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时间:2022-11-14 10:50:5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走访,分析保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在媒体设备普及、非遗数据智库、网络移动平台和大众媒体传播方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13年,立足全球,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实现中国同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共赢。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时空淬炼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一带一路”战略下弘扬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的沟通桥梁,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载体。2018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共建“一带一路”,扩大文化交流注入新动力。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随着新时代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数字化技术手段推陈出新,数据库、数字博物馆、新媒体等平台的广泛使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突破。

一、文献综述

第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建设的研究。通过研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提出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非遗数据库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以及分享传播方式的指导性建议。如柳霞(2008)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应包含存储、著录、数据处理整合、检索、备份等模块;裴张龙(2009)提出包含采集信息、加工、管理、、服务和分类在内的六模块。第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非遗数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如赵倩(2009)以胶州秧歌为例,通过与传统保护措施相比较,提出构建非遗数字博物馆的方案;李艳丽(2014)以昆曲为例,探讨了非遗数字博物馆的数据资源在非遗保护与青少年学习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有效作用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如黄怡鹏(2008)、杨海波(2009)、常凌翀(2010)、代俊波(2013)、卢川(2014)分别对广西壮剧艺术、山东民间武术、西藏口头史诗《格萨尔》、满族民俗、荆州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数字化保护传承实践研究。综上所述,前期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作用与效果。然而,非遗数据库建设体系的研究相对不成熟,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研究大部分基于一个具体项目或技术,缺少宏观角度的整合协调分析,合理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共享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调研相关部门、走访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等方式,分析当前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析数字化手段在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途径。

二、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积淀着由古至今保定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多样,如保定老调、摆字龙灯、清苑哈哈腔、绞胎陶瓷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等,从多种角度展现了保定地区的传统民俗与文化精华。近年来,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精神,保定市政府相关部门、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驻保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然而,非遗文化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仍有待提高。随着网络全球化和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径、迈上新高度、促进新传播是研究学者应关注的又一问题。通过调研、实地走访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非遗传承人座谈等方式,现阶段保定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发展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无系统信息记载。目前保定众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仍旧依靠传统“口口相传”的方式,缺乏对传承人信息、工艺技术制作介绍、中文资料外译等数据的系统化记录,很容易发生非遗项目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失的遗憾事件。第二,数据流失较严重。成为非遗传承人需苦心练习精湛技艺,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传统技艺制作数据流失的现象较为普遍。“申遗”后的数据整理工作存在漏洞,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对已经列入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后期建设力度不足,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度缓慢。第三,传承人信息不全。各类“申遗”项目数量巨大,“申遗”功利化的行为频频出现,质量较难保证,社会公众对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对于传承人的认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重视程度不够,记录信息不全面,使得文化内涵遭受冲击与挑战。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引进来”与“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文化丝绸之路”将大大提升保定非遗文化海外传播与发展的速度,有利于吸引更多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海外人士来华参与项目、亲身体验保定非遗文化的内在魅力;有利于推进保定非遗文化资料的外宣翻译,为非遗传承人搭建更多海外交流的平台,提供走向世界的展示机会,从而提升燕赵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二,“文化冲突”与“文化休克”。国外新兴文化的大量涌入为保护和传承保定非遗文化带来了新挑战。部分青少年对外来事物充满浓厚兴趣,往往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再加上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较为复杂与枯燥,导致传承人难以培养。由于中外文化的显著差异,外国民众更多关注非遗音乐、舞蹈、技艺制作等艺术本身,难以理解其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受到制约。

四、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途径

第一,加大数字媒体设备普及,拓宽传播范围。一方面,通过影音视听数字媒体设备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工艺制作的视频、动画等,有助于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在高铁站、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直隶总督署等宣传保定文化的窗口单位增设博物馆指引台、VR虚拟现实操作装置等数字化媒体设备,让民众打破传统视听限制,深刻感受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例如,民众可在古莲花池公园内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保定陶勋制作过程,真实感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传统的参观讲解相比,数字媒体设备拓宽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为提升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二,建立健全非遗数据智库,提高社会影响。陕西、内蒙古先后建成并运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数据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传播、传承开拓出新的空间。通过借鉴先进经验,保定市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市特色的非遗文化数据库。对音乐、体育、舞蹈、工艺、美术等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整理、分类、编码、收录,既可以服务于大众获取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丰富文化内涵,又可以方便于研究和管理人员,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数据参考。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智库,及时更新非遗传承人信息,定期组织交流出访,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第三,搭建非遗网络移动平台,随时推送资讯。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突破时空制约的优势,既可以有效储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防止遗失,又方便及时推送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的资讯,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例如,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建立了专门网站,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解读、申报指南、传承人风采、项目对接、非遗教育等板块,方便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非遗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通过在我国驻外机构官方网站的文化板块上增设“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专栏,为更多海外民众提供了解、感受、走近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第四,有效利用大众媒体传播,加强宣传力度。随着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中经过精心设计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令观众耳目一新,将文化内涵与食物烹制、文物藏品相结合,配以形象的视听设计,赋予了古老文明新的活力。利用数字化手段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拍摄专题宣传片,采用传承人讲述、三维动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刻画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时代变迁、人物情感等。利用融媒体、分众传媒等在车站、广场大屏幕播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集锦,逐渐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全民情怀”。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机遇与挑战,保定市政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立足信息化时代,推行有效政策、引进专业管理、重视传承人才、利用数字手段,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从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认可度,稳固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作者:张楠楠 崔艺瑄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