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技击礼的文化学

时间:2022-06-09 03:06:39

探讨技击礼的文化学

礼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形态,是调解社会共同体的约定俗成的简单秩序及一些礼节形式,后经社会制度化与规范化而确立。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技击礼成为社会礼文化的折射与反应。拳击比赛中,双方目视对方,并用碰拳的形式来开始比赛。这是因为,英国人用眼睛进行交流,表示诚意,用握手表示初次见面的礼节。但在中国,抱拳礼则要求上体前倾,避免一直直视对方。因为,目光下垂,双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也是人们初次见面表示礼貌的一种形式,而且抱拳礼来源于社会上的“作揖”。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系统中,技击礼简练而富有内涵,简简单单的形式却是社会礼文化核心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总是与人类自我本能的束缚力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文明社会要求人类摆脱自然野蛮的状态,约束本能的欲望,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有礼。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发展方式采用螺旋式,这就说明二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体必然不能达成均衡,因而需要以其他方式手段的介入来维护安定。礼学的出现恰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社会的合理性。人们发现,让礼成为生活哲学胜过用法来威慑。技击术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比赛的公正性,技击法规便产生了。法规的出现,是强制性规定,技击礼却是技击文化含蓄而内敛的要求与体现。如果把技击与规则相比,就好比两个钢制的铁球,时间久了就会发生内在的爆发,需要一种物质来抵消两者的对抗,化干戈为玉帛,技击礼便油然而生。任何一种运动,如果没有内在文化的支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所以为了实现技击文化的繁荣,礼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

技击与“礼”的博弈

从技击起源上来讲,其目的是保存自我。拳击第一次登上古代奥运会舞台的时候,仅仅用长条皮革缠绕在拳手们拳上来做护具,直到有一个拳手倒下或认输,比赛才能结束。可想而知,那场面是何等的激烈,甚至有些残忍,被打倒者经常是血肉模糊,胜利者也是伤痕累累。后来,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也开始渗透于拳击中。18世纪初,拳击比赛在新规则制定后重现历史舞台,而且还取消了踢击、摔法、反关节等技术,只有基本的拳法保留下来。这也就说明,技击最初保存自我的本质,在人类本能的原始释放中,是无法在高度社会文明中立足的,这就需要规范技击,就需要礼制的出现。技击与“礼”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技击术的发展,也是技击文明的要求与体现。技击与礼的博弈始于两者的本质对立。礼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2]。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礼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他要求人们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把“礼”作为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认为“礼者,人道之极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3]与礼相对,技击则表现得赤裸而直白,不断提高技击术的难度、力度、准度,提高杀手锏,在对垒中可以制胜对手。史上的柔道名家、拳王、跆拳道高手无一不重视力量的训练,中国武术也强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注重强身健体后增强对抗实力。我们经常说的点到为止,其实并非真正意义的比赛格斗,对于技击比赛来讲,就要先礼后兵,礼与技独立相对,也是技击文化的特质反映。技击的发展变化是技击的本质与文化对立统一的结果,这也是技击文化发展的条件。在这一矛盾共同体中,首先,技击与技击礼是技击文化的组成部分。技击与文化犹如一柔一刚,保持矛盾体的完整与平衡;其次,技击与礼的共生使技击文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二者不断的积累能量,然后根据社会的发展,成为技击文化发展的一种因素。技击的本质裸露与文化的含蓄内敛,一张一弛,保持着技击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技击与礼的共生,提供了双方相互融合的桥梁。如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它要求练习者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要学会敬礼,但是在比赛中却要准、狠、快。人类随遇而安的社会性,与自我本性的冲突,需要一种新元素的补给,也就是说要有刺激物的出现来消除疲劳,满足欲望与现实的平衡,于是出现了新的技击比赛形式。

技击礼的表征特点

我们通常讲的技击礼其实是指技击比赛中的礼仪,包括礼貌、礼节。技击礼的“形”是交往的双方表现出的一种外形语言,即肢体表达,而行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跆拳道的敬礼,要求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15度,头部前倾45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4]中国抱拳礼要求并步站立,左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内扣于虎口处,右手五指握拳,拇指压于中指、食指之上,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间隔为20至30厘米[5]。技击礼的形,即外在表现形式,构成技击礼显性文化的一部分。技击礼的“貌”,指一种精神状态,表现在技击双方的交往过程中。它通过仪态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跆拳道在敬礼时要求精神饱满,眼神不能恍惚不定,而且在敬礼时还要喊“taekwon”,要提醒自己是在修炼跆拳道,要遵守跆拳道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4]抱拳礼要求练习者精神饱满,表现出谦和与真诚。技击不仅仅是在修炼提高拳打脚踢的技术,更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修养,以礼始以礼终。技击礼的“意”是一种技击内在品质的显现,意的显现需要形与貌的表达。敬礼时的快与慢,动作幅度的大与小,目光的凝聚程度,基本形式的规范度等等,不同的环节传递给他人的信号是完全不同的。技击礼的核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写到:“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他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和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技击礼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技击礼文化的核心。跆拳道中的敬礼,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中国技击抱拳礼中,左掌四指并拢伸直暗示德、智、体、美“四育”具备。拇指内扣于虎口暗示不骄不躁、不自得。右手握拳暗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暗示束缚、控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暗示五湖四海,全国武林是一家,谦逊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暗示文武兼学,恭候师友、先辈指教。[5]行礼也是练武之人的必修课。

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技击礼,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技击礼是技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技击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礼节,它包括形、貌、意三部分。技击礼是社会价值核心的体现。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西方人独立意识强,崇尚个人的力量,其技击礼的表达也较直接实用。如拳击手之间的碰拳。而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地位。而技击也要求“不曾学艺先学礼,不曾习武先习德”,技击第一课就要进修抱拳礼。技击礼的规范与内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丰富与完善,但是不同技击术的核心价值与文化是保持该文化源远流长的必要条件,而且不同时代给予技击文化的要求不同,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弘扬民族文化,还要完成文化的更迭与创新。

本文作者:谭志丽工作单位: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