

体制创新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定程度而言,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仍然受到长期实施计划经济的影响,体制创新的不足制约着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应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如何突破体制的约束成为了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建设方向。当前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中,公共文化单位的公益性、行政性与市场性混合,行政职能、市场职能和产品生产职能也集于一体。这一管理体制必然带来了体育文化产品供给效益与质量的低下,体现了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提供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职能和界限的不清。同时,政府在一些体育文化发展领域管理缺位、管得过多、过死等现象也依然存在。体育文化事业单位的大量存在是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如何加大政府购买以及体育非营利机构介入服务,怎样完善体育文化市场中非营利主体的进入?以及如何进一步增进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这些体制层面的问题必须通过继续深化体育文化管理体制的途径,突破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下,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方向,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体育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体育文化产业,最终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文化产业布局,这也是提高体育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

2.3体育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从更加广泛的范围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落后的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我国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的条件,也面临着突出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已经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体现出自主性、多元性和娱乐性特征。这些发展现实状况对体育的价值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体育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代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体育有着诸多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功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不仅对于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增进全民族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还包括更加重要的范围。如体育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素质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些社会发展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存在较大偏差,而体育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文化功能。对我国现实的体育发展而言,体育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民族体质健康素质等方面显然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功能。当前,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面临着迫切的现实需要。经济愈发达,休闲时间越多,人们越是需要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享受快乐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渠道[6]。社会快速发展之后,人民群众不仅要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也应该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其中包含着体育。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的背景和方向。

2.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功能发挥不够

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以及价值观念变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和生存挑战,如许多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动的传承人缺乏、参与群体不断萎缩、场地设施也都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这种状况并非个别,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提示我们需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当代价值。我国处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文化层面的崛起对体育强国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而传统体育文化代表着我国文化特色,应成为体育文化构建和传播中的核心部分[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现实状况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即绝不能照搬其他的文化模式,必须有适合自身国情的、独特的文化设计。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坚持和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需要。从目前的状况看,西方体育文化无论在活动开展、竞赛表演还是传播影响力等方面都与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不均衡、不对称的文化比较态势。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追求个性张扬和更为极致的竞争结果,这种体育文化内涵根植于西方文化,但对于有特殊文化历史背景的中国来说,文化根基和价值判断都应该存在差异[8]。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演进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和文化特性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在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社会文化格局更趋复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与现代竞技文化风格迥异的文化特质被忽视。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破解因社会环境变迁而导致的发展瓶颈是需要重视并解决的命题。

2.5体育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以经济为先导的全球化逐步拓展至文化领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比较意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今,体育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含义日趋显著,体育文化之间的竞争与比较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体育文化发展而言,体育文化的当展特征不仅表现在广泛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有益成果,丰富与发展当代中国的体育文化,同时,也应该包含扩大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让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这是为我国体育文化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所必须,自身体育文化利益是在加强与国外体育文化交流和扩大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我国总体的文化“走出去”战略逐步得以实施,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显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发展基础。包含体育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体系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体系之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传统体育文化精髓,这些都是当今体育文化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继承上,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应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辩证吸收,更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大程度地走出国门,在世界体育文化格局中,为中国体育文化赢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话语权。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径选择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体育领域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建国以后的许多历史时期里,体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支持。当代的社会发展,依然需要体育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倡导热爱祖国、拼搏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不屈意志。在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体育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无疑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热爱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并进而将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使之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还应体现在广泛的体育文化社会实践中,加强体育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在体育活动中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风气,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主流道德规范。用自尊自信、互助互信的社会心态抵制情趣低俗等不良社会风气。通过体育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社会主流文化作出贡献。

3.2推进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创新

应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发展观,充分认识体育文化的“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把体育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要求,推动体育文化事业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依据其具有的经营性或公益性标准对现有的体育文化相关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对一般经营性质的体育文化相关企业,要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实现企业与政府隶属关系的分离,在市场竞争中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对公益性的体育文化相关事业单位,应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中退出,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通过设立文化事业基金会和财政拨款等多种途径进行。政府在经营性体育文化领域逐步减少直接供给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把办体育文化企业、办体育文化活动的权力交还给市场主体,减少政府对微观运行的不恰当干预,实现“管办分离”。同时,为社会、民间资本进入体育文化领域创造条件,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格局。

3.3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体育领域理应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民众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体育文化建设应贯彻“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基础的力量源泉,发挥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创造积极性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需要。体育文化建设应注重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提高社区体育文化、村镇体育文化、企业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建设水平。积极搭建公益性体育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体育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社区、服务基层民众的体育文化样式。并积极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经验,推广优秀的体育文化成果,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体育文化创造活力得以充分发挥。应加快城乡体育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公共体育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广大的群众享有完善的基本公共体育文化服务[9]。注重体育文化建设在“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引领风尚、推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3.4提高体育文化“走出去”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基础,是推动本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已经愈发明显。在这一国际发展环境下,提高体育文化“走出去”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把历史悠久的中华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这一“走出去”的战略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体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水平,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健全对外体育文化交流机制,拓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创新体育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体育文化贸易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更多的体育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体育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以国际体育文化的视野开发适应不同国家传播需求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面向世界推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体育文化品牌。用不断扩大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更好地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上,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3.5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

建设体育文化要符合文化积累与进步的一般规律,处理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现展问题。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重视文化、价值理念等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影响作用,将自身的价值理念以文化或产品的形式大量传出。这一趋势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因此,在体育文化建设与实践中,应构建我们的自身的体育文化优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凝聚着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建设现实体育文化的深厚基础。要全面认识并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抓好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内涵,加强对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内容的挖掘和整理,维护民族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核,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唯于此,才能在体育发展中更加坚定对自己的文化信念,把我国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当代体育文化竞争力,激发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创新的更大活力。

作者:肖焕禹工作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