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9:56:14

探讨教学论文

探讨教学论文篇1

探究,就是探讨追究,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性去学习或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或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结果,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因此,物理教学,不应该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器,而应该教会他们主动学习,具有不断的探究能力。

1、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已知领域走向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所学习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虽然相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构建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也必须按照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来进行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引导探究只有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与研究,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2、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2.1以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为指导

即在教学过程中,在遵循基本科学知识的前提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究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

2.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如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把红蜡烛运动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亲自实验、仔细观察、精确计时,这样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同时学生享受到学习之后的成功感和愉悦感,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求知欲,这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之中。

2.3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学科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

2.4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这三项目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三者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得到统一,而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索过程是实现三者统一的关键。

3、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过程

3.1课前

⑴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要探究的目标。

⑵教师精心备课,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3.2课堂上

⑴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

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同时,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反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营造比较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⑵营造讨论的气氛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在《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就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对教师所提出的如何用实验验证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⑶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

物理实验是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规律,重温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改进设计方案;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给学生批判时间。总之,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⑷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学生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对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教材,如《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可组织成网络课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上异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全球化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处理、合成、交流信息的能力。

3.3课后

(1)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进行仪器的改进;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来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成就感,通过实验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巩固,并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走出封闭的课堂。如在网络课《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的教学中,学生明确课题进入资料库自主学习后,教师布置完成相关课题的小论文,并提供相关网站和书籍,供学生课后浏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目光引向汇聚了无边信息、无数知识的因特网,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探讨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策略探讨

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调动积极思维,更加主动地学习,养成敢于表达的习惯,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

课堂讨论不应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一味注重结果指向,而应该着眼于讨论方法的掌握、讨论习惯的培养以及思维方法的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或是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是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或是为了激发其积极思维。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讨论的问题不宜宏观、艰深、抽象,应选择小而具体、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且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适合讨论的内容就讨论,适合提问回答的内容就直接提问回答,适合讲述内容的就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述,适合朗读的内容就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二、善于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

问题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的课堂讨论问题要抓住以下时机:一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这是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二是需要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需要扩展和深化的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和认识。偏差或者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有的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利用它引发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四是教学处于冷场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转移,教师的提问有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不能急于抛出答案,也不应以不良情绪影响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相互的交流启发引导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讨论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并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一是指导式讨论。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引导、释疑,以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方法前进。二是自主式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列出问题提纲,小组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三是辩论式讨论。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四是相互提问式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因为学生往往想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格外认真,从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放下身段尽量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是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学生平等相处,带动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感觉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进行表达。二是教师不能自始至终以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现,而要和学生一样对问题保持好奇、兴趣和讨论的激情,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三是教师对讨论的评价要适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讨论过程中要做适时的引导,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课堂讨论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教师所乐于采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 显.浅谈关于课堂讨论的一些想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5).

探讨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不仅威胁了美国经济,也殃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其负面效应对中国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外贸行业受到的影响则更大。严峻的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日趋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中胜出?这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务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商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陛学科,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但从内容而言,商务英语叉不能脱离商务。其特点是:(1)以目的为导向;(2)以自我学习为中心;(3)真实语料2]。例如,BEC商务英语口试主要考查考生商务交往过程中运用英文的能力。商务交往主要包括建立和保持商务联络、谈论工作、制定计划与安排工作等,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商务英语》还设置了真实的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经贸英语”、“商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外贸英语”等课程,培养既通晓外语又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院校如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另外,出版了一系列商务英语教材,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级商务英语教材,与其相关的商务英语考试和培训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但是,我国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英语教师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而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商务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语言教学的经验,教学中以翻译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商务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逐句翻译成汉语以解句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虽然解决了学习者初涉商务英语时所遇到的“既看不懂也记不住”的难题,然而课堂中缺少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接受的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教师难以帮助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未能体现“以目的为导向、以学生为自我学习中心”这一商务英语特点。因此,“语法一翻译”教学法不断受到商务英语教学界的排斥。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以跨文化交际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成为可能。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英语+商务知识”的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够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了,而实际上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按照本国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去行事,就会引起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正如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因此,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被视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语言交际

商务英语所面临的文化高度敏感的社交场景,对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单是语言的传播者与研究者,还应兼具商业运作方面的知识,能观商海风云,能洞察世事人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研究、传授与语言的学习同等重要。在真实的商务交际环境中,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对汉英双方文化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并非靠一点指南,报刊杂志的报道,以及一点外贸必备技术手册就能实现。在正规的商贸洽谈和日常商务活动中,其情景与任务等背景,决定了它所使用的风格和内容与其他环境中,如学术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特征不同。在商务交际环境中,商贸谈判与日常商务活动所涉及的言语内容和风格也截然不同。因此要研究商务英语交际环境中的语言特征,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与含义,并从语言和它所承载的符号与意义等层面进行研究,剥离出语言上附加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等。

(二)商务英语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语言行为,只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其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即非语言交际行为,同样忠诚不二地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j。只有将语言体系与体语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际体系。跨文化的研究,不能遗漏这一文化特质。跨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找出英语与汉语文化的异同,增加对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前就应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预见并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在交际中创造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使商务英语交往和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提高商务交往的有效性。

(三)跨文化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商务交际的语言与非语言特质,决定了商务英语在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各环节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重视语言教学的规范,尤其是在商务背景下的规范表达。其次,要重视文化信息、社会环境的解释,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展开对非语言手段的信息,即体语系统的学习与探讨。

文化是商务活动的杠杆和剂,商务英语教学首先必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相关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英美法律和谈判”等课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其次,教学法上,单纯的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商务交际的需求,教师应当多渠道讲授商务文化,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商务网站、有声磁带、光盘、软件模拟等,都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通过观摩、探讨、表演模拟、案例分析、英语角和晚会等,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文化与语言环境;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举办讲座,把商战实例与文化差异结合起来分析、探讨;在外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次,要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目前我国书市上的商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老化,练习单调,内容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建议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获取了专业信息。授课可以采取全英语授课或中英文结合(双语)的方式。总之,商务英语的教学,必须将商务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相结合,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最新的优秀教材,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又叫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结果,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简单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从语言载体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如同其他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是与某个特别工作或行业相关的特定内容。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EGP)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不同。EGP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商务英语教学虽然也重视结构和功能等语言基本方面的训练,但其教学重点却在商务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情境”这个主要因素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它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中都可以被一体现,它所倡导的对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的四个主要因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都对商务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用它来指导与构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助于教师圆满完成商务英语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实现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观目前的商务英语教材,多是各种信用证、承兑交单等术语,询盘、回盘的句型等语言交际的基本范式,较少系统地研究英语国家商务文化整体范式。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一般涉及普通的英语和基础商务知识。教学内容局限于几本外贸英语本科教材,“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因缺乏真实或仿真的语言材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的自我控制。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职责,而是教师要全方位监控整个过程,及时给予纠正与引导。在商务模拟仿真情景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精心设计,并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训练任务,讲明练习的要领。在模拟情境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有足够的训练机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要善于抓住要点,找准切人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对商务英语进行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向纵深,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对新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切忌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在教学中要采用小组协作式的高效率学习模式,引入“同学评价”的形式,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为一个细致耐心的“听众”——老师的“听众”和同学的“听众”,促进知识的合理建构。总之,教师熟练的外语表达,对商务案例的体悟,无疑会为学生提供一种对比,让学生能更为深刻地从另外的角度去巩固已学的商务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在模拟商务环境中的工作能力。

探讨教学论文篇4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探讨教学论文篇5

二、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即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亲自探究、发现、应用等活动,包括阅读书籍,重温某些技能和概念,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或归纳、推演、议论和研究等等。这种尝试活动一般是这样进行的:教师先从现行教材出发,选择“尝试点”,设计尝试过程;上课时,向全班学生提出某个数学问题,然后顺次出示一些分解性的尝试题,指导学生独立地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解答尝试的过程,逐渐地克服困难,一步步地通过归纳或演绎,直至亲自获得问题的结果。例如,韦达定理的教学,通常采用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然后计算,来处理,这样做基本上是验证性的,似乎不利于学生透彻理解韦达定理的实质。但如果采用探究的方法:

1、填表:

2、由上表你能发现一个怎样的规律?试用语言叙述。

3、你能用理论证明它的正确性吗?(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试试动手证明,并想想共有几种证明方法。)

由于所学的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才得到的,因此印象会特别深刻,对公式定理等的理解尤其透彻。

运用尝试活动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学会研究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活用。而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能使教学的活动式和讲授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三、组织变式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学生的练习必须注意防止机械模仿,应使练习的思维性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另外,还应向学生提供机会,接触用各种形式给出问题的条件等。

前苏联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能力有赖于变式,变式训练,能通过改造和变化标准题,使学生掌握数学题的结构,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水平。在变式训练中我主要是进行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对问题进行引伸或变化及让学生自行编题。总言之,就是在变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一改过去“示范——模仿——练习”的单一模式。

例如,对初三几何的一道习题我作了如下的引伸和变化:

原题:设O是∠BPD的平分线上的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分别相交于A、B和C、D。求证:AB=CD。

学生完成该题后,教师提出:

1、PA=PC吗?PB=PD吗?为什么?

2、如果连结AC交PO于G,连结BD交PO的延长线于H,那么图中会有哪些三角形相似?你能发现CG、GA、DH、HB这四条线段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

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习题的结构有更深透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解题和识别问题诸方面的能力。

四、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有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一些结论,然后结合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纳入知识系统。这样做,知识才能便于记忆、利于应用,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例如学习“函数及其图象”一章以后,教师可在布置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全章知识结构表:

结构表:

又如在学完“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证明两边或两角相等有哪些常用方法?并随着以后内容的深入而逐渐补充完善。总之,教学中应引导好学生将零星的、杂乱无章的知识“串联”或“并联”起来,以使它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五、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细目,以及反馈调节。

探讨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117-01

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的有效工具,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性教学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深入拓展的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 探究性学习概述

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具有自主性、实践性以及开发性。探究性学习摆脱了传统的封闭教学,将学生带入到了一个形象、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实践操作性较强。同时,对于学习空间以及时间来讲,都具有开放性。(2)具有创造性与灵活性。由于各个地区教学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想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必须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而且探究性学习破除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爱好,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开展开放式与探讨式研究活动,选题内容丰富多样,方式灵活性较高。(3)具有体验性以及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全新体验知识文化的一个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当学生收集、分析、总结与归纳信息时,拓宽了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知,在进行探索性学习时,必须要积极遵循团队原则、综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以及自主性原则,才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策略

1.创设生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创设知识的认知矛盾情境,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自主性与能动性。质疑作为发现与探究的基础,是学生创造灵感的媒介。基于新课改的要求,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巧妙设疑,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尽可能地促使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实现预设教学目标。其次,创设认知矛盾情境,提供可选择答案,激发学生探究思维。例如在学习古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教师要创设春色满园的画面,提出问题“为什么春色用‘关’来形容?”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引发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良好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分理解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学生感知问题,使其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挖掘、加工、分析并再创造,方能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小组来进行研讨,开展合作学习等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从总体上看,探究性学习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做法转变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思考,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捕捉学生创新性的火花,解放学生的思维,拓宽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其个性。如在教学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深化问题:当学习上发现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做?于此,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改善学习态度,完善学习方法。

3.鼓励学生求异提问,留足独立思考时间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身的真实发现以及想法,以自身视角来分析问题。因此,教师要耐心回答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展现求异思维,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各种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提问,保护学生爱提问的天性,培养学生思考与阅读习惯。其次,教师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讨论与思考时间,使其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主动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求异提问方法,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心肝”这个词语时,教师可以解释为“最心爱的人”,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常常称呼我们为“宝贝”,这与“心肝”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反思自身的生活实际,强化了对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并加以再创造,提升了语言应用的能力。在学生的举一反三中,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空间以及时间上的开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积极应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挖掘与利用各项教育资源,促进探究性学习活动多样化发展,从而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J].成功(教育),2012(2)

探讨教学论文篇7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三、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

(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

(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操作——掌握——领悟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

(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

(4)“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体会;

(5)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摘要】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关键词】数学思想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探讨教学论文篇8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高中政治课教材中设有大量的课堂探究内容,恰"-3巧妙的处理这一内容能够起到烘托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巩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之效

适应各种社会存在的变化,教育部对中学政治教材作了重要的修改,新课程、新教材、新要求从编写体系到教材的呈现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为了方便教学,设置了大量的课堂探究内容,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符合高中生的学习规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但是,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课堂探究,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同时也对教学过程起到烘托的作用。却是每个老师不得不深恩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商榷。

一、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发挥烘托课堂教学的作用

以什么形式处理课堂探究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课堂探究的内容来决定,而课堂讨论活动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换意见和看法,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对问题深刻认识,是学生之问相互学习,培养互助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对那些符合教学需要,又具有时代性的课堂探究内容,通过课堂讨论恰当巧妙的进行设计,不仪能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对课堂的教学气氛起到烘托的作用。

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把课堂探究做为课堂讨论教学活动做设计,比如是自由讨论,还是分组讨论,足重新拟定问题还是用教材上设计好的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一旦出现讨论方向与预想不一致的情况,教师要做好引导。比如:在讲《经济生活》第16页,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一节的课堂探究“20世纪9O年代,牛蒡这种中药的收购价曾经达到每千克15元,大的利润促使许多药农一哄而上,纷纷种植牛蒡。可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市场开始出现严重的借过于求,至2002年年底,牛蒡竟跌至每千克O.2元,致使药农急剧缩减种植面积。”时,第一个问题,学生思维很准,但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减少牛蒡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学生的思路就停留在什么时候卖掉合适的角度。而想不到关于生产结构和经济效益闯题。这时,我们可以把设计好的问题如请同学们从生产角度思考,是否能解决呢?有的学生说不生产,种别的,也有的同学说,继续生产,降低成本。那么,进一步问:不生产怎么办?生产将如何降低成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义使教学更具活力,丰富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作出作案,效粜很好。所以,如果把课堂探究设计成课堂讨论,需要教师对讨论问题的设计要做到:(1)有利于解决似董非董的认识(2)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或容易片面理解的内容。(3)有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在讨论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的内容需要递进设计,层层推进,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取舍,问题不宜过多,以多元化、合理化为原则,指向要明确,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使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讨论热烈,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发挥深入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

根据此次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来看,可以说新教材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高中政治课程体系,以政治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留有空间,在保证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但是。教材总是编写在前,使用在后,所以,教材有些课堂探究的内容不免相对缺乏时代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I}l,对那些相对过时的内容,改变一下处理方式,让学生把课堂探究的材料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编成主观题或客观来处理,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原则是根据能力不同,可以个人或分组合作完成。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在参与编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如:《经济生活》44页小张的母亲病了,小张四年没休过探亲假,这次他向单位提出休假探亲,单位以他已在本地结婚为由,不批准。小张工作的工厂既有刺耳的噪音,义有刺眼的电焊强光。工人向厂长要求发放劳动安全:生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遭到厂长拒绝。单位只给部分资格老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等不在其中。”在课程内容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编出选择题和主观题,开始时学生有畏难情绪,经过慢慢引导,学生就会变得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如有学生就设计了以下2组主观题:

第一个

(1)小张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2)小张的合法权益为什么应该得到保护?

(3小张应怎样解决?

第二个

(1)你认为该厂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2)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该厂的做法侵犯了劳动者的哪些权利?

(3)小张应当怎么办?

这些设问显得有些幼稚不够成熟,但只要能坚持下去,就能调动学生思考,哪怕是从简单的模仿开始,也会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各种启发和锻炼。学生从参与编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对材料涉及的知识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分析材料了解社会现象,从而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提高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起起到积极作用。

三、以政治史实的形式,发挥实践的作用,突出政治的时代性

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虽然身上孩子气十足,但是,思想已经开始深沉起来,开始有了认识社会、思索人生的欲望。从思维发展来看,则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到占优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对客观世界、人生、社会以及经济、政治生活都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

而由于形势的变化和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政治教材内容和课堂探究的内容往往很快就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生活每年都有些新的提法和相关政策性等的改变,所以,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课堂探究时要注意把握时代性,结合新的政策及观点,加入新的内容可以突显的进步性,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等。

所以,要求政治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通过对课堂探究“以新代旧”的处理,把新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将理想状态下的课标和教材转化为现实,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心理意识,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以新代旧”就是以新观点、新政策、新要求,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感知与课堂探究相关的知识识,通过学校小课堂归纳总结,提高认识。通过变化感受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突显时代性。例如,《政治生活》第17页课堂探究关于人大代表选举的相关知识,讲授时正逢全图人大第l3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改了我国的选举法的相关内容,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查阅或收看有关内容,说明修改原因及意义,学生们通过从各方面获得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汇总,效果很好。

探讨教学论文篇9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又如:可以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他人回答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等。在很多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学生分小组讨论前,教师应引导每组定好组长及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

三、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于工作“入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解决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时,说:“长方体有几条棱长?”这是不严密的,从而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从下手,乱说一气,我认为这样说才是正确的:“长方体有几条棱?”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而言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和板书设计书写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探讨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1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2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0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0(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0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0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